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市朝阳区高考一模试卷数学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北京市朝阳区高考一模试卷数学文

2018 年北京市朝阳区高考一模试卷数学文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4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符 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已知全集为实数集 R,集合 A={x|x2-3x<0},B={x|log2x>0},则(CRA)∩B=( ) A.(-∞,0]∪(1,+∞) B.(0,1] C.[3,+∞) D.∅ 解析:A={x|x2-3x<0}={x|x(x-3)<0}={x|0<x<3}, B={x|log2x>0}={x|log2x>log21}={x|x>1}; ∴CRA={x|x≤0,或 x≥3}; ∴(CRA)∩B={x|x≥3}=[3,+∞). 答案:C 2.在复平面内,复数 z= 1 i i 所对应的点位于(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解析:∵复数       1 1 1 1 1 1 1 2 2 2 iiiii i i i         ,∴复数对应的点的坐标是( 1 2 , ), ∴复数 1 i i 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位于第一象限. 答案:A 3.已知平面向量 ()1 2 1()a x b x  ,, , ,且 ab,则实数 x 的值是( ) A.-1 B.1 C.2 D.-1 或 2 解析:根据题意,向量 ()1 2 1()a x b x  ,, , , 若 ,则有 x(x-1)=2, 即 x2-x-2=0,所以 x=-1 或 x=2. 答案:D 4.已知直线 m⊥平面α ,则“直线 n⊥m”是“n∥α ”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析:当 m⊥α 时,若 m⊥n,则 n∥α 或 n  平面α ,则充分性不成立, 若 n∥α ,则 m⊥n 成立,即必要性成立,则“m⊥n”是“n∥α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答案:B 5.已知 F 为抛物线 C:y2=4x 的焦点,过点 F 的直线 l 交抛物线 C 于 A,B 两点,若|AB|=8, 则线段 AB 的中点 M 到直线 x+1=0 的距离为( ) A.2 B.4 C.8 D.16 解析:如图,抛物线 y2=4x 的焦点为 F(1,0),准线为 x=-1,即 x+1=0. 分别过 A,B 作准线的垂线,垂足为 C,D,则有|AB|=|AF|+|BF|=|AC|+|BD|=8. 过 AB 的中点 M 作准线的垂线,垂足为 N, 则 MN 为直角梯形 ABDC 中位线,则|MN|= 1 2 (|AC|+|BD|)=4,即 M 到准线 x=-1 的距离为 4. 答案:B 6.某四棱锥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四棱锥的体积等于( ) A. 4 3 B. 2 3 C. 1 2 D. 1 3 解析:抠点法:在长方体 ABCD-A1B1C1D1 中抠点, 1)由正视图可知:C1D1 上没有点; 2)由侧视图可知:B1C1 上没有点; 3)由俯视图可知:CC1 上没有点; 4)由正(俯)视图可知:D,E 处有点,由虚线可知 B,F 处有点,A 点排除. 由上述可还原出四棱锥 A1-BEDF,如图所示,S 四边形 BEDF=1×1=1, 1 1111 33A BEDFV      . 答案:D 7.函数 f(x)= 2 sin 12 12 x xx    的零点个数为( ) A.0 B.1 C.2 D.4 解析:f(x)=   2 2 2 sin 1 2 21 x x x xx    ,定义域为(-∞,0)∪(0,+∞), 令 f(x)=0 可得 2xsin 2  x=x2+1,设 f1(x)=2xsin 2  x,f2(x)=x2+1, 画出 f1(x),f2(x)在(0,+∞)上的大致图象如下: 显然 f1(1)=f2(1)=2,即 f1(x)与 f2(x)交于点 A(1,2), 又∵f′1(x)=π x·cos 2  x+2sin x,f′2(x)=2x, ∴f′1(1)=f′2(1)=2,即点 A 为公切点,∴点 A 为(0,+∞)内唯一交点, 又∵f1(x),f2(x)均为偶函数,∴点 B(-1,2)也为公切点, ∴f1(x),f2(x)有两个公共点,即 f(x)有两个零点. 答案:C 8.某学校举办科技节活动,有甲、乙、丙、丁四个团队参加“智能机器人”项目比赛,该项 目只设置一个一等奖.在评奖揭晓前,小张、小王、小李、小赵四位同学对这四个参赛团队 获奖结果预测如下: 小张说:“甲或乙团队获得一等奖”; 小王说:“丁团队获得一等奖”; 小李说:“乙、丙两个团队均未获得一等奖”; 小赵说:“甲团队获得一等奖”. 若这四位同学中只有两位预测结果是对的,则获得一等奖的团队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1)若甲获得一等奖,则小张、小李、小赵的预测都正确,与题意不符; (2)若乙获得一等奖,则只有小张的预测正确,与题意不符; (3)若丙获得一等奖,则四人的预测都错误,与题意不符; (4)若丁获得一等奖,则小王、小李的预测正确,小张、小赵的预测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30 分 9.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若输入 m=5,则输出 k 的值为 . 解析:模拟程序的运行,可得: 第四次时,65>50,满足判断框内的条件,退出循环,输出 k 的值为 4. 答案:4 10.双曲线 2 4 x -y2=1 的焦距为 ;渐近线方程为 . 解析:由题知,a2=4,b2=1,故 c2=a2+b2=5,∴双曲线的焦距为:2c=2 5 , 渐近线方程为: 1 2 by x x a     . 答案:2 ;y=± 1 2 x 11.已知圆 C:x2+y2-2x-4y+1=0 内有一点 P(2,1),经过点 P 的直线 l 与圆 C 交于 A,B 两点, 当弦 AB 恰被点 P 平分时,直线 l 的方程为 . 解析:根据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 C:(x-1)2+(y-2)2=4, 弦 AB 被 P 平分,故 PC⊥AB, 由 P(2,1),C(1,2),得 kpc·kl=-1,即:kl=1,所以直线方程为 y=x-1. 答案:y=x-1 12.已知实数 x,y 满足 10 10 1 xy xy y          , , , 若 z=mx+y(m>0)取得最小值的最优解有无数多个,则 m 的值为 . 解析:作出不等式组对应的平面区域如图:(阴影部分). 由 z=mx+y(m>0)得 y=-mx+z, ∵m>0,∴目标函数的斜率 k=-m<0. 平移直线 y=-mx+z, 由图象可知当直线 y=-mx+z 和直线 x+y+1=0 平行时,此时目标函数取得最小值时最优解有无 数多个,∴m=1. 答案:1 13.函数 f(x)=Asin(ω x+φ )(A>0,ω >0,|φ |< 2  )的部分图象如图所示,则φ = ; ω = . 解析:由图可知,A=2,根据 f(x)的图象经过点(0,-1),可得 2sinφ =-1,sinφ =- 1 2 ,∴ φ =- 6  . 根据五点法作图可得 4 . 2 6 2 ( 3 )       , 答案: 4 63  ; 14.许多建筑物的地板是用正多边形的砖板铺成的(可以是多种正多边形).如果要求用这些 正多边形的砖板铺满地面,在地面某一点(不在边界上)有 k 块砖板拼在一起,则 k 的所有可 能取值为 . 解析:由题意知只需这 k 块砖板的角度之和为 360°即可. 显然 k≥3,因为任意正多边形内角小于 180°; 且 k≤6,因为角度最小的正多边形为正三角形, 360 60   =6. 当 k=3 时,3 个正六边形满足题意; 当 k=4 时,4 个正方形满足题意; 当 k=5 时,3 个正三角形与 2 个正方形满足题意; 当 k=6 时,6 个正三角形满足题意. 综上,所以 k 可能为 3,4,5,6. 答案:3,4,5,6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80 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5.已知数列{an}的前 n 项和 Sn 满足 Sn=2an-1(n∈N*). (Ⅰ)求 a1,a2,a3 的值; (Ⅱ)若数列{bn}满足 b1=2,bn+1=an+bn,求数列{bn}的通项公式. 解析:(Ⅰ)直接利用递推关系式求出数列的项. (Ⅱ)利用递推关系式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进一步求出数列的和. 答案:(Ⅰ)由题知 S1=a1=2a1-1,得 a1=1,S2=2a2-1=a1+a2, 得 a2=a1+1=2,S3=2a3-1=a1+a2+a3,得 a3=a1+a2+1=4, (Ⅱ)当 n≥2 时,Sn-1=2an-1-1,Sn=2an-1, 所以 an=Sn-Sn-1=2an-1-(2an-1-1),得 an=2an-2an-1,即 an=2an-1, {an}是以 a1=1 为首项,2 为公比的等比数列,则 an=2n-1. 当 n≥2 时,bn=b1+(b2-b1)+…+(bn-bn-1)=2+a1+a2+…+an-1=  1 1 12 2 12 na    =2n-1+1, 经验证:b1=2=21-1+1,综上:bn=2n-1+1. 16.在△ABC 中,已知 sinA= 5 5 ,b=2acosA. (Ⅰ)若 ac=5,求△ABC 的面积; (Ⅱ)若 B 为锐角,求 sinC 的值. 解析:(Ⅰ)根据题意,由正弦定理分析可得 sinB=2sinAcosA,计算可得 sinB 的值,由三角 形面积公式计算可得答案; (Ⅱ)根据题意,sinC=sin(π -A-B)=sin(A+B)=sinAcosB+cosAsinB,代入数据计算可得答案. 答案:(Ⅰ)根据题意,若 b=2acosA,由正弦定理得 sin sin aA bB  ,则 sinB=2sinAcosA,cosA=b2a >0, 因为 sinA= 5 5 ,所以 cosA= 25 5 ,所以 sinB= 5 2 5 42 5 5 5    , 所以 S△ABC= 1 1 4sin 5 2 2 2 5 ac B     . (Ⅱ)由(Ⅰ)知 sinB= 4 5 ,因为 B 为锐角,所以 cosB= 3 5 . 所以 sinC=sin(π -A-B)=sin(A+B)=sinAcosB+cosAsinB= 5 3 2 5 4 11 5 . 5 5 5 5 25     17.某地区高考实行新方案,规定:语文、数学和英语是考生的必考科目,考生还须从物理、 化学、生物、历史、地理和政治六个科目中选取三个科目作为选考科目.若一名学生从六个 科目中选出了三个科目作为选考科目,则称该学生的选考方案确定;否则,称该学生选考方 案待确定.例如,学生甲选择“物理、化学和生物”三个选考科目,则学生甲的选考方案确 定,“物理、化学和生物”为其选考方案. 某学校为了了解高一年级420名学生选考科目的意向,随机选取30名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 统计选考科目人数如表: (Ⅰ)试估计该学校高一年级确定选考生物的学生有多少人? (Ⅱ)写出选考方案确定的男生中选择“物理、化学和地理”的人数.(直接写出结果) (Ⅲ)从选考方案确定的男生中任选 2 名,试求出这 2 名学生选考科目完全相同的概率. 解析:(Ⅰ)设该学校选考方案确定的学生中选考生物的学生为 x,在选考方案确定的学生的 人中,求出选择生物的概率约为 3 10 ,由此能求出选择生物的人数. (Ⅱ)由题意能求出选考方案确定的男生中选择“物理、化学和地理”的人数 2 人. (Ⅲ)设选择物理、生物、化学的学生分别为 A1,A2,A3,选择物理、化学、历史的学生为 B1, 选择物理、化学、地理的学生分别为 C1,C2,由此利用列举法能求出任取 2 名男生,这 2 名 学生选考科目完全相同的概率. 答案:(Ⅰ)设该学校选考方案确定的学生中选考生物的学生为 x, 因为在选考方案确定的学生的人中, 选生物的频率为 3 6 3 8 6 10 6 10      ,所以选择生物的概率约为 3 10 , 所以选择生物的人数约为 x=420× =126 人. (Ⅱ)2 人. (Ⅲ)设选择物理、生物、化学的学生分别为 A1,A2,A3, 选择物理、化学、历史的学生为 B1, 选择物理、化学、地理的学生分别为 C1,C2, 所以任取 2 名男生的基本事件有:(A1,A2),(A2,A3),(A3,B1),(B1,C1),(C1,C2)(A1, A3),(A2,B1),(A3,C2),(B1,C2)(A1,B1),(A2,C1),(A3,C1)(A1,C1),(A2,C2)(A1,C2), 所以两名男生所学科目相同的基本事件共有四个,分别为(A1,A2),(A2,A3),(C1,C2),(A1, A3),∴这 2 名学生选考科目完全相同的概率为 p= 4 15 . 18.如图 1,在梯形 ABCD 中,BC∥AD,BC=1,AD=3,BE⊥AD 于 E,BE=AE=1.将△ABE 沿 BE 折起至△A′BE,使得平面 A′BE⊥平面 BCDE(如图 2),M 为线段 A′D 上一点. (Ⅰ)求证:A′E⊥CD; (Ⅱ)若 M 为线段 A′D 中点,求多面体 A′BCME 与多面体 MCDE 的体积之比; (Ⅲ)是否存在一点 M,使得 A′B∥平面 MCE?若存在,求 A′M 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析:(Ⅰ)推导出 A′E⊥BE,从而 A′E⊥平面 BCDE,由此能证明 A′E⊥CD. (Ⅱ)M 到底面 BCDE 的距离为 1 2 A′E,推导出 VM-DCE= 11 32  A′E·S△DCE= 1 6 ,VA′-BCE= 1 3 ·A′E·S △BCE= 1 6 ,S△A′EM= ,平面 A′DE⊥平面 BCDE,C 到平面 A′DE 的距离为 BE=1.从而 VC-A′EM= ·BE·S△A′EM= ,V 多面体 A′BCME=V 多面体 CA′EM+V 多面体 A′BCE= .由此能求出多面体 A′BCME 与多面 体 MCDE 的体积之比. (Ⅲ)连结 BD 交 CE 于 O,连结 OM,推导出 A′B∥OM,由此能求出存在一点 M,使得 A′B∥ 平面 MCE,并能求出 A′M 的长. 答案:(Ⅰ)在梯形 ABCD 中,∵BE⊥AE,∴A′E⊥BE, ∵平面 A′BE⊥平面 BCDE,BE=平面 A′BE∩平面 BCDE,A′E 平面 A′BE,∴A′E⊥平面 BCDE,∵CD  平面 BCDE,∴A′E⊥CD. (Ⅱ)∵M 为 A′D 中点,∴M 到底面 BCDE 的距离为 1 2 A′E, 在梯形 ABCD 中,S△DCE= 11 22 DE BE×2×1=1, VM-DCE= 11 32  A′E·S△DCE= 1 6 ,VA′-BCE= 1 3 ·A′E·S△BCE= . ∵A′E⊥DE,∴在 Rt△A′DE 中,S△A′EM= , ∵A′E⊥平面 BCDE,A′E  平面 A′DE,∴平面 A′DE⊥平面 BCDE, ∵BE⊥ED,平面 A′DE∩平面 BCDE=ED, ∵BC∥AD,∴C 到平面 A′DE 的距离为 BE=1. ∴VC-A′EM= ·BE·S△A′EM= ,V 多面体 A′BCME=V 多面体 CA′EM+V 多面体 A′BCE= . ∴V 多面体 A′BCME:V 多面体 MCDE=2:1. (Ⅲ)连结 BD 交 CE 于 O,连结 OM, 在四边形 BCDE 中,∵BC∥DE,∴△BOC∽△DOE,∴ 2 3 OD BD  , ∵A′B∥平面 CME,平面 A′BD∩平面 CEM=OM,∴A′B∥OM, 在△A′BD 中,OM∥A′B,∴ 1 3 A M BO A D BD    , ∵A′E=1,DE=2,A′E⊥ED,∴在 Rt△A′ED 中, 55 3 A D A M    , . 19.已知椭圆 C: 22 221xy ab (a>b>0)的离心率为 2 2 ,且过点(1, ). (Ⅰ)求椭圆 C 的方程; (Ⅱ)过椭圆 C 的左焦点的直线 l1 与椭圆 C 交于 A,B 两点,直线 l2 过坐标原点且直线 l1 与 l2 的斜率互为相反数,直线 l2 与椭圆交于 E,F 两点且均不与点 A,B 重合,设直线 AE 的斜 率为 k1,直线 BF 的斜率为 k2,证明:k1+k2 为定值. 解析:(Ⅰ)根据题意,由椭圆的几何性质可得 2 22 2 2 2 2 2 2 21 1 c a ab a b c                 , , , 解可得 a、b、c 的值,代 入椭圆的方程即可得答案; (Ⅱ)根据题意,设 l1:y=k(x+1),A(x1,y1),B(x2,y2),联立直线 l1 与椭圆的方程,可得 (1+2k2)x2+4k2x+2k2-2=0,设 l2:y=-kx,E(x3,y3),F(-x3,-y3),联立直线 l2 与椭圆的方程, 可得(1+2k2)x2-2=0,结合 2 个方程,由根与系数的关系用 k 表示 k1+k2,即可得答案. 答案:(Ⅰ)由题可得 解得 2 1 1 a b c      , , . 所以椭圆 C 的方程为 2 2 x +y2=1. (Ⅱ)由题知直线 l1 斜率存在, 设 l1:y=k(x+1),A(x1,y1),B(x2,y2). 联立   22 1 22 y k x xy      , , 消去 y 得(1+2k2)x2+4k2x+2k2-2=0, 由题易知△>0 恒成立, 由韦达定理得 22 1 2 1 222 4 2 2 1 2 1 2 kkx x x x kk      , , 因为 l2 与 l1 斜率相反且过原点, 设 l2:y=-kx,E(x3,y3),F(-x3,-y3), 联立 2222 y kx xy     , , 消去 y 得(1+2k2)x2-2=0, 由题易知△>0 恒成立,由韦达定理得 2 3 2 2 12 x k   , 则    1 3 2 31 3 2 3 12 1 3 2 3 1 3 2 3 11k x kx k x kxy y y ykk x x x x x x x x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3 2 3 2 3 1 3 1 3 2 3 11k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                    2 2 2 2 2 2 1 2 3 1 2 1 3 2 3 1 3 2 3 2 2 2 2 2 4 22 1 2 1 2 1 2 0 k kkx x x x x k k kk x x x x x x x x                 , 所以 k1+k2 为定值 0. 20.已知函数 f(x)= ln 1x ax x   (a∈R). (Ⅰ)若 a=0,求曲线 y=f(x)在点(1,f(1))处的切线方程; (Ⅱ)若 a<-1,求函数 f(x)的单调区间; (Ⅲ)若 1<a<2,求证:f(x)<-1. 解析:(Ⅰ)根据题意,由 a 的值求出函数的解析式,计算可得切点的坐标,结合函数导数的 几何意义分析切线的斜率,由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即可得答案; (Ⅱ)根据题意,由函数的解析式求出函数的导数,则 f′(x)= 2 22 2 ln 2 lnx ax xa xx    , 令 g(x)=2-ax2-lnx,求出 g(x)的导数,分析 g(x)在(0,+∞)的最小值,分析可得 g(x)>0, 由函数的单调性与函数导数的关系,分析可得答案; (Ⅲ)根据题意,原问题可以转化为 ax2-x+1-lnx>0,设 h(x)=ax2-x+1-lnx,分析可得只须证 h(x)>0 成立,求出函数 h(x)的导数,结合函数的导数与函数单调性的关系,分析可得 h(x) 的最小值,证明其最小值大于 0 即可得答案. 答案:(Ⅰ)函数 f(x)= ln 1x ax x   (a∈R), 若 a=0,f(x)=lnx-1x,则 f(1)=-1,切点坐标为(1,-1),   2 2 ln xfx x  ,f′(1)=2,切线斜率 k=2, 所以 f(x)在点(1,-1)处的切线方程为 2x-y-3=0. (Ⅱ)根据题意,f(x)= ,则 f′(x)= 2 22 2 ln 2 lnx ax xa xx    ,(x>0) 令 g(x)=2-ax2-lnx,则 g′(x)= 221ax x . 令 g′(x)=0,得 x=± 1 2a  (依题意 1 2a  >0) 由 g′(x)>0,得 x> ;由 g′(x)<0,得 0<x< 1 2a  . 所以,g(x)在区间(0, )上单调递减,在区间( ,+∞)上单调递增, 所以,g(x)min 1 5 1ln 2 2 2 g aa        . 因为 a<-1,所以 110 12 ln 0 22aa < < , < .所以 g(x)>0,即 f′(x)>0. 所以函数 f(x)的单调递增区间为(0,+∞). (Ⅲ)由 x>0,f(x)<-1,即 ln 1x ax x   <-1,等价于 ax2-x+1-lnx>0. 设 h(x)=ax2-x+1-lnx,只须证 h(x)>0 成立. 因为 h′(x)=2ax-1- 21 2 1ax x xx  ,1<a<2, 由 h′(x)=0,得 2ax2-x-1=0 有异号两根. 令其正根为 x0,则 2ax0 2-x0-1=0. 在(0,x0)上 h′(x)<0,在(x0,+∞)上 h′(x)>0,则 h(x)的最小值为 h(x0), 且 h(x0)=ax0 2-x0+1-lnx0= 01 2 x -x0+1-lnx0= 03 2 x -lnx0, 又 h′(1)=2a-2>0, 21323 22 h a a              <0, 所以 1 2 <x0<1.则 03 2 x >0,-lnx0>0. 因此 -lnx0>0,即 h(x0)>0.所以 h(x)>0.所以 f(x)<-1.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