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文学通论》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1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精编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文学通论》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12)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文学通论(2)》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12) 盗传必究 一、单项选择题 1. “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两个口号的论争发生在() A. 1918 年 B. 1931 年 C. 1936 年 D. 1947 年 2. “汉译小说”的流行,始于林纾,他翻译了大量西方文学名著,约有() A. 160 种 B. 180 种 C. 200 种 D. 220 种 3. “汉园三诗人”为卞之琳、何其芳和() A. 戴望舒 B. 梁宗岱 C. 孙大雨 D. 李广田 4. 抗战时期,老舍也曾尝试写过一首长诗() A. 《剑北篇》 B. 《古树的花朵》 C. 《英雄的草原》 D. 《射虎者及其家族》 5. 1980 年胡风案平反后,绿原与牛汉一起编辑出版了七月派诗选() A. 《集合》 B. 《无弦琴》 C. 《白色花》 D. 《中国牧歌》 6. “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剧运动影响下的剧作家”指的是() A. 田汉 B. 欧阳予倩 C. 曹禺 D. 丁西林 7. 以下哪篇不是以“典妻”为题材的作品() A. 《丽莎的哀怨》 B. 《赌徒吉顺》 C. 《为奴隶的母亲》 D. 《生人妻》 8. 素有“诗哲”之称的诗人是() A. 戴望舒 B. 李金发 C. 闻一多 D. 徐志摩 9. 被冯牧赞赏的正面而直接描写了减租减息运动的赵树理小说是() A. 《李家庄的变迁》 B. 《邪不压正》 C. 《催粮差》 D. 《李有才板话》 10. 话剧《陈毅市长》的作者是() A. 沙叶新 B. 宗福先 C. 李龙云 D. 马中峻 11. 最能体现出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艺术主张的作家是()o A. 冰心 B. 叶圣陶 C. 许地山 D. 王统照 12. 以“娜拉式新女性"为主人公的小说是( )o A. 《伤逝》 B. 《幽兰女士》 C. 《泼妇》 D. 《潘金莲》 13. N 生共创作了一千多部(篇)作品的多产作家是()o A. 沈从文 B. 茅盾 C. 老舍 D. 巴金 14.长诗《时间开始了》的作者是 0。 A. 胡风 B. 臧克家 C 冯至 D.艾青 15. “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作者是()。 A. 朱自清和郁达夫 B. 俞平伯和郁达 c.郁达夫和徐志摩 D.朱自清和俞平伯 16.废名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 A. 《枣》 B. 《桃园》 c.《竹林的故事》 D.《桥》 17. 《沉香屑第一炉香》的主角是()。 A. 白流苏 B. 王娇蕊 D.葛薇龙 C. 郑川嫦 18.20 世纪末叶属于“启蒙文学"的除了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还有()。 A. 改革文学 B. 先锋文学 D. 风土文学 C. 寻根文学 19. “周文祥''是小说()的主人公。 A. 《中国一九五七》 B. 《叔叔的故事》 c.《革命时期的爱情》 D. 《金草地》 20. 取材于中国传统戏曲《双下山》和薄迦丘《十日谈》里两段故事的小剧场话剧是()。 A. 《坏话一条街》 B. 〈哈姆雷特》 D.《我爱 XXX》 C. 《思凡》 21. “十七年文学”指的是以下哪个时期的文学() A. “抗战文学” B. “内战文学" C. “新中国文学” D. “文革文学” 22. 在新文学发展过程中,创作步履最为艰难是() A. 小说 B. 散文 C. 诗歌 D. 话剧 23. 朱自清第一部专门的散文集是() A. 《踪迹》 B. 《背影》 C. 《欧游杂记》 D. 《伦敦杂记》 24. 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的作者是() A. 叶圣陶 B. 许地山 C. 郁达夫 D. 朱自清 25. 以自叙传小说的模式确立了中国 20 世纪抒情小说的最初样式的作家是() A. 郭沫若 B. 郁达夫 C. 庐隐 D. 冯沅君 26. 下列回忆性散文集,作者为孙犁的作品是() A. 《“牛棚”小品》 B. 《云梦断忆〉 C. 《往事如烟》 D. 《晚华集》 27. 伤痕小说《班主任》的作者是() A. 卢新华 B. 金河 C. 张弦 D. 刘心武 28. 被诗评家张柠称为“词语集中营”的诗是() A. 《0 档案〉 B. 《你见过大海》 C. 《我和我》 D. 《第三代诗人》 29. “周文祥"是小说()的主人公。 A. 《中国一九五七》 B. 《叔叔的故事》 C. 《革命时期的爱情》 D. 《金草地》 30. 汪曾祺反复改写过三遍的小说是() A. 《老鲁》 B. 《职业》 C. 《受戒》 D. 《异秉》 31. 新文学初期最有影响的散文刊物和散文社团是()。 A ・《语丝》周刊和晓社 B. 《创造月刊》及创造社 C. 《觉悟》副刊和春雷社 D. 《太阳月刊》及太阳社 32. 最深刻突出地表现了鲁迅对中国国民性弱点和病根的认识的小说是()o A. 《狂人日记》 B. 《风波》 c.《阿 Q 正传》 D. 《伤逝》 33. 公开登报宣告退出创造社的作家是()。 A. 郭沫若 B. 成仿吾 C. 郁达夫 D. 叶灵凤 34. 主要因成功塑造了杨梦痴、汪文宣等人物形象而获得成功的巴金小说是()o A. 《家》《春》《秋》 B ・《憩园》《寒夜》 C. 〈第四病室》《寒夜》 D. 《冯文淑》《田惠世》 35. 在新文学初期一直以“沈雁冰”的名字著称于世的小说家是()。 A. 沈从文 B .茅盾 C. 叶绍钧 D. 老舍 36. 借鉴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式”,创作了《雷锋之歌》的诗人是()。 A. 艾青 B. 郭小川 C 闻捷 D.贺敬之 37. “伤痕文学”是新时期文学复苏的第一个标志。最早出现的“伤痕文学”作品是()o A .刘心武的《班主任》 B. 卢新华的《伤痕》 C. 冯骥才的《啊!》 D. 金河的《重逢》 38. 改革小说的开篇之作是()。 A. 张炜的《秋天的愤怒》 B. 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 C. 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 D. 贾平凹的《腊月•正月》 39. 反恩文学大多描写以社会底层小人物为主角的“苦难故事”,其中,《芙蓉镇》的作者是()。 A. 张贤亮 B. 张洁 C. 高晓声 D. 古华 40. 与《十八岁出门远行》是姐妹篇的小说是()o A. '偶然事件》 B. 《西北风呼啸的中午》 C. 《世事如烟》 D ・《四月三日事件》 41. “报章体”的创造者是()o A. 梁启超 B. 刘师培 C. 章士钊 D. 章炳麟 42. 《文学研究会宣言》的起草者是()。 A. 郑振铎 B. 沈雁冰 ' C. 朱自清 D. 周作人 43. 鲁迅小说中具有相同精神特征的知识分子形象是狂人、吕纬甫、涓生和()。 A. 孔乙己 B. 四铭 C. 高尔础 D. 魏连殳 44. 被称为“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的是()。 A. 胡适的《乐观》 B. 郭沫若的《炉中煤》 C. 周作人的《小河》 D. 沈尹默的《鸽子》 45. 1980 年胡风案平反后,绿原与牛汉一起编辑出版了七月派诗选()0 A. 《集合》 B. 《无弦琴》 C. 《白色花》 D. 《中国牧歌》 46. 巴金的“爱情三部曲"包括()o A. 《家》、《春》、《秋》 B. 《雾》、《雨》、《电》 C. 《灭亡》、《新生》、《寒夜》 D. 《灭亡》、《死去的太阳》、《新生》 47. 最能体现老舍小说特色的短篇小说是()。 A. 〈离婚》 B. 《断魂枪》 C. 《黑白李》 D. 《牛天赐传》 48. 素有“诗哲"之称的诗人是()o A. 戴望舒 B. 李金发 C. 闻一多 D. 徐志摩 49. “商州"系列散文的作者是()o A. 史铁生 B. 汪曾祺 C. 贾平凹 D. 余秋雨 50. 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中“黄金时代”指的是()。 A. 五四时代 B. 80 年代 C. 文革时代 D. 90 年代 51. 新文学第一部个人诗集是 1920 年 3 月出版的()。 A. 胡适的《尝试集》 B. 郭沫若的《女神》 C. 鲁迅的《狂人日记》 Do 郁达夫的《沉沦》 52. “报章体”的创造者是()。 A. 章士钊 B. 刘师培 C. 梁启超 D. 章炳麟 53. 最能体现出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艺术主张的作家是()o A. 冰心 Bo 叶圣陶 C. 许地山 D. 王统照 54.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目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句出自()。 A. 《复活的土地》 B.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C. 《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 D. 《我爱这土地》 55. 中国第一部用现代主义手法表现现代都市生活的小说是()。 A. 《都市风景线》 B. 《夜总会里的五个人》 C. 《梅雨之夕》 D. 《上海的狐步舞》 56. 称自己是“爱秋梦与美女之诗人”的诗人是()o A. 戴望舒 B. 李金发 C. 闻一多 D:徐志摩 57. 标志新时期文学复苏的第一波文学主潮是()。 A. 寻根文学 B. 伤痕文学 C. 反思文学 D. 改革文学 58. 取材于“建国 15 年来的现实生活”的“革命样板戏”是()o A. 《沙家浜》 B. 《红灯记》 C. 《龙江颂》 D. 《白毛女》 59. “七哥”这个人物形象出自小说()o A. 《烦恼人生》 B. 《原始风景》 C. 《一地鸡毛〉 D. 《风景》 60. 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中“黄金时代”指的是()。 A. 五四时代 B. 革命战争时代 C. 文革时代 D. 改革开放时代 二、多项选择题 1. 20 年代出现了一大批有成就的新文学作品,标志着新文学完全战胜了旧文学,确立了新文学在中 国 文学史上的主流地位。这些作品主要有()等。 A. 郭沫若的诗集《女神》 B. 郁达夫的短篇小说集《沉沦》 C. 鲁迅的中篇小说《阿 Q 正传》 D. 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 2. 五四时期出现了许多有社会上有重大影响的刊物,其中,新创刊的主要有()等。 A. 《小说月报》 B. 《新青年》 C. 《每周评论》 D. 《新潮》 3. 1931 年 2 月 7 日,被国民党政府杀害于上海龙华的“左联五烈士”,除了殷夫和柔石外,还有() 等。 A. 胡也频 B. 叶紫 C. 李伟森 D. 冯铿 4.在左翼创作初期,蒋光慈(蒋光赤)、丁玲的作品存在着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但随着“左翼新 秀 "的出现,现实主义创作得到了加强。“左翼新秀”主要有()等。 A. 张天翼 B. 沙汀 C. 胡也频 D. 艾芜 5.冯至是初期白话诗成功之后具有独特个性和成就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出版于 1927 年的《昨日之歌》 下卷中的四首小叙事诗除《吹箫人的故事》夕卜,还有()o A. 《帷幔》 B. 《一条小河》 C. 《蚕马》 D. 《寺门之外》 6.在赵树理小说影响下,形成了一个具有突出地域特点的创作流派,史称“山药蛋派”或“山西派”。 其主要作家有()等。 A. 孙犁 B. 马烽 C. 西戎 D. 孙谦 7.新中国时期,与诗坛的“颂歌”潮流相呼应,艺术散文创作也形成了一个“颂歌”潮流。其代表作 家 主要有()等。 A. 杨朔 B. 刘白羽 C. 秦牧 D. 余秋雨 8.汪曾祺生于 1920 年,1980 年他 60 岁。这一年他发表了风格奇异的成名作《受戒》后杰作连连, 如 《鉴赏家》《职业》《八千岁》《云致秋行状》和( )等。 A. 《异秉》 B. 《大淖记事》 C. 《老鲁》 D. 《故里三陈》 9. 林白的小说作品主要有()等。, A. 《无处告别》 B. 《同心爱者不能分手》 C. 《回廊之椅》 D. 《子弹穿过苹果》 10.“新历史小说”诞生的一个标志是 1986 年发表的( )。 A.莫言的《红高梁》 Bo 方方的《风景》 C. 古华的《芙蓉镇》 D. 张炜的《古船》 11.20 世纪初叶的散文创作成就,主要体现在()等方面。 A. 杂文(包括小品文) B. 议论散文(包括议论文) C 游记(包括报告文学) D. 抒情散文(包括散文诗) 12.被鲁迅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作品,除《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夕卜,还有()等。 A .《老残游记》 B ・《官场现形记》 C. 《儒林外史》 D. 《孽海花》 13. 鲁迅笔耕一生,从事过多种体裁的文学创作,留下大量著述,但鲁迅的小说只有() A. 《呐喊》 B. 《朝花夕拾》 C. 《彷徨》 D .《故事新编》 14.闻一多的诗歌主要收入《红烛》与《死水》两部诗集中。《红烛》共分五篇,其中,留学美国之前 在清华学校时的作品是()o A. 《红豆篇》 B. 《李白篇》 C .《夜雨篇》 D. 《青春篇》 15. 1926-1929 年,当时尚在英国的老舍,在《小说月报址连续发表了三个长篇()。 A ・《老张的哲学》 B. 《离婚》 C. 《赵子日》 D. 《=马》 16.在 40 年代的诗坛上,最为活跃也最有影响的创作群体和潮流主要有三个( )。 A ・以"七月诗派"为代表的自由体诗歌 B. 以"九叶诗派"为代表的现代派诗歌 C. 以大众化为特色的民歌民谣体诗歌 D. 以暴露和批判为特色有民谣体讽刺诗 17. “样板戏”几乎全都取材于“建国 15 年来的现实生活”以前的革命历史。只有()除外。 A ・《海港》 B. 《杜鹃山》 C. 〈白毛女》 D .《龙江颂》 18. 《茶馆》全剧共 70 多人,作者根据这些人物在剧中的不同作用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其中,从始至 终的主要人物主要是()o A•茶馆掌柜王利发 B ・茶馆房东秦二爷 C. 旗人后代常四爷 D. 吃洋教的马五爷 19. 老作家的回忆性散文是 80 年代散文的主要收获,如()等. A ・巴金的《随想录〉 B ・丁玲的《〃牛棚"小品' C ・孙犁的'晚华集) D. 黄宗英的〈大雁情:} 20. 余华的小说作品主要有()等。 A. '访问梦境》 B. 《活】 C. 〈世事如烟》 三、填空题 1. 1917 年 1 月和 2 月,《新青年》分别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标 志着“文学革命”正式开始。 2. 1921 年 10 月出版的郁达夫的《沉沦》是新文学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3. '梵峨嶙与曹薇〉是田汉发表的第一个剧本。 4. 在'日出)-剧中,潘月亭、李石清和黄省三,构成了一个既互为对照又互为补充的“三段式”人 物 链. 5. 抗战时期的救亡主题并不是从抗战时期才开始的,而是一直伴随着 20 世纪的中国文学,只是从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而日益突现。 6. 在 50 年代开始的颂歌潮流中,最为著名的作品是“三红一创”,包括《红日》、《红旗谱》、《红 岩〉 和《创业史》。 7. 1976 年后,散文开始复苏。最早出现的是报告文学是徐退的《地质之光》、《哥德 巴赫猜想》等. 8.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饮誉文坛内外,从个人独特的角度追问生与死的奥 秘,探求生命朴实的意义. 9. 客观、冷静、口语化的倾向,在 90 年代的诗歌中表现得更为极端,甚至连“冷抒情”也 给摒弃了,于坚的长诗《0 档案》就是一例。 10.“私人化写作” 一般认为始于陈染创作的《私人生活》。 11.新文学内部出现的第一场著名的论争,即“问题与主义”的论争,论争双方是胡适与李大钊。 12.在小说《伤逝》中,鲁迅不厌其烦地用了 “新的生路” 一词达 12 次之多。 13.新文学第一个专门的诗歌刊物是由文学研究会主办的《诗》月刊。 14.著名翻译家傅雷以“迅雨”的笔名发表了当时评论张爱玲的最重要的文章《论张爱玲的小说》。 D.《许三观卖血记》III 15. 从戴望舒《雨巷》的内容和情调上,我们都可以肯定,它的意境是从南唐诗人李璨的“青鸟不传 云 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词句演化而来的。 16. 高行健的无场次多声部话剧《车站》-剧中出现了多声部对话,对话最多时达七个声部。 17. 白桦的《曝光》标志着新时期话剧创作的复苏。 18. 在 50 年代开始的颂歌潮流中,最为著名的作品是“三红一创”,包括《红日》《红岩》《红旗谱》 和《创业史》。 19. 王安忆最出色的两篇作品《小鲍庄》和《叔叔的故事》都是中篇小说。 20. “朦胧诗”论争最著名的“三个崛起”是指: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 则在崛起》、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 21. “闲话散文”的开山之作,是鲁迅的《朝花夕拾》。 22. 象征派的主要诗人除李金发外,还有后期创造社的三诗人王独清、穆木天和冯乃超。 23.o 林译小说”开始了现代中国最早的文学启蒙,翻译者是林纾,又名林琴南. 24. 有人说:。老舍是旧中国北方市民社会的同情者和批判者,而张天翼则是当时东南沿海一带市镇 社 会的揭发者。” 25. “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是“文协”提出的。 26. 巴金的《灭亡》与《死去的太阳》、《新生》可以称为“革命三都曲 27. 采用“冰糖葫芦式”结构的新时期话剧是《陈毅市长》。 28. 胡玉音是小说《芙蓉镇》中的女主人公。 29. “回到事物本身”是寻根文学的主张。 30. 王朔作品的主角几乎全是“顽主”。 31. 1918 年 3 月,新文学的倡导者们联手上演了一出“双簧戏”,先由钱玄同化名“王敬轩”,汇集 社 会上各种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言论,整理成一封给《新青年》的信,同时由刘半农 作复, 痛加 驳斥。 32.以“浪女士”的笔名在创造社刊物上发表小说的作家是冯沅君。 33.话剧《雷雨》的诞生,标志着中国话剧正式步入“剧场戏剧”时期,是中国话剧从业余化走向专 业 化的标志。 34. 《林家铺子》是茅盾描写乡村生活的第一次尝试。 35. 著名的“三美”主张包括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 36. “汪记小说”指的是作家汪曾祺创作的抒情风格的风土小说。 37. 诗句“我不得不和历史作战”出自北岛《履历》一诗。 38.寻根小说的重要特征是审丑,韩少功在《爸爸爸》中塑造的丙崽形象,就是这样一个丑类。 39. 与王安忆《长恨歌〉中王琦瑶有着相似经历的是苏童小说《妇女生活》中的娴。 40. 新写实小说对“典型化”理论的突破,主要体现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41. “左联”于 1936 年 10 月宣告自动解散,取而代之是 1938 年 3 月于汉口成立的另一个规模更大 的 作家组织“文协”。 42. 胡适的《谈新诗》被朱白清称为“诗的创造和批评的金科玉律”。 43. 鲁迅的第一部杂文集是《热风》。 44. 郁达夫的《沉沦》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45. 徐志摩的第一部诗集是志摩的诗 46. T 玲的《莎菲女士的 FI 记》以郁达夫式的大胆和坦率,表现了一个时代新女性对理想爱情的追求。 47. 萧红的“回忆小说”《呼兰河传》、巴金的“生活小说”《寒夜》、老舍的“史诗小说"《四世同 堂》 等,在艺术上都超过了他们以前的创作。 48. “Pass 北岛”的呼声,来自第三代诗人。 49. 马原展示“叙述圈套”的第一篇先锋小说是《拉萨河女神》。 50. 小说《河边的错误》是余华对侦探小说的戏仿。 51. 从 1898 年开始一直到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启蒙始终是这时期文学最具普遍意义的重要特征和 中 心主题。 52. “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共同为后来的“文学革命”承担起了开路先锋的重任。 53. “林译小说”开始了现代中国最早的文学启蒙,翻译者是林纾,又名林琴南。 54. 新文学第一个真正的诗歌流派“格律诗派”又称“新月诗派”。 55. “五四”小说表现出“写实”和“抒情”两大倾向。 56. 巴金的《灭亡》与《死去的太阳〉、《新生》可以称为“革命三部曲”。 57. 在赵树理小说影响下,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长期生活在山西农村的作家,形成了一 个 具有突出地域特点的创作流派,史称“山药蛋”派或“山西派"。 58. «金草地》是根据《金牧场》改写的。 59. “回到事物本身”是寻根文学的主张。 60. 孙光明为救村里一个八岁的男孩而死,这一细节出自小说《在细雨中呼喊》。 四、简答题 1. 简述“文学革命”的主要任务与目标。 答:“文学革命”首先是语言的革命,是文学形式的革命,其首要任务是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胡 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针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文言文大多模仿古人,充满陈词滥调的弊病,提出了 “八 不 主义"。(4 分) “文学革命”也是一场文学观念的革命。“文学革命”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提出了 “三大主义”作为建设目标。(2 分) 2. 简要说明吴茹甫身上所集中表现出来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所具有的“两面性"。 答:两而性即革命性与反动性。(1 分)其革命性主要表现为在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压迫时的反 抗 与斗争。吴茹甫希望摆脱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的控制,振兴民族工业,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3 分)其反动性主要表现为对工人和农民的剥削与压迫。吴茹甫与工人和农民始终处于对立而,如延长工 时, 削减工资,开除工人,收买工贼,镇压工人运动,对工人实行法西斯专制主义等。(3 分) 3. 《0 档案》与通常的叙事诗有什么不同? 答:此诗表而上类似叙事诗,却与传统叙事诗具体而微的“叙事”风格完全不同。(2 分)于坚的叙 事 是概括的,或者说没有具体的事件,只有要素性细节的罗列,抽去了具体事件戏剧性发展的过程,只留 下 代表人生过程的要素性词语。(4 分)此诗的叙事与档案记录人生简历的特殊格式相似。(1 分) 4. “五四文学”期间,散文成就最突出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答:第一,散文真正实现了 “化传统”。(1 分) 第二,散文作家队伍庞大。(1 分) 第三,散文读者对象广泛。(1 分) 第四,散文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文体,与五四时期强调个性解放的时代特征是一致的,最容易得到大 家 的赞同和接受,因而也极大地得到了现代传媒发展的推动和促进。(3 分) 5. 简述赵树理小说的现实主义艺术特点。 答:赵树理小说表现出一种极具个性的细节的现实主义特点。他基本上不用现代小说常用的“典型化” 原则来刻画人物。(2 分) 他的小说中很少有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也从来不紧紧围绕着一两个主要角色来展开情节,而是继承 宋 元话木和明清小说的传统,采用民间“说书”式的“评书体”的叙述方法,在漫漫长卷中整体展示芸芸 众 生般的农民群像,逼真地写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细节。(3 分) 情节的单纯形成故事的单线索发展,便于农民理解和接受;细节的琐碎则如身临其境,容易引起农民 的 同感和共鸣 o (2 分) 6. 反思文学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必然结果:伤痕暴露了,那么是谁造成了民族与个人的创伤?伤痕文学把 伤 害罪名全都推给文革与四人帮的简单结论,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尤其对那些亲历了整个伤害过程,被完 全 改变了命运的中年作家来说,伤痕文学的诉说显得过于简单和轻巧反思文学应命而生。(4 分) 反恩文学的产生,也离不开特定的社会背景:政治上拨乱反正,一大批冤假错案的平反纠错,思想领 域 对极左路线的清算与一系列思想理论问题的讨论等等。(3 分) 7. 为什么说文学革命既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 答:A。文学革命,同这时期所有的革命运动一样,也是以政治革命为目标的,同时,也是受“五四”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丽产生的。(4 分) Bo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是批判封建思想,而长期以来,封建文学已经成为了封建思想的重要载体, 二 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可分离。要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就必须废除它的载体。而要彻底废除封建文 学, 就必须进行文学革命。(6 分) 8. 《风景》选择出生仅 16 天即死的“我”为视角展开叙述,有什么用意? 答:A.这一视角的荒诞与传统的全知全能不尽相同。作者借此告诉读者,这故事是虚构的,却有着 本 质的真实性。(3 分) Bo 作家的叙事用意就是要以这一虚构角色客观地还生活以真实而目,这而目就是杂乱无章,荒诞不 经。 (3 分) C.由“我”这个虚拟角色来承担写实之外的功能,适可而止的抒情,适度的人物内心世界挖掘,使 小 说跳出单纯写实,也避免了过度的感伤主义对整体写实风格的破坏。(4 分) 9. 简述“文学革命”的主要任务与目标。 答:“文学革命”首先是语言的革命,是文学形式的革命,其首要任务是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胡 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针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文言文大多模仿古人,充满陈词滥调的弊病,提出了 “八 不 主义(4 分) “文学革命”也是一场文学观念的革命。“文学革命”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提出了 “三大主义”作为建设目标。(2 分) 10.第二次历史剧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答:从外在因素看,一方而,“双百”方针的提出和文艺政策的调整,为历史题材创作提供相对宽松 自 由的环境;另一方面,“反右”运动开始后,“干预生活”的作品受到批判,使大家都有意无意地看好历 史 题材。(3 分) 从内在因素看,一方而戏剧名家,在新的形势而前明显不适应,当社会形势允许他们进入历史题材领 域 后,都纷纷重现话剧舞台。另一方而,传统戏曲最适于表现知识分子的人生情怀,又远离主流意识形态, 也 为剧作家们提供了一个可以一显身手的机会。(4 分) 11.简述风土、市井小说的主要特征。 答:第一,能工巧匠、传奇式人物,是这类小说最为关注的对象。(1 分) 第二,鲜明的地域色彩,也是这类小说独备的特征。(1 分) 第三,天文地理、风俗人情、掌故传说、美食佳肴等等,成为小说不可或缺的内容。(2 分) 第四,有的突出通俗小说的故事性,有的淡化故事性。(1 分) 第五,语言素朴简洁明快,尤其是方言俚语的巧妙运用,民间口语的提炼,使语言具有了 “内容性”。 (2 分) 12.什么是“启蒙文学” ?什么是“文学启蒙''?二者是什么关系? 答:A.所谓“启蒙文学”,就是作为启蒙工具的文学。即,文学直接承担起批判国民性、唤醒愚味的 民 众、宣传先进的科学民主思想等社会的和政治的作用,在强调文学的艺术性的同时,更加强调文学的思 想 性,要求文学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保持同步性甚至超前性・(3 分) B. 所谓“文学启蒙”,就是文学对自身进行审美意义上的建设.即,反对将文学看作是社会革命的 “工 具”,而强调以文学自身如何现代化、如何建立起现代汉语的审美标准为目标,实现文学的理想境界, 虽然也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努力推动文学从古代向现代的转型,但并不要求文学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同 步。(3 分) C. “启蒙文学”与“文学启蒙”并不是两个截然对立的文学潮流,它们两者间始终存在着互为因果 的 必然关系,始终是一个互为依存的整体。“启蒙文学”在对民众进行启蒙教育的同时,也追求着自己的 审 美理想;而“文学启蒙”在建设自己的审美标准时,也渴望着能对民众的心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4 分) 13. 简要说明《在细雨中呼喊》在表现暴力方面的主要特点. 答:A.小说表现了精神的暴力,如老师对学生的惩罚,扬言要罚却始终不罚,让受罚者整日处在惶惶 不 宁中,从而达到了自我精神处罚的目的。(4 分) A.小说更集中表现了肉体的暴力,既有两家为争自留地而械斗,因性冲动而施展性暴力,也有命运 无 常强加于人的死亡暴力和灾难等等。(4 分) A.小说还表现了精神暴力向肉体暴力的转化。(2 分) 14. 什么是“文学启蒙” ?其各时期的代表作家有哪些? 答:所谓。文学启蒙”,就是文学对自身进行审美意义上的建设。即,反对将文学看作是社会革命的 “工 具,,而强调以文学自身如何现代化、如何建立起现代汉语的审美标准为目标'实现文学的理想境界, 虽然 也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努力推动文学从古代向现代的转型'但并不要求文学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同 步。 (3 分) 王国维可以看作其先驱,周作人、废名、沈从文等作家可以看作其主要代表,而稍后的卞之 琳、萧 红、 穆旦可以视为其继承者,再后来的汪曾祺和“文化寻根”、“先锋小说”等则可以看作是 真正的建 立者。 (3 分) 15. 穆旦诗歌艺术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一是他从对“丰富'和丰富的痛苦”以及“残缺的我”的体验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的。张力 之 美”并使九叶诗派的“新诗戏剧化”的主张得以实现。(2 分) 二是通过“用身体思想”的个人化方式让知性的内容直接成为可感的艺术形象,很好地体 现了九叶 诗 派“感性与知性融合”的诗学主张。(2 分) 三是通过追求“非诗意''的方式来达到对传统诗意的反动的目的,真正做到了用。现代的诗 形” 来 表现“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情绪”。(3 分) 16. “反思的文学”与“文学的反恩”有什么区别? 答:“文学的反恩”主要是反思文学思潮中,那些用文学方式对历史进行反思的作品。而。反恩 的 文 学”则是“文学的反思”的进一步深入与变异。(2 分) “文学的反思,,力图再现历史“事件”真相,而“反思的文学”则意图在哲学意义上探究历史的真 实 本质,甚至可以虚构故事和情节,它的反思既是历史与现实的,也是文学自身的。(3 分) “文学的反思”比较模式化,“反思的文学”大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从坚守艺术性宗旨和 个人 立 场来反思历史,在形式探索和艺术实验方面具有某种先锋性。(2 分) 五、论述题 1. 郭沫若《女神》的风格,一般认为主要有两种,一为“暴躁凌厉”,一为“优美别致”,分别举例 具体说明两种风格的特点。 要点 1:〈天狗》是典型的“暴躁凌厉”风格。在内容上,通过毁灭自我、创造新我来表现爱国精神, 在 表现手法上,借助“凶神”天狗来表现主题,把天狗当作是一切旧事物、旧制度的破坏者来赞美和歌颂。每 句诗都以“我”打头,多短句,气势宏伟壮阔,情绪激昂高涨。(7 分) 要点 2:《日暮的婚筵》是“优美别致”风格的代表。优美主要体现在内容和抒情主人公的情绪上。 这首诗在构思上主要受到德国浪漫诗人海涅《北海》一诗的影响,只是在海涅笔下,美丽的太阳所嫁的海 神 是一个“枯燥无味的老头子”。这种悲剧结局是狂热中的郭沫若所无法忍受的,因此,他将“枯燥无味 的 老头子”转换成了姑娘心中“最心爱的情郎”,从而使作品充满了青春的气息,成为了一首理想主义的 浪 漫曲。(6 分) (举郭沫若其他诗歌为例亦可) 论述完整,举例恰当,逻辑清晰,无错别字(2 分) 2. 汪曾祺曾说:“气氛即人物。”请以《老鲁》或〈大淖记事》为例,说明你对此话的理解。 答:对“气氛即人物”的理解:风俗风土小说的侧重点是风俗与风土本身,因此,人物与事件都只 是 风俗与风土的表演者、体现者,而气氛则是主角,正如汪曾祺自己所言:“风俗中保留一个民族的常绿 的 童心,并对这种童心加以圣化。"这“气氛”正是民族集体共同营造的,这气氛也就是民族,是“人物”。 (5 分)举例分析(略,8 分) 论述完整,举例恰当,逻辑清晰,无错别字(2 分) 3. 郭沫若《女神》的风格,一般认为主要有两种,一为“暴躁凌厉”,一为“优美别致”,分别举 例 具体说明两种风格的特点。 答:要点 1;《天狗》是典型的“暴躁凌厉”风格。在内容上,通过毁灭自我、创造新我来表现爱国 精 神,在表现手法上,借助“凶神”天狗来表现主题,把天狗当作是一切旧事物、旧制度的破坏者来赞美 和 歌颂。每句诗都以“我”打头,多短句,气势宏伟壮阔,情绪激昂高涨。(举例略,7 分) 要点 2:《日暮的婚筵》是“优美别致”风格的代表。优美主要体现在内容和抒情主人公的情绪上。 这首诗在构思上主要受到德国浪漫诗人海涅《北海》一诗的影响,只是在诲涅笔下,美丽的太阳所嫁的海 神 是一个“枯燥无味的老头子”。这种悲剧结局是狂热中的郭沫若所无法忍受的,因此,他将“枯燥无味 的 老头子”转换成了姑娘心中“最心爱的情郎”,从而使作品充满了青春的气息,成为了一首理想主义的 浪 漫曲。(8 分) 4. 曹禺的《雷雨》受到易卜生“社会悲剧”的影响,请从“社会悲剧”的角度举例分析周朴园的形 象。 答:易卜生“社会悲剧”的戏剧观,强调悲剧的社会原因,往往从人的角度去感受生活,对生活进行 艺 术概括。虽然曹禺在创作之初,“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但是,“写到末 了, 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因此, 周朴园正是作者揭示中国家庭和社会悲剧根源的一个人物形象。(3 分) 周朴园是《雷雨》的主人公,是剧中各种悲剧的根源。作品以他为中心,安排了两条主要的线索:一 是 他与妻子繁漪的冲突,以表现家庭内部的矛盾;一是他与矿工鲁大海的冲突,以表现他与工人的对立, 这 两条线索又通过侍萍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尖锐复杂的戏剧冲突。(3 分)(举例略,3 分) 但曹禺并没有简单地描写周朴园的阶级属性,而是把他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写出了他的复杂性。他 虽是各种悲剧的根源,但自己也是个悲剧人物,他的悲剧与作恶,都源于封建包办婚姻,因此,他也有 痛 苦与忏悔,并不完全是虚伪的,因此,周朴园形象主要体现了 “社会悲剧”的特点。(6 分) 5. 举例分析“狂人”形象的主要特点。 答:狂人形象具有“狂”与“不狂”的两重性。(2 分) 狂人的“狂”,一方面在于他所具有的精神病人的特征,一方面也在于他对传统和世俗的反抗;(举 例 略,4 分) 而狂人的“不狂”,则在于他“超前”的思想认识,说出了当时人们不敢说或根本还没有想到的话。如 同历史上凡是反抗传统、反抗社会现存秩序的人都无一例外地被视为“疯子”一样,狂人的思维和语言 常 常是离经叛道的,但他的观察和结论却是丰富和深刻的。(举例略,5 分) 因此,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一个敢于向现实的世俗社会挑 战 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形象。(2 分) 论述完整,举例恰当,逻辑清晰,无错别字(2 分) 6.举例说明汪曾祺小说《受戒》中对话描写的作用。 答:其一,通过对话,把小说主要事件“受戒”交待清楚。(举例略,3 分) 其二,借对话写人物,活灵活现表现了小英子大方活泼外向的性格。汪曾祺把少年男女的心思和朦胧 的 爱情,把握得统税人扣,而又主要通过对话来表现。(举例略,4 分) 其三,对话描写调节了小说叙述的节奏,并呈现生活本来面貌。小说大部分采用了介绍性的叙述语调, 介绍寺中和尚生活、小英子一家情况,在叙述中穿插细描。叙述推进小说进展,展现风俗、环境总的特征, 形成小说的背景与气氛,描写则对细节加以精雕细镂,使气氛与背景生动具体起来。尤其是人物对话的描 写, 使介绍性叙述相对静态平稳的节奏,具有了动态流动的韵律。(举例略,6 分) 论述完整,举例恰当,逻辑清晰,无错别字(2 分) 7.闻一多的《死水》被看作是他“三美”诗歌主张的典范,请举例分析其特点。 答:音乐美主要体现在音尺的安排上。如第一节诗,每行诗都有四个音尺,就如一首“四分节拍”的 歌, 缓慢而深沉。(3 分) 绘画美主要体现在词藻上,利用汉字的“通感”效果,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死水》 第二节就集中使用了富有色彩的词藻,使诗人笔下的一沟绝望的死水,变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也许铜 的 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在这里,诗 人故 意用美丽的词藻来描绘丑恶的事物,造成一种强烈的心理反差,从而增强主题的表达。(5 分) 建筑美主要体现为“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仿佛每一个字都是一件建筑材料,诗句的排列整齐给人 外 观上的形态美感。“三美”主张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传统诗词的影响,而建筑美则直接来源于古代的绝 句 和律诗。《死水》共五节,每节四行,每行九字,犹如五首内容相连的“九言”绝句,是最为标准的“豆 腐 干式”的格律新诗。(5 分) 论述完整,举例恰当,逻辑清晰,无错别字(2 分) 8.举例说明“京派小说”与“京味小说”的主要区别。 答:虽然从老舍作品所表现出的风格特点看,与京派有许多接近之处,如老舍和京派作家都格外重视 为 现代文明探索病源,习惯于用文化来分割不同阶层的人,但作者在批判的同时,又试图从“道德审视” 的 角度对现代文明病的病源进行探讨;(举例分析略,4 分) 又如老舍和京派作家描写的都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人的命运和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写得最好的 人物也都是“老中国儿女”或“乡土中国”的子民。但是,老舍走的却是“俗文学”的路子,正因为老舍 的 “俗”,由于他作品的“北京味儿”、幽默风,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语言,使他远离当时的“新文艺腔”, 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成为了把“乡土中国”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小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心理用文学 形 式表现出来并取得巨大成功的第一人。(举例略,5 分) 从老舍的创作经历可以看到,他最有特色和艺术成就的作品都与北京这座城市有关。擅于运用俗白而 富 有生活情趣的北京地方语言写作,敏于描绘北京的风光、习俗及人物个性,敢于以喜剧风格来演示悲剧 故 事,等等,都教文坛感受到了缕缕新气息。但京派作家的作品与北京无关,也没有京味。(举例略,4 分) 论述完整,举例恰当,逻辑清晰,无错别字(2 分) 六、作品赏析题 1 .从小说标题看,《受戒》主要写“受戒”一事,但小说中对此事的描写非常简略,因此有人认为这 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风俗。请通过对小说事件与人物形象的赏析,阐述你对《受戒》“主人公”的理解。 [评分标准] 要点 L 小说表而上以寺庙生活、明子“受戒”及明子与小英子的爱情为主要情节,但作者想要表达 的 主旨恰恰是:乡野中和尚与普通人都不受任何戒律约束、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因此,小说的主人公既 非 事也非人,而是那种纯朴和谐的生活方式。(6 分) 要点 2:表现生活方式少不了人与事,因此小说着重写的是气氛,明海受戒及他与小英子的朦胧爱情, 与 对寺中和尚的描写一样,是这气氛中具体的人事。(6 分) 要点 3:与此相应,人物大都白描,事件大都侧写,而不加以重点突出。(6 分) 举例(7 分) 论述完整、举例恰当,逻辑清晰、文从字顺(5 分) 2. 鲁迅的《伤逝》与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都描写了 “出走”的女性,主题都是婚恋,但内涵并不 相 同。赏析子君与白流苏两个女性形象,说明两篇小说在内涵上的不同之处。 子君是受到“五四”新思潮影响,要求个性解放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时代精神的感召和鼓舞下,大 胆 追求白由恋爱,勇敢地反抗封建道德和世俗偏见,毅然地冲出了家庭的束缚,在众目睽睽之下与涓生同 居 在一起。最后却因涓生得到的一张辞退信而断了生路,在强大的社会势力而前,无法逃脱失败的命运。 因 此,鲁迅创作《伤逝》的目的,不同于当时流行的同类题材小说,不是为了表现青年人为争取恋爱自由 和 婚姻自主而对封建婚姻观的反抗,也不是为了歌颂当时风行一时的“个性解放思想”,而是为了指出“个 性 解放思想”的局限,探讨受“个性解放思想”影响的一代“五四”反叛青年在冲出家庭的牢笼后如何才 能 走上“新的生路”。(举例略,13 分)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版的“娜拉走后怎样”的故事,一个关于“逃离”的故事。白流苏虽然几经努 力得到了众人虎视眈眈的猎物范柳原,成功地逃出了家庭,但是,作者并没有因此而削弱白己作品中常有 的 荒凉感。白流苏逃出了狼窝,又落入了虎口,而旦,她得到的婚姻只是一座没有爱情的空城,而这座空 城 的获得也仅仅是因为战争的成全,是“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这种婚姻肯定靠不住。因此,张爱玲 的 “娜拉”故事是探究人性的故事,是为了探究永恒的男女关系,而与“个性解放”、“男女平等”等社会 问 题关系不大。如果说鲁迅还相信有“新的生路”,那么,在张爱玲看来,女性从来就没有新生路。(举例 略, 12 分) 论述完整、举例恰当,逻辑清晰、文从字顺(5 分) 3.以《狂人日记》为例,分析鲁迅小说“格式的特别”。 [评分标准] 鲁迅小说继承了传统小说重视人物语言和行为描写的优点,却打破重视故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的常 规, 从西方小说那里学习到了截取生活“横断面”的方式,打破时空的顺序'而根据 内容需要安排情节。 (4 分) o 格式的特别。主要就在于它采用的是中国传统小说中从来没有过的“日记体"。中国传统 小说大 多 是笔记体和章回体,并多采用第三人称,而日记体采用第一人称'整篇作品都是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举 例略,7 分) 作品中的语言,小序是标准的文言文,正文却是标准的白话文,其白话文概括的力度和含义的深度又 绝 不亚于文言文,成功地完成了中国现代小说从文言向白话的过渡。(文言小序的 内涵与作用需展开具 体 分析,7 分) 《狂人日记》虽然从题目和体式上都借鉴了俄国作家果戈里的同名小说'但无论是在语言 上还是内 容 上都很好地表现了中国本民族的生活、思想和意识,创造出了一种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举例略,7 分) 论述完整、举例恰当,逻辑清晰、文从字顺(5 分) 4. 谈谈《金锁记》中“曹七巧”的彻底性与《倾城之恋》“白流苏”的不彻底性的具体表现,并说 明 你更欣赏哪一个人物形象,理由是什么。 如《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她尽管泼辣强势,却也只能走向悲剧的结局一最后用爱情和青 春换来 的财富和地位,也不过是捆绑自己身心的枷锁,一步步将自己推向扭曲的深渊,继续荼毒着自 己的儿女。 不过也有例外,《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就得到了作者的偏爱。张爱玲在一次访谈中也曾经明确表示,自 己 最喜爱的小说就是这部《倾城之恋》,因为只有这部小说结局还算完满。 《倾城之恋》讲述的是出身破落遗老之家的的白流苏和-个风流不羁的南洋才俊范柳原之间的“爱 情” o 白流苏同样是在时代漩涡中挣扎的女性:曾经有过一•段失败的婚姻,寄居在娘家,身无分文,受尽奚 落。 在当时那个时代,按说她是无力获得美好归宿的。 5. 鲁迅在《阿 Q 正传》中是如何描写阿 Q 革命的,你对阿 Q 革命有何看法? (1 )以三幕的构制表现了裕泰茶馆在三个时代的变化,反映出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 历史,展现出北京半个多世纪的社会面貌,颇具“史诗”意味。 (2)作品没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也没有集中完整的戏剧冲突,只靠地点、人物的集中和内在情绪的 统 一,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做到了形散神聚。三幕戏,只是三个生活横断面,优如三幅市井风俗画。 (3 )全剧共 70 多人,有台词的就有 50 多人,有名有姓的也有 40 余人,台词都极富个性,性格鲜明。 作者根据人物在剧中的不同角色,采用了四种不同的方法分别处理:一是主要人物从始至终;二是次要人 物 父子相承;三是特殊人物特殊处理;四是普通人物随来随去。 (4)语言具有北京口语的地方色彩,既生动形象,又符合人物的个性特征,对话简短,却包含丰富的内 容,三言两语间便写出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勾勒出一幅生动的人物肖像。 6. 《沙家浜》是如何表现阿庆嫂与胡传奎、刁德一的“智斗”的?你认为,这场智斗的精彩之处在哪 里? "上下打量”这一细节描写出刁德一对阿庆嫂的怀疑,表现了他的阴险、多疑。②泼茶的动作是阿庆 嫂 对对手的有力回击,体现她对刁德一的不满,表现了她的机智果敢。(意对即可) (3) 运用对偶、借代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点出了阿庆嫂与客人的关系,既符合人物身份又形象生动。 (意对即可) (4) 这是一场尖锐而激烈的敌我矛盾冲突;刁德一设置圈套,步步紧逼,企图找寻对手言谈中的漏洞;阿 庆嫂则巧用自己与胡传魁的关系,察言观色,反击对手,保护自己。 7. 你如何理解《狂人日记》中白话正文前的文言小引?鲁迅为什么要讲他病愈后“赴某地候补” ? 《狂人日记》的真正结尾不在小说最 du 后发出的“救救孩子”的呼吁,而在前而文言写成的序里:被 视为 dao“病人”的狂人被治愈了,而且去某地候补做官,即将加入到统治者的行列,去维护那个吃人的世 界。这就使得狂人形象在患病者、怀疑者、发现者和批判者多重形象之外,又增添了一重失败者的形象。这 是最令人伤心之处,也是狂人形象的悲剧意义所在,更是鲁迅思想的深刻性所在。在白话的日记体正文里, 表 现的是一个“狂人的世界”,而主人公却表现得异乎寻常地清醒,在“疯言狂语”之中,却揭露了封建礼 教 的吃人本质,处处显示了对旧有秩序的反抗;在文言写成的序中,表现的是一个所谓“正常的世界”,曾经 生病的狂人被治愈了,而且去某地候补做官去了。 至此,《狂人日记》这一小说文本便具备了一种内在的分裂和对抗:白话的世界可以看作是现代的正常的 世 界,一个人的意识获得了觉醒的世界,一个意识到不能容忍吃人的人存在的世界,可这个世界却被视为 “不 正常的世界”,觉醒了的人却被视为“狂人”“病人”;文言的世界象征了传统的吃人的世界,一个 表面上仁 爱本质上却凶残的虚伪的世界,一个对觉醒者进行压制和“救治”并最终使其成为帮凶的世界, 可这个世界 却被视为“正常的世界”。 在这种黑白颠倒、正反错位的斗争里,狂人终于回归于“正统”,被所谓正常的“吃人”世界所治愈、同 化 或湮没了。 这是令人悲哀的一种结局,可恰是在这种悲哀里,会使我们认识到反封建的艰难性和复杂性,会令我们体会 到鲁迅式的深刻与绝望。正如鲁迅白己所认为的,单纯为希望而奋斗的不是真正的勇士,真正的勇士应该 直 而虚无,反抗绝望! 8. 《茶馆》在艺术上主要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1 )以三幕的构制表现了裕泰茶馆在三个时代的变化,反映出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 历史,展现出北京半个多世纪的社会面貌,颇具"史诗"意味。 (2)作品没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也没有集中完整的戏剧冲突,只靠地点.人物的集中和内在情绪的 统一,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做到了形散神聚。三幕我,只是三个生活横断面,优如三幅市井风俗画。 (3 )全剧共 70 多人,有台词的就有 50 多人,有名有姓的也有 40 余人,台词都极富个性,性格鲜明。 作者根据人物在剧中的不同角色,采用了四种不同的方法分别处理:一是主要人物从始至终;二是次要人 物 父子相承;三是特殊人物特殊处理;四是普通人物随来随去。 (4)语言具有北京口语的地方色彩,既生动形象,又符合人物的个性特征,对话简短,却包含丰富的内 容, 三言两语间便写出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勾勒出一幅生动的人物肖像。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