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5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成人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教案
第一章语文基础知识 成人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字音 【近几年考点】 ①异形同音字的认读 如:“工、公、弓、攻”,“电、惦、殿、店”,“晋、烬、觐、进、噤”等各组读音相同。而“烁、硕、溯、妁、数”中的“溯”,“邂、亵、黠、屑、榭”中的“黠”分别与组中其他字的读音不同。2004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就有6套是考查异形同音字的读音。 ②形声字误读 如 “矩(jǔ)”误读为“巨(jù)”“谤(bànɡ)” 误读为“旁(pánɡ)”、“酗(xù)”误读为“凶(xiōnɡ)”、“械(xiè)”误读为“戒(jiè)”、“酵(jiào)”误读为“孝(xiào)” “瞠(chēnɡ)”误读为“堂(tánɡ)”,“滞(zhì)”误读为“带(dài)”等等。 ③多音字误读 如“咽”:咽(yān)喉(名词),吞咽(yàn)(动词),幽咽(yè)(象声词)。 “单”:dān是通常读音,单(chán)于和姓单(shàn)是特殊读音。 “熟”:“苹果熟了”读shóu,“熟能生巧”、“熟视无睹”读shú。 “喝”一般读hē,在“喝彩”、“喝道”、“喝令”、“喝止”中读hè。多音字很多有一个是常读音,其他的为次常读音。考试时常用次常读音来考测,要将这个字放在具体语境中去判定读音。 ④形近字误读 如:“病入膏肓”的“肓”(huānɡ)与“盲人”的“盲”(mánɡ);“牲畜”的“畜”(chù)与“积蓄”的“蓄”(xù);“城垣”的“垣”yuán与“恒心”的“恒”héng、“齐桓公”的“桓”huán。 ⑤常见误读频率较大的字的认读 如“皈依”的“皈”(guī)、“卷帙浩繁”的“帙”(zhì)、“暴殄天物”的“殄”(tiǎn)、“一抔黄土”的“抔”(póu)。再如衣袂(mèi)、桑梓(zǐ)、山岚(lán)、一绺(liǔ)、尴尬(gān)、解剖(pōu)、揶揄(yéyú)、梦魇(yǎn),笑靥(yè)、泱泱(yāng)大国、怏怏(yàng)不乐、赝(yàn)品、义愤填膺(yīng)、摭(zhí)拾、遮(zhē)掩等等。 【应试方略】 ⑴认真细致辨别形近字 对字形相近的字不认真,不细致,往往导致识记错误。如把“悼(dào)念”读成“掉(diào)念”,把“棘(jí)手”读成“辣(là)手”,把“舂(chōnɡ)米”错念成“春(chūn)米”等。 ⑵意义、用法、词性结合辨别多音字 如:“奇”,表示罕见、特殊时,读qí,如“奇迹、奇闻”;表示单个时,读jī,如“ 奇数”。“畜”,作名词时,读chù,如“家畜、牲畜”,作动词时,读xù,如“畜牧、畜养”。“仇”,一般读chóu,如“仇敌、仇人”,作姓氏时则读qiú。 ⑶记少推多法 如“弄”字,有两个读音是“lòng”和“nòng”,但表示“lòng”音和义的只有“小巷、胡同”义,其余均为“nòng”;“作”只在“作坊”中读“zuō”,其余均为“zuò”; “埋” 只在“埋怨”中读“mán”,其余均为“mái”;“秘”只在国家名“秘鲁”中读“bì”和姓外,其余均读“mì”。 ⑷注意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 如“露”,表示口语场合,当作单音词用时,音为“lòu”,如“露头、露一手、露面、露丑、露脸、露相、露马脚”;形式为复合词和成语时为书面语,读“lù”,如“露骨、露水、露珠、露天、原形毕露、风餐露宿、显露头角”。再如“翘”,书面语读“qiáo”,词组有“翘首以待、翘望、翘楚”;口语读“qiào”,词组有“翘尾巴”。这类多音字还有“勒、逮、落、色、剥、薄、血、削”等。 【思维启导】 例1 2004年高考题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炽热 整饬 叱咤风云 插翅难飞 B. 唆使 夙愿 肃然起敬 追根溯源 C. 小憩 迄今 同仇敌忾 休戚相关 D. 显赫 唱和 溘然长逝 欲壑难填 例2 2004年高考题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唾弃 沉睡 千锤百炼 捶胸顿足 B.憔悴 粉碎 猝不及防 出类拔萃 C.啜泣 拾掇 缀玉连珠 苦学不辍 D.悼念 泥淖 绰绰有余 掉以轻心 例3 2004年高考题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假 jiǒ 暑假 假嗓子 假以辞色 假模假式 B.供 ɡònɡ 口供 供销社 供认不讳 供不应求 C.角 jiǎo 角膜 唱主角 钩心斗角 凤毛麟角 D.冠 ɡuān 皇冠 冠心病 衣冠楚楚 冠盖相望 例4 2004年高考题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豆豉(ɡǔ) 埋怨(mán) 同仇敌忾(kài) 敷衍了事(hū) B.怃然(fǔ) 木讷(nà) 为虎作伥(chāng) 咄咄逼人(duō) C.着落(zháo)蛊惑(gǔ) 锃光瓦亮(chèng) 引吭高歌(háng) D.骁勇(xiāo)要挟(xié) 万马齐喑(yīn) 洗洗涮涮(shuàn) 例5 2004年高考题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不相同的一组是 A、鞭笞 懈怠 舌苔 心旷神怡 百战不殆 B、隔阂 遗骸 弹劾 惊涛骇浪 言简意赅 C、癖好 薜荔 巨擘 穷乡僻壤 劈波斩浪 D、茁壮 罢黜 拙劣 咄咄逼人 相形见绌 【知能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不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拜谒 哽咽 液晶 弃甲曳兵 奖掖后进 B.虔诚 乾坤 掮客 潜移默化 黔驴技穷 C.山麓 贿赂 辘轳 戮力同心 碌碌无为 D.阡陌 悭吝 翩跹 谦谦君子 牵强附会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秩序井然 栉风沐雨 卷帙浩繁 独树一帜 B.一泓清泉 宏观调控 曲肱而枕 鸿鹄之志 C.樯桅毗连 言论精辟 臧否人物 嗜书成癖 D.欣逢佳节 歆慕不已 万马齐喑 馨香满院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远岫 刺绣 衣袖 秀外慧中 乳臭未干 B.老妪 曲直 祛除 趋炎附势 屈打成招 C.涕泪 抽屉 警惕 风流倜傥 替罪羔羊 D.露脸 简陋 痔瘘 漏网之鱼 镂骨铭心 4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晋升 灰烬 觐见 进退两难 噤若寒蝉 B .闪烁 硕大 回溯 媒妁之言 数见不鲜 C .邂逅 亵渎 狡黠 不屑一顾 歌台舞榭 D .罪孽 啮齿 涅磐 劣迹昭彰 蹑手蹑脚 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宦官 豢养 盥洗 患得患失 风云变幻 B.莅临 乖戾 官吏 呕心沥血 不寒而栗 C.翌日 对弈 肄业 苦心孤诣 雄关险隘 D.羡慕 汗腺 霰弹 诌媚阿谀 借花献佛 6.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真谛 取缔 孝悌 瓜熟蒂落 有的放矢 B. 包庇 奴婢 媲美 筚路蓝缕 刚愎自用 C. 驿站 后裔 臆断 神采奕奕 自怨自艾 D. 嗜好 对峙 吞噬 恃才傲物 舐犊情深 7.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泊车(bó) 船舶(bó) 粳米(gěng) 心肌梗塞(gěng) B.招徕(lái) 青睐(1ài) 切磋(qiē) 雕栏玉砌(qì) C.拙劣(zhuō)罢黜(chù) 伉俪(háng) 引吭高歌(kàng) D.宿敌(sù) 星宿(xiù) 恰当(dāng) 螳臂当车(dàng) 8.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症zhèng 不治之症 病症 对症下药 症结 B.召zhào 召唤 召集 号召 召见 C.难nán 难度 难处 非难 发难 D.尽jìn 尽力 尽数 尽管 尽善尽美 9.下面依次给出的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着想 暂时 和稀泥 同仇敌忾 A. zhuó zhàn hé qì B. zhāo zhàn huò qì C. zhāo zàn hé kài D. zhuó zàn huò kài 10.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同胞(pāo) 澎湃(pài) 哺(pǔ)育 扒(pá)窃 B.萝卜(bo) 因为(wèi) 其(qí)他 潜(qián)力 C.素质(zhì) 血脂(zhǐ) 祛(qū)除 挣(zhēng)扎 D.烧柴(chái) 刚才(cái) 裁(cái)剪 豺(cái)狼 1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鞭笞(tà) 剔(tī)除 庇(bì)护 长歌当(dàng)哭 B.角(jué)逐 瞭(liào)望 毗(pí)邻 睚眦(zì)必报 C.粗犷(guǎng) 歼(qiān)灭 悼(dào)念 恪(kè)守不渝 D.嫉(jì)妒 黜(chù)免 拯(zhěng)救 层见(jiàn)叠出 1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差chā 差错 误差 差强人意 差可告慰 B、解jiě 解决 押解 浑身解数 不求甚解 C、塞sè 堵塞 边塞 闭目塞听 敷衍塞责 D、提tí 提炼 提防 提纲挈领 耳提面命 1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肄业(yì) 肆意(sì)盲人(mánɡ) 病入膏肓(huānɡ) B. 官员(ɡuān)宦海(huàn)管理(ɡuǎn)草菅人命(jiān) C. 崇高(chónɡ)作祟(suì)醇厚(chún)谆谆教导(zhūn) D. 音响(xiǎnɡ)晌午(xiǎnɡ)耷拉(dā)巍然耸立(sǒnɡ) 成人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字形 1、考查的形式多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为主。 2、考察以形声字为主,主要由于形旁没有正确辨认而带来使用上的错误。 3、同音带来的误读,例如:是与事、捡与拣、灌与贯等。这些错误都与我们平时使用汉字时马虎、满足于一知半解有关。 (1)音同误写 性(兴)趣 题(提)纲 劳(牢)骚 神密(秘)事 (适)得其反 金璧(碧)辉煌 兴兴(欣)向荣 按步(部)就班 一愁(筹)莫展 义不容词(辞) 破斧(釜)沉舟 卑恭(躬)屈膝 貌和(合)神离 迫不急(及)待 前据(倨)后恭 陈词烂(滥)调 (2)音近误写 残(惨)无人道 惮(殚)精竭虑 入不付(敷)出 情不自尽(禁) 如发泡(炮)制 妄(枉)费心机 风糜(靡)一时 4、形近误写 大有稗(裨)益 裨(稗) 官野史 相形见拙(绌) 草管(菅)人命 无独有隅(偶) 批(纰)漏百出 磬(罄)竹难书 5、考察范围是现代常见字,对古汉语中使用而现代已经消亡的古僻汉字则不会涉及到,很多字在平时的练习中反复出现过,只要我们平时注意积累,这道题应该不是很难。 6、本考点对知识能力的基本要求是正确书写汉字,包括不写错字、别字,不写繁体字、非规范的简化字。当然,由于计算机处理的局限,高考只考别字的辨析。 - 7、考查的题型主要有四种:选出词语中没有别字的一组;选出词语中有别字的一组;选出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选出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 了解一些常见部首的含义 页:和头部有关。如:颠、颊、题。 贝:和钱财有关。如:贫、贾、货、贷。 王:和玉有关。如:斑、瑕、瑜。 月:和身体器官有关。如:腿、膂、膺。 灬(火):和火有关。如:煦、烹、熬。 冫:和寒冷有关。如:冻、凋、寒。 礻:和祭祀神灵有关。如:福、祸、社、祖。 厂(广、宀):和房屋有关。如:厦、庐、安、字。 彳:与行走、道路有关。如:循、径、徐。 彳亍:和街道有关。如:衙、衢、衔。 其他有:口、讠、木、纟、氵、亻、疒、歹、穴、日、皿等等。 (5)缘词解字——通过分析词语本身的意义和结构来判断。 ①利用词语的整体意义: 例:事必恭亲(躬) 桀骜不训(驯) 闲情逸志(致) 山青水秀(清) 清山绿水(青) ②利用词语的结构特点: 追亡逐北 殚精竭虑 文过饰非 家喻户晓 甜言蜜语 背井离乡 神出鬼没 不伦不类 朝歌暮舞 披星带月 (戴) 穷奢极耻 (侈) 老奸巨滑 (猾) 剑拔努张 (弩) 题纲挈领 (提) 仗义直言 (执) 按布就班 (部) ③利用生活常识、自然之理、社会规律: 声名鹊起 欢呼雀跃 委屈求全(曲) 一口同声(异) 鸠占雀巢(鹊) 不径而走(胫) 内心烦燥(躁) 琳朗满目(琅) 好高鹜远(骛) 针贬时弊(砭) 坐上客(座) 贪脏枉法(赃) ④追溯词源: 默守成规 (墨,墨子) 曲突徒薪(突,烟囱。薪,柴草) 巧言如黄(簧,一种乐器) 黄梁美梦 (粱,米饭) 世外桃园(源,陶渊明) 司马青山(衫,白居易) ⑤近体互析,分清笔画 病入膏盲( 肓 ) 脍灸人口 (炙) 风毛鳞角 (凤、麟) 草管人命(菅) 申酉戍亥 (戌) 辰已午未(巳) 三、复习方法 1、 博闻强识 ①博闻,即平时加强识记,尽力拓宽知识面,扩大阅读量,积累词汇,丰富词汇量。1996年高考题中出现的“鸠占雀(鹊)巢”,很多考生在平时对“雀巢咖啡”耳熟能详,却不知道“鸠~”这个成语,当然也就难以判断它的正误了。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做语文学习的有心人。 ②强识,对汉字字形的识记要化大力气。对那些形近字、音近字、义近字等尤其要仔细区别。在这里,我们为大家翻印了一部分资料——《常见的别字汇编》和《易混字的分辨》,供同学们平时强化识记。 2、高考字形复习“五记” (1)明义记。形成错别字原因归根结底是对字义、词义理解不正确。形、音、义的统一,是汉字的基本特点,要正字,就应从三者关系入手。因此,要正确识记汉字字形,应在学习中做到字不离词,以义正字,以词正字。例如“烦”和“繁”音同而又义近,都有“多”的意思。但“烦”还有“苦闷、多而乱”的意思,所以有“烦闷”、“烦恼”、“烦躁”等,而“繁”有“繁忙”、“繁华”、“繁冗”、“繁衍”等。这就是以义为纲,据义别形。又如“一筹莫展”的意思是“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或“一点办法也想不出”的意思,“筹”意为“计策、办法”,写成“愁”就说不通了。“挺而走险"的“铤”是"快走的样子”,如写成“挺”,全词的意思就成了“因无路可走而挺直身子去冒险”,那就有点滑稽。 字义决定着汉字的正确使用,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汉字往往形成特定的意义,需要相应的意义“对号入座”,因而“明义记”是记忆字形最重要的方法。举例如下: 寥若晨星(辰)(括号内为错字,下同)——“寥”是稀少之意,只有早晨的星星才少。而“辰”是星辰之意,天上的星星并不少。 卓尔不凡(而)——“而”表转折,如“肥而不腻”,前后意思、事理应该矛盾。“卓越但不平凡”不成话。 滥竽充数(芋)——“芋”指薯类植物;“竽”是古代一种簧管乐器,我们现在常见的、与它同类的箫、笛子均为竹子制作。许多音同音近形体也近的字,都有共同的声旁,区别只在形旁。所以,抓住形旁加以辨析,就不会用错字。如:“燥”、“躁”、“澡”,前有“火”,就有“干燥”、“燥热”;中有“足",就有“躁动”、“暴躁”、“急躁”后有“水”,就有“洗澡”、“澡盆"。(此处可考虑适当介绍几种汉字构造法。) 心心相印(映)——印可以表示心与心的重合,强调心无隔阂。映有映照的意思,表示心怀鬼胎,互不信任。 (2)较形记。汉字85℅以上为形声字,形旁表示汉字的意义类别。比较形旁是复习字形又一重要方法,尤其对于形近字。例如: 惩前毖后——毖是“必”字旁,毙是“死”字旁,如枪毙。 大巧若拙——茁壮成长——咄咄逼人:拙是提手旁,笨手笨脚的意思;茁是草字头,与植物生长有关;咄从“口”,与言语有关。 不容置喙——如椽大笔:喙从“口” ,与嘴有关;椽从“木”,与树木有联系。 赎罪——买椟还珠——连篇累牍、惦念——踮脚——掂量、功亏一篑——匮乏——振聋发聩——馈赠——溃不成军等都可通过辨别形旁强化记忆效果。 注意:单纯词的形旁往往相同。如苜蓿、缥缈、伶俐、陷阱等。 (3)溯源记。有些词语有其形成的特定意义,他们往往有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寓言故事、历史故事,只有追根溯源,方能准确“定形”。例如:、 世外桃源(园)——出自《桃花源记》,不宜写为“桃园”。 一枕黄粱(梁)——意义同“黄粱一梦”,说的是卢生一觉醒来,店主人的小米饭(与“米”有关)还没做好。 此外还有再接再厉、破釜沉舟、名列前茅(矛)等。 (4)结构记。词语,尤其是成语,位置相对应的字在词性上往往形成对等关系,在意义上往往形成对照或者对比关系。意义上的关系尤以并列关系为主。例如: 阴谋诡计(鬼)——此词为并列式结构,“谋”与“计”意义相近,“阴”与“诡”都为形容词,而“鬼”是名词。 山清水秀(青)、青山绿水(清)——“山”与“水”同指自然景物,第一个成语“清”与“秀”为形容词,取纯洁秀丽的意思;第二个成语“青”与“绿”同为形容词,都表色彩。 仗义执言(直)——“义”和“言”均为名词,“仗”和“执”都为动词。而直是形容词。 唉声叹气(哀)——“唉、叹”都是叹息的声音。而“哀”是悲伤之意,与叹无法照应。 这类词还有:文过饰非(闻)、珠联璧合(连)、惹是生非(事)、名门望族(旺)、宁缺毋滥(乱)、卑躬屈膝(恭)、歪风邪气(斜)、轻歌曼舞(慢)等。 (5)趣味记。学习心理学认为,把枯燥的知识予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不仅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也能增强学习者的记忆效果。字形记忆运用此研究成果,效果尤为明显。例如: 真知灼见(卓)——真金不怕火炼。(涉及到“真”,“火”照应了“灼”) 入不敷出(付)——过日子不够支出的不是人。(“不是人”否定了单人旁的“付”) 铤而走险(挺)——不服管教,将带镣铐。(“镣铐” 与 “铤” 都是“金”字旁) 声名鹊起(雀)——喜鹊为人所喜爱,麻雀为人所厌恶。一个人声誉名气大是好事,值得赞扬,应该用一个表示美好情感的外物。 明火执仗(杖)——杖为“拐杖”或者“擀面杖”,要妇女与老人公然抢劫,太不容易了。 以上对五种方法的特点分别予以列举,在实际运用中,几种方法也可以综合运用。例如名门望族(旺)既可以用结构记,组成“名望”一词;又可以应用明义记,“望”是“声望”的意思。希望同学门在学习中参考使用,提高复习效果。 3、要注意以本为本,充分立足于课本和资料上的汇编,力图做到多认字。特别要注意课本注解和每册书后面所负的现代汉语实词表中提到的汉字。一定要踏实地掌握。在辨析时还要讲究一些记忆方法。 (1)逐步“缩小包围圈”,即每次复习时都动笔将自己已掌握的排除掉,下次复习时再集中火力对准自己没掌握的。 (2)科学地安排复习时间,优化复习方法。汉字量很大,不要认为能一天两天就能弄好,背诵要做好长期的准备,分散复习效果要比集中复习好,因此要适当地将一定量的时间分散开,分次进行,循环进行,直到完全掌握为止。议根据个人实际,比如分组进行,一次20至30个字,尝试回忆、互问等方法。有选择的查字典,基本弄清划线字的意思。请大声、有底气的一口气复读五遍左右。读后,动笔写,用心记,烂笔头>好记性。四——六秒钟可以记一个,60秒钟(一分钟)可以记十个。 (3)注意自己本时对错字的整理,如自己将易混的字放在一起,集中近体字,分清笔画。 成人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成语 【复习目标】 掌握高考成语题的解题方法 重点:①理解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 ②辨析容易混淆的成语 【知识讲解】 讲解正确理解和使用成语的方法: 1、理解关键词的含义,不可望文生义 2、在理解原意的基础上,把握比喻义 3、辨清容易混淆的成语 ①形相近而义不同的 ②意义相近而有细微差别的 ③褒贬色彩不同的 4、符合语法规范或逻辑关系 一、高考成语干扰角度解密 高考语文卷中每年都有成语运用的题目。从历年高考来看,它都是以选择题型出现,且近几年都是要求考生选出使用正确的一项;但是这道题的得分情况并不理想。其实占领这一“制高点”并不难,关键要破译命题者设置干扰角度的“密码”。 1、熟悉历年高考中出现过的成语。 最近几年高考出现过的成语: 2003年 捉襟见肘 未雨绸缪 自惭形秽 如数家珍 2002年 光怪陆离 雨后春笋 有口皆碑 偃旗息鼓 2001年 安步当车 颐指气使 车水马龙 蓬荜生辉 2000年 汗牛充栋 淋漓尽致 洗心革面 左右逢源 1999年 殚精竭虑 美轮美奂 炙手可热 一劳永逸 1998年 望其项背 处心积虑 火中取栗 拭目以待 1997年 莘莘学子 不孚众望 趋之若鹜 万人空巷 从历年高考的情况来看,试题中出现的成语除个别(如“美伦美奂”、“不孚众望”等)较生僻外,绝大部分是在报纸杂志上经常出现而且容易用错的成语。所以,我们在进行成语复习时,不能见难就钻,应当注意的恰恰是那些常见而易错的成语,这样才会取得比较好的复习效果。 2、熟悉高考成语设题的干扰角度 解密之一:望文生义,故意曲解。 高考中有一些大家不常见的成语,命题者设题时常常利用我们不理解成语的含义,在设题时望文生义,故意曲解词义。如: 例1、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1997题) 例2、成都五牛队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它甲B球队望其项背。(1998年题) 例1中 “不孚众望”与“不负众望”,仅一字之差,但就是这一字之差,其语义迥然不同。“不孚众望”中的“孚”是“信服”的意思,整个成语的意思是“不能使大家信服”;“不负众望”意为“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可见句中的成语“不孚众望”运用是恰当的。例2 中“望其项背”意思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这里误解了词义,使用也不恰当。很多的时候,成语字面的意思与它本来的意思是大不相同的。如果按字面的意思来理解就会出错,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 “应接不暇”“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美不胜收”“耸人听闻”“骇人听闻”,“万人空巷”“炙手可热”“首当其冲”等。 解密之二:张冠李戴,用错对象。 有些成语只适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有特定的“方向性”,命题者常常故意偷梁换柱,张冠李戴,把使用的对象、特定的“方向性”有意弄错。如果不了解它特定的适用对象,特定的“方向性”,就会出现毛病。如: 例3、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2000年题) “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改,指人的改过自新。而不能用来形容刊物。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美轮美奂”“汗牛充栋”“左右逢源”“车水马龙”“蔚为大观”“蓬荜生辉”。 解密之三:忽视语境,不分范围。 具体的语境往往有区别语义的功能,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语境,否则就会用词不当。成语有一定的使用范围,有些成语的误用正是由于分不清范围的大小。而命题者设置干扰项时常常故意忽视语境,不分范围,造成错误判断。如: 例4、只要你设身处地,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你就不能不为我们子弟兵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 “设身处地”的意思是“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而句子的语境是要“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不是设想,因此此处不能用“设身处地”,只能用“身临其境”才妥当。 解密之四:违情背理,不合逻辑。 一个词语依据的某种语法关系,往往有较固定的搭配方式,如果脱离这种搭配,则容易出错,有些成语的使用也有其特定规则,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词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有的本身就不能带宾语等等。还有些成语从意义上看符合句意,似乎没有错误,这时不妨从逻辑事理的角度来检查一下,成语误用的“不合逻辑”主要表现是自相矛盾。如: 例5、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1997年) “莘莘学子”,查《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释“莘莘”为“形容众多”。可见“莘莘学子”就是“众多的学子”。既然是“众多的学子”何言“一个”?删去“莘莘”,意思就通顺了。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安步当车”(2001年)。 解密之五:混淆情感,褒贬不分。 成语的感情色彩可谓褒贬分明,如“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仅一字之差,感情色彩却截然不同,因此,我们在运用时,要因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而异,用于赞扬、夸奖的使用褒义成语,用于贬斥、批评的使用贬义成语。否则,成语运用就不恰当了。命题者却故意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如: 例6、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竟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1997年题) 本句旨在突出“画家”,尤其是“艺术爱好者”观摩“齐白石画展”的热情,而句中却用“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这个含贬义的成语来表示,运用不恰当是不言而喻的,可改为“纷至沓来”。高考考过这样的成语还有:“无所不为”(1995年),“处心积虑”(1998年),“殚精竭虑”(1999年),“蠢蠢欲动”(2000年春季),“雨后春笋”“有口皆碑”(2002年)等。 解密之六:叠床架屋,语义重复。 这种类型主要表现在句子中已含有该成语的部分意思的词语,而命题者却还运用包含这个意思的成语,从而造成整个句子叠床架屋的毛病,如不加细辨,就会发生误判。如: 例7、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坐在身旁的一名外国记者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起来。 “忍俊不禁”是“忍不住笑”的意思,而句中“扑哧一声笑起来”与“忍俊”的意思一样,因而造成重复。删去“扑哧一声笑起来”,句子才简明。 解密七:不知本义,不明来源。 不少成语的词义后来都被引申了,但它的本义偶尔还会出现,当一个成语重新回到本义时,我们不能轻易认为它用错了。 例8、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1995年题) “非非”,佛家用语,指一般人认识所达不到的境界。“想入非非” 现比喻脱离实际,幻想不能实现的事情,含贬义。在此句中,使用的是本义,更有利于表现古埃及人想象力的丰富。类似的成语高考考过的还有:“灯红酒绿”(1992年),“淋漓尽致”(2000年),“指手画脚”“不三不四”(2001年春季),光怪陆离(2002年)等。 二、复习要点 历年高考对成语的考查,主要是要求我们能根据具体的语境判断成语的运用是否恰当。而要正确判断成语运用是否恰当,就必须了解成语的意思,明确成语的使用范围、对象及褒贬色彩等情况。在复习中,只要针对这些情况,从了解成语的特点出发,加强练习,勤于积累,就可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平时对成语的练习、积累,都要注意。 (一)了解成语的特点。一般说来,成语具有古语性、定型性、完整性的特点。 1、古语性。有的成语中保留了古汉语词语的意思或用古汉语语法结构。如“不过尔尔”中,前一个“尔”是“如此、这样”的意思;后一个“尔”同“耳”,相当于“罢了”。意思是“也不过如此而已,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又如“时不我待”,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应理解为“时不待我”,“不我待”是“不待我”的倒装。意思是“时间不会等待我们,指要抓紧时间”。 2、定型性。成语的结构不能随意变动,也不能随意换字或增减字。如“入木三分”不能说“三分入木”。“入木三分”来源于古籍记载,说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工人用刀刻时发现墨迹渗入有三分深。形容书法笔力强劲,也比喻见解、议论深刻。如果说成“三分入木”就不是其原意了。又如“九牛一毛”不能改成“十牛一毛”。 成语在一般情况不能改变结构。但在特定的场合中,某些成语结构可以活用。有些成语,在不变更基本结构和原来意义的前提下,个别音节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变换次序或是换成别的音节。如千钧一发——一发千钧,同工异曲——异曲同工,每下愈况——每况愈下。 但如果由于变动结构而改变了愿意,那就是另一个成语了。如“小题大做”与“大题小作”这两个成语,前者比喻把小事当做大事来处理,后者则比喻把大问题当做小事情来处理。两个成语的意思完全不同。 3、完整性。成语的各个组成部分合起来表示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意思,不能把它割裂开来。如:“义无返顾”中,“义”是指应该做的事,正义的事;“反顾”指回头看。把“义”“无”“反顾”连起来理解为:做正义的事,勇往直前,绝不犹豫回顾,亦即指为正义而勇往直前,绝不回头。 (二) 理解成语中关键词的含义 例1、不刊之论:“刊”指消除,“不刊”指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这个成语指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如果把“刊”理解为“刊登”“刊载”,那么把这个成语解释为不能刊登的言论,意思就完全相反了。 例2、登堂入室:“堂”指古代宫室的前屋,“室”指古代宫室的后屋。意思是登上厅堂,进入内室。“入室”比喻达到最高境界,“登堂”仅次于“入室”,整个成语比喻造诣逐渐达到高深的程度。 (三)弄清成语超常运用的特殊性 对成语的理解,既要掌握常规用法,又要了解非常规用法。如果被成语的常规用法束缚,不能根据具体的语境灵活变通,就会误入歧途。如1995年的“想入非非”和1997年的“不孚众望”就属非常规用法的考查。有些同学只知道“想入非非”常规用法是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却不知道它的非常规用法指想象进入到一般人所想象不到的境界,结果失误。这是不改变成语词素而改变成语的常用含义,广告用语常用这种修辞方法,如说该厂的牙刷坚固耐用,可巧用成语“一毛不拔”。 (四)弄清用错的类型 成语使用时应注意成语本身的限定、前提和条件,成语本身的词素含义,成语的感情色彩与适用范围,还要注意这些成语与上下文语境之间的相关性与融合性。根据历年高考考试的特点,熟悉这些出错的类型,适当积累和练习,就能有的放矢。 1、不明整体,望文生义 成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意义的整体性。我们要透过字面意义去进一步深入理解,不能想当然或一知半解。否则,就会误解词义,使用错误。有些成语可以直接从字面去理解;而绝大部分成语需要透过字面意义去深刻地理解,如果对成语意义不加认真推敲,仅从字面去简单、肤浅地理解,就会造成望文生义的毛病。 例①这篇文章不仅结构混乱,而且文不加点,令人费解。 古人写文章都是文不加点。今天的人读起来很吃力。 例②发展生产力是当前首当其冲的大事,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例③三人成虎,人多为王;这似乎成了宗派主义者们的信条。 例④也许有人认为唐代王维除了作诗之外别无长物,其实,王维的画也是作得不错的。 例⑤此城四郊多垒,固若金汤,不宜强攻。 例⑥告别时,他非要送我几件高档衣料不可,真是大方之家。 辨析:①中“文不加点”并非“写文章不加标点”,而是“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能写成”。形容思维敏捷,写作技巧纯熟。如:“他略加思索,便提起笔来,文不加点地写下去。” ①句显然是望文生义,以为“点”就是指标点符号,因而造成误用。其实“点”在这里表示涂改。 ②中“首当其冲”不是“首要的”之意,它比喻最先受到冲击、压力、攻击或首先蒙受灾难。 ③中“三人成虎”与“人多为王”不同义,它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会使人信以为真。 ④中“别无长物”不是说“别无长处”,而是指“形容家贫,一无所有”。 ⑤中的“四郊多垒”与“固若金汤”并提。显然是指此城的城防工事坚固。而“固若金汤”与“四郊多垒”的意思正好相反,“四郊多垒”的意思是指四郊都有敌人的营垒。后用来形容敌人四面进击,形容危急。 ⑥“大方之家”是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大方:大道理。而在例句中,由于望文生义,误将“大方”理解成不吝啬,从而导致了整个成语的误用。 在浩瀚的成语之中,望文生义的现象随时都可能发生,我们不得不加以留意。 2、反用其义 例①一过春节,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偌大一个村庄只落得万人空巷,好不清冷。 例②南京大屠杀铁证如山,有口皆碑,不容抹杀。 辨析:①中“万人空巷”,意即“很多人走出巷而聚集在一块,形容人多,场面热烈”。 ②中“有口皆碑”,意即“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记功碑,比喻到处受到赞扬”。 3、褒贬颠倒 成语的褒、贬色彩不同的。例:“半斤八两”与“平分秋色”。“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不相上下,多含贬义。如:“论本事,他们俩可算半斤八两,都不怎么样。”“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也比喻不相上下,可以匹敌。如:“他的技艺很好,可与名家平分秋色。”这是褒义的。但应该注意的是,有些成语根据对象、场合不同,可能有不同的褒贬色彩,复习时应加以防范。如“标新立异”作中性时,可解为“独创新意,立论与人不同”;作贬义时,则可解为“为了显示自己,故意另搞一套”。又如“呼风唤雨”,作褒义时,可比喻群众具有支配自然的伟大力量;作贬义时,则指反动势力的煽动。有很多成语具有鲜明的褒贬色彩,运用时不能根据句子感情倾向的需要选取成语,就会损害表情达意,或令人失笑。 例①《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一回,活画了蒋干这个不学无术,胸无城府的腐儒形象。 例②(春天的故事)曲词优美,为群众喜闻乐见,真不愧为阳春白雪。 ③李明见别人在下棋、不免倍增心喜、蠢蠢欲动。(跃跃欲试) ④姐姐性格孤僻,卓尔不群,平时很少参加社交活动。 辨析:①中“胸无城府”,形容襟怀坦白,不隐瞒什么。含褒义。 ②中“阳春白雪”,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含贬义。 ③中的“蠢蠢欲动”原是形容虫子蠕动的样子,现多用来形容敌人准备进犯或坏人准备捣乱,明显带有贬义。如“据点里的敌人又蠢蠢欲动”。 ④中的“卓尔不群”是指高高直立,超出一般,形容道德、学问的成就超乎寻常,与众不同。这句将“卓尔不群”和“性格孤僻”并列,显然是误认为“不群”就是“不合群”,这与原意大相径庭,应当将“卓尔不群”改为“落落寡合”或“郁郁寡欢”。 以上都是由于色彩不当而造成的成语误用。要注意的是修辞上的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不属此列,它是作者为了取得某种效果而故意用的一种修辞方法,一般情况下,往往加“引号”以加以区分。 例:这个政府(国民党政府)“专心一志”打内战,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 “专心一志”形容非常专心,褒义,这里是作者故意褒词贬用,以达到一种强烈的讽刺效果。 4、使用对象配错 成语有具体的适用对象、范围,或人或事,不能张冠李戴,有的成语只能用于某一对象,必须弄清使用范围和使用对象,若不加以区别也会造成误用。如“汗牛充栋”仅用于物(书),不能用于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都是指从小就相识的异性,不能用在同性身上;“举案齐眉”只能用在夫妻之间,不能用在兄弟、姐妹、朋友之间;“眉飞色舞”只用于人,不用于其他事物;“相提并论”可用于人,也可用于事;“老气横秋”可用于三类人:(1)老练而自负的人,(2)没有朝气的年轻人,(3)摆老资格的老年人。 例①各种花卉,争奇斗研;若用国色天香来形容,实不为过。 例②桂林的山水黄山的松,真是巧夺天工。 辨正:①中“国色天香”,原指色香俱备的牡丹花,不用于“各种花卉”。 ②中“巧夺天工”,意为“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而“桂林的山水黄山的松”本身就是天然,不在“人工”之列。 5、误用典故 某些成语来源于典故,来源于古诗文,往往有其特定含义,浓缩了许多内容,如果不懂得这些成语的来源以及特殊意义那么就容易误用。 例①随着双边关系的改善,中俄两国终于结为秦晋之好。 例②让梨推枣是广为传颂的谦让美德的表现;假如只有一个梨子的时候,孩子们难道不应该让给妈妈吗? 辨正:①中“秦晋之好”,指两姓联姻,并非指两国关系友好。 ②中“让梨推枣”,用指兄弟关系友爱,不用于母子关系。 6、人称或角度不当 例①厂长的发言确定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例②在家里,爸爸做事总是先斩后奏,什么事情都是做了以后才让我们知道。 辨正:①中“抛砖引玉”,用于第一人称谦让之辞,不适用以第三人称叙述。 ②中“先斩后奏”,用于下级把事情处理完后向上级报告,不适用于平辈关系或上对下。 7、不分程度轻重 有些成语词义有轻重之别,切不可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例①考前每个考生都应充分做好复习准备,否则,上了考场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就会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例②王老师勤勤恳恳,日理万机,在教坛上默默奉献了30年。 例③工人俱乐部里,象棋、扑克、乒乓球、电视机、书报、画片,包罗万象。 辨正:①句中,“三长两短”,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也特指死亡,程度很重,不适于用于句①。 ②“日理万机”的意思是指一天内要处理上万件事务,一般指君主或国家领导人每天忙与处理繁多的政务。该词词义较重,用在普通老师身上,就犯了“大词小用”的毛病。 ③“包罗万象”形容内容庞杂,无所不有。而本句谈不上“包罗万象”,也有“大词小用”的毛病。 8、缩小词义使用范围和数量关系 (1)顾此失彼。 如:“排雷是生死攸关的工作,这个排雷部队已伤亡200多人。”(“生死攸关”是指生和死两个方面,而从整个句意来看,强调排雷工作的危险性,并不包含“生”,顾此失彼而造成失误。) 菊花盛开,姹紫嫣红,煞是好看。(姹紫嫣红”,形容各种花卉鲜艳娇美。而“菊花”并不代表各种花卉。) 成人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病 教学目标:掌握常见语病类型;培养辨析和修改语病的能力。 课 时 数:2课时 一、考纲要求:辨析并修改病句。(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二、知识结构 1.辨析病句 首先要明确语病的类别,主要是考纲中规定的六种类型。其次要掌握判别病句的常规方法。 ①找出主干,先找出句子的主、谓、宾,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如果句子主干没问题 ,就应当检查修饰语(定、状、补)是否能恰当地修饰或说明中心语。②体会语意。如果结构 没问题,可体味句子的意思,情趣和表达习惯,看逻辑方面是否有问题,否定是不是太多,指代是否明确,是否有歧义,用词是否妥贴,是否重复,词序是否正确,修辞得当与否等等 。③看关联词语是否用得恰当。 2.修改病句。 修改病句,首先要查出句子的毛病所在,再进行妥善的处理。修改时既要改正句子的错误, 又要充分体现句子的原意而且还要尽量保留原句的基本结构和词语。修改时可采用增、删、 调、换等方法,根据不同的语病,采取恰当的方法。 三、知识点、能力点提示 1.语序不当 口语里,语序的位置比较灵活,常常发生易位现象;但在书面语里,则比较固定。如果语序安排不当,就会造成结构混乱。句意含混。例如: ①博物馆展出了宋朝时期新出土的古船。 ②这些作品留在不只一代人的深刻记忆里。 ③因为他没有来,所以大家一直等着他,没有动筷子。 ①句“古船”前有两个定语,应为“新出土的宋朝时期的古船”,例①中位置错置后,使人 误以为古船是在宋朝时期出土的。例②中“深刻”本是“留”的状语,错置后句子显得很别 扭。例③中“没有动筷子”应与”一直等着他”对调。 2.搭配不当 搭配不当主要出现在配对的句子成分之间,相关成分如主语和宾语之间也有个相应与否的问 题。成分搭配不当的现象主要有: ①动宾搭配不当 如:他在运动会结束后正式退出了运动员生涯。(“退出……生涯”动宾搭配不当) ②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如:黑暗中,还听得见连滚带爬的脚步声。(“连滚带爬”不能修饰“脚步声”,因为不合 事理) ③主谓搭配不当 如:春风一阵阵吹来,树技摇曳着,月光、树影一齐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响声。(月光… …发出沙沙的响声,主谓搭配不当。由联合短语充当句子成分时,要注意联合短语中每一项 与有关成分全面呼应,否则,顾此失彼,文理不通。) 3.成分残缺或赘余 从单句的角度讲,成分残缺最常见的是由于在主语前滥用介词“对、通过、在”等,使作主语的词语作了介词和宾语,句子没有了主语。也有缺谓语和缺宾语的错误。 如①通过医生的精心治疗,使她很快恢复了健康。(应删去“通过”或“使”。) ②对于那些无视交通规则的人,难道不应该受到责备吗?(去掉“对于”,恢复“那些……人 ”的主语资格,或删掉“受到”,成为无主句。) 成分赘余主要是由于在句中出现了重复的现象。 如:这句话的后面,包含着多么丰富的“无声”的潜台词啊!(“无声”与“潜台词”重复 ) 4.结构混乱 造成结构混乱的原因,主要有两种: (1)两种同义格式杂糅 有的时候,一个意思可以使用不同的格式,尽管是同义格式,总有些差别,应根据不同语境 和要求,选取最适合的一个。如果举棋不定,把两个都用上了,就犯了杂糅的毛病。 如:①一个人变好变坏,关键在于内因起决定作用。(“关键在于内因”与“内因起决定作用”同义,用一个即可。) ②止咳祛痰片,它里面的主要成分是远志、秸梗、贝母、氯化铵等配制而成的。(要么用 “主要成分是……等”,要么用“是由……等配制而成的”,不能将二者糅在一起。) ③从1987年的《短篇三题》为起点,他进入了一个更新的阶段。(把“从……开始”和“以 ……为起点”糅在一起了,改“从”为“以”。) (2)两个分句糅成一个单句 分句之间的停顿用逗号或分号,如果误用连接并列成分的顿号,就造成分句糅合的毛病。例 如: 小张除跳舞外,兼任报幕、开场、结尾的节目还得由她编导。(“小张……兼任报幕”和“ 开场……由她编导”是两个分句,各有主语,其间误用顿号,“兼任”一词径直管到“节目”,造成杂糅和搭配不当的双重毛病。) 5.表意不明 表意不明往往是由于句子有歧义造成的。例如: ①桌上放着许多朋友送来的礼物。(是“许多朋友”,还是“许多礼物”,不明确。) ②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进攻是早有准备的。(是“巴勒斯坦游击队进攻以色列”,还 是“以色列进攻巴勒斯坦游击队”,不清楚。) 6.不合逻辑: 如:汽车在蜿蜒的山道上急驰,如离弦之箭一般。(“蜿蜒”是曲曲折折的,“而”离弦之 箭”是一直向前的,相互予盾。) 四、辨析语病的方法: 1.语感审读法。 调动语感,在审读过程中,从感性上察觉语句的毛病,即按习惯的说法看是否别扭。如别扭则再做比较,明辨原因,以加修改。如: “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不管……极端不利”显然不合习惯。 2.主干枝叶梳理法。 运用语法分析的手段,先将句子中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紧缩出主干,检查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果主干没问题,再检查局部,看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修饰语内部是否有毛病。如: “过去几万名地质队员经过数十年才能做到的事情,资源卫星几天内即可完成。”用紧缩法即可发现“事情”与“完成”不搭配。 3.造句类比法。 有的句子是否有毛病,一时拿不准,这时仿照原句的结构日常用的句子,经过比较问题就清楚了。如: “这个经验值得文教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视。”可仿造“这值得他们的学习”“这值得他们的参观”可发现多了一个“的”字,应将“的”去掉。 4.逻辑意义分析法。 有的语病从语法上不好找毛病,就得从事理上进行分析,这就是逻辑意义分析法。逻辑意义分析法要从概念使用、判断、推理方面考虑是否得当,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如: “该市有人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 “凡是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艰苦环境中磨练成材的。” 前句“仿造伪劣产品”是不合事理的,应为“制造伪劣产品”;后句“凡是……都……”这个全称肯定判断,言过其实了,应去掉“凡是”,把“都”改为“大都”。 五、能力训练(见讲义,略) 成人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修辞 【教学重点】 掌握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常见修辞的用法 【教学要点】 ⒈比喻 ⑴比喻的特点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 ⑵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温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岗。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的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还在我们党内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⑶比喻的作用 主要是或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冗长为简洁。 ⑷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像”“仿佛”等词,但不是比喻句。如: 她的性格很像母亲。(同类比较) 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 她仿佛听见了她的心脏跳得非常厉害。(表示想象) 我们这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像徐洪刚、李向群等。(表示列举) ⒉比拟 ⑴比拟的特点 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把抽象的概念当做人或物,或者把人当做物、把此物当做彼物来描写。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⑵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把物当人来写)。例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②拟物(把人当物写或把甲物当乙物写)。例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⑶比拟的作用 正确运用比拟,增加了语言的生动和形象性,可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⒊借代 ⑴借代的特点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人或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 ⑵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的吼叫着。 ②材料代本体。例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③标志代本体。例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绰号代本人。例如:“芦柴棒”,去烧火! ⑥专名代泛称。例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⑦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⑧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⑶借代的作用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⒋夸张 ⑴夸张的特点 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漫天浮夸,要给人以真实感。 ⑵夸张的种类 ①扩大夸张。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②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③超前夸张。例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⑶夸张的作用 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态度,增加语言的生动性。 ⒌对偶 ⑴对偶的特点 八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或相反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的排列在一起。 ⑵对偶的种类 ①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对或相反的对偶形式。例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②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和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⑶对偶的作用 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 ②词句凝炼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是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⒍排比 ⑴排比的特点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⑵排比的种类 ①成分排比。例如:大堰河,含泪的去了!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②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⑶排比的作用 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⒎设问 设问的特点 “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例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⒏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⑴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⑵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 辨析几种修辞手法 ⒈借喻和借代 区别借喻和借代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⑴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而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 ⑵借喻因为是“喻”,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借代则没有可比物,无法这样补进。 ⑶借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借代却只能起”代“的作用,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 ⑷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像××”地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了。 ⒉比拟和比喻 比拟和比喻的相似之处在于均涉及甲、乙两事物相比,甲、乙两事物有可“比”性。 比拟和比喻的不同在于: ⑴从意义上看,比喻的重点在“喻”,即“比方”,它突出的是两事物的相似点;比拟的重点则在“拟”,即“比作、当作”,它直接把甲当乙来描述。 ⑵从形式上看,比喻的喻体往往以名词性词语的形式出现,表示一种实体。比拟中起比拟作用的部分则是描述性的,其表现形式为动词性词语或形容性词语。 ⒊排比和对偶 排比与对偶的不同主要表现在:排比必须有三项或三项以上构成,而对偶仅限于上下两句;排比在字数上无严格要求,只要求结构相同或相似即可,而对偶则要求字数相等或相近,且结构完全相同;排比的各项多有相同的词语做提挈词语,而对偶的上下句一般忌用相同的词语(宽对不那么严格);排比一般只表示相近或相关的意思,而对偶则表达相对、相反或相连的意思。 ⒋设问和反问 设问和反问的不同主要表现在:设问句有答或提请读者思考,往往在篇首或段首,目的是提请读者注意,且必须用问号;反问句不必答,问中已有明确答案,常常在段中或末尾,目的是加强语气,表示强烈的感情,所以有时可用叹号。 练习题 1、下面的句子是比喻句吗?对的打“√”错的打“×”请说出你的理由。 1、太阳升起来了,像个害羞的新娘,露出了红红的脸蛋。( ) 2、他像王红一样马马虎虎。( ) 3、我见过不少的大榕树,像这样大的榕树还是第一次看见。( ) 2、读一读,说说下列句子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1、刺猬缩成一团,像个刺儿球。 2、他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3、一阵风吹来,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4、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5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草,有香有色,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3、你能把下面的句子按要求补充完整吗? 1、敌人的手就像(),扭着雨来的耳朵向两边拉。(改成比喻句) 2、树上的小鸟()(改成拟人句) 4、比较下面两组句子,想想每个句子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1、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2、这是伟大的奇观。 专题测试 1、读下面的句子,并完成句后的填空。 (1)湖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 把 比作 。 (2)读书必须如采蜜一样,采过很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 把 比作 。 (3)浪涛像顽皮的小孩似的跳跃不定。 把 比作 。 (4)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平台上弹琴。 这句话中把 当作人来写,它会 。 (5)白杨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句话中把 当做人来写,它有 的品质。 (6)地球是无私的,它为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 这句话中把 当做人来写,它有 品质。它会 。 2、读下面的句子,判断它是不是比喻句,对的打“∨”,错的打“×”。 (1)敌人竟然使用了燃烧弹,邱少云的周围成了一片火海。( ) (2)在党的光辉照耀下,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录等。() (3)几朵绒毛似的白云轻轻地掠过去。( ) (4)花儿好像在朝我点头微笑。( ) (5)钢琴声像开始时一样,悄然地消失了。( ) (6)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似的。() 3、下面的句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1)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 (2)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 (3)天空里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睛的星星。( ) (4)我们是革命的队伍,我们的宗旨是什么?是为人民服务。( ) (5)有人破坏草坪,我们怎能不管呢?( ) (6)人民教师是培育人才的园丁,他们的劳动应该受到应有的尊重。() (7)桂子花开,十里飘香。() (8)芦苇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绿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蓝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白了。() (9)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纳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10)高粱笑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 4、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修辞方法运用不当的是() A、 小刚一提起妈妈,眼泪就像自来水一样喷射出来。 B、 B、月光如水般倾泻下来。 C、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 D、这样的服务态度怎能让人忍受呢? (2)下列句子那句语气最强烈的是( ) A、谁说这本书是他的? B、这本书不是他的。 C、这本书不能不是他的。 D、这本书是他的。 (3)“像”字作用与其它三句不同的是( ) A、他长得真像他的妈妈吗? B、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C、肩上的煤筐来回晃动,像是打秋千。D、花丛里还隐藏着像珊瑚珠似的小红豆。 5、比较下面三组句子,说说每组中的两个句子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A、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 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 B、大白鹅高兴地唱着歌,蹒跚着向我们走来。 大白鹅向我们走来。 C、我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我觉得这个碗很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6、有很多古诗和成语中也运用了修辞方法,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夸张,“若隐若现”是比喻,“天愁地惨”是拟人。请你也来写一写。 成语类: 比喻( ) 夸张( ) 拟人( ) 古诗类: ( ) ( ) ( ) ( ) ( ) 拔高练习 1、下面的句段中都使用了两种以上的修辞方法,你知道吗? (1)湖里的睡莲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慢慢地睁开眼睛,欣喜地开放着。( ) (2)春天的雨像牛毛,像细丝,像绣花针。( ) (3)这种像棉团似的云是什么?哦,原来是积雨云。( ) (4)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海边的浪花吗?( ) (5)海自己醒了,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 ) (6)每当秋末冬初,柿树叶渐渐落光,一眼望去,圆溜溜的柿子,像许许多多的红灯笼挂满了枝头,你想,老枫树哪有这一手呢?() 2、按要求用修辞方法写句子。 (1)弯弯的月亮犹如( )。(比喻) (2)这里的人们非常好客。(改成反问句) ( ) (3)树叶在风中飘来飘去。 拟人句 ( ) 比喻句( ) (4)任意写一个排比句,突出教师的伟大品质。 3、阅读下面这段话,并完成后面的练习。 两山之间往往流动着清可见底的溪河,河岸上有多少野花呀。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呀。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也不缺乏色彩:在松影下开着各种的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的身上。 思考:文中加着重号的部分是把修辞方法( )和( )融合在一起。作者首先赋予大兴安岭以美女的思想行为:( )这是拟人。冒号后面既用( ),又用( )。其中把( )比做 “绣花鞋”,同时还用“( )”字赋予了人的动作。这些修辞方法的连用和兼用,把大兴安岭的风光描绘得淋漓尽致,给人以活灵活现的形象美感。 参考答案: 1.【分析】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关键要掌握前面说的那两个条件,二者缺一不可。句1把太阳升起来的样子比作害羞的新娘,这是两种不同的事物,而且它们在神态上很相似的。所以是比喻句。句2中的“他”和“王红”都是人,不是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所以不能构成比喻。句3并没有把什么比作什么。这里的“像”只是“比如”的意思。【解】1、√。2、×。3、× 2. 【分析】每种修辞方法都各有特点,恰当地运用各种修辞方法能使句子更形象、更生动。句1把“刺猬”比作“刺儿球”,因为它们在形状上都是圆圆的,很相似。句2有点复杂,这是把“心中的压力”比作了“一块大石头”,虽然没有直接说出来,但是通过读句子,仔细琢磨,我们也不难发现。在阅读时同学们要注意这类比喻手法。句3是《荷花》中的句子。句中把荷花随风摆动的样子想成人在“舞蹈” ,把蜻蜓飞行和小鱼的游走也赋予人的情感,一方面写出了荷花池动态的美,另一方面也用小动物为荷花池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情趣。句4是《长征》中的句子,把绵延不绝的五岭山说成是翻腾的细小的波浪,把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看作是小泥丸在脚下滚过。故意缩小它们是为了突出红军豪迈的气魄。句5用四个结构相同,内容相近的短语写出了养花的乐趣。 【解】句1和句2都是比喻;句3是拟人;句4是夸张;句5是排比。 3.【分析】这是用修辞方法改写句子的练习。同学们可以联系课文内容或生活实际展开想象,但要注意不同方法的恰当运用。句1是《小英雄雨来》中的句子,你可以想象一下敌人当时的神态,看敌人凶狠、气急败坏的样子像什么?可以参照原文,也可以自己想象。句2你可以把小鸟的神态、动作或叫声想象成人的样子进行描写。 【解】1、敌人的手就像(铁钳一样 ),扭着雨来的耳朵向两边拉。 2、树上的小鸟(快活地叫着,好像让同伴来分享它的快乐。) 4.【分析】相同的句子采用了修辞方法之后表达效果明显不同,从这个范例中同学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修辞方法的作用。这两句话都是说这是伟大的奇观,意思一样,但表达的语气不同。句1是用否定的疑问表示肯定的语气,语气很强烈。句2是直接陈述的语气。 【解】句1是反问的语气。句2是陈述句。 专题测试 1、(1)湖面 镜子 (2)读书采蜜 (3)浪涛 顽皮的小孩 (4)蟋蟀 弹琴 (5)白杨 坚强,不软弱,不动摇 (6)地球 他有慷慨的品质,会提供矿产资源。 2、(1)√ (2)× (3)√ (4)×(5)×(6)× 3、(1)夸张(2)反问(3)拟人(4)设问(5)反问(6)比喻(7)夸张 (8)排比(9)设问(10)夸张 4、(1)A(2)A(3)A 5、略 6、成语类: 比喻:势如破竹、如火如荼;夸张:海枯石烂、一日千里。拟人:鬼哭狼嚎、兔死狐悲。 古诗类: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夸张)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设问、比喻) 三万里河东如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夸张)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拟人) 拔高练习 拟人、 比喻 打扮 比喻、拟人 野花 穿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