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4 发布 |
- 37.5 KB |
- 4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精编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法理学》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094)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法理学》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094)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法理学》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094)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曾说:“社会不是以法律为基础,那是法学家的幻想。相反,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法律应该是社会共同的,由二定的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需要的表现,而不是单个人的恣意横行。”这段话中所体现的法学基本原理是( )。 A.只有马克思主义法学才强调法律以社会为基础 B.法律在本质上是社会共同体意志的体现 C.法在本质上体现着社会的共同利益 D.法律是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2.亚里士多德曾经对正义作了一个著名的区分。他将正义区分为( )。 A.程序正义与自然正义 B.分配正义与矫正正义 C.自然正义与社会正义 D.制度正义与个人正义 3.某市《禁止食用野生动物若干规定》第4条规定:“餐饮业经营者不得以禁止食用的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名称、别称、图案制作招牌、菜谱招徕、诱导顾客”。这一规范属于( )。 A.授权性规范 B.任意性规范 C.确定性规范 D.逻辑性规范 4.下列有关判例法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判例法就是法院所作的法律解释 B.判例法奉行“遵循先例”原则 C.在大陆法系,判例法是一种基本的法律渊源 D.我国最高法院通过案例指导制度引进了判例法制度 5.区分法律事件与法律行为的标准是,看一定的后果( )。 A. 是否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B.是否与当事人的意志有关 C.是否产生或变更法律关系 D.是否有法律意义 6.我国《刑法》第358条规定“组织他人卖淫或者强迫他人卖淫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某地检察机关在办理一起涉嫌组织同性恋卖淫案时,将法律规定的“他人”理解为既指女性,也包括男性。这一解释属于( )。 A.扩大解释 B.限制解释 C.字面解释 D.自由解释 7.下列关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法制发展特点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法制发展呈现渐进性 B.法制发展呈现不平衡性 C.法制改革以立法为龙头 D.政策依然是主要的社会调整方式 8.在我国的立法体制下,属于地方性法规可以规定的事项是( )。 A.本行政区内各级政府的产生、组织和职权的规定 B.本行政区内文化及公共事业建设 C.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D.私人财产征收制度 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我国正式法律渊源的是( )。 A.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B.经济特区的地方规章 C.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普通法 D.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导案例 10.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解,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该理念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本质区别,它与后者之间不存在继承关系 B.该理念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 C.该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理论指引 D.该理念是中国的独创之举,与西方政治法律治理的经验无关 11.以下关于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法是人的意识的产物,属于精神范畴 B.法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 C.法不一定体现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正义观 D.法的内容取决于社会生活,特别是经济生活的客观需要 12.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且发展学前教育。”对该条文的如下理解,正确的是( )。 A. 该条文体现了国家政策,也是保护性法律规范 B.该条文只是政策性规定,并不具有法律效力 C.该条文是授权性规则,规定了国家机关的职权 D.该条文是法律原则,也体现国家的基本政策 13.以下关于法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制与其政治基础相适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B.法制变革的最根本原因是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C.法制的稳定与法制的变革不是矛盾的 D.就法制而言,法律规则最不容易移植,法律意识和法律文化最容易移植 14.关于法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大陆法系在世界上的影响不大 B.英美法系在世界上的影响不大 C.大陆法系不是以民法典最为典型 D.英美法系不是以民法典最为典型 15.在我国的立法体制中,有权公布法律的主体是( )。 A.国家主席 B.国务院总理 C.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D.全国政协主席 16.法的基本构成要素有法律概念、法律规范和法律原则,其中最主要的是( ) A.法律概念 B.法律规范 C.法律原则 D.法律逻辑 17.关于法与宗教之间关系的如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政教分离原则要求法律涉及任何宗教问题 B.法与宗教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反映人的世界观 C.法与宗教在一定意义上不属于社会文化现象 D.法与宗教不仅能约束人的行为、也影响人的思想 18.法律调整过程有多个阶段组成,其中初始阶段是( )。 A.法律法规开始生效阶段 B.产生法律关系阶段 C.法律权利义务的实现阶段 D.法的适用阶段 19.在我国,有权制定宪法的国家机关是(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C.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 D.国务院 20.在司法适用的基本原则中,体现“执政为民”理念的是( )。 A.司法为民原则 B.法律适用人人平等原则 C.严格法律监督原则 D.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 21.按照马克恩主义法学观,关于法的起源的如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始习惯和禁忌即是最早的法 B.有社会就有法,无法不成社会 C.法律与国家是相伴随而产生的 D.法律先予社会阶级的形成而产生 22.一个完整的法律规范必须具有的要素是( )。 A.假定一处理一制裁 B.假定一处理 C.假定一制裁 D.处理一制裁 23.我国《物权法》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这一规范属于( )。 A.授权性规范 B.任意性规范 C.义务性规范 D.逻辑性规范 24.下列有关判例法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判例法就是法院所作的规范性司法解释 B.判例法奉行“遵循先例”原则 C.判例法是大陆法系国家的基本法律渊源 D.我国的案例指导制度是一种判例法制度 25.李某在大街上寻衅滋事,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被公安机关予以拘留15日的处分。李某所受到的制裁属于( )。 A.刑事制裁 B.行政制裁 C.民事制裁 D.司法制裁 26.我国《刑法》规定:“组织他人卖淫或者强迫他人卖淫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某地检察机关在办理一起涉嫌组织同性恋卖淫案时,将法律规定的“他人”理解为既指女性,也包括男性。这一解释属于( )。 A.扩大解释 B.限制解释 C.字面解释 D.自由解释 27.有关科技发展与法律之间关系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科技作为生产力,其发展变化能够直接改变法律 B.法律的发展和变化能够直接改变科技的发展方向 C.科技立法具有国际性和普适性,必须向西方发达国家看齐 D.法律既能促进科技进步,也能抑制科技所导致的负面影响 28.在我国的立法体制下,属于地方性法规可以规定的事项是( )。 A. 本行政区内各级政府的产生、组织和职权的规定 B.本行政区内文化及公共事业建设 C.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D.私人财产征收制度 29.有关法的实施的如下陈述,错误的是( )。 A.法的实施只能依靠有力的国家强制 B.法可以不通过具体的法律关系而得以实施 C.守法和执法都是法的实施方式 。 D.立法质量直接影响法的实施状况 30.关于“三个至上”中“宪法法律至上”的如下理解,正确的是( )。 A.“宪法法律至上”是指宪法和法律具有相同的至高效力, B.“宪法法律至上”重在强调普通公民要懂法守法 C. 肯定“宪法法律至上”是执政党在治国理念上的重大突破 D.“宪法法律至上”重在强调法律与政策的一致性 31.法律调整是一种( )。 A.个别性调整 B.规范性调整 C.习惯性调整 D.具体性调整 32.法的第三层本质是( )。 . A. 法体现统治阶级意志是统一的和整体的 B.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 C.法的内容决定于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D.法的内容就是确定权利和义务 33.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已经建立的法律关系、法律秩序使之不受侵犯或恢复、弥补被侵害的法定权利的职能,叫做( )。 A. 法的调整性职能 B.法的保护性职能 C.法的阶级统治职能 D.法的社会公共职能 34.社会主义法产生的根本前提是( )。 A.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B.消灭私有制 C.消灭剥削阶级 D.无产阶级取得政权 35.保证社会主义法的实施的方法是( )。 A.单纯的说服教育 B.必要的强制 C.说服教育和必要的强制相结合 D.单纯的强制惩罚 36.社会主义法同社会主义道德具有共同点,表现在( )。 A.规范的内容相同 B.要求相同 C.指导思想相同 D.调整的范围相同 37.“凡法律所不禁止的,都是允许的”原则适用于( )的法律调整。 A.一般允许型 B.一般禁止型 C.一般积极型 D.一般具体型 38.法律文化的的载体是( )。 A.法律条文 B.法律现实 C.法律技术 D.法律传统 39.不具有法律效力的解释是( )。 A.立法解释 B.司法解释 C.行政解释 D.学理解释 40.构成法律关系主体的必要条件的是( )。 A.权利和义务 B.法人和自然人 C.物和行为 D.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41.最终决定法律中所体现的国家意志的社会因素是( )。 A. 国家的历史传统 B.国家的阶级结构 C.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D.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42.《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关于这个条文,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 A.该条规定不属于法律原则 B.该条规定是相对确定性规范 C.该条规定属于授权性规范 D.该条规定是调整性规范 43.下列关于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并非所有的法律条文都规定法律规则 B.法律原则充分体现法律的确定性和可预测性 C.法律原则的适用范围更具有弹性 D.法律原则可以克服法律规则的僵硬性缺陷,弥补法律漏洞 44.某法院法官就某案件推理如下:《刑法》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张某殴打他人造成轻伤,所以对其判处二年有期徒刑。这位法官所用的推理是( )。 A. 类比法律推理 B.归纳法律推理 C.演绎法律推理 D.设证法律推理 45.通过对法律文本中的文字涵义和语法的分析来确定和阐明法律的意思,这种解释方法被称为( )。 A.字面解释 B.正式解释 C.文义解释 D.法律解释 46.张某购买了一张北京到上海的火车票,并乘坐票面指定的车次顺利到达上海,由此形成了客运合同法律关系。该法律关系的客体是( )。 A.张某的人身利益 B.张某为购买火车票而支付的价款 C.张某购买的火车票 D.铁路部门运送张某的行为 47.当代中国的法律渊源,不包括下列选项中的( )。 A.某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 B.某自治县的自治条例 C.某直辖市的自治条例 D.某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 48.下列有关人权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 A.人权是每个人所享有的权利,没有阶级性 B.人权必须法律化才能获得更大程度的保障 C.人权归根结底来源于国家的承认 D.宪法基本权利体系等同于人权体系 49.下列有关法的实施的陈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法的实施的直接目的是法的实现 B.法只能通过具体的法律关系而得以实施 C.守法和执法都是法的实施方式 D.立法的质量直接影响法的实施状况 50.下列有关行政法律部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行政法部门不属于私法部门群 B.行政法部门属于社会法部门群 C.有些行政法规范包含在民法部门中 D.行政法可划分为一般行政法和特别行政法 51.按照法学分类,民法学属于( )。 A.理论法学 B.法律史学 C.国内部门法学 D.国际法学 52.针对某一类主体、某一类情况而使用一般行为规则进行的重复性的调整是( )。 A.个别性调整 B.规范性调整 C.习惯性调整 D.法律调整 53.法的形成的标志是( )。 A.阶级的出现 B.国家的最终形成 C.商品交换 D.多种社会规范并存 54.以下关于法与利益的说法不正确的( )。 A.社会利益的分化导致法的产生 B.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决定着法的存在和本质 C.利益的发展、变化决定着法的发展、变化 D.法对利益的形成、发展有被动的反作用 55.大陆法系建立发展起来的基础是( )。 A.法国民法典 B.英国法 C.罗马法 D.美国法 56.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是( )。 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57.以下关于法律意识的分类正确的是( )。 A.根据人们对法律现象认识的阶段可以划分为为占统治阶级地位的法律意识和不占统治阶级地位的法律意识 B.根据法律意识的政治属性可以划分为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体系 C.根据法律意识的主体不同可以划分为个人法律意识、群体法律意识和社会法律意识 D.根据法律意识的主体不同可以划分为个人法律意识和社会法律意识 58.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的方式不包括( ) A.法规清理 B.法规汇编 C.法典编纂 D.法的创制 59.不在全国范围内生效的法律是( )。 A.宪法 B.《劳动法》 C.《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D.《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60.特定的国家机关对违宪行为依其所应承担的违宪责任而实施的强制措施属于( )。 A.刑事制裁 B.民事制裁 C.行政制裁 D.违宪制裁 二、多项选择题 1.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由于形成的历史渊源不同,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有很多差别。关于两者差别,下列选项表述正确的是( )。 A.法典化程度不同 B.法的渊源不同 C.法律结构不同 D.诉讼程序不同 2. 一般而言,法的渊源的种类主要包括( )。 A. 制定法 B.判例法 C.习惯法 D.实体法 3.有法律约束力的法律解释包括( )。 A. 学理解释 B.立法解释 C.司法解释 D.行政解释 4.我国某省人大常委会制定了《食品卫生条例》。关于该法规,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 A. 该法规的内容主要属于行政法部门 B.该法规属于我国法的正式渊源,法院审判中可直接适用 C.该法规的具体应用问题,应由该省人大常委会进行解释 D.该法规虽仅在该省范围适用,但从效力上看具有普遍性 5.在我国,国家监督的基本形式,包括( )。 A. 权力机关的监督 B.行政机关的监督 C.司法机关的监督 D.新闻媒体的监督 6.张三为买李某一栋房屋,与其签订了一份买卖合同,并实现了交易。这一行为所产生的法律关系可以称为( )。 A. 绝对权法律关系 B.具体法律关系 C.调整性法律关系 D.平权型法律关系 7.关于当代中国法的本质和特点的如下陈述中,正确的是( A.法的阶级性与人民性是统一的 B.法是人民所有共同意志的总和 C.法中的国家强制力已经大大弱化 D.法充分考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8.关于法与道德的共同点,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二者都是社会规范,都具有规范性 B.二者具有国家强制性,都是人们应该遵循的规范 C.二者都是历史的产物,都是不断变化的 D.二者都是建立在一定物质生产方式之上的 9.关于我国民商法律部门的如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商法也适用民法的基本原则 B.民商法中的某些规范属于行政法规范 C.民商法中不存在强行性规范 D.民商法部门中存在大量的单行法 10.制约法律完善实施和发挥作用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 )。 A.实施法律的人员的素质 B.人们的法律意识和观念 C.社会的道德水准 D.实施法律的物质条件 11.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制有着多方面的差别。关于两者差别的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 法典化程度不同 B.法的渊源不同 C.法律结构不同 D.诉讼程序不同 12.关于司法过程中运用法律原则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法律原则一般应优先于规则而被适用 B.法律原则在每个案件中都应与规则同时适用 C.法律原则的适用可以弥补法律规则的漏洞 D.法律原则的适用采取“全有或全无”的方式 13.关于新中国法制创建的如下陈述,正确的是( )。 A.新中国法制从一开始就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B.新中国法制在废除国民党伪法统的基础上而产生 C.民主革命根据地法制是新中国法制的雏形 D.新中国法制从创建之初便奉行民主与法治原则 14.最高人民法院2012年1月30日通过《关于审理因垄断行为引发的民事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该规定是( )。 A. 学理解释 B.立法解释 C.司法解释 D.有权解释 15.我国某省人大常委会制定了《食品卫生安全管理条例》。关于该法规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法规与地方政府规章具有同等效力 B.该法规属于我国法的正式渊源,司法审判中可直接适用 C.该法规的具体应用问题,应由该省人大常委会予以解释 D.该法规虽仅在该省范围内适用,但从效力上看具有普遍性 16.张某与李某签订了一份合同,独家代理销售李某公司的一项专利产品。这一行为所产生的法律关系可以称为( )。 A.相对权法律关系 B.具体法律关系 C.隶属型法律关系 D.平权型法律关系 17.关于当代中国法制基本特点的如下陈述,正确的是( )。 A.法的阶级性与人民性是统一的 B.法制体现了人民的所有共同意志 C.法制发展呈现渐进性 D.法制发展呈现不平衡性 18.关于法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如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经济基础是决定法的唯一因素 B.法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C.法可以巩固社会的经济基础 D.法对经济基础的作用表现为法总是促进经济发展 19.关于法与道德之间相同点的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二者都属于社会规范,都具有规范性 B.二者具有国家强制性,都是应当遵循的规范 C.二者的变化都受到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 D.二者都建立在一定物质生产方式之上 20.关于我国民商法律部门的如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商法适用民法的基本原则 B.民商法中的某些规范属于行政法规范 C.民商法中不存在强行性规范 D.民商法部门中存在大量的单行法 21.有关法的历史发展的如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古代社会的法在表现形式上往往是“诸法合体” B.法律发展进程大致可以看作是从契约到身份的运动 C.资本主义时代的“法学世界观”具有历史进步性 D.法律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22.在我国,“上位法优于下位法”原则体现为( )。 A.“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等 B.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 C.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 D.部门规章的效力高于地方政府规章 23.社会法是新兴的法律部门群。下列诸项中,属于社会法特点的是( )。 A.对社会弱者倾斜保护 B.社会权的兴起 C.综合运用自治性调整和强制性调整方法 D.注重运用意思自饴和过错责任原则 24.法律规范的特点有( )。 A.应然性(规定性) B.一般性(普遍性) C.逻辑完整性 D.效力等级性 25.一个国家的法制包括以下3个方面( )。 A.法一所有现行有效的法律规范 B.法律实践 C.指导法和法律实践的法律意识、法律文化 D.法的实施 26.《宪法》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中的“法律”应扩大解释,包括(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宪法和法律 B.其他国家机关依据宪法、法律制定和发布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C.其他国家机关依据宪法、法律制定和发布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 D.被国家认可的习惯 27.以下关于类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997年制定的《刑法》取消了类推 B.一般说,在刑事案件中不宜使用类推 C.在民事案件中,类推难免存在并且具有很大意义 D.在解决民事纠纷中,司法作为社会中最权威的纠纷处理渠道,法院不能以“法律没有规定”为借口将纠纷推向社会,此时运用类推,更好发挥司法功能 28.以下关于违法行为的观点正确是( )。 A.任何违法行为都有其实施的主体 B.任何违法行为都有其侵犯的客体 C.违法行为在客观方面的要件包括行为、危害结果、因果关系等 D.人的行为是受其思想支配的,违法行为也受违法者的思想所驱使 29.有关自由的下列陈述,正确的是( )。 A.自由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 B.自由总是和责任连在一起的 C.自由可以被划分为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 D.自由总是和法律相联系,没有法律就没有自由 30.法律调整不同于其他社会调整的特点在于( )。 A.法律调整反映国家的意志 B.法律调整是运用专门法律手段进行的调整活动 C.法律调整活动是有目的、有结果、有保证的活动 D.法律调整是有国家强制力为保障的 31.下列有关法的历史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古代社会的法在表现形式上往往是“诸法合体” B.古代社会的法是“等级法”、“身份法” C.资本主义时代的“法学世界观”具有历史进步性 D.法的历史类型和法系理论都揭示了法的阶级本质 32.在对法律规则的分类中,调整性规范可以划分为( )。 A.授权性规范 B.义务性规范 C.命令性规范 D.权义复合性规范 33.《民法通则》第七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合同法》第七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从这两个条文,可以看出( )。 A.道德对于法律判断有一定影响 B.法律、行政法规和社会公德都是法律渊源 C.法官在裁判案件时也要尊重社会公德 D.订立和履行合同,可以不必遵守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34.以下有关自由的说法正确的是有( )。 A. 自由直接与人的意志有关 B.自由的尽头是责任与纪律 C.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要受到很多限制 D.自由和责任在社会意识中的反映就是权利、义务 35.下列有关新中国法制创建的陈述中,正确的是( )。 A. 新中国法制从一开始就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B.新中国法制是在废除国民党伪法统的基础上产生的 C.民主革命根据地法制是新中国法制的雏形 D.新中国法制从创建之初就奉行民主和法治原则 36.关于现代法律与社会组织规范之间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法律与社会组织规范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B.法律与社会组织规范彼此独立,互不相干 C.当法律与社会组织规范发生冲突时,法律应处于优先地位 D.法律调整是最重要的社会调整,社会组织规范的作用很有限 37.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这是因为( )。 A.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产生的前提条件 B.社会主义民主决定社会主义法制的根本性质和内容 C.发扬民主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法制的正当性基础 D.发扬民主能够使国家权力受到更有力的约束和监督 38.在我国,有权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宪法修正案的机关和人员包括(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B.四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C.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D.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39.下列有关法的适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法的适用是创造性的个别性调整活动 B.只有国家机关才可从事法的适用活动 C.在出现违法时,才有法的适用活动 D.法的适用只包括行政适用和司法适用 40.下列有关法治的陈述中,正确的是( )。 A. 法治是一种优于人治的治国方略 B.现代法治通常与民主相联系 C.法治与法制概念在内涵和价值指向上不同 D.英国的法治理论被认为是形式主义法治观 41.关于法与国家的关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二者都具有强制性 B.二者都是社会分裂为阶级的产物 C.二者都根源于相同的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 D.二者都是维护统治秩序和实现社会利益的工具 42.下列关于大陆法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是大陆法系的代表性法典 B.在大陆法系国家,制定法占有重要地位 C.大陆法系偏重于纠问式的诉讼制度 D.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基本是同一个年代产生的 43.司法审判中,当处于同一位阶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在某问题上有不同规定时,法官可以依据的原则是( )。 A.特别法优于一般法 B.上位法优于下位法 C.新法优于旧法 D.法可以适当地溯及既往 , 44.下列关于司法过程中运用法律原则的看法中,错误的是( )。 A.司法审判中,法律原则都必须无条件地适用 B.司法审判中,优先适用法律原则,后适用法律规则 C.法律原则的适用可以弥补法律规则的漏洞 D.法律原则的适用采取“全有或全无”的方式 45.下列有关法律关系的陈述,正确的是( )。 A.法律关系是一种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 B.法律关系是一种思想社会关系 C.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权利和义务 D.法律关系可以划分为绝对权法律关系和相对权法律关系 46. 20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法制所发生的明显变化包括( )。 A.出现了“私法公法化”和“公法私法化”以及融合公私法的“混合法” B.“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契约自由”等原则被修改 C.单行法、特别法的数量大量增加 D.司法过程中的法律推理更注重“形式公正”,反对“结果公正” 47.下列有关法律推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法律推理是法律适用的基本技术 B.法律推理划分为形式推理和实质推理 C.形式推理就是指演绎推理 D.类比推理是实质推理的一种特殊形式 4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各地高级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并考虑社会治安状况,在本解释规定的数额幅度内,分别确定本地区执行“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的标准。依据法理学的有关知识,下列正确的表述是( )。 A.该解释是个别性的司法解释 B.该规定是一种授权性规则 C.该规定说明,法律规则内容受社会经济状况的明显影响 D.该规定表明,最高人民法院超越了其司法解释权 49.下列有关法治与法制关系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 A.法制与法治所关注的重心不同 B.法制有姓“社”姓“资”之分,法治则无 C.法制和法治都强调“良法”之治 D.法治与法制的价值指向不同 50.中国古代儒家在国家治理方面所认同的主张是( )。 A.“惟仁者宜在高位” B.“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举措而已” 51.法国学者达维德把世界各国的法律制度划分为( )。 A.大陆法系(罗马日耳曼法系) B.英美法系(普通法系) C.社会主义法系 D.其他法律制度(包括伊斯兰法、印度法、远东各国法、马达加斯加与非洲各国法) 52.我国《侵权责任法》规定:“本法所称民事权益,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监护权、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股权、继承权等人身、财产权益。”关于该条文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该规定所涉及的诸法律概念是构成法的要素之一 B.该规定宽泛,难以起到法的指引和预测作用 C.该规定中的“等”字说明民事权益并不局限于所列举的诸项权利 D.对“生命权”、“隐私权”等概念的解释应首先采用文法解释 53.全国人大常委会2001年曾做出专门解释:《刑法》第四百一十条规定的:“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是指非法批准征用、占用耕地、林地等农用地以及其他土地。有关该法律解释的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该解释属于立法解释 B.该解释的效力与刑法条文的效力相同 C.该解释与司法解释的效力相同 D.该解释的效力具有普遍性 54.法律规范的特点有( )。 A.应然性(规定性) B.-般性(普遍性) C.逻辑完整性 D.效力等级性 55.赵某有祖传的字画一幅,委托李某卖出。樊某以200万元的价格买到此画。有关此交易的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 A.樊某的购买行为是一项法律事实 B.赵某与李某的委托关系属于平权型法律关系 C.在本案中,引起法律关系产生的因素是事件 D.该交易中所涉及的法律属于民商法部门 56.按照行为所实现的法律规范的性质不同,合法行为可分为( )。 A.禁令的遵守 B.积极义务的履行 C.合法权利的享用 D.法的适用 5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立法程序包括( )。 A.法律案的提出 B.法律案的审议 C.法律案的通过 D.法律的公布 58.以下属于中国法的基本渊源的是( )。 A.宪法 B.地方性法规 C.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D.地方政府规章 5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宏观层次上划分三大部门群,分别是( ) A.公法 B.私法 C.司法 D.社会法 60.以下有关法的实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法的实施的直接目的是法的实现 B.法的实施是把法律调整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过程 C.法的实施是与立法相对应的两个不同过程 D.通过法的实施,从而形成法律秩序 三、填空题 1.法具有两种基本职能,即阶级统治职能和社会公共职能。 2.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资本主义法制在私法领域奉行“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契约自由”以及“过错责任”等基本原则。 3.从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要素看,保护性法律规范由假定一制裁两个要素构成。 4.在我国,由国家主席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已通过的法律予以公布。 5.法律体系的纵向结构是规范、制度、子部门、部门和部门群。 6.法具有两种基本社会职能,即法的阶级统治职能和法的社会公共职能。 7.法的价值可以分为法的目的性价值、法的工具性价值和法本身的价值。 8.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的方式主要有法律汇编法典编纂和法规清理。 9.运用辩证逻辑所进行的法律推理,可称为辩证推理或者实质推理。 10.按照社会调整是否以普遍适用的规则为依据,社会调整可以分为个别性调整和规范性调整。 11.法的确认、分配、衡量、保护和认识性价值,被统称为法的工具性价值。 12.法律责任的承担方式,主要包括惩罚和补偿。 13.按照是否适用法律制裁,法律关系可以分为调整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 14.在法律调整的四个阶段中,被称为机动性阶段的是法的适用阶段。 15.按照法律监督的主体划分,我国法律监督主要包括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 16.法具有两种基本职能,即阶级统治职能和社会公共职能。 17.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资本主义法制在私法领域奉行“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契约自由”以及“过错责任”等基本原则。 18.从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要素看,保护性法律规范由假定一制裁两个要素构成。 19.在我国,由国家主席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已通过的法律予以公布。 20.法律体系的纵向结构是规范、制度、子部门、部门和部门群。 21.法的基本要素包括法律概念、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 22.按照正式解释的效力范围不同,正式解释可以区分为个别性解释和规范性解释。 23.我国宪法的修改,需要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24.划分法律部门的主要标准是法律调整对象和法律调整方法 25.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 26.从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要素看,保护性法律规范由假定和制裁两个要素构成。 27.法律规范的效力范围通常包括法的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和对人的效力。 28.我国宪法的修改,需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29.科学立法原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在我国法的创制工作中的体现。 30.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 四、名词解释 1.法律的可诉性: 是指当法律中规定的权利被侵犯或滥用、义务被违反时,法律必须提供适当的救济程序和手段,(3分)尤其要提供专门的法律机制使得诉求人有可能通过专门的司法机构如法院来保障其合法权利或芷当利 益。(2分) 2.立法原则: 是指在立法的指导思想指引下,在总结一国立法的实践经验基础上而逐步形成的,(2分)在立法工作中所遵循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基本准则和方法。(3分) 3.法的适用: 是指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授权单位按照法律的规定运用国家权力,(2分)将法律规范运用于具体人或组织,(2分)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专门活动。(1分) 4.系统解释: 是把要解释的法律规范放在其所在的系统中,(2分)联系其他的法律文本来确定其含义的一种解释方法。(3分) 5.法学: 一切专门以实际的法律现象(法律现实)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总称。 6.法本身的价值: 从法这一客体在满足主体需要方面所具有的独特性能,即其他调整社会关系的手段所不具备或很少具备的价值。 7.(法律)制裁: 法律规范中规定的当主体不履行行为模式所设定的权利、义务,将要承担的来自国家强制力的处罚,是一种不利的后果。 8.法律监督(广义): 泛指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组织、公民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检查、监察、督促和指导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法律制度。 9.大陆法系: 是以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典为主要表现形式,并以民法典最为典型。 (5分) 10.法律原则: 是指作为法律规范的指导思想、基础或本原的综合的、稳定的原理和准则,如刑法中的“罪刑法定”原则、民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等。(5分) 11.法律上的义务: 是指法律所规定的、义务人按权利人的要求满足权利人所代表的利益所必须做得行为。(5分) 12.习惯: 就是由于一定事实社会关系的多次重复而形成的、依人们习以为常的习性而被遵守的行为规范。(5分) 13.法的可诉性: 是指当法律中规定的权利被侵犯或滥用、义务被违反时,法律必须提供适当的救济程序和手段(3分),尤其耍提供专门的法律机制使得诉求人有可能通过专门的司法机构如法院来保障其合法权利或正当利益(2分)。 14.法的渊源: 可以做多种理解,法理学中一般指法的形式渊源,(1分)即指与法的创制方式相关的法的外部表现形式。(4分) 15.确认性规范: 是指对在法律调整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各种行为方式和社会关系进行评价、确认和保护的法律规范。(4分)与之相对应的是构成性规范。(1分) 16.法的实施: 是使法律规范的要求在生活中获得实现的活动,其直接目的是法的实现。(2分)即将法律规范的要求转化为社会主体的实际行为或社会关系,使法律规范的抽象规定具体化,把法律调整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过程。(3分) 17.正式解释: 是行使国家权力的解释,一定的国家机关或公职人员在行使其职权时对法律所作的解释,都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解释。(5分) 18.法律权利: 是指法律所允许的权利人为了满足一定利益所采取的、由义务人的义务所保证的行为(作为或不作为)。(5分) 19.法律监督(狭义): 专指有关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对法的创制和实施的合法性所进行的检查、监察、督促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法律制度。(5分) 五、问答题 1.确定法律规范效力等级的一般原则有哪些? 答: (1)不同机关制定的法律,遵循“上位法优予下位法”原则。(1分)确定法律规范的效力等级,首先要看它们的制定机关。如果是出自不同的国家机关,那么应当遵循“上位法优于下位法”原则。(2分)按照各自在国家机关体系中的地位,下级机关制定的法律规范不得与上级机关制定的法律规范相冲突,如果相冲突则无效。(2分)如果法律的制定机关不存在上下级隶属关系,那么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它们的效力等级。(2分) (2)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遵循“特别法优于普通法”、“新法优于旧法”原则。(1分)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规范,要根据其内容和生效时间来确定效力。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的,适用特别规定,这被称为“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原则;(2分)新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新的规定,这被称为“新法优于旧法”原则;(2分)如果是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的,则由其制定机关裁决。(2分) (3)如果一国法律渊源体系中包括非制定法,如习惯法、判例法等,由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的效力一般均高于非制定法,仅在特殊情况下才可能有例外。(1分) 2.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如何看待法律与习惯的冲突与协调? 答:习惯代表了社会生活的“乡土性”、地方性方面。社会习惯的范围比较宽泛,如传统风俗习惯、民族生活习惯、乡村约定性规范、商业性惯例、交易习惯等。(2分) (1)法与习惯的关系呈现出复杂情形:习惯对法有积极作用,也会有消极作用;同样,法律对习惯的维系有积极作用,也会有消极作用;法律可能取缔习惯,习惯也有可能对抗法律。 (2分) (2)在中国这样一个正在急剧社会转型而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很多按照民间习惯进行的行为,可能得不到国家法律的保护,甚至有可能被国家取缔。社会习惯往往被视为落后的、阻碍社会进步的应该被改造的东西,而法律就充当了改造习惯的重要工具。这便导致了法律与习惯的冲突。(2分) (3)在现代化进程中,国家越来越重视发挥法律的功能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法律永远耍为习惯等其他的社会调整措施留有余地,也要充分尊重其他的社会调整方式。国家应该正视其积极功能,尤其是对于避免纠纷,解决纠纷的功能。这样,法律调整的最大潜力才有可能发挥出来。(4分) (4)国家法律的强势和强制,可以克服民间习惯调整的某些弊端,比如某些习惯规范蔑视人权、助长特权、过于封闭保守等。在涉及到国家的基本责任、严重耐事犯罪、基本人权保护等问题上,法律应该保持其优先性和强硬姿态,不能轻易向民间习惯妥协,而需要以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为重。当然,在这类司法案件涉及到个案正义的情形时,仍需要考虑民俗民风习惯、宗教等因素。(3分) 看论述情况,酌定。(2分) 3.我国法学体系的六大分支包括哪些? 答:(1)理论法学(1分) 这是研究关于法的本质、发展规律等基本原理、学说、概念的学科,包括法哲学、法理学、法经济学、法社会学、立法学、法律解释学、法律监督学等。(2分) (2)法律史学(1分) 这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研究法律现象的学科,包括法律制度史、法律文化史、法律思想史。(2分) (3)国内部门法学(1分) 这是研究法的不同部门的法学学科,包括宪法学、行政法学、民法学、婚姻法学、经济法学、刑法学、诉讼法学、生态环境法学等。( 2分) (4)外国法学(1分) 这是专门以外国的法律制度和学说为研究对象的学科。(1分) (5)国际法学(1分) 泛指一切研究调整涉及国家之间的法律制度的学科,包括国家公法学、国际私法学、国际经济法学、国际贸易法学、国际刑法学等。(1分) (6)边缘法学(1分) 这是法学与其他科学结合起来研究法律现象的学科,包括法医学、物证技术学、法律心理学、司法统计学等。(1分) 4.我国审判机关适用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1)正确。(1分) 首先,事实要清楚、证据要确实充分;(1分) 其次,定性要正确。(1分) 第三,对案件的处理要正确。(1分) (2)合法。(1分) 首先,必须符合实体法的规定;(1分) 其次,要严格遵守程序法的规定。(1分) (3)及时。(1分) 首先,及时办案,及时结案,不拖延推诿;(1分) 其次,严格遵守法律规定的诉讼期限;(1分) 第三,对某些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案件,要在法定时限内,在保证办案质量的前提下,尽量缩短办案时间,尽快审结案件。(1分) (4)合理、公正。(2分) 首先,审判机关在法的适用过程中,必须居于公正立场,秉公执法;(1分) 其次,法的适用的结果要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符合我国社会现状及发展的综合需要,并满足广大民群众的公正要求。(1分) 5.当代中国法有哪几类基本渊源? 答:(1)宪法。(2,分) (2)法律。(2分) (3)行政法规。(2分) (4)地方性法规。(2分) (5)规章。(2分) (6)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2分) (7)军事法规和规章。(1分) (8)特别行政区的形式法源。(1分) (9)国际条约。(1分) 6.当代中国的社会监督有哪些? 答:(1)中国共产党的监督。(2分) 首先,党通过各级党组织和纪检部门,实行政治方面的监督。(1分)其次,党通过向国家机关推荐、选派干部,实行组织方面的监督。(1分)第三,党通过各级党组织和纪检部门,实行党纪监督。(1分) (2)人民政协的监督。(2分) (3)各民主党派的监督。(2分) (4)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的监督。(2分) (5)媒体的舆论监督。(2分) (6)人民群众、公民个人的直接监督。(2分) 7.什么是法律原则?如何认识法律原则在法律体系中的重要性? 答:法律原则是指作为法律规范的指导思想、基础或本原的综合的、稳定的原理和准则。法律原则是法的精神和内容的集中概括,反映了客观规律的要求,体现了法的价值目标。(4分) (1)法律原则在法的创制活动中的意义。在法的创制过程中,法律原则对立法工作具有指导作用,所设计的法律规范不得同法律原则相违背,否则便会失去其效力。法律原则对立法还具有组织协调作用。如通过基本原则、部门法原则,可以把不同种类、不同等级的庞杂法律规范组织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使之相互关联、相互配合、达到法律制度内部的协调统一。(4分) (2)法律原则在法的实施活动中的意义。首先,法律原则的功能表现在它可以为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提供基本出发点和价值导向,避免法律解释和推理的任意和无序。其次,法律原则还可以弥补法律规范的空白或漏洞。由于法律原则特别是公理性法律原则实际上就是伦理道德原则,因此,法律原则也就成为法律与社会道德的联结点。(5分) 8.法律权利的特点主要有哪些? 答:法律上的权利是指法律所允许的权利人为了满足一定利益所采取的、有义务人的义务所保证的行为(作为或不作为)。(1分) 法律权利具有下列特点: (1)它以法律的相应规定为前提,是法律调整社会关系和人们行为的结果,它是得到国家的确认和保障的作为或不作为。( 3分) (2)它以权利人所代表的需要和利益为目的。法律确认和保障权利,实际上就是确认和保障这一权利所代表的需要和利益。(3分) (3)权利和义务是相互依存的,权利的享用有赖于义务的履行。(3分) (4)它授予权利人一定范围内的行为自由。(3分) 看论述情况,酌定(2分) 9.我国司法活动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我国司法活动的基本原则大致有: (1)司法为民原则。司法为民原则要求在司法机关的一切活动中都要尽最大努力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权利,认真对待人民群众的呼声,对人民群众充满感情等。简单地说,司法为民要求司法工作要亲民、便民、利民、护民、爱民。 (3分) (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是我国多年来正确适用法律规范的一项基本经验。这一原则在我国多部法典中均有明确规定。以事实为根据,是指有关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适用法律规范处理具体案件时,必须以案件的客观事实为依据,把对案件的处理建立在符合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而不是以任何主观想象、主观分析和判断作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是指在法的适用时,要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办事。(3分) (3)法律适用一律平等原则。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原则,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在法的适用中的具体运用,也是“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的必然引申。(3分) (4)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是我国宪法确定的一条重要的宪法原则。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意味着:其一,国家的司法权只能由国家司法机关统一行使,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权行使司法权。其二,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其三,司法机关处理案件,必须按照国家的法律规定,准确地适用法律。(3分) 看论述情况,酌定(3分)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七个基本法律部门分别是什么? 答:(1)宪法及宪法相关法部门(3分) (2)行政法部门(2分) (3)民商法部门(2分) (4)经济法部门(2分) (5)社会法部门(2分) (6)刑法部门(2分) (7)诉讼法与非诉讼程序法部门(2分) 11.法治基本含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法治即奉行“法律的统治”的治国方略(2分) 法治要求确认法律在实现社会治理和国家管理中的权威性和至上性,把法律作为社会调整的基本方式。法治首先指的是一种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一种优于“人治”的治国方略。在现代社会,“法治优于一人之治”已成为多数国家和学者的共识。(3分) (2)法治指依“良法”而进行的治理(2分) 依法治国的方略需要落实为社会的具体制度安排,要在制度安排中体现特定的社会价值理念。这就进一步对法的价值属性、法理念的特质等提出要求:依法治国即依“良法”治国,法治即“良法之治”。“良法”有形式方面的规定性,也有内容方面的规定性,这是更根本的,即要求法律适合时代的需要、人民的需要、生活的需要。(3分) (3)法治也指在依法治理基础上形成的和谐秩序(2分) 依法治国,要求从秉持良法、从严格守法而形成一种以法律为主导的社会秩序,即要求从“法治国家”进而达到“法治社会”、和谐社会。依法治国不仅是国家政治生活领域严格限制权力的原则,也是社会领域保障社会治理有效性和社会生括自主性的原则。依法治国要达到的和谐秩序的状态是这样的:法律被严格地遵守和积极地利用,各种权力受到合理、有效的约束,社会成员享有充分的自由葺H尊严,社会关系、人与自热1的关系和谐发展,法律奎上信念深入人心。(3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