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23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教案
高三 一轮复习 6.6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教学目标】 1.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和特点. 2.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和特点.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分析法、综合法及反证法的思考过程 2.教学难点学会对知识进行整理达到系统化,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策略与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法、师生互动法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考纲传真 1.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和特点. 2.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和特点. 真题再现; 1.(2014·山东,4)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设a,b为实数 则方程x3+ax+b=0至少有一个实根”时,要做的假 设是( ) A.方程x3+ax+b=0没有实根 B.方程x3+ax+b=0至多有一个实根 C.方程x3+ax+b=0至多有两个实根 D.方程x3+ax+b=0恰好有两个实根 解析 至少有一个实根的否定是没有实根,故要做的假设是“方程x3+ax+b=0没有实根”.答案 A 2.(2012·福建,17)某同学在一次研究性学习中发现,以下五个式子的值都等于同一个常数 ①sin213°+cos217°-sin 13°cos 17°; ②sin215°+cos215°-sin 15°cos 15°; ③sin218°+cos212°-sin 18°cos 12°; ④sin2(-18°)+cos248°-sin(-18°)cos 48°; ⑤sin2(-25°)+cos255°-sin(-25°)cos 55°. (1)试从上述五个式子中选择一个,求出这个常数; 。 学生通过对高考真题的解决,发现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通过对考纲的解读和分析。让学生明确考试要求,做到有的放矢 (2)根据(1)的计算结果,将该同学的发现推广为三角恒等式,并证明你的结论. 解 (1)选择②式,计算如下sin215°+cos215°-sin 15°cos 15°=1-sin 30°=1-=. (2)三角恒等式为sin2α+cos2(30°-α)-sin αcos(30°-α)=. 证明如下sin2α+cos2(30°-α)-sin αcos(30°-α) =sin2α+(cos 30°cos α+sin 30°sin α)2-sin α(cos 30°cos α+sin 30°sin α)=sin2α+cos2α+sin αcos α+sin2α-sin αcos α-sin2α =sin2α+ cos2α=. 3.(2013·江苏卷)已知a≥b>0,求证2a3-b3≥2ab2-a2b. 证明2a3-b3-(2ab2-a2b)=2a(a2-b2)+b(a2-b2) =(a2-b2)(2a+b)=(a-b)(a+b)(2a+b). 因为a≥b>0,所以a-b≥0,a+b>0,2a+b>0, 从而(a-b)(a+b)(2a+b)≥0, 即2a3-b3≥2ab2-a2b. 知识梳理 知识点1 直接证明 内容 综合法 分析法 定义 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的证明方法 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到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的证明方法 思维特点 由因导果(顺推证法) 执果索因(逆推证法) →→ →…→ →→ →…→ 实施流程 书写格式 “因为……所以……”“由……得……”等 “要证……”“只需证明……”“即证……”等 知识点2 间接证明 1.反证法的定义;假设原命题不成立(即在原命题的条件下,结论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矛盾,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了原命题成立的证明方法. 2.利用反证法证题的步骤;(1)反设假设所要证的结论不成立,而设结论的反面(否定命题)成立;(否定结论) (2)归谬将“反设”作为条件,由此出发经过正确的推理,导出矛盾——与假设矛盾,与已知条件、已知的定义、公理、定理及明显的事实矛盾或自相矛盾;(推导矛盾) (3)立论因为推理正确,所以产生矛盾的原因在于“反设”的谬误.既然原命题结论的反面不成立,从而肯定了原命题成立.(命题成立) 1.必会结论;反证法证明中,常见的“结论词”与“反设词” 原结论词 反设词 原结论词 反设词 至少有一个 一个也没有 对所有x成立 存在某个x不成立 至多有一个 至少有两个 对任意x不成立 存在某个x成立 至少有n个 至多有n-1个 p或q ﹁p且﹁q 至多有 至少有n+ p且q ﹁p或﹁q 学生通过对高考真题的解决,感受高考题的考察视角。 环节二 n个 1个 2.必知联系;分析法与综合法相辅相成,对较复杂的问题,常常先从结论进行分析,寻求结论与条件、基础知识之间的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再运用综合法证明,或者在证明时将两种方法交叉使用. 考点分项突破 考点一综合法 1.(2015·安徽高考)设n∈N*,xn是曲线y=x2n+2+1在点(1,2)处的切线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1)求数列{xn}的通项公式; (2)记Tn=xx…x,证明Tn≥. 【解】 (1)y′=(x2n+2+1)′=(2n+2)x2n+1,曲线y=x2n+2+1在点(1,2)处的切线斜率为2n+2,从而切线方程为y-2=(2n+2)(x-1).令y=0,解得切线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xn=1-=,所以数列{xn}的 通项公式xn=. (2)证明由题设和(1)中的计算结果知, Tn=xx…x=22…2. 当n=1时,T1=.当n≥2时,因为x=2=>==, 所以Tn>2×××…×=. 综上可得,对任意的n∈N*,均有Tn≥. 跟踪训练 1.(2015·北京高考)设函数f(x)=-kln x,k>0. (1)求f(x)的单调区间和极值; (2)证明若f(x)存在零点,则f(x)在区间(1,]上仅有一个零点. 教师引导学生及时总结,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解】 (1)由f(x)=-kln x(k>0),得x>0且f′(x)=x-=.由f′(x)=0,解得x=(负值舍去). f(x)与f′(x)在区间(0,+∞)上的情况如下 x (0,) (,+∞) f′(x) - 0 + f(x) 所以,f(x)的单调递减区间是(0,),单调递增区间是(,+∞).f(x)在x=处取得极小值f()=. (2)证明由(1)知,f(x)在区间(0,+∞)上的最小值为f()=.因为f(x)存在零点,所以≤0,从而k≥e.当k=e时,f(x)在区间(1,)上单调递减,且f()=0,所以x=是f(x)在区间(1,]上的唯一零点.当k>e时,f(x)在区间(1,)上单调递减,且f(1)=>0,f()=<0, 所以f(x)在区间(1,]上仅有一个零点. 综上可知,若f(x)存在零点,则 f(x)在区间(1,]上仅有一个零点. 归纳综合法证题的思路 考点二 分析法 引导学生通过对基础知识的逐点扫描,来澄清概念,加强理解。从而为后面的练习奠定基础. 由常见问题的解决和总结,使学生形成解题模块,提高模式识别能力和解题效率。 教师引导学生及时总结,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1. 已知a>0,求证-≥a+-2. 【证明】 要证-≥a+-2, 只需证+2≥a++. ∵a>0,故只需证2≥2, 即a2++4+4≥a2+2++2+2,从而只需证2≥, 只需证4≥2,即a2+≥2,而上述不等式显然成立,故原不等式成立. 跟踪训练 1.△ABC的三个内角A,B,C成等差数列,A,B,C的对边分别为a,b,c. 求证+=. 【证明】 要证+=, 即证+=3,也就是+=1, 只需证c(b+c)+a(a+b)=(a+b)(b+c), 需证c2+a2=ac+b2,又△ABC三内角A,B,C成等差数列,故B=60°,由余弦定理,得 b2=c2+a2-2accos 60°,即b2=c2+a2-ac, 故c2+a2=ac+b2成立.于是原等式成立. 归纳分析法证题的技巧 1.逆向思考是用分析法证题的主要思想,通过反推,逐步寻找使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正确把握转化方向是使问题顺利获解的关键. 2.证明较复杂的问题时,可以采用两头凑的办法,即通过分析法找出某个与结论等价(或充分)的中间结论,然后通过综合法由条件证明这个中间结论,从而使原命题得证. 在解题中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及时点拨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兴趣。 教师引导学生及时总结,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结,由利于学生对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编码处理,加强理解记忆,提高解题技能。 考点三 反证法 (1)一个命题的结论是“自然数a,b,c中恰有一个偶数”,用反证法证明该命题时,正确的假设是( ) A.假设a,b,c都是奇数或至少有两个偶数 B.假设a,b,c都是偶数 C.假设a,b,c至少有两个偶数 D.假设a,b,c都是奇数 (2)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a1=1+,S3=9+3. ①求数列{an}的通项an与前n项和Sn; ②设bn=(n∈N*),求证数列{bn}中任意不同的三项都不可能成为等比数列. 【解析】 (1)“恰有一个”的否定是“一个也没有”或“至少有2个”,因此正确的假设是“假设a,b,c都是奇数或至少有两个偶数”,故选A.【答案】 A (2)①由已知得∴d=2, 故an=2n-1+,Sn=n(n+). ②证明由(1)得bn==n+. 假设数列{bn}中存在三项bp,bq,br(p,q,r∈N*,且互不相等)成等比数列,则b=bpbr, 即(q+)2=(p+)(r+),∴(q2-pr)+(2q-p-r)=0,∵p,q,r∈N*,∴ ∴2=pr,即(p-r)2=0.∴p=r,与p≠r矛盾. ∴假设不成立,即数列{bn}中任意不同的三项都不可能成等比数列. 跟踪训练 1.设{an}是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 (1)推导{an}的前n项和公式; (2)设q≠1,证明数列{an+1}不是等比数列. 【解】 (1)设{an}的前n项和为Sn, 当q=1时,Sn=a1+a1+…+a1=na1; 当q≠1时,Sn=a1+a1q+a1q2+…+a1qn-1,① qSn=a1q+a1q2+…+a1qn,② ①-②得,(1-q)Sn=a1-a1qn, ∴Sn=,∴Sn= (2)证明假设{an+1}是等比数列,则对任意的k∈N*, (ak+1+1)2=(ak+1)(ak+2+1), a+2ak+1+1=akak+2+ak+ak+2+1, aq2k+2a1qk=a1qk-1·a1qk+1+a1qk-1+a1qk+1, ∵a1≠0,∴2qk=qk-1+qk+1.∵q≠0,∴q2-2q+1=0, ∴q=1,这与已知矛盾. ∴假设不成立,故{an+1}不是等比数列. 归纳反证法的适用范围及证题的关键 1.适用范围当一个命题的结论是以“至多”、“至少”、“唯一”或以否定形式出现时,宜用反证法来证. 2.关键在正确的推理下得出矛盾,矛盾可以是与已知条件矛盾,与假设矛盾,与定义、公理、定理矛盾,与事实矛盾等,推导出的矛盾必须是明显的. 环节三 课堂小结 1.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和特点. 2.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和特点. 学生回顾,总结. 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为在今后的学习中,进行有效调控打下良好的基础。 环节四 课后作业学生版练与测 学生通过作业进行课外反思,通过思考发散巩固所学的知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