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7 发布 |
- 37.5 KB |
- 4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事业单位考试-法律基础知识点汇总+复习资料与总结(很好)
事业单位考试 法律基础知识点汇总+复习资料与总结(很好) 事业单位考试-法律基础知识点汇总 法的概念和本质 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段意志, 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行 为规范体系。 共同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基本特征:(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 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3)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4)法是规定权 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规范作用:作为由国家制定的社会规范,法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 作用。 社会作用: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法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1)法与经济 法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引导作用;促进作用;保障作用;制约作用。 法在规范微观经济行为中的作用: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调整经济活动中各种 关系;解决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纠纷;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2)法与政治、政策 法受政治制约体现在: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影响法的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政治体制 的改革也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发展的变化;政治活动的内容更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变化。 党的政策指导法制建设的各个环节,社会主义法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和形式,同 时又对党的政策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法律制度的相关概念 法的制定: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废止法律和其他规 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专门活动,一般也称为法律的立、改、废活动。 立法的指导思想:我国现阶段立法的指导思想,必须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不能以别的思想为指导,不能 离开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 立法的基本原则:(1)立法必须以宪法为依据;(2)立法必须从实际出发;(3)总结实 践经验与科学预见相结合;(4)吸收、借鉴历史和国外的经验;(5)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 益为标准,立足全局,统筹兼顾;(6)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7)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 续性与及时立、改、废相结合。 法的渊源:(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5)自治条例、单 行条例;(6)行政规章;(7)国际条约。 法律部门:(1)宪法;(2)行政法;(3)民法;(4)婚姻法;(5)经济法;(6)劳动法; (7)环境法;(8)刑法;(9)诉讼法;(10)军事法。 法律实施中的相关概念 法律实施包括执法、司法和守法。 法律适用的要求:准确,指适用法律时,事实要调查清楚,证据要准确;合法,指司法 机关审理案件时要合乎国家法律的规定,依法办案;及时,指司法机关办案时在正确、合法 的前提下,还必须做到遵守时限。 法律适用的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司法机关 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法律关系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 制力保证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以现行法律存在为前提的社会关系。它不属于物质关系, 而是一种思想关系。 违法的分类:刑事违法、民事违法、行政违法、违宪行为。 宪法的基本理论 宪法是规定国家根本制度、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实际对比关系、规范国家权力和保障 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根本法。 宪法的法律特征: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 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根本问题;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程序上,宪法的制定和 修改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宪法的政治特征:宪法是民主政治的法律化;宪法是对民主政治的保障;宪法集中表现 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宪法规范国家权力,保障公民基本权利。 西方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权力分立与制衡原则。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 (2)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 (4)“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 的基本方针。 (5)以参政议政和互相监督作为多党合作的主要内容。 (6)以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和统一祖国、振兴中华为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目标。 (7)以宪法为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原则。 复合制国家结构形式 复合制国家结构形式分为联邦和邦联两种。邦联是几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基本共同目的结 成的比较松散的国家联合体,邦联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国家,不是国家主体。联邦是由两个或 两个以上的成员国组成的复合制国家,其基本特征有: (1)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是联邦与各成员国的关系,各成员国以下的政府才是 地方政府。 (2)联邦与各成员国的权力及相互联系多由宪法或法律规定。 (3)除联邦宪法外,各成员国还可以有自己的宪法。 (4)除联邦国籍外,有的国家的各成员国公民还可以有自己的国籍。 (5)各成员国加入联邦后不再有完全独立的主权和外交权。 犯罪的基本知识 犯罪是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犯罪的阶级性是犯罪的本质属性。 犯罪具有以下特征:(1)严重的社会危害性;(2)刑事违法性;(3)应受刑罚处罚性。 1997年修改后的新《刑法》赋予公民对某些犯罪采取绝对防卫而不受限度限制的权利, 即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强奸、抢劫、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 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犯罪人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 刑罚中主刑和附加刑 主刑指审判机关对犯罪分子判处刑罚时,只能独立适用,不能附加适用的刑罚,主要分 为: (1)管制,是对犯罪分子不实行关押的刑罚,期限为三个月以上,二年以下。 (2)拘役,对犯罪分子就近予以监禁,期限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 (3)有期徒刑,除《刑法》第55条、第69条规定外,期限为六个月以上,十五年以下。 (4)无期徒刑。 (5)死刑,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对于应当判 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 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 刑罚的具体运用 (1)量刑,其一般原则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2)累犯,普通累犯指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后或者赦免 后,在五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犯罪人,特殊累犯是指两次犯危害国家 安全罪的犯罪分子。 (3)自首和立功,对于有立功表现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有重大立功 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4)数罪并罚,管制最高不超过三年,拘役最高不超过一年,有期徒刑最高不超过二 十年。 (5)缓刑,缓刑不是刑种,而是刑罚运用的一项制度,拘役的缓刑考验期为原判刑期 以上一年以下,但不能少于二个月;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 不能少于一年。 (6)减刑,有期徒刑不能少于二分之一,无期不能少于十年。 (7)假释,必须是已执行了一定的刑期,有期徒刑的,必须执行原判刑罚二分之一以 上;判处无期的,实际执行十年以上。累犯及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 罪被判十年以上刑罚的不得假释。 (8)时效 贪污贿赂罪及渎职罪 贪污贿赂罪包括以下罪名:(1)贪污罪;(2)挪用公款罪;(3)受贿罪;(4)行贿罪; (5)向单位行贿罪;(6)介绍贿赂罪;(7)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8)隐瞒境外存款罪; (9)集体私分国有资产罪。 渎职罪的种类:(1)滥用职权罪;(2)玩忽职守罪;(3)徇私舞弊罪;(4)泄露国家秘 密罪;(5)徇私枉法罪;(6)私放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罪;(7)司法工作人员玩忽职 守罪;(8)司法工作人员徇私舞弊罪;(9)行政执法人员徇私舞弊罪。 民法的基本原则 (1)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民事权益的原则; (2)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原则; (3)公平、诚实信用原则; (4)遵守法律和国家政策的原则; (5)尊重社会公德 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 法人的概念及成立条件 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 织。法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依法成立;(2)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4) 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法人的特征:(1)独立的社会组织;(2)具有独立的财产;(3)承担独立的责任。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条件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条年,是指决定民事法律行为成立的必要条件,如不具备,便是无 效的民事行为,不发生行为人预期的法律后果。它可分为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 (1)实质要件。《民法通则》第55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①行为人 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②意思表示真实;③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 (2)形式要件:《民法通则》第56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取书面形式、口头形 式或其他形式,法律规定用特定形式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主要有:①口头形式;②书 面形式;③默认形式 物权与所有权 物权具有追及权和优先权,物权按不同特点可分为:①所有权与其他物权;②主物权与 从物权;③动产物权和不动产物权;④准物权。 财产所有权所具有的四项权能:占有、使用、收益、处分。财产所有权是惟一完全的物 权。 债终止的原因或方式有:履行、抵销、提存、双方协议、混同、公民死亡或法人终止。 合同法相关基本知识 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不适用《合同法》而是适用其他法律规定。 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 合同无效的几种情形:①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②恶意串 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③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④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⑤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效力未定合同:①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订立的合同;②无权代理人以他人 名义订立的合同;③无权处分人订立处分他人财产的合同。效力未定的合同经追认权人追认 后,自始有效,否则,自始无效。 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亦称智力成果权,是指公民法人对自己创造性的智力活动成果依法享有的包括 人身权和财产权在内的民事权利。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发现权、发明权和其他科 技成果权。知识产权的法律特征包括: (1)它是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两方面内容的一种民事权利; (2)它的客体必须是有能为人感知的客观表现形式和首创性、新颖性; (3)它具有专有性、时间性和地域性。 著作权中的人身利益为内容的权利包括:①发表权;②署名权;③修改权;④保护作品 完整权。著作财产权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再现作品获得报酬权;二是演绎权。 人身权 人身权分为人格权和身份权两大类,人格权包括: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姓名权(法人为 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法人亦有)。身份权包括:公民的荣誉权、著作权中的署名权和 发表权,监护权,在婚姻、家庭关系中的身份权。 保护人身权的责任方式主要有:①停止侵害;②消除影响、恢复名誉;③赔礼道歉;④ 赔偿损失。 财产继承权 继承制度中的基本原则: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继承权原则;继承权男女平等原则;养老育 幼、互济互助原则;互谅互让、团结和睦原则;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原则。 法定继承人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母,尽了 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法定继承人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诉讼时效 下列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①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②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 明的;③延付或者拒付租金;④寄存物被丢失或损毁的。 《民法通则》第139条规定:“在诉讼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 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诉讼时效继续计算。” 第140条规定:“诉讼时效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自 中断时起,诉讼时效重新计算。” 公司法的概念及原则 公司是指按照公司法设立的企业法人。按照股东对公司所负责任不同划分为五类:无限 公司、有限责任公司、两合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两合公司。 公司法的原则: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相分离;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公 司实行权责分明、管理科学、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内部管理体制;设立公司和国有企业改建 为公司,必须符合法定的条件和程序;公司必须依法经营,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保障公 司职工的合法权益。 关于有限责任公司的法律规定 成立条件:股东符合法定人数;股东出资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 程;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有限责任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 生产经营条件。 国有独资公司不设股东会。 债券发生法定条件:净资产额不低于人民币6000万元;累计债券总额不超过公司净资产 额的40%;最近三年平均可分配利润足以支付公司债券一年的利息;筹集的资金投向符合国 家产业政策;债券的利率不得超过国务院限定的水平及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条件。 关于股份有限公司的法律规定 外国公司属于外国法人,其中中国境内设立的分支机构不具有中国法人资格,外国公司 对其分支机构在中国境内的经营活动承担民事责任。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律规定 设立全民所有制企业应具备的条件:产品为社会所需要;有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的 必要条件;有自己的名称和生产经营场所;有符合国家规定的资金;有自己的组织机构;有 明确的经营范围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企业可基于下列原因之一终止:违反法律、法规被责令撤销;政府主管部门依照法律、 法规的规定决定解散;依法被宣告破产及其他原因。企业终止应当进行清算并向登记机关办 理注销登记。 合伙企业法律制度 设立合伙企业需要的条件:有2个以上合伙人,并且都是依法承担无限责任者;有书面 合伙协议;有各合伙人实际缴付的出资;有合伙企业的名称;有经营的场所和从事合伙经营 的必要条件。 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合伙企业进行清算前,合伙人不得请示分割合伙企业的财产。合伙 企业存续期间,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合伙人可以向合伙以外的人转让其在合伙企业中的 全部或部分财产数额。 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 在中国境内设立合资经营企业,必须经国家对外贸易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并且要保证外 商投资比率不少于25%,董事会是合资经营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 中外合资企业与中外合作企业的区别:(1)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属于契约式的合营企业, 中外合作者按合同中约定的比例享受收益和承担风险;(2)中外合资企业都是中国法人,中 外合作经营企业则无此限制。 外商独资企业的组织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经批准也可为其他责任形式。 市场管理法 (1)反垄断法律制度 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垄断类型:行业垄断、经济垄断、行政垄断 违反垄断法的责任主要有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三种类型。 (2)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 不正当竞争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方要包括经济、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等形 式。 (3)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 消费者权益争议解决的途径:与经营者协商和解;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向有关行政部 门申诉;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4)产品质量法律制度 四个产品质量方面的国际公约:《关于产品质量适用法律的公约》、《使成员国产品责任 法互相接近的指示草案》、《关于人身伤害产品责任欧洲公约》、《关于对有缺陷产品的责任指 令》。 (5)证券法律制度 证券法的基本原则是: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和自愿、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证券市场的主体:证券投资者、证券公司、证券登记结算机构、证券交易的服务机构、 上市公司和证券交易所。 (6)票据法律制度 《票据法》中所称票据,是指汇票、本票、支票。 票据行为是以发生票据上的权利义务为目的所实施的要式法律行为,包括出票、背书、 承兑和保证等。 (7)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律制度 宏观调控法基本知识 我国现有已制定和颁发的能源法律制度主要有:《电力法》、《煤炭法》、《节能法》。 财政法在理论上由财政管理体制法、财政收支管理法、财政活动程序法构成;在立法实 践中,财政法包含了预算法、国债法、政府采购法和转移支付法。 在我国税收体系中,税收各类包括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特定行为税和资源税;税 收征收管理制度则包括税务管理、税款征收、违反税法的法律责任和税务争议的解决程序等 方面。税收具有无偿性、固定性、强制性特征。 会计法的原则:真实、完整、合法;审计法的原则:依法审计原则、独立审计原则、客 观公正原则、强制性原则、保守秘密原则。 对外贸易法的原则:国家实行统一的对外贸易制度;依法维护公平、自由的对外贸易秩 序;坚持平等互利;准许货物与技术自由进出口,逐步发展国际服务贸易。 社会保障法 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原则:普遍性原则;平等性原则;国家、用人单位、个人责任分担的 原则;基本社会保障与提高生活质量相结合的原则;社会保障水平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 原则。主要分为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法、社会福利法、优抚安置法。 我国社会保险法包括医疗、疾病、失业、老年、工伤、生育、伤残和遗属八个项目。 优抚安置是优待、抚恤、安置三种待遇的总称。优待是指对义务兵家属和抚恤补助对象发给 由群众负担的优待金;抚恤是国家对伤残人员和牺牲、病故人员家属所采取的物质抚慰形式, 包括伤残抚恤和死亡抚恤;安置是提对复员退休军人、军队离退休干部及其随军家属和无军 籍退休退职职工的安置。 六号固定 12 第一部分事业单位 04-6-27 事业单位指为社会公益事业《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 事业单位的定义——为了社会公益目的,教、科、文、卫 国有事业单位指——全民所有制 特点:——不代表国家行使行政权力,不具行政职能 经济社会双重性 脑力劳动,劳动产品为知识和精神产品。 (1)类别: 行政支持类——非政府公共机构类——计生协会,社科院(纯公共产品) 社会公益类——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考试管理中心(准公共产品) 经营服务类——如园林设计 事业单位的管理是指——国家对其的管理,不是其自身内部的管理 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实质(要解决的问题)——政府与事业单位关系的问题 社会力量可以举办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形成的原因——经济根源(计划经济),政治(中央集权),思想(认识误区) 改革开放后事业单位特征——非政府,非营利,非特定多数、非实物生产,非权力依附性。 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趋势——政企分开,政社分开,企社分开 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的根本原因——社市经济的建立发展 (2)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形成: 1 酝酿:86-4(人大六届四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次提出“事业法人”的概念,建立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最基本的法律依据 2 起草修订试点:最先试点——安徽省,共 19 个试点省市 3 实施:1999-4 长沙——正式启动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内容——P6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方式——登记管理:申、受、审、核、发、公告 监督管理 事业单位审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主管部门 事业单位管理——分级管理,分类指导,分类改革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特点——多源性、勤俭性、纪律性、保障性 事业单位资金来源——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 入 事业单位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不是各种法律责任) 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教科卫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聘用制、岗位管理 1998 年事业单位纳入医疗保险, 1999 年 失业保险 2001 年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的关系转接问题 2003-3-30 人事制度改革在卫生系统试点 事业单位的编制标准的依据是——事业单位性质的明确界定 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目标——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新型公共事业管理体制 改革方向——社会化,法制化,民主化 改革原则——政事分开(事业单位没有行政级别) 改革的条件——①社经体制的初步建立,②政府改革的深入 改革的基本方式——分类改革 改革的关键——确立合理的分类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管理职能中的首要职能——人事管理 事业单位管理中居核心和关键地位的是——人事管理 人事管理的基本原则——公平竞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功绩制;依法管理 人事管理制度的内容——考核、工资、职称、培训 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分类管理 职称——源于职务名称,专业技术水平、能力、成就的等级称号 职称特征—— 专业技术职称的特点——结构比例,职责明确,工资挂钩,一定任期 专业技术职称聘任的基础——设岗 任职资格评审——初审意见,无记名投票 2/3 有效,聘任制,一般 1-3 年 1990 年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考试,全国统考,全国有效 职业资格证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有效,注册有效一般为 3 年 工资的作用——保障、激励、调节 全额拨款——固定 70%,活 30% 差额拨款——固定 60%,活 40% 培训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按需施教,学以致用、讲求实效 培训对象——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勤人员 培训方式——正规学校、非正规学校 培训内容——最基本的培训——知识 最核心的培训——技能(心智、动作、社会) 最根本培训——态度 聘用制度包括——公开招聘、签订合同,定期考核,解聘辞聘 聘用制度形式——身份、岗位、基本用人(用工)关系 全员合同聘用制=全员聘用制 实行聘用制度的基础——订立聘用合同 聘用合同内容——8 条必备 聘用合同期限分类——短期(≤3Y)、中期(>3y)、长期(至退休)、项目 聘用单位可以随时单方解除的(不须提前 30 天书面通知)——连续旷工 10 个工作日,或一年内累计旷 20 个工作日,连续 2 个年度考核不合格的 聘用单位可以随时单方解除的(须提前 30 天书面通知)—— 聘用单位不能解除的——军队转业干部在 3 年内;内调干部、复原退伍军人在 2 年内 受聘人员解除合同的(不须提前 30 天书面通知)——升学,公务员,兵役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考核体现的思想——分类管理 核心内容——P26 考核原则——客观公正、民主公开、注重实绩 考核内容——德能勤绩,重点工作实绩 考核等次——优秀(精通)、合格(熟悉)、基本合格、不合格 年度考核一般在年末或翌年初,以平时考核为基础 对考核结果有异议的 10 日内申请,10 日内书面答复 基本合格——批评教育,离岗培训,不晋升职务职级,不发年终奖,但不影响晋升工资档次 事业单位岗位的定义——具有岗位名称、职责任务、工作标准、任职条件 岗位类别——管理(10 级)、专业化技术(高 7、中 3、初 3)、工勤技能(技术工 5 和普通工) 事业单位需要招聘外籍人员须报省级以上政府人事部门核准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主管机关——政府人事行政部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的招聘计划须报省(区市)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备案。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部门直属事业单位的招聘计划须报上级主管部门 考试由事业单位自行组织,也可以由政府人事行政部门、事业单位上级主管部门统一组织。 拟聘人员的公示期 7-15 天 回避原则——纪律检查、秘书、人事、财务岗位及直接上下级关系的应该回避原则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指导思想目标任务——P32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基本思路——脱钩、分类、放权、搞活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领导人员——直接、招标、推选聘任、委任 人事争议——权利争议——对国家或者聘用合同规定的 利益争议——对国家或者聘用合同未作规定的 人事争议发生的主要原因——人事管理的规范程度 人事争议处理工作的特点:——快捷,调解首位,人事工作密切相关 人事争议处理的基本原则——合法、公正、及时 人事争议处理的方式——协商(原则:自愿、互信、合法)、调解、仲裁(独立办案、合议、回避)、诉讼 (聘用合同履行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贯穿人事争议处理全过程的主要手段——调节 冲裁机构调节争议一般在仲裁庭组成之日起 60 日内结案 第二部分 哲学(2500 多年)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划分唯物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 “认识论”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 知论的根本依据。 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哲学发展史——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原初物质发展而来,普遍联系,一切皆变、变化的根源在于事 物的自身矛盾,建立在直观和猜测基础之上) 近代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哲产生:自然科学基础:细胞、能量守恒、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宪章、法里昂工人、德西里西亚纺织工 社会科学:英古典经济学、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法空想社会主义——直 接理论来源 马哲本质特征——实践性、阶级性、科学性和革命性 马哲最重要的特征——实践性(实践作为自己全部理论的目的) 马哲基本原则——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马哲哲学的根本目的——改变世界 辩唯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因为——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结合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一元论 宗教唯心主义——上帝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辩唯运动观——运动是物质自身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一切变化和发展的基础。 形而上学——没有运动的物质 唯心主义——没有物质的运动 否认运动及其绝对性——形而上学 否认相对静止存在——相对主义、诡辩论 物质运动五种基本形式:机械、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运动。 运动是无条件和绝对的。静止能区分事物、理解多样性。 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时间(一维)和空间(三维) 时间和空间具有——绝对、相对、无限、有限 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 规律共同点:稳定性;普遍性;可重复性。 意识起源——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然后是劳动与语言一起,形成意识产生的 决定力量) 无机物的反映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的意识。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的所有形式是是人的主观世界特有的。 存在主义所谓的存在是——物质存在 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具有同一性(T)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复杂性、多样性。 恩格斯“物质的两种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p46 P47 例 1 系统论扬弃了先分析后综合的传统科学方法,是从整体出发。在动态中协调。 任何物质都作为系统而存在 系统的特点——整体、结构、层次 影响系统整体性质和功能的 3 因素——要素的质和量;结构的合理与否(决定因素);环境的好坏 正确理解物质范畴要把握——自然物质的多样性,客观实在性 发展是变化的高级形式,是前进上升的 事物运动和变化的三种走向——升,降,平 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基本状态——量变和质变 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量和事物的存在是——不直接同一的 事物的质的规定是多样的,度的极限是关节点 质变是渐进过程的中断 质变的两类——爆发式的飞跃,非爆发式的飞跃 发展实质/本质——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新陈代谢 事物的发展与事物的联系同在,具有客观普遍性。 任何事物都作为过程而存在,整个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对具体事物,过程是这一事物产生、发展、死亡的历史; 对整个世界,过程是从低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史。 12、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①同一性——是指矛盾的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及互相转化,是有条件,相 对的。②斗争性——无条件的,绝对的。 有矛盾就有斗争,差异就是矛盾 规定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矛盾的同一性 构建和谐社会的直接的辩证法依据——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坚持辩证法的前提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动因的基本观点——内因是根本,外因是必要条件。 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世界永恒发展的一般规律——质量互变、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一观点是”——辩证法 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机械的整体观 主体和客体上相互作用的基础是——实践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实践和认识(基本的)、价值、审美 认识的本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反应 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的动力——实践 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对立统一规律 唯物辩证法是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为基本特征的科学体系。 ①对立统一学说提示了事物辩证法的根本内容,是事物最本质、最根本的联系。 阐明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它规律之中。 马哲学的认识论的基本立场——可知论和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观点 实践的基本形式:①生产实践: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其它实践活动的基础和前提。②社会 实践:社会实践中最为主要的实践形式是建立和调整生产关系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和处理 阶级关系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③科学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体现在:①认识的来源、目的;②认识发展的动力;③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认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真理的客观性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 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认识的辩证发展:①感性认识(低级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②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需要的条件:①即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②要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指导人们实践的计划、 方案、办法;③要将理论、计划、办法交给群众,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割裂感性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必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错误。 认识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发展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 真理和谬误相互转化,两种情形:①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和区别②失败和错误为正确的认识和成功准备条件。 真理属于认识范畴,是一种意识现象,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客观性是真理之所以成为真理的根 本条件,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客观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是惟一的。真理多元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的不 可知论。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和方面。 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相对真理是向绝对真理转化的 社会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认识论的运用和发挥 P60 练习题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①任何真理都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 律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②真理的发展是无限的,绝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和条件性——是指真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有限的。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神学史观、英雄史观、人道主义史观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本质是社会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包括地理环境、人口(两 项是自然物质基础)和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决定力量,主要表现在: ①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②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③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更替和变革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 社会意识的构成分为:(主体)个人和群体意识;(结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 社会心理还可分为个人心理和群体心理,阶级心理是阶级社会中一种主要的群体心理,民族心理也是群体 心理;社会意识形式是一种抽象化、系统化的。具有相对稳定形式的、自觉的社会意识分为两类:一类是 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另一类是各种自然科学以及一部分社会科学,它们本身没有阶级性, 可为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阶级服务。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中)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相对独立性、能动作用两个主要方面。 生产力是社会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哲学范畴 生产力是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一切物质技术要素的总和 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主导地位的——劳动者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生产工具 生产关系的三个方面体现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政府机构、党 团、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制度和设施。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艺思想等意识形 态诸种形式。 上层建筑的性质直接受经济基础决定,间接受生产力的制约 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是第一性的,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是第二性的。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生产关系最基本的方面,具有决定意义的,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他内容——生产资 料的所有制形式 社会经济形态的基本标志——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生产关系本质上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是剩余价值的出现, 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 阶级对立的实质就——一部分人能够占用另一部分人的劳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分析方法是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方法。 社会革命的实质是——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发展 革命是新社会取代旧社会的决定性手段和重要的环节 上层建筑的核心----国家政权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的政权问题 革命的客观根源是——社会矛盾的尖锐化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 人类一切历史活动的发源地——物质资料的生产 马义认为人的本质---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统一;现实上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根本特征,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属性——人的社会属性 人的价值——自我价值(社会对个人自己对自己的一种肯定关系)和社会价值(满足社会或他人的需要所 作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 国家在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国体=国家的性质/阶级本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实质——无产阶级 专政) 政体=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的管理形式——人民代表大会 国体决定政体,只有根据国体才能判明国家的性质, 相同国体的国家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政体。 毛泽东思想两次概括:①七大《党章》刘少奇《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②1981 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 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2 十三大《党章》 毛思形成条件——①近代中国历史和革命运动②时代条件:俄十月革命③理论渊源:(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 动)传统文化和孙中山思想④阶级基础:无产和民族资产阶级 毛思形成过程: 萌芽:中共建立(1921)--大革命失败(1927 国民革命) 初步形成(基本形成):1927--遵义会议的召开(1935),标志——农村包围城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走向成熟:1935-中共七大(1945),标志——新民主主义理论 继续发展:解放战争,共和国的建立——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曲折发展:1957-1976 文革 新时期发展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 毛思独创性理论贡献(六个方面):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内容——武装斗争,战略基地——农村 胜利的唯一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 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著作: 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国家生活的主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 著作: ③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思想: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论著 3 政策和策略: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革命党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论著 4 关于思想政治、文化工作的理论 论著: 5 党的建设:惩前毖后治病救人(针对左倾), 中共区别于其他党的显著标志——三大作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中共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毛思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的本质是——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唯心 党的一切工作的基本方针和路线——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基本点、无产阶级政党的显著标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革命和建设的根本立足点——独立自主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是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的产物。 实践基础——改革开放的实践,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 历史根源—— 时代背景——和平和发展 20 世纪 60 年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进入低潮,70 年代和平和发展 邓论形成 ①酝酿和准备: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到十二(1982) ②逐步发展并形成轮廓:十二到十三大(1987),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 十二大以后,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初步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 十三大系统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基本路线,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做了明确的概括。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正式提出, 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阶段、任务、动力、条件、步骤以及 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问题,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轮廓。 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基本内容做了全面的概括和论述,并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邓论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成熟。江十四大经济体制改革 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 南方讲话的主要观点: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B 三个有利于;C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D 发展 是硬道理 十五大江泽民——邓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马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邓论的四新——新境界,新水平,新判断,新的科学体系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目的 邓论的 16 个方面分为三层(不是并列的): 第一层:精髓 第二层:主题(建设中特社的首要基本问题)——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第三层:中国发展道路的“构想” 十六大“三个代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的,提出全面小康 “三个代表”形成的现实依据——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贯彻“三个代表”的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关键——坚持与时俱进 核心——保持党的先进性 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 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创新 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 代表先进生产力必须把握“3 坚持”——①改革促发展②提高思想道德文化素质③发展先进科学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4 必须”①马列毛邓思想;②培育“四有新人”③依法、以德治国;④改造、抵 制、吸收结合 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3 关系”:①党群干群②各种利益③先富后富个富与共富 “四有新人”——理性、道德、文化、纪律 “四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马列毛;党的领导(核心);人民民主专政 “三农问题”——农村、农业、农民 “三个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最核心最根本的标准是——生产力标准 五个统筹(十六届三中)——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国外 社义本质——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执政党的党风、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还属于——低水平、多层次、不平衡 我国初级阶段最基本的特征——生产力不发达 生产力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但不是唯一尺度 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 社初阶段主要矛盾——《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 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基本路线(13 大)——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概括“一个中 心(关键和核心),两个基本点”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关键——正确处理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社初阶段基本的核心和主体——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建设中特色社经的基本目标——在社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初阶段的科学论述是邓小平建设有中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础,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 本出发点。 我国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 小康主要是指——经济和人民生活指标(邓小平提出,“三步走”中的第二步) 社市经理论提出:1984-10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任务两个阶段——1979-十二大(20 世纪末两步走);十二大-十三大(21 世纪 中叶三步走) 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农业,能源交通,教育科学 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实质——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的调整,使之协调和优化 主要任务——①优化产业结...构.②调整生产..布局..③推进城...镇化..④着力改进基础..设施和...环境.. 重点和关键——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第一产业基础薄弱,二产素质不高,三产发展滞后,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适应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势和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产业结构优化 2 方面——①改造传统产业②调整比例关系 当前目标—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关键和基础是——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 改革中我们必须坚持的两天基本原则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与资经的共同特征:企业的自主经营,资源配置的市场性,经济活动的开放性,完善的市场体系,市 场管理的法制性,宏观调控的间接性,市场竞争的平等性。 社市经自身特征:①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②宏观调控上,能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 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手段的长处。③政治制度,人民民主政权是社会主 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社市经济下政府的经济职能——①国有资产的所有者②社会行政管理者③宏观经济的调控者 市场经济的最根本、最基本、最重要活动主体是—— 市场机制运行的微观主体——企业 企业制度(企业组织和管理制度)的核心和基础——产权制度(一般采用公司制)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环节——建立公司制的现代企业制度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首先体现在——量上 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 生产要素本身并不具有价值 十六届三中全会——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式——个人、合伙(承担无限责任)、公司(主要指股份有限、有限责任) 十五届四中全会指出了 2010 年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适应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 变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需求,基本完成战略性调整改组,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建立比较完 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使国有 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必须坚持的指导方针:①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从战略 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③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相结合;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⑤ 推动企业科技进步;⑥全面加强企业管理;⑦建立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⑧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⑨推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现代企业制度主体——企业法人制度、 核心——有限责任制度、 特征——专家经营。 现代企业制度特征: ①产权清晰:法律明确界实现出资者(具有最终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股份有限公司股东— —所有者,董事会——法人,总经理——经营者) ②权责明晰:出资者享有所有者权益,即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并以其出资额对企业 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企业依据其全部法人财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出资者承担财产保值 增值的责任。 ③政企分开:企和政不存在行政机构的隶属关系 ④管理科学: 宏观经济调控最基本的目标——保持社会总共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经济工作的中心——提高经济效益 社会公平与稳定的标志——充分就业 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①保持社会总共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②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③合理 调整产业结构④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⑤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⑥公平的收入分配⑦国际收支平衡 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经济(间接的主要的)、行政(命令、指示、决定、通知)、法律(权威性和 强制性)、计划 宏观调控经济政策——财政、货币(紧缩和扩张)、产业政策 分配个人收入的尺度——劳动 十六大——确立了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分配 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原因——存在着雇佣劳动,只有私营经济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宏观调控体系、现代企业制度、市场体系、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 度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要求建立以间接手段 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党的十五大“公有制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17、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123 为基础) ①社会保险。基本层次(纲领),核心内容,起到补偿劳动者收入损失的功能。特征——强制、互济、储备、 补偿、普遍性 ②社会救助——最低纲领。 ③社会福利。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反映,政府民政部门管理——最高纲领 ④社会优抚。——特殊纲领。 ⑤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补充纲领。 我国的五大保险: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 发展观是否科学是看——世界观和方法论,历史经验总结,是否符合实践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①建国《论十大关系》实现四化②十一届三中全会(邓)“一中,二基”③十三届四 中(江)“可持续发展观,西部大开发,走出去,政治文明,三个代表”④十六大(胡) 文明进步的尺度——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 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 十六大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发展 核心——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根本方法(指导方针)——统筹兼顾 实质(根本着眼点)——实现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建设创新性国家 目标经济增长的方式——消费、投资、出口协调发展 五个统筹的实质——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如何发展的更快更好的问题 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农” 正确的政绩观: ①灵魂指南——三个代表 ②核心内容——求真务实 ③价值取向和根本目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④衡量标准——实践、群众、历史 和谐社会特点=指导思想=总要求——2004 十六届四中《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和谐社会优先发展——教育 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党 重心——基层 迫切需要——建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十七大民生放在更突出的位置上,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十七届三中全会 2008 农村改革基本目标 5——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要求建立——服务性政府 第二部分经济知识 剩余价值——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m’=m/v)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c 不可变资本,v 可变资本,生产出的价值为 c+v+m 提高剩余价值的方法——绝对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 资本主义的工资本质是——劳动力(不是劳动,现象上表现为)的价值和价格 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换形式 从量上考察资本主义工资变化规律的两个重要范畴---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名义工资——即货币工资一般呈增长趋势 实际工资——实际购买的生活资料及服务的数量,有升有降, 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源泉——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生产资料的使用进一步社会化、生产过程、劳动产品 资本主义是一个庞大的世界体系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 资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①生产扩大与价值增值②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实现③生产扩大与流通停滞 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主要形式中外合营(中外合资、中外合作)、股份制、经济联合体和企业集团 我国社初的非公有制形式主要有——个体、私营、国家资本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主要的形式——“三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 收入分配是所有制的实现途径 需求弹性: 1 需求价格弹性(=需求弹性,最主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2 需求收入弹性=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收入变动的百分比 3 需求交叉弹性=X 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Y 商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供给弹性=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效用--边际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为零是——总效用达最大值,这种效用最大化的最佳消费状态被称为消费者均衡 消费者剩余——所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与实际支付的总价格的差额 企业的三个基本要素——雇主、雇员、组织 企业的本质——追求利润 成本——生产商品和劳务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值 ①会计成本(=历史=赊户)——机会成本 ②显性(会计)——隐形(=内隐=内显,通常是厂商自有要素的投入) ③固定成本--可变成本 市场结构理论 ①完全竞争市场(一个极端形式) ②垄断市场(完全垄断市场) ③不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商品是不同质的是有差别的);寡头垄断市场(商品可以是同质的,也 可以是有差别的) 生产要素——土地、资本、劳动、企业家才能 生产要素需求=引致需求。不是对这种要素本身的需求,而是产品和劳务的需求 欧拉分配定律=产量分配净尽定律(完全竞争条件下) 洛伦兹曲线(美统计学家)——国民收入实际分配曲线——收入不平衡程度 基尼系数(意大利经济学家)G<0.2 平等,>0.4 不平等,0.2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