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完整版)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填空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110)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精编(完整版)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填空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110)

‎(完整版)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填空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110)‎ ‎ (完整版)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填空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110) 填空题 1.行政法是调整行政权被行使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以及对行政权进行规范和控制的法律规范总称。 2. 行政复议原则上采取书面审理的办法。 3.行政职责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必须承担的法定义务。 4. 按照行政机关所辖的区域范围不同,可分为中央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 5.我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分为省、市、县和乡四级。 6. 行政法规由总理签署,并以国务院令的形式发布;部门规章由部门首长签署。 7. 行政法律关系是指为行政法所调整和规定的,具有行政法上权利和义务内容的各种社会关系。 ‎ ‎ 8. 财产罚包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和没收非法财物,是对行政相对人财产权的剥夺。 9. 当事人在不同的诉讼程序中有不同的称谓。在第二审程序中,称上诉人和被上诉人。 10. 行政职权一般依其来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固有职权;另一类是授予职权。 11. 行政行为通常具有的法律效力包括公定力、确定力、拘束力和执行力。 12.国家赔偿以金钱为主,其他赔偿方式为辅。 13.确认发明专利权的案件,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 14. 行政法律事实可分为法律行为和法律事件。 15. 行政法律关系是由主体、客体和内容三大要素构成。 16. 行政主体是享有国家行政权力、能够以自己名义从事行政管理活动,并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 17. 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来设定。 ‎ ‎ 18.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的规定,行政强制包括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 19. 《行政处罚法》第33条规定: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对公民处以五十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的,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20.行政处罚中一事不再罚原则是指对违法行为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以同一事实和同一依据,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 21. 行政合同的缔结主要有招标、拍卖、邀请发价和直接磋商等方式。 22. 我国行政救济的途径主要有两种,即行政机关救济和司法机关救济。 23.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物、行为和精神财富。 24.行政授权是指法律、法规将行政职权及行政职责的一部或全部授给非行政机关的社会组织行使的法律行为。 ‎ ‎ 25.行政主体是享有国家行政权力,实施行政活动的组织。 26. 即时强制是指因情况紧急,为了达到预期的行政目的,行政主体不以相对方不履行义务为前提,即对相对方的人身自由和财产予以强制的活动和制度。 27.行政合同是指行政主体之间,行政主体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为了实现行政管理的目的,依双方意思表示致,而确立、变更或消灭相互权利与义务的协议. 28.根据强制执行的对象分为财产、行为、人身三种执行方式。 29.行为罚是指行政主体限制或剥夺违法行为人特定的行为能力的制裁形式。 30.行政赔偿是指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因其行为违法而侵犯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了损害,由行政主体给予赔偿的法律制度。 ‎ ‎31.行政诉讼法是指有关调整人民法院和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在审理行政案件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诉讼活动以及所形成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32.行政诉讼证据是指在行政诉讼中用以证明案件事实情况的一切材料和事实。 33.从法律意义上讲,行政立法程序必须遵循的两个原则是:民主原则、效率原则。 34.调整性行政指导是指行政相对方之间发生利害冲突,而又协商不成时,由行政机关出面调停以求达成妥协的行政指导。 35.行政许可是指行政主体根据行政相对方的申请,经依法审查,通过颁发许可证、执照等形式,赋予或确认行政相对方从事某种活动的法律资格或法律权利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36.行政责任产生的前提是行政违法或行政不当。 37.行政法制监督的对象是行政主体或者及其工作人员。 38.行政诉讼参与人是指除审判人员、书记员、执行人员以外的参与行政诉讼的人。包括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等。 ‎ ‎39.第一审人民法院经过审理,根据不同情况可以作出七种形式的判决,即维持判决、撤销判决、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判决;限期履行判决、变更判决、驳回原告诉讼请求判决和确认判决。 40.国家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监督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人事监督。 41.申诫罚的具体形式主要有警告和通报批评。 42.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职能由法律来设定。 43.行政责任的主体是行政主体及其执行公务的人员。。 44.追偿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后补”式的追偿;一种是“先赔后追”的方式。 45.被告是作出被原告认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及法律、法规授权组织。 46.财产罚包括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和没收非法财物,是对行政相对人财产权的剥夺。 47.以行政法调整对象的范围为标准,对行政法进行分类,可分为一般行政法和特别行政法 48.人身罚主要有行政拘留和劳动教养两种形式。 49.行政争议,是指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因行使行政职权而与另一方发生的争议。 50.行政侵权行为是构成行政赔偿责任的首要条件。 51.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方式为开庭审理。 ‎ ‎ 52.行政诉讼管辖是指上下级法院之间和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53.依据行政相对方与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的关系为标准,可以将行政相对方分为直接相对方和间接相对方。 54.依据行政行为实施是否须由行政相对方的申请为标准,将行政行为划分为依职权行政行为、依申请行政行为 55.行政强制是指行政主体为实现一定的行政目的,保障行政管理的顺利进行,对行政相对方的人身及财产等采取的强制性的具体行政行为的总称。 56.行政救济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直接侵害其合法权益,请求有权的国家机关依法对行政违法或行政不当行为实施纠正,并追究其行政责任,以保护行政管理相对方的合法权益。 57.行政诉讼当事人包括原告、被告和第三人。 58.行政法律关系由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客体和内容三大要素构成。 ‎ ‎59.执行罚是指行政强制执行机关对拒不履行不作为义务或不可替代的作为义务的义务主体,科以金钱给付义务,以促使其履行义务的强制执行措施。 60.行政处分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基于行政隶属关系或行政监察机关基于职权对犯有违法失职的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采取的一种行政惩戒措施。 61.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条件向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由受理申请的行政机关对具体行政行为依法进行审查并作出处理决定的活动。 62.依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一审案件时必须开庭审理。 63.把复议作为行政诉讼的必经阶段,即复议前置原则,是一些国家行政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 64.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又称法院的主管范围,是指法院受理并审理行政争议的范围。 ‎ ‎65.行政诉讼原告是指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利害关系人。 66.我国行政诉讼所规定的管辖主要有级别管辖、地域管辖和裁定管辖。 67.行政判决分为一审判决和二审判决两种。 68. 我国《立法法》所称较大的市是指省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市、和国务院规定的较大的市。 69.行政立法依其权力来源不同,可以分为职权立法与授权立法。 70.《国家赔偿法》规定,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行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该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 71.行政法中最主要的行政主体是行政机关。 72. 行政法制监督的对象是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 73. 国家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监督方式主要包括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人事监督。 74. 行政判决分为一审判决和二审判决以及再审判决三种。 75. ‎ 即时强制是指因情况紧急,为了达到预期的行政目的,行政主体不以相对方不履行义务为前提,即对相对方的人身自由和财产予以强制的活动或制度。 76. 行政处罚案件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管辖。 77. 行政责任的追究主体主要包括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 78. 行政诉讼管辖是指上下级法院之间和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97.《国家赔偿法》规定,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行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 81.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合法性原则与合理性原则。 82.行政法制监督的对象是行政主体及其公务人员。 83. 行政许可的实施主体包括法定行政机关、被授权组织和受委托的行政机关。 84. 代执行是指行政强制执行机关或者第三人代替义务人履行法定义务,并向义务人征收必要费用的强制执行措施。 ‎ ‎ 85. 行政责任产生的前提条件是行政违法或行政不当。 86. 我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分为省、市、县、乡四级。 87. 行政处罚案件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管辖。 88. 行政赔偿的责任形式是损害赔偿。 89. 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又称法院的主管范围,是指法院受理并审理行政争议的范围。 90. 行政诉讼原告是指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利害关系人。 91. 在行政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体。 92. 我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分为省、市、县、乡四级。 93. 行政行为的效力包括公定力、执行力、确定力和拘束力。 94. 我国《立法法》所称较大的市是指省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规定的较大的市。 ‎ ‎ 95.被委托的行政机关应当在委托范围内以委托行政机关的名义实施行政许可。 96. 行政处罚适用的时效,《行政处罚法》规定的是二年,《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的是六个月。 97.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 98. 追偿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后补”式的追偿;一种是“先赔后追”的方式。 99.行政诉讼的被告是作出被原告认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100. 国家赔偿以金钱赔偿为主,其他赔偿方式为辅。 101.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物、行为和精神财富。 102. 行政职权一般依其来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固有职权;另一类是授予职权。 103.行政主体是享有国家行政权力、能够以自己名义从事行政管理活动,并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 104.行政复议原则上采取书面审理的办法。 ‎ ‎ 105.依行政立法的主体不同,可分为中央行政立法和地方行政立法。 106. 行政法律关系是由主体、客体和内容三大要素构成。 107.行政职责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必须承担的法定义务。 108.行政责任产生的前提是存在行政违法或者行政不当。 109.《行政处罚法》第33条规定: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对公民处以五十元 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的,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110.当事人在不同的诉讼程序中有不同的称谓。在第二审程序中,称上诉人和_被上诉人。 111.行政机关是行政法中最主要的行政主体。 112.国家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监督方式主要包括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人事监督。 113.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 ‎ ‎ 114.行政责任的追究主体主要包括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 115.行政诉讼参与人是指除审判人员、书记员、执行人员以外的参与行政诉讼的人。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