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国开(中央电大)专科《政治经济学》网上形考(任务一至五)试题及答案]政治经济学c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精编[国开(中央电大)专科《政治经济学》网上形考(任务一至五)试题及答案]政治经济学c

‎[国开(中央电大)专科《政治经济学》网上形考(任务一至五)试题及答案]政治经济学c ‎ 国开(中央电大)《政治经济学》网上形考1至5试题及答案 (电大网上形考必备资料) 说明:适用于工商管理(工商企业管理方向)、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方向)、会计学(财会方向)、会计学(统计方向)、旅游(旅游管理方向)专科学员国开平台形考考试。 为随机,用查找功能(Ctrl+F)搜索 第一次形成性考核任务试题及答案 [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具有( )。 [答案]以上各项都正确 [ ]劳动二重性是指( )。 [答案]以上各项都不正确 [ ]价值是( )。 [答案]调节价格运动的规律 [ ]价值规律的作用是( )。 [答案]以上各项都正确 [ ]生产关系是指( )。 [答案]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 [ ‎ ‎ ]货币的职能不包括( )。 [答案]价值符号 [ ]商品是( )。 [答案]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 ]政治经济学是( )。 [答案]以上各项都包括 [ ]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 )。 [答案]以上各项都有可能 [ ]实证分析是为了说明( )。 [答案]以上各项都包括 [ ]政治经济学是( )。 [答案]我国理论经济学的基础学科 [ ]由抽象到具体是( )。 [答案]由简单范畴到复杂范畴 [ ]经济学家应该( )。 [答案]做你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 ]货币流通速度是指( )。 [答案]同一货币用于买卖的次数 [ ]矛盾分析是为( )。 [答案]解决矛盾 [ ]学习政治经济学是为了( )。 [答案]多重目的 [ ‎ ‎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 )。 [答案]特殊商品 [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 [答案]生产方式 [ ]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是( )。 [答案]a和b [ ]商品的二重性是( )。 [答案]价值和使用价值 [ ]资本主义生产是( )。 [答案]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的统一;延长了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 [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 )。 [答案]剩余价值既不在流通领域产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 ]原始积累是指( )。 [答案]资本的最初来源;前资本主义初始资本的形成 [ ]剩余价值来源于( )。 [答案]工人的无酬劳动 [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 )。 [答案]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劳动者的教育培训费用 [ ‎ ‎ ]交换价值不过是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比例。 [答案]对 [ ]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分是马克思创立剩余价值理论的必要前提。 [答案]对 [ ]商品生产者首先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然后再用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答案]错 [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旧价值转移和新价值创造的统一。 [答案]错 [ ]价值规律是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分配规律的特殊形式。 [答案]对 [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答案]对 [ ]相对剩余价值是单个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力而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 [答案]错 [ ]只有用于交换的产品才是商品。 [答案]对 [ ]劳动者出卖劳动力并非意味着一无所有。 [答案]对 [ ]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是由马克思首先划分的。 ‎ ‎ [答案]对 [ ]金银天然是货币,但货币天然不是金银。 [答案]错 [ ]商品作为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既是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又是商品学研究的对象。 [答案]错 [ ]复杂劳动就是脑力劳动,简单劳动就是体力劳动。 [答案]错 [ ]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的关系即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关系。 [答案]错 [ ]交换价值是两种商品相交换的比例。 [答案]对 [ ]劳动者一无所有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必要条件。 [答案]错 [ ]劳动力价值决定包含着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答案]对 [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答案]对 [ ]绝对剩余价值是由资本家绝对占有的价值。 [答案]错 [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 ‎ [答案]错 第二次形成性考核任务试题及答案 [ ]资本主义商品的价值构成是( )。 [答案]W=k+p [ ]企业主收入是( )。 [答案]扣除利息之后的利润的转化形式 [ ]利息是( )。 [答案]对储蓄行为的奖励 [ ]产业资本要实现连续不断的循环,其三种职能形式必须( )。 [答案]两个条件必须都具备 [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 )。 [答案]转化形式 [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 )。 [答案]I(v+m)=IIc [ ]资本周转时间是流通时间和生产时间的( )。 [答案]总和 [ ]商业利润来源于( )。 [答案]商业资本按比例参与的产业剩余价值的分配 [ ]流动资本不包括( )。 [答案]工具 [ ]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是( )。 [答案]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一 [ ‎ ‎ ]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总量与( )。 [答案]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 ]固定资本是指以下列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 [答案]都包括 [ ]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是( )。 [答案]购买阶段 [ ]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 [答案]以上三种划分都不对 [ ]平均利润率是( )。 [答案]总剩余价值与总资本的比率 [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形式之一是( )。 [答案]以上三种都对 [ ]生产价格是( )。 [答案]价值的转化形式 [ ]生产价格与价值( )。 [答案]数量可能相等但性质不同 [ ]级差地租产生于( )。 [答案]土地经营的垄断 [ ]资本周转是资本循环的( )。 [答案]周而复始 [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为( )。 ‎ ‎ [答案]有效需求不足和生产过剩;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 ]资本主义人口过剩是相对于( )而言的。 [答案]资本和土地的绝对人口承载力 [ ]阻碍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因素包括( )。 [答案]剩余价值率不断提高 [ ]资本主义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 )。 [答案]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 [ ]无产阶级贫困化是指( )。 [答案]相对于资本家来说生活状况越来越差 [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是贫富两极分化。 [答案]对 [ ]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只是一种可能。 [答案]对 [ ]单个商业资本周转速度与单个商业资本的利润呈负相关。 [答案]错 [ ]经济学意义上的地租仅仅是为使用土地本身而支付的费用。 [答案]对 [ ]生产的社会化与私人占有制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 [答案]对 [ ‎ ‎ ]生产价格和价值相等并不意味着该部门的平均利润与剩余价值相等。 [答案]错 [ ]平均利润率是通过部门内部个别资本之间的竞争形成的。 [答案]错 [ ]不同社会制度的人口规律是不同的,不存在一般的人口规律。 [答案]错 [ ]市场价值是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 [答案]错 [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由竞争到垄断。 [答案]错 [ ]只有当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等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时,该部门的生产价格才与价值相等。 [答案]对 [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资本积累的两种形式。 [答案]对 [ ]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答案]对 [ ]马克思所说的重建个人所有制是指个人消费资料所有制。 [答案]错 [ ‎ ‎ ]地价高是由房价高引起的。 [答案]对 [ ]商业部门资本周转速度与商业部门的年利润率无关。 [答案]对 [ ]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规律。 [答案]错 [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以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为前提的。 [答案]错 [ ]房价高的原因是因为地价高。 [答案]错 [ ]相对人口过剩并非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 [答案]对 第三次形成性考核任务试题及答案 讨论主题 专题讨论 讨论内容 考核任务形式:专题讨论 考核内容: 讨论主题: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生产方式发生的变化。(100分) 要求: 1. 要求学生认真研读第7章的相关内容; 2.针对所给出的 以3~10人组成小组为单位进行; 3.采取网上非实时跟帖的形式,有效跟帖数必须达到3个,每帖发言字数不能少于150字; 4.无意义灌水帖不算成绩; 5.教师按照参与者的实际表现,给出成绩。 ‎ ‎ 答:(一)资本主义的资本形式占有出现了社会化的特点。 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基本矛盾就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生 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然而,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关系上却发生了许多变化,尤其是 在所有制形式上,不断从单纯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向社会占有制形式转化。一是国有 经济迅速发展。二战后资产阶级为了缓解国内外尖锐的矛盾对立,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进 行了扬弃,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资料国有化浪潮此起彼伏,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要 害部门逐步取得统治地位,使资本主义具有了混合经济的特点。二是合作经济大量出现 并成为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得资本占有形式呈现出社会化的特点。 三是股份制经济有了新的发展。二战以后,股份制经济成为资本主义的主要经济组织形 式,呈现以下几个特点:股权分散化,资本社会化;法人持股上升,个人持股下降,即 持股法人化;股份制普遍化,股份制在各经济部门普遍实行;职工股份所有制兴起,即 职工买下企业全部或部分股份。 (二)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出现了有序化的特点。 ‎ ‎ 二战以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运行不再呈现无政府状态,而是出现了有序化 的特点。一是运用计划手段加强对国民经济的调节。资本主义国家借鉴苏联等社会主义 国家运用计划调节国民经济的经验,使国民经济有序而健康的发展。二是政府实施对本 国经济干预与调控。主要有三种方式:对国民经济实行法制管理;对国民经济进行行政 干预;实行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些措施使经济发展收到明显成效,延长了经济 周期,减少了危机波动,使经济稳定、协调发展。三是社会市场经济取得明显成效。社 会市场经济谋求经济效率与社会平衡之间的结合,个人利益与国民经济的整体利益一致 。德国是社会市场经济的典型。其内容主要有:强调经济自由,保障市场主体的个人自 由与社会义务相结合;自由的市场竞争制度;银行对经济的调节;对外经济的自由主义 政策;协调劳资关系,注重社会保障;发挥国家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其成效主要是: 社会稳定,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三)当代资本主义的分配形式出现了兼顾公平的特点。 ‎ ‎ 1.在剩余价值规律仍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资本主义的分配形式出现了兼顾公平的趋 向。如:实行个人收入及财产的税收调节,实现劳资双方双赢目标;实行两次分配,第 一次分配满足效率原则,第二次分配照顾低收入者。 2.在贫困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出现了分配均等的趋向。如:制定和实行雇员工资收入 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有:最低工资法;利润分享制度,即劳资双方共享利润的制度, 法国规定100人以上的企业必须实行利润分享制度;劳动保护和劳动福利制度等。这些 措施使得当代资本主义的年剩余价值率在下降,而劳动者工资占的比率在上升。 3.在剥削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出现了社会福利普遍化趋向。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 实行了社会生活中的福利制度,从救济贫困发展成公民的社会权利,普遍制定实施了从 摇篮到坟墓(即人从生到死)的一系列福利制度,其特点:社会福利种类繁多,覆盖面广 ,主要提高中下层收入者的生活水平;社会福利制度化、法律化;各种福利补贴如:家 庭补贴、医疗补贴、住房补贴等等,惠及广大民众。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生 活水平的差距。 (四)当代资本主义的阶级结构出现了复杂化的特点。 一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依然存在,但阶级对话与合作成了常见现象。如:集 体 谈判,共同决定等。二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仍然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两大阶级, 但阶级结构呈现多层次化,社会成员角色也出现了错综复杂的状况。资产阶级的变化表 现在:传统的资本家即家族资本家虽然仍然存在,但已不是资产阶级的单一构成要素, 甚至已不是占绝对优势的组成部分,大量经理资本家的产生使其成为资产阶级的重要组 成部分。无产阶级的变化表现在:首先,无产阶级的科学文化素质大大提高;其次,白 领工人的比重大大提高;再次,第三产业工人的比重大大提高。除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以外,还出现了新中间阶层:首先,出现了一定数量的“符号分析服务人员”,即所谓 从事解决问题、识别问题和战略经纪活动的人员,在美国,这类人员占工人总数的20% ;其次,出现了中小经理阶层。当代资本主义不但阶级结构呈现多层次,而且变动性强 :首先,有产者与无产者的概念不仅用于区别所拥有的资产多少,而且用于区别掌握知 识的情况;其次,有产者与无产者日益具有不确定性;再次,有产者与无产者的界限越 来越模糊、难测。三是无产阶级虽然仍受剥削,但出现了无产阶级中产阶级化倾向。当 代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即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无产阶级呈现出中产阶级 化的倾向。这主要表现在工人阶级中的中产阶级人数日益增多,白领工人的比重超过了 蓝领工人;工人阶级的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工人工资大幅度提高,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 也 在逐步提高,消费支出和消费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时间缩短,劳动强度减轻, 贫困阶层的状况明显改善,当代贫困的含义已与过去完全不同。 第四次形成性考核任务试题及答案 一、论述题(共1道试题,共100分。) 1.考核任务形式:小组学习 考核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应如何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处理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100分) 1.要求学生认真研读第9章的相关内容; 2.组成5~8人的学习小组完成本次作业,小组成员既要有分工又要有合作,讨论成绩由三部分组成,资料占10%,网上实时讨论占20%,内容占70%; 3.查找我国收入分配、效率与公平的相关资料;每个小组查找参考文献不得少于8篇,在提交作业时将文献名称、作者和发表的刊物或网站名称列表随答案一并提交; 4.每个小组自定时间必须在网上实时讨论,互相交流,时间不得少于1.5小时;辅导教师网上实时指导; 5.每个小组学习完成后,形成小组意见,字数不少于800字,以小组组长的姓名(后附小组成员名单)提交。 经过讨论,本小组讨论意见总结如下: 一、什么是效率和公平?谈谈你的理解。 答 ‎:本小组同学认为,效率是指最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源以满足人类的愿望和需要。效率:给定投入和技术的条件下,经济资源没有浪费,或对经济资源做了能带来最大可能性的满足程度的利用,也是配置效率的一个简化表达。就一项经济活动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当然就是最好地利用其有限的资源。具体地说,效率就是人的生产活动的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例关系:成本不变,产出越大,效率越高;同样,产出不变,成本越低,效率越高。从管理学角度来讲,效率是指在特定时间内,组织的各种收入与产出之间的比率关系。效率与投入成反比,与产出成正比。公共部门的效率包括两方面:一是生产效率,它指生产或者提供服务的平均成本;二是配置效率它指组织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否能够满足利害关系人的不同偏好。 公 平,公平一般有两种含义:在社会学上,公平是一种道德规范的要求,是指以人道主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助,以避免社会两极分化影响社会稳定。这种意义上的公平涉及到要把富者的一部分财富无偿地匀给贫者,因此它有时会和效率发生冲突,影响效率的提高。在经济学上,公平是指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所体现的平等,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机会均等。这种意义上的公平有利于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一般说来是和效率相一致的,相促进的。但是,这种意义上的公平只是形式上的公平,而不是内容和结果上的公平。如果只强调这种意义上的公平,而对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加以调节的话,贫富悬殊和大量贫困现象的存在也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效率产生严重的负作用。因此,对效率和公平的问题应当辩证地动态地来认识。 二、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奥肯定理的含义。 答:(1)洛伦兹曲线 为了研究国民收入在国民之间的分配问题,美国统计学家M.O.洛伦兹提出的了著名的洛伦兹曲线。它先将一国人口按收入由低到高排队,然后考虑收入最低的任意百分比人口所得到的收入百分比。将这样的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描绘在图形上,即得到洛伦兹曲线。 洛伦兹曲线的弯曲程度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讲,它反映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弯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反之亦然。特别是,如果所有收入都集中在一人手中,而其余人口均一无所获时,收入分配达到完全不平等,洛伦兹曲线成为折线OHL.另一方面,若任一人口百分比均等于其收入百分比,从而人口累计百分比等于收入累计百分比,则收入分配是完全平等的,洛伦兹曲线成为通过原点的45度线OHL。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既不是完全不平等,也不是完全平等,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相应的洛伦兹曲线,既不是折线OHL,也不是45度线OL,二十项途中这样向横轴突出的弧线OL,尽管突出的程度有所不同。 ‎ ‎ 将洛伦兹曲线与45度线之间的部分A叫做“不平等面积”,当收入分配达到完全不平等时,洛伦兹曲线成为折线OHL,OHL与45度线之间的面积A+B叫做“完全不平等面积”。不平等面积与完全不平等面积之比,成为基尼系数,是衡量一国贫富差距的标准。基尼系数G=A/(A+B).显然,基尼系数不会大于意,也不会小于零 (2)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它的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基尼系数最小等于0,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最大等于1,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实际的基尼系数介于0和1之间。如果个人所得税能使收入均等化,那么,基尼系数即会变小。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高度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3)奥肯定理: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发现了周期波动中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的经验关系,即当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长(美国一般将之定义为3%)下降2%时,失业率上升大约 1%;当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长上升2%时,失业率下降大约 1%,这条经验法则以其发现者为名,称之为奥肯定理。潜在GDP这个概念是奥肯首先提出的,它是指在保持价格相对稳定情况下,一国经济所生产的最大产值。潜在GDP也称充分就业GDP。 ‎ ‎ 三、吴敬琏作为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你是否同意他的上述观点?请说明理由。 答:我个人同意他的观点。吴敬琏的观点认为:收入差距的不正常扩大,归咎于建立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改革和80年代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方针是缺乏依据,有些片面。我认为,这种收入差距的扩大,是一种自然规律的作用,是经济发展中不可调和的产物。 回顾人类历史,在所有对立的生产方式中,都不可能有真正意义的社会公平。真正的社会公平在于社会成员对生产条件的共同占有和联合劳动,在于消除等价交换、消灭阶级和实现自由全面发展。但是,这一切都取决于生产力条件,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才有可能实现。我们现在所讲的社会公平,都只是一定生产方式中的、历史性的、相对的公平。在我国现阶段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所有制并存和合同劳动的普遍存在是既定的前提,因此,不可能完全实现上述意义的社会公平。所谓社会公平,主要是权力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就分配公平来说,只要是坚持了按劳取酬和按要素分配原则,只要是没有出现贫富过分悬殊的情况,都不能说是不公平。 效 率和公平的关系,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如果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来理解发展,那么,发展本身就包含着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包含着缩小过大的贫富差距。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公平就变成普遍的贫穷,就只能是平均主义的“大锅饭”。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人类发展的利益始终是一致的,就像动物的生存斗争同种的繁衍是一致的一样。历史上所有的对立关系,都谈不上真正的公平,但是,只要它们还适合生产力的发展,同人类发展的利益就是一致的,都是为实现社会公平创造物质前提的。 当前,我国的贫富差距已经过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另一方面,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经济条件的改善允许国家加大调节力度。因此,必须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但是,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是由各种不同的原因造成的:自然地理条件的巨大差异;市场经济的竞争和优胜劣汰;国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实施的某些倾斜政策;不合理的战略思维和经济政策;经济体制和法律制度的某些漏洞;国家和政府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节不力;等等。以历史的观点看分配关系,贫富差距过大和分配不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认为,贫富差距的任何扩大都是分配不公的表现。从计划经济的平均主义“大锅饭”,到市场经济的适当拉开收入差距,是正常的和合理的,更加体现了现实的公平性。只有体制的不完善、政策的不合理和政府的不作为造成贫富差距的过大,才属于分配不公。 ‎ ‎ 四、简述我国收入分配的实际情况(城乡、居民、地区、行业等),分析产生分配不公的原因。 答:本小组同学认为有以下三点: 第一、政策上的误区。 我国城乡差距之所以显著,这与政府长期的认识和采用的政策有较大的关系。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为了支撑工业的发展,国家采用人为的方式使资源从农业向工业转移。同时政府不允许农民“进城”,认为如果允许农民“进城”的话,可能导致现有城市规模急剧膨胀,引发许多社会问题,而且,政府要给城市居民各种补贴,大量农民“进城”,政府将不堪负担。事实上,这种政策将城乡割裂开来,导致大量的劳力挤在土地上谋生,使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反过来又束缚了工业的发展。当前农村消费市场启动不了就说明了这一问题。其它国家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现代化的过程也是城市化的过程,政府如果限制城市化,经济将永远停留在二元结构上。 第二、制度转型中的不合理收入。 政 府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是对的,也极大的激励了生产力的发展,问题在于许多人似乎忘了先富的前提条件是“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1984年,我国开始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但同时伴生的竟是国有资产流失,损了国家而肥了一小撮“内部人”,特别是股份制改造,在一些地方竟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最后一次“免费午餐”。这些年,因为监督机制缺位,甚至是权力的介入,产生大量黑色收入,导致一部分人暴富,为广大人民深恶痛绝。另外,还有一些介于合法与非法之间的“灰色收入”。西方把这种因享有特权而获得的额外利益的现象称为寻租行为。寻租泛滥,很多人产生严重的不平等。这些不合理收入,使一些人站在较高的起点上,在新一轮的角逐中,进一步扩大了贫富差距。 第三、改革中的一些正常因素也加快了收入差距的扩大。 分配体制的改革,首先要破除的就是平均主义,这必然会带来收入差距的变化。尤其是要建立市场经济,每个经济主体都根据在市场中的贡献获取相应的报酬,无论是按劳分配还是按生产要素分配,各主体的市场参与能力不同,所得的收入当然有区别。 五、解决分配不公的对策思路。 答 ‎:本小组同学认为,目前各国大多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方针来处理公平与效率的矛盾。我国也应坚持这一原则方针进行处理。为有效地解决不断扩大的收入分配差距,政府应当切实解决好社会再分配的问题。从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出发,进一步明确政府在社会性公共服务中的角色。按照公共利益和公共服务的要求,推进公共政策的转型和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制度性公共服务。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是新时期公共政策的基本目标和本质内容。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在初分配特别是再分配中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初分配要注重效率,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要不断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加强税收政策和社会福利政策调节,特别注意提高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在经济发展基础上,不断提高广大劳动者的收入水平。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