- 2021-06-25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数学圆锥曲线详解
F A P H B Q 解圆锥曲线问题常用方法+椭圆与双曲线的经典 结论+椭圆与双曲线的对偶性质总结 解圆锥曲线问题常用以下方法: 1、定义法 (1)椭圆有两种定义。第一定义中,r1+r2=2a。第二定义中,r1=ed1 r2=ed2。 (2)双曲线有两种定义。第一定义中, arr 221 ,当 r1>r2 时,注意 r2 的最小值为 c-a:第二定义中,r1=ed1, r2=ed2,尤其应注意第二定义的应用,常常将 半径与“点到准线距离”互相转化。 (3)抛物线只有一种定义,而此定义的作用较椭圆、双曲线更大,很多抛物线问题用定义解决更直接简明。 2、韦达定理法 因直线的方程是一次的,圆锥曲线的方程是二次的,故直线与圆锥曲线的问题常转化为方程组关系问题,最 终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问题,故用韦达定理及判别式是解决圆锥曲线问题的重点方法之一,尤其是弦中点问题, 弦长问题,可用韦达定理直接解决,但应注意不要忽视判别式的作用。 3、解析几何的运算中,常设一些量而并不解解出这些量,利用这些量过渡使问题得以解决,这种方法称为 “设而不求法”。设而不求法对于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而产生的弦中点问题,常用“点差法”,即设弦的两个端点 A(x1,y1),B(x2,y2),弦 AB 中点为 M(x0,y0),将点 A、B 坐标代入圆锥曲线方程,作差后,产生弦中点与弦斜率的关 系,这是一种常见的“设而不求”法,具体有: (1) )0(12 2 2 2 bab y a x 与直线相交于 A、B,设弦 AB 中点为 M(x0,y0),则有 02 0 2 0 k b y a x 。 (2) )0,0(12 2 2 2 bab y a x 与直线 l 相交于 A、B,设弦 AB 中点为 M(x0,y0)则有 02 0 2 0 k b y a x (3)y2=2px(p>0)与直线 l 相交于 A、B 设弦 AB 中点为 M(x0,y0),则有 2y0k=2p,即 y0k=p. 【典型例题】 例 1、(1)抛物线 C:y2=4x 上一点 P 到点 A(3,4 2 )与到准线的距离和最小,则点 P 的坐标为______________ (2)抛物线 C: y2=4x 上一点 Q 到点 B(4,1)与到焦点 F 的距离和最小,则点 Q 的坐标为 。 分析:(1)A 在抛物线外,如图,连 PF,则 PFPH ,因而易发现, 当 A、 P、F 三点共线时,距离和最小。 x y 0A B C M D 5 F ′ F P H y 0 x A (2)B 在抛物线内,如图,作 QR⊥l 交于 R,则当 B、Q、R 三点共线时,距离和最小。 解:(1)( 2, 2 ) 连 PF,当 A、P、F 三点共线时, PFAPPHAP 最小,此时 AF 的方程为 )1(13 024 xy 即 y=2 (x-1),代入 y2=4x 得 P(2,2 ),(注:另一交点为( 2,2 1 ),它为直线 AF 与抛物线的另一交点,舍去) (2)( 1,4 1 ) 过 Q 作 QR⊥l 交于 R,当 B、Q、R 三点共线时, QRBQQFBQ 最小,此时 Q 点的纵坐标为 1,代 入 y2=4x 得 x= 4 1 ,∴Q( ) 点评:这是利用定义将“点点距离”与“点线距离”互相转化的一个典型例题,请仔细体会。 例 2、F 是椭圆 134 22 yx 的右焦点,A(1,1)为椭圆内一定点,P 为椭圆上一动点。 (1) PFPA 的最小值为 (2) PFPA 2 的最小值为 分析:PF 为椭圆的一个焦半径,常需将另一焦半径 FP 或准线作出来考 虑问 题。 解:(1)4- 5 设另一焦点为 F ,则 F (-1,0)连 A ,P 542)(22 FAaPAFPaFPaPAPFPA 当 P 是 A 的延长线与椭圆的交点时, 取得最小值为 4- 。 (2)3 作出右准线 l,作 PH⊥l 交于 H,因 a2=4,b2=3,c2=1, a=2,c=1,e= 2 1 , ∴ PHPFPHPF 2,2 1 即 ∴ PHPAPFPA 2 当 A、P、H 三点共线时,其和最小,最小值为 314 2 Axc a 例 3、动圆 M 与圆 C1:(x+1)2+y2=36 内切,与圆 C2:(x-1)2+y2=4 外切,求圆心 M 的轨迹方程。 分析:作图时,要注意相切时的“图形特征”:两个圆心与切点这三点 共线 (如图中的 A、M、C 共线,B、D、M 共线)。列式的主要途径是动圆的 “半径 等于半径”(如图中的 MDMC )。 解:如图, MDMC , ∴ 26 MBMADBMBMAAC 即 ∴ 8 MBMA (*) ∴点 M 的轨迹为椭圆,2a=8,a=4,c=1,b2=15 轨迹方程为 11516 22 yx 点评:得到方程(*)后,应直接利用椭圆的定义写出方程,而无需再用距离公式列式求解,即列出 4)1()1( 2222 yxyx ,再移项,平方,…相当于将椭圆标准方程推导了一遍,较繁琐! 例 4、△ABC 中,B(-5,0),C(5,0),且 sinC-sinB= 5 3 sinA,求点 A 的轨迹方程。 分析:由于 sinA、sinB、sinC 的关系为一次齐次式,两边乘以 2R(R 为外接圆半径),可转化为边长的关系。 解:sinC-sinB= 5 3 sinA 2RsinC-2RsinB= ·2RsinA ∴ BCACAB 5 3 即 6 ACAB (*) ∴点 A 的轨迹为双曲线的右支(去掉顶点) ∵2a=6,2c=10 ∴a=3, c=5, b=4 所求轨迹方程为 1169 22 yx (x>3) 点评:要注意利用定义直接解题,这里由(*)式直接用定义说明了轨迹(双曲线右支) 例 5、定长为 3 的线段 AB 的两个端点在 y=x2 上移动,AB 中点为 M,求点 M 到 x 轴的最短距离。 分析:(1)可直接利用抛物线设点,如设 A(x1,x1 2),B(x2,X2 2),又设 AB 中点为 M(x0y0)用弦长公式及中点 公式得出 y0 关于 x0 的函数表达式,再用函数思想求出最短距离。 (2)M 到 x 轴的距离是一种“点线距离”,可先考虑 M 到准线的距离,想到用定义法。 解法一:设 A(x1,x1 2),B(x2,x2 2),AB 中点 M(x0,y0) 则 0 2 2 2 1 021 22 2 2 1 2 21 2 2 9)()( yxx xxx xxxx 由①得(x1-x2)2[1+(x1+x2)2]=9 ① ② ③ x y 0 M A B A1 A2 M1 M2 B1 B2 即[(x1+x2)2-4x1x2]·[1+(x1+x2)2]=9 ④ 由②、③得 2x1x2=(2x0)2-2y0=4x0 2-2y0 代入④得 [(2x0)2-(8x0 2-4y0)]·[1+(2x0)2]=9 ∴ 2 0 2 00 41 944 x xy , 114 9)14(4 944 2 0 2 02 0 2 00 xxxxy ≥ ,5192 4 5 0 y 当 4x0 2+1=3 即 2 2 0 x 时, 4 5)( min0 y 此时 )4 5,2 2(M 法二:如图, 32 222 ABBFAFBBAAMM ∴ 2 3 2 MM , 即 2 3 4 1 1 MM , ∴ 4 5 1 MM , 当 AB 经过焦点 F 时取得最小值。 ∴M 到 x 轴的最短距离为 4 5 点评:解法一是列出方程组,利用整体消元思想消 x1,x2,从而形成 y0 关于 x0 的函数,这是一种“设而不 求”的方法。而解法二充分利用了抛物线的定义,巧妙地将中点 M 到 x 轴的距离转化为它到准线的距离,再利 用梯形的中位线,转化为 A、B 到准线的距离和,结合定义与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当三角形“压扁” 时,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属性,简捷地求解出结果的,但此解法中有缺点,即没有验证 AB 是否能经过焦点 F,而且点 M 的坐标也不能直接得出。 例 6、已知椭圆 )52(11 22 mm y m x 过其左焦点且斜率为 1 的直线与椭圆及准线从左到右依次变于 A、 B、C、D、设 f(m)= CDAB ,(1)求 f(m),(2)求 f(m)的最值。 分析:此题初看很复杂,对 f(m)的结构不知如何运算,因 A、B 来源于“不同系统”,A 在准线上,B 在椭 圆上,同样 C 在椭圆上,D 在准线上,可见直接求解较繁,将这些线段“投影”到 x 轴上,立即可得防 x y F1 F20 A B C D )()(22)(2)()( CDABCDAB Xxxxxxxxmf )()(2 DACB xxxx )(2 CB Xx 此时问题已明朗化,只需用韦达定理即可。 解:(1)椭圆 11 22 m y m x 中,a2=m,b2=m-1,c2=1,左焦点 F1(-1,0) 则 BC:y=x+1,代入椭圆方程即(m-1)x2+my2-m(m-1)=0 得(m-1)x2+m(x+1)2-m2+m=0 ∴(2m-1)x2+2mx+2m-m2=0 设 B(x1,y1),C(x2,y2),则 x1+x2=- )52(12 2 mm m 12 222)()(2 )()(2)( 2121 m mxxxxxx xxxxCDABmf CA CDAB (2) )12 11(212 1122)( mm mmf ∴当 m=5 时, 9 210)( min mf 当 m=2 时, 3 24)( max mf 点评:此题因最终需求 CB xx ,而 BC 斜率已知为 1,故可也用“点差法”设 BC 中点为 M(x0,y0),通过将 B、 C 坐标代入作差,得 01 00 km y m x ,将 y0=x0+1,k=1 代入得 01 100 m x m x ,∴ 120 m mx ,可见 12 2 m mxx CB 当然,解本题的关键在于对 CDABmf )( 的认识,通过线段在 x 轴的“投影”发现 CB xxmf )( 是解此题的要点。 【同步练习】 1、已知:F1,F2 是双曲线 12 2 2 2 b y a x 的左、右焦点,过 F1 作直线交双曲线左支于点 A、B,若 mAB , △ABF2 的周长为( ) A、4a B、4a+m C、4a+2m D、4a-m 2、若点 P 到点 F(4,0)的距离比它到直线 x+5=0 的距离小 1,则 P 点的轨迹方程是 ( ) A、y2=-16x B、y2=-32x C、y2=16x D、y2=32x 3、已知△ABC 的三边 AB、BC、AC 的长依次成等差数列,且 ACAB ,点 B、C 的坐标分别为(-1,0), (1,0),则顶点 A 的轨迹方程是( ) A、 134 22 yx B、 )0(134 22 xyx C、 )0(134 22 xyx D、 )00(134 22 yxyx 且 4、过原点的椭圆的一个焦点为 F(1,0),其长轴长为 4,则椭圆中心的轨迹方程是 ( ) A、 )1(4 9)2 1( 22 xyx B、 )1(4 9)2 1( 22 xyx C、 )1(4 9)2 1( 22 xyx D、 )1(4 9)2 1( 22 xyx 5、已知双曲线 1169 22 yx 上一点 M 的横坐标为 4,则点 M 到左焦点的距离是 6、抛物线 y=2x2 截一组斜率为 2 的平行直线,所得弦中点的轨迹方程是 7、已知抛物线 y2=2x 的弦 AB 所在直线过定点 p(-2,0),则弦 AB 中点的轨迹方程是 8、过双曲线 x2-y2=4 的焦点且平行于虚轴的弦长为 9、直线 y=kx+1 与双曲线 x2-y2=1 的交点个数只有一个,则 k= 10、设点 P 是椭圆 1925 22 yx 上的动点,F1,F2 是椭圆的两个焦点,求 sin∠F1PF2 的最大值。 11、已知椭圆的中心在原点,焦点在 x 轴上,左焦点到坐标原点、右焦点、右准线的距离依次成等差数列, 若直线 l 与此椭圆相交于 A、B 两点,且 AB 中点 M 为(-2,1), 34AB ,求直线 l 的方程和椭圆方程。 12、已知直线 l 和双曲线 )0,0(12 2 2 2 bab y a x 及其渐近线的交点从左到右依次为 A、B、C、D。求证: CDAB 。 【参考答案】 1、C aBFBFaAFAF 2,2 1212 , ∴ ,24,4 2222 maABBFAFaABBFAF 选 C 2、C 点 P 到 F 与到 x+4=0 等距离,P 点轨迹为抛物线 p=8 开口向右,则方程为 y2=16x,选 C 3、D ∵ 22 ACAB ,且 ACAB ∵点 A 的轨迹为椭圆在 y 轴右方的部分、又 A、B、C 三点不共线,即 y≠0,故选 D。 4、A 设中心为(x,y),则另一焦点为(2x-1,2y),则原点到两焦点距离和为 4 得 4)2()12(1 22 yx ,∴ 4 9)2 1( 22 yx ①又 c 2 1 ) 7、y2=x+2(x>2) 设 A(x1,y1),B(x2,y2),AB 中点 M(x,y),则 2)(),(2,2,2 21 21 21 21 2 2 2 12 2 21 2 1 yyxx yyxxyyxyxy ∵ 2 0 x ykk MPAB ,∴ 222 yx y ,即 y2=x+2 又弦中点在已知抛物线内 P,即 y2<2x,即 x+2<2x,∴x>2 8、4 22,8,4 222 ccba ,令 22x 代入方程得 8-y2=4 ∴y2=4,y=±2,弦长为 4 9、 12 或 y=kx+1 代入 x2-y2=1 得 x2-(kx+1)2-1=0 ∴(1-k2)x2-2kx-2=0 ① 0 01 2k 得 4k2+8(1-k2)=0,k= 2 ②1-k2=0 得 k=±1 10、解:a2=25,b2=9,c2=16 设 F1、F2 为左、右焦点,则 F1(-4,0)F2(4,0) 设 212211 ,, PFFrPFrPF 则 2 21 2 2 2 1 21 )2(cos2 2 crrrr rr ①2-②得 2r1r2(1+cosθ )=4b2 ∴1+cosθ = 21 2 21 2 2 2 4 rr b rr b ∵r1+r2 212 rr , ∴r1r2 的最大值为 a2 ∴1+cosθ 的最小值为 2 22 a b ,即 1+cosθ 25 18 ① ② ④ ⑤ cosθ 25 7 , 25 7arccos0 则当 2 时,sinθ 取值得最大值 1, 即 sin∠F1PF2 的最大值为 1。 11、设椭圆方程为 )0(12 2 2 2 bab y a x 由题意:C、2C、 cc a 2 成等差数列, ∴ 22 2 24 cacc acc 即 , ∴a2=2(a2-b2),∴a2=2b2 椭圆方程为 1 2 2 2 2 2 b y b x ,设 A(x1,y1),B(x2,y2) 则 1 2 2 2 1 2 2 1 b y b x ① 1 2 2 2 2 2 2 2 b y b x ② ①-②得 02 2 2 2 2 1 2 2 2 2 1 b yy b xx ∴ 0 2 22 k b y b x mm 即 02 2 k ∴k=1 直线 AB 方程为 y-1=x+2 即 y=x+3, 代入椭圆方程即 x2+2y2-2b2=0 得 x2+2(x+3)2-2b2=0 ∴3x2+12x+18-2b2=0, 342)218(12123 111 22 21 bxxAB 解得 b2=12, ∴椭圆方程为 11224 22 yx ,直线 l 方程为 x-y+3=0 12、证明:设 A(x1,y1),D(x2,y2),AD 中点为 M(x0,y0)直线 l 的斜率为 k,则 1 1 2 2 2 2 2 2 2 2 1 2 2 1 b y a x b y a x ①-②得 022 2 0 2 0 k b y a x ③ 设 ),(),,(),,( 002211 yxMBCyxCyxB 中点为 , 则 0 0 2 21 2 2 21 2 2 21 1 2 21 1 b y a x b y a x ④-⑤得 022 2 1 0 2 1 kb y a x ⑥ ① ② 由③、⑥知 M、 M 均在直线 022: 22 kb y a xl 上,而 M、 M 又在直线 l 上 , 若 l 过原点,则 B、C 重合于原点,命题成立 若 l 与 x 轴垂直,则由对称性知命题成立 若 l 不过原点且与 x 轴不垂直,则 M 与 重合 ∴ CDAB 椭圆与双曲线的对偶性质总结 椭 圆 1. 点 P 处的切线 PT 平分△PF1F2 在点 P 处的外角. 2. PT 平分△PF1F2 在点 P 处的外角,则焦点在直线 PT 上的射影 H 点的轨迹是以长轴为直径的圆,除去长轴的 两个端点. 3. 以焦点弦 PQ 为直径的圆必与对应准线相离. 4. 以焦点半径 PF1 为直径的圆必与以长轴为直径的圆内切. 5. 若 0 0 0( , )P x y 在椭圆 22 221xy ab上,则过 0P 的椭圆的切线方程是 00 221x x y y ab. 6. 若 在椭圆 外 ,则过 Po 作椭圆的两条切线切点为 P1、P2,则切点弦 P1P2 的直线方程 是 . 7. 椭圆 (a>b>0)的左右焦点分别为 F1,F 2,点 P 为椭圆上任意一点 12F PF ,则椭圆的焦点 角形的面积为 12 2 tan 2F PFSb . 8. 椭圆 (a>b>0)的焦半径公式: 10||MF a ex , 20||MF a ex ( 1( ,0)Fc , 2 ( ,0)Fc 00( , )M x y ). 9. 设过椭圆焦点 F 作直线与椭圆相交 P、Q 两点,A 为椭圆长轴上一个顶点,连结 AP 和 AQ 分别交相应于焦 点 F 的椭圆准线于 M、N 两点,则 MF⊥NF. 10. 过椭圆一个焦点 F 的直线与椭圆交于两点 P、Q, A1、A2 为椭圆长轴上的顶点,A1P 和 A2Q 交于点 M,A2P 和 A1Q 交于点 N,则 MF⊥NF. 11. AB 是椭圆 的不平行于对称轴的弦,M ),( 00 yx 为 AB 的中点,则 2 2OM AB bkk a , 即 0 2 0 2 ya xbK AB 。 12. 若 在椭圆 内,则被 Po 所平分的中点弦的方程是 22 0 0 0 0 2 2 2 2 x x y y x y a b a b . 13. 若 在椭圆 内,则过 Po 的弦中点的轨迹方程是 22 00 2 2 2 2 x x y yxy a b a b . 双曲线 1. 点 P 处的切线 PT 平分△PF1F2 在点 P 处的内角. 2. PT 平分△PF1F2 在点 P 处的内角,则焦点在直线 PT 上的射影 H 点的轨迹是以长轴为直径的圆,除去长 轴的两个端点. 3. 以焦点弦 PQ 为直径的圆必与对应准线相交. 4. 以焦点半径 PF1 为直径的圆必与以实轴为直径的圆相切.(内切:P 在右支;外切:P 在左支) 5. 若 在双曲线 22 221xy ab(a>0,b>0)上,则过 的双曲线的切线方程是 00 221x x y y ab. 6. 若 在双曲线 (a>0,b>0)外 ,则过 Po 作双曲线的两条切线切点为 P1、P2,则 切点弦 P1P2 的直线方程是 00 221x x y y ab. 7. 双曲线 22 221xy ab(a>0,b>o)的左右焦点分别为 F1,F 2,点 P 为双曲线上任意一点 12F PF , 则双曲线的焦点角形的面积为 12 2 t 2F PFS b co . 8. 双曲线 (a>0,b>o)的焦半径公式:( 1( ,0)Fc , 2 ( ,0)Fc 当 00( , )M x y 在右支上时, 10||MF ex a, 20||MF ex a. 当 在左支上时, 10||MF ex a , 20||MF ex a 9. 设过双曲线焦点 F 作直线与双曲线相交 P、Q 两点,A 为双曲线长轴上一个顶点,连结 AP 和 AQ 分别 交相应于焦点 F 的双曲线准线于 M、N 两点,则 MF⊥NF. 10. 过双曲线一个焦点 F 的直线与双曲线交于两点 P、Q, A1、A2 为双曲线实轴上的顶点,A1P 和 A2Q 交于 点 M,A2P 和 A1Q 交于点 N,则 MF⊥NF. 11. AB 是双曲线 (a>0,b>0)的不平行于对称轴的弦,M ),( 00 yx 为 AB 的中点,则 0 2 0 2 ya xbKK ABOM ,即 0 2 0 2 ya xbK AB 。 12. 若 0 0 0( , )P x y 在 双 曲 线 ( a > 0,b > 0 ) 内 , 则 被 Po 所 平 分 的 中 点 弦 的 方 程 是 22 0 0 0 0 2 2 2 2 x x y y x y a b a b . 13. 若 在 双 曲 线 ( a > 0,b > 0 ) 内 , 则 过 Po 的 弦 中 点 的 轨 迹 方 程 是 22 00 2 2 2 2 x x y yxy a b a b . 椭圆与双曲线的经典结论 椭 圆 1. 椭圆 22 221xy ab(a>b>o)的两个顶点为 1( ,0)Aa , 2 ( ,0)Aa ,与 y 轴平行的直线交椭圆于 P1、P2 时 A1P1 与 A2P2 交点的轨迹方程是 22 221xy ab. 2. 过椭圆 (a>0, b>0)上任一点 00( , )A x y 任意作两条倾斜角互补的直线交椭圆于 B,C 两点, 则直线 BC 有定向且 2 0 2 0 BC bxk ay (常数). 3. 若 P 为椭圆 22 221xy ab(a>b>0)上异于长轴端点的任一点,F1, F 2 是焦点, 12PF F , 21PF F ,则 tan t22 ac coac . 4. 设椭圆 (a>b>0)的两个焦点为 F1、F2,P(异于长轴端点)为椭圆上任意一点,在△PF1F2 中,记 12F PF , 12PF F , 12F F P ,则有 sin sin sin c ea . 5. 若椭圆 (a>b>0)的左、右焦点分别为 F1、F2,左准线为 L,则当 0<e≤ 21 时,可 在椭圆上求一点 P,使得 PF1 是 P 到对应准线距离 d 与 PF2 的比例中项. 6. P 为 椭 圆 ( a > b > 0 ) 上 任 一 点 ,F1,F2 为二焦点,A 为 椭 圆 内 一 定 点 , 则 2 1 12 | | | | | | 2 | |a AF PA PF a AF ,当且仅当 2,,A F P 三点共线时,等号成立. 7. 椭圆 22 00 22 ( ) ( ) 1x x y y ab 与 直 线 0Ax By C 有 公 共 点 的 充 要 条 件 是 2 2 2 2 2 00()A a B b Ax By C . 8. 已知椭圆 (a>b>0), O 为坐标原点,P、Q 为椭圆上两动点,且 OP OQ .(1) 2 2 2 2 1 1 1 1 | | | |OP OQ a b ;(2)|OP|2+|OQ|2 的最大值为 22 22 4ab ab ;(3) OPQS 的最小值是 22 22 ab ab . 9. 过椭圆 (a>b>0)的右焦点 F 作直线交该椭圆右支于 M,N 两点,弦 MN 的垂直平分线交 x 轴于 P,则 || | | 2 PF e MN . 10. 已知椭圆 ( a>b>0) ,A、B、是椭圆上的两点,线段 AB 的垂直平分线与 x 轴相交于点 0( ,0)Px , 则 2 2 2 2 0 a b a bxaa . 11. 设 P 点是椭圆 ( a>b>0)上异于长轴端点的任一点,F1、F2 为其焦点记 12F PF ,则 (1) 2 12 2| || | 1 cos bPF PF .(2) 12 2 tan 2PF FSb . 12. 设 A、B 是椭圆 ( a>b>0)的长轴两端点,P 是椭圆上的一点, PAB , PBA , BPA ,c、e 分 别 是 椭 圆 的 半 焦 距 离 心 率 , 则 有 (1) 2 2 2 2 2 | cos ||| s abPA a c co .(2) 2tan tan 1 e .(3) 22 22 2 cotPAB abS ba . 13. 已知椭圆 22 221xy ab( a>b>0)的右准线l 与 x 轴相交于点 E ,过椭圆右焦点 F 的直线与椭圆相交 于 A、B 两点,点C 在右准线 上,且 BC x 轴,则直线 AC 经过线段 EF 的中点. 14. 过椭圆焦半径的端点作椭圆的切线,与以长轴为直径的圆相交,则相应交点与相应焦点的连线必与切线 垂直. 15. 过椭圆焦半径的端点作椭圆的切线交相应准线于一点,则该点与焦点的连线必与焦半径互相垂直. 16. 椭圆焦三角形中,内点到一焦点的距离与以该焦点为端点的焦半径之比为常数 e(离心率). (注:在椭圆焦三角形中,非焦顶点的内、外角平分线与长轴交点分别称为内、外点.) 17. 椭圆焦三角形中,内心将内点与非焦顶点连线段分成定比 e. 18. 椭圆焦三角形中,半焦距必为内、外点到椭圆中心的比例中项. 双曲线 1. 双曲线 22 221xy ab(a>0,b>0)的两个顶点为 1( ,0)Aa , 2 ( ,0)Aa ,与 y 轴平行的直线交双曲线 于 P1、P2 时 A1P1 与 A2P2 交点的轨迹方程是 22 221xy ab. 2. 过双曲线 (a>0,b>o)上任一点 00( , )A x y 任意作两条倾斜角互补的直线交双曲线于 B,C 两点,则直线 BC 有定向且 2 0 2 0 BC bxk ay (常数). 3. 若 P 为双曲线 (a>0,b>0)右(或左)支上除顶点外的任一点,F1, F 2 是焦点, 12PF F , 21PF F ,则 tan t22 ca coca (或 tan t22 ca coca ). 4. 设双曲线 (a>0,b>0)的两个焦点为 F1、F2,P(异于长轴端点)为双曲线上任意一点, 在△PF1F2 中,记 12F PF , 12PF F , 12F F P ,则有 sin (sin sin ) c ea . 5. 若双曲线 (a>0,b>0)的左、右焦点分别为 F1、F2,左准线为 L,则当 1<e≤ 21 时,可在双曲线上求一点 P,使得 PF1 是 P 到对应准线距离 d 与 PF2 的比例中项. 6. P 为双曲线 (a>0,b>0)上任一点,F1,F2 为二焦点,A 为双曲线内一定点,则 21| | 2 | | | |AF a PA PF ,当且仅当 2,,A F P 三点共线且 P 和 2,AF在 y 轴同侧时,等号成立. 7. 双曲线 22 221xy ab( a > 0,b > 0 ) 与 直 线 0Ax By C 有 公 共 点 的 充 要 条 件 是 2 2 2 2 2A a B b C. 8. 已知双曲线 (b>a >0), O 为坐标原点,P、Q 为双曲线上两动点,且OP OQ . (1) 2 2 2 2 1 1 1 1 | | | |OP OQ a b ;(2)|OP|2+|OQ|2 的最小值为 22 22 4ab ba ;(3) OPQS 的最小值是 22 22 ab ba . 9. 过双曲线 (a>0,b>0)的右焦点 F 作直线交该双曲线的右支于 M,N 两点,弦 MN 的 垂直平分线交 x 轴于 P,则 || | | 2 PF e MN . 10. 已知双曲线 (a>0,b>0),A、B 是双曲线上的两点,线段 AB 的垂直平分线与 x 轴相 交于点 0( ,0)Px , 则 22 0 abx a 或 22 0 abx a . 11. 设 P 点是双曲线 (a>0,b>0)上异于实轴端点的任一点,F1、F2 为其焦点记 12F PF , 则(1) 2 12 2| || | 1 cos bPF PF .(2) 12 2 cot 2PF FSb . 12. 设 A、B 是双曲线 (a>0,b>0)的长轴两端点,P 是双曲线上的一点, PAB , PBA , BPA ,c、e 分别是双曲线的半焦距离心率,则有(1) 2 2 2 2 2 | cos |||| s | abPA a c co . (2) 2tan tan 1 e .(3) 22 22 2 cotPAB abS ba . 13. 已知双曲线 (a>0,b>0)的右准线l 与 x 轴相交于点 E ,过双曲线右焦点 F 的直线与 双曲线相交于 A、B 两点,点C 在右准线 上,且 BC x 轴,则直线 AC 经过线段 EF 的中点. 14. 过双曲线焦半径的端点作双曲线的切线,与以长轴为直径的圆相交,则相应交点与相应焦点的连线 必与切线垂直. 15. 过双曲线焦半径的端点作双曲线的切线交相应准线于一点,则该点与焦点的连线必与焦半径互相垂 直. 16. 双曲线焦三角形中,外点到一焦点的距离与以该焦点为端点的焦半径之比为常数 e(离心率). (注:在双曲线焦三角形中,非焦顶点的内、外角平分线与长轴交点分别称为内、外点). 17. 双曲线焦三角形中,其焦点所对的旁心将外点与非焦顶点连线段分成定比 e. 18. 双曲线焦三角形中,半焦距必为内、外点到双曲线中心的比例中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