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4 发布 |
- 37.5 KB |
- 19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旅游消费行为》复习资料
《旅游消费行为》课程期末复习资料 《旅游消费行为》课程讲稿章节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旅游消费行为要素 第二节 旅游消费行为学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旅游消费行为学研究框架与核心内容 第四节 旅游消费行为学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第二章 动机与旅游消费行为 第一节 动机的形成机理和功能 第二节 旅游消费行为的动机类型 第三节 不同旅游细分市场需求的特点 第四节 旅游消费行为动机的激发 第三章 感知与旅游消费行为 第一节 感知过程和作用 第二节 知觉的一般规律 第三节 旅游感知与旅游购买决策 第四章 学习与旅游消费行为 第一节 学习的本质和作用 第二节 认知学习与旅游消费行为 第三节 实践学习与旅游消费行为 第四节 旅游消费者学习的内容 第五章 态度与旅游消费行为 第一节 态度的本质和功能 第二节 情感的特性和作用 第三节 态度与旅游消费决策 第六章 个性与旅游消费行为 第一节 个性的含义和相关理论 第二节 旅游消费者的个性与行为表现 第三节 旅游消费者个性差异比较 第四节 旅游消费者个性测定和研究意义 第一章 参照群体和信息传播对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 第一节 参照群体对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 第二节 信息传播对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 第二章 家庭群体的旅游消费行为 第一节 家庭形态及生命周期 第二节 家庭群体旅游购买决策 第三节 家庭旅游消费行为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第三章 社会阶层与旅游消费行为 第一节 社会阶层的概念与决定因素 第二节 社会阶层对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 第三节 不同社会阶层旅游消费行为特点 第四章 旅游消费行为中的文化因素 第一节 文化、亚文化的概念和特性 第二节 文化价值观对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 第三节 跨文化旅游消费行为中的文化冲击 第五章 营销刺激对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 第一节 新时代下的旅游产品设计与旅游消费行为 第二节 广告刺激对旅游消费者的心理影响 第三节 情感服务对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 第四节 价格策略与旅游消费决策 第六章 旅游消费行为过程 第一节 旅游需要识别阶段 第二节 旅游信息搜寻阶段 第三节 旅游购买方案选择阶段 第四节 旅游经历和旅游后阶段 一、客观部分:(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 (一)、单项选择部分 1、旅游消费行为的主体是 () A.旅游消费者 B.旅游产品 C.旅游消费过程 D.旅游环境 ★考核知识点: 旅游消费行为要素 附1.1.1(考核知识点解释): 旅游消费行为要素包括旅游消费行为的主体、客体、过程和环境四大要素。主体是旅游消费者;客体是旅游产品,包括整体旅游产品和单项旅游产品;过程指旅游消费过程,包括消费前、消费中、消费后几个阶段;环境指旅游目的地、旅游客源地、旅游途中的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政治法律环境和自然环境。 2、旅游消费行为的客体是 ( ) A.旅游消费者 B.旅游产品 C.旅游消费过程 D.旅游环境 ★考核知识点: 旅游消费行为要素 附1.1.2(考核知识点解释): 旅游消费行为要素包括旅游消费行为的主体、客体、过程和环境四大要素。主体是旅游消费者;客体是旅游产品,包括整体旅游产品和单项旅游产品;过程指旅游消费过程,包括消费前、消费中、消费后几个阶段;环境指旅游目的地、旅游客源地、旅游途中的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政治法律环境和自然环境。 3、在旅游消费行为研究过程中,通过感官或仪器按行为发生的顺序进行系统观察、记录并分析的研究方法称作( ) A.调查法 B.观察法 C.测量法 D.个案研究法 ★考核知识点: 研究旅游消费行为的主要方法 附1.1.3(考核知识点解释): 观察法是指通过感官或仪器按行为发生的顺序进行系统观察、记录并分析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又有自然观察与实验室观察之分。自然观察是指在自然行为发生的自然环境中进行观察,对行为不施加任何干预。实验室观察是指在实验室内,在人为控制的某些条件下进行的观察。 4、在旅游消费行为研究过程中,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量表或精密的测量仪器,对有关心理品质或行为进行测定、分析的方法称作( ) A.调查法 B.观察法 C.测量法 D.个案研究法 ★考核知识点: 研究旅游消费行为的主要方法 附1.1.4(考核知识点解释): 测量法是指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量表或精密的测量仪器,对有关心理品质或行为进行测定、分析的方法。能力测验、性格测验、人才测评等,都是旅游心理学中常用的测量法。 5、在旅游消费行为研究过程中,通过事先拟定的一系列问题,针对某些心理品质及其他相关因素,收集信息、加以分析的方法称作() A.调查法 B.观察法 C.测量法 D.个案研究法 ★考核知识点: 研究旅游消费行为的主要方法 附1.1.5(考核知识点解释): 调查法是指通过事先拟定的一系列问题,针对某些心理品质及其他相关因素,收集信息、加以分析的方法。比如,要想了解旅游者对某一景点的需要、兴趣、评价,就可以采用调查法。调查法包括访谈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 6、旅游消费动机产生的首要条件是( ) A.需要 B.认知 C.态度 D.个性 ★考核知识点: 旅游消费动机的形成机理 附1.1.6(考核知识点解释): 旅游消费动机是指推动人们进行旅游消费活动,并使人处于某种积极状态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动力。旅游消费动机的产生需要一定的主观和客观条件。主观条件是指旅游者的内在需要,它是动机产生的内部源泉,如对通过旅游进行消遣、交际、获得声望、求美、求新、求异、寻根、访古等的愿望。 7、人们旅游行为的最基本、最核心的动力因素是( ) A.动机 B.需要 C.学习 D.目标 ★考核知识点: 旅游消费动机的形成机理 附1.1.7(考核知识点解释): 需要是动机产生的起点,是指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上对于外部客观事物的某种要求,是个体在不平衡的状态下产生的,是有机体得以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需要作为动机产生的内部动因,是一种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匮乏状态,当这种状态达到一定程度,就会打破个体内部的平衡机制,个体就会产生对某种客观事物的需要。需要源于个体对自身及自身环境的认知,通常,我们感到缺少什么或者什么不足,这就是需要。 8、推动旅游消费行为的直接动力是( ) A.旅游消费态度 B.旅游动机 C.旅游需要 D.旅游知觉 ★考核知识点: 旅游消费动机的形成机理 附1.1.8(考核知识点解释): 旅游消费动机的产生需要一定的主观和客观条件,是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观条件是指旅游者的内在需要,它是动机产生的内部源泉 9、按照“需要层次论”,层次最低的需要是( ) A.生理的需要 B.安全的需要 C.归属爱与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 ★考核知识点: 需要层次理论与旅游消费者的需要 附1.1.9(考核知识点解释):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由低向高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需要是不断地由低层次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过程,当最基本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们会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求。 生理的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是人的自然属性的表现。 10、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在所有需要中位于最高层的是( ) A.安全的需要 B.归属爱与的需要 C.尊重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考核知识点: 需要层次理论与旅游消费者的需要 附1.1.10(考核知识点解释):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由低向高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需要是不断地由低层次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过程,当最基本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们会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求。 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最高层次的需要,主要是指个体希望尽最大可能发挥自身的潜能和特长,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和信念。 11、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人们与他人交往或者融入某一团体的需要就是( ) A.生理的需要 B.安全的需要 C.归属爱与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考核知识点: 需要层次理论与旅游消费者的需要 附1.1.11(考核知识点解释):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由低向高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需要是不断地由低层次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过程,当最基本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们会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求。 爱和归属感的需要是指人们与他人交往,或者融入某一团体的需要。 12、当个体具有某种动机时,在这种内部驱动力的作用下,个体会积极地为目标的实现采取行动,这就是动机的( )功能。 A.激励行为 B.决定行为方向 C.维持行为 D.强化行为 ★考核知识点: 旅游消费动机的主要功能 附1.1.12(考核知识点解释): 因为动机具有指向性的特点,当个体具有某种动机时,在这种内部驱动力的作用下,个体会积极的为目标的实现采取行动。这就是动机激励行为的作用。为实现特定目标,每个人所付出的努力程度是不同的。例如:人们为了消除长期工作带来的压力并且能够在假期外出消遣娱乐,会参加旅游团外出旅游接触新鲜事物,结交新的朋友。所以他们会利用各种渠道搜集有关旅游目的地的信息,为实现出游做好前期准备。 13、当个体具有某种动机时,在这种内部驱动力的作用下,个体能将行为指向特定的目标和对象,这就是动机的( )功能。 A.激励行为 B.决定行为方向 C.维持行为 D.强化行为 ★考核知识点: 旅游消费动机的主要功能 附1.1.13(考核知识点解释): 动机不仅能激励行为,还能将行为指向特定的目标和对象。在消费者行为中,这一功能表现为消费者会在多种消费需求中确认基本的需求,然后,将促使基本需求具体化,进而发展为对某种商品或服务的具体购买意图。在指向特定商品或服务的同时,动机还会影响消费者对选择标准或评价要素的确定。动机可以促使消费者在多种需求的冲击中进行选择,是购买行为超需求最强烈、最迫切的方向进行,从而求得消费性行为效用的最大化。例如,一个平日工作繁忙的人需要利用度假放松心情,他会集中于休闲度假地和休闲旅游项目进行选择和比较,而避开人群嘈杂的目的地。 14、人们在追求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动机将贯穿始终,不断激励人们努力采取行动,直至目标的实现,这就是动机的( )功能。 A.激励行为 B.决定行为方向 C.维持行为 D.强化行为 ★考核知识点: 旅游消费动机的主要功能 附1.1.14(考核知识点解释): 动机的作用是一个过程。人们在追求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动机将贯穿始终,不断激励人们努力采取行动,直至目标的实现,这是动机的维持功能。 15 、动机可以对行为产当正强化和负强化的作用,即巩固行为或者拒绝行为,这就是动机的( )功能。 A.激励行为 B.决定行为方向 C.维持行为 D.强化行为 ★考核知识点: 旅游消费动机的主要功能 附1.1.15(考核知识点解释): 动机还可以对行为产当正强化和负强化的作用。使人满意的动机结果能够维持和巩固行为,即为正强化功能;反之则为负强化功能。因此,旅游者对其旅游经历满意不满意直接会影响到其今后的旅游购买决策。 16、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和起步是( ) A.情感过程 B.认知过程 C.意志过程 D.行动过程 ★考核知识点: 感觉的定义和种类 附1.1.16(考核知识点解释): 需要是行为的动力源泉,而需要则是人们对环境认知的结果。 心理活动是行为的基础,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其中认知过程是其他心理活动的基础,是行为的必要前提。感知是认知活动的开始和基础阶段,也是我们了解旅游消费行为的重要线索和起点之一。 17、人的认识过程是从( )开始的。 A.注意 B.感觉 C.知觉 D.想象 ★考核知识点: 感觉的定义和种类 附1.1.17(考核知识点解释):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感知过程,是人们获得各种知识和经验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它是心理活动的基础和起步,这一过程是通过感觉、知觉、注意等心理机能的活动完成的。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认知过程的起点。 18、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最简单形式是( )。 A.感觉 B.需要 C.注意 D.记忆 ★考核知识点: 感觉的心理作用与感官营销 附1.1.18(考核知识点解释): 感觉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最简单形式,是一切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旅游消费者只有在感觉的基础上,才能对旅游目的地或旅游产品的整体做更复杂的反映,获得更深入的认知。旅游消费者的体验都是从点点滴滴的感觉开始的。 19、在认识过程中,能使人的感受性提高,思维清晰,情绪高涨的心理活动是( )。 A.思维 B.想象 C.注意 D.记忆 ★考核知识点: 注意的种类和功能 附1.1.19(考核知识点解释):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感觉、知觉、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特性。任何心理过程的开端,总是表现为我们的注意指向于这一心理过程所反映的事物。在心理过程开始后,注意仍然伴随着心理过程,维持心理活动的指向,使之不断深入。 20、 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称作( )。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无意后注意 ★考核知识点: 注意的种类和功能 附1.1.20(考核知识点解释): 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往往是在周围环境变化时产生的,在某些刺激物的直接作用下,如广告营销刺激,人就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的感觉器官朝向刺激物,并且试图认识这些事物。 21、 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还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称作( )。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无意后注意 ★考核知识点: 注意的种类和功能 附1.1.21(考核知识点解释): 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还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它受人的意识的自觉调节和支配。 例如,在我们打算外出旅游时,我们会特别注意相关的旅游信息。 22、 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称作( )。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无意后注意 ★考核知识点: 注意的种类和功能 附1.1.22(考核知识点解释): 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是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于个人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在一定条件下有意注意转化为有意后注意。 20、 根据知觉的( ),人们通常将空间上彼此接近的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A.封闭原则 B.解释原则 C.接近原则 D.相似原则 ★考核知识点: 知觉的组织原则 附1.1.23(考核知识点解释): 接近原则 (proximity),在知觉刺激时,相互接近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一组而形成为知觉对象。这种接近既可以使空间上的接近,也可以是时间上的接近。 在对旅游目的地的知觉中,人们往往把空间上接近的几个旅游目的地知觉为一组。比如:人们常把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等视为东南亚游览区,将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视为欧洲游览区。 21、 根据知觉的( ),人们通常将形状或性质特征相似的物体归类为同一系列。 A.封闭原则 B.解释原则 C.接近原则 D.相似原则 ★考核知识点: 知觉的组织原则 附1.1.24(考核知识点解释): 相似原则 (similarity),在知觉各种刺激物的时候,彼此相似的刺激物比彼此不相似的刺激物更容易组合在一起,而成为知觉对象。 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对一些特征相似的旅游景点容易知觉成一组。例如:哈尔滨、长春、沈阳虽然各有特色,但都拥有冰雪旅游产品,许多旅游者往往把它们知觉为一组。 20、 当旅游者在遇到线路不完满,或信息不完整时,他们会自觉采取行动弥补不足,这就体现了知觉的( )。 A.封闭原则 B.相似原则 C.相近原则 D.连续原则 ★考核知识点: 知觉的组织原则 附1.1.25(考核知识点解释): 封闭原则 (closure)是指若干个刺激共同包围一个空间,有形成同一知觉形态的倾向。如旅游者在遇到线路不完满,或信息不完整时,他们就会自觉采取行动弥补不足,实现“封闭”。否则总觉得心中不快,有可能暂缓或停止决策和行动。 21、 在外国游客眼中,中国各地的寺庙几乎都是一样的,这符合知觉的( )。 A.封闭原则 B.相似原则 C.相近原则 D.连续原则 ★考核知识点: 知觉的组织原则 附1.1.26(考核知识点解释): 相似原则 (similarity),在知觉各种刺激物的时候,彼此相似的刺激物比彼此不相似的刺激物更容易组合在一起,而成为知觉对象。 22、 一些人对事物或人所持有的共同的、固定的、笼统的看法称作( )。 A.经验效应 B.首次效应 C.晕轮效应 D.刻板效应 ★考核知识点: 知觉的心理定势 附1.1.27(考核知识点解释): 刻板印象指的是一些人对某类事物或人所持的共同的、固定的、笼统的看法和印象。刻板印象是一种群体的共识,而不是一种个体现象。刻板印象有助于快速认识人和事物,将其归类并做出相应决策,另一方面,刻板印象也有其局限性,它容易束缚住人的头脑,使一些陈旧的、不合时宜的观念很难改变。 20、 个体凭借以往的经验进行认识、判断、决策、行动的心理活动方式属于( )。 A.晕轮效应 B.群体印象 C.刻板印象 D.经验效应 ★考核知识点: 知觉的心理定势 附1.1.28(考核知识点解释): 经验效应指的是个体凭借以往的经验进行认识、判断、决策、行动的心理活动方式。经验是人们对过去经历的总结和认识,一般来说,丰富的经验有助于人们正确的认识客观事物。但是经验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考虑时间、地点、对象的变化而照搬过去的经验判断事物,往往也会出现偏差。 21、 从知觉对象的某种特征推及对象的整体特征,这种心理定式属于( )。 A.首次效应 B.晕轮效应 C.经验效应 D.刻板效应 ★考核知识点: 知觉的心理定势 附1.1.29(考核知识点解释): 晕轮效应是从对象的某种特征推及对象的整体特征,从而产生美化或丑化对象的印象。也就是说,看到对象的某种好处就以为整体都是好的,看到对象的某部分部分不好就以为整体都是不好的。首次效应是从时间上说的,晕轮效应是从内容上说的,这两种效应都带有明显的个人主观性,在印象的形成中具有演化、扩张和定势作用。 20、 人们到某一城市旅游时,可能会因为遇到一位态度冷淡的服务员而认为该城市的所有居民都不好客,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作( )。 A.经验效应 B.首次效应 C.晕轮效应 D.刻板效应 ★考核知识点: 知觉的心理定势 附1.1.30(考核知识点解释): 晕轮效应是从对象的某种特征推及对象的整体特征,从而产生美化或丑化对象的印象。 21、 要使旅游目的地在人们心中形成良好的知觉形象,管理者首先要做的是( )。 A.有声势的宣传 B.确定决策的标准 C.设计目的地的形象 D.广泛的调查研究 ★考核知识点: 旅游消费者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 附1.1.31(考核知识点解释): (1)作为旅游经营者,必须认识到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感知的规律和特点,在旅游宣传工作中应该通过各种手段帮助旅游者真实地、清晰地感知旅游目的地。比如,可以发行各种宣传品、播放电视片、举办讲座和参加旅游交易会等。 (2)人们在游览过程中对旅游目的地的感知也受个体因素的影响。对同一个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往往因人而异,不仅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旅游者对同一旅游目的地的感知不同,即使是同一国家、同一地区的旅游者对同一旅游目的地的感知也是各不相同的。这是因为个人的决策标准、要求条件和个人的价值观念等很多因素存在差异。 (3)旅游经营者要使自己经营的旅游目的地能在人们心中形成一个良好的感知形象,必须要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了解自己所经营的旅游目的地在人们心目中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20、 最早研究认知学习现象的是德国心理学家( ),他通过对猩猩的实验提出了顿悟这一概念。 A.马斯洛 B.弗洛伊德 C.科勒 D.托尔曼 ★考核知识点: 认知学习的概念和过程 附1.1.32(考核知识点解释): 最早研究认知学习现象的是德国心理学家科勒(Kohler),他通过对猩猩的实验提出了顿悟这一概念。 21、 学习理论中的经典性条件反应原理是由以下哪位学者提出的( )。 A.科勒 B.巴甫洛夫 C.斯金纳 D.班图纳 ★考核知识点: 经典性条件反应原理与应用 附1.1.33(考核知识点解释): 经典性条件反射 ,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22、 学习理论中的操作性条件反应原理是由以下哪位学者提出的( )。 A.科勒 B.巴甫洛夫 C.斯金纳 D.班图纳 ★考核知识点: 操作性条件反应原理与应用 附1.1.34(考核知识点解释):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也是通过对动物进行的实验提出这一原理的。他将小白鼠或鸽子放在所谓的“斯金纳”箱中,如果动物作出被希望的动作,便会得到食物(即正强化)。通过这种训练,斯金纳及其助手使动物掌握了大量的行为。 20、 学习理论中的观察原理是由以下哪位学者提出的( )。 A.科勒 B.巴甫洛夫 C.斯金纳 D.班图纳 ★考核知识点: 观察学习原理与应用 附1.1.35(考核知识点解释): 现代观察学习原理主要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图纳(A. Bandura)提出的。观察学习理论实际上融合了认知学习和行为注意学习的理论。该理论尤其强调学习过程中社会条件的作用,因此,有时也称之为社会学习理论。 21、 旅游消费态度的基础是( )。 A.认知 B.情感 C.意向 D.目标 ★考核知识点: 态度的定义和构成 附1.1.36(考核知识点解释): 在大多数情况下,态度都会表现出明显的三要素结构。态度由认知、情感和意向三种要素构成,各要素在态度系统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层次不同、职能不同。情感是核心,认知是基础,意向是外观。 认知是态度中最活跃的因素,随着个体所获得信息及其对信息的处理,会形成不同的认知结果,这一结果会成为态度中情感要素的基础。 22、 旅游消费态度的核心是( )。 A.认知 B.情感 C.意向 D.目标 ★考核知识点: 态度的定义和构成 附1.1.37(考核知识点解释): 情感是在认知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感情体验,是态度形成的核心。 情感对于态度的形成具有特殊作用,在态度的基本倾向已经确定的情况下,情感决定态度的持久性和强度,贯穿于行为的整个过程。旅游者通常会乐于购买自己喜爱的或赋予了深厚情感意义的旅游产品。 20、 旅游消费态度的外观是( )。 A.认知 B.情感 C.意向 D.目标 ★考核知识点: 态度的定义和构成 附1.1.38(考核知识点解释): 意向是指对态度对象作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是形成态度的准备状态。它是态度的外观,具有指导作用,制约着人的行为。态度中的意向成分往往是根据态度中的情感成分推测的。 意向是态度的外在显示,也是态度的最终表现。只有通过意向,态度才能成为具有完整功能的有机整体。它是态度与外部环境沟通的媒介,个体可以通过语言等手段向外界表明自己的意向,外界环境也可以从意向中了解个体的真实态度。 21、 有些旅游消费者决策失误,但在他人面前却依旧辩解说自己的决策是正确的,或把明显的失误归因于听了他人不真实的介绍。这种现象可以反映出态度的哪种功能( )。 A.效用功能 B.认识功能 C.价值表现功能 D.自我防御功能 ★考核知识点: 态度的特性和功能 附1.1.39(考核知识点解释): 从消费者角度来说,旅游消费态度具有以下四大功能:效用功能、 认识功能、价值表现功能、自我防御功能。 人们常常通过某种态度的表达保护自我形象和自尊心不受威胁和伤害,这类态度可以视为防御性态度。这种自我防御性的态度能帮助个体维护自我形象,获得一种心理安慰,免受焦虑、不安和卑下之感,以保持心理的平衡。但要知道,许多类似态度的表达实际上反映出个体对自己持相反的看法。例如,感到自卑的人常对别人持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再比如,有些消费者在旅游消费方面决策失误,但在他人面前却依旧辩解说自己的决策是正确的,或把明显的失误归因于听了他人不真实的介绍。 20、 通常情况下,态度的形成按照顺序要经历哪几个阶段( )。 A.服从-同化-内化 B.内化-同化-服从 C.服从-内化-同化 D.同化-内化-服从 ★考核知识点: 态度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附1.1.40(考核知识点解释): 美国学者心理学家凯尔曼(H.C. Kelman)在1958年提出了他的观点,即态度的形成需要经历至少三个阶段,概括为:服从阶段、同化阶段和内化阶段。 服从是指人们为了获得物质和精神的报酬或者避免惩罚而采取的表面顺从行为。同化阶段的特征是个体不再是被迫而是心甘情愿地去接受别人的观点和信念。内化阶段是指个体真正发自内心地相信并且接受他人的观点而彻底转变原有的态度,形成新的态度并且自觉地用这些态度指导自己的行为。 21、 在态度形成的内化阶段,个体表现为( )。 A.接受别人的观点和信念并使他自己的态度也跟别人的一样 B.彻底转变原有的态度形成新的态度并且自觉地用这些态度指导自己的行为 C.为了获得物质和精神的报酬或者避免惩罚而采取的顺从行为 D.转变原有的态度形成新的态度 ★考核知识点: 态度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附1.1.41(考核知识点解释): 内化阶段是指个体真正发自内心地相信并且接受他人的观点而彻底转变原有的态度,形成新的态度并且自觉地用这些态度指导自己的行为。这个阶段中,那些新吸收的观点和思想已经被纳入自身的价值体系中去。新的态度取代了原有态度的地位。态度到了这个阶段就成为了稳定的心理因素,成为了内在的心理特征。例如,从内心拥护“环保”绿色理念的游客了不仅自己不做破坏环境的事,还会主动去维护环境,提醒其他游客注意保护环境。 20、 在态度形成的服从阶段,个体表现为( )。 A.接受别人的观点和信念并使他自己的态度也跟别人的一样 B.彻底转变原有的态度形成新的态度并且自觉地用这些态度指导自己的行为 C.为了获得物质和精神的报酬或者避免惩罚而采取的顺从行为 D.转变原有的态度形成新的态度 ★考核知识点: 态度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附1.1.42(考核知识点解释): 服从是指人们为了获得物质和精神的报酬或者避免惩罚而采取的表面顺从行为。这一阶段的行为并不是个体出于自身的本意而采取的行为,也不能完全反映个体的心理特征,而只是出于各种目的一时去顺应环境的需要。从而达到获得奖赏、赞扬、被别人肯定,或者为了避免惩罚、鼓励、受到损失和伤害等等方面的目的。一旦这种奖励和惩罚出现的可能性消失的时候,这一阶段的态度和行为也会随之消失。 21、 精神分析论认为个性的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提出这一理论的学者是( )。 A.普洛格 B.阿尔波特 C.弗洛伊德 D.赫兹伯格 ★考核知识点: 关于个性的精神分析论 附1.1.43(考核知识点解释):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是奥地利知名医师、心理学家,犹太人,是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 根据弗洛伊德(Freud)的精神分析论,个性的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 本我(id)是人与生俱来的推动行为的心理动力,不受任何理性和逻辑准则的约束,实际上反映的是人原始的欲望和冲动,是人生物性的一面。 自我(ego)是在本我的基础之上,分化和发展起来的,是幼儿时期通过父母的训练与外界交往进程中形成的,是本我与外界环境的中介。 超我(superego)是人在儿童时期对父母道德行为的认同、对社会典范的仿效、接收传统文化、价值观、社会理想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代表了“理智和良好的判断”。 20、 根据阿尔伯特对特质的划分,( )主导着整个个性,人的所有行为都反映出它的影响。 A.基本特质 B.核心特质 C.次要特质 D.重要特质 ★考核知识点: 关于个性的特质论 附1.1.44(考核知识点解释): 个性特质论的创始人阿尔伯特认为特质是个性构造单位,是对个别行为习惯整合的结果。它具有相对持久性和动力性,能引导行为,并造成行为的一贯性,是个体独特性的来源。特质有三种:基本特质、核心特质和次要特质。基本特质主导着整个个性,人的所有行为都反映出它的影响;核心特质具有一般意义的倾向,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次要特质代表个人在某些情境下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这些特征对一个人来说不是经常地、一贯地表现出的个性特质。 20、 根据阿尔伯特对特质的划分,( )代表个人在某些情境下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 A.基本特质 B.核心特质 C.次要特质 D.重要特质 ★考核知识点: 关于个性的特质论 附1.1.45(考核知识点解释): 个性特质论的创始人阿尔伯特认为特质是个性构造单位,是对个别行为习惯整合的结果。特质有三种:基本特质、核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次要特质代表个人在某些情境下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这些特征对一个人来说不是经常地、一贯地表现出的个性特质。 21、 人格特质论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 ) A.普洛格 B.阿尔波特 C.波恩 D.赫兹伯格 ★考核知识点: 关于个性的特质论 附1.1.46(考核知识点解释): 个性特质论的创始人阿尔伯特认为特质是个性构造单位,是对个别行为习惯整合的结果。特质有三种:基本特质、核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22、 将个性划分为感觉思维型、感觉情感型、直觉思维型和直觉感情型四种类型的学者是( ) A.普洛格 B.阿尔波特 C.波恩 D.荣格 ★考核知识点: 关于个性的类型说 附1.1.47(考核知识点解释): 荣格(Carl Gustav Jung)是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前期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的支持者,后因观点不同而自创分析心理学。关于人格类型荣格有很多独创性的研究,其中以提出内倾型和外倾型性格最为著名。1913年,荣格在慕尼黑国际精神分析会议上提出了内倾型和外倾型的性格,后来,他又在1921年发表的《心理类型学》一书中充分阐明了这两种性格类型的特点。他在该书中论述了性格的一般态度类型和机能类型。 按照机能类型,荣格将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感觉、思维、情感和直觉四种基本机能。 20、 提出旅游者“安乐小康-追新猎奇”人格类型模型的是美国学者( ) A.普洛格 B.波恩 C.卡特尔 D.赫兹伯格 ★考核知识点: 普洛格的旅游者个性类型模型 附1.1.48(考核知识点解释): 对于旅游消费者,可以按照个性类型划分为不同的细分市场。个性类型有多种划分方法,常采用的标准如按人格特质划分和按照性格类型划分。这方面研究的代表学者是美国斯坦利.普洛格(S.Plog)博士。 1972年,他在题为“为何旅游点受欢迎的程度出现大幅度摆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了“自我中心——多中心”个性类型模型,将旅游者分为自我中心型、近自我中心型、中间型、近多中心型和多中心型。他提出,旅游点受欢迎的程度与旅游者的个性类型有关。 1995年Plog又进一步将该模式发展为更具有营销意义的“依赖型——冒险型”模型,该模型将旅游消费者划分为依赖型、近依赖型、中间依赖型、中间冒险型、近冒险型、冒险型六种类型。 21、 提出旅游者“依赖型-冒险型”人格类型模型的是美国学者( ) A.普洛格 B.波恩 C.卡特尔 D.赫兹伯格 ★考核知识点: 普洛格的旅游者个性类型模型 附1.1.49(考核知识点解释): 1995年Plog又进一步将该模式发展为更具有营销意义的“依赖型——冒险型”模型,该模型将旅游消费者划分为依赖型、近依赖型、中间依赖型、中间冒险型、近冒险型、冒险型六种类型。 20、 根据新的个性结构理论,( )主管情感的部分,包括自然状态和顺应状态两种形式。 A.儿童自我状态 B.父母自我状态 C.成人自我状态 D.内部自我状态 ★考核知识点: 旅游消费者的个性结构与行为 附1.1.50(考核知识点解释): 最早的个性结构理论是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个性结构理论,后来在这个基础之上加拿大心理学家波恩(EricBerne)博士和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切尔斯(Thomas Chills)创造了新的个性结构理论。他们认为个性包括三个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是记录内部信息的主体,是一个人最初形成的自我状态。它是个性中主管情感的部分,包括自然状态和顺应状态两种形式。 父母自我状态是记录外部信息的主体,指通过模仿父母或在心目中具有威信的人物的道德准则和其他信息而形成的态度和行为。 成人自我状态是个性中支持理性思维和信息客观处理的部分。它对父母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中的信息加以检验,以确定其是否符合具体情况。 21、 根据新的个性结构理论,通过模仿父母或在心目中具有威信的人物的道德准则和其他信息而形成的态度和行为属于( )。 A.儿童自我状态 B.父母自我状态 C.成人自我状态 D.内部自我状态 ★考核知识点: 旅游消费者的个性结构与行为 附1.1.51(考核知识点解释): 父母自我状态是记录外部信息的主体,指通过模仿父母或在心目中具有威信的人物的道德准则和其他信息而形成的态度和行为。 20、 根据新的个性结构理论,个性中支持理性思维和信息客观处理的部分属于( )。 A.儿童自我状态 B.父母自我状态 C.成人自我状态 D.内部自我状态 ★考核知识点: 旅游消费者的个性结构与行为 附1.1.52(考核知识点解释): 父母自我状态是记录外部信息的主体,指通过模仿父母或在心目中具有威信的人物的道德准则和其他信息而形成的态度和行为。 21、 按照对生活方式的划分,追求平静和安宁并且重视家庭生活的消费者群体属于( )。 A.封闭型 B.半开半闭型 C.开放型 D.自由型 ★考核知识点: 生活方式与旅游消费行为 附1.1.53(考核知识点解释): 生活方式简单的说即“如何生活” ,它不仅仅可以用来指一个人如何生活,还可以用来描述相互影响的一小群人以及一大群人。生活方式和个性特质是相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生活方式更倾向于用外在表现的不同来区分不同的人群,它关系到人们如何决策、如何消费、如何安排时间,而个性特质则倾向于描述消费者特有的思维、感知和感知模式。二者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个性特质对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生活方式是个性特质的外在表现。 按照生活方式的开放和封闭程度来分,可划分出“封闭型”、“半开半闭型”、“开放型”三种生活方式的群体。 “封闭型”的消费者追求平静和安宁并且重视家庭生活。 “开放型”的消费者活跃外向、自信、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家只能满足这类人的基本需求,社会交往才能使这类人的高层次需求得到满足。 介于“封闭型”和“开放型”之间的便是“半开半闭型”,这种类型消费者追求的是动与静的结合。他们既希望生活的秩序性,又不满足于一成不变的生活,因此通常希望通过有计划的旅游来调节自己的生活。 20、 按照对生活方式的划分,活跃外向、自信、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消费者群体属于( )。 A.封闭型 B.半开半闭型 C.开放型 D.自由型 ★考核知识点: 生活方式与旅游消费行为 附1.1.54(考核知识点解释): “开放型”的消费者活跃外向、自信、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家只能满足这类人的基本需求,社会交往才能使这类人的高层次需求得到满足。 21、 按照对生活方式的划分,哪类群体会表现为既希望生活的秩序性,又不满足于一成不变的生活,通常希望通过有计划的旅游来调节自己的生活。( ) A.封闭型 B.半开半闭型 C.开放型 D.自由型 ★考核知识点: 生活方式与旅游消费行为 附1.1.55(考核知识点解释): 介于“封闭型”和“开放型”之间的便是“半开半闭型”,这种类型消费者追求的是动与静的结合。他们既希望生活的秩序性,又不满足于一成不变的生活,因此通常希望通过有计划的旅游来调节自己的生活。 20、 很少大声谈笑,不容易受感动。不易打交道,很少发脾气,自制力很强,做事不慌不忙,生活有固定的规律,反映较慢,根据个体的这些行为表现,可将其归类为哪种气质( ) A.急躁型 B.活泼型 C.稳重型 D.忧郁型 ★考核知识点: 旅游消费者的气质差异及其消费行为特点 附1.1.56(考核知识点解释): 在日常生活中,人的情感在发生的速度上会有快捷、缓慢之分,在强度上有强烈、微弱之分,在表现上会有表现外露和隐蔽之分,在行为上会有灵活与迟钝之分,这些特点的综合就反映了一个人的气质状态。根据旅游者的言谈举止,可以将旅游者的气质概括为四种类型。 稳重型旅游者平时表现安静,喜欢清静的环境。他们很少主动与人交谈,交谈起来很少滔滔不绝。感情很少外露,很少大声谈笑,不容易受感动。他们常使人觉得不易打交道,难以接近,猜不透他们在想什么。他们很少发脾气,自制力很强,做事不慌不忙,力求稳妥,不做没把握的事情。生活有固定的规律,很少打乱。他们反映慢,在听导游讲解或听介绍时,总是希望别人讲话慢一些或多重复几次。他们的注意力稳定、不易转移、对新环境不易适应,但一旦适应了又非常留恋,经常有怀旧的情绪出现。 21、 动作敏捷、灵活;喜欢与人交往,常主动与人攀谈;常处于愉快的心境中;感情外露容易受感动。根据个体的这些行为表现,可将其归类为哪种气质( ) A.急躁型 B.活泼型 C.稳重型 D.忧郁型 ★考核知识点: 旅游消费者的气质差异及其消费行为特点 附1.1.57(考核知识点解释): 活泼型旅游者表现为活泼好动、喜欢参与变化大、刺激性强、花样多的活动,他们反应快、理解力强,显得聪明伶俐。他们动作敏捷、灵活。他们对人热情大方、喜欢与人交往,喜欢讲话,常主动与旅游工作者攀谈。他们很快与人熟悉,并交上朋友。他们感情外露,情感多变,在多数情况下,显得非常乐观,整天笑声不绝,经常处于愉快的心境中。他们容易受感动,看到动人的场面会流下泪来。 20、 对人热情,讲话速度较快,感情外露,动作发生比较强烈、迅速,对自己的行为难以自控,讲话直率,不顾场合。根据个体的这些行为表现,可将其归类为哪种气质( ) A.急躁型 B.活泼型 C.稳重型 D.忧郁型 ★考核知识点: 旅游消费者的气质差异及其消费行为特点 附1.1.58(考核知识点解释): 急躁型旅游者情感发生迅速、强烈而持久,并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对人热情,讲话速度较快,感情外露,在言谈中表现自信,喜欢讲:“我认为……。”讲话直率,不顾场合。这种类型的旅游者由于情感外露,碰到问题容易发火,一旦被激怒,就不容易平静下来,动作发生比较强烈、迅速,对自己的行为感到难以自控。 在游览中,他们常被导游生动的讲解、有趣的故事所吸引,并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的声音打断导游的讲解。有时还会不假思索地提出一些问题去打断别人的讲话。他们在排队、等车、等飞机或在旅馆办手续、在餐厅结账的时候,往往比其他旅游者显得心急火燎,非常不耐烦。在购物时他们属于冲动型的顾客,买东西很少过多挑拣、过多地考虑。他们在宴席上多充好汉,自认酒量第一。他们喜欢与人争论问题,而且力求争赢。他们常常显得粗心,容易遗失东西。 20、 不愿对别人讲心事,不合群,很少到热闹的场所去。很安静,甚至沉默寡言,情感体验深刻,自尊心十分强,很敏感,好猜疑。根据个体的这些行为表现,可将其归类为哪种气质( ) A.急躁型 B.活泼型 C.稳重型 D.忧郁型 ★考核知识点: 旅游消费者的气质差异及其消费行为特点 附1.1.59(考核知识点解释): 忧郁型旅游者情感不外露,心里有事一般不愿对别人讲,宁愿自己苦思冥想。性情比较孤僻,不合群,很少到热闹的场所去。他们很安静,甚至沉默寡言,不习惯在公开场合讲话。他们情感体验深刻,自尊心十分强,很敏感,好猜疑。他们的心境会因为很小的事情而改变,很多时候是郁郁寡欢的。他们在遇到失败或挫折时内心会感到非常痛苦,如丢失了钱包、首饰、物品。碰到兴奋的事情或伤心的事都经常会失眠。他们讲话慢,有时会显得很罗嗦,声怕别人听不清楚产生误会,行动迟缓,反应慢。 21、 根据气质类型划分,活泼型的旅游者在行为上常表现为( ) A.自尊心强、多猜疑、不合群 B.喜欢与人交往,常主动与人攀谈 C.活泼好动、动作敏捷、乐于交往 D.对人热情、直率、易冲动 ★考核知识点: 旅游消费者的气质差异及其消费行为特点 附1.1.60(考核知识点解释): 活泼型旅游者表现为活泼好动、喜欢参与变化大、刺激性强、花样多的活动,他们反应快、理解力强,显得聪明伶俐。他们动作敏捷、灵活。他们对人热情大方、喜欢与人交往,喜欢讲话,常主动与旅游工作者攀谈。他们很快与人熟悉,并交上朋友。他们感情外露,情感多变,在多数情况下,显得非常乐观,整天笑声不绝,经常处于愉快的心境中。他们容易受感动,看到动人的场面会流下泪来。 20、 在旅游消费心理方面,男性旅游者表现比较突出的是( ) A.注重旅游产品外在表现和情感体现 B.注重旅游产品之间的比较 C.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D.消费选择比较独立 ★考核知识点: 旅游消费者的性别差异及其消费行为特点 附1.1.61(考核知识点解释): 个性差别可以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出来,从而引起人们的观察和研究。对于旅游消费者的个性差异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这里,我们主要根据性别和年龄对旅游消费者群体进行划分,比较不同群体间的个性差异及其消费行为特点,这将有利于旅游经营者和旅游工作人员采取适当的经营和服务措施,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 男性旅游者的消费行为特点:1.重视旅游产品的整体感受 2.消费选择比较独立。 21、 在旅游消费心理行为上,比较而言,怀旧心理最为明显的是( ) A.儿童群体 B.青年群体 C.中年群体 D.老年群体 ★考核知识点: 旅游消费者的年龄差异及其消费行为特点 附1.1.62(考核知识点解释): 一个人的年龄对其心理往往有很重要的影响。虽然年龄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但从一般意义上讲,年龄往往是一个人成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旅游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社会事务具有不同的体会和感受,往往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 老年人一般指退休以后的人,包括55岁以上的女性和60岁以上的男性。在我国,老龄化人口已经占到10%左右,并呈现出持续上升的态势。 老年旅游者主要的心理特点如下:1.求实性消费明显;求实性消费特征一般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产品的适用性;二是服务的可靠性;三是价格的合理性。2.怀旧心理强烈;3.对旅游服务期望较高。 20、 AIO结构法是为销售者了解市场消费者生活方式而设计的问卷调查方法。其中A代表( ) A.活动 B.兴趣 C.意见 D.行动 ★考核知识点: 旅游消费者调查的AIO结构法 附1.1.63(考核知识点解释): AIO结构法又被称为活动、兴趣、意见测量法(activity, interest, opinion),是为销售者了解市场消费者生活方式而设计的问卷调查方法。它从活动、兴趣、意见三个主要方面对消费者进行调查以期获得细分化市场的相关资料。活动问题的主要内容通常包括消费者从事哪些活动、购买什么产品和如何分配时间;兴趣问题主要包括消费者的偏好和优先选择;意见问题主要询问消费者对社会、经济、文化事件的观点和感受。 21、 AIO结构法是为销售者了解市场消费者生活方式而设计的问卷调查方法。其中O代表( ) A.活动 B.兴趣 C.意见 D.行动 ★考核知识点: 旅游消费者调查的AIO结构法 附1.1.64(考核知识点解释): AIO结构法又被称为活动、兴趣、意见测量法(activity, interest, opinion),是为销售者了解市场消费者生活方式而设计的问卷调查方法。 20、 延续式家庭是当今社会的主要家庭形态之一,其构成是( ) A.丈妻、孩子、祖父母一起共同生活 B.丈夫、妻子和未婚的子女共同生活 C.自愿选择不生养孩子的DINK家庭 D.单亲/未婚独身/离异无子女的家庭 ★考核知识点: 家庭形态与消费决策 附1.1.65(考核知识点解释): 家庭形态主要是指家庭成员结构。在现代社会中,典型的家庭形态有三类:核心式家庭、延续式家庭以及逐渐兴起的“DINK”式家庭。同时,社会上还存在各种非典型式的家庭形态,如单亲、未婚独身、离异无子女的家庭等。不同形态的家庭,对旅游的需求及旅游方式的选择,存在很大差别。 延续式家庭,亦称扩展式家庭,包括丈夫、妻子、子女及与其共同生活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其消费决策不仅要考虑孩子的需要,还要考虑到老人的各种需要 21、 核心式家庭是当今社会的主要家庭形态,其构成是( ) A.丈妻、孩子、祖父母一起共同生活 B.丈夫、妻子和未婚的子女共同生活 C.自愿选择不生养孩子的DINK家庭 D.单亲/未婚独身/离异无子女的家庭 ★考核知识点: 家庭形态与消费决策 附1.1.66(考核知识点解释): 核心式家庭,包括丈夫、妻子和未婚的子女,其消费主要考虑夫妇及孩子的需求,决策可以是夫妇双方商量决定,也可以由夫妇中的一方决定,但一般都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来作出决策。 22、 比较而言,家庭处于其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经济上自立、无负担、身体状况处于一生的最佳状态且最具旅游潜力( ) A.未婚期 B.新婚期 C.满巢期 D.空巢期 ★考核知识点: 未婚期家庭旅游消费行为分析 附1.1.67(考核知识点解释): 拟制血亲是指本来没有血缘关系,或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但法律上确定其地位与血亲相同的亲属。如:养父母与养子女因收养关系的成立而享有与生父母子女相同的身份和权利义务。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继父或继母同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也同于生父母子女关系。 20、 比较而言,家庭处于其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比任何时期都更有可能去旅游( ) A.未婚期 B.新婚期 C.满巢期 D.空巢期 ★考核知识点: 新婚期家庭旅游消费行为分析 附1.1.68(考核知识点解释): 新婚期――年轻夫妇无子女家庭:在国外许多发达国家,旅游与年轻人结婚几乎是相伴而行的,许多人同时把旅游纳入结婚计划之中,称之为“蜜月旅行”。在中国,“蜜月旅行”已被经济较发达地区的许多年轻人视为时尚。由于现在的年轻人并不是一结婚就准备要孩子,新婚期的时间越来越长,因而可将这类家庭视作潜力巨大的游客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改变,这一阶段时间会延长,因为无子女,所以这一阶段夫妻外出旅游的可能性很大,也是家庭外出旅游消费的最理想时期。 21、 比较而言,家庭处于其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在家庭旅游决策上,孩子比任何时期都更有影响力( ) A.未婚期 B.新婚期 C.满巢期 D.空巢期 ★考核知识点: 满巢期家庭旅游消费行为分析 附1.1.69(考核知识点解释): 满巢期:夫妇带子女的时期,孩子是家庭旅游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 (I)满巢期一阶的家庭,也叫儿童家庭,指年轻夫妇有一个六岁以下孩子的家庭:这一阶段夫妻二人的大部分时间被照料子女所占用,加上孩子幼小不便外出,外出旅游的可能性不大,此时家庭旅游消费跌入最低谷。他们不大可能考虑远途旅游,只在家庭附近的公园、动物园进行休闲娱乐,且频率较高。这期间,举家出游的情况不多,但不排除夫妇一方尤其是男主人因商务活动等工作原因而外出旅游的可能性。 (2)满巢期二阶的家庭,指年轻夫妇有一个六岁以上孩子的家庭,教育成了家庭的主题。旅游也成了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孩子扩大视野的一个重要方面。家长会有意识地趁节假日期间带孩子外出旅游,这时家庭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非常慎重,多以博物馆、纪念地、历史文化名城等人文景观为选择对象,使旅游活动为教育子女服务,旅游方式多是一家三口同时出游。 (3)满巢期三阶,指年龄较大夫妇与孩子已自立的家庭:孩子已自立,并且父母也多有固定的收入,可被看作是消费水平高、购买能力最强的家庭,这种家庭成员外出旅游的潜力很大。但是否都有可能外出旅游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及价值观的取向。中国传统上先攒钱后花费、父母应帮孩子“成家立业”的观念在大部分人上还普遍存在。所以这种结构的家庭,由于父母考虑到孩子的“成家”问题,储蓄意识非常强烈,即使有钱也不舍得用于旅游。只有当人们的观念彻底改变,潜在的旅游消费需要才能变为现实。 20、 比较而言,“夕阳红”旅游最多出现在家庭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 ) A.未婚期 B.新婚期 C.满巢期 D.空巢期 ★考核知识点: 空巢期家庭旅游消费行为分析 附1.1.70(考核知识点解释): 空巢期:指子女成年并独立生活,分为两个阶段: 空巢一期:指子女已经成年并且独立生活,但是家长还在工作的家庭。但对于一些人来说,可自由支配时间是重要的制约因素。随着带薪假期的真正实施,这一阶段将会成为家庭旅游消费的黄金时段。 空巢二期:子女独立,父母退休。在所有年龄阶段的人中,最符合这一条件的就是城市离退休人员。综合我国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及人均寿命不断延长两种趋势,老年人无疑是越来越大的旅游市场,极具开发潜力。“夕阳红”之旅之所以在全国遍地开花、搞得红红火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这说明只要积极开辟适合老年人参加的旅游项目,抓住时机向老年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促销活动,并提供针对老年人的良好服务,银发市场就会有巨大的潜力。 20、 家庭成员在旅游购买决策中会扮演不同的角色,以自己的想法、行动和言论影响购买决策的人,其角色是( ) A.发起者 B.影响者 C.决策者 D.购买者 ★考核知识点: 家庭购买决策的参与者 附1.1.71(考核知识点解释): 家庭对一个人的消费行为往往起着最大的影响作用。家庭成员之间交往频繁、彼此在价值观、态度和行为模式上形成广泛的相互作用。对一个家庭来说,旅游属于比较重要的购买决策,因此,常常是家庭所有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结果。家庭是一个最基本的决策单位。许多市场开发人员将宣传和研究重点集中在家庭主要决策者身上。其实,在多种情况下,主要决策者也要了解和分析家庭其他成员的态度和意见。家庭成员在家庭旅游消费决策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主要有:引发人、影响人、决策人、购买人、使用人。 影响人:即影响决策者最后做出购买旅游决策的家庭成员,他所提供的信息或建议对决策者有较大影响力。 21、 家庭成员在旅游购买决策中会扮演不同的角色,( )是倡导外出旅游的人,他有最强的旅游动机并将努力地说服其他家庭成员产生旅游的兴趣。 A.发起者 B.影响者 C.决策者 D.购买者 ★考核知识点: 家庭购买决策的参与者 附1.1.72(考核知识点解释): 引发人:即提议购买旅游产品的家庭成员,他能引发家庭其他成员对旅游产品的兴趣。 20、 家庭成员在旅游购买决策中会扮演不同的角色,( )是最终决定是否购买旅游产品或服务的人。 A.发起者 B.影响者 C.决策者 D.购买者 ★考核知识点: 家庭购买决策的参与者 附1.1.73(考核知识点解释): 决策人:即最后决定购买旅游产品的家庭成员。 21、 家庭成员在旅游购买决策中会扮演不同的角色,( )是实际支付旅游产品或服务的人。 A.发起者 B.影响者 C.决策者 D.购买者 ★考核知识点: 家庭购买决策的参与者 附1.1.74(考核知识点解释): 购买人:即实际购买旅游产品的人。 20、 对于消费者而言,中性信息是指( )。 A.商店信息 B.广告等商业信息 C.周围人信息 D.政府或消费者团体发布的有关信息 ★考核知识点: 消费者外部信息搜寻过程和影响因素 附1.1.75(考核知识点解释): 拟制血亲是指本来没有血缘关系,或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但法律上确定其地位与血亲相同的亲属。如:养父母与养子女因收养关系的成立而享有与生父母子女相同的身份和权利义务。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继父或继母同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也同于生父母子女关系。 21、 大多情况下,旅游消费者更相信的信息来源是( )。 A.商店信息 B.广告等商业信息 C.周围人信息 D.政府或消费者团体发布的有关信息 ★考核知识点: 消费者外部信息搜寻过程和影响因素 附1.1.1(考核知识点解释): 拟制血亲是指本来没有血缘关系,或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但法律上确定其地位与血亲相同的亲属。如:养父母与养子女因收养关系的成立而享有与生父母子女相同的身份和权利义务。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继父或继母同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也同于生父母子女关系。 22、 一般来说,旅游经营一方要帮助旅游消费者解除购买后疑虑,最有效的办法是( )。 A.减少对旅游产品的宣传 B.提供名牌旅游产品和优质服务 C.给旅游者考虑的时间 D.与旅游者直接沟通 ★考核知识点: 旅游购买后疑虑 附1.1.1(考核知识点解释): 拟制血亲是指本来没有血缘关系,或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但法律上确定其地位与血亲相同的亲属。如:养父母与养子女因收养关系的成立而享有与生父母子女相同的身份和权利义务。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继父或继母同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也同于生父母子女关系。 (二)、多项选择部分 1、以下哪些产品属于整体旅游产品的概念 ( ) A.旅行社提供的包价旅游产品 B.旅游企业集团提供的“一条龙”产品和服务 C.酒店服务 D.旅游景点 ★考核知识点: 旅游产品的含义和特殊性 附1.2.1(考核知识点解释): 从旅游经营者角度来看,对旅游产品可以从两个层次加以理解,这是旅游活动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其一是整体旅游产品的概念,其二是单项旅游产品的概念。 整体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提供的凭借着旅游吸引物、交通和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旅游活动需求的全部服务。整体旅游产品是由多种成分组合而成的组合体。 2、以下哪些产品属于单项旅游产品的概念 ( ) A. 旅游企业集团提供的“一条龙”产品和服务 B.酒店服务 C.旅游纪念品 D.旅行社提供的包价旅游产品 ★考核知识点: 旅游产品的含义和特殊性 附1.2.2(考核知识点解释): 在整体旅游产品中的个别单项服务就是单项旅游产品。 如酒店宾馆所提供的住宿、饮食服务,旅游交通部门所提供的航空、铁路、游船、观光大巴等,旅游目的地的各个景点企业提供的风景点、古迹游览、公园娱乐等设施和服务等都属于单项旅游产品。旅游企业根据自己的资源和企业能力选择经营整体旅游产品或单项旅游产品,如集团化的旅游企业可以通过下属企业的资源整合向旅游者同时提供整体旅游产品和单项旅游产品。 3、以下哪些方面说明旅游产品的复杂性() A.旅游产品的多层次 B.旅游产品的整体性 C.购买决策的高度参与性 D.旅游产品的高度不安全性 ★考核知识点: 旅游产品的含义和特殊性 附1.2.3(考核知识点解释): 与一般物质和服务产品比较,旅游产品在构成、种类、购买方式、购买者类型、质量评价方面都是比较复杂的。这决定旅游消费决策的复杂性。 (1)旅游产品是多层次的。(2)旅游产品种类丰富,其范围极其广泛。(3)针对整体旅游产品而言,旅游者购买的是整个旅游经历而不是某个单一的消费品。 (4) 购买旅游产品的主体既可以是单独的个体,也可以是由若干相识或不相识人员组成的团体。(5)与单一产品或一般物质产品相比,旅游产品质量的评价受更多因素的影响。英国学者约翰·斯沃布鲁克和苏珊·霍纳( Swarbrook, J. & Horner, S,1999)指出旅游消费行为的复杂因素包括:购买决策的高度参与性和对消费者的高度承诺;与旅游产品无形性相关的高度不安全性;大量的感情因素;容易受到别人影响;长时间的决策以及高度的信息搜寻。 4、以下哪些方面属于旅游产品的特殊性() A.旅游产品的服务性 B.旅游产品的文化性 C.购买决策的参与性 D.旅游产品的复杂性 ★考核知识点: 旅游产品的含义和特殊性 附1.2.4(考核知识点解释): 旅游消费行为之所以被单独提出来并进行专门的分析,是因为它与其他一般物质产品的消费行为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的关键在于旅游产品的特殊性。这里主要概括为三点:即服务性、文化性和复杂性。从本质上说,旅游产品的核心是旅游服务,具有服务产品的特性;在旅游消费决策中,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因素;与一般物质和服务产品比较,旅游产品在构成、种类、购买方式、购买者类型、质量评价方面都是比较复杂的。这决定旅游消费决策的复杂性。 5、旅游消费者在消费前阶段一般会有以下哪些行为() A.对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产品进行选择 B.到实地参加游览活动 C.获取旅游产品的相关信息 D.对整个旅游经历加以回顾和总结 ★考核知识点: 旅游消费过程及其阶段划分 附1.2.5(考核知识点解释): 这一阶段的主要活动有旅游需要的识别、旅游信息的搜集、旅游方案的选择。在这个阶段,媒体或旅游企业对产品的广告宣传、策划以及现实旅游消费者的口碑,都会对潜在旅游者的消费选择产生很大的影响。 6、旅游经营者要了解旅游消费者在消费前阶段的行为特征,主要包括了解以下哪些方面( ) A.有哪些旅游需要和动机 B.对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产品怎样选择 C.通过哪些途径获得旅游产品的相关信息 D.怎样评价旅游产品 ★考核知识点: 旅游消费过程及其阶段划分 附1.2.6(考核知识点解释): 这一阶段的主要活动有旅游需要的识别、旅游信息的搜集、旅游方案的选择。 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有旅游的欲望,也不是在任何时候人们都想出去旅游。旅游消费的欲望是在具备一定条件的前提下才会产生的。通常情况下,人们想要外出旅游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人们有了一定的经济收入,可自由支配达到一定水平,有了一定的余暇时间。在旅游欲望产生的过程里,人们会对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产品进行选择,并会有意无意地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各种旅游产品的感知和相关信息。这些都会影响到他将选择怎样的旅游目的地、怎样的旅游方式。人们的旅游消费决策会受到其收入、时间、目的地的距离、旅游体验、旅游风险等诸因素的影响,而且具体到旅游消费者个体,其具体表现不尽相同。 7、旅游经营者要了解旅游消费者在消费中阶段的行为特征,主要包括了解以下哪些方面() A.对整体旅游产品的消费体验 B.对单项旅游产品的消费体验 C.如何将实际消费的产品和服务与购买前形成的感知和获得信息进行比较 D.怎样评价旅游产品 ★考核知识点: 旅游消费过程及其阶段划分 附1.2.7(考核知识点解释): 这个阶段是旅游消费者购买旅游产品和旅游企业销售产品、提供产品的过程。在这个阶段,旅游者希望能以适当的价格购买到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在消费过程中,旅游者会把实际消费的产品和服务与购买前形成的感知和获得信息进行比较。其比较的结果会直接影响到旅游者的后续消费。如果旅游者在实际旅游活动中参加的项目、获得的服务和心理体验比感知的多而且好的话,旅游者就会获得更大的满足感,甚至会刺激旅游者在本次旅游活动中增加计划外旅游产品的购买和消费,也为其今后的旅游消费决策提供很好的借鉴。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很可能成为旅游产品的义务推销员,至少会影响到其亲朋好友的旅游选择。 8、旅游经营者要了解旅游消费者在消费后阶段的行为特征,主要包括了解以下哪些方面( ) A.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 B.怎样评价旅游产品 C.消费者怎样传播自己的旅游经历 D.通过哪些途径搜寻旅游产品的相关信息 ★考核知识点: 旅游消费过程及其阶段划分 附1.2.8(考核知识点解释):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后会对整个经历加以回顾和总结。如果这次经历给他留下美好的记忆,会促使其购买下一次的旅游产品,甚至是购买同一旅游目的地或旅游企业的产品乃至重复购买同一种产品。如果消费的结果与旅游经营者所进行的宣传或其预期相距甚远,旅游者下次会拒绝购买该企业的产品,有时会导致其通过投诉维护自己的消费者权益,甚至在一定时期内影响其旅游购买意愿。在这个阶段,旅游经营者无论是面对成功还是失败,都有必要了解旅游消费者的真实感受,建立旅游消费者的信息反馈机制,以最快的速度掌握充分的旅游消费者反馈信息,改进经营,维护产品形象和企业声誉。 9、影响旅游消费行为的环境因素是指客源地、旅游目的地的以及途中的哪些环境( ) A. 经济环境 B.社会文化环境 C.政治环境 D.自然环境 ★考核知识点: 旅游消费环境及主要因素 附1.2.9(考核知识点解释): 任何行为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在旅游消费过程中,旅游消费者所处的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流动的,从旅游者的常住地、经过旅途再到旅游目的地是旅游者完成旅游经历的一个必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就消费者整体还是就消费者个体而言,旅游者长期居住的环境状况、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状况、途中环境的状况以及旅游者在各个环境之间的转换都会对其旅游消费行为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空间环境的流动与变化包括:客源地 、旅途、目的地。旅游消费环境包括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政治环境和自然环境。 10、一般情况下,旅游消费行为会受到以下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 A.国民收入水平 B.人口结构 C.教育水平 D.目的地国家/地区的政治稳定性 ★考核知识点: 旅游消费环境及主要因素 附1.2.10(考核知识点解释): 经济环境包括:国民收入水平、人口、基础设施、城市化程度。社会文化环境包括:物质文化水平、教育水平、宗教信仰、语言文字图画、审美观和价值观、风俗习惯、社会结构、信息流等。政治、法律环境包括:目的地国家/地区的政治稳定性、与旅游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自然环境包括:自然资源、地形、气候条件等。 11、一般情况下,旅游消费行为会受到以下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 ) A.与旅游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 B.气候条件 C.物质文化水平 D.国民收入水平 ★考核知识点: 旅游消费环境及主要因素 附1.2.11(考核知识点解释): 经济环境包括:国民收入水平、人口、基础设施、城市化程度。社会文化环境包括:物质文化水平、教育水平、宗教信仰、语言文字图画、审美观和价值观、风俗习惯、社会结构、信息流等。政治、法律环境包括:目的地国家/地区的政治稳定性、与旅游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自然环境包括:自然资源、地形、气候条件等。 12、普通心理学是旅游消费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其内容包括( ) A.心理动力 B.心理过程 C.心理状态 D.个性心理 ★考核知识点: 旅游消费行为学的理论基础 附1.2.12(考核知识点解释):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主干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一般正常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基本规律。心理学研究心理过程及其机制、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过程及其机制、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相互关系的规律性。这是普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普通心理学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四个方面。 13、社会心理学是旅游消费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其内容包括( ) A.社会化 B.社会认知 C.社会沟通和人际关系 D.社会态度 ★考核知识点: 旅游消费行为学的理论基础 附1.2.13(考核知识点解释): 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作为社会的人,彼此之间必然要发生一定的关系,进行社会交往,交往既存在于个人与他人之间,也存在于群体之间。人需要作为社会的一员发挥作用,因此,研究人的心理离不开对社会环境和社会群体的考察和分析。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社会或文化行为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社会化、社会认知、社会态度、人际关系。 14、旅游消费者行为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部因素如( ) A.动机过程 B.感知过程 C.学习过程 D.参照群体 ★考核知识点: 本课程的研究框架 附1.2.14(考核知识点解释): 旅游消费者行为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部因素包括旅游消费者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过程,主要有动机过程、感知过程、学习过程、态度过程和个性因素。外部环境刺激的来源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来自于旅游经营企业给予的直接的营销刺激,另一类来自消费者的参照群体。 15、旅游消费者行为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部因素如( ) A.广告宣传 B.参照群体的影响 C.需要的产生 D.学习过程 ★考核知识点: 本课程的研究框架 附1.2.15(考核知识点解释): 旅游消费者行为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部因素包括旅游消费者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过程,主要有动机过程、感知过程、学习过程、态度过程和个性因素。外部环境刺激的来源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来自于旅游经营企业给予的直接的营销刺激,另一类来自消费者的参照群体。 16、影响旅游消费者行为的外部因素主要有() A.社会文化 B.参照群体 C.角色和家庭 D.社会阶层 ★考核知识点: 本课程的研究框架 附1.2.16(考核知识点解释): 外部环境刺激的来源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来自于旅游经营企业给予的直接的营销刺激,这些刺激是商业性的,目的性强、针对性强,是旅游经营者所能控制的,这些刺激往往对旅游消费者带来直接的影响。另一类来自消费者的参照群体。参照群体可以有微观角度和宏观角度之分。从微观角度来看的参照群体来自旅游消费者所处的小环境,主要有家庭、亲朋好友、同事同学等;从宏观角度来看的参照群体来自旅游消费者所处的社会阶层和文化圈。参照群体的行为和传播的信息是给予旅游消费者的重要刺激,虽然刺激的强度各有不同,但这些刺激对于旅游消费者来说是非商业性的、无特定目的、非功利的,但通常却是旅游消费者更乐于信赖和接受的,因此,这些因素形成对旅游消费行为极为重要的影响。 17、影响旅游消费者行为的外部因素主要有( ) A.社会阶层 B.感知过程 C.家庭群体 D.亚文化 ★考核知识点: 本课程的研究框架 附1.2.17(考核知识点解释): 参照群体可以有微观角度和宏观角度之分。从微观角度来看的参照群体来自旅游消费者所处的小环境,主要有家庭、亲朋好友、同事同学等;从宏观角度来看的参照群体来自旅游消费者所处的社会阶层和文化圈。 18、动机是行为产生的内在驱动力。从动机和行为关系的角度来看,动机具有以下特点:( ) A.动力性 B.隐蔽性 C.复杂性 D.指向性 ★考核知识点: 动机的含义和特征 附1.2.18(考核知识点解释): 动机是由内部需要引起的,促使行为产生并使其持续指向特定目标的内在驱动力。 (二)动机的特征 动机是行为产生的内在驱动力,是推动行为的心理动因。从动机和行为关系的角度来看,动机具有以下特点: 1.动力性。动力性主要是指动机能起到激发、维持、调节和支配行为的作用。2.隐蔽性。动机是一种心理过程,一般情况下个体不会表现出来。3.复杂性。 是指影响动机产生因素的多重性及动机对行为调节的多样性。4.指向性。是指动机是具体的,是与个体的行为密切相关的,是具有一定的指向的,是针对相应目标和对象的。 19、对于行为而言,动机的主要功能表现在( ) A.激励行为 B.决定行为方向 C.维持行为 D.强化行为 ★考核知识点: 旅游消费动机的主要功能 附1.2.19(考核知识点解释): 动机是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具体而言,旅游消费动机对旅游消费行为发挥四大功能:(1)激励行为。当个体具有某种动机时,在这种内部驱动力的作用下,个体会积极的为目标的实现采取行动。(2)决定行为方向。动机不仅能激励行为,还能将行为指向特定的目标和对象。(3)维持行为。人们在追求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动机将贯穿始终,不断激励人们努力采取行动,直至目标的实现。(4)强化行为。动机还可以对行为产当正强化和负强化的作用。使人满意的动机结果能够维持和巩固行为,即为正强化功能;反之则为负强化功能。 20、根据动机的性质,可以将动机分为( ) A.生理性动机 B.社会性动机 C.主导性动机 D.辅助性动机 ★考核知识点: 动机的一般分类 附1.2.20(考核知识点解释): 从动机的性质上,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生理性动机:如饥饿动机、渴的动机、睡眠动机、吸烟动机等。社会性动机是以个体所生活的社会为基础的,社会中的人受到周围社会环境、文化的影响会产生对权力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成就的需要、认识的需要,因而相应的产生了权力的动机、社会交往的动机、成就的动机等社会性的动机。 21、根据动机在行为中的作用,可以将动机分为() A.生理性动机 B.社会性动机 C.主导性动机 D.辅助性动机 ★考核知识点: 动机的一般分类 附1.2.21(考核知识点解释): 根据动机在行为中的作用,分为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 主导性动机是引起行为的主要推动力量,在所有的动机中占支配地位,而辅助性动机对于行为的产生虽然也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在所有的动机中处于受主导动机支配的地位。 22、根据动机与目标的远近,可以将动机分为() A.内在动机 B.外在动机 C.远景动机 D.近景动机 ★考核知识点: 动机的一般分类 附1.2.22(考核知识点解释): 根据动机与目标的远近,分为远景动机和近景动机 远景动机是以实现长远目标为驱动力,近景动机是以近期的目标为驱动力的动机。 23、根据动机是否出于个体的自主意识,可以将动机分为( ) A.内在动机 B.外在动机 C.远景动机 D.近景动机 ★考核知识点: 动机的一般分类 附1.2.23(考核知识点解释): 根据动机是否出于个体的自主意识,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指以个体自身的情绪、兴趣等内部力量为主要驱动力的动机,是为了追求个体内在利益的满足,如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希望自身得到发展和成功,实现自己的理想。外部动机的 主要驱动力来源于外部的刺激、激励或者奖赏。 24、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将旅游动机划分以下哪几类() A.生理因素诱发的动机 B.文化因素诱发的动机 C.地位和声望诱发的动机 D.社会交往的动机 ★考核知识点: 麦金托什对旅游动机的分类 附1.2.24(考核知识点解释): 美国著名旅游学家麦金托什(Robert McIntosh)根据动机的诱发因素,将旅游动机划分为四大类,该分类常常被引用: 1.生理因素诱发的动机/身体健康的动机:主要是指旅游者希望通过旅游活动锻炼身体,娱乐身心,消除内心的压力和紧张。出于这种动机的旅游者会选择参加体育旅游活动、洗温泉、药浴等旅游项目。 2.文化因素诱发的动机/文化动机:主要是指旅游者希望通过出游了解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社会文化知识,从而扩大视野和知识面。因此旅游者有可能选择去当地特色的人文景点了解该地的历史文化、参加当地节日庆典感受当地的民族风情和艺术等。 3.地位和声望诱发的动机/地位声望动机:旅游者希望通过旅游赢得他人的尊重和注意,并且获得良好的声誉。出于这种旅游动机的旅游活动包括:商务旅游、会议旅游、奖励旅游以及修学旅游。 4.社会交往的动机/社会交往动机:旅游者希望通过旅游结识新的朋友,或是加深同他人之间的人际交往。主要是包括祭祖寻根游、探亲访友、商务旅游等。 25、以下哪些动机是当代人们外出旅游的主要动机() A.回归自然的动机 B.健康的动机 C.好奇探索的动机 D.文化动机 ★考核知识点: 现代旅游消费的主要动机 附1.2.25(考核知识点解释): 从我国来看,当今,人们的旅游消费动机多种多样。主要集中在以下类型: 1.回归自然的动机 2.健康的动机 3.消遣、娱乐的动机 4. 好奇探索的动机 5.文化动机 6.商务动机 7.社会交往的动机 8.追求声望、地位和自我实现的动机 9.逃离与寻求的动机 26、市场人口特征是旅游消费者市场细分中最常用的标准,其主要变量包括( ) A.年龄 B.性别 C.受教育程度 D.职业 ★考核知识点: 旅游细分市场及其划分标准 附1.2.26(考核知识点解释): 根据旅游者旅游需求的差异性,把一个整体旅游市场化分为若干个旅游消费者群体,这一过程称为旅游市场细分。这些若干个具有相似旅游需求的消费群体,被称为旅游细分市场。每一个旅游企业的产品不可能满足所有旅游者的需求,只能针对一个或者几个细分市场提供旅游产品,开展促销活动,所以旅游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进行市场细分,然后找准自己的目标市场是十分重要的。 人口特征分类标准是市场细分中最常用的标准,是着眼于旅游者自身因素的划分标准。根据人口统计因素进行的划分,主要的变量包括:人口的年龄、性别、家庭周期、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等因素。 27、根据旅游者的出游方式可以将旅游市场划分( ) A.团队旅游市场 B.航空旅游市场 C.游轮旅游市场 D.散客旅游市场 ★考核知识点: 旅游细分市场及其划分标准 附1.2.27(考核知识点解释): 购买行为分类标准 :根据旅游者出游方式进行的市场细分根据旅游者的出游方式可以将旅游市场划分为团队旅游市场和散客旅游市场。在旅游发展的初期阶段,旅游多是以团体旅游为主,随着旅游者经验的增多和旅游设施的逐步完善,散客旅游日益成为市场的主体,而且散客旅游的形式更加多样化,主要有自驾车旅游市场、背包旅游市场、徒步旅游市场等。 28、按照根据旅游时间的集中程度,可以把旅游市场划分为() A.淡季旅游市场 B.平季旅游市场 C.旺季旅游市场 D.冷季旅游市场 ★考核知识点: 旅游细分市场及其划分标准 附1.2.28(考核知识点解释): 购买行为分类标准:根据旅游者出游时间的集中程度进行的市场细分,根据旅游时间的集中程度,旅游市场划分为淡季旅游市场、平季旅游市场、和旺季旅游市场。 29、对于旅游经营管理一方而言,了解旅游消费者的旅游动机可以有助于( ) A.提供游客满意的旅游产品 B.开发新的的旅游市场和旅游产品 C.预测旅游行为 D.目的地旅游部门对旅游业的正确引导 ★考核知识点: 研究旅游消费行为动机对旅游业发展的启示 附1.2.29(考核知识点解释): 1.了解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方能提供旅游者满意的旅游产品 旅游动机的产生受到内在需要和外在刺激的共同影响,并且旅游动机具有多重性、隐蔽性的特点,这就需要旅游企业经营者了解旅游者真正的旅游动机,根据旅游者的偏好和消费行为特点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提供旅游者满意的旅游设施和服务。 2.开发新的旅游产品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 旅游动机具有学习性的特点,旅游企业要有发现新市场和新产品的眼光,在已有产品的基础上开拓新的旅游市场,在已有市场基础上引导旅游者新的需求,从而保持旅游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3. 按照旅游消费动机对市场进行细分使服务策略更有针对性 根据旅游动机的类型可以对市场进行细分,如:娱乐和消遣性动机、文化动机、经济动机、健康动机、社会交往动机、寻求刺激、冒险性动机等。相应地,旅游市场可细分为:观光旅游市场、度假旅游市场、商务旅游市场、体育旅游市场、探亲访友旅游市场等。 通过分析细分市场把握旅游需求,可以预测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期望,这样使得旅游经营和服务做到有的放矢。 4. 对旅游业的正确引导应以旅游消费需求为导向 研究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和动机,有利于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行政部门把握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思路而不偏离市场需求的大方向;有利于开发适应市场需要的旅游资源;有利于目的地树立旅游者心中的旅游地形象,并针对性地展开旅游营销工作。因此,旅游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就必须对旅游消费者的需要和消费动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和预测,从而为旅游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0、旅游经营管理者激发人们旅游动机的手段主要有( ) A.提升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B.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C.为旅游者提供真实有效的旅游信息 D.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 ★考核知识点: 旅游消费行为动机的激发策略 附1.2.30(考核知识点解释): 激发旅游动机是指将人们已经形成的旅游愿望和需要调动起来,促使他们变成现实的旅游者。要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就必须创造能够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各种条件。旅游动机的激发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升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1.突出旅游资源的个性 2.要突出民族特色 3.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上保持资源的原真性 4.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 配备完善的旅游设施 完善的旅游设施能够为游客带来旅游活动中的便利,降低旅游者的旅游阻力,提高旅游地对旅游者的引力作用。旅游设施应该具备以下条件: 保证旅游设施的数量和规模 2.旅游设施的多样性 (三) 加强旅游企业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提高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为客人提供尽善尽美的服务,这是激发旅游动机的重要前提。因此,旅行社在旅游产品设计,旅游线路的安排上要合理、新颖,导游人员的素质要高,导游人员的语言水平要高、外语要好,导游技巧要高;酒店的接待人员服务态度要好,能够为旅游者提供标准化和个性化的旅游服务。 (四)加强旅游宣传,为旅游者提供真实有效的旅游信息 一方面,旅游宣传能够提供给旅游者以情报信息,使旅游者对所选择的目的地有所了解,产生对目的地的美好印象,引发人们的旅游兴趣,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另一方面,旅游宣传可以降低旅游者风险知觉,增强旅游者的安全感知,促使旅游者做出倾向性的购买决策。 (五) 营造有利于旅游发展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 旅游需求多样性决定了旅游业的关联性带动性,因此,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以及社会环境的支持。我国确定了从旅游大国发展为旅游强国的目标,这将在客观上刺激国民旅游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31、感觉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内部感觉如:( ) A.运动感觉 B.内脏感觉 C.平衡感觉 D.皮肤感觉 ★考核知识点: 感觉的定义和种类 附1.2.31(考核知识点解释): 根据感觉反映事物个别属性的特点,可以把感觉分为两大类: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内部感觉接受体内刺激,反映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包括肌肉运动感觉、平衡感觉和内脏感觉等。 32、感觉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部感觉如:( ) A.视觉 B.嗅觉 C.皮肤觉 D.平衡感觉 ★考核知识点: 感觉的定义和种类 附1.2.32(考核知识点解释): 外部感觉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属性,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皮肤觉。 33、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 )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无意后注意 ★考核知识点: 注意的种类和功能 附1.2.33(考核知识点解释): 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34、在旅游交往中,旅游者的社会知觉对象包括( ) A.旅游从业人员 B.旅游目的地居民 C.其他旅游者 D.旅游者自身 ★考核知识点: 旅游消费者对人的感知 附1.2.34(考核知识点解释): 社会心理学中将对人的知觉称为社会知觉。 在旅游交往中,旅游者的社会知觉对象包括旅游从业人员、旅游目的地居民、其他旅游者以及旅游者自身。这些旅游活动的利益相关者在彼此影响、相互作用的前提下产生对彼此的知觉,进而影响各自的行为决策。例如,旅游者通过旅游服务人员的表情、语言以及神态动作判断他对自己的态度;通过问路聊天以及当地居民的回应来判断其好客程度;通过观察其他旅游者的情感变化来判断当地的旅游接待水平等等。这一切皆是旅游者旅游经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会直接影响到他的旅游体验。因此,对于旅游经营一方而言,旅游从业人员、当地居民乃至现实旅游者的态度和行为表现实质上已经成为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重要构成因素,其对旅游者的心理影响甚至超过有形的物质条件。 35、旅游消费活动中的社会知觉主要包括() A.对个人的知觉 B.对目的地的知觉 C.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D.自我知觉 ★考核知识点: 旅游消费者对人的感知 附1.2.35(考核知识点解释): 社会心理学中将对人的知觉称为社会知觉。社会知觉是伴随着人际交流活动而自然产生的。对于绝大多数旅游者而言,对人的知觉构成其旅游交往的基础。社会知觉不仅有对人的外貌、言谈、举止的感知,也会有对人的动机、情感、能力、个性等心理状况的判断。 对个人的知觉是指我们对一个人的外表和言语的感知,从而了解这个人的心理和品质。对人的知觉,主要包括对个人的知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和自我知觉。 对个人的知觉主要是通过对他人表情、性格以及角色的感知来实现的。 对人际关系的知觉则主要通过彼此的空间距离、心理距离、交往频率、相似性和互补性进行判断的。 自我知觉是指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识。 36、在大多情况下,旅游者对旅游活动时间知觉的要求是( ) A.旅途要快 B.游览要慢 C.一切活动要准时 D.归途要快 ★考核知识点: 旅游消费者对旅游时空的感知 附1.2.36(考核知识点解释): 在旅游活动中,人们对时间感知的要求常因动机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我们可以从旅游的过程来分析:前往目的地途中、在目的地游览过程中、返回途中。 1.前往目的地途中 人们总是倾向于用较短的时间完成前往目的地的旅途。 2.在目的地游览过程中 在目的地游览过程中,人们总是希望有充足的时间从容地欣赏、慢慢地体味。 3.返回途中 人们总是希望能用较少的时间完成归途。 37、关于学习的本质,以下哪些表述是正确的() A.学习是因经验而生的 B.学习伴有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 C.学习所带来的改变是永久性的 D.学习所引起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考核知识点: 学习的本质 附1.2.37(考核知识点解释): 学习因为对行为的重要影响而成为行为研究的重要内容。关于学习的定义,国内外学者曾有不少表述。归结起来,学习是指个体获得各种知识或经验,并将之运用于日后有关的行为潜能或行为中的过程。 这一定义指出了学习的三个本质:第一,学习是因经验而生的。第二,学习伴有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第三,学习所引起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38、从旅游消费者角度看,学习对其消费行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哪些方面( ) A.获得关于旅游及其消费知识的信息 B.建立与旅游相关的联想机制 C.影响旅游消费态度和对购买的评价 D.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 ★考核知识点: 学习对旅游消费行为的作用 附1.2.38(考核知识点解释): 习得行为是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变的,因此,人类通过学习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正是通过学习,使人类得以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保持自身与外界环境的平衡。 从旅游消费者行为角度看,学习对其消费行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通过学习获得关于旅游及其消费知识的信息 2.通过学习建立与旅游相关的联想机制 3.影响旅游者对旅游消费的态度和对购买的评价。 39、从顿悟学习的角度来看,认知学习过程有以下几个阶段() A.目的的认识阶段 B.有意图的行为阶段 C.对问题解决方法的顿悟阶段 D.达到目的的阶段 ★考核知识点: 认知学习的概念和过程 附1.2.39(考核知识点解释): 最早研究认知学习现象的是德国心理学家科勒(Kohler),他通过对猩猩的实验提出了顿悟这一概念。也就是主体对目标和达到目标之间关系的理解,而这种理解不必通过训练和经验,只需要个体理解到整个情境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便会产生这种联想,这就是顿悟。 从顿悟学习的角度来看,认知学习过程有以下几个阶段:目的的认识阶段、有意图的行为阶段、对问题解决方法的顿悟阶段、达到目的的阶段。 40、人类思维活动过程,表现为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比较和具体化。其中,思维的基本过程是( ) A.分析 B.综合 C.比较 D.抽象 ★考核知识点: 思维的本质及其对旅游消费行为的意义 附1.2.40(考核知识点解释): 思维则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思维属于认识的理性阶段,是更复杂、更高级的认识过程。 人类思维活动过程,表现为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其中,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其他过程都是从分析、综合过程派生出来的,或者说是通过分析、综合来实现的。 41、根据记忆的内容,可把记忆分为( ) A.形象记忆 B.逻辑记忆 C.情绪记忆 D.运动记忆 ★考核知识点: 记忆的种类及其对旅游消费行为的意义 附1.2.41(考核知识点解释): 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人脑认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和理论,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练习过的动作,都可以成为记忆的内容。 根据记忆的内容,可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42、根据记忆保持时间长短不同,可把记忆分为( ) A.感知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终身记忆 ★考核知识点: 记忆的种类及其对旅游消费行为的意义 附1.2.42(考核知识点解释): 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人脑认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和理论,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练习过的动作,都可以成为记忆的内容。 根据记忆保持时间长短不同,可分为感知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43、在运用经典性条件反应原理时应满足以下哪些条件效果会更好( ) A.条件刺激先出现于非条件刺激 B.非条件刺激的强度要高 C.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要保持一贯的结合 D.具有可视性的刺激 ★考核知识点: 经典性条件反应原理与应用 附1.2.43(考核知识点解释): 经典性条件反射 ,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在运用经典性条件反应原理时,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 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的顺序。经典性条件反应首先取决于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的出现顺序。大部分研究表明,条件刺激先出现与非条件刺激,才能产生有效的条件反应作用,或者说,先条件反应作用的效果要好。 2. 非条件刺激的强度。非条件刺激所引起的情感反应的强度直接影响条件反应的作用。非条件刺激的强度越高,条件反应作用就越大。 3.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的一贯性。为有效地引起条件反应作用,产品(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要保持一贯的结合。 4.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的可视性。大多情况下,具有可视性的刺激产生的效果更强烈。 5.重复的次数。要通过足够多的次数,才建立起这种条件反应机制。 44、根据观察学习原理,观察学习的过程一般经历以下哪几个阶段() A.示范行为的出现 B.学习者的注意和记忆过程 C.行为的再造过程 D.学习者的动机过程 ★考核知识点: 观察学习原理与应用 附1.2.44(考核知识点解释): 观察与模仿是我们在日常中很容易见到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指个体通过对他人言行的观察和模仿来进行学习并采取行动的过程。 观察学习理论实际上融合了认知学习和行为注意学习的理论。该理论尤其强调学习过程中社会条件的作用,因此,有时也称之为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是一个过程:1.榜样或示范行为的出现。2.学习者的注意过程。 3.个体的记忆过程。4.行为的再造过程。5.学习者的动机过程。 45、通过学习过程,旅游消费者可以学到以下哪些方面的知识进而影响其消费行为( ) A.旅游消费动机 B.旅游消费态度 C.旅游知识 D.旅游消费经验 ★考核知识点: 旅游消费者学习的内容和途径 附1.2.45(考核知识点解释): 旅游消费者在学习过程中通常会学习四方面:旅游消费动机的学习、旅游消费态度的学习、旅游知识的学习和旅游消费经验的学习。 46、态度在消费购买行为中具有以下功能( ) A.效用功能 B.认识功能 C.价值表现功能 D.自我防御功能 ★考核知识点: 态度的特性和功能 附1.2.46(考核知识点解释): 从消费者角度来说,旅游消费态度具有以下四大功能:效用功能、 认识功能、 价值表现功能、自我防御功能。 效用功能是指只有形成适当的态度,才能使消费者的意念直接导向能满足其需要的商品,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从而使行为满足自身的需要。 认识功能表现在,态度的形成,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事物。当人们面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时候,出于一种本能,会尽力使环境简单化,从而更加集中精力,关注他们认为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事情。 价值表现功能,态度可以从很多方面表现出个体的性格、身份、修养、价值观等等。所以形成了某种态度就可以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同时可以反映个体可能选择的行动方案。 自我防御功能。人们常常通过某种态度的表达保护自我形象和自尊心不受威胁和伤害,这类态度可以视为防御性态度。这种自我防御性的态度能帮助个体维护自我形象,获得一种心理安慰,免受焦虑、不安和卑下之感,以保持心理的平衡。 47、旅游消费行为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一般可以从以下哪几个方面来看() A.情感影响和调节认知过程 B.情感影响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评价 C.情感可以协调旅游消费活动中的客我交往 D.美好的情感构成了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情感体验 ★考核知识点: 情感对旅游购买行为的影响 附1.2.47(考核知识点解释): 旅游行为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满足某些需求的高级享受性活动。情感影响着旅游消费行为,旅游行为又制约着旅游者的情感,两者有互动的相联关系。 旅游消费行为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情感因素调节消费者的认知过程。在旅游消费活动中,旅游者对知觉和记忆进行有关信息的选择和加工。情感既是一种客观表现,又是一种主观体验。情感体验所构成的一时的心理状态,对当前进行的信息加工起组织和协调的作用。 2.情感影响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评价。一个人对产品或品牌的情感倾向会影响他对产品和服务的客观评价。尤其当情感过程占主导地位的时候,消费者的评价过程并不精细,往往会 忽视甚至容忍产品的缺点。利用情感对评价的影响,旅游经营者和工作人员应该特别注意通过营造好的环境、提供优势服务,使旅游消费者进入愉快的情感体验。 3.情感可以协调旅游消费活动中的客我交往。旅游消费活动涉及各种社会交往活动,其中协调良好的人际关系十分重要。情感通过表情的渠道达到人们相互了解,彼此共鸣;他为人们建立相互依恋的纽带,培植友谊,以十分微妙的表情动作传递着交往信息,从而产生与这一交往场合相适应的行动。 4. 情感需求可以带动快乐性消费。消费者购买产品的目的并不一定只是追求产品所能提供的实际功能,在很多时候,消费者购买产品是要获得一种快乐的体验。旅游消费的内容有相当部分属于快乐性消费,也就是为了引起幻想、想象、感动、兴奋、快乐等某种情感的唤醒而进行的消费。 5. 情感因素可以刺激消费者的冲动性购买。冲动性购买是指事前没有认识到消费问题,或者根本就没有购买意图的情况下所进行的购买行为。冲动购买是由对产品强烈的肯定情感反应所引起的。这是情感影响消费行为的最典型的例子。 6.情感因素可以诱发消费者对营销刺激的反应。旅游消费者对营销刺激的反应通常首先是一种情感反应。看到一幅美丽的风景照、或精美的旅游画册、或者是读到一段富有传奇的旅游经历,难免会令人激动、兴奋,为之遐想,对旅游目的地或旅游项目充满向往。 48、旅游者的消费态度对购买行为的指示作用通过以下几方面表现出来:() A.态度影响对事物的评价 B.态度影响学习 C.持有积极态度的消费者怀有明确的购买意图 D.持有无所谓态度的消费者对是否购买不明确 ★考核知识点: 旅游消费态度与旅游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 附1.2.48(考核知识点解释): 从消费者角度来说,旅游消费态度具有四大功能:效用功能、 认识功能、价值表现功能、自我防御功能。 态度与行为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但态度仍然可以作为行为的指示器,我们可以通过态度来推测旅游者的偏好,而研究旅游者偏好的意义就在于偏好对于行动的指向作用,即偏好在一定因素的影响下很可能成为行动。 消费偏好形成的基础是态度,旅游消费偏好常常受到态度的强度和态度的复杂性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旅游目的地或某一旅游产品的属性越明显,越容易使旅游者形成鲜明的态度。旅游者对之积极态度的强度越高,越容易形成其对该目的地或旅游产品的旅游消费偏好。 49、旅游消费者对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旅游产品的消费态度可以概括为以下哪些指标( ) A.知晓度 B.美誉度 C.认知度 D.重复购买 ★考核知识点: 认知度、美誉度与旅游消费决策 附1.2.49(考核知识点解释): 旅游消费者对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旅游产品的消费态度可以概括为两个指标,即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也是旅游经营者了解旅游消费者对旅游目的地、企业或产品评价的基本方法之一。 知名度代表的是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企业或产品知晓和了解的程度,也就是态度中的认知要素;美誉度则表示旅游消费者对旅游目的地、企业或产品的信任以及赞许的程度。表示知名度的指标包括旅游目的地、企业或产品的知晓度和认知度。知晓度是指消费者对旅游目的地、企业或产品是否知晓;认知度是指消费者对旅游目的地、企业或产品了解的程度。 50、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改变旅游消费者态度的基本途径有( ) A.改变旅游者认知 B.激发旅游者情感 C.促使旅游者学习 D.改变旅游者个性 ★考核知识点: 引导和改变旅游消费态度的途径 附1.2.50(考核知识点解释): 态度虽然不能必然决定具体的决策和行为结果,但却是影响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以通过引导和改变旅游消费态度,进而影响人们的旅游消费决策。 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1.好的形象会产生好的感受,对增强或改进旅游者和潜在旅游者的态度起重要作用,对促进旅游者和潜在旅游者接受和使用该旅游产品或享受服务产生重大影响。 2、态度的改变非瞬间可以完成,要使一个持强硬否定态度的人转变态度并非容易之事,需要一个过程。让消费者参与旅游体验更容易激发起他们的情感性侧面,从而引导其态度发生变化。 3、向人们输送新的知识,是改变人们态度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在一般情况下,掌握信息有限的人最容易改变态度,因为信息有限,一遇到矛盾就会动摇。 51、通常旅游经营管理一方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引导和改变旅游消费态度() A.提高旅游产品形象 B.改变知觉 C.引导参加旅游活动 D.提供新的知识和信息 ★考核知识点: 引导和改变旅游消费态度的途径 附1.2.51(考核知识点解释): 态度虽然不能必然决定具体的决策和行为结果,但却是影响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以通过引导和改变旅游消费态度,进而影响人们的旅游消费决策。 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1.提高旅游产品形象。旅游产品形象是旅游者和潜在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总体评价,是旅游产品的特征与服务在旅游者和潜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反映。好的形象会产生好的感受,对增强或改进旅游者和潜在旅游者的态度起重要作用,对促进旅游者和潜在旅游者接受和使用该旅游产品或享受服务产生重大影响。 2、引导参加旅游活动。实践之所以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态度,主要是因为通过实践,人们得以相互了解、能够认识新的事物、吸收那些能够削弱现存态度或导致原有态度改变的新的信息。 3、输送新的知识和信息。 向人们输送新的知识,是改变人们态度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在一般情况下,掌握信息有限的人最容易改变态度,因为信息有限,一遇到矛盾就会动摇。 52、阿尔伯特将特质分为() A.基本特质 B.核心特质 C.次要特质 D.重要特质 ★考核知识点: 关于个性的特质论 附1.2.52(考核知识点解释): 个性特质论的创始人阿尔伯特认为特质是个性构造单位,是对个别行为习惯整合的结果。它具有相对持久性和动力性,能引导行为,并造成行为的一贯性,是个体独特性的来源。特质有三种:基本特质、核心特质和次要特质。基本特质主导着整个个性,人的所有行为都反映出它的影响;核心特质具有一般意义的倾向,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次要特质代表个人在某些情境下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这些特征对一个人来说不是经常地、一贯地表现出的个性特质。 53、卡特尔特质理论的特点是用因素来进行特质的筛选和分类,该理论将个性特质分成() A.表面特质 B.根源特质 C.重要特质 D.次要特质 ★考核知识点: 关于个性的特质论 附1.2.53(考核知识点解释): 最具代表性的是卡特尔(Cattell Raymond B.)的个性特质理论。卡特尔理论的特点是用因素来进行特质的筛选和分类。他认为在构成个性的特质中,有些是世人皆有的,有些则是个体独有的,有的是由遗传决定的,有的是受外界环境影响形成的。这些个性特质可以分成两类:一是表面的特质,即在具体行动中表现出来的个性特点;二是根源特质,是由表面特质而推出的一个人的总体个性。 54、追新猎奇型人格的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通常表现出( ) A.喜欢人迹罕至的旅游地 B.喜欢设备齐全的住宿设施 C.喜欢与不同文化的人交谈 D.喜欢新奇的旅游场所 ★考核知识点: 普洛格的旅游者个性类型模型 附1.2.54(考核知识点解释): 处于两个极端的个性类型分别是自我中心型/安乐小康型旅游者和多中心型/追新猎奇型旅游者。他们在对旅游产品的喜好上有着明显甚至是相互对立的特征。 多中心型/追新猎奇型旅游者更乐于尝试新的和刺激的交通工具,比如飞机和高山索道等;在旅游产品的选择上更乐于接受具有新奇感和挑战性的旅游项目;更喜欢探索鲜为人知的旅游地,他们往往是新的旅游地的发现和开拓者;他们也希望在旅途中发生预想不到的事以满足他们的对新鲜事物的渴望。 55、安乐小康型人格的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通常表现出( ) A.喜欢熟悉的旅游地 B.喜欢设备齐全的住宿设施 C.喜欢与不同文化的人交谈 D.喜欢新奇的旅游场所 ★考核知识点: 普洛格的旅游者个性类型模型 附1.2.55(考核知识点解释): 自我中心型/安乐小康型旅游者在旅游交通上强调舒适和安全;在旅游产品的选择上倾向于具有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发展成熟的旅游产品;在旅游地的选择上多以能放松和休息为主题的熟悉的旅游地为主;他希望旅程是安排得井井有条的,不出现意外情况的。 56、容易被消费者当成象征符号的产品或服务通常具有的以下哪些特征() A.内隐性 B.差异性 C.个性 D.可见性 ★考核知识点: 旅游消费者的自我意识与消费行为 附1.2.56(考核知识点解释):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一切包括外貌、行为、能力的知觉、了解和感受的总和。由于自我意识要求与行动的一致性,自我意识常常被看作个性的一部分。 人们购买某些产品在一定意义上并不仅仅在于产品的使用价值,还在于产品所给予消费者的自我意识认同感。特别是在日益讲求品质的现代社会,产品和服务向外界传递着关于自我的很重要的信息。 容易被消费者当成象征符号的产品或服务通常具有三个特征: 1. 用途的可见性。也就是说产品的购买、消费和处置容易被他人感觉到和看到;2. 具有差异性。这是指由于购买能力的差异,一部分消费者能够购买,而另一部分消费者则无力购买,也就说能作为象征性的产品或服务不是人人都可随意消费的;3.具有个性,这是指产品或服务描述消费者的典型性的程度。 57、按照开放和封闭程度来分,可以将生活方式划分出哪些类型( ) A.封闭型 B.半开半闭型 C.开放型 D.自由型 ★考核知识点: 生活方式与旅游消费行为 附1.2.57(考核知识点解释): 生活方式简单的说即“如何生活”,它不仅仅可以用来指一个人如何生活,还可以用来描述相互影响的一小群人以及一大群人。生活方式和个性特质是相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生活方式更倾向于用外在表现的不同来区分不同的人群,它关系到人们如何决策、如何消费、如何安排时间,而个性特质则倾向于描述消费者特有的思维、感知和感知模式。二者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个性特质对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生活方式是个性特质的外在表现。 按照生活方式的开放和封闭程度来分,可划分出“封闭型”、“半开半闭型”、 “开放型”三种生活方式的群体。 58、按照气质的不同,可以将旅游者分为() A.急躁型 B.活泼型 C.稳重型 D.忧郁型 ★考核知识点: 旅游消费者的气质差异及其消费行为特点 附1.2.58(考核知识点解释): 在日常生活中,人的情感在发生的速度上会有快捷、缓慢之分,在强度上有强烈、微弱之分,在表现上会有表现外露和隐蔽之分,在行为上会有灵活与迟钝之分,这些特点的综合就反映了一个人的气质状态。根据旅游者的言谈举止,可以将旅游者的气质概括为四种类型。 59、根据气质类型划分,活泼型的旅游者在行为上常表现为( ) A.自尊心强、多猜疑、不合群 B.喜欢清静、有规律、爱思考 C.活泼好动、动作敏捷、乐于交往 D.感情外露容易受感动 ★考核知识点: 旅游消费者的气质差异及其消费行为特点 附1.2.59(考核知识点解释): 活泼型旅游者表现为活泼好动、喜欢参与变化大、刺激性强、花样多的活动,他们反应快、理解力强,显得聪明伶俐。他们动作敏捷、灵活。他们对人热情大方、喜欢与人交往,喜欢讲话,常主动与旅游工作者攀谈。他们很快与人熟悉,并交上朋友。他们感情外露,情感多变,在多数情况下,显得非常乐观,整天笑声不绝,经常处于愉快的心境中。他们容易受感动,看到动人的场面会流下泪来。 60、根据气质类型划分,急躁型的旅游者在行为上常表现为() A.自尊心强、多猜疑、不合群 B.讲话速度较快,感情外露 C.动作发生比较强烈、迅速 D.对自己的行为难以自控 ★考核知识点: 旅游消费者的气质差异及其消费行为特点 附1.2.60(考核知识点解释): 急躁型旅游者情感发生迅速、强烈而持久,并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对人热情,讲话速度较快,感情外露,在言谈中表现自信,喜欢讲:“我认为……。”讲话直率,不顾场合。这种类型的旅游者由于情感外露,碰到问题容易发火,一旦被激怒,就不容易平静下来,动作发生比较强烈、迅速,对自己的行为感到难以自控。 在游览中,他们常被导游生动的讲解、有趣的故事所吸引,并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的声音打断导游的讲解。有时还会不假思索地提出一些问题去打断别人的讲话。他们在排队、等车、等飞机或在旅馆办手续、在餐厅结账的时候,往往比其他旅游者显得心急火燎,非常不耐烦。在购物时他们属于冲动型的顾客,买东西很少过多挑拣、过多地考虑。他们在宴席上多充好汉,自认酒量第一。他们喜欢与人争论问题,而且力求争赢。他们常常显得粗心,容易遗失东西。 61、根据气质类型划分,稳重型的旅游者在行为上常表现为() A.很少主动与人交谈 B.很少大声谈笑 C.做事不慌不忙力求稳妥 D.注意力稳定且不易转移 ★考核知识点: 旅游消费者的气质差异及其消费行为特点 附1.2.61(考核知识点解释): 稳重型旅游者平时表现安静,喜欢清静的环境。他们很少主动与人交谈,交谈起来很少滔滔不绝。感情很少外露,很少大声谈笑,不容易受感动。他们常使人觉得不易打交道,难以接近,猜不透他们在想什么。他们很少发脾气,自制力很强,做事不慌不忙,力求稳妥,不做没把握的事情。生活有固定的规律,很少打乱。他们反映慢,在听导游讲解或听介绍时,总是希望别人讲话慢一些或多重复几次。他们的注意力稳定、不易转移、对新环境不易适应,但一旦适应了又非常留恋,经常有怀旧的情绪出现。 62、根据气质类型划分,忧郁型的旅游者在行为上常表现为( ) A.自尊心强、多猜疑、不合群 B.很安静,甚至沉默寡言 C.情感不外露 D.讲话慢,有时会显得很罗嗦 ★考核知识点: 旅游消费者的气质差异及其消费行为特点 附1.2.62(考核知识点解释): 忧郁型旅游者情感不外露,心里有事一般不愿对别人讲,宁愿自己苦思冥想。性情比较孤僻,不合群,很少到热闹的场所去。他们很安静,甚至沉默寡言,不习惯在公开场合讲话。他们情感体验深刻,自尊心十分强,很敏感,好猜疑。他们的心境会因为很小的事情而改变,很多时候是郁郁寡欢的。他们在遇到失败或挫折时内心会感到非常痛苦,如丢失了钱包、首饰、物品。碰到兴奋的事情或伤心的事都经常会失眠。他们讲话慢,有时会显得很罗嗦,声怕别人听不清楚产生误会,行动迟缓,反应慢。 63、青年群体的旅游消费行为特点通常表现为( ) A.习惯性强,注重理性 B.追求时尚,表现时代 C.追求个性,表现自我 D.追求档次,表现享受 ★考核知识点: 旅游消费者的年龄差异及其消费行为特点 附1.2.63(考核知识点解释): 一个人的年龄对其心理往往有很重要的影响。虽然年龄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但从一般意义上讲,年龄往往是一个人成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旅游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社会事务具有不同的体会和感受,往往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 青年消费者的划分标准并不是很统一,一般认为是指15~35岁的人群。青年消费者约占我国人口的25%。 青年旅游者的消费心理特点:1.注重科学,追求时尚; 2.强调个性和自我表现;3.消费欲望强烈,冲动性购买的行为比较多。 64、 儿童群体的旅游心理特点通常表现为( ) A.不稳定性 B.独立性不强 C.好奇心比较大 D.追求个性,表现自我 ★考核知识点: 旅游消费者的年龄差异及其消费行为特点 附1.2.64(考核知识点解释): 少年儿童消费者群体主要至0~15岁的未成年人所组成的群体。根据年龄大小,少年儿童旅游者具体可划分为两个部分。年龄较小的一部分,通常指学龄前儿童。少年儿童约占我国人口总数的30%~40%。少年儿童大多是与父母或长辈一同出游,也有部分是参加集体出游。少年儿童旅游者的心理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不稳定性;2.独力性不强;3.好奇心比较大。 65、老年群体的旅游消费行为特点通常表现为( ) A.怀旧心理强烈 B.对旅游服务期望较高 C.好奇心比较大 D.追求个性,表现自我 ★考核知识点: 旅游消费者的年龄差异及其消费行为特点 附1.2.65(考核知识点解释): 老年人一般指退休以后的人,包括55岁以上的女性和60岁以上的男性。在我国,老龄化人口已经占到10%左右,并呈现出持续上升的态势。 老年旅游者主要的心理特点如下:1.求实性消费明显;2.怀旧心理强烈;3.对旅游服务期望较高。 66、比较来说,中年群体的旅游消费行为的特点表现为( ) A.比较理智 B.计划性强 C.价格敏感性强 D.强调个性 ★考核知识点: 旅游消费者的年龄差异及其消费行为特点 附1.2.66(考核知识点解释): 按照传统习惯划分,中年人指的是35岁以上~60岁的消费者。中年旅游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特点:1.旅游消费行为比较理智;2.旅游消费的计划性强;3.价格敏感性比较强。 67、比较而言,男性群体旅游消费行为通常在以下哪些方面表现更突出( ) A.重视旅游产品的整体感受 B.消费选择比较独立 C.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D.注重旅游产品外在表现和情感体现 ★考核知识点: 旅游消费者的性别差异及其消费行为特点 附1.2.67(考核知识点解释): 男性旅游者的消费行为特点: 1.重视旅游产品的整体感受 男性旅游者在购买产品和接受旅游服务的过程中,更注重对整个消费过程的整体感觉,对于一些比较细小的琐碎问题,一般会表现出比较大度的态度。 2.消费选择比较独立 虽然在做出消费选择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对各种条件进行比较,分析从而选择最适当的旅游产品,但相对于女性旅游者来说,男性旅游者会重点的考虑某些方面,所以更容易做出选择。而且在旅游过程中,男性旅游者表现出更大的独立性。 68、比较而言,女性群体旅游消费行为通常在以下哪些方面表现更突出() A.追求时尚的心理 B.注重对旅游产品之间的比较 C.消费选择比较独立 D.注重旅游产品外在表现和情感体现 ★考核知识点: 旅游消费者的性别差异及其消费行为特点 附1.2.68(考核知识点解释): 女性旅游者的消费行为特点: 1.注重旅游产品外在表现和情感体现 女性旅游者普遍具有求美的心理和情感性的特点,她们的感情比较丰富,善于联想,因而在参加旅游活动的时候,比较重视旅游产品的外在表现。 2.注重对旅游产品之间的比较 女性旅游者观察事物时比较仔细,在做出购买决策的时候更舍的花费大量的时间,选购旅游产品时通常表现出较强的挑剔性。 3.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在选择旅游产品的时候,女性消费者考虑的方面比较多,因而决策的时间比较长,在此期间,她们会对各种外部信息进行分析,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做出最终的决定。在消费旅游产品的时候,女性旅游者也比较重视外界的因素。 4.追求时尚的心理 现代女性消费者具有普遍求美心理和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在消费旅游产品时表现出一定的时代特点,她们更崇尚流行,追随时髦。 69、人们之所以参加群体主要是因为群体能够满足他们的哪些需要( ) A.归属和安全需要 B.自我认同和自尊需要 C.证实和建立社会性需要 D.参照需要 ★考核知识点: 参照群体对旅游消费者的影响和应用 附1.2.69(考核知识点解释): 群体是指二个人以上的聚合。从人类社会的角度看,群体有两种存在形式。它可以是实体群体,即人们面对面地相互作用的具体群体;也可以是抽象群体,即人们内心的一种模糊的抽象概念。我们一出生就存在于形形色色的群体中(例如家庭群体、工作群体、俱乐部群体、社区群体等等),并与这些群体共同成长,在整个生命过程里,我们也会不断地进入或者离开各种群体。因此,整个社会都是由群体组成的,群体是我们社会存在理所当然的一部分。 人们之所以参加群体,主要是因为群体能够满足他们的某些需要,这些需要主要包括:归属需要:即他人共处的需要;自我认同和自尊需要:即由个体在群体中的身份决定个人的角色、价值观和立场;证实和建立社会性需要:团体建立了关于事物如何存在及如何运行的观念;安全需要:群体成员相互支持以控制焦虑,减少不确定性的需要;参照需要,群体对其成员而言,具有直接的参照作用,以利于问题的解决。 70、在旅游团队中,旅游者的从众行为一般源于哪些动机() A.亲和与依赖动机 B.社会赞许动机 C.明哲保身动机 D.生存动机 ★考核知识点: 参照群体对旅游消费者的影响和应用 附1.2.70(考核知识点解释): “从众心理”是指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个体成员放弃个人的意见并使个人意见符合群体的要求,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与信念的心理过程,即“随大流”的心理。 旅游者采取从众行为的内部因素一般源于三种动机:一是亲和与依赖动机。人们在旅游活动中倾向于有人陪伴,和他人共同分享快乐,孤独地旅游难以达到最大的效用。二是社会赞许动机。尽管是无意识的,人们在旅游活动中也期望他人能欣赏自己,得到他人的承认和赞许。三是明哲保身动机。人类自我保护的本能也使得人们有害怕脱离主流的恐惧,随时审视自我行为,努力的做到不孤立。 71、家庭生命周期通常依据()因素划分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 A.家庭成员年龄 B.工作状况 C.家庭规模 D.婚姻状况 ★考核知识点: 家庭生命周期的概念和阶段划分 附1.2.71(考核知识点解释): 家庭生命周期是指—个家庭由形成到消亡所经历的不同阶段,是由婚姻状况、家庭成员年龄、家庭结构等变量因素结合而成的复合变量。家庭生命周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其旅游消费需求、旅游偏好、旅游消费决策过程等都受到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是影响旅游消费决策变化的重要因素。 消费者的家庭状况,因为年龄、婚姻状况、子女状况等因素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生命周期。 72、家庭旅游消费决策的类型一般可以分为( )。 A.丈夫起主导作用的决策 B.妻子起主导作用的决策 C.夫妻商量一方做主最后决定的决策 D.夫妻双方互相说服妥协达成一致的决策 ★考核知识点: 家庭购买行为的类型 附1.2.72(考核知识点解释): 社会学家按家庭权威中心点的不同把家庭分为四类:丈夫决定型、妻子决定型、共同决定型和子女决定型。需要注意的是,家庭权威的中心点会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变化而变化。 (一)丈夫起主导作用:传统的家庭类型是丈夫是一家之主,妻子和孩子处于附属地位,所以家庭的购买决策一般都是丈夫作出决定,妻子和孩子没有发言权,只是听从丈夫的决定;并且在一个家庭中,如果妻子仅仅是照顾孩子而没有工作,家庭主要的收入来源都靠丈夫的收入时,那么在面对一些昂贵的决策时,丈夫起主导作用。 (二)妻子起主导作用:随着双收入家庭增加、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妻子参与决策水平大大提高,在一些决策中的影响已经超过了丈夫,甚至起主导作用;妻子学历越高,在家庭中参与决策的程度就越高,也就是说教育能帮助女性获取有效参与决策的某些潜质,另外妻子工作时间越长,在金钱方面就更具有自主权,有更多参与决策的机会。 (三)夫妻双方商量决定:20世纪50年代以前,研究认为家庭决策是由作为一家之主的丈夫独自作出的;从50年代开始,这种观点开始逐渐被妻子作为购买代理的观点代替。虽然学术界一直存在丈夫和妻子谁主导决策的争论,多数学者还是赞同这样的观点:即家庭旅游决策通常源于共同决策,几乎所有阶段的决策都是夫妻双方共同制定的,仅存在影响作用大小的差异,这一点在相关实证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 (四)子女起主导作用:虽然丈夫和妻子是家庭中的主要决策者,但是也不能忽略孩子的作用。在以往的研究中孩子往往被作为被动的角色来看待,认为孩子提出要求,而父母为其计划,特别是在出境度假游中,孩子服从父母的选择。其实孩子不仅简单地接受父母的选择,还对父母的选择产生重大影响,他们有自己的偏好,是决策制定中潜在的力量之源,特别是在度假中一些高频率的、花费较少的单项决策中,孩子是直接影响者。 73、社会阶层是一个等级结构,影响其形成的主要因素有()。 A.收入水平 B.受教育程度 C.职业 D.地位声望 ★考核知识点: 社会阶层的分类和影响因素 附1.2.73(考核知识点解释): 所有社会和文化中都存在着社会阶层。社会阶层是指由具有相同或类似社会地位的社会成员组成的相对持久的群体。也就是说,社会中相对持久和同质的部分、个体或家庭享有类似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往往在社会地位上相接近而属于同一社会阶层。 社会阶层的决定因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是社会阶层划分中较有说服力的、最为完善研究的影响因素。 (二)受教育程度。个人接受正式教育的水平是被广泛使用的衡量社会阶层的变量。 (三)经济收入。收入也是最常用的测量社会阶层的指标。 (四)财产。它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诸如,住房条件、住房标准以及住房的档次;是否拥有私家汽车;是否藏有名表、名画、古玩等贵重物品,这些往往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评价社会阶层的衡量标准之一。 (五)其他:诸如个人的价值观念、家庭背景和社会技能等也会影响到社会阶层的划分。 74、由于社会阶层的客观存在,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形成了以下典型的心理模式影响个体的行为( )。 A.认同心理 B.自保心理 C.高攀心理 D.排斥心理 ★考核知识点: 社会阶层对消费心理的影响 附1.2.74(考核知识点解释): 由于社会阶层的客观存在,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形成了一些典型的心理模式: 认同心理:人们希望能够被同阶层的其他成员接受,与他们达成共识,而不是遭到他们的拒绝和排斥。基于这种心理,人们往往会衡量自己所属的阶层,并努力按照自己所认同的阶层的生活方式生活。 自保心理:人们在为自己的阶层归属定位之后,经常会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给自己划定一个“封闭区间”,以此约束自己的行为始终与本阶级同步,以求得一种安全感,人们大多抗拒较低层次的行为模式。 高攀心理:每个人都希望有更高的生活水平,这就决定了人们心理上和行为上的“封闭区间”只对下封闭,而对上则是开放的。人们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更高的社会阶层;或者利用机会感受一下一直向往的生活。所以,在消费上,会出现越层的消费行为,以满足暂时性的虚荣心理或对更高需求的向往。 75、比较而言,高阶层群体在旅游消费过程中通常表现出哪些特点( )。 A.追求高标准高品质 B.追求尊贵感受 C.淡薄价格和实用性 D.追求奢华享受 ★考核知识点: 高阶层群体旅游消费一般特点 附1.2.75(考核知识点解释): 高阶层的人作为社会中的“贵族阶层”,是旅游市场上的重要客源, 属于高端市场。他们中的多数都有足够的金钱和充裕的闲暇时间。他们不介意价格,追求享受甚至奢华是他们旅游消费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点。上层人士在购买旅游产品和服务时,注重高品质、高标准,他们选择住高星级酒店,乘豪华交通工具,聘请私人导游,选择定制产品……总之,他们在各方面都要享受高质量的服务,而不顾惜金钱的花费。一方面,这使他们获得身心的放松;另一方面,这也是他们成熟感和成就心理的满足,享受奢华的、随心所欲的休闲生活使他们自然而然产生一种尊贵的感受。在旅游目的地选择上,他们大多喜欢那些不仅自然风光、人文景致秀丽,知名度高,而且服务设施完善发达的旅游目的地。他们也是国外度假旅游的重要客源,并且停留时间较长。同时由于经济上的负担较少,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对一些新型的旅游方式也乐于尝试,例如登山旅游、海底旅游等等。总之,上层人士强调生活潇洒、文雅,花钱购买的旅游产品和服务要符合其身份地位,一次美妙而有意义的旅行会是他们向他人炫耀的资本。 76、比较而言,中等阶层群体在旅游消费过程中通常表现出哪些特点()。 A.追求情趣格调 B.显示身份 C.自信体面 D.追求奢华享受 ★考核知识点: 中产阶层群体旅游消费一般特点 附1.2.76(考核知识点解释): 中产阶层是旅游消费市场的主力。中等阶层的人多数都具有成功的事业,他们在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之外,有充足的可支配收入开展旅游活动。他们讲究体面,在心理上有较强的自豪感、虚荣感和夸饰感,同样追求高品质、高标准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但他们不像上等阶层的人那样奢华,他们会认真考虑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性价比如何,以决定是否购买。他们注重经历,希望每一次出游都能成为经典,留下美好的回忆。同时,他们强调旅游产品的发展性,希望通过出游增长自身经验和知识。他们也十分推崇情趣和格调,注意通过旅游增进自我形象。这一阶层的人彼此影响较大,趋同心理更加突出。 77、比较而言,低阶层群体在旅游消费过程中通常表现出哪些特点()。 A.慎重选择 B.追求物美价廉 C.价格敏感度高 D.显示身份 ★考核知识点: 中产阶层群体旅游消费一般特点 附1.2.77(考核知识点解释): 低阶层大多是由普通劳动者组成的。他们经济上并不富裕,除了家庭日常生活消费,能用于出游的预算很少,同时他们的工作时间较固定,因此短线旅游居多。即使进行远线旅游,也大多集中在一年的几个重大节日期间。他们在选择是否旅游、去何处旅游、乘坐何种交通工具、参加那些旅游项目等方面都要进行认真考虑,决策时间较长,因为他们进行旅游的限制性因素更多。同时他们又希望能通过一次旅游活动获得丰富的收获,因而他们的选择更加慎重。他们希望旅游产品和服务是物美价廉的,对于食、住、行的档次和标准要求不高,但是希望能尽可能的游览更多的旅游景点,以丰富其旅游经历。他们更乐于选择成熟度较高的旅游目的地,对折扣商店和大众购物商店有极大的兴趣,但对于一些附加的娱乐项目则很少尝试。这个层次中还有一部分家庭,由于家庭收入水平低,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因此尽管他们热爱生活,羡慕其他家庭可以外出旅游,但他们自己一般无能力出游。 78、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旅游消费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它具有以下特征( )。 A.习得性 B.地域性 C.共享性 D.规定性 ★考核知识点: 文化的概念和特征 附1.2.78(考核知识点解释): 通过对文化概念的分析,可以看出文化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渗透到社会成员的意识之中,每个人的行为都体现了一种文化倾向和文化心理。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以下特征:1.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2.文化的习得性;3.文化的规定性;4.文化的无形性;5.文化的地域性;6.文化的共享性;7.文化的动态性。 79、亚文化有很多的分类方法,最常见的划分方法有( )。 A.民族亚文化 B.宗教亚文化 C.种族亚文化 D.地理亚文化 ★考核知识点: 亚文化的概念和划分 附1.2.79(考核知识点解释): 亚文化是文化中的一个可识别的亚系统。亚文化是亚系统中人们共同创造的文学、艺术、宗教、哲学、法律、道德以及共同享有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评判标准、风俗习惯等因素的综合体。亚文化既有其母体文化中所共有的核心信念、价值观和风俗习惯,又有所属次级群体中特色的信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 亚文化有很多的分类方法,目前最常见的也是被国内外营销学者普遍接受的是按照民族、宗教、种族、和地理区域的划分方法。 80、亚文化具有以下哪些特征( )。 A.所有亚文化的存在是长久性的 B.同一个体可以同时属于多个亚文化群体 C.亚文化与母体文化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D.不同亚文化之间不是封闭的 ★考核知识点: 亚文化的概念和划分 附1.2.80(考核知识点解释): 亚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次级群体,一定具备文化所具有的群体性、地域性、动态性、规定性、习得性等特征,但同时由于亚文化是文化划分后的更小单元,在这些单元内亚文化还存在着自身一些特质,主要表现在: 1. 某些亚文化的存在具有暂时性。 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和文化生活领域中形成的。一些亚文化具有固定的、连续的特征。但是还有一些亚文化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们仅仅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一度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并引领时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渐渐淡出、消失或者被大众化失去了独特性。 2.同一个体可以同时属于多个亚文化群体。由于亚文化有不同的划分标准,以及人们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按照不同的标准而言,一个人会同时属于多种亚文化群体。 3.亚文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亚文化作为文化的次级系统,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一个亚文化内部还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一步划分为更小的单元,这里的亚文化相对于更小单元的文化而言,则转变成了母体文化。相反,一定情况下母体文化也会转变为亚文化。所以亚文化与母体文化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4.亚文化的开放性。不同亚文化群体内部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虽然有很大差异,并不是不同亚文化之间不是封闭的,并不是各自固守自己独有的特色,而是相互开放的,信息是在不同亚文化之间流动的。亚文化的开放性决定了亚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使得不同亚文化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81、文化价值观对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可以表现在以下哪些方面( )。 A.可以强化或削弱旅游需要 B.可以影响对旅游目的地或者旅游项目的选择 C.可以影响旅游决策的方式 D.可以影响旅游者如何处理对产品的不满 ★考核知识点: 文化价值观对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 附1.2.81(考核知识点解释): 文化价值观反映的是一种文化最基本的态度和信念,决定了社会成员对真善美的评判标准和价值取向,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但又是深层次的。 文化价值观对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具体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理解: 1.文化价值观对旅游产品购前行为的影响。文化价值观对于旅游需要的强化或削弱。文化价值观对旅游者信息搜集过程的影响。 2.文化价值观对旅游购买决策的影响。不同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导致了不同的消费决策倾向。 3. 文化价值观对旅游购后行为的影响。这类影响主要表现在旅游者对旅游过程中不满意的投诉问题上。 82、跨文化旅游对于旅游消费者的文化冲击表现在以下哪些方面()。 A.初到旅游目的地环境时产生紧张感 B.失去原有的环境和社会地位而产生失落感 C.面对旅游目的地的繁荣产生某种自卑感 D.在旅行中渐渐适应的新文化与自己的主体文化会发生非常短暂的冲击 ★考核知识点: 跨文化旅游对于旅游消费者的文化冲击 附1.2.82(考核知识点解释): 旅游者在自己的文化氛围中长期生活,从思想到行为方式上已经形成一种固定模式,但当旅游者进入一种全新的文化环境时,就好比异物放入一个有机的组织中,必然会引起不适和排斥的反应。文化差异对旅游者带来的冲击,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1.强烈冲击阶段。产生于旅游者刚刚与旅游目的地接触的时期。此时旅游者十分兴奋,对目的地的许多事物有浓厚的兴趣,但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却发现目的地的文化有许多独特之处,有些甚至与自身的文化完全对立。这时他们的视觉、听觉、嗅觉等知觉系统都受到强大冲击,变得敏感,心情也由开始的亢奋变得收敛和谨慎。 2.适应与协调阶段。旅游者在与旅游目的地的频繁接触中逐渐摸索出一些经验,入乡随俗,掌握了与人沟通的技巧,开始欣赏并吸收不同文化中令他们觉得出色的部分。此时旅游者的心情变得平稳而舒畅,紧张情绪得以缓解,他们还会无意识地将自身的文化表现出来,从而形成不同文化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但也有时,由于缺乏对当地文化的了解而产生文化冲突。这时,导游服务应发挥重要作用,及时提供给旅游者相关信息,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理解。 3.不适应和恢复阶段。这是旅游者旅途结束后回到本土所要经历的阶段。在被异域文化的强烈冲击后,旅游者的思想行为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兼容并包”某些相适应的部分,因此当重新投入日常生活时,旅游者还要经历一个再次调整和恢复的阶段。 83、新时期的旅游者需要的是“参与体验满足个性需要的旅游经历”,表现为( )。 A.从被动的服从者转为主动的参与者 B.参与到旅游产品的设计制作和信息服务中 C.获得“我喜欢的”或“单独为我定制的”产品与服务 D.使自身的个性化需要得到最大限度满足 ★考核知识点: 旅游产品设计与旅游消费行为 附1.2.83(考核知识点解释): 在新的时代,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在充分体验信息、网络等高新技术带来的物质成果的同时,比以往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强调人性回归,关注人的精神需要和个性的充分满足。旅游需求作为满足人类高层次精神需求的特殊形式,其人性化、个性化发展趋势体现得更为明显。 在传统的大众旅游时期,旅游者的需求表现为“我要参加旅游”,即愿意参加任何大规模旅游团队,进行标准化、同一化的旅游活动。旅游企业仅需加大制作大批量、易于操作的旅游产品,提供统一的规范化服务,即可满足大多数旅游者的需要。此时,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由于经济技术条件、旅游业发展水平及旅游者自身成熟程度的限制而受到严重压抑,以至呈隐性状态。 而新时期的旅游者需要的是“参与体验满足个性需要的旅游经历”。他们从被动的服从者转为主动的参与者,不仅要求享受到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和服务,而且要参与到旅游产品的设计制作和信息服务中,获得“我喜欢的”或“单独为我定制的”产品与服务,从而使自身的个性化需要得到最大限度满足。这种个性需求反应了现代旅游者对传统的模式化旅游方式的厌倦和反叛,也体现了随着消费水平提高旅游需求趋向高级化的发展趋势。 84、以下哪些因素或情况可以导致旅游需要识别的发生( )。 A.假期的到来 B.环境的变化 C.收入的增加 D.促销活动 ★考核知识点: 旅游需要识别的含义、类型和影响因素 附1.2.84(考核知识点解释): 旅游消费决策首先是从对旅游产品消费需要的认识开始的。这种认识是基于消费者对物质或精神要素感到某些不足,意识到期望状态和实际状态之间存在不一致,进而产生对某种需求的确认,这就是需要识别过程。 有许多因素或情况可以导致旅游需要识别的发生。其中,主要有四种情况: 1.假期的到来:据相关统计,在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周末的到来会使人们把娱乐消遣提到日程上。三天以上假期的来临会使人们产生旅游消费的愿望,15天的带薪年假则可能导致人们考虑中远程旅游。 2.环境的变化:消费者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变化也会导致旅游消费需要的识别。 3.经济状况的变化:不少研究发现,消费者经济地位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与旅游消费需要识别有很大关系。 4.促销活动:市场人员经常通过促销努力使消费者发现自己的潜在需求,并向他们提出满足需求的建议和方法。虽然市场促销努力可以导致消费者的识别需要,但并不一定能让消费者接受被推销的产品和服务,其原因是消费者本身具有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只要旅游营销活动能使旅游消费者意识到需求就已经是最大的成功。 85、从消费者的角度观察,影响其信息记忆的因素主要有以下( )方面。 A.记忆的线索 B.刺激的熟悉感 C.刺激的突出性 D.信息的视觉性 ★考核知识点: 消费者内部信息搜寻过程和影响因素 附1.2.85(考核知识点解释): 从消费者的角度观察,影响其信息记忆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记忆的线索。消费者提取信息的线索如果直接与获得信息的情境有关,消费者就越容易提取其信息。特别是消费者获得信息时所形成的心情与提取信息时的心情类似的时候,就容易提取其信息。 第二,刺激的熟悉感。在一般情况下,消费者对该刺激越熟悉,就越容易回忆起其刺激。 第三,刺激的突出性。这是与其他类似刺激相比较而言的。刺激越突出,越容易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也越有益于与其他信息刺激的辨别,就越有益于长时记忆。 第四,信息的视觉性。比较而言,视觉性刺激比语言性刺激更容易被记忆和提取。 86、旅游消费者外部信息搜寻的主要来源有( )。 A.商店信息来源广告 B.示范性等商业信息来源 C.周围人信息来源 D.中性信息来源 ★考核知识点: 消费者外部信息搜寻过程和影响因素 附1.2.86(考核知识点解释): 1.按照信息的来源出处主要包括:商业性来源和非商业性来源。 2.按照外部信息的内容可以划分为: 1)偏向市场开发者的信息:这些信息主要是由推销员、企业和促销展览、广告等传播的信息,受企业经营者的控制。 2)偏向消费者的信息:主要通过消费者之间的相互交往传递的信息,不受企业的控制。 3)中性信息:主要指大众媒介的报道、政府有关部门的报告、科学研究者的调查结果等。 87、在旅游消费者进行旅游购买方案评估时,一般会有以下哪些规律( )。 A.需要越紧急,对评估的需要就越多 B.选择对消费者的意义越重大,评估也就越多 C.选择越复杂,需要的评估就越多 D.需要越紧急,对评估的需要就越少 ★考核知识点: 旅游购买方案评估的基本方法和影响因素 附1.2.87(考核知识点解释): 影响评估的因素包括多方面,突出的有三点: 1.需要越紧急,对评估的需要就越少。 2.选择对消费者的意义越重大,评估也就越多。如消费者为自己购买短程或为为时不长的度假产品时可能不需要做很多的评估。但是如果为了重要活动的VIP客户安排食宿就要对若干家酒店进行认真的比较和评估。 3.选择越复杂,需要的评估就越多。一般来说,旅游消费者前往陌生地或偏远地区或购买不熟悉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时,因为存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就需要旅游企业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咨询服务。 88、以下哪种情况下更容易使旅游消费者对购买决策产生感知风险( )。 A.购买目标明确 B.购买酬偿不清楚 C.购买经验丰富 D.积极和消极的后果都可能出现 ★考核知识点: 旅游消费者对购买方案的风险感知和规避方法 附1.2.88(考核知识点解释): 对购买方案的风险感知来自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通常,以下情况更容易使旅游消费者对购买决策产生感知风险: 1.购买目标不明确。也就是说,巳经决定要外出旅游的人,对到什么地方去,或对乘坐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参加什么样内容的活动还没有作出决定。例如,是乘车到北戴河度假,还是坐飞机到海南岛观光呢? 2.购买酬偿不清楚。虽然购买目标已经明确,但还不能肯定这样的选择是否真正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例如,已决定去避暑度假,但是还会想若到承德会不会比去北戴河更好呢? 3.购买经验缺乏。一个从来没有外出旅游过的人,常常会面对众多选择感到不知如何是好。这也是我们前文中谈到的旅游动机冲突现象。 4.积极和消极的后果。在选择的旅游产品中可能会出现正反两方面都可能和结果。例如,乘飞机到达目的地是最快的方式,但不能观看沿途风光,坐火车旅行虽慢,但经济、安全。 5.群体伙伴的影响。在某一项购买决策上,购买伙伴的决策往往是大相径庭的。如果个人的决策与众不同,就会遭到众伙伴的侧目。 6.旅游产品推销员的影响。在购买交往活动中,销售人员所表现出来的对商品知识的欠缺,对顾客态度的恶劣,以及他本身仪表的欠佳,消费者就会对他产生一种不信任感,从而觉察到风险。 89、对于旅游消费者而言,以下哪种方法可以有助于规避购买风险( )。 A.降低对旅游产品或服务的期望 B.购买名牌旅游产品或享受优质服务 C.获取更多的信息 D.对旅游拥有丰富的想象 ★考核知识点: 旅游消费者对购买方案的风险感知和规避方法 附1.2.89(考核知识点解释): 常见到的旅游消费者规避购买风险的办法有三种: 1.降低对旅游产品或服务的期望 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对旅游产品或服务寄予较少的期望,从心理上确能得到一些安慰,但人们通常不会采取这种策略。在购买旅游产品或享受服务时,人们总是把产品或服务理想化,对产品或服务充满着幻想。 2.购买名牌旅游产品或享受优质服务 认定一种名牌旅游产品和知名度较高的旅游服务,是减除人们知觉风险较为普遍的一种策略,同时也是人们节省时间和精力的好办法。 3.获取更多的信息 人们用以减少旅游消费风险最普遍的方法是获取信息。一般规律是旅游消费者获取的信息越多越可靠,他在购买时感觉到的风险就越少。 90、在旅游过程的中间阶段,旅游者的主要心理需求表现为( )。 A.实现美好的愿望 B.寻求新奇 C.舒适的服务 D.社交和友谊 ★考核知识点: 游览活动阶段旅游消费者心理和行为 附1.2.90(考核知识点解释): 参加旅游活动之初的旅游者,面对着陌生的环境,其心理活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安全、方便的期待 2. 对服务态度的期待 3. 对服务效果的期待 91、 在旅游过程的结束阶段,旅游者的心理需求通常表现为( )。 A.紧张、不安的心理 B.选择性记忆 C.消费的衡量 D.社交和友谊 ★考核知识点: 游览活动阶段旅游消费者心理和行为 附1.2.91(考核知识点解释): 1. 紧张、不安的心理 由于旅游者参加到旅游活动中来,在活动结束的时候,旅游者可能会想念原来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急切的希望回到原来的状态。 2. 选择性记忆 在整个旅游活动中,旅游者接触到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旅游者对于同样的事情可能会有不同的反映:有的旅游者会选择记住那些美好的事物,有的旅游者可能会对一些矛盾耿耿于怀。美好的记忆会使旅游者产生留恋的感觉,并可能会促成以后的再次光顾。 3. 消费的衡量 旅游者在结束游览活动的时候,往往会对自己在这一阶段所接受到的服务进行整体的考虑,对自己付出的价值和接受到的价值进行比较和衡量,拿以前的经验或者其他人的经验与自己接受到的服务进行比较。每一位付出价值的顾客都希望自己得到最佳的服务价值。 (三)、判断部分 1、旅游消费者是指为了满足外出旅游和在旅游过程中的需要而进行消费的人。( ) ★考核知识点:旅游消费者的概念和构成 附1.3.1(考核知识点解释) 旅游消费者与旅游者在很大程度上指的是同一类群体,只是旅游消费者这一概念的使用强调的是从旅游消费活动的角度观察和研究旅游者。本课程所讲的旅游消费者是指为了满足外出旅游和在旅游过程中的需要而进行消费的人。这种宽泛的解释主要为了便于我们对于旅游消费行为主体的范围有一个基本的把握。这一概念包括国际、国内游客,多日游游客或一日游游客。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团体。 2、世界旅游组织于1963年在加拿大的渥太华国际会议上对国际游客和国内游客进行了分类。( ) ★考核知识点:旅游消费者的概念和构成 附1.3.2(考核知识点解释) 世界旅游组织于1991年在加拿大的渥太华再次召开国际会议。其重点是制定旅游统计中的有关定义和分类。这次会议对旅游活动的定义是:旅游是一个人前往其惯常环境之外的某地开展的一整套活动,在该地的停留时间短于一年,并且主要访问目的不是从事某种从该到访地区之内获取报酬的活动。这次定义涵盖了包括国内旅游在内的所有各种类型的旅游活动。这次会议将游客划分为国际游客和国内游客,国际游客和国内游客又都可以进一步划过夜游客和一日游游客。 3、与一般物质和服务产品比较,旅游产品在构成、种类、购买方式、购买者类型、质量评价方面都比较单一。( ) ★考核知识点:旅游产品的含义和特殊性 附1.3.3(考核知识点解释) 与一般物质和服务产品比较,旅游产品在构成、种类、购买方式、购买者类型、质量评价方面都是比较复杂的。这决定旅游消费决策的复杂性。英国学者约翰·斯沃布鲁克和苏珊·霍纳( Swarbrook, J. & Horner, S,1999)指出旅游消费行为的复杂因素包括:购买决策的高度参与性和对消费者的高度承诺;与旅游产品无形性相关的高度不安全性;大量的感情因素;容易受到别人影响;长时间的决策以及高度的信息搜寻。 4、旅游消费过程可以分为消费前、消费中、消费后三个阶段。( ) ★考核知识点:旅游消费过程及其阶段划分 附1.3.4(考核知识点解释) 旅游消费是一个过程,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又是紧密联系的。旅游消费行为是旅游消费者在贯穿于整个消费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表现。旅游消费过程可以分为消费前、消费中、消费后三个阶段。也可以根据旅游消费者的具体行为划分为:旅游需要的识别、旅游信息的搜集、旅游方案的选择、旅游经历和旅游后的处理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有的活动内容和特点。 5、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途中环境不会对旅游消费行为带来影响。( ) ★考核知识点:旅游消费环境及主要因素 附1.3.5(考核知识点解释) 任何行为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在旅游消费过程中,旅游消费者所处的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流动的,从旅游者的常住地、经过旅途再到旅游目的地是旅游者完成旅游经历的一个必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就消费者整体还是就消费者个体而言,旅游者长期居住的环境状况、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状况、途中环境的状况以及旅游者在各个环境之间的转换都会对其旅游消费行为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空间环境的流动与变化包括:客源地 、旅途、目的地。 6、经济环境如汇率变化会对国际旅游消费行为带来直接的影响。( ) ★考核知识点:旅游消费环境及主要因素 附1.3.6(考核知识点解释) 旅游者的消费决策、消费水平、消费能力与其所在国或地区的国民收入水平有直接关系。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同样也受到目的地国家或地区国民收入水平的制约,因为,国民收入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一般物价水平和消费水平也较高。因此,假设旅游资源水平相当,大多数情况下,国民收入水平较高地区的旅游消费者向国民收入水平相近或较低地区的流动较大,反之较小;或者需要旅游消费者更大的投入才能完成向国民收入水平高出很多的地区流动,如前往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出境游。 7、旅游消费者在搜寻和处理信息的时候会受到语言文字图画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是文化因素影响旅游消费行为的一种体现。( ) ★考核知识点:旅游消费环境及主要因素 附1.3.7(考核知识点解释) 语言文字图画是文化的符号。在旅游消费活动的过程中,语言文字图画是旅游者与旅游工作人员和当地居民交流的媒介,是旅游目的地及企业与旅游消费者进行信息沟通的重要工具。拓展国际国内市场,各种业务洽谈,产品介绍,根据顾客的意见和要求调整和改进产品等,都需要选用一定的语言文字、图画标记。在旅游消费者的眼中,这些符号都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事实是,生活在不同文化环境背景下的人们对这些文化符号的理解存在差异。因此,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消费者在搜寻和处理这些信息的时候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进而影响其消费行为。 8、旅游消费行为研究的主要理论来源和基础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行为科学等。( ) ★考核知识点:旅游消费行为学的理论基础 附1.3.8(考核知识点解释) 研究消费者行为学需要多学科的方法,其中,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行为科学等科学是旅游消费行为研究的主要理论来源和基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很多分支。心理学是对个体的研究,包括人的动机、知觉、态度、个性、情绪、学习过程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社会或文化行为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总称。微观经济学是涉足消费行为学研究的最早学科。其它学科如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内在关系与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学、用历史的眼光研究人类及其文化的人类学也为旅游消费行为的研究提供了理论的支持。 9、“需要-动机-行为”研究模式是以旅游者的需要、动机以及行为构成旅游消费行为的周期。( ) ★考核知识点:旅游消费行为研究模型 附1.3.9(考核知识点解释) “需要-动机-行为模型”:以 旅游消费者的需要、动机和活动去构建旅游消费者行为的周期,将影响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作为其中的焦点。由英国学者吉尔伯特(David Gilbert,1991)构建的“游消费者决策制定模型”(或称“需要-动机-行为模型”)即属此列。该模型将影响旅游者行为产生的因素分为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层次,前者如需要、动机、知觉、学习、态度及人格,后者如参照群体、家庭、文化。 10、在“刺激-反应”研究模式中,市场上的各种产品通过广告、个人推销等手段成为影响旅游者购买的刺激因素。( ) ★考核知识点:旅游消费行为研究模型 附1.3.10(考核知识点解释) “旅游消费者行为的刺激-反应模型”: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关于人的行为是外部刺激的结果这一基本理论的基础之上,突出反映外部刺激和信息传播对旅游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作用。由英国的旅游营销专家米德尔顿(Victor Middleton,1994, 2001)所设计的“旅游消费者行为的刺激-反应模型”即是此类中的典型,其焦点在于反映各种信息过滤器或障碍因素在旅游消费者购买过程中的影响作用。 11、旅游消费行为过程通常划分为旅游需要的识别、旅游信息的搜寻、旅游方案的选择三个阶段。( ) ★考核知识点:本课程的研究框架 附1.3.11(考核知识点解释) 由加拿大学者麦锡森(A.Mathieson)和沃尔(G. Wall)所构建“旅游消费者购买过程模型”(1982)即是其中一例,将旅游购买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产生旅游欲望和需求、信息收集和印象评估、旅游决策和方案选择、旅游准备和旅游体验、对旅游结果的满意程度及评估。 12、人的一切活动和行为都是受一定的内部力量支配的,这种内部的驱动力就是动机。( ) ★考核知识点:动机的含义和特征 附1.3.12(考核知识点解释) 人的一切活动和行为都是受一定的内部力量支配的,这种内部的驱动力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动机,动机驱使人们从事某项活动,回避某项活动,或者停止某项活动,动机是人们行为的直接内因。 13、一种动机可能引发多种行为,或者一种行为背后可能有多种动机。( ) ★考核知识点:动机的含义和特征 附1.3.13(考核知识点解释) 动机的复杂性是指影响动机产生因素的多重性及动机对行为调节的多样性。即一种动机可能引发多种行为,或者一种行为背后可能有多种动机。动机的产生是由内外部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部因素如,个体内部的生理结构,心理的认知能力、情绪、个性特征等。外部因素如,自然环境、社会传统、风俗习惯、文化价值观、民族心理等。因此,动机的产生是在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在很多情况下,个体的某一种行为是出于多种动机,也就是说一个动机的组合激发了一种行为。 14、动机是一种心理过程,一般情况下个体不会表现出来。( ) ★考核知识点:动机的含义和特征 附1.3.14(考核知识点解释) 动机是一种心理过程,一般情况下个体不会表现出来,即使表现出来也很难被他人观察出来,只有根据个体所处的环境及其行为表现推测其行为背后的动机。由于这种推断难免会有主观性,以及个体动机外在表现的不明确性,因此很难断定个体的真正动机。 15、一旦动机形成,个体必定和一定的对象建立联系从而产生相应的行为。( ) ★考核知识点:动机的含义和特征 附1.3.15(考核知识点解释) 指向性是指动机是具体的,是与个体的行为密切相关的,是具有一定的指向的,是针对相应目标和对象的。一旦动机形成,个体必定和一定的对象建立联系从而产生相应的行为。 16、旅游动机是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 ★考核知识点:旅游消费动机的形成机理 附1.3.16(考核知识点解释) 旅游消费动机是指推动人们进行旅游消费活动,并使人处于某种积极状态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动力。旅游消费动机的产生需要一定的主观和客观条件,是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主观条件是指旅游者的内在需要,它是动机产生的内部源泉,如对通过旅游进行消遣、交际、获得声望、求美、求新、求异、寻根、访古等的愿望。 客观条件是指一定的旅游条件和旅游刺激,是诱因,也就是能够引起个体动机的外部刺激。 17、在外部刺激下,个体出现了唤醒和紧张的状态,这种状态产生的内部驱动力量推动人们去实现自己的需要。( ) ★考核知识点:旅游消费动机的形成机理 附1.3.17(考核知识点解释) 需要是动机产生的起点,是指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上对于外部客观事物的某种要求,是个体在不平衡的状态下产生的,是有机体得以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需要作为动机产生的内部动因,是一种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匮乏状态,当这种状态达到一定程度,就会打破个体内部的平衡机制,个体就会产生对某种客观事物的需要。需要源于个体对自身及自身环境的认知,通常,我们感到缺少什么或者什么不足,这就是需要。 18、需要并不是产生动机的唯一原因,个体有了某种需要并不意味着相应动机的产生。( ) ★考核知识点:旅游消费动机的形成机理: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 附1.3.18(考核知识点解释) 对于大部分比较复杂的行为而言,其动机的驱动力来自于内部和外部条件的共同作用。旅游消费动机的形成过程亦遵循这一基本规律。 旅游消费动机是指推动人们进行旅游消费活动,并使人处于某种积极状态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动力。 旅游消费动机的产生需要一定的主观和客观条件, 是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19、动机在发生双趋冲突时,如果被选目标的吸引力相当,动机冲突就越强烈。( ) ★考核知识点:动机冲突 附1.3.19(考核知识点解释) 个体同时产生多种动机时,会出现一种难以避免的现象,即所谓的动机冲突。动机冲突是指个体面临两种或者两者以上的动机时,动机对个体驱动力方向相反而发生冲突。动机冲突常常使个体产生矛盾心理。 双趋冲突是指个体面临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或服务的选择,而又必须选择其一时所产生的动机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被选目标的吸引力相当,动机冲突就越强烈。 20、被选择的目标既有令人动心的特征,又有某些不如人意的地方,这样所产生的动机冲突称作双避冲突。( ) ★考核知识点:动机冲突 附1.3.20(考核知识点解释) 双避冲突是指个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希望逃避的目标但又必须选择其中之一面对时而面临的冲突。 趋避冲突是指个体想趋近某一目标但又想避开而造成的动机冲突。被选择的目标既有令人动心的特征,又有某些不如人意的地方,这样趋避冲突由此产生。 21、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将旅游动机划分消除紧张的动机、发展自我的成就动机和社会存在的动机。( ) ★考核知识点:麦金托什对旅游动机的分类 附1.3.21(考核知识点解释) 美国著名旅游学家麦金托什(Robert McIntosh)根据动机的诱发因素,将旅游动机划分为四大类,该分类常常被引用:1.生理因素诱发的动机/身体健康的动机。2.文化因素诱发的动机/文化动机。3.地位和声望诱发的动机/地位声望动机。4.社会交往的动机/社会交往动机。 22、按照美国学者丹恩所提出的旅游动机推拉理论,拉动因素是指旅游者内心对于旅游的主观愿望。( ) ★考核知识点:推拉理论下的旅游动机分类 附1.3.22(考核知识点解释) 美国学者丹恩(G·Dann)提出了旅游动机的推拉理论。他认为旅游行为受到两个基本因素的影响即推动因素和拉动因素,推动因素是指旅游者内心对于旅游的主观愿望。 23、按照美国学者丹恩所提出的旅游动机推拉理论,推动因素是指旅游者内心对于旅游的主观愿望,拉动因素是外部刺激因素。( ) ★考核知识点:推拉理论下的旅游动机分类 附1.3.23(考核知识点解释) 美国学者丹恩(G·Dann)提出了旅游动机的推拉理论。他认为旅游行为受到两个基本因素的影响即推动因素和拉动因素,推动因素是指旅游者内心对于旅游的主观愿望,拉动因素是指旅游资源的特色吸引旅游者到目的地旅游的动力,主要强调外部刺激对旅游者做出旅游决策的影响。 24、旅游动机是可以随着旅游者学习和经验的积累不断变化而获得。( ) ★考核知识点:旅游动机的特点 附1.3.24(考核知识点解释) 旅游动机的学习性是指旅游动机是可以随着旅游者学习和经验的积累不断变化而获得的。最初的旅行活动并不是出于消遣的需要,而是人们出于外出经商易货的需要而自发开展的一种经济活动。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接触信息的增多,旅游活动的动机变得更加多样性,旅游者越来越侧重文化和精神方面的需要。由此可见,随着旅游者旅游经历和生活阅历的丰富,以及旅游者学习和日常积累的增多,他们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将会降低,同时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也会发生变化,从而会产生更高层次的旅游需求,激发新的旅游动机的形成,其旅游消费行为势必会发生新的变化。 25、旅游者参加某项旅游活动常常出于多种动机,想满足多种需要,这是旅游动机的一个显著特点。( ) ★考核知识点:旅游动机的特点 附1.3.25(考核知识点解释) 多重性主要是指旅游者参加某项旅游活动不仅仅出于一种动机而是出于多种动机,想满足多种需要。旅游动机组成了一个动机系统,共同驱使人们的旅游行为。在这些动机中,驱动力最强的动机为主导性动机,其他动机为辅助性动机。 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共同影响旅游者的度假项目的选择,虽然旅游者想要选择的旅游项目满足自己所有的需要,但是一般很难实现,旅游者会在主导动机的驱使下选择某些旅游产品而那些辅助性的旅游动机则转变成为潜在动机,在一定情况下可能会转化为主导动机。 26、相似的旅游活动必有相似的旅游动机,相似的旅游动机一定导致相似的行为。这是旅游动机的特点之一。( ) ★考核知识点:旅游动机的特点 附1.3.26(考核知识点解释) 旅游动机的复杂性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其一表现为一种旅游活动背后是出于多种动机或者一种旅游动机促使产生多种旅游活动。即相似的旅游活动未必有相似的旅游动机,相似的旅游动机也未必导致相似的行为。 其二表现为旅游动机的冲突。一些情况下,旅游者会有驱动力相当但是方向相反的多种动机,这样就会产生动机冲突。 27、一级旅游市场是指等级最高的旅游消费市场。( ) ★考核知识点:旅游细分市场及其划分标准 附1.3.27(考核知识点解释) 一级旅游市场是指目的地国家接待的旅游者在所接待的所有旅游者中占最大比重的两三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市场,一般比例在40%到60%之间。旅游企业在制订企业旅游营销战略时应该首先分析一级旅游市场需求特点。 28、与度假旅游者相比,观光旅游多是团队旅游的形式,通常对于景点质量、导游服务、交通便利程度要求较高。( ) ★考核知识点:不同购买动机下的旅游细分市场需求特点 附1.3.28(考核知识点解释) 观光旅游市场的需求特点主要有: 1.观光旅游者倾向于长距离旅游,因为长距离意味着差异的增加,旅游者获得更多的外部刺激满足内在的需要; 2.观光旅游者在旅游地停留时间比较短,他们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游览更多的旅游景点,获得更多的外部信息; 3.观光旅游者旅游是为了满足对外界的好奇心,当这种好奇心满足之后就很难产生再次到同一目的地旅游的动力,因此观光旅游市场的重游率很低; 4.观光旅游者不愿意将时间浪费在信息收集和整理处理上,所以团队旅游往往是观光旅游的主要形式; 5.由于观光旅游多是团队旅游的形式,因此对于景点质量、导游服务、交通便利程度要求较高; 6.这部分旅游者主要是自费,对于价格比较敏感; 7.旅游者多为一般的社会公众,受可自由支配时间的限制,使得这部分市场具有显著的季节性; 8.旅游者多选择比较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因此旅游活动地理集中度高。 29、度假旅游者是为了消遣休闲、缓解工作生活压力而外出旅游的那部分旅游者,与观光旅游者的需求有明显的不同。( ) ★考核知识点:不同购买动机下的旅游细分市场需求特点 附1.3.29(考核知识点解释) 度假旅游市场的需求特点是: 1.度假旅游者喜欢就近度假。度假者旅游的目的在于释放刺激,缓解压力,他们更愿意将时间花费在度假活动中,而不是旅途上,尽管度假旅游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长距离度假,但这种长距离度假的在途时间在整个度假中所占的比例相对是很小的; 2.度假旅游者在旅游地逗留时间较长。度假者希望在一个度假地尽情舒缓压力,在一次度假的过程中频繁更换度假地是不现实的; 3.度假旅游者重复购买同一旅游产品的可能性大。当旅游者在一次度假中需求得到满足时,就已经下一次购买奠定了基础; 4.度假旅游者不喜欢旅行社压缩饼干式的旅游方式,他们的目的在于减缓生活节奏,所以他们喜欢自己搜集度假地的信息,倾向选择散客旅游的方式。 5.旅游者的目的是得到放松身心,因此他们对旅游设施、环境、餐饮、娱乐的要求较高; 6.由于度假旅游者选择所到之处多是气候比较宜人的海滩、度假村、森林公园等,旅游资源的季节性决定了旅游市场的季节性特点。 30、心理活动的基础和起步是情感过程。( ) ★考核知识点:感觉的定义和种类 附1.3.30(考核知识点解释)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感知过程,是人们获得各种知识和经验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它是心理活动的基础和起步,这一过程是通过感觉、知觉、注意等心理机能的活动完成的。 3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 ★考核知识点:感觉的定义和种类 附1.3.31(考核知识点解释)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认知过程的起点。外界的任何一种事物都有许多个别属性。比如一个苹果,它是青色的,有光滑的表皮,酸甜的滋味等等。苹果的这些客观属性,作用于我们的眼、耳、鼻、舌等感觉器官时,就会产生各种感觉。 32、感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只有在一定的适宜刺激强度和范围内,个体才能产生感觉。( ) ★考核知识点:感觉阈限 附1.3.32(考核知识点解释) 感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人的感觉必须依赖人的大脑、神经和各种感觉器官的正常机能,同时受到人的机体状态的明显影响。所以,不是所有的刺激都能引起主体的反映,只有在一定的适宜刺激强度和范围内,才能产生感觉,这就涉及到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的问题。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 凡是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称为感觉阈限。绝对阈限是指能够引起个体感觉的最小强度,它是使个体区分某个刺激“有”和“无”的临界点。差别阈限是能够使个体觉察出两个刺激强度之间的最小差别。由于主体的精神状态和知识经验是有差异的,所以感觉阈限是因人而异的,因而感受性也有所差别。 33、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最简单形式是感觉。( ) ★考核知识点:感觉的心理作用与感官营销 附1.3.33(考核知识点解释) 感觉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最简单形式,是一切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旅游消费者只有在感觉的基础上,才能对旅游目的地或旅游产品的整体做更复杂的反映,获得更深入的认知。旅游消费者的体验都是从点点滴滴的感觉开始的。如酒店大堂内的色调、明亮度、背景音乐、气味、装饰物的质感都会直接影响到客人对整个酒店的认知。因此,对于旅游旅游经营者而言,了解消费者的感觉是注重细节的开始和关键。 34、人们只有在感觉的基础上,才能对事物的整体和事物之间的联系做更复杂的反映,获得更深入的认知。( ) ★考核知识点:感觉的心理作用与感官营销 附1.3.34(考核知识点解释)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认知过程的起点。 感觉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最简单形式,是一切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旅游消费者只有在感觉的基础上,才能对旅游目的地或旅游产品的整体做更复杂的反映,获得更深入的认知。 35 、感觉的绝对阈限是指能够引起个体感觉的最小强度,它是使个体区分某个刺激“有”和“无”的临界点。( ) ★考核知识点:感觉阈限 附1.3.35(考核知识点解释) 凡是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称为感觉阈限。绝对阈限是指能够引起个体感觉的最小强度,它是使个体区分某个刺激“有”和“无”的临界点。 36、感觉的相对阈限是指能够引起个体感觉的最小强度,它是使个体区分某个刺激“有”和“无”的临界点。( ) ★考核知识点:感觉阈限 附1.3.36(考核知识点解释) 差别阈限是能够使个体觉察出两个刺激强度之间的最小差别。绝对阈限是指能够引起个体感觉的最小强度,它是使个体区分某个刺激“有”和“无”的临界点。 37、感觉和知觉都属于认知过程的感性阶段,它们都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 ) ★考核知识点:知觉的本质和意义 附1.3.37(考核知识点解释) 感觉和知觉都属于认知过程的感性阶段,它们都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但感觉和知觉又是不同的心理过程。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38、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 ★考核知识点:知觉的本质和意义 附1.3.38(考核知识点解释)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任何事物都是有许多个别属性组成的,他们的个别属性与其整体总是不可分割的。一个苹果是由一定的颜色、形状、滋味等属性组成的,我们感觉到这些属性,并将它们相互联系、综合,在头脑中就会形成“苹果”这样一个具体映像。这就是我们对苹果这一具体事物的知觉。 39、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是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 ★考核知识点:知觉的本质和意义 附1.3.39(考核知识点解释) 感觉和知觉都属于认知过程的感性阶段,它们都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但感觉和知觉又是不同的心理过程。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40、空间知觉反映事物的空间特征;时间知觉反映事物的连续性和顺序性;运动知觉反映物体在空间的位置移动。( ) ★考核知识点:知觉的本质和意义 附1.3.40(考核知识点解释) 根据知觉所反映的事物特征,可以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空间知觉反映事物的空间特征,如距离、大小、形状等;时间知觉反映事物的连续性和顺序性;运动知觉反映物体在空间的位置移动。 4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 ★考核知识点:注意的种类和功能 附1.3.41(考核知识点解释)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指向性,首先指认识活动的选择性,对认识活动的对象进行有意的和无意的选择,并且还表现在对这些事物比较长久的保持。 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感觉、知觉、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特性。任何心理过程的开端,总是表现为我们的注意指向于这一心理过程所反映的事物。在心理过程开始后,注意仍然伴随着心理过程,维持心理活动的指向,使之不断深入。 42、有意后注意不同于无意注意,因为这种注意仍然有自觉的目的;有意后注意也不同于有意注意,因为这种注意不需要用意志努力来维持。( ) ★考核知识点:注意的种类和功能 附1.3.42(考核知识点解释) 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还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它受人的意识的自觉调节和支配。 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是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43、在一般情况下,面积小的比面积大的更容易引起注意。( ) ★考核知识点:注意的种类和功能 附1.3.43(考核知识点解释) 一般来说,大的刺激物比小的刺激物更容易引起注意;彩色画面比黑白画面更容易引起注意;物体处于视野的正中位置比处于边缘位置更容易被注意,报纸左上角的信息比右下角的信息更容易被注意,这是因为我们的阅读习惯使然;隔离物有助于吸引注意力,如报纸栏目的边框;相对于那些与背景融为一体的刺激物,能够与其背景形成强烈反差的刺激物更容易被注意;简单、直接的信息呈现方式比复杂的方式容易被注意;动感的刺激物比静止的刺激物更容易被注意。这些规律在营销刺激手段中常常被应用。 44、在一般情况下,被围的比包围的更容易引起注意。( ) ★考核知识点:注意的种类和功能 附1.3.44(考核知识点解释) 一般来说,大的刺激物比小的刺激物更容易引起注意;彩色画面比黑白画面更容易引起注意;物体处于视野的正中位置比处于边缘位置更容易被注意,报纸左上角的信息比右下角的信息更容易被注意,这是因为我们的阅读习惯使然;隔离物有助于吸引注意力,如报纸栏目的边框;相对于那些与背景融为一体的刺激物,能够与其背景形成强烈反差的刺激物更容易被注意;简单、直接的信息呈现方式比复杂的方式容易被注意;动感的刺激物比静止的刺激物更容易被注意。这些规律在营销刺激手段中常常被应用。 45、一般情况下,冷色的刺激物比暖色的刺激物更容易引起注意。( ) ★考核知识点:注意的种类和功能 附1.3.45(考核知识点解释) 一般来说,大的刺激物比小的刺激物更容易引起注意;彩色画面比黑白画面更容易引起注意;物体处于视野的正中位置比处于边缘位置更容易被注意,报纸左上角的信息比右下角的信息更容易被注意,这是因为我们的阅读习惯使然;隔离物有助于吸引注意力,如报纸栏目的边框;相对于那些与背景融为一体的刺激物,能够与其背景形成强烈反差的刺激物更容易被注意;简单、直接的信息呈现方式比复杂的方式容易被注意;动感的刺激物比静止的刺激物更容易被注意。这些规律在营销刺激手段中常常被应用。 46、知觉在一定的时间内并不感受所有的刺激,而仅仅指向能够引起注意的少数刺激。( ) ★考核知识点:知觉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附1.3.46(考核知识点解释) 知觉的选择性是指知觉在一定的时间内并不感受所有的刺激,而仅仅指向能够引起注意的少数刺激。 47、人们在一定的时间内会感受所有的刺激,以便对事物形成完整的知觉。( ) ★考核知识点:知觉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附1.3.47(考核知识点解释) 在日常生活中,作用于我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在一定时间内,人并不感受所有的刺激,而仅仅感受能够引起注意的少数刺激。此时,被知觉的对象好像从其它事物中突出出来,出现在“前面”,而其它事物就退到“后面”去。 48、根据知觉的相似原则,人们通常将空间上彼此接近的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 ★考核知识点:知觉的组织原则 附1.3.48(考核知识点解释) 接近原则 (proximity):在知觉刺激时,相互接近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一组而形成为知觉对象。这种接近既可以使空间上的接近,也可以是时间上的接近。 相似原则 (similarity):在知觉各种刺激物的时候,彼此相似的刺激物比彼此不相似的刺激物更容易组合在一起,而成为知觉对象。 49、 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者判断他人情绪的线索是面部表情。( ) ★考核知识点:旅游消费者对人的感知 附1.3.49(考核知识点解释) 社会心理学中将对人的知觉称为社会知觉。社会知觉是伴随着人际交流活动而自然产生的。对于绝大多数旅游者而言,对人的知觉构成其旅游交往的基础。社会知觉不仅有对人的外貌、言谈、举止的感知,也会有对人的动机、情感、能力、个性等心理状况的判断。 对个人的知觉主要是通过对他人表情、性格以及角色的感知来实现的。 50、 旅游者对旅游商品的质量、特色、品种、包装等的知觉会影响旅游者的购买决策。( ) ★考核知识点:旅游消费者对旅游商品的感知 附1.3.50(考核知识点解释) 旅游商品,又称旅游购物品,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购买的,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实物。旅游商品具有多类别、多品种的特点,主要包括旅游纪念品、旅游工艺品、文物古玩及其仿制品、土特产品、旅游日用品。 人们对旅游商品的选择也是基于对旅游商品的感知。旅游消费者对旅游商品的质量、特色、品种、包装装潢等的感知会影响旅游者的购买决策。旅游者希望买到高质量、有特色、有新意并且包装精美的旅游商品 51、 距离知觉能够影响旅游决策表现在遥远的旅游目的地往往对旅游者有特殊的吸引力。( ) ★考核知识点:旅游消费者对旅游时空的感知 附1.3.51(考核知识点解释) 人们对距离的感知以两种方式影响旅游行为和态度。它可能对旅游起阻止作用,也可能促进旅游。这种距离包括空间距离和文化距离。通常情况下,空间距离远文化差异也大。 52、 距离知觉能够影响旅游决策表现在距离对旅游决策具有阻止作用。( ) ★考核知识点:旅游消费者对旅游时空的感知 附1.3.52(考核知识点解释) 距离的阻止作用:人们外出时总要考虑到所付出的代价,如果距离太远,就要更多地付出时间、金钱、体力,这时人们就要做出衡量。 距离的促进作用:遥远的旅游目的地往往对旅游者有特殊的吸引力。研究发现,远距离的旅游会使人产生一种神秘感,这种神秘感产生一种力量与阻力相对抗,常会把人们吸引到远距离的旅游目的地去旅游。 53、 距离知觉能够影响旅游决策表现距离的阻止作用和促进作用两方面。( ) ★考核知识点:旅游消费者对旅游时空的感知 附1.3.53(考核知识点解释) 人们对距离的感知以两种方式影响旅游行为和态度。它可能对旅游起阻止作用,也可能促进旅游。如果距离太远,就要更多地付出时间、金钱、体力,这时人们就要做出衡量。遥远的旅游目的地往往对旅游者有特殊的吸引力。 54、 比较而言,思维独立性较弱的消费者容易受外界诱因的影响,喜欢接受他人的建议确定购买。( ) ★考核知识点:思维的本质及其对旅游消费行为的意义 附1.3.54(考核知识点解释) 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需要解决的问题,人们解决问题的过程离不开思维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个人的思维活动,虽然都是按照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一般规律进行的,但每个人在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灵活性、逻辑性和敏捷性等方面,都会表现出其差异来。例如,思维独立性很强的旅游者,往往不易接受来自别人的提示或广告宣传的诱导,而善于从实际出发,权衡旅游产品的各种利弊因素,独立地确定购买决策。与此相反,有的旅游者缺乏思维的独立性,容易受外界诱因的影响,喜欢接受他人的建议确定购买。 55、 比较而言,思维独立性较强的消费者不易接受来自别人的提示或广告宣传的诱导。( ) ★考核知识点:思维的本质及其对旅游消费行为的意义 附1.3.55(考核知识点解释) 思维独立性很强的旅游者,往往不易接受来自别人的提示或广告宣传的诱导,而善于从实际出发,权衡旅游产品的各种利弊因素,独立地确定购买决策。与此相反,有的旅游者缺乏思维的独立性,容易受外界诱因的影响,喜欢接受他人的建议确定购买。 56、旅游经营者在进行商业宣传时,应充分激发旅游者的想象,使其对旅游企业或其产品充满兴趣和期望,从而产生购买欲望。( ) ★考核知识点:想象的本质及其对旅游消费行为的意义 附1.3.56(考核知识点解释) 由于旅游产品具有无形性,旅游消费者在消费旅游产品时就常常有想象参加,例如,在前往某个陌生的旅游地之前,常常会通过阅读获取各种宣传信息对该目的地的美丽景色充满想象。在目的地游览过程中也常常伴有想象的发生,使旅游经历更加令人愉悦。 57、旅游经营者在进行商业宣传时,过度激发旅游者的想象,常导致期望与现实差距太大,会使消费者感到该旅游企业或产品名不副实。( ) ★考核知识点:想象的本质及其对旅游消费行为的意义 附1.3.57(考核知识点解释) 旅游经营者在进行商业宣传时应充分激发旅游者的想象,使其对旅游企业或其产品充满兴趣和期望,从而产生购买欲望。但这样做也有一定风险,毫无基础的一味夸大其词,旅游者会 感到该旅游企业或产品名不副实。所以旅游经营者在宣传时要把握好度,既要激发旅游者的兴趣,又不能夸大事实,使旅游者期望过高。 58、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从“记”到“忆”包括识记和回忆两个基本环节。( ) ★考核知识点:记忆的种类及其对旅游消费行为的意义 附1.3.58(考核知识点解释) 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人脑认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和理论,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练习过的动作,都可以成为记忆的内容。 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59、对于旅游经营者来说,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和旅游产品的记忆十分重要,因为有了记忆,人们的各种心理活动才能成为一个统一、发展的过程,才能有助于对外界事物的深入认识。( ) ★考核知识点:记忆的种类及其对旅游消费行为的意义 附1.3.59(考核知识点解释) 对于旅游经营者来说,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和旅游产品的记忆十分重要。比如,某旅游者在旅游地的一次愉快的旅游经历,对某个充满乐趣的旅游项目的体验,某饭店良好的服务,都会给某旅游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就会记住这一愉快的经历。一段终生难忘的旅游经历会令他常常想起或说给他人听。 60、在运用经典性条件反应原理时,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出现的顺序不会影响效果。( ) ★考核知识点:经典性条件反应原理与应用 附1.3.60(考核知识点解释) 经典性条件反应首先取决于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的出现顺序。大部分研究表明,条件刺激先出现与非条件刺激,才能产生有效的条件反应作用,或者说,先条件反应作用的效果要好。所以,做广告时,有必要先提示产品(即条件刺激),然后再出现设计的背景音乐、场景、名人画面或消费者喜欢的刺激物(即无条件刺激),其广告通常要更好一些,目的是让消费者看到产品或产品名称时,就能同时产生他看到所喜爱的刺激物时的感觉。 61、在经典性条件反应过程中,消费者学习是一种被动的过程。但在操作性学习过程中,消费者为了适应环境而能动地采取行动。( ) ★考核知识点:操作性条件反应原理与应用 附1.3.61(考核知识点解释) 在经典性条件反应过程中,消费者学习是一种被动的过程。但在操作性学习过程中,消费者为了适应环境而能动地采取行动。 斯金纳提出,行为结果对于行为习得具有强化的作用,行为的习得是靠强化作用来进行的。只要掌握了行为结果所具有的强化作用的内在规律,就可以较好地控制人们的各种学习行为,这一过程就被称为操作性学习过程。消费者同样会有这样的学习过程。在操作性学习过程中,消费者为了适应环境而能动地采取行动。 62、态度是指人们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的和比较稳定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 ★考核知识点:态度的定义和构成 附1.3.62(考核知识点解释)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态度进行过定义:有学者认为态度是人们对待心理客体如人、物、观念等的肯定或否定的情感心理。还有学者认为,态度是对某种对象或者某种关系的相对持久的积极或者消极的情绪反应。也有学者着眼于态度结构的研究,提出态度是一种带有感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的持久系统。 综合起来,态度是指人们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的和比较稳定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63、 旅游消费态度就是人们针对某一特定的旅游活动对象,用赞成或者不赞成的方式连续地表现出来的旅游消费心理倾向。( ) ★考核知识点:态度的定义和构成 附1.3.63(考核知识点解释) 态度是指 人们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的和比较稳定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具体到旅游消费态度,是指旅游消费者针对某一特定的旅游活动对象的比较稳定的评价和消费倾向。 64、 态度构成的认知、情感和意向三要素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紧密联系,并且始终保持一致。( ) ★考核知识点:态度的定义和构成 附1.3.64(考核知识点解释) 态度由认知、情感和意向三种要素构成,各要素在态度系统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层次不同、职能不同。情感是核心,认知是基础,意向是外观。 认知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知觉、理解、信念和评价,是态度形成的基础。情感是在认知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感情体验,是态度形成的核心。意向是指对态度对象作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是形成态度的准备状态。它是态度的外观,具有指导作用,制约着人的行为。 态度构成的三要素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紧密联系,形成了完整的有机体。一般而言,三者的作用方向是相互协调一致的,消费者的态度也表现为三者的统一。但在特殊的情境中,三种因素也可能发生背离,以致使消费者的态度呈现矛盾状态。 65、 态度的稳定性只是一种相对的说法,事实上人们有许多态度或早或迟都会有所改变。( ) ★考核知识点:态度的定义和构成 附1.3.65(考核知识点解释) 态度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态度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积累而形成的,一旦形成,便保持相对稳定而不会轻易地改变。态度的稳定性是相对的,态度并非一成不变。当主客观因素发生变化时,态度也会随之改变。 66、 态度是通过学习获得的非本能行为。离开了社会实践,离开与外界环境的互动,则无从形成态度。( ) ★考核知识点:态度的定义和构成 附1.3.66(考核知识点解释) 态度的社会性/习得性:态度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非本能行为。人们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总结,由直接和间接的经验逐步积累而形成态度。消费者对产品形成的态度更是如此,离开了社会实践,离开与外界环境的互动,则无从形成态度。所以,态度必然带有明显的社会性和时代特点。 67、 态度只是行为的心理准备状态,这决定了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体验,具有内隐性。( ) ★考核知识点:态度的定义和构成 附1.3.67(考核知识点解释) 内隐性:态度只是行为的心理准备状态,这决定了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体验。人们的态度很难靠直接的观察,只能通过外显的行为加以推测。 68、 通常情况下,只有形成适当的态度,才能使消费者的意念直接导向能满足其需要的商品。( ) ★考核知识点:态度的定义和构成 附1.3.68(考核知识点解释) 通常,一个人只有在认知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形成对一个对象的具体态度。而认知是否正确 ,是否存在偏见或误解,将直接决定个体态度的倾向或者方向性。认知是态度中最活跃的因素,随着个体所获得信息及其对信息的处理,会形成不同的认知结果,这一结果会成为态度中情感要素的基础。 意向是指对态度对象作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是形成态度的准备状态。它是态度的外观,具有指导作用,制约着人的行为。态度中的意向成分往往是根据态度中的情感成分推测的。只有通过意向,态度才能成为具有完整功能的有机整体。它是态度与外部环境沟通的媒介,个体可以通过语言等手段向外界表明自己的意向,外界环境也可以从意向中了解个体的真实态度。 69、 通常情况下,态度的形成,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事物。消费者可能完全不去仔细了解,而根据过去的经验来判断这个广告对于自己的价值。( ) ★考核知识点:态度的定义和构成 附1.3.69(考核知识点解释) 态度的形成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事物。当人们面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时候,出于一种本能,会尽力使环境简单化,从而更加集中精力,关注他们认为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事情。比如,消费对某类广告产生了消极的态度,那么下次他遇到类似的广告时,他可能就不再去看,以免浪费时间或受误导。同样,旅游企业的品牌忠诚度也可以用态度的认识功能来解释。 70、 态度的价值功能表现在,形成了某种态度可以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同时可以反映个体可能选择的行动方案。( ) ★考核知识点:态度的定义和构成 附1.3.70(考核知识点解释) 态度可以从很多方面表现出个体的性格、身份、修养、价值观等等。所以形成了某种态度就可以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同时可以反映个体可能选择的行动方案。比如,如果大多数游客认为入住某品牌的大饭店(如希尔顿饭店)是身份和地位的体现,那么有些游客就会对之产生好感,并选择入住该饭店以表明自己的价值取向。 71、 态度形成的服从阶段是指人们为了获得物质和精神的报酬或者避免惩罚而采取的表面顺从行为。( ) ★考核知识点:态度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附1.3.71(考核知识点解释) 服从是指人们为了获得物质和精神的报酬或者避免惩罚而采取的表面顺从行为。这一阶段的行为并不是个体出于自身的本意而采取的行为,也不能完全反映个体的心理特征,而只是出于各种目的一时去顺应环境的需要。从而达到获得奖赏、赞扬、被别人肯定,或者为了避免惩罚、鼓励、受到损失和伤害等等方面的目的。一旦这种奖励和惩罚出现的可能性消失的时候,这一阶段的态度和行为也会随之消失。 72、 在态度形成的同化阶段,个体不再是被迫而是心甘情愿地去接受别人的观点和信念,使他自己的态度也跟别人的一样。( ) ★考核知识点:态度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附1.3.72(考核知识点解释) 同化阶段的特征是个体不再是被迫而是心甘情愿地去接受别人的观点和信念。这个阶段的态度与上一阶段的态度是不同的,它并不是在外在环境的压力下形成或者发生转变的。而是完全出于个体本身的自觉自愿。 73、 在态度形成的内化阶段,个体不再是被迫而是心甘情愿地去接受别人的观点和信念,使他自己的态度也跟别人的一样。( ) ★考核知识点:态度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附1.3.73(考核知识点解释) 内化阶段是指个体真正发自内心地相信并且接受他人的观点而彻底转变原有的态度,形成新的态度并且自觉地用这些态度指导自己的行为。这个阶段中,那些新吸收的观点和思想已经被纳入自身的价值体系中去。新的态度取代了原有态度的地位。态度到了这个阶段就成为了稳定的心理因素,成为了内在的心理特征。 74、 在态度形成的内化阶段,个体彻底转变原有的态度形成新的态度并且自觉地用这些态度指导自己的行为。( ) ★考核知识点:态度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附1.3.74(考核知识点解释) 内化阶段是指个体真正发自内心地相信并且接受他人的观点而彻底转变原有的态度,形成新的态度并且自觉地用这些态度指导自己的行为。这个阶段中,那些新吸收的观点和思想已经被纳入自身的价值体系中去。新的态度取代了原有态度的地位。态度到了这个阶段就成为了稳定的心理因素,成为了内在的心理特征。 75、 情感和认知过程不同,情感是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应。( ) ★考核知识点:情感的本质和特征 附1.3.75(考核知识点解释) 情感和认知过程不同,认知过程是对客观事物根本的特性的反应,而情感则是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应,也就是说,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所产生的态度的体验,这是情感的本质。 当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时,人就会产生满意、愉快的情绪,反之则体验到苦恼、不满意等情绪。除此之外,还可能出现既能满足某方面的需要,同时又不能满足另一方面的需要,从而构成一定的矛盾关系,引起复杂的情感体验。 76、 态度与行为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但是态度可以作为行为的指示器。( ) ★考核知识点:旅游消费态度与旅游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 附1.3.76(考核知识点解释)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我们知道态度与行为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但态度仍然可以作为行为的指示器,我们可以通过态度来推测旅游者的偏好,而研究旅游者偏好的意义就在于偏好对于行动的指向作用,即偏好在一定因素的影响下很可能成为行动。 77、 态度说明一种行为的倾向性,意味着必然会导致某种行为的产生。( ) ★考核知识点:旅游消费态度与旅游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 附1.3.77(考核知识点解释) 大多数学者认为,个体首先形成对事物或人的某种态度,然后再决定是否采取相应的行为。但也有更多的人认为,个体也可能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先采取行动,再形成对事物或人的态度,特别是遇到突发事件或者迫于特殊需要大多如此。所以,个体的态度与行为之间并不一定是一种必然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且,由于动机、能力、情境因素等方面的原因,很多情况下,态度与行为很可能并不一致。 78、 态度的强度是指人们对某一事物赞成、反对或喜爱、厌恶的程度。( ) ★考核知识点:旅游消费态度与旅游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 附1.3.78(考核知识点解释) 态度的强度是指人们对某一事物赞成、反对或喜爱、厌恶的程度。通常情况下,旅游目的地或某一旅游产品的属性越明显,越容易使旅游者形成鲜明的态度。旅游者对之积极态度的强度越高,越容易形成其对该目的地或旅游产品的旅游消费偏好。 79、 旅游者对某旅游目的地的积极态度的强度越强,越容易形成对该目的地的旅游消费偏好。( ) ★考核知识点:旅游消费态度与旅游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 附1.3.79(考核知识点解释) 旅游消费偏好是指旅游消费者趋向于某一旅游目标的一种消费心理倾向。它是建立在旅游者持有积极态度的情况下的一种行为倾向。 消费偏好形成的基础是态度,旅游消费偏好常常受到态度的强度和态度的复杂性的影响。 80、 旅游消费态度对象的性质越鲜明、越突出、越独特,旅游者越能从中满足自身的需要。( ) ★考核知识点:旅游消费态度与旅游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 附1.3.80(考核知识点解释) 态度的强度是指人们对某一事物赞成、反对或喜爱、厌恶的程度。通常情况下,旅游目的地或某一旅游产品的属性越明显,越容易使旅游者形成鲜明的态度。旅游者对之积极态度的强度越高,越容易形成其对该目的地或旅游产品的旅游消费偏好。 81、态度越是复杂就越是难以改变,需要改变态度中的很多成分才可以改变态度。( ) ★考核知识点:旅游消费态度与旅游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 附1.3.81(考核知识点解释) 态度复杂程度是指消费者对于态度的对象所掌握的信息的情况,这些情况包括信息量和信息的种类等等,这是个体感知水平的反应。通常来讲,个体态度的复杂程度与所掌握的信息成正相关关系,即人们掌握的信息量越大,信息的种类越多,内容越丰富,则形成的态度越复杂,从而越容易形成对某一对象的偏好。 态度越是复杂就越是难以改变,需要改变态度中的很多成分才可以改变态度。很难说服一个已经对旅游产生抵触情绪的人再去旅游就是这个道理。 82、 人们解决旅游问题所需信息的唯一渠道是旅游商业环境。( ) ★考核知识点:引导和改变旅游消费态度的途径 附1.3.82(考核知识点解释) 目前,在旅游业界向人们输送新知识和信息常采用的方法是宣传,诸如广告、专栏报道、举办讲座、开办展览、发行小册子、旅游杂志、专刊、地图、广告画、旅游卫视、电影片、旅游专题光盘、电脑、手机的旅游信息网站等。丰富的、准确的旅游信息输送有助于旅游消费者做出更加理性的决策。 在旅游展销会上,旅游者可以通过参观、参与、近距离接触旅游产品和一些新型的旅游活动项目,这样旅游者更容易建立起对某旅游目的地及旅游产品的积极态度。 83、 个性的形成是一个过程,而非短暂的一段时间就能形成的。( ) ★考核知识点:个性的含义和特征 附1.3.83(考核知识点解释) 个性是个体在先天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交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带有一定倾向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它包含了以下几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先天素质是基础,这是一个前提条件。第二,社会历史条件是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外在环境影响因素。第三,社会交往是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的方式。第四,个性是心理特征的综合,具有倾向性而且保持一定稳定性。第五,个性的形成是一个过程,而非短暂的一段时间就能形成的。 84、 个性是心理特征的综合,具有倾向性而且保持一定稳定性。( ) ★考核知识点:个性的含义和特征 附1.3.84(考核知识点解释) 个性是个体在先天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交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带有一定倾向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个性的稳定性:人们通过不同的社会活动得到不同的社会体验,逐渐形成具有一定倾向性和相对稳定的心理趋势,并在以后的活动中针对外界刺激所表现出来的反映会比较稳定。例如,我们会说某人是一个外向的人,其实就体现了个性的稳定性。由于个性稳定的特征,经营者可将具有相同或相似个性的旅游者归为一类,组合出自己独特的旅游消费者市场,通过把握群体特征进行产品定位。 85、随着环境的变化、年龄的增长和实践活动的改变,一个人的个性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 ★考核知识点:个性的含义和特征 附1.3.85(考核知识点解释) 个性是个体在先天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交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带有一定倾向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个性的可塑性:个性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交往的影响,因此随环境的变化、年龄的增长和实践活动的改变,个性也会发生变化,特别是一些重大的事件以及环境的突变都可能对一个人的个性改变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 86、安乐小康型人格的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通常表现出喜欢熟悉的旅游地、喜欢设备齐全的住宿设施、喜欢与不同文化的人交谈和喜欢新奇的旅游场所。( ) ★考核知识点:普洛格的旅游者个性类型模型 附1.3.86(考核知识点解释) 1972年,普洛格在题为“为何旅游点受欢迎的程度出现大幅度摆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了“自我中心——多中心”个性类型模型,将旅游者分为自我中心型、近自我中心型、中间型、近多中心型和多中心型。自我中心型也常译作安乐小康型。 安乐小康型旅游者在旅游交通上强调舒适和安全;在旅游产品的选择上倾向于具有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发展成熟的旅游产品;在旅游地的选择上多以能放松和休息为主题的熟悉的旅游地为主;他希望旅程是安排得井井有条的,不出现意外情况的。 87、追新猎奇型人格的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通常表现出喜欢熟悉的旅游地、喜欢设备齐全的住宿设施、喜欢与不同文化的人交谈和喜欢新奇的旅游场所。( ) ★考核知识点:普洛格的旅游者个性类型模型 附1.3.87(考核知识点解释) 1972年,普洛格在题为“为何旅游点受欢迎的程度出现大幅度摆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了“自我中心——多中心”个性类型模型,将旅游者分为自我中心型、近自我中心型、中间型、近多中心型和多中心型。多中心型也常译作追新猎奇型。 追新猎奇型旅游者更乐于尝试新的和刺激的交通工具,比如飞机和高山索道等;在旅游产品的选择上更乐于接受具有新奇感和挑战性的旅游项目;更喜欢探索鲜为人知的旅游地,他们往往是新的旅游地的发现和开拓者;他们也希望在旅途中发生预想不到的事以满足他们的对新鲜事物的渴望。 88、新的个性结构理论提出个性包括三个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受到这三种或其中某种自我状态的影响。( ) ★考核知识点:旅游消费者的个性结构与行为 附1.3.88(考核知识点解释) 加拿大心理学家波恩(EricBerne)博士和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切尔斯(Thomas Chills)创立了新的个性结构理论。他们认为个性包括三个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受到这三种或其中某种自我状态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起着很大的作用。在消费者的行为研究中自我状态理论运用十分广泛,尤其运用于分析旅游者的购买决策过程。 89、通常,在旅游消费决策过程中,人格的父母自我状态起仲裁作用。( ) ★考核知识点:旅游消费者的个性结构与行为 附1.3.89(考核知识点解释) 新的个性结构理论认为个性包括三个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受到这三种或其中某种自我状态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起着很大的作用。在消费者的行为研究中自我状态理论运用十分广泛,尤其运用于分析旅游者的购买决策过程。 通常在旅游消费决策中最容易受旅游吸引的是情绪性强、富有好奇心的儿童自我状态,而同时父母自我状态会对儿童自我状态的动机以及旅游产品所能提供的价值提出质疑,认为是否有必要进行一次旅游,通过这次旅游能否达到比如具有教育意义、放松身心、提高威望等的目的。而成人自我状态的理性会在父母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之中进行调解和仲裁,最终做出是否旅游的决定。 90、通常情况下,在消费决策中,旅游消费者多选择与自我意识相一致的产品和服务。( ) ★考核知识点:旅游消费者的自我意识与消费行为 附1.3.90(考核知识点解释)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一切包括外貌、行为、能力的知觉、了解和感受的总和。由于自我意识要求与行动的一致性,自我意识常常被看作个性的一部分。 通常在消费决策中,人们多选择与自我意识相一致的产品和服务。因此,旅游经营者应了解消费者的自我意识对其消费决策的影响。 91、绝大多数的旅游产品都具有可见性、差异性和个性三个特征,因此,旅游产品是具有很强象征意义的产品。( ) ★考核知识点:旅游消费者的自我意识与消费行为 附1.3.91(考核知识点解释) 容易被消费者当成象征符号的产品或服务通常具有三个特征:1. 用途的可见性。也就是说产品的购买、消费和处置容易被他人感觉到和看到;2. 具有差异性。这是指由于购买能力的差异,一部分消费者能够购买,而另一部分消费者则无力购买,也就说能作为象征性的产品或服务不是人人都可随意消费的;3.具有个性,这是指产品或服务描述消费者的典型性的程度。 绝大多数的旅游产品和服务都具有以上三个特征,特别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可支配资金和闲暇时间成为现实,旅游成为潮流和时尚时,旅游的象征性日益突出。首先,旅游的购买、消费和处置都是显而易见的,去何处旅游、参加何种类型的旅游、住宿和出行交通工具的档次都是能被别人看得见和感受得到的。第二,不同档次的旅游产品针对的客户群体不同。越是高档的旅游产品对身份和地位的体现越高,这就是为什么高端市场对旅游产品品质更为关注的原因之一。第三,针对不断细化的旅游市场提供个性化的旅游产品。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可以体现出旅游者的个性,符合他们追求的与个性相符的产品的愿望。例如针对不同个性群体的深度游、专题旅游、特色旅游等。 92、通常情况下,旅游产品是具有很强象征意义的产品,它不仅能反映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工作成就以及个人素质,还能提升个体的自我形象。( ) ★考核知识点:旅游消费者的自我意识与消费行为 附1.3.92(考核知识点解释) 人们购买某些产品在一定意义上并不仅仅在于产品的使用价值,还在于产品所给予消费者的自我意识认同感。特别是在日益讲求品质的现代社会,产品和服务向外界传递着关于自我的很重要的信息。 如今的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如探险游、自驾游、出国游等也体现出了不同人群的自我意识,因此,旅游产品在很大程度上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产品。我们可以用延伸的自我来说明这类产品和自我意识的关系,延伸的自我包括自我和拥有物两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人们倾向于用外在拥有物来界定自己的身份。如果丧失了某一特定所有物,他就会区别于当前的自我形象。所以,对于某些消费者,拥有物不仅仅是自我意识的外在显示,甚至还是自我意识的组成部分。 93、比较而言,女性在参加旅游活动的时候更加重视旅游产品的外在表现和情感体验。( ) ★考核知识点:旅游消费者的性别差异及其消费行为特点 附1.3.93(考核知识点解释) 女性旅游者的消费行为特点之一是注重旅游产品外在表现和情感体现。 女性旅游者普遍具有求美的心理和情感性的特点,她们的感情比较丰富,善于联想,因而在参加旅游活动的时候,比较重视旅游产品的外在表现,比如:酒店的外观、清洁程度、旅游景点的魅力、纪念品的特点等等。在满足感官需要的同时,女性旅游者往往比较重视旅游产品的感染力,她们更易于体会旅游过程所带给人的精神享受。因此在设计、组合旅游产品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旅游产品的吸引能力和情感内容。要使得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可以看到美,亲近美,感受美,甚至创造美。 94、与女性游客相比,男性游客在进行旅游消费时更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 ★考核知识点:旅游消费者的性别差异及其消费行为特点 附1.3.94(考核知识点解释) 男性旅游者的消费行为特点之一是消费选择比较独立。 虽然在做出消费选择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对各种条件进行比较,分析从而选择最适当的旅游产品,但相对于女性旅游者来说,男性旅游者会重点的考虑某些方面,所以更容易做出选择。而且在旅游过程中,男性旅游者表现出更大的独立性。 95、从性别心理差异来看,通常情况下,男性比女性更加注重旅游产品的外在表现和情感体验。( ) ★考核知识点:旅游消费者的性别差异及其消费行为特点 附1.3.95(考核知识点解释) 女性旅游者的消费行为特点之一是注重旅游产品外在表现和情感体现。 女性旅游者普遍具有求美的心理和情感性的特点,她们的感情比较丰富,善于联想,因而在参加旅游活动的时候,比较重视旅游产品的外在表现,比如:酒店的外观、清洁程度、旅游景点的魅力、纪念品的特点等等。在满足感官需要的同时,女性旅游者往往比较重视旅游产品的感染力,她们更易于体会旅游过程所带给人的精神享受。因此在设计、组合旅游产品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旅游产品的吸引能力和情感内容。要使得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可以看到美,亲近美,感受美,甚至创造美。 男性旅游者在购买产品和接受旅游服务的过程中,更注重对整个消费过程的整体感觉,对于一些比较细小的琐碎问题,一般会表现出比较大度的态度。 96、从性别心理差异来看,通常情况下,女性比男性更加注重旅游产品之间的比较。( ) ★考核知识点:旅游消费者的性别差异及其消费行为特点 附1.3.96(考核知识点解释) 女性旅游者的消费行为特点之一是注重对旅游产品之间的比较。 女性旅游者观察事物时比较仔细,在做出购买决策的时候更舍的花费大量的时间,选购旅游产品时通常表现出较强的挑剔性。她们会对不同旅游产品的质量、价格等各方面的具体利益进行仔细比较后才会做出最终的选择。因此旅游企业在提供旅游产品的时候一定要保证自己的产品具有足够的竞争性,同样的质量的情况下,价格要有竞争力;同样的价格,旅游产品一定更能引起人的兴趣。总之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消费活动,对于它的选择,人们往往更倾向于对自己更有利益的产品。旅游企业要想赢得顾客,必须要使自己的产品更能吸引顾客、满足顾客。 97、旅游经营者可以针对不同的个性类型划分细分市场,针对目标市场的个性特质、自我意识和生活方式的了解来设计市场营销策略。( ) ★考核知识点:旅游消费者个性研究对旅游经营者的意义 附1.3.97(考核知识点解释) 个性的研究对旅游促销和产品策略有着明显的意义。可以利用对目标市场的个性特质、自我意识和生活方式的了解来设计促销策略。例如:由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和网络已成为年轻人生活一部分的现实,在网上作相应的广告会有一定的意义。此外,针对细分化市场的个性特征,旅游企业可制定目标明确和针对性强的销售策略来给旅游产品定位并使其区别于竞争者。 98、群体是以心理群体形式存在的,即人们面对面地相互作用的具体群体。( ) ★考核知识点:参照群体的概念和类型 附1.3.98(考核知识点解释) 从人类社会的角度看,群体有两种存在形式。它可以是实体群体,即人们面对面地相互作用的具体群体;也可以是抽象群体,即人们内心的一种模糊的抽象概念。我们一出生就存在于形形色色的群体中(例如家庭群体、工作群体、俱乐部群体、社区群体等等),并与这些群体共同成长,在整个生命过程里,我们也会不断地进入或者离开各种群体。因此,整个社会都是由群体组成的,群体是我们社会存在理所当然的一部分。 99、对于个体而言,参照群体就是个体所加入的足以影响其态度、价值观、行为的正式群体。( ) ★考核知识点:参照群体的概念和类型 附1.3.99(考核知识点解释) 参照群体是指足以影响一个人态度、价值观、行为的所有群体和个人。它包括血缘的、社会的、经济的、职业的等不同类型的组织、群体及个人,规模可大可小,既可以是正式团体,也可以是非正式团体。可以是实体群体,也可以是心理群体。实体群体,是指人们面对面地相互作用的具体群体;心理群体,即人们内心的一种模糊的抽象概念。参照群体的意义就在于它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意见,并影响人们的自我意识。 100、对于个体而言,参照群体就是足以影响其态度、价值观、行为的群体、组织和个人。( ) ★考核知识点:参照群体的概念和类型 附1.3.100(考核知识点解释) 参照群体是指足以影响一个人态度、价值观、行为的所有群体和个人。它包括血缘的、社会的、经济的、职业的等不同类型的组织、群体及个人,规模可大可小,既可以是正式团体,也可以是非正式团体。可以是实体群体,也可以是心理群体。 101、群体是以实体群体形式存在的,即人们面对面地相互作用的具体群体。( ) ★考核知识点:参照群体的概念和类型 附1.3.101(考核知识点解释) 参照群体是指足以影响一个人态度、价值观、行为的所有群体和个人。 它包括血缘的、社会的、经济的、职业的等不同类型的组织、群体及个人,规模可大可小,既可以是正式团体,也可以是非正式团体。可以是实体群体,也可以是心理群体。实体群体,是指人们面对面地相互作用的具体群体;心理群体,即人们内心的一种模糊的抽象概念。 102、群体对其成员而言,具有直接的参照作用,以利于问题的解决。( ) ★考核知识点:参照群体对旅游消费者的影响和应用 附1.3.102(考核知识点解释) 人们之所以参加群体,主要是因为群体能够满足他们的某些需要.....参照需要,群体对其成员而言,具有直接的参照作用,以利于问题的解决。 103、个体加入群体的一个原因是能够满足安全需要,即群体成员相互支持以控制焦虑,减少不确定性的需要。( ) ★考核知识点:参照群体对旅游消费者的影响和应用 附1.3.103(考核知识点解释) 人们之所以参加群体,主要是因为群体能够满足他们的某些需要,这些需要主要包括。.......安全需要:群体成员相互支持以控制焦虑,减少不确定性的需要;参照需要,群体对其成员而言,具有直接的参照作用,以利于问题的解决。 104、传播有三种形态,即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无论哪一种都会对旅游消费行为产生影响。( ) ★考核知识点:传播的概念、特点、形态 附1.3.104(考核知识点解释) 传播有三种形态: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1.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它是构成并维持社会关系、使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得以实现的前提。人际传播的表现形式分为面对面传播和非面对面传播两种。新媒介的出现使人际传播跨越时空。 2.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是指组织和其成员、组织和所处环境之间的交流。 3.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运用现代传播媒介向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传播。大众传播是传播的高级形态,它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又将促进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105、家庭生命周期是描述从单身到结婚,到家庭的扩展,再到家庭收缩,直到家庭解散的家庭发展过程的社会学概念。( ) ★考核知识点:家庭生命周期的概念和阶段划分 附1.3.105(考核知识点解释) 家庭生命周期是指—个家庭由形成到消亡所经历的不同阶段,是由婚姻状况、家庭成员年龄、家庭结构等变量因素结合而成的复合变量。 106、家庭生命周期就是根据家庭发展时间进程划分为不同的阶段,通常会根据家庭成员年龄、工作状况、家庭规模等因素划分家庭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 ) ★考核知识点:家庭生命周期的概念和阶段划分 附1.3.106(考核知识点解释) 家庭生命周期是指—个家庭由形成到消亡所经历的不同阶段,是由婚姻状况、家庭成员年龄、家庭结构等变量因素结合而成的复合变量。 家庭生命周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其旅游消费需求、旅游偏好、旅游消费决策过程等都受到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是影响旅游消费决策变化的重要因素。 消费者的家庭状况,因为年龄、婚姻状况、子女状况等因素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生命周期,这里我们根据家庭成员结构变化将家庭生命周期划分为五个阶段,即未婚期、新婚期、满巢期(包括三个阶段)、空巢期(包括二个阶段)、鳏寡期,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旅游消费行为特点。 107、家庭生命周期就是根据家庭发展时间进程划分为不同的阶段,通常会根据家庭收入和消费水平划分家庭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 ) ★考核知识点:家庭生命周期的概念和阶段划分 附1.3.107(考核知识点解释) 消费者的家庭状况,因为年龄、婚姻状况、子女状况等因素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生命周期。 例如, 根据家庭成员结构变化将家庭生命周期划分为五个阶段,即未婚期、新婚期、满巢期(包括三个阶段)、空巢期(包括二个阶段)、鳏寡期,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旅游消费行为特点。 108、满巢阶段是指夫妇有子女且共同生活的家庭生命周期阶段。( ) ★考核知识点:满巢期家庭旅游消费行为分析 附1.3.108(考核知识点解释) 满巢期:夫妇带子女的时期,分为三个阶段:(I)满巢期一阶的家庭,也叫儿童家庭,指年轻夫妇有一个六岁以下孩子(学龄前)的家庭; 满巢期二阶的家庭,指年轻夫妇有一个六岁以上孩子的家庭; 满巢期三阶,指年龄较大夫妇与孩子已自立的家庭。 109、 在家庭生命周期的满巢阶段,会形成规模相对较大的银发旅游市场。( ) ★考核知识点:空巢期家庭旅游消费行为分析 附1.3.112(考核知识点解释) 空巢期:指子女成年并独立生活。分为两个阶段: 空巢一期:指子女已经成年并且独立生活,但是家长还在工作的家庭。处于这一阶段的消费者,一般子女为成人,已参加社会工作,经济上也有了收入,他们会选择和同学、朋友结伴外出旅游。而中年夫妻此时事业有成,经济上比较宽裕,外出旅游的可能性也极大,但对于一些人来说,可自由支配时间是重要的制约因素。随着带薪假期的真正实施,这一阶段将会成为家庭旅游消费的黄金时段。 空巢二期:子女独立,父母退休。结合旅游活动的特点来看,旅游是最适宜“有闲+有钱”阶层人士的活动。在所有年龄阶段的人中,最符合这一条件的就是城市离退休人员。综合我国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及人均寿命不断延长两种趋势,老年人无疑是越来越大的旅游市场,极具开发潜力。“夕阳红”之旅之所以在全国遍地开花、搞得红红火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这说明只要积极开辟适合老年人参加的旅游项目,抓住时机向老年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促销活动,并提供针对老年人的良好服务,银发市场就会有巨大的潜力。 110、 空巢阶段是指子女已独立且不在身边共同生活的家庭生命周期阶段。( ) ★考核知识点:空巢期家庭旅游消费行为分析 附1.3.110(考核知识点解释) 空巢期:指子女成年并独立生活。分为两个阶段: 空巢一期:指子女已经成年并且独立生活,但是家长还在工作的家庭。空巢二期:子女独立,父母退休。 111、 社会阶层是指由于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职业及地位声望等综合因素的影响,社会中的人形成相对稳定、相对独立的不同层次的社会群体。( ) ★考核知识点:社会阶层的概念和作用 附1.3.114(考核知识点解释) 社会阶层是指由具有相同或类似社会地位的社会成员组成的相对持久的群体。也就是说,社会中相对持久和同质的部分、个体或家庭享有类似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往往在社会地位上相接近而属于同一社会阶层。 112、 有一些亚文化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们仅仅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 ) ★考核知识点:亚文化的概念和划分 附1.3.112(考核知识点解释) 某些亚文化的存在具有暂时性。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和文化生活领域中形成的。一些亚文化具有固定的、连续的特征。但是还有一些亚文化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们仅仅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一度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并引领时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渐渐淡出、消失或者被大众化失去了独特性。 116、 文化价值观反映的只是一种态度和信念,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是很有限的。( ) ★考核知识点:文化价值观的概念和主要分类 附1.3.116(考核知识点解释) 文化价值观反映的是一种文化最基本的态度和信念,决定了社会成员对真善美的评判标准和价值取向,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但又是深层次的。 117、 文化价值观反映的是一种态度和信念,对消费行为有直接的影响。( ) ★考核知识点:文化价值观的概念和主要分类 附1.3.117(考核知识点解释) 文化价值观反映的是一种文化最基本的态度和信念,决定了社会成员对真善美的评判标准和价值取向,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但又是深层次的。 118、 旅游广告在面对来自国内外不同民族与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时,应强调文化的独特性而无需重视不同文化的多样性。( ) ★考核知识点:广告刺激对旅游消费者的心理影响 附1.3.118(考核知识点解释) 我国婚姻法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成员应当关心和照料老年人。 119、服务企业员工在服务过程中通过为顾客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可以提高顾客满意度。( ) ★考核知识点:情感服务对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 附1.3.119(考核知识点解释) 情感性劳动对消费者的影响:首先,情感性劳动最核心的作用在于服务人员可通过自己表现出来的情感, 影响消费者的态度、情绪、情感及行为。其次,情感性劳动的意义在于它可以丰富消费者的消费体验, 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 并为他们创造一份美好的回忆。而旅游产品就是游客花费了一定时间、费用和精力所换取的一次旅游经历。 作为服务业的旅游业也可通过应用情感劳动以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为企业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进而促进产业发展。 120、价格策略既可以鼓励消费者选择一种市场,也可以用于防止消费者过渡浪费自然资源和设施。( ) ★考核知识点:价格策略与旅游消费决策 附1.3.120(考核知识点解释) 在现实生活中,不同购买者的效用观差异很大,而且价格并非是影响购买的最核心的因素。 英国学者John Swarbrooke & Susan Horner在对旅游消费行为的研究中发现,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价格,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消费者对于质量和物有所值的预期。消费者必须看到价格与产品质量之间的联系。旅游企业制定较高的价格,这种价格就必须通过设计、服务等方面的独特之处体现出来。 通常情况下,不同的价格策略将会刺激消费者选择不同的市场。价格策略既可以鼓励消费者选择一种市场,也可以用于防止消费者过渡浪费自然资源和设施。 121、内部信息搜寻是指消费者回忆、搜寻贮存在记忆中的与当前购买决策相关的各种信息。( ) ★考核知识点:消费者内部信息搜寻过程和影响因素 附1.3.121(考核知识点解释) 内部信息搜集是大脑的活动过程,也就是回忆、搜集贮存在记忆中的与当前购买决策相关的各种信息。 122、一般情况下,旅游消费方案之间的类似性比较大的时候,旅游消费者搜寻信息程度就会低。( ) ★考核知识点:消费者外部信息搜寻过程和影响因素 附1.3.122(考核知识点解释) 影响消费者外部信息搜集的因素很多,主要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市场环境 消费者能利用的备选方案(品牌、产品、商店等)数量越多,可搜集信息的渠道越多,消费者就会搜集更多的信息。 2.产品的特性 产品的特性包括价格、可感知风险、方案之间的差异以及重要属性的参数等。产品的价格越高,消费者可感知的风险越大,所以为减少或消除这些风险,消费者就需要搜集更多的信息。在产品之间有显著差异的时候,消费者也搜集更多的信息。一般情况下,消费者购买感知风险大的产品的时候会搜集更对的信息。 3.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主要包括过去的经验与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搜集信息的方法、参与程度、对搜集信息的感知利益与感知风险以及消费者个人的收入水平、教育程度等。 4.情境因素 情境因素主要包括时间、空间、利用信息来源的可能性以及其它临时性的一些状况。 123、一般情况下,产品的价格越高,消费者可感知的风险越大,消费者就需要搜寻更多的信息以减少或消除这些风险。( ) ★考核知识点:消费者外部信息搜寻过程和影响因素 附1.3.123(考核知识点解释) 产品的特性包括价格、可感知风险、方案之间的差异以及重要属性的参数等。产品的价格越高,消费者可感知的风险越大,所以为减少或消除这些风险,消费者就需要搜集更多的信息。在产品之间有显著差异的时候,消费者也搜集更多的信息。一般情况下,消费者购买感知风险大的产品的时候会搜集更对的信息。 124、对于每一个消费者来说,旅游购买方案的评估标准有多个,但通常只有一两个是最重要的,对决策起决定性的作用。( ) ★考核知识点:旅游购买方案评估的基本方法和影响因素 附1.3.124(考核知识点解释) 消费者是在某些标准的基础上对旅游方案做出筛选的。这些标准有的是客观的,有的则是主观的,如旅游消费者在选择目的地时会以距离、时间、价格等客观条件作为衡量标准,对于有些方案则考虑是否符合自己的社会地位、形象等主观标准。对于消费者个体而言,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哪些特点更重要是因人而异的,因为消费者的需求不一样。对每一个消费者来说,评估标准可能会有许多,但通常只有一两个是最重要的,对决策起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市场开发人员必须很仔细地分析每一个目标市场的感知标准,准确地识别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125、旅游消费者在结束整个旅游消费活动完成后,通常会按照自己的期望对产品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一般分为满意和不满意两类。( ) ★考核知识点:旅游后阶段的旅游消费者行为 附1.3.125(考核知识点解释) 旅游消费者在结束整个旅游消费活动完成后,通常会按照自己的期望对产品进行评估,评估的结果有三种可能: 1.现实与期望相符,消费者的感受是中性的,既不很满意,也不很失望。 2.现实超过期望,消费者的感受是积极的,即感到满意。 3.现实低于期望,消费者的感受是消极的,即感到不满意。 二、主观部分: (一)、填空部分 1、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包括______过程、_______过程和____________过程。 ★考核知识点:旅游消费行为学的理论基础 附2.1.1:(考核知识点解释) 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即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并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者合在一起简称为“知情意”。 2、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较高层次的需要包括___________需要、_________需要和_______________需要。 ★考核知识点:需要层次理论与旅游消费者的需要 附2.1.2:(考核知识点解释)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由低向高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需要是不断地由低层次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过程,当最基本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们会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求。马斯洛还指出,较低层次的需要,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可以通过外部条件的改善得到满足,而较高层次的需要,如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则是从内部使人感到满足,而且越是得到满足对其行为就越具有激励作用。 3、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较低层次的需要包括______需要和_________需要。 ★考核知识点:需要层次理论与旅游消费者的需要 附2.1.3:(考核知识点解释)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由低向高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需要是不断地由低层次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过程,当最基本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们会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求。马斯洛还指出,较低层次的需要,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可以通过外部条件的改善得到满足,而较高层次的需要,如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则是从内部使人感到满足,而且越是得到满足对其行为就越具有激励作用。 4、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论。在20世纪70年代,马斯洛又增添了______________需要和______________需要。 ★考核知识点:需要层次理论与旅游消费者的需要 附2.1.4:(考核知识点解释) 20世纪70年代,马斯洛在上述分类的基础上又增添了认知和审美两种需要。认知需要产生于人们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对客观世界的探索欲望。审美需要是出于人类爱美的天性,表现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5、依据动机的作用,可以将旅游动机分为__________动机和___________动机。 ★考核知识点:动机的一般分类 附2.1.5:(考核知识点解释) 根据动机在行为中的作用,分为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 主导性动机是引起行为的主要推动力量,在所有的动机中占支配地位,而辅助性动机对于行为的产生虽然也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在所有的动机中处于受主导动机支配的地位。 6、麦金托什和格德尔对旅游动机的分类被广泛采用,他们提出旅游动机的四大类型,即___________动机、___________动机、_________动机和_________动机。 ★考核知识点:麦金托什对旅游动机的分类 附2.1.6:(考核知识点解释) 美国著名旅游学家麦金托什(Robert McIntosh)根据动机的诱发因素,将旅游动机划分为四大类,该分类常常被引用: 1.生理因素诱发的动机/身体健康的动机。 2.文化因素诱发的动机/文化动机。 3.地位和声望诱发的动机/地位声望动机。 4.社会交往的动机/社会交往动机。 7、根据丹恩提出的推拉理论,旅游者内心对于旅游的主观愿望属于_______因素,旅游资源的特色等外部刺激属于_________因素。 ★考核知识点:推拉理论下的旅游动机分类 附2.1.7:(考核知识点解释) 美国学者丹恩(G·Dann)提出了旅游动机的推拉理论。他认为旅游行为受到两个基本因素的影响即推动因素和拉动因素,推动因素是指旅游者内心对于旅游的主观愿望,拉动因素是指旅游资源的特色吸引旅游者到目的地旅游的动力,主要强调外部刺激对旅游者做出旅游决策的影响。 8、在认知心理学中,将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称作_____________;将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称作_____________。 ★考核知识点:感觉的定义和种类 附2.1.8:(考核知识点解释)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 9、根据感觉反映事物个别属性的特点,可以把感觉分为两大类,即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考核知识点:感觉的定义和种类 附2.1.9:(考核知识点解释) 根据感觉反映事物个别属性的特点,可以把感觉分为两大类: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属性,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皮肤觉。 内部感觉接受体内刺激,反映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包括肌肉运动感觉、平衡感觉和内脏感觉等。 10、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不同,可以将注意的类型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考核知识点:注意的种类和功能 附2.1.10:(考核知识点解释) 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11、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称作_____________注意;有预定目的且在必要时还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称作__________注意。 ★考核知识点:注意的种类和功能 附2.1.11:(考核知识点解释) 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还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它受人的意识的自觉调节和支配。 12、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但它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重要作用,其三大功能是_________功能、__________功能和___________功能。 ★考核知识点:注意的种类和功能 附2.1.12:(考核知识点解释) 注意具有明显的选择功能、保持功能和调节功能。选择功能就是表现在它能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一致的各种影响;保持功能表现在它使注意能长时间集中于一定的对象,并一直保持到完成行动动作、认知活动和达到目的为止;调节功能表现在它对活动所进行的调节与监督,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不同的事物上。 13、瞬时记忆是指个体凭视、听、味、嗅等感觉器官,感应到刺激时所引起的短暂记录,其持续时间往往按几分之一秒计算,又称作_________________。 ★考核知识点:记忆的种类及其对旅游消费行为的意义 附2.1.13:(考核知识点解释) 根据记忆保持时间长短不同,可分为感知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1.感知记忆:亦称瞬时记忆,是指个体凭视、听、味、嗅等感觉器官,感应到刺激时所引起的短暂记录,其持续时间往往按几分之一秒计算。瞬时记忆只留存在感官层面,如不加以注意,转瞬便会消失。瞬时记忆如果被注意和处理,就会进入短时记忆。 2.短时记忆:信息进入短时记忆阶段说明真正记忆的发生。但这一过程持续很短,一般是指一分钟甚至更短时间以内的记忆。 3.长时记忆:一般是指从一分钟以上直到许多年甚至保持终身的记忆。 14、人们在知觉过程中,从对象的某种特征推及对象的整体特征,从而产生美化或丑化对象的印象,这种心理现象称作________________。 ★考核知识点:知觉的心理定势 附2.1.14:(考核知识点解释) 晕轮效应是从对象的某种特征推及对象的整体特征,从而产生美化或丑化对象的印象。也就是说,看到对象的某种好处就以为整体都是好的,看到对象的某部分部分不好就以为整体都是不好的。首次效应是从时间上说的,晕轮效应是从内容上说的,这两种效应都带有明显的个人主观性,在印象的形成中具有演化、扩张和定势作用。 15、人们在知觉过程中,第一次接触到的人或事物所形成的印象往往难以改变,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_____。 ★考核知识点:知觉的心理定势 附2.1.15:(考核知识点解释) 人们在第一次接触到的人或事物所形成的印象往往难以改变,这种现象称为首次效应或第一印象。现实生活中,第一印象往往先入为主,人们会不自觉地将以后遇到的人或事物的印象与第一印象相联系。如果第一印象良好,对以后遇到的不良印象也不觉得反感;如果第一印象不好,对以后遇到的良好印象也会相形失色。 16、人们在知觉过程中,一些人对某类事物或人所持的共同的、固定的、笼统的看法和印象影响其知觉结果,这种心理现象称作_____________。 ★考核知识点:知觉的心理定势 附2.1.16:(考核知识点解释) 刻板印象指的是一些人对某类事物或人所持的共同的、固定的、笼统的看法和印象。刻板印象是一种群体的共识,而不是一种个体现象。刻板印象有助于快速认识人和事物,将其归类并做出相应决策,另一方面,刻板印象也有其局限性,它容易束缚住人的头脑,使一些陈旧的、不合时宜的观念很难改变。 17、人们在知觉过程中,个体凭借以往的经验进行认识、判断、决策、行动的心理活动方式,这种心理现象称作_____________。 ★考核知识点:知觉的心理定势 附2.1.17:(考核知识点解释) 经验效应指的是个体凭借以往的经验进行认识、判断、决策、行动的心理活动方式。经验是人们对过去经历的总结和认识,一般来说,丰富的经验有助于人们正确的认识客观事物。但是经验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考虑时间、地点、对象的变化而照搬过去的经验判断事物,往往也会出现偏差。 18、旅游者的态度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重要心理现象。态度构成的三大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核知识点:态度的定义和构成 附2.1.18:(考核知识点解释) 态度由认知、情感和意向三种要素构成。 19、态度的三个构成要素分别发挥不同的作用,其中,核心要素是__________,基础要素是__________,外观是______________。 ★考核知识点:态度的定义和构成 附2.1.19:(考核知识点解释) 三大要素在态度系统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层次不同、职能不同。情感是核心,认知是基础,意向是外观 20、美国心理学家凯尔曼在1958年提出态度的形成需要经历至少三个阶段,即____________阶段、_____________阶段、__________阶段。 ★考核知识点:态度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附2.1.20:(考核知识点解释) 美国学者心理学家凯尔曼(H.C. Kelman)在1958年提出了他的观点,即态度的形成需要经历至少三个阶段,概括为:服从阶段、同化阶段和内化阶段。 21、个性是个体在_____________基础上,在一定的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交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考核知识点:个性的含义和特征 附2.1.21:(考核知识点解释) 个性是个体在先天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交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带有一定倾向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它包含了以下几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先天素质是基础,这是一个前提条件。第二,社会历史条件是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外在环境影响因素。第三,社会交往是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的方式。第四,个性是心理特征的综合,具有倾向性而且保持一定稳定性。第五,个性的形成是一个过程,而非短暂的一段时间就能形成的。 22、根据个性结构理论,个性包括三个自我状态。主管情感部分的称作____________自我状态;支持理性思维的称作____________自我状态。 ★考核知识点:旅游消费者的个性结构与行为 附2.1.22:(考核知识点解释) 加拿大心理学家波恩(EricBerne)博士和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切尔斯(Thomas Chills)创立了新的个性结构理论。他们认为个性包括三个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受到这三种或其中某种自我状态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起着很大的作用。在消费者的行为研究中自我状态理论运用十分广泛,尤其运用于分析旅游者的购买决策过程。 儿童自我状态是记录内部信息的主体,是一个人最初形成的自我状态。它是个性中主管情感的部分,包括自然状态和顺应状态两种形式。 父母自我状态是记录外部信息的主体,指通过模仿父母或在心目中具有威信的人物的道德准则和其他信息而形成的态度和行为。 成人自我状态是个性中支持理性思维和信息客观处理的部分。它对父母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中的信息加以检验,以确定其是否符合具体情况。另外,成人自我状态还能预测可能发生的事情并做出理性决策。 23、根据旅游者的言谈举止,可以将旅游者的气质概括为四种类型,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核知识点:旅游消费者的气质差异及其消费行为特点 附2.1.23:(考核知识点解释) 在日常生活中,人的情感在发生的速度上会有快捷、缓慢之分,在强度上有强烈、微弱之分,在表现上会有表现外露和隐蔽之分,在行为上会有灵活与迟钝之分,这些特点的综合就反映了一个人的气质状态。根据旅游者的言谈举止,可以将旅游者的气质概括为四种类型。 24、测定个性表现的方法有很多,其中AIO测量法是销售者为了解市场消费者生活方式而设计的问卷调查方法。其中,A是指_______________,I是指_____________,O是指_____________。 ★考核知识点:旅游消费者调查的AIO结构法 附2.1.24:(考核知识点解释) AIO结构法又被称为活动、兴趣、意见测量法(activity, interest, opinion),是为销售者了解市场消费者生活方式而设计的问卷调查方法。它从活动、兴趣、意见三个主要方面对消费者进行调查以期获得细分化市场的相关资料。活动问题的主要内容通常包括消费者从事哪些活动、购买什么产品和如何分配时间;兴趣问题主要包括消费者的偏好和优先选择;意见问题主要询问消费者对社会、经济、文化事件的观点和感受。 25、参照群体是指足以影响一个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所有群体,它可以是不同类型的组织、群体和个人。 ★考核知识点:参照群体的概念和类型 附2.1.25:(考核知识点解释) 参照群体是指足以影响一个人态度、价值观、行为的所有群体和个人。它包括血缘的、社会的、经济的、职业的等不同类型的组织、群体及个人,规模可大可小,既可以是正式团体,也可以是非正式团体。可以是实体群体,也可以是心理群体。 26、参照群体对于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__________影响、____________影响和_______________影响。 ★考核知识点:参照群体对旅游消费者的影响和应用 附2.1.26:(考核知识点解释) 参照群体对于旅游购买决策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信息性影响、规范性影响和价值表现性影响。 消费者购买决策时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就是有关产品及其供应者的信息,群体的作用之一就是可以向其成员提供大量的相关信息。 规范性影响来自于对于群体规范或期待的作用。 群体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一个途径就是促进价值表现,即通过左右成员的购买来表现自己的价值取向。 27、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生产和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理论上可以分为两类,即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考核知识点:文化的概念和特征 附2.1.27:(考核知识点解释)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生产和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理论上可以分为两类,即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28、在跨文化旅游活动中,文化冲突对旅游消费者带来的冲击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___________阶段、____________阶段、____________阶段。 ★考核知识点:跨文化旅游对于旅游消费者的文化冲击 附2.1.28:(考核知识点解释) 文化差异对旅游者带来的冲击,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1.强烈冲击阶段 2.适应与协调阶段 3.不适应和恢复阶段 29、旅游消费者为解决消费问题而在自己的记忆中或者通过外部信息来源搜寻各种必要的信息所付出的努力。前者称为____________,后者称为__________。 ★考核知识点:消费者信息搜寻的概念和意义 附2.1.29:(考核知识点解释) 搜寻信息是指有意图地激活记忆里储存的知识或者在周围环境中获得信息的过程,即消费者为解决消费问题而在自己的记忆中或者通过外部信息来源搜寻各种必要的信息所付出的努力。前者称为内部信息搜寻,后者称为外部信息搜寻。消费者一般都是在外部信息搜寻之前先搜寻内部信息。消费者过去的经历与当前决策的关联性越大,外部搜寻的必要性就越小。以往一次非常美妙和非常糟糕的旅游经历都会首先作用于旅游消费决策。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消费者的决策依据是内、外部信息的结合。 (二)、名词解释 1、旅游消费行为 ★考核知识点:旅游消费行为要素 附2.2.1:(考核知识点解释) 旅游消费行为就是个人或团体旅游者为满足其需要而购买旅游产品的活动以及与此相关的决策过程。旅游消费行为要素包括旅游消费行为的主体、客体、过程和环境四大要素。主体是旅游消费者;客体是旅游产品,包括整体旅游产品和单项旅游产品;过程指旅游消费过程,包括消费前、消费中、消费后几个阶段;环境指旅游目的地、旅游客源地、旅游途中的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政治法律环境和自然环境。 2、旅游消费者 ★考核知识点:旅游消费者的概念和构成 附2.2.2:(考核知识点解释) 旅游消费者是指为了满足外出旅游和在旅游过程中的需要而进行消费的人。旅游消费者与旅游者在很大程度上指的是同一类群体,只是旅游消费者这一概念的使用强调的是从旅游消费活动的角度观察和研究旅游者。 3、旅游产品 ★考核知识点:旅游产品的含义和特殊性 附2.2.3:(考核知识点解释) 旅游消费者和旅游经营者是旅游产品的交易双方,因此,对于旅游产品概念的认识有必要从旅游消费者和旅游经营者两个角度进行。 从旅游经营者角度来看,对旅游产品可以从两个层次加以理解,这是旅游活动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其一是整体旅游产品的概念,其二是单项旅游产品的概念。 在旅游消费者一方看来,旅游消费者通过一定价格的支付而获得的一次旅游的全程经历就是他所购买的旅游产品。 4、旅游消费过程 ★考核知识点:旅游消费过程及其阶段划分 附2.2.4:(考核知识点解释) 旅游消费是一个过程,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又是紧密联系的。旅游消费行为是旅游消费者在贯穿于整个消费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表现。旅游消费过程可以分为消费前、消费中、消费后三个阶段。也可以根据旅游消费者的具体行为划分为:旅游需要的识别、旅游信息的搜集、旅游方案的选择、旅游经历和旅游后的处理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有的活动内容和特点。 5、旅游消费环境 ★考核知识点:旅游消费环境及主要因素 附2.2.5:(考核知识点解释) 任何行为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在旅游消费过程中,旅游消费者所处的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流动的,从旅游者的常住地、经过旅途再到旅游目的地是旅游者完成旅游经历的一个必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就消费者整体还是就消费者个体而言,旅游者长期居住的环境状况、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状况、途中环境的状况以及旅游者在各个环境之间的转换都会对其旅游消费行为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空间环境的流动与变化包括:客源地 、旅途、目的地。旅游消费环境包括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政治环境和自然环境。 6、“需要-动机-行为”模式 ★考核知识点:旅游消费行为研究模型 附2.2.6:(考核知识点解释) “需要-动机-行为模型”:以旅游消费者的需要、动机和活动去构建旅游消费者行为的周期,将影响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作为其中的焦点。由英国学者吉尔伯特(David Gilbert,1991)构建的“游消费者决策制定模型”(或称“需要-动机-行为模型”)即属此列。该模型将影响旅游者行为产生的因素分为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层次,前者如需要、动机、知觉、学习、态度及人格,后者如参照群体、家庭、文化。 7、“刺激-反应”模式 ★考核知识点:旅游消费过程及其阶段划分 附2.2.7:(考核知识点解释) “旅游消费者行为的刺激-反应模型”:该模型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关于人的行为是外部刺激的结果这一基本理论的基础之上,突出反映外部刺激和信息传播对旅游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作用。由英国的旅游营销专家米德尔顿(Victor Middleton,1994, 2001)所设计的“旅游消费者行为的刺激-反应模型”即是此类中的典型,其焦点在于反映各种信息过滤器或障碍因素在旅游消费者购买过程中的影响作用。 8、动机 ★考核知识点:动机的含义和特征 附2.2.8:(考核知识点解释) 动机是由内部需要引起的,促使行为产生并使其持续指向特定目标的内在驱动力。 9、需要层次论 ★考核知识点:需要层次理论与旅游消费者的需要 附2.2.9:(考核知识点解释)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于1943年在其《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需要层次论为揭示旅游者的需要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由低向高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需要是不断地由低层次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过程,当最基本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们会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求。马斯洛还指出,较低层次的需要,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可以通过外部条件的改善得到满足,而较高层次的需要,如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则是从内部使人感到满足,而且越是得到满足对其行为就越具有激励作用。 10、动机冲突 ★考核知识点:动机冲突 附2.2.10:(考核知识点解释) 个体同时产生多种动机时,会出现一种难以避免的现象,即所谓的动机冲突。动机冲突是指个体面临两种或者两者以上的动机时,动机对个体驱动力方向相反而发生冲突。动机冲突常常使个体产生矛盾心理。 11、推拉理论 ★考核知识点:推拉理论下的旅游动机分类 附2.2.11:(考核知识点解释) 1977年,美国学者丹恩(G·Dann)提出了旅游动机的推拉理论。他认为旅游行为受到两个基本因素的影响即推动因素和拉动因素,推动因素是指旅游者内心对于旅游的主观愿望,拉动因素是指旅游资源的特色吸引旅游者到目的地旅游的动力,主要强调外部刺激对旅游者做出旅游决策的影响。 12、首次效应 ★考核知识点:知觉的心理定势 附2.2.12:(考核知识点解释) 人们在第一次接触到的人或事物所形成的印象往往难以改变,这种现象称为首次效应或第一印象。现实生活中,第一印象往往先入为主,人们会不自觉地将以后遇到的人或事物的印象与第一印象相联系。如果第一印象良好,对以后遇到的不良印象也不觉得反感;如果第一印象不好,对以后遇到的良好印象也会相形失色。 首次效应在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感知中有重要的影响。 13、晕轮效应 ★考核知识点:知觉的心理定势 附2.2.13:(考核知识点解释) 晕轮效应是从对象的某种特征推及对象的整体特征,从而产生美化或丑化对象的印象。也就是说,看到对象的某种好处就以为整体都是好的,看到对象的某部分部分不好就以为整体都是不好的。首次效应是从时间上说的,晕轮效应是从内容上说的,这两种效应都带有明显的个人主观性,在印象的形成中具有演化、扩张和定势作用。 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很可能因为某项服务或某个服务人员服务质量不好就推及到旅游企业整体,认为该企业一无是处。 14、刻板印象 ★考核知识点:知觉的心理定势 附2.2.14:(考核知识点解释) 刻板印象指的是一些人对某类事物或人所持的共同的、固定的、笼统的看法和印象。刻板印象是一种群体的共识,而不是一种个体现象。刻板印象有助于快速认识人和事物,将其归类并做出相应决策,另一方面,刻板印象也有其局限性,它容易束缚住人的头脑,使一些陈旧的、不合时宜的观念很难改变。 15、学习 ★考核知识点:学习的本质 附2.2.15:(考核知识点解释) 学习是指个体获得各种知识或经验,并将之运用于日后有关的行为潜能或行为中的过程。 从消费行为的角度,可以将学习定义为个体获得关于购买和消费知识与经验并将其应用于相关消费行为的过程。 16、经典性条件反应原理 ★考核知识点:经典性条件反应原理与应用 附2.2.16:(考核知识点解释) 由前苏联学者巴甫洛夫提出。该原理是,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17、操作性条件反应原理 ★考核知识点:操作性条件反应原理与应用 附2.2.17:(考核知识点解释) 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该原理是,行为结果对于行为习得具有强化的作用,行为的习得是靠强化作用来进行的。只要掌握了行为结果所具有的强化作用的内在规律,就可以较好地控制人们的各种学习行为,这一过程就被称为操作性学习过程。 18、旅游消费态度 ★考核知识点:态度的定义和构成 附2.2.18:(考核知识点解释) 旅游消费态度是指旅游消费者针对某一特定的旅游活动对象的比较稳定的评价和消费倾向。 19、旅游消费偏好 ★考核知识点:旅游消费态度与旅游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 附2.2.19:(考核知识点解释) 旅游消费偏好是指旅游消费者趋向于某一旅游目标的一种消费心理倾向。它是建立在旅游者持有积极态度的情况下的一种行为倾向。 20、个性 ★考核知识点:个性的含义和特征 附2.2.20:(考核知识点解释) 个性是个体在先天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交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带有一定倾向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21、特质论 ★考核知识点:关于个性的特质论 附2.2.21:(考核知识点解释) 特质论强调根据具体的心理特征来区分人的个性,它着重于实证和定量分析。特质论认为,人的个性是由诸多特质构成的,特质是指人拥有的品质或特征,它们作为一般化的、稳定而持久的行为倾向而作用,是个体以相对一贯的方式对刺激做出反应。 22、旅游者个性类型模型 ★考核知识点:普洛格的旅游者个性类型模型 附2.2.22:(考核知识点解释) 对于旅游消费者,可以按照个性类型划分为不同的细分市场。个性 类型有多种划分方法,常采用的标准如按人格特质划分和按照性格类型划分。这方面研究的代表学者是美国斯坦利.普洛格(S.Plog)博士。 1972年,他在题为“为何旅游点受欢迎的程度出现大幅度摆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了“自我中心——多中心”个性类型模型,将旅游者分为自我中心型、近自我中心型、中间型、近多中心型和多中心型。 1995年Plog又进一步将该模式发展为更具有营销意义的“依赖型——冒险型”模型,该模型将旅游消费者划分为依赖型、近依赖型、中间依赖型、中间冒险型、近冒险型、冒险型六种类型。 23、AIO结构法 ★考核知识点:旅游消费者调查的AIO结构法 附2.2.23:(考核知识点解释) AIO结构法又被称为活动、兴趣、意见测量法(activity, interest, opinion),是为销售者了解市场消费者生活方式而设计的问卷调查方法。它从活动、兴趣、意见三个主要方面对消费者进行调查以期获得细分化市场的相关资料。活动问题的主要内容通常包括消费者从事哪些活动、购买什么产品和如何分配时间;兴趣问题主要包括消费者的偏好和优先选择;意见问题主要询问消费者对社会、经济、文化事件的观点和感受。 24、参照群体 ★考核知识点:参照群体的概念和类型 附2.2.24:(考核知识点解释) 参照群体是指足以影响一个人态度、价值观、行为的所有群体和个人。它包括血缘的、社会的、经济的、职业的等不同类型的组织、群体及个人,规模可大可小,既可以是正式团体,也可以是非正式团体。可以是实体群体,也可以是心理群体。 25、从众心理 ★考核知识点:参照群体对旅游消费者的影响和应用 附2.2.25:(考核知识点解释) “从众心理”是指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个体成员放弃个人的意见并使个人意见符合群体的要求,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与信念的心理过程,即“随大流”的心理。 26、家庭生命周期 ★考核知识点:家庭生命周期的概念和阶段划分 附2.2.26:(考核知识点解释) 家庭生命周期是指—个家庭由形成到消亡所经历的不同阶段,是由婚姻状况、家庭成员年龄、家庭结构等变量因素结合而成的复合变量。 家庭生命周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其旅游消费需求、旅游偏好、旅游消费决策过程等都受到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是影响旅游消费决策变化的重要因素。 27、社会阶层 ★考核知识点:社会阶层的概念和作用 附2.2.27:(考核知识点解释) 社会阶层是指由具有相同或类似社会地位的社会成员组成的相对持久的群体。也就是说,社会中相对持久和同质的部分、个体或家庭享有类似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往往在社会地位上相接近而属于同一社会阶层。 28、亚文化 ★考核知识点:亚文化的概念和划分 附2.2.28:(考核知识点解释) 亚文化是文化中的一个可识别的亚系统。亚文化是亚系统中人们共同创造的文学、艺术、宗教、哲学、法律、道德以及共同享有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评判标准、风俗习惯等因素的综合体。 亚文化有很多的分类方法,目前最常见的也是被国内外营销学者普遍接受的是按照民族、宗教、种族、和地理区域的划分方法。 29、文化价值观 ★考核知识点:文化价值观的概念和主要分类 附2.2.29:(考核知识点解释) 文化价值观反映的是一种文化最基本的态度和信念,决定了社会成员对真善美的评判标准和价值取向,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但又是深层次的。影响消费行为的价值观主要有:关于社会成员之间关系的价值观、人类和环境关系的价值观以及社会成员自我感知的价值观三大类。 (三)、简答 1、简要说明旅游消费行为过程模型及其阶段的划分。 ★考核知识点:旅游消费行为研究模型 附2.3.1:(考核知识点解释) 该研究模型是假定旅游者的购买决策过程都经由一系列的阶段并以理性方式进行推进和发展,直至最终对某一旅游产品或服务做出购买或最终放弃购买,以旅游购买过程的各个阶段为基本思路。如将旅游购买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产生旅游欲望和需求、信息收集和印象评估、旅游决策和方案选择、旅游准备和旅游体验、对旅游结果的满意程度及评估(或旅游需要识别阶段、旅游信息搜集阶段、旅游方案选择阶段、旅游经历和旅游后阶段。也有分为消费前、消费中、消费后三个阶段。 2、简要说明研究旅游消费行为的“需要-动机-行为”模式。 ★考核知识点:旅游消费行为研究模型 附2.3.2:(考核知识点解释) 该模型以旅游者的需要、动机以及行为构成旅游消费者行为的周期。以影响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内部和外部因素为焦点。该模型将影响旅游者行为产生的因素分为个人因素(内部因素)和社会因素(外部因素)两个层次,前者如需要、动机、知觉、学习、态度及人格,后者如参照群体、家庭、文化。 3、简要说明研究旅游消费行为的意义。 ★考核知识点:研究旅游消费行为的意义 附2.3.3:(考核知识点解释) 探究旅游消费行为的特点和规律既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 第一,从宏观角度讲,对宏观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旅游业的良性发展给一个国家和地区不仅带来经济效益,而且带来社会效益。旅游消费者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第二,为旅游营销者提供营销决策的依据和方法,启发思路。 1.有助于营销者深化对旅游消费市场的了解。2.有助于为营销者制定营销决策提供依据,并可帮助营销者针对旅游者的消费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有效地组织和开展营销活动。 第三,有利于科学合理地开发旅游资源和安排旅游设施。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是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旅游消费者直接感知、体验的对象。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实现需要旅游消费者的光顾才能实现,旅游消费行为研究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有利于建设和培养高质量的旅游企业员工队伍。 旅游事业的发展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必须有一支高质量旅游企业员工队伍。旅游工作者掌握这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可以正确认识和进一步了解自己工作和服务的对象,把握工作对象的心理特点和差异,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工作水准。 第五,有利于旅游市场的培育,有助于提高旅游消费者满意度。人们可以更系统、更深入地学习旅游消费知识和经验,培养其旅游兴趣,提高其旅游消费决策能力。 4、简要说明需要层次论和旅游消费者的需要。 ★考核知识点:需要层次理论与旅游消费者的需要 附2.3.4:(考核知识点解释)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1970)于1943年在其《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需要层次论为揭示旅游者的需要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由低向高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的需要是不断地由低层次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过程,当最基本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们会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求。马斯洛还指出,较低层次的需要,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可以通过外部条件的改善得到满足,而较高层次的需要,如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则是从内部使人感到满足,而且越是得到满足对其行为就越具有激励作用。 人们外出旅游实际上就是更换生活场所和生活方式,因此,人们在旅游活动中的一切需要在旅游活动中都有体现。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可以解释旅游者的很多行为表现,也有利于我们了解旅游者的基本需求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旅游消费者的需要,进而提供令旅游者愉快的称心服务。 生理的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是人的自然属性的表现。人在旅游活动中,离不开基本的生理需要,所以要解决其食、住的问题。 安全的需要是指个体对于稳定性、独立性、警戒性以及从恐惧和焦虑中解放出来的需求。在旅游过程中,安全也是基本需求,是旅游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保障。爱和归属感的需要是指人们与他人交往,或者融入某一团体的需要。通过旅游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感受爱心、表达爱心。尊重的需要主要包括自我尊重和受到他人尊重两个方面的需要。在旅游中,消费者期待在旅游中与他人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更加注重受到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最高层次的需要,主要是指个体希望尽最大可能发挥自身的潜能和特长,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和信念。有些旅游者将旅游视为展示追求自我的一种方式,怀着这种旅游目标。 5、什么是旅游消费动机?简要说明旅游消费动机的功能和特点。 ★考核知识点:旅游消费动机的主要功能、旅游动机的特点 附2.3.5:(考核知识点解释) 旅游消费动机是指推动人们进行旅游消费活动,并使人处于某种积极状态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动力。 旅游消费动机的四大功能:1.激励行为。在这种内部驱动力的作用下,个体会积极的为目标的实现采取行动。2.决定行为方向。能将行为指向特定的目标和对象。3.维持行为。人们在追求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动机将贯穿始终,不断激励人们努力采取行动,直至目标的实现。4.强化行为。动机还可以对行为产当正强化和负强化的作用。 旅游消费的特点:1.多重性。是指旅游者参加某项旅游活动不仅仅出于一种动机而是出于多种动机,想满足多种需要。2. 共享性。在多数情况下团队旅游就意味着所有的参与者之间达成一种妥协,那么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则具有共享性。3.隐蔽性。一种情况是旅游者不愿意说出自己旅游的真正动机。另外一种情况是,旅游行为受到潜意识的支配,旅游者自身也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真正动机。4.复杂性。其一表现为一种旅游活动背后是出于多种动机或者一种旅游动机促使产生多种旅游活动。其二表现为旅游动机的冲突。5.学习性。旅游动机的学习性是指旅游动机是可以随着旅游者学习和经验的积累不断变化而获得的。 6、简要说明影响消费者注意的主要因素和基本规律。 ★考核知识点:注意的种类和功能 附2.3.6:(考核知识点解释)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注意的影响因素包括:1.刺激物的特点:大小、形状、颜色、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2.个体本身的状态:人对事物的需要、兴趣、态度、精神状态、知识经验等;3.情境因素:如当时的天气状况、当时的身体状况等。 一般来说,大的刺激物比小的刺激物更容易引起注意;彩色画面比黑白画面更容易引起注意;物体处于视野的正中位置比处于边缘位置更容易被注意,报纸左上角的信息比右下角的信息更容易被注意,这是因为我们的阅读习惯使然;隔离物有助于吸引注意力,如报纸栏目的边框;相对于那些与背景融为一体的刺激物,能够与其背景形成强烈反差的刺激物更容易被注意;简单、直接的信息呈现方式比复杂的方式容易被注意;动感的刺激物比静止的刺激物更容易被注意。这些规律在营销刺激手段中常常被应用。 7、简要说明旅游知觉的组织化和组织原则。 ★考核知识点:知觉的组织原则 附2.3.7:(考核知识点解释) 知觉的整体性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如前所述,知觉是对当前事物的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的整体反映。当我们知觉一个熟悉的对象时,只要感觉了它的个别属性或主要特征,就可以根据以前的经验而知道它的其它属性和特征,从而整个地知觉它。如果知觉的对象是没有经验过的或不熟悉的话,知觉就更多地以知觉对象的特点为转移,将它组织成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这种现象叫做知觉的组织化。 知觉在组织整合的过程中,通常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包括:接近原则、相似原则、封闭原则、延续原则。这些基本规律也体现在旅游者的知觉过程中。 接近原则:在知觉刺激时,相互接近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一组而形成为知觉对象。 相似原则:在知觉各种刺激物的时候,彼此相似的刺激物比彼此不相似的刺激物更容易组合在一起,而成为知觉对象。 封闭原则:封闭原则是指若干个刺激共同包围一个空间,有形成同一知觉形态的倾向。 连续原则:在知觉各种刺激的时候,某刺激物往往与更容易组合的前导刺激物一起成为知觉的对象。 8、简要说明旅游者对时间知觉的一般规律及其启发。 ★考核知识点:旅游消费者对旅游时空的感知 附2.3.8:(考核知识点解释) 旅游的过程分为前往目的地途中、游览过程中、返回途中。 前往目的地途中,人们总是倾向于用较短的时间完成前往目的地的旅途,一方面,他们从心理上迫切地希望赶快到达目的地开始旅游;另一方面,人们的闲暇时间极为有限,就要尽量缩短旅途时间,从而相对地增加游览时间。因此应改善交通条件或对时间合理安排。 在目的地游览过程中,人们总是希望有充足的时间从容地欣赏、慢慢地体味。旅游者比较反感匆忙的做法。所以,旅游经营者应该注意游览时间的安排和控制。 在结束了全部的旅游活动后,旅游者或是感到身心疲惫,希望尽快回家休息一下,归家心切,所以,人们总是希望能用较少的时间完成归途。要提醒游客不要遗忘物品。 9、简要说明经典性条件反应原理及其在广告策略中的应用条件。 ★考核知识点:经典性条件反应原理与应用 附2.3.9:(考核知识点解释) 经典性条件反射/反应 ,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在运用经典性条件反应原理时,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的顺序 经典性条件反应首先取决于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的出现顺序。大部分研究表明,条件刺激先出现与非条件刺激,才能产生有效的条件反应作用,或者说,先条件反应作用的效果要好。所以,做广告时,有必要先提示产品(即条件刺激),然后再出现设计的背景音乐、场景、名人画面或消费者喜欢的刺激物(即无条件刺激),其广告通常要更好一些,目的是让消费者看到产品或产品名称时,就能同时产生他看到所喜爱的刺激物时的感觉。 2.非条件刺激的强度 非条件刺激所引起的情感反应的强度直接影响条件反应的作用。非条件刺激的强度越高,条件反应作用就越大。例如,广告中所利用的消费者非常熟悉的影视体育明星比起一般的普通模特,就更容易引起受众的主意。 3.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的一贯性 为有效地引起条件反应作用,产品(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要保持一贯的结合。无论是在电视广告中、还是在广播里,或者在现场展示,都由二者匹配,所形成条件反应效果会更强烈。 4.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的可视性 大多情况下,具有可视性的刺激产生的效果更强烈。因此,这一原理更多地被电视广告所应用。 5.重复的次数 要通过足够多的次数,才建立起这种条件反应机制。通常是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之间的结合次数越多,条件反应作用的效果越好。 10、简要说明观察学习原理以及观察学习的优点。 ★考核知识点:观察学习原理与应用 附2.3.10:(考核知识点解释) 观察与模仿是我们在日常中很容易见到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指个体通过对他人言行的观察和模仿来进行学习并采取行动的过程。现代观察学习原理主要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图纳(A. Bandura)提出的。观察学习理论实际上融合了认知学习和行为注意学习的理论。该理论尤其强调学习过程中社会条件的作用,因此,有时也称之为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有以下特点:其一,观察学习并不必然具有外显的行为反应。其二,观察学习不一定必须经过强化才会发生,在没有强化作用的情况下,也可能发生;其三,观察学习不等同于模仿,它不是对榜样行为的简单重复,而是从中获得信息,学习者既可能模仿,也可能不模仿。 与其他类型的学习比较,观察学习的优点表现为:其一,通过对榜样行为的观察,可以避免因失误等造成的昂贵的代价,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或伤害;其二,观察有时是学习新行为的最好甚至是唯一手段;其三,观察可以缩短行为学习的实践。 11、简要说明旅游消费者的学习内容、学习途径和意义。 ★考核知识点:旅游消费者学习的内容和途径 附2.3.11:(考核知识点解释) 旅游消费者在学习过程中通常会学习四方面:旅游消费动机的学习、旅游消费态度的学习、旅游知识的学习和旅游消费经验的学习。 1. 旅游消费动机的学习 旅游动机是学习获得的这一观点,会使我们对旅游行为会随着需要和动机的习得发生变化有更加全面的理解。从旅游业角度来看,依据动机是习得的这一观点,完全可以通过鼓励旅游者学习新的动机来影响他的旅游消费决策。 2. 旅游消费态度的学习 态度不是生来就有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人们的意见、信念为基础形成的。学校、家庭、朋友、熟人以及自己所属的群体、生活的社会和新闻媒介都会向人们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人们对这些信息的学习,就会形成一定的信念或意见,这些信念或意见就会帮助人们形成一定的态度。旅游态度的学习,会影响旅游消费者的购买倾向。 3. 旅游知识的学习 旅游知识包括旅游资源方面的知识、旅行方面知识以及旅游产品品牌方面的知识等。旅游消费者的知识面越广、信息量越大,对相关知识理解得越深,就越有可能在旅游活动中获得更多的精神享受。 旅游消费者学习旅游知识的渠道是多方面的,例如通过各种大众传播媒介:电视、报纸、广播、网络、书籍、杂志、宣传册等;还可以参加各种知识讲座、俱乐部交流等。当代社会,不断出现新的信息传播媒介,如手机网络,一部手机可以知天下,微信营销热火朝天。为旅游消费者提供了越累越多的便利途径获取相关的知识。旅游经营者应有意识地为旅游消费者开发更多的获取旅游知识的途径和机会。 4. 旅游消费经验的学习 旅游消费经验的学习,是指人们学习如何正确地购买和使用旅游产品。换句话说,就是学会区别相互竟争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以及如何对待在购买决定中所包含的风险和未知因素。 旅游消费经验的学习涉及面很广,诸如购买什么样的产品,接受什么样的服务,确定什么样的价格,吸取什么样的经验,避免什么样的风险、在旅游决策中如何应付风险和不可知因素等。 12、什么是旅游消费态度?简要说明态度在消费购买行为中的作用。 ★考核知识点:态度的特性和功能 附2.3.12:(考核知识点解释) 旅游消费态度,是指旅游消费者针对某一特定的旅游活动对象的比较稳定的评价和消费倾向。 从消费者角度来说,旅游消费态度具有以下四大功能:效用功能、 认识功能、价值表现功能、自我防御功能。 1. 效用功能 效用功能是指只有形成适当的态度,才能使消费者的意念直接导向能满足其需要的商品,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从而使行为满足自身的需要。比如,游客在酒店受到优质热情的服务就容易产生积极的态度,这样有利于游客和酒店双方活动的顺利进行。而且游客一旦形成这种态度,下次出游的时候可能会做出相同的选择,入住这家酒店,从而节省更多的精力。 2. 认识功能 态度的形成,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事物。当人们面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时候,出于一种本能,会尽力使环境简单化,从而更加集中精力,关注他们认为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事情。比如,消费对某类广告产生了消极的态度,那么下次他遇到类似的广告时,他可能就不再去看,以免浪费时间或受误导。同样,旅游企业的品牌忠诚度也可以用态度的认识功能来解释。 3. 价值表现功能 态度可以从很多方面表现出个体的性格、身份、修养、价值观等等。所以形成了某种态度就可以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同时可以反映个体可能选择的行动方案。比如,如果大多数游客认为入住某品牌的大饭店(如希尔顿饭店)是身份和地位的体现,那么有些游客就会对之产生好感,并选择入住该饭店以表明自己的价值取向。 4. 自我防御功能 人们常常通过某种态度的表达保护自我形象和自尊心不受威胁和伤害,这类态度可以视为防御性态度。这种自我防御性的态度能帮助个体维护自我形象,获得一种心理安慰,免受焦虑、不安和卑下之感,以保持心理的平衡。但要知道,许多类似态度的表达实际上反映出个体对自己持相反的看法。例如,感到自卑的人常对别人持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再比如,有些消费者在旅游消费方面决策失误,但在他人面前却依旧辩解说自己的决策是正确的,或把明显的失误归因于听了他人不真实的介绍。 13、简要说明态度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考核知识点:态度的定义和构成 附2.3.13:(考核知识点解释) 态度由认知、情感和意向三种要素构成,各要素在态度系统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层次不同、职能不同。情感是核心,认知是基础,意向是外观。 在大多数情况下,态度都会表现出明显的三要素结构。某些现象或许具有一元论所描述的特征,但挖掘其根源,还是可以看到认知所发挥的作用。旅游消费态度通常由这三种要素构成。 认知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已有详细的介绍。这里认知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知觉、理解、信念和评价,是态度形成的基础。情感是在认知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感情体验,是态度形成的核心。意向是指对态度对象作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是形成态度的准备状态。它是态度的外观,具有指导作用,制约着人的行为。 态度构成的三要素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紧密联系,形成了完整的有机体。一般而言,三者的作用方向是相互协调一致的,消费者的态度也表现为三者的统一。但在特殊的情境中,三种因素也可能发生背离,以致使消费者的态度呈现矛盾状态。一般的规律是,态度的三种要素越是趋于一致,态度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就越强,否则就可能发生动摇。旅游消费者对自己喜爱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产品的态度也会出现这种状况。 14、简要说明儿童群体的心理特点及相应的旅游服务策略。 ★考核知识点:旅游消费者的年龄差异及其消费行为特点 附2.3.14:(考核知识点解释) 少年儿童消费者群体主要至0~15岁的未成年人所组成的群体。根据年龄大小,少年儿童旅游者具体可划分为两个部分。年龄较小的一部分,通常指学龄前儿童。少年儿童大多是与父母或长辈一同出游,也有部分是参加集体出游。少年儿童旅游者的心理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稳定性 生理需求比较突出,尤其是年幼者。年龄大一些的少年则开始倾向于个性化需求,不再单纯的考虑服务过程中的生理方面。少年儿童旅游者的心理容易受到环境和其他人为因素的影响,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因此,旅游工作人员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当环境或者其他的外在条件发生改变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少年儿童旅游者的变化,适时的改变服务的方式和内容。 2.独力性不强 和成年人相比,少年儿童旅游者的独立性相对来说不是很强。因此,在旅游服务过程中,少年儿童更需要得到服务人员的悉心照顾和格外的注意。 3.好奇心比较大 少年儿童与外界的接触比较少,当他们参加到旅游活动中的时候,面对陌生的环境往往会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为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就会采取一些特别的行动,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不会对安全等因素进行考虑。因此,旅游服务人员在旅游活动之初一定要讲清楚各种行为的利害关系,并和少年儿童旅游者的家长一起来监督儿童旅游者的行为,必要的时候要采取一定的强制措施。 15、简要说明青年群体的旅游消费行为特点和相应的服务策略。 ★考核知识点:旅游消费者的年龄差异及其消费行为特点 附2.3.15:(考核知识点解释) 青年消费者的划分标准并不是很统一,一般认为是指15~35岁的人群。青年旅游者的心理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科学,追求时尚 青年人的心理特点是感觉敏锐,富于幻想,勇于创新。反映在旅游活动中,就是比较重视旅游产品的时代性,注重服务的科学性。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时尚的消费活动,它对青年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旅游产品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不断的丰富其内容,而且,旅游服务提供者也要不断的对服务的内容、服务的方式和手段进行更新,要注重服务中的科学含量。 2.强调个性和自我表现 青年人的自我意识比较强,追求个性独立,希望形成完善的个性形象,因此,青年消费者更喜欢表现自己的特殊性。具体到旅游活动中来,青年旅游者往往重视旅游活动是否适应自己的个性发展,他们会选择一些更具有特点的旅游产品,更希望得到一些不同的个性化服务,更愿意在旅游过程中亲身参与某些活动来表现自己。因此,旅游企业要研究青年旅游者的个性需要,不断推出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在旅游服务过程中,不要一成不变,循规蹈矩,要根据旅游者的需要不断的完善服务内容,同时,要适当的推出旅游者自助的服务项目,使旅游者利用旅游企业提供的设施进行自我服务,给旅游者提供表现的机会。 3.消费欲望强烈,冲动性购买的行为比较多。 青年消费者的经济一般都比较独立,而且负担比较小,因此消费的欲望比较强烈。而且,青年消费者的感情冲动,行为容易受到感觉的影响。因此,对于旅游企业和旅游服务人员来说,要通过各种渠道来刺激青年旅游者的消费欲望,促使其消费行为的发生。 16、简要说明中年群体的旅游消费行为特点和相应的经营策略。 ★考核知识点:旅游消费者的年龄差异及其消费行为特点 附2.3.16:(考核知识点解释) 按照传统习惯划分,中年人指的是35岁以上尚未退休的消费者。中年旅游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特点: 1.旅游消费行为比较理智 中年人的生活阅历广,生活经验比较丰富,情绪一般比较平稳,很少感情用事和冲动购买。在购买旅游产品的时候,他们会比较客观、理智的分析旅游产品的价值。在消费旅游服务的过程中,受外界条件的影响比较小,更尊重自己的想法。因此,旅游企业面对中年旅游者的时候,一定要设法凸显出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的价值,在提供旅游服务的时候,要尊重旅游者的选择。 2.旅游消费的计划性 中年人的生活负担一般比较大,虽然他们的经济收入比较稳定,但由于家庭负担比较重,因此生活的压力比较大,所以他们在做出任何决定的时候都要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表现在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选择上,则具有很强的计划。对于旅游企业来讲,由于中年人的生活压力比较大,因此更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放松身心,而旅游则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旅游企业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来争取更多的中年旅游者。其次,中年旅游者的理智性比较强,旅游服务消费具有很大的计划性,因此,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要讲究服务的艺术,促进旅游者的消费行为。 3.价格敏感性比较强 由于中年人的特殊家庭地位,他们对于价格是比较敏感的,在消费过程中,往往精打细算,寻求物美价廉。因此,旅游企业面对中年消费者的时候,对于自己提供的服务产品的价值一定要详细的说明,强调产品的物有所值。旅游服务人员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切忌哗众取宠,一定要踏踏实实,细致周到。 17、简要说明老年群体的旅游消费行为特点和相应的经营策略。 ★考核知识点:旅游消费者的年龄差异及其消费行为特点 附2.3.17:(考核知识点解释) 老年人一般指60岁以上的群体。老年旅游者主要的心理特点如下: 1.求实性消费明显 求实性消费特征一般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产品的适用性;二是服务的可靠性;三是价格的合理性。在日常生活中尽管老年人的个性特征、生活习惯、消费方式有很大差异,但求实消费是多数老年人的基本心态,老年人消费一般要求方便适用、安全舒适、有益健康等,而对新颖性、趋时性无过高要求。对服务的求实性表现为对服务要求可靠、及时、方便,能消除不安全感。对价格的求实表现为要求物美价廉,在我国节俭传统的影响下,我国老年人对价格一般较为敏感。 2.怀旧心理强烈 老年人在数十年的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留恋自己过去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性的消费产品,对于新事物,新产品的接受性比较差。因此,旅游企业应该推出针对于怀旧心理的旅游产品:旅游线路的设计体现出历史的沧桑,提供更多的传统服务项目等等。在服务过程中,服务人员一定要保持足够的耐心,仔细认真的为老年旅游者提供服务。 3.对旅游服务期望较高 老年旅游者由于自身身体的限制,在旅游过程中,更看中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他们希望自己投入财力以后可以享受到舒适的旅游过程。因此,旅游服务人员在服务过程中,要针对老年旅游者的消费心理,以高超的服务技术为其提供完善的高品质服务。 18、简要说明女性群体的旅游消费心理特点及相应的经营服务策略。 ★考核知识点:旅游消费者的性别差异及其消费行为特点 附2.3.18:(考核知识点解释) 女性旅游者的消费行为特点 1.注重旅游产品外在表现和情感体现 女性旅游者普遍具有求美的心理和情感性的特点,她们的感情比较丰富,善于联想,因而在参加旅游活动的时候,比较重视旅游产品的外在表现,比如:酒店的外观、清洁程度、旅游景点的魅力、纪念品的特点等等。在满足感官需要的同时,女性旅游者往往比较重视旅游产品的感染力,她们更易于体会旅游过程所带给人的精神享受。因此在设计、组合旅游产品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旅游产品的吸引能力和情感内容。要使得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可以看到美,亲近美,感受美,甚至创造美。 2.注重对旅游产品之间的比较 女性旅游者观察事物时比较仔细,在做出购买决策的时候更舍的花费大量的时间,选购旅游产品时通常表现出较强的挑剔性。她们会对不同旅游产品的质量、价格等各方面的具体利益进行仔细比较后才会做出最终的选择。因此旅游企业在提供旅游产品的时候一定要保证自己的产品具有足够的竞争性,同样的质量的情况下,价格要有竞争力;同样的价格,旅游产品一定更能引起人的兴趣。总之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消费活动,对于它的选择,人们往往更倾向于对自己更有利益的产品。旅游企业要想赢得顾客,必须要使自己的产品更能吸引顾客、满足顾客。 3.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在选择旅游产品的时候,女性消费者考虑的方面比较多,因而决策的时间比较长,在此期间,她们会对各种外部信息比如:旅游企业的广告信息、旅游专家的有关评论、朋友的建议、其他人的旅游消费经验等进行分析,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做出最终的决定。 在消费旅游产品的时候,女性旅游者也比较重视外界的因素,旅游过程中发生的各种事情都有可能对她产生影响,进而表现出一定的行为特征。比如:饭店中其他客人与服务员之间的矛盾可能会使女性消费者首先对饭店产生坏的印象、旅游活动中偶然出现的非人为因素事件可能会使其旅游的心情受到很大的影响等等。 因此,在旅游服务过程中,一定要针对女性旅游者的心理特点,详细认真的解释各种问题,对于可能发生的事件一定要提前与旅游者打招呼,当旅游者表现出对旅游活动的迟疑情绪时,要耐心的解释,认真的分析。 4.追求时尚的心理 现代女性消费者具有普遍求美心理和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在消费旅游产品时表现出一定的时代特点,她们更崇尚流行,追随时髦。在接受旅游服务的过程中,女性消费者更注重服务的个性化,时代性等特点。因此,旅游服务人员在提供服务的时候一定要讲究服务的艺术,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以满足旅游者的需要。 19、什么是参照群体?简要说明参照群体对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 ★考核知识点:参照群体的概念、参照群体对旅游消费者的影响和应用 附2.3.19:(考核知识点解释) 参照群体是指足以影响一个人态度、价值观、行为的所有群体和个人。它包括血缘的、社会的、经济的、职业的等不同类型的组织、群体及个人,规模可大可小,既可以是正式团体,也可以是非正式团体。可以是实体群体,也可以是心理群体。实体群体,是指人们面对面地相互作用的具体群体;心理群体,即人们内心的一种模糊的抽象概念。参照群体的意义就在于它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意见,并影响人们的自我意识。 参照群体对于旅游购买决策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信息性影响、规范性影响和价值表现性影响。 信息性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时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就是有关产品及其供应者的信息,群体的作用之一就是可以向其成员提供大量的相关信息。参照群体对个体在信息性方面的影响,取决于被影响者与群体成员的相似性,以及施加影响的群体成员的专长性。为了获得旅游产品的信息,旅游消费者会采取的行为主要有:消费者从专业社团或专家群体搜寻品牌信息;消费者从专门从事有关产品之工作的人那里搜寻信息;消费者从朋友、邻居、亲戚或同事那里搜寻有关品牌的知识和经验;消费者观察到参照群体的所作所为选择和使用品牌产品。 规范性影响:规范性影响来自于对于群体规范或期待的作用。规范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群体对其所属成员行为合适性的期待,它是群体对其成员确定的行为标准。带来规范性影响的消费者行为方式主要有:为迎合同事朋友的期望,消费者容许以同事的偏好来影响自己的品牌选择;消费者的决策顺从于经常交往的人的偏好;家庭成员的偏好影响消费者的选择;为迎合他人期望的愿望,容许他人的愿望影响其品牌选择。 价值表现上的影响:群体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一个途径就是促进价值表现,即通过左右成员的购买来表现自己的价值取向。带来价值表现影响的消费者行为方式主要有:消费者感到购买或使用某种品牌可以改善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消费者感到购买某种或使用某种品牌的人具备他们极想拥有的品质和特征;消费者有时感到成为广告中所显示的使用某种品牌的那类人是相当不错的;消费者感到那些购买某种品牌的人受到他人的崇敬或尊重;消费者感到购买某种品牌有助于向他人显示自己是怎样的人或将成为怎样的人。 20、什么是家庭生命周期?简要说明满巢阶段的旅游消费行为特点。 ★考核知识点:家庭生命周期的概念和阶段划分、 满巢期家庭旅游消费行为分析 附2.3.20:(考核知识点解释) 家庭生命周期是指—个家庭由形成到消亡所经历的不同阶段,是由婚姻状况、家庭成员年龄、家庭结构等变量因素结合而成的复合变量。家庭生命周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其旅游消费需求、旅游偏好、旅游消费决策过程等都受到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是影响旅游消费决策变化的重要因素。 消费者的家庭状况,因为年龄、婚姻状况、子女状况等因素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生命周期,这里我们根据家庭成员结构变化将家庭生命周期划分为五个阶段,即未婚期、新婚期、满巢期(包括三个阶段)、空巢期(包括二个阶段)、鳏寡期,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旅游消费行为特点。 满巢期:夫妇带子女的时期,孩子是影响家庭旅游的重要因素。 分为三个阶段: (I)满巢期一阶的家庭,也叫儿童家庭,指年轻夫妇有一个六岁以下孩子的家庭:处于这一阶段的消费者往往需要购买住房和大量的生活必需品,常常感到购买力不足,对新产品感兴趣并且倾向于购买有广告的产品。并且这一阶段夫妻二人的大部分时间被照料子女所占用,加上孩子幼小不便外出,外出旅游的可能性不大,此时家庭旅游消费跌入最低谷。他们不大可能考虑远途旅游,只在家庭附近的公园、动物园进行休闲娱乐,且频率较高。这期间,举家出游的情况不多,但不排除夫妇一方尤其是男主人因商务活动等工作原因而外出旅游的可能性。 满巢期二阶的家庭,指年轻夫妇有一个六岁以上孩子的家庭,教育成了家庭的主题。旅游也成了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孩子扩大视野的一个重要方面。家长会有意识地趁节假日期间带孩子外出旅游,这时家庭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非常慎重,多以博物馆、纪念地、历史文化名城等人文景观为选择对象,使旅游活动为教育子女服务,旅游方式多是一家三口同时出游。 满巢期三阶,指年龄较大夫妇与孩子已自立的家庭:孩子已自立,并且父母也多有固定的收入,可被看作是消费水平高、购买能力最强的家庭,这种家庭成员外出旅游的潜力很大。但是否都有可能外出旅游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及价值观的取向。中国传统上先攒钱后花费、父母应帮孩子“成家立业”的观念在大部分人上还普遍存在。所以这种结构的家庭,由于父母考虑到孩子的“成家”问题,储蓄意识非常强烈,即使有钱也不舍得用于旅游。只有当人们的观念彻底改变,潜在的旅游消费需要才能变为现实。 满巢期三阶的家庭具备旅游成员搭配比较灵活的特点,三口集体出游、年轻人单独出游、父母双双出游、父母之一与孩子一起出游等各种方式都很常见,所以家庭集体出游的机会也会大一些。 21、什么是社会阶层?简要说明社会阶层典型的心理模式。 ★考核知识点:社会阶层的概念和作用、社会阶层对消费心理的影响 附2.3.21:(考核知识点解释) 社会阶层是指由具有相同或类似社会地位的社会成员组成的相对持久的群体。也就是说,社会中相对持久和同质的部分、个体或家庭享有类似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往往在社会地位上相接近而属于同一社会阶层。 由于社会阶层的客观存在,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形成了一些典型的心理模式: 1. 认同心理。人们希望能够被同阶层的其他成员接受,与他们达成共识,而不是遭到他们的拒绝和排斥。基于这种心理,人们往往会衡量自己所属的阶层,并努力按照自己所认同的阶层的生活方式生活。 2. 自保心理。人们在为自己的阶层归属定位之后,经常会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给自己划定一个“封闭区间”,以此约束自己的行为始终与本阶级同步,以求得一种安全感,人们大多抗拒较低层次的行为模式。 3.高攀心理。每个人都希望有更高的生活水平,这就决定了人们心理上和行为上的“封闭区间”只对下封闭,而对上则是开放的。人们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更高的社会阶层;或者利用机会感受一下一直向往的生活。所以,在消费上,会出现越层的消费行为,以满足暂时性的虚荣心理或对更高需求的向往。 22、简要说明文化差异对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 ★考核知识点:旅游消费行为中的文化差异及其影响 附2.3.22:(考核知识点解释) 所谓文化差异,是指生活在各个不同地区的人所具有的文化特征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受到地理环境、生活习俗、思维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文化差异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如不同的生活习俗、语言、文字,不同文化群体对同样符号、色彩、数字、手势的不同理解等等。 旅游是旅游者前往异地进行的旅行游览活动,本身就是一项跨文化的活动。旅游者与目的地居民和当地旅游接待人员的接触过程实质是不同文化的交流过程,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直接影响到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文化差异是由于区域,种族、宗教、性别、代际以及社会阶层等方面的不同而产生的,最为典型的文化差异存在于东方和西方社会之间。 (一)文化差异造成了旅游者在旅游动机上的不同 由于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的影响,亚洲国家的民族性格比较注重群体意识,强调对个人、对社会、对自然的顺应和妥协,而西方民族的性格注重个体意识,注重表现自己并在表现中寻找快乐。这使得两者的旅游性格大相径庭。 (二)文化差异造成了旅游者与接待人员对旅游服务感知的偏差 文化差异是产生旅游流的主要原因,但同时也产生了不同文化之间的摩擦,带来了旅游者与目的地居民在服务感知方面的误解。 (三)旅游消费者购后评价及所采取的行动中表现出的文化差异 由于中国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讲求和气,对旅游服务的不满意,通常不会采取主动投诉或者向旅游社反映的方式,只是自己跟家人或者对朋友抱怨。而西方人会采取法律的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现在虽然中国人在这方面的意识已经逐渐加强,但是与西方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 23、简要说明旅游者在旅游初始阶段的心理需求及相应的服务策略。 ★考核知识点:旅游初始阶段旅游消费者心理和行为 附2.3.23:(考核知识点解释) 在旅游过程中,初始阶段是一个旅游者对旅游企业建立形象概念的开始阶段,如果在此阶段旅游者接受到及时、热情、适当的服务,对以后整个旅游活动的开展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一)旅游消费者心理分析 1.对安全、方便的期待 寻求安全、方便是每一位理性旅游者的基本心理。 2. 对服务态度的期待 旅游者参加旅游活动意味着要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面对陌生的环境,旅游者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种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此时就会对旅游服务提供者寄予厚望。希望到达某一旅游目的地时,能遇到通情达理、体贴入微、和蔼可亲的服务员。 3. 对服务效果的期待 参加旅游活动之前,旅游者对旅游企业,服务人员,旅游目的地都会有一种直觉的想象和判断,期望可以通过享用旅游企业提供的服务达到自己的旅游目的。这种期待是旅游者基于以往经验或者其他有此经历的人的经验的一种直觉判断。 (二)旅游服务策略 1. 美好的环境 旅游活动的开展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环境条件,而旅游消费者最先接触到的环境往往影响他对旅游企业的第一印象 ,虽然接触时间可能是短暂的,但作为记忆表象却可以长久保存。所以,旅游企业对于自身环境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企业环境不仅要使顾客身在其中感到舒适、惬意,而且要体现企业的文化特质,给顾客一种与众不同、耳目一新的独特感受。 2. 良好的仪容、仪表 旅游服务人员是旅游企业与顾客进行交流的桥梁,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企业的形象和态度。因此,服务员要注重自己仪表、仪容。服饰要整洁大方,态度要亲切自然,服务要殷勤得体,这不仅仅影响顾客对服务员个人的判断,而且影响顾客对整个旅游企业的判断。 3. 礼貌用语 语言是感情交流,信息沟通的媒介,是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的工具。礼貌得体的语言可以使旅游者感到被尊重和被关心,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旅游者更需要得到心灵的安慰,服务员的一言一行都会对旅游者的心理造成很大影响。 4. 优质的服务 旅游者所希望的优质的服务,主要表现为: 第一,实用性、享受性。“实用性”指的是服务工作要为客人解决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过程中各方面的实际问题,设身处地的为旅游者着想。 第二,高效率。旅游者在有限的时间里参加到旅游活动中来,渴望享受到旅游的乐趣,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这就需要旅游企业提供方便、简洁的服务。 第三,标准化、个性化。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标准化的服务可以体现旅游企业的一视同仁,使旅游者感到公平、合理。但这种服务也往往被旅游者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只有那些出乎客人意料,但又是客人急需的特殊服务才会使得客人感到“超级满意”。因此旅游企业一定要在提供高质量的基本服务的基础上,针对客人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 24、简要说明旅游者在游览活动阶段对旅游服务的心理需求及相应的服务策略。 ★考核知识点:旅游游览活动阶段旅游消费者心理和行为 附2.3.24:(考核知识点解释) 游览活动阶段是旅游服务工作的重点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旅游者与服务企业、服务员进行更深层次的接触,双方都要经历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各种矛盾冲突的发生和解决、心理差异的协调、优质服务的提供与接受、旅游者对旅游企业和服务员的最终印象的确定等等都发生在此阶段,因此,这一阶段的服务是复杂多样的,要求旅游企业和服务工作人员要针对顾客的需求和各种条件的限制来最大程度的满足顾客。 (一)旅游消费者心理分析 1. 实现美好的愿望 2. 寻求新奇 3. 舒适的服务 4. 社交和友谊 (二)旅游服务策略 (1)微笑服务 (2)尊重客人的服务 (3)针对性服务 (4)正确处理客人的不满 25、简要说明旅游者在旅游结束阶段的心理特点及相应的服务策略。 ★考核知识点:旅游结束阶段旅游消费者心理和行为 附2.3.25:(考核知识点解释) 结束阶段是旅游者即将离去,主客交往即将结束的这一段时间。在此阶段。顾客的心理紧张会再次高涨,服务人员和旅游企业将面对最后的服务机会,查漏补缺,塑造完美的形象对顾客的后续行为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旅游者心理分析 1. 紧张、不安的心理 由于旅游者参加到旅游活动中来,在活动结束的时候,旅游者可能会想念原来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急切的希望回到原来的状态。因此就会表现出紧张不安,希望得到他人的帮助和关心。 2. 选择性记忆 在整个旅游活动中,旅游者接触到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旅游者对于同样的事情可能会有不同的反映:有的旅游者会选择记住那些美好的事物,有的旅游者可能会对一些矛盾耿耿于怀。美好的记忆会使旅游者产生留恋的感觉,并可能会促成以后的再次光顾。 3. 消费的衡量 旅游者在结束游览活动的时候,往往会对自己在这一阶段所接受到的服务进行整体的考虑,对自己付出的价值和接受到的价值进行比较和衡量,拿以前的经验或者其他人的经验与自己接受到的服务进行比较。每一位付出价值的顾客都希望自己得到最佳的服务价值。 (二)旅游服务策略 1. 完美的结束语 2. 灵活的送行 3. 认真的善后 (四)、论述 1、论述研究旅游消费行为的意义并说明你认识最为深刻的部分。 ★考核知识点:研究旅游消费行为的意义 附2.4.2(P20~22页相关内容抄录) 探究旅游消费行为的特点和规律既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 第一,从宏观角度讲,对宏观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旅游业的良性发展给一个国家和地区不仅带来经济效益,而且带来社会效益。旅游消费者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旅游消费者日趋成熟,他们不仅重视旅游设施,而且越来越重视服务质量和旅游体验,旅游工作者必须关注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和行为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经营和服务策略,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要求。对旅游消费行为的研究有利于旅游业在提高国民经济和国民生活品质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为旅游营销者提供营销决策的依据和方法,启发思路。 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对于旅游市场营销的务实性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有助于营销者深化对旅游消费市场的了解,包括旅游产品的购买者是哪些人群、其购买过程是如何进行的、影响其选择旅游产品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会在何处购买以及会在何时决定购买等,对于这些问题的把握是旅游营销全部工作的出发点。2.有助于为营销者制定营销决策提供依据,并可帮助营销者针对旅游者的消费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有效地组织和开展营销活动,包括旅游产品的研发、价格策略的设计,旅游传播的策划以及销售渠道的选择等,从而在确保旅游者满意的同时,实现本企业及旅游目的地的营销目标。 第三,有利于科学合理地开发旅游资源和安排旅游设施。 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是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旅游消费者直接感知、体验的对象。旅游设施的安排和旅游资源的开发都必须以满足旅游者的需要、能否为广大旅游消费者所接受为前提。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对旅游消费者及其行为有更为深入具体的理解。旅游风景区的设计和开发要首先要考虑是否对旅游消费者产生吸引力,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要依据旅游消费者的心理特点,充分考虑其兴趣爱好、感知认知规律、知觉特点、审美习惯等。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实现需要旅游消费者的光顾才能实现,旅游消费行为研究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有利于建设和培养高质量的旅游企业员工队伍。 旅游事业的发展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必须有一支高质量旅游企业员工队伍,这包括高素质的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旅游消费行为学作为一门学科,研究的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消费心理和行为规律。旅游工作者掌握这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可以正确认识和进一步了解自己工作和服务的对象,把握工作对象的心理特点和差异,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工作水准。 第五,有利于旅游市场的培育,有助于提高旅游消费者满意度。人们可以更系统、更深入地学习旅游消费知识和经验,培养其旅游兴趣,提高其旅游消费决策能力。 2、应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分析旅游消费者的多层次需要和表现。 ★考核知识点:需要层次理论与旅游消费者的需要 附2.4.2(P28~30页相关内容抄录)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1970)于1943年在其《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需要层次论为揭示旅游者的需要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由低向高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需要是不断地由低层次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过程,当最基本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们会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求。马斯洛还指出,较低层次的需要,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可以通过外部条件的改善得到满足,而较高层次的需要,如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则是从内部使人感到满足,而且越是得到满足对其行为就越具有激励作用。 人们外出旅游实际上就是更换生活场所和生活方式,因此,人们在旅游活动中的一切需要在旅游活动中都有体现。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可以解释旅游者的很多行为表现,也有利于我们了解旅游者的基本需求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旅游消费者的需要,进而提供令旅游者愉快的称心服务。 我们重点来分析旅游消费者的需要在旅游活动中的表现。 1.生理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是人的自然属性的表现。人在旅游活动中,离不开基本的生理需要,所以要解决其食、住的问题。所不同的是,旅游中对食与住的安排还赋予了更高的希望。希望能与当地文化融合,希望增加真正的体验。 2.安全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是指个体对于稳定性、独立性、警戒性以及从恐惧和焦虑中解放出来的需求。在旅游过程中,安全也是基本需求,是旅游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保障。即使是探险旅游,也是要求有惊无险,以生命为代价的旅游就是失去了旅游的意义。 3.爱和归属感的需要 爱和归属感的需要是指人们与他人交往,或者融入某一团体的需要。通过旅游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感受爱心、表达爱心。喜欢参团的旅游者,除了团体旅游价格合适和便利的原因,对于不少旅游者而言,团体旅游能够带来安全感和归属感,团体也增加了与人交往的机会。 4.尊重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主要包括自我尊重和受到他人尊重两个方面的需要。在旅游中,消费者期待在旅游中与他人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更加注重受到尊重。此外,通过旅游希望能获得比他人更多的阅历从而产生自豪感。这是旅游受到人们青睐的精神层面的原因。 5.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最高层次的需要,主要是指个体希望尽最大可能发挥自身的潜能和特长,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和信念。有些旅游者将旅游视为展示追求自我的一种方式,怀着这种旅游目标,旅游者往往对旅游给予了极高的目标。很多人会选择自助游来实现自己的目标,也有些人虽然跟团,但往往表现独立,个性强,对旅游过程有更高的期待。 3、论述知觉整合的组织原则并以旅游消费者的感知为例加以说明。 ★考核知识点:知觉的组织原则 附2.4.3(P55~57页相关内容抄录) 知觉的整体性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如前所述,知觉是对当前事物的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的整体反映。当我们知觉一个熟悉的对象时,只要感觉了它的个别属性或主要特征,就可以根据以前的经验而知道它的其它属性和特征,从而整个地知觉它。如果知觉的对象是没有经验过的或不熟悉的话,知觉就更多地以知觉对象的特点为转移,将它组织成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这种现象叫做知觉的组织化。 知觉在组织整合的过程中,通常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包括:接近原则、相似原则、封闭原则、延续原则。这些基本规律也体现在旅游者的知觉过程中。 1.接近原则 (proximity) 在知觉刺激时,相互接近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一组而形成为知觉对象。这种接近既可以使空间上的接近,也可以是时间上的接近。 图3-2 知觉的接近原则示意图 观察图3-2中的笑脸,我们很快就会按距离的接近把他们知觉为两组。 在对旅游目的地的知觉中,人们往往把空间上接近的几个旅游目的地知觉为一组。比如:人们常把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等视为东南亚游览区,将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视为欧洲游览区。在国内,北京天津被看作是京津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被整体看作是东北地区。 对于旅游者而言,距离目的地越远,越容易将目的地邻近的地区知觉为一个整体。旅游者常常会认为这些邻近的地区没有太大差异,因此,在选择目的地时容易选择知名度上更有优势的地方,而对其周边地区则视而不见。 因此,相邻的旅游目的地可以通过区域合作形成规模塑造整体形象,但同时也要注意由于知觉整合的相近原则可能被旅游者淡化或忽略某一方的特色。 北京、天津、河北(京津冀地区)就是典型的例子。(基本分析)既要形成区域优势,又要注重差异化发展,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区域旅游格局。 (2)相似原则 (similarity) 在知觉各种刺激物的时候,彼此相似的刺激物比彼此不相似的刺激物更容易组合在一起,而成为知觉对象。 图3-3 知觉的相似原则示意图 如图3-3,左图由圆形和方形组成的方阵,人们往往把圆形看成一组,包围在圆形外面的方形看成一组;在右图中,人们很容易看出由圆点组成的两条对角线。 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对一些特征相似的旅游景点容易知觉成一组。例如:哈尔滨、长春、沈阳虽然各有特色,但都拥有冰雪旅游产品,许多旅游者往往把它们知觉为一组。在某种程度上这对地方推销旅游产品有不利的一面,既然几个景点差不多,那么只去一个就可以了,到哈尔滨就不用去长春、沈阳了。对于旅游经营者而言,了解知觉的相似原则,就应该注意在开发、生产、宣传自己旅游产品时要突出自己的特色,避免雷同。当然也可以变向思维,利用相似原则,搞联合促销,推出一个共同的品牌,彼此之间要协同合作。 (3)封闭原则 (closure) 封闭原则是指若干个刺激共同包围一个空间,有形成同一知觉形态的倾向,如图3-4所示,人有闭合的需要,人们总会不自觉地根据以往的经验主观地增加刺激物中确实的部分,使它成为一个完整的图景表现出来。该图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三角,但人们通常却会把它知觉为一个三角。如旅游者在遇到线路不完满,或信息不完整时,他们就会自觉采取行动弥补不足,实现“封闭”。否则总觉得心中不快,有可能暂缓或停止决策和行动。旅行社推出的“半自助”产品可以帮助解决这一问题,在整个行程安排中给旅游者留下一定的时间自行安排。如某英国旅游行程的安排,7日随团+1日自由行,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行选择到博物馆、其他景点、购物等活动,来补充自己对其旅游活动的期待。 3-4 知觉的封闭原则示意图 (4)连续原则 (continuity) 在知觉各种刺激的时候,某刺激物往往与更容易组合的前导刺激物一起成为知觉的对象。如图3-5,遵循连续原则,我们可以把不连贯的线条知觉成一个完整图形。而且,知觉主体还会根据自己的知识、兴趣甚至所处的情境对其产生进一步的解释。这在旅游活动中时有发生。 图3-5 知觉的连续原则示意图 4、论述旅游消费者在旅游过程中的社会知觉。举例说明社会知觉是怎样影响旅游者对目的地认知的。 ★考核知识点:旅游消费者对人的感知 附2.4.4(P60页相关内容抄录) 1.社会知觉的概念 社会心理学中将对人的知觉称为社会知觉。社会知觉是伴随着人际交流活动而自然产生的。对于绝大多数旅游者而言,对人的知觉构成其旅游交往的基础。社会知觉不仅有对人的外貌、言谈、举止的感知,也会有对人的动机、情感、能力、个性等心理状况的判断。对人的知觉,主要包括对个人的知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和自我知觉。 对个人的知觉是指我们对一个人的外表和言语的感知,从而了解这个人的心理和品质。 对个人的知觉主要是通过对他人表情、性格以及角色的感知来实现的。 对人际关系的知觉则主要通过彼此的空间距离、心理距离、交往频率、相似性和互补性进行判断的。 自我知觉是指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识。 2.旅游消费者社会知觉的对象 在旅游交往中,旅游者的社会知觉对象包括旅游从业人员、旅游目的地居民、其他旅游者以及旅游者自身。这些旅游活动的利益相关者在彼此影响、相互作用的前提下产生对彼此的知觉,进而影响各自的行为决策。例如,旅游者通过旅游服务人员的表情、语言以及神态动作判断他对自己的态度;通过问路聊天以及当地居民的回应来判断其好客程度;通过观察其他旅游者的情感变化来判断当地的旅游接待水平等等。这一切皆是旅游者旅游经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会直接影响到他的旅游体验。 启示: 对于旅游经营一方而言,旅游从业人员、当地居民乃至现实旅游者的态度和行为表现实质上已经成为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重要构成因素,其对旅游者的心理影响甚至超过有形的物质条件。 5、论述旅游消费者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一般规律以及对旅游经营者的启示。 ★考核知识点:旅游消费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感知 附2.4.5(P61~62页相关内容抄录) 1.对目的地的感知过程 对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包括人们在前往旅游目的地之前对旅游目的地的感知,也包括对亲眼所见并身临其境的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前者的感知结果影响人们对目的地的选择,后者的感知结果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和后续行为。 2.对目的地感知的基本规律 首先,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是以他的决策标准对可选择的旅游目的地的感知为基础的,因此,要想了解旅游者如何做出他的旅游决策,就必须知道他的决策标准。但是,在做出购买决策之前,旅游者一般没有亲自感受过旅游目的地,他们对目的的经验的多来自于新闻媒介、电视或电影,在此基础上人们所形成的感知常与目的地的实际情况不符,常常存在着歪曲性与模糊性。例如,国外部分旅游者对关于中国的信息知之甚少,只知道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古老的中国,得到的信息也往往是片面的、甚至被歪曲了的,对中国的感知还停留在古老、落后的水平上,这些都会造成对中国这个旅游目的地感知的歪曲。此外,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旅游者在感知上存在模糊性。许多人只知道中国有长城、故宫、秦始皇兵马俑等历史遗迹,但对其他景点的感知则是模糊不清的。 3.对目的地旅游经营管理者的启发 (1)作为旅游经营者,必须认识到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感知的规律和特点,在旅游宣传工作中应该通过各种手段帮助旅游者真实地、清晰地感知旅游目的地。比如,可以发行各种宣传品、播放电视片、举办讲座和参加旅游交易会等。 (2)人们在游览过程中对旅游目的地的感知也受个体因素的影响。对同一个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往往因人而异,不仅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旅游者对同一旅游目的地的感知不同,即使是同一国家、同一地区的旅游者对同一旅游目的地的感知也是各不相同的。这是因为个人的决策标准、要求条件和个人的价值观念等很多因素存在差异。 (3)旅游经营者要使自己经营的旅游目的地能在人们心中形成一个良好的感知形象,必须要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了解自己所经营的旅游目的地在人们心目中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不能以自己对旅游目的地的感知代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同时还应了解与该目的地竞争的其他同类旅游目的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了解人们是按照什么样的决策标准,在不同的旅游目的地的对比中对这些目的地进行评价的。然后,在此基础上,依据心理学所揭示的感知规律,有针对性地展开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宣传公关工作,使旅游目的地形象更加接近于人们为自己制定的旅游决策标准。 6、理论联系实际说明旅游者知觉旅游空间距离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旅游经营管理者的启发。 ★考核知识点:旅游消费者对旅游时空的感知 附2.4.6(P65页相关内容抄录) 人们对距离的感知以两种方式影响旅游行为和态度。它可能对旅游起阻止作用,也可能促进旅游。 这种距离包括空间距离和文化距离。通常情况下,空间距离远文化差异也大。 1.距离的阻止作用 人们外出时总要考虑到所付出的代价,如果距离太远,就要更多地付出时间、金钱、体力,这时人们就要做出衡量:去一个较远的旅游目的地是否值得?如果在路途上消耗较长的时间,在旅游目的地的游览时间就要缩短;要减少路途上的时间可以乘飞机,但是费用又要增加。这时,一部分人可能就要放弃长距离旅游,这可以解释为什么短距离旅游在全部旅游者中占很大比例。以我国为例,出国旅游者到欧美的就不如到东南亚的多,这就是距离的阻止因素在起作用。 2.距离的促进作用 遥远的旅游目的地往往对旅游者有特殊的吸引力。研究发现,远距离的旅游会使人产生一种神秘感,这种神秘感产生一种力量与阻力相对抗,常会把人们吸引到远距离的旅游目的地去旅游。人们总是向往亲身体验一下自己所陌生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从而满足自己求新、求知以及探索的需要。 从以上两方面的作用可以看出距离感知能够影响旅游决策,所以,旅游经营者要充分考虑这一因素,有针对性地做好宣传,即要吸引近距离的旅游者,又要设法吸引远方的来客。这就要设法改变人们的感知,通过宣传旅游目的地和产品的独特风格来吸引旅游者,从而消除距离阻止作用对远方旅游者的影响。 7、理论联系实际,论述情感要素对旅游购买行为的影响。 ★考核知识点:情感对旅游购买行为的影响 附2.4.7(P88~90页相关内容抄录) (一)情感的本质 情感和认知过程不同,认知过程是对客观事物根本的特性的反应,而情感则是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应,也就是说,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所产生的态度的体验,这是情感的本质。当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时,人就会产生满意、愉快的情绪,反之则体验到苦恼、不满意等情绪。除此之外,还可能出现既能满足某方面的需要,同时又不能满足另一方面的需要,从而构成一定的矛盾关系,引起复杂的情感体验。如在旅游过程中,人们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可同时又遇到一些摊贩的欺诈行为,于是对这次旅游产生一种愉快中带有遗憾的情感体验。 旅游消费行为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情感因素调节消费者的认知过程 情感认知论认为,情感取决于人们对其所处情境的评价和认知,决定着人们采取的行为。在旅游消费活动中,旅游者对知觉和记忆进行有关信息的选择和加工。情感既是一种客观表现,又是一种主观体验。情感体验所构成的一时的心理状态,对当前进行的信息加工起组织和协调的作用。我们常常看到,当旅游者的心情良好的状态下活动时,他会表现出思想开朗、情感稳定、行为正常、表情自然,对外界的感受适应,对景物的观赏美好;而心情低沉或郁闷时,则表现思想闭锁,性情躁动,行为异常,表情紧张,对外界的感受抵阻,无心观赏美好的自然景色,或给客观事物抹上消极的色彩。 2.情感影响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评价 一个人对产品或品牌的情感倾向会影响他对产品和服务的客观评价。尤其当情感过程占主导地位的时候,消费者的评价过程并不精细,往往会 忽视甚至容忍产品的缺点。例如,旅游者重游自己儿童时代曾经生活的地方,虽然一别几十年,但他对那个地方却怀有深厚的眷恋之情,在旅游过程中,他对所经历的一切也都赋予了浓厚的感情色彩,即使途中有所不快,也不愿记在心上,有时甚至找一些诸如“好事多磨”之类的理由加以弥补。 利用情感对评价的影响,旅游经营者和工作人员应该特别注意通过营造好的环境、提供优势服务,使旅游消费者进入愉快的情感体验。 3.情感可以协调旅游消费活动中的客我交往 旅游消费活动涉及各种社会交往活动,其中协调良好的人际关系十分重要。情感通过表情的渠道达到人们相互了解,彼此共鸣;他为人们建立相互依恋的纽带,培植友谊,以十分微妙的表情动作传递着交往信息,从而产生与这一交往场合相适应的行动。 4.情感需求可以带动快乐性消费 消费者购买产品的目的并不一定只是追求产品所能提供的实际功能,在很多时候,消费者购买产品是要获得一种快乐的体验。旅游消费的内容有相当部分属于快乐性消费,也就是为了引起幻想、想象、感动、兴奋、快乐等某种情感的唤醒而进行的消费。例如,生日宴会的消费,带给我们亲朋好友的祝福,我们到迪斯尼乐园游玩,带给我们童话般的梦幻世界,再如,我们到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常常感慨于当地居民的善良和纯朴,这些美好的情感构成了我们对旅游产品的情感体验。 5.情感因素可以刺激消费者的冲动性购买 冲动性购买是指事前没有认识到消费问题,或者根本就没有购买意图的情况下所进行的购买行为。冲动购买是由对产品强烈的肯定情感反应所引起的。这是情感影响消费行为的最典型的例子。走在丽江古城,看到装潢独特的酒吧、餐厅,还有别有韵味的各种手工作品,旅游者常常会作出冲动购买的举动,难怪从漓江回来的人们大多都要办理行李托运了。 6.情感因素可以诱发消费者对营销刺激的反应 旅游消费者对营销刺激的反应通常首先是一种情感反应。看到一幅美丽的风景照、或精美的旅游画册、或者是读到一段富有传奇的旅游经历,难免会令人激动、兴奋,为之遐想,对旅游目的地或旅游项目充满向往。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广告利用消费者情感的例子。广告所设计的画面、音乐、情节很注重引起消费者的各种情感反应,如温馨、兴奋、浪漫、幽默等,通过引起消费者的情感体验以吸引其注意并保持记忆。 总之,情感因素在多方面影响旅游消费行为和购买决策,旅游经营者应了解消费者的情感需求,采取有效的营销策略,实现双赢。 8、比较安乐小康型旅游者和追新猎奇型旅游者的行为表现及其对旅游经营者的启示。 ★考核知识点:普洛格的旅游者个性类型模型 附2.4.8(P104~108相关内容抄录) 对于旅游消费者,可以按照个性类型划分为不同的细分市场。个性类型有多种划分方法,常采用的标准如按人格特质划分和按照性格类型划分。这方面研究的代表学者是美国斯坦利.普洛格(S.Plog)博士。 “自我中心——多中心”个性类型模型: 1972年,他在题为“为何旅游点受欢迎的程度出现大幅度摆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了“自我中心——多中心”个性类型模型,将旅游者分为自我中心型、近自我中心型、中间型、近多中心型和多中心型。他提出,旅游点受欢迎的程度与旅游者的个性类型有关。 处于两个极端的个性类型分别是自我中心型/安乐小康型旅游者和多中心型/追新猎奇型旅游者。他们在对旅游产品的喜好上有着明显甚至是相互对立的特征。自我中心旅游者在旅游交通上强调舒适和安全;在旅游产品的选择上倾向于具有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发展成熟的旅游产品;在旅游地的选择上多以能放松和休息为主题的熟悉的旅游地为主;他希望旅程是安排得井井有条的,不出现意外情况的。恰恰相反,多中心型旅游者更乐于尝试新的和刺激的交通工具,比如飞机和高山索道等;在旅游产品的选择上更乐于接受具有新奇感和挑战性的旅游项目;更喜欢探索鲜为人知的旅游地,他们往往是新的旅游地的发现和开拓者;他们也希望在旅途中发生预想不到的事以满足他们的对新鲜事物的渴望。 安乐小康型与追新猎奇型旅游者的行为差异如表所示。 不同类型旅游者的特点 安乐小康型 追新猎奇型 喜欢熟悉的旅游地 喜欢人迹罕至的旅游地 喜欢阳光明媚的娱乐场所 喜欢新奇不寻常的娱乐场所 喜欢老一套的旅游活动 喜欢获得新鲜经历和享受新的喜悦 活动量小 活动量大 喜欢乘车前往旅游地 喜欢坐飞机前往旅游地 喜欢设备齐全、家庭式饭店、旅游商店 只求一般的饭店,不一定要现代化大饭店和专门吸引旅客的商店 全部日程要事先安排好 要求有基本的安排,要留有较大的自主性、灵活性 喜欢熟悉的气氛,熟悉的娱乐活动项目,异国情调要少 喜欢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晤、交谈 资料来源:斯坦利.普洛格:“为何旅游点受欢迎的程度出现大幅度摆动”,1972年10月10日在旅游研究协会加利福尼亚分会上宣读的论文。 就旅游者整体而言,居于两种极端类型之间的个性类型占整体的比例最大,有些人更倾向于自我中心型,有些人更体现出多中心型的特征。这一部分人是旅游者的主要组成部分。 Plog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发现,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周期变化与旅游者的个性类型有关。在旅游发展的初创阶段,往往是喜欢追新猎奇的多中心型旅游者作为先头部队前往新的旅游地,随后是近多中心型,然后是大众旅游者跟随而至,当喜欢安乐小康的自我中心型旅游者加入时,也意味着这个旅游地基本达到了成熟期,旅游设施发达便利、旅游人数趋于饱和,与此同时,该旅游地如果缺乏更新的产品就会不再具有全新的吸引力或新奇性,追新猎奇的多中心型旅游者又将转向下一个新的旅游地,带动新一轮的旅游潮流。因此,旅游目的地在初创期应特别注意吸引追新猎奇型的旅游消费者。成熟的旅游目的地则更容易受到安乐小康型旅游者的青睐。 分析不同个性类型对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市场定位提供了一个衡量标准。比如,对中国旅游市场而言,挪威的野外滑雪项目、沙漠探险旅游所吸引的对象就是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基础而且在个性上倾向于追新猎奇的人群。五一、十一期间的传统团体观光游吸引的游客就多为其他四个类型的旅游者。 9、分析旅游者的自我意识与旅游产品象征性之间的关系。 ★考核知识点:旅游消费者的自我意识与消费行为 附2.4.9(P110~111页相关内容抄录)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与分类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一切包括外貌、行为、能力的知觉、了解和感受的总和。由于自我意识要求与行动的一致性,自我意识常常被看作个性的一部分。通常在消费决策中,人们多选择与自我意识相一致的产品和服务。因此,旅游经营者应了解消费者的自我意识对其消费决策的影响。 人的自我意识具有多种类型,比较常见的分类方法将自我意识分为9类:(1)真实的自我,指人们如何看待自己的实际;(2)理想的自我,指人们希望自己能达到某种状态或理想;(3)社会的自我,指人们认为别人会如何评价自己;(4)理想的社会自我,指人们希望别人如何来评价自己,或者是说希望在别人眼里自己是什么形象;(5)预期的自我,指人们期待在将来如何评价自己,这是介于实际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之间的一种过渡形式;(6)环境的自我,指在特殊的外界环境中个人所表现出来的自我形象。比如在旅游的过程中,随着远离熟悉的生活环境,旅游者会越来越放松体现出与平时在办公室的严谨作风不相符的活泼的一面;(7)延伸的自我,体现了所有物对自我形象的影响,比如某些特定产品或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客人的身份,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商务游客多选择有高档酒店入住,因为酒店的档次在一定程度上是公司地位的象征;(8)可能的自我,指人们希望、预料或者害怕自己称为的一种形象;(9)连同的自我,描述了个人根据与他相关的个体或团体来定义自我的程度,也就是说以他人的一些标准来衡量自己。 (二)自我意识与产品的象征性 人们购买某些产品在一定意义上并不仅仅在于产品的使用价值,还在于产品所给予消费者的自我意识认同感。特别是在日益讲求品质的现代社会,产品和服务向外界传递着关于自我的很重要的信息。比如法拉利、劳斯莱斯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他们传递的是一种更高的象征价值。如今的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如探险游、自驾游、出国游等也体现出了不同人群的自我意识,因此,旅游产品在很大程度上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产品。我们可以用延伸的自我来说明这类产品和自我意识的关系,延伸的自我包括自我和拥有物两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人们倾向于用外在拥有物来界定自己的身份。如果丧失了某一特定所有物,他就会区别于当前的自我形象。所以,对于某些消费者,拥有物不仅仅是自我意识的外在显示,甚至还是自我意识的组成部分。 容易被消费者当成象征符号的产品或服务通常具有三个特征: 1. 用途的可见性。也就是说产品的购买、消费和处置容易被他人感觉到和看到;2. 具有差异性。这是指由于购买能力的差异,一部分消费者能够购买,而另一部分消费者则无力购买,也就说能作为象征性的产品或服务不是人人都可随意消费的;3.具有个性,这是指产品或服务描述消费者的典型性的程度。 绝大多数的旅游产品和服务都具有以上三个特征,特别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可支配资金和闲暇时间成为现实,旅游成为潮流和时尚时,旅游的象征性日益突出。首先,旅游的购买、消费和处置都是显而易见的,去何处旅游、参加何种类型的旅游、住宿和出行交通工具的档次都是能被别人看得见和感受得到的。第二,不同档次的旅游产品针对的客户群体不同。越是高档的旅游产品对身份和地位的体现越高,这就是为什么高端市场对旅游产品品质更为关注的原因之一。第三,针对不断细化的旅游市场提供个性化的旅游产品。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可以体现出旅游者的个性,符合他们追求的与个性相符的产品的愿望。例如针对不同个性群体的深度游、专题旅游、特色旅游等。 因此,旅游经营者应该了解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个性需求,才能为旅游者设计和提供好的产品,为旅游者带来更高的价值。 10、比较不同生活方式群体的行为特点及其在旅游消费行为上的差异。 ★考核知识点:生活方式与旅游消费行为 附2.4.10(P111~112页相关内容抄录) 生活方式简单的说即“如何生活”,它不仅仅可以用来指一个人如何生活,还可以用来描述相互影响的一小群人以及一大群人。生活方式和个性特质是相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生活方式更倾向于用外在表现的不同来区分不同的人群,它关系到人们如何决策、如何消费、如何安排时间,而个性特质则倾向于描述消费者特有的思维、感知和感知模式。二者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个性特质对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生活方式是个性特质的外在表现。比如一个内向型的旅游者会倾向于选择恬适安静的度假村作为旅游目的地。目前很多研究者倾向于将生活方式作为市场细分化的标准,再进一步分析某一细分化市场内消费者在个性上的差异。 习惯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们在是否旅游、到哪旅游、选择何种旅游产品的决策上也有着很大的不同。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人们划分为不同的生活方式群体。 按照生活方式的开放和封闭程度来分,可划分出“封闭型”、“半开半闭型”、“开放型”三种生活方式的群体。 “封闭型” 的消费者追求平静和安宁并且重视家庭生活。他们的生活规律,注意保持健康,很少暴饮暴食;朋友少而固定,不喜欢被不速之客打扰。此类人一般不选择出游,如果出游则倾向于选择空气清新、阳光充足、环境幽静的度假地。比如,海滨日光浴、山野别墅式度假村、湖畔垂钓等。总的特点是“静”。 “开放型”的消费者则恰恰相反,他们活跃外向、自信、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家只能满足这类人的基本需求,社会交往才能使这类人的高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因此,比较而言,他们更倾向于积极介入社会和政治事务之中,也更容易选择远程的出国旅游。他们在旅游中积极与人交往,对新奇的异国文化和传统非常感兴趣。总的特点是“动”。 介于“封闭型”和“开放型”之间的便是“半开半闭型”,这种类型消费者追求的是动与静的结合。他们既希望生活的秩序性,又不满足于一成不变的生活,因此通常希望通过有计划的旅游来调节自己的生活。到较远的旅游地旅游时多对当地的历史遗迹、建筑、艺术等颇为青睐,在较近的旅游场所比较喜欢从事刺激性的娱乐活动。这类消费者一直在追求生活中动与静的平衡。 当然生活方式的相对稳定并不意味着这一类型的旅游者一定会选择某种类型的旅游产品。受其他因素,比如朋友的推荐、社会潮流的推动、或是想逃出平时生活方式的桎捁(如上班族受平时循规蹈矩的工作生活压抑会在度假时选择比较新奇和刺激的度假方式,例如冲浪、到充满异国情调的地方去等)影响等都会促使旅游者做出不一定符合他惯有生活方式的决策。 11、比较青年群体和老年群体旅游消费行为特点,说明相应的服务策略。 ★考核知识点:旅游消费者的年龄差异及其消费行为特点 附2.4.11(P117、118~119页相关内容抄录) .....青年旅游者的消费心理特点: 青年消费者的划分标准并不是很统一,一般认为是指15~35岁的人群。青年消费者约占我国人口的25%。在我国,被称作80后、90后的青年旅游者是当前旅游活动的主力军,分析他们的心理特点对于旅游企业更好的开展旅游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1.注重科学,追求时尚 青年人的心理特点是感觉敏锐,富于幻想,勇于创新。反映在旅游活动中,就是比较重视旅游产品的时代性,注重服务的科学性。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时尚的消费活动,它对青年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旅游产品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不断的丰富其内容,而且,旅游服务提供者也要不断的对服务的内容、服务的方式和手段进行更新,要注重服务中的科学含量。 2.强调个性和自我表现 青年人的自我意识比较强,追求个性独立,希望形成完善的个性形象,因此,青年消费者更喜欢表现自己的特殊性。具体到旅游活动中来,青年旅游者往往重视旅游活动是否适应自己的个性发展,他们会选择一些更具有特点的旅游产品,更希望得到一些不同的个性化服务,更愿意在旅游过程中亲身参与某些活动来表现自己。因此,旅游企业要研究青年旅游者的个性需要,不断推出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在旅游服务过程中,不要一成不变,循规蹈矩,要根据旅游者的需要不断的完善服务内容,同时,要适当的推出旅游者自助的服务项目,使旅游者利用旅游企业提供的设施进行自我服务,给旅游者提供表现的机会。 3.消费欲望强烈,冲动性购买的行为比较多。 青年消费者的经济一般都比较独立,而且负担比较小,因此消费的欲望比较强烈。而且,青年消费者的感情冲动,行为容易受到感觉的影响。因此,对于旅游企业和旅游服务人员来说,要通过各种渠道来刺激青年旅游者的消费欲望,促使其消费行为的发生。 ......老年旅游者的消费心理特点: 老年人一般指60岁以上的群体。在我国,老龄化人口已经占到10%左右,并呈现出持续上升的态势。老年旅游者主要的心理特点如下: 1.求实性消费明显 求实性消费特征一般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产品的适用性;二是服务的可靠性;三是价格的合理性。在日常生活中尽管老年人的个性特征、生活习惯、消费方式有很大差异,但求实消费是多数老年人的基本心态,老年人消费一般要求方便适用、安全舒适、有益健康等,而对新颖性、趋时性无过高要求。对服务的求实性表现为对服务要求可靠、及时、方便,能消除不安全感。对价格的求实表现为要求物美价廉,在我国节俭传统的影响下,我国老年人对价格一般较为敏感。 2.怀旧心理强烈 老年人在数十年的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留恋自己过去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性的消费产品,对于新事物,新产品的接受性比较差。因此,旅游企业应该推出针对于怀旧心理的旅游产品:旅游线路的设计体现出历史的沧桑,提供更多的传统服务项目等等。在服务过程中,服务人员一定要保持足够的耐心,仔细认真的为老年旅游者提供服务。 3.对旅游服务期望较高 老年旅游者由于自身身体的限制,在旅游过程中,更看中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他们希望自己投入财力以后可以享受到舒适的旅游过程。因此,旅游服务人员在服务过程中,要针对老年旅游者的消费心理,以高超的服务技术为其提供完善的高品质服务。 总之,旅游者个性是影响旅游者消费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需要通过市场调查了解旅游消费者的个性需求,需要根据个性特点对旅游市场进行细分,需要针对目标市场的个性特质、自我意识和生活方式来设计策略方案。 12、分析儿童旅游者的心理特点并阐述相应的服务策略。 ★考核知识点:旅游消费者的年龄差异及其消费行为特点 附2.4.12(P117页相关内容抄录) 一个人的年龄对其心理往往有很重要的影响。虽然年龄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但从一般意义上讲,年龄往往是一个人成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旅游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社会事务具有不同的体会和感受,往往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 (一)少年儿童旅游者的心理特点 少年儿童消费者群体主要至0~15岁的未成年人所组成的群体。根据年龄大小,少年儿童旅游者具体可划分为两个部分。年龄较小的一部分,通常指学龄前儿童。少年儿童约占我国人口总数的30%~40%。少年儿童大多是与父母或长辈一同出游,也有部分是参加集体出游。少年儿童旅游者的心理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稳定性 生理需求比较突出,尤其是年幼者。年龄大一些的少年则开始倾向于个性化需求,不再单纯的考虑服务过程中的生理方面。少年儿童旅游者的心理容易受到环境和其他人为因素的影响,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因此,旅游工作人员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当环境或者其他的外在条件发生改变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少年儿童旅游者的变化,适时的改变服务的方式和内容。 2.独力性不强 和成年人相比,少年儿童旅游者的独立性相对来说不是很强。因此,在旅游服务过程中,少年儿童更需要得到服务人员的悉心照顾和格外的注意。 3.好奇心比较大 少年 儿童与外界的接触比较少,当他们参加到旅游活动中的时候,面对陌生的环境往往会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为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就会采取一些特别的行动,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不会对安全等因素进行考虑。因此,旅游服务人员在旅游活动之初一定要讲清楚各种行为的利害关系,并和少年儿童旅游者的家长一起来监督儿童旅游者的行为,必要的时候要采取一定的强制措施。 13、比较性别心理差异在旅游者消费行为上的表现,说明应采取的经营策略。 ★考核知识点:旅游消费者的性别差异及其消费行为特点 附2.4.13(P115~116页相关内容抄录) 个性差别可以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出来,从而引起人们的观察和研究。对于旅游消费者的个性差异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这里,我们主要根据性别和年龄对旅游消费者群体进行划分,比较不同群体间的个性差异及其消费行为特点,这将有利于旅游经营者和旅游工作人员采取适当的经营和服务措施,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 一、旅游消费者的性别心理与消费行为 在旅游活动过程中,通常,男性和女性消费者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一)女性旅游者的消费行为特点 1.注重旅游产品外在表现和情感体现 女性旅游者普遍具有求美的心理和情感性的特点,她们的感情比较丰富,善于联想,因而在参加旅游活动的时候,比较重视旅游产品的外在表现,比如:酒店的外观、清洁程度、旅游景点的魅力、纪念品的特点等等。在满足感官需要的同时,女性旅游者往往比较重视旅游产品的感染力,她们更易于体会旅游过程所带给人的精神享受。因此在设计、组合旅游产品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旅游产品的吸引能力和情感内容。要使得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可以看到美,亲近美,感受美,甚至创造美。 2.注重对旅游产品之间的比较 女性旅游者观察事物时比较仔细,在做出购买决策的时候更舍的花费大量的时间,选购旅游产品时通常表现出较强的挑剔性。她们会对不同旅游产品的质量、价格等各方面的具体利益进行仔细比较后才会做出最终的选择。因此旅游企业在提供旅游产品的时候一定要保证自己的产品具有足够的竞争性,同样的质量的情况下,价格要有竞争力;同样的价格,旅游产品一定更能引起人的兴趣。总之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消费活动,对于它的选择,人们往往更倾向于对自己更有利益的产品。旅游企业要想赢得顾客,必须要使自己的产品更能吸引顾客、满足顾客。 3.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在选择旅游产品的时候,女性消费者考虑的方面比较多,因而决策的时间比较长,在此期间,她们会对各种外部信息比如:旅游企业的广告信息、旅游专家的有关评论、朋友的建议、其他人的旅游消费经验等进行分析,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做出最终的决定。 在消费旅游产品的时候,女性旅游者也比较重视外界的因素,旅游过程中发生的各种事情都有可能对她产生影响,进而表现出一定的行为特征。比如:饭店中其他客人与服务员之间的矛盾可能会使女性消费者首先对饭店产生坏的印象、旅游活动中偶然出现的非人为因素事件可能会使其旅游的心情受到很大的影响等等。 因此,在旅游服务过程中,一定要针对女性旅游者的心理特点,详细认真的解释各种问题,对于可能发生的事件一定要提前与旅游者打招呼,当旅游者表现出对旅游活动的迟疑情绪时,要耐心的解释,认真的分析。 4.追求时尚的心理 现代女性消费者具有普遍求美心理和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在消费旅游产品时表现出一定的时代特点,她们更崇尚流行,追随时髦。在接受旅游服务的过程中,女性消费者更注重服务的个性化,时代性等特点。因此,旅游服务人员在提供服务的时候一定要讲究服务的艺术,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以满足旅游者的需要。 (二)男性旅游者的消费行为特点 1.重视旅游产品的整体感受 男性旅游者在购买产品和接受旅游服务的过程中,更注重对整个消费过程的整体感觉,对于一些比较细小的琐碎问题,一般会表现出比较大度的态度。因此,旅游服务人员要保证整个服务过程的整体质量,但是对于一些细节问题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因为旅游者的要求不高就降低服务的水平,要始终以高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 2.消费选择比较独立 虽然在做出消费选择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对各种条件进行比较,分析从而选择最适当的旅游产品,但相对于女性旅游者来说,男性旅游者会重点的考虑某些方面,所以更容易做出选择。而且在旅游过程中,男性旅游者表现出更大的独立性。因此在旅游服务过程中,服务人员要根据男性消费者的需要提供适当的服务,不要事无巨细的面面俱到,这样反而会引起某些客人的反感,从而降低对优质服务的感知。 14、比较旅游消费者的气质差异并提出相应的服务策略。 ★考核知识点:旅游消费者的气质差异及其消费行为特点 附2.4.14(P113~114页相关内容抄录) 在日常生活中,人的情感在发生的速度上会有快捷、缓慢之分,在强度上有强烈、微弱之分,在表现上会有表现外露和隐蔽之分,在行为上会有灵活与迟钝之分,这些特点的综合就反映了一个人的气质状态。根据旅游者的言谈举止,可以将旅游者的气质概括为四种类型。 (一)急躁型旅游者 急躁型旅游者情感发生迅速、强烈而持久,并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对人热情,讲话速度较快,感情外露,在言谈中表现自信,喜欢讲:“我认为……。”讲话直率,不顾场合。这种类型的旅游者由于情感外露,碰到问题容易发火,一旦被激怒,就不容易平静下来,动作发生比较强烈、迅速,对自己的行为感到难以自控。 在游览中,他们常被导游生动的讲解、有趣的故事所吸引,并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的声音打断导游的讲解。有时还会不假思索地提出一些问题去打断别人的讲话。他们在排队、等车、等飞机或在旅馆办手续、在餐厅结账的时候,往往比其他旅游者显得心急火燎,非常不耐烦。在购物时他们属于冲动型的顾客,买东西很少过多挑拣、过多地考虑。他们在宴席上多充好汉,自认酒量第一。他们喜欢与人争论问题,而且力求争赢。他们常常显得粗心,容易遗失东西。 在接待服务中,对待他们,要注意不要激怒他们,万一出现矛盾应避其锋芒。办理一些手续时,尽可能迅速。在适当的时候特别注意提醒他们不要遗留物品。 (二)活泼型旅游者 活泼型旅游者表现为活泼好动、喜欢参与变化大、刺激性强、花样多的活动,他们反应快、理解力强,显得聪明伶俐。他们动作敏捷、灵活。他们对人热情大方、喜欢与人交往,喜欢讲话,常主动与旅游工作者攀谈。他们很快与人熟悉,并交上朋友。他们感情外露,情感多变,在多数情况下,显得非常乐观,整天笑声不绝,经常处于愉快的心境中。他们容易受感动,看到动人的场面会流下泪来。 接待他们时,在可能的情况下要同他们交往,不能不理睬他们。在与他们讲话中,不应重复过多,否则他们会不耐烦。旅游服务人员应主动向他们介绍饭店内的娱乐活动场所,满足他们喜欢活动的特点,以示关怀。他们做事经常改变主意,在商场买东西容易退货。工作人员要做好耐心的解释工作。在餐厅应介绍他们吃新推出的食物,活动安排要特别注意变化新花样。 (三)稳重型旅游者 稳重型旅游者平时表现安静,喜欢清静的环境。他们很少主动与人交谈,交谈起来很少滔滔不绝。感情很少外露,很少大声谈笑,不容易受感动。他们常使人觉得不易打交道,难以接近,猜不透他们在想什么。他们很少发脾气,自制力很强,做事不慌不忙,力求稳妥,不做没把握的事情。生活有固定的规律,很少打乱。他们反映慢,在听导游讲解或听介绍时,总是希望别人讲话慢一些或多重复几次。他们的注意力稳定、不易转移、对新环境不易适应,但一旦适应了又非常留恋,经常有怀旧的情绪出现。 在接待他们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在安排住房时尽量选一些较为僻静的环境,不要安排在靠近电梯旁和附近有很多年轻人或有小孩吵闹的房间,以满足他们爱清静的特点。一般情况下,与他们交谈要简单明了,不要滔滔不绝,以免引起反感。在需要他们作决定时,不要过多地催促,允许他们做时间稍长的比较、考虑,以尊重他们处事谨慎,深思熟虑的特点。 (四)忧郁型旅游者 忧郁型旅游者情感不外露,心里有事一般不愿对别人讲,宁愿自己苦思冥想。性情比较孤僻,不合群,很少到热闹的场所去。他们很安静,甚至沉默寡言,不习惯在公开场合讲话。他们情感体验深刻,自尊心十分强,很敏感,好猜疑。他们的心境会因为很小的事情而改变,很多时候是郁郁寡欢的。他们在遇到失败或挫折时内心会感到非常痛苦,如丢失了钱包、首饰、物品。碰到兴奋的事情或伤心的事都经常会失眠。他们讲话慢,有时会显得很罗嗦,声怕别人听不清楚产生误会,行动迟缓,反应慢。 在接待他们时,要注意讲话清楚明了,不与之开玩笑,以免引起误会。当他们遗失物品、生病或出现其他意外时,要特别注意关心、帮助,想办法安慰他们,使之感到温暖。在餐厅要临时调整餐位或在饭店临时调整他们的房间时,一定要对他们讲清楚理由,以免引起他们的猜疑和不满。安排住房适宜安排单间、清静的房间。向他们解释问题时,一定不能露出半点不耐烦的神情,要耐心听完。 在旅游活动中,很少有旅游者纯粹表现出某一类型的气质,而是以某一种气质为主,同时也反映出其他气质类型的某些行为特征,旅游服务人员应注意细心观察。 15、运用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分析家庭群体旅游消费行为的特点。 ★考核知识点:家庭生命周期的概念和阶段划分, 未婚期、新婚期、满巢期、空巢期、鳏寡期家庭旅游消费行为分析 附2.4.15(P135~138页相关内容抄录) 家庭生命周期是影响旅游消费者行为以及家庭旅游的重要因素。 家庭生命周期是指—个家庭由形成到消亡所经历的不同阶段,是由婚姻状况、家庭成员年龄、家庭结构等变量因素结合而成的复合变量。家庭生命周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其旅游消费需求、旅游偏好、旅游消费决策过程等都受到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是影响旅游消费决策变化的重要因素。消费者的家庭状况,因为年龄、婚姻状况、子女状况等因素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生命周期,这里我们根据家庭成员结构变化将家庭生命周期划分为五个阶段,即未婚期、新婚期、满巢期(包括三个阶段)、空巢期(包括二个阶段)、鳏寡期,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旅游消费行为特点。 ...... 未婚期――年轻单身家庭:未婚期的家庭成员经济上自立、无负担、身体状况处于一生的最佳状态,他们为了自身的学习、娱乐、交友、健身、求新、求奇等需求心理较为突出。而旅游活动恰好有利于满足以上几种需要,故可将此类“家庭”或者说单身年轻人视为旅游活动的生力军。尤其是旅游活动发展至今,一些新型的旅游项目如探险、攀岩、蹦极和自助游等旅游方式更具有时尚特征,最能适合年轻人的需要。 新婚期――年轻夫妇无子女家庭:在国外许多发达国家,旅游与年轻人结婚几乎是相伴而行的,许多人同时把旅游纳入结婚计划之中,称之为“蜜月旅行”。在中国,“蜜月旅行”已被经济较发达地区的许多年轻人视为时尚。由于现在的年轻人并不是一结婚就准备要孩子,新婚期的时间越来越长,因而可将这类家庭视作潜力巨大的游客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改变,这一阶段时间会延长,因为无子女,所以这一阶段夫妻外出旅游的可能性很大,也是家庭外出旅游消费的最理想时期。 相比一般观光休闲旅游市场而言,蜜月旅游市场有着自身特点:消费能力较强、停留的时间更长、季节性明显。蜜月旅游市场主要以年轻人为主,此外,再婚中老年人也是一个重要市场。他们对目的地的环境要求较高,倾向于充满阳光和沙滩等极具休闲特点的目的地,当然,如果能在享受阳光和沙滩之余还能领略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是目的地吸引新婚夫妇的一个极佳卖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出境度蜜月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新婚夫妇的首选。除了手续上的简化,更重要的原因是,不少短途出境游的价格并没有比国内游贵多少,但异域的风土人情无疑有更多的吸引力。据了解,选择港澳和东南亚度蜜月的新人很多,最适合的还是海岛线,如巴厘岛、马尔代夫等,它们专门提供蜜月房,吸引了不少新人报名。不少国际旅行社也看中了这个潜在的商机,推出了一些相对适合蜜月游的线路。 在结婚时选择出境蜜月游,除了满足旅游参观的需求之外,更能趁此机会走出国门满足一下猎奇心理。通常,蜜月游会选择两个人都没去过的地点。目前,我国年轻人更倾向选择出境游作为蜜月游。蜜月旅行团是目前旅游市场的高端消费,新人对食宿和交通条件要求较高,讲究行程的舒适、休闲、保健与私密性。相比较国内的蜜月胜地而言,国外的蜜月胜地在满足新人蜜月游的私密性、刺激性、挑战性上显然是技高一筹。一些旅游目的地早已成为蜜月游的品牌胜地,如夏威夷。 满巢期:夫妇带子女的时期,分为三个阶段: 满巢期一阶的家庭,也叫儿童家庭,指年轻夫妇有一个六岁以下孩子的家庭:处于这一阶段的消费者往往需要购买住房和大量的生活必需品,常常感到购买力不足,对新产品感兴趣并且倾向于购买有广告的产品。并且这一阶段夫妻二人的大部分时间被照料子女所占用,加上孩子幼小不便外出,外出旅游的可能性不大,此时家庭旅游消费跌入最低谷。他们不大可能考虑远途旅游,只在家庭附近的公园、动物园进行休闲娱乐,且频率较高。这期间,举家出游的情况不多,但不排除夫妇一方尤其是男主人因商务活动等工作原因而外出旅游的可能性。 满巢期二阶的家庭,指年轻夫妇有一个六岁以上孩子的家庭,教育成了家庭的主题。旅游也成了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孩子扩大视野的一个重要方面。家长会有意识地趁节假日期间带孩子外出旅游,这时家庭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非常慎重,多以博物馆、纪念地、历史文化名城等人文景观为选择对象,使旅游活动为教育子女服务,旅游方式多是一家三口同时出游。 随着人们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家长尤其是城市家庭的家长已日渐重视对孩子的全方位多方面的培养教育。许多部门已看到了这一趋势,并予以积极配合。利用寒暑假带孩子出游使不少家庭的选择。 满巢期三阶,指年龄较大夫妇与孩子已自立的家庭:孩子已自立,并且父母也多有固定的收入,可被看作是消费水平高、购买能力最强的家庭,这种家庭成员外出旅游的潜力很大。但是否都有可能外出旅游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及价值观的取向。中国传统上先攒钱后花费、父母应帮孩子“成家立业”的观念在大部分人上还普遍存在。所以这种结构的家庭,由于父母考虑到孩子的“成家”问题,储蓄意识非常强烈,即使有钱也不舍得用于旅游。只有当人们的观念彻底改变,潜在的旅游消费需要才能变为现实。 满巢期Ⅲ的家庭具备旅游成员搭配比较灵活的特点,三口集体出游、年轻人单独出游、父母双双出游、父母之一与孩子一起出游等各种方式都很常见,所以家庭集体出游的机会也会大一些。 空巢期:指子女成年并独立生活,分为两个阶段: 空巢一期:指子女已经成年并且独立生活,但是家长还在工作的家庭。处于这一阶段的消费者,一般子女为成人,已参加社会工作,经济上也有了收入,他们会选择和同学、朋友结伴外出旅游。而中年夫妻此时事业有成,经济上比较宽裕,外出旅游的可能性也极大,但对于一些人来说,可自由支配时间是重要的制约因素。随着带薪假期的真正实施,这一阶段将会成为家庭旅游消费的黄金时段。 空巢二期:子女独立,父母退休。结合旅游活动的特点来看,旅游是最适宜“有闲+有钱”阶层人士的活动。在所有年龄阶段的人中,最符合这一条件的就是城市离退休人员。综合我国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及人均寿命不断延长两种趋势,老年人无疑是越来越大的旅游市场,极具开发潜力。“夕阳红”之旅之所以在全国遍地开花、搞得红红火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这说明只要积极开辟适合老年人参加的旅游项目,抓住时机向老年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促销活动,并提供针对老年人的良好服务,银发市场就会有巨大的潜力。 与其他旅游不同,老年旅游今后必须树立品牌概念,针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征制定出行路线和服务项目,也就是“以老年人为本”。对高龄老人的市场,可以制定“家庭旅游”或专业人员陪同项目。家庭成员的陪同有两个好处:一是方便照顾老人,因为子女最了解父母的身体状况和生活习惯;二是增加两代人之间的感情,给儿女们一个孝敬父母的机会。这种“亲情式家庭旅游”将在今后老年旅游市场中占较大份额。要求陪同的导游人员有更加具体的专业化的关于老人的知识。这也是走向老龄社会的发展需求。 鳏寡期――单身老人家庭:这一时期一方的去世必然会影响另一方的出行积极性。中国提倡有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如果家里只剩下老父或老母一人,晚辈就会加倍予以关照。与父母不在一个城市的子女会主动邀请父母到自己所在地旅游以及生活居住,与父母同在一地的子女也会主动陪伴父母外出旅游。从这个角度看,孤独期老人出游的可能性也更大。但与老人的个性以及身体状况密切相关。 以上是常规家庭的旅游消费动机与生命周期的描述,不同家庭由于具体影响因素的不同会存在差异。 16、比较不同社会阶层群体的旅游消费行为特点并说明对旅游经营者的启示。 ★考核知识点:高阶层群体、中产阶层群体、低阶层群体旅游消费行为一般特点 附2.4.16(P152~157页相关内容抄录) 知识点5:高阶层群体旅游消费一般特点 消费者研究表明,每个社会阶层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人们的信仰、态度、活动和行为无不体现出其社会阶层的印迹。这些差别是我们划分旅游市场的重要基础,也有助于加强我们对旅游消费者行为的理解。 同一社会阶层的成员由于具有相类似的经济基础和文化教育背景,因而在价值观、生活方式上也会比较接近,从而形成某种群体行为规范。这一行为规范往往可以转化为群体内成员相似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而不同的社会阶层由于其经济能力与文化教育背景不同,所具有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也不同,因而在消费倾向与消费行为上具有明显的差异。 (一)高阶层群体的一般消费特点 高阶层是社会上最富有、地位等级最高的人。消费心理明显的特点是显示和炫耀,愿意在他人面前突出自己的富有和地位。消费倾向可以定位为“炫耀型消费”。通常有以下三种类型: 1.奢侈享受型消费:如对高级住宅、高档别墅、高档家电、时装、化妆品和保健品的消费。为了显示其与众不同,在对上述奢侈品消费时通常会不厌其烦、不计代价地要求为其单独订制。要通过物质和服务的消费显示自己的富有和地位,衣、食、住、行全部追求最高档次。是高价奢侈品的主要市场。 2.显示型消费:偏重于一般人难以企及的贵族型消费活动,如在豪华度假区度假,玩高尔夫球,住星级饭店的豪华套房,出国旅游等,或者收藏各类文物古董、名人字画、珠宝首饰等。 3.投资型消费:如投资房地产、股票等。 (二)高阶层群体的旅游消费行为特点 高阶层的人作为社会中的“贵族阶层”,是旅游市场上的重要客源,属于高端市场。他们中的多数都有足够的金钱和充裕的闲暇时间。他们不介意价格,追求享受甚至奢华是他们旅游消费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点。上层人士在购买旅游产品和服务时,注重高品质、高标准,他们选择住高星级酒店,乘豪华交通工具,聘请私人导游,选择定制产品……总之,他们在各方面都要享受高质量的服务,而不顾惜金钱的花费。一方面,这使他们获得身心的放松;另一方面,这也是他们成熟感和成就心理的满足,享受奢华的、随心所欲的休闲生活使他们自然而然产生一种尊贵的感受。在旅游目的地选择上,他们大多喜欢那些不仅自然风光、人文景致秀丽,知名度高,而且服务设施完善发达的旅游目的地。他们也是国外度假旅游的重要客源,并且停留时间较长。同时由于经济上的负担较少,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对一些新型的旅游方式也乐于尝试,例如登山旅游、海底旅游等等。总之,上层人士强调生活潇洒、文雅,花钱购买的旅游产品和服务要符合其身份地位,一次美妙而有意义的旅行会是他们向他人炫耀的资本。 知识点6:中产阶层群体旅游消费一般特点 (一)中产阶层的起源 中产阶层一词来源于英文里的middle class。中产阶层最初的含义没有今天这样丰富,是指在社会层级当中,处于社会最高层与最底层之间的一部份人。通常,对于中产阶层的划分有个人收入、社会行为、历史背景及经济关系等多种标准。众多标准的形成,是因为中产阶层一词具有深远的历史,并与英国封建等级制度有关。起源于欧洲的中产阶层一词,一开始特指那些在欧洲社会中,介于贵族和小农阶层的社会阶层。当时贵族拥有庄园,而小农阶层在庄园里务农,随着城市商业的逐渐发达,一个住在城市里以经商为生的中产阶层逐渐成型。后来,随着大英帝国商业社会的发展,中产阶层开始被用来指那些事实上比较富裕,甚至握有一定权力,但缺乏世袭贵族身份的人。 在工业化早期,中产阶层最初被定义为“白领” 工作者,他们虽然不是老板,但是他们的工作环境比被称为蓝领工作者的工人阶层要安全和舒适得多。白领作为中产阶级的代名词维持了很多年,直到1970年代,随着美国工会的没落和大量家庭妇女走出家门,加入就业大军。许多“粉领”工作随之兴起,产生了一批虽然比工会组织下的蓝领工人挣得少,但是工作环境比蓝领工人舒适安全的新中产阶层,人们也不再将中产阶层和“白领”划上等号。 到20世纪后期,英美等发达国家逐渐形成了以中产阶层为主,低下阶层为辅,上流社会仅占极小部份的社会结构,英美发达国家进入中产社会。随着中产社会的形成,英美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各个层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就现代意义而言,以下几个因素经常被用来归类中产阶层 职业划分:包括金融家、律师、医生和神职人员; 价值观:信仰中产阶层价值观,比如高质量生活、安稳的工作和尊尚法制民主等; 生活方式:除了财富之外,人们也非常关注一个人说话的口音、仪态举止、教育背景和社交圈的层次。通常在美国,中产阶层是流行文化的热衷参与者。 此外,收入和净资产也是划入中产阶层的重要标准。不同国家、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划分标准。 在世界各地的现代化进程中,阶层变动尤其是中产阶层的兴起和壮大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中产阶层在欧美社会中已占80%,成为稳定社会的主要力量。而在中国,中产阶层正以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出现,他们拥有较高的收入,受过良好的教育,具备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职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有一定的闲暇,追求生活质量,是引领社会消费的主要力量。这个阶层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经济领域,如房地产、餐饮行业正以这个阶层为细分市场,进行产品开发。中产阶层在旅游消费中对其他阶层也起着引导作用,在这里对他们的旅游消费特征进行分析,以便旅游企业采取合理的营销措施引导中产阶层的旅游消费。 雅虎中国公司通过网上调查预测中国未来将有2亿人进人中产行列,更乐观的估计是3.5亿,报告认为这样一个庞大的富裕群体将构成中国社会稳定的中间力量。 (二)中产阶层的消费特点 中产阶级是接受过高等教育并事业有成者。在消费心理上表现为关注自身形象,不仅注重消费品的质量,更追求其格调和情趣。在消费形式上,看重的是 “经历”,关注的是“自我形象”能留下美好回忆的过程和品味。因此定位为“形象型消费”。 同其他群体相比,中产阶层在消费上的前卫性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 第一:时尚消费。十分关注国际、港台、国内流行趋势,有选择或盲目的跟进,以保持始终前卫。尤其是35岁以下的青年中产群体.他们的消费水平总是会略高于收入。 第二:品牌消费。中产阶层大都关注品牌并选择性的拥有品牌。 第三:品位消费。在中国目前没有哪个阶层比中产阶层更强烈地关注和学习品位,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的流露出某种品位标志,一方面是为了突出个性特征,另一方面是想显示一种身份的区别。第四:休闲消费与享受消费。关注健康与生活质量,学会享受生活,这已成为大多数中产阶层生活方式的基本原则。第五、高效快捷消费:注重省时、高效的消费品、偏爱科技含量高的新型消费品,如不断更新个人电脑、手机等。购物时比较快捷,有较强的品牌忠诚度。 (三)中产阶层旅游消费行为特点 中产阶层是旅游消费市场的主力。中等阶层的人多数都具有成功的事业,他们在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之外,有充足的可支配收入开展旅游活动。他们讲究体面,在心理上有较强的自豪感、虚荣感和夸饰感,同样追求高品质、高标准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但他们不像上等阶层的人那样奢华,他们会认真考虑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性价比如何,以决定是否购买。他们注重经历,希望每一次出游都能成为经典,留下美好的回忆。同时,他们强调旅游产品的发展性,希望通过出游增长自身经验和知识。他们也十分推崇情趣和格调,注意通过旅游增进自我形象。这一阶层的人彼此影响较大,趋同心理更加突出。 知识点7:低阶层群体旅游消费一般特点 (一)低阶层群体的消费特点 低阶层在消费心理上常常表现出立即获得、立即满足,是一种“实用型消费”模式。在消费行为中的特点是非常关注消费品的质量及价格,希望以最小的花费换取最大的使用价值,并满足其实用性要求。 1.经济实惠型消费:由于收入不高,大部分收入用于必要的生活开支,只有少量的节余和储蓄,故较注重对日常生活必须型消费品的购买。 2.强计划型消费:因为收入不高,消费行为有很强的计划性,精打细算,追求物美价廉的消费品。在购买前往往三思而行,购买速度较慢。 3.忠诚型消费:对质量稳定的老字号商品、老厂家、老牌子有较强的忠诚感.不盲目追求时尚或名牌。除非价格的诱惑,较少会率先去尝试新型消费品。对旅游不太热衷.日常只在周围适宜地带锻炼,只有在特别的节假日才到周边地区做短暂的游览。 (二)低阶层群体的旅游消费行为特点 可以说,服务业发达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中层现象”。旅游服务业的顾客主要来自中层阶层以上的消费者群。 低阶层大多是由普通劳动者组成的。他们经济上并不富裕,除了家庭日常生活消费,能用于出游的预算很少,同时他们的工作时间较固定,因此短线旅游居多。即使进行远线旅游,也大多集中在一年的几个重大节日期间。他们在选择是否旅游、去何处旅游、乘坐何种交通工具、参加那些旅游项目等方面都要进行认真考虑,决策时间较长,因为他们进行旅游的限制性因素更多。同时他们又希望能通过一次旅游活动获得丰富的收获,因而他们的选择更加慎重。他们希望旅游产品和服务是物美价廉的,对于食、住、行的档次和标准要求不高,但是希望能尽可能的游览更多的旅游景点,以丰富其旅游经历。他们更乐于选择成熟度较高的旅游目的地,对折扣商店和大众购物商店有极大的兴趣,但对于一些附加的娱乐项目则很少尝试。这个层次中还有一部分家庭,由于家庭收入水平低,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因此尽管他们热爱生活,羡慕其他家庭可以外出旅游,但他们自己一般无能力出游。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不同阶层的消费者其旅游需求和消费行为特点存在差异。有研究表明,社会阶层会对消费者的消费支出模式、休闲活动、信息接受和处理方式以及购物方式等等都会产生影响。旅游经营者应根据自己的经营能力,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品开发和促销。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