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烹饪原料学-淡水鱼(ppt 566)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国烹饪原料学-淡水鱼(ppt 566)

\n中国烹饪原料淡水鱼类李天佑\n\n\n一、淡水鱼类概述鱼类是水体中最重要的一类脊椎动物,在全世界有记载的4万余种现生脊椎动物中,鱼类占有28000(已有记载为26000)多种,其中淡水鱼类约8600多种,亚洲的淡水鱼类约有1600种,生活于我国内陆水体中的纯淡水鱼类有1000种左右,其中约有500种为我国特有的种类。世界渔业产量超过了牛、羊和家禽、鸡蛋的生产量,是人类最主要的野生和家养动物蛋白来源。\n据估计,世界淡水鱼类的20%(约1800种)处于渐危或濒危状态,主要起因于生态环境改变(人类过大的用水需求、水污染等)、引种及过渡捕杀。如在北美,高达1/3的鱼类处于渐危或濒危状态。在我国的淡水鱼类中,约有69种处于渐危或濒危状态。\n地球的形成已有46亿年的历史。地球表面开始出现最原始的鱼类距今已有4亿4千万年。这些原始鱼类都曾经在地球历史的某一个时期繁荣过,但是,最后都在自然选择中被淘汰了,只有那些对水中环境有较好适应结构的高等鱼类生存下来,并且在现今的地球上非常繁盛,现生的鱼类的种类数量大大地超过了现生的其它类群的脊椎动物。什么是鱼\n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纪元前427——347)对鱼类所下的定义:“这一类(鱼类)是由完全无知无觉的东西造出来的。变形之主以为在这一类中给予纯洁的呼吸是不再值得的,因为它们是各种罪恶的后代,而存在着不洁之心。变形之主把它们投入水中,使它们通过深厚的污泥,来呼吸那神妙而纯洁的空气。这就是鱼和牡蛎以及其他所有的水生动物,作为有了莫大的无知之罪而得到的处罚,被遥远地分离开来了”。我国汉代初期的《尔雅》把动物分为虫、鱼、鸟、兽4类,其中鱼包括了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等低等脊椎动物及鲸和虾、蟹、贝类等\n18世纪瑞典博物学家林奈(1707——1778)创立了现代分类学,他在所著的《自然系统》一书中,他将动物界分为哺乳、鸟、两栖、鱼、昆虫及蠕虫等6纲。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诞生了系统分类学。从此,鱼类的定义及包含范围也就确定下来。终生生活在水里、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的脊椎动物。鱼类包括园口纲、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等三大类群。\n在中国的淡水(包括沿海河口)鱼类共有1050种,分属于18目52科294属。其中纯淡水鱼类967种,海河洄游性鱼类15种,河口性鱼类68种。在这一千另五十种鱼类中,大体可分属下列四大类:中国淡水鱼类究竟有哪些\n1、圆口类:这一类鱼是最原始的鱼形脊椎动物。鱼口没有真正的上下颚,口器形成吸盘,过着寄生或半寄生生活。身上没有真正的脊椎,祗有脊索。从进化的时期而论,圆口类首先发见于中奥陶纪,在志留纪及下泥盆纪最为发达,至下泥盆纪则渐趋绝灭,仅有少数种类遗留至今。在我国淡水中,仅七鳃鳗属的3个种生活于东北地区黑龙江至辽河诸河流中。2、软骨鱼类:软骨鱼类从上泥盆纪发现,至石炭纪最为发达,随着再继续进化以成为现代的鲨类与鳐类。此类鱼全身骨胳均为软骨,鳞片为细小盾鳞,肠内有螺旋瓣。这是一群低等的真正鱼类,现生软骨鱼类几乎都是生活在海洋中,仅有极个别种类生活于淡水中,其中赤魟除大量生活于海洋外,有一小群体定居于我国广西南宁至龙州的西江水系左江中,从其进化史看,赤魟为海产鱼类。据古地质考证,广西原为海洋,由于地壳的造山运动,均在新生代上第三纪上新世末期,当海水退出广西而被"陆封"定居于内陆水体中。\n3、软骨硬鳞鱼类:此类鱼属硬骨鱼类,但骨胳系统为软骨性。体表鳞片表现为骨质菱形的原始鳞片,尾鳍为歪形,肠内具螺旋瓣。原始软骨硬鳞鱼类出现于泥盆纪,在地球上生存了相当长时间,到中生代大部分种类绝灭。现生的鲟鱼类出现于白堊纪,现在生存的种类不多,仅分布于高纬度的北冰洋区,我国淡水中生活着白鲟科的一种和鲟科2属8种。4、真骨鱼类:这是现生的普通习见、真正的鱼类,为现代最蘩盛的鱼类,中国的一千另五十种淡水鱼类中,除少数种(13种)外,几乎都属真骨鱼类。中国的淡水鱼类以鲤形目为主,尤其是鲤科鱼类约占总数的一半。其中鲱形目1科3属5种,鲑形目6科17属32种,鳗鲡目1科1属2种,鲤形目6科170属740种,鲇形目10种27属110种,鳉形目2科3属4种,颌针鱼目1科1属4种,鳕形目1科1属1种,刺形目1科2属2种,鲻形目1科3属7种,合鳃鱼目1科1属1种,鲈形目12科51属110种,鲉形目1科4属8种,鲽形目3科3属5种,鲀形目1科2属6种,总数为15目49科1037种。\n1、黑龙江区:包括黑龙江、松花江及乌苏里江、图门江、鸭绿江各流域。区内鱼类主要群系是耐寒的种类,如圆口纲的三种七鳃鳗,鲑形目的鲑科10种、茴鱼科2种、胡瓜鱼科1种、狗鱼科1种,鳕形目的江鳕,鲟形目的史氏鲟、鳇,刺鱼目的三刺鱼等冷水性种类,均为本区特有的代表性种类。2、西北高原区:本区包括新疆、西藏北部、内蒙古、青海、甘肃、陕西、山西等地。区内主要是高原或山地,所棲息的鱼类均具备特殊的适应条件,如能耐旱耐碱,或能棲居于急流水底,故种类比较少,虽本区各属是各区中最少者,但有些特珠适应生存环境的属,种类特别多,成为优势类群。例如裂腹鱼亚科约70种,条鳅亚科110种构成本区的特有种类。从地理区划分看鱼类的分布\n3、江河平原区:本区为一大平原,包括长江中下游、黄河下游、淮河流域和辽河下游,区内除各江河干、支流外,还有波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等大小数千湖泊,因其地势平坦、水流缓慢,主要鱼类的特殊适应特点是,一般的形状是身体侧扁,头尾均尖,略呈纺锤形,胸、腹、臀、尾鳍都很发达。鲤科的大多数种、属分布在这一区域,如鲤、鲫、鳊、草、青、鲢、鳙、赤眼鳟、鳤、鳡、鯮、鲌、鲹、飘鱼、麦穗鱼、铜鱼、棒花鱼、鳈等。本区内鲤科鱼类不但种数繁多,且其种的个体产量也很丰富,堪称为鲤科在亚洲的繁殖中心。4、东洋区:本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云南东部、贵州、福建、台湾等地,区内鱼类多属喜温暖的亚热带、热带鱼类。本区内生活于高山峻岭河川中鱼类,由于水流湍急,栖居的鱼类多在口部或胸部具有吸盘,以能在急流中生存。本区以热带性生物的种属繁多为特征。其鱼类群系组成与越南、泰国、缅甸、印度各国的情况相似,其代表性种类主要为鲤科的丹亚科、野鲮亚科、鲃亚科,平鳍鳅科,鲇形目的长臀鮠科、锡伯鲇科、芒科、粒鲇科、胡子鲇科、鮡科、鲀头鮠科等。\n5、怒澜区:本区为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所流经的区域,包括西藏南部和东部、四川西部、云南西部。区内河流均为南北流向,使东洋区和西北高原区的鱼类通过江水的交流而共存于本区。譬如野鲮亚科、鳅科的沙鳅属,平鳍鳅科、鲿科、鲶科的鲶属、合鳃目的黄鳝、鳢科的乌鳢等种类与东洋区相同;而裂腹鱼亚科、条鳅亚科等种类与西北高原区相同,两区鱼类的混杂是本区鱼类区系的特点。\n二、中国重要的经济鱼类\n四大家鱼之一、――草鱼\n[科目]: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草鱼属。[英文名]:Grasscarp。[俗名、地方名]:鲩、油鲩、草鲩、白鲩、草鱼、草根(东北)、混子等。[形态特征]:其体较长,略呈圆筒型,腹部无棱。头部平扁,尾部侧扁。口端位,呈弧形,无须。下咽齿二行,侧扁,呈梳状,齿侧具横沟纹。背鳍和臀鳍均无硬刺,背鳍和腹鳍相对。体呈茶黄色,背部青灰略带草绿,偶鳍微黄色。[分布、产季]:草鱼广泛分布于我国除新疆和青藏高原以外的广东至东北的平原地区。自1958年人工催产授精孵化成功后,已移植至亚、欧、美、非各洲的许多国家。草鱼\n[经济价值]:草鱼生长快,个体大,最大个体可达35公斤。肉质肥嫩,味鲜美。每百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质15.5-26.6克,脂肪1.4-8.9克,热量83-187千卡,钙18-160毫克,磷30-312毫克,铁0.7-9.3毫克,硫胺素0.03毫克,核黄素0.17毫克,尼克酸2.2毫克。[食疗保健]:草鱼肉性味甘、温、无毒,有暖胃和中,益眼明目之功效。其胆性味苦、寒,有毒。动物实验表明,草鱼胆有明显降压作用,有祛痰及轻度镇咳作用。但胆汁有毒,常有因吞服过量草鱼胆引起中毒事例发生。对吞服草鱼胆中毒者尚无特效疗法,故不宜将草鱼胆用来治病,如必须应用,亦需慎重。\n四大家鱼之二――青鱼\n[科目]: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青鱼属。[英文名]:Blakcarp。[俗名、地方名]:黑鲩,青鲩,螺蛳青。[形态特征]:体长,略呈圆筒形,尾部侧扁,腹部圆,无腹棱。头部稍平扁,尾部侧扁。口端位,呈弧形。上颌稍长于下颌。无须。下咽齿1行,呈臼齿状,咀嚼面光滑,无槽纹。背鳍和臀鳍无硬刺,背鳍与腹鳍相对。体背及体侧上半部青黑色,腹部灰白色,各鳍均呈灰黑色。[分布、产季]:青鱼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的平原地区,长江以北较稀少;它是长江中、下游和沿江湖泊里的重要渔业资源和各湖泊、池塘中的主要养殖对象,为我国淡水养殖的“四大家鱼”之一。青鱼\n[经济价值]:青鱼个体大,生长迅速,为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肉质肥嫩,味鲜腴美,尤以冬令最为肥壮。其每百克可食部分蛋白质15.8-19.5克,脂肪2.6-5.2克,热量96-125千卡,钙25-72毫克,磷171-246毫克,铁0.8-0.9毫克,硫胺素0.13毫克,核黄素0.12毫克,尼克酸0.17毫克。[食疗保健]:青鱼肉性味甘、平,无毒,有益气化湿、和中、截疟、养肝明目、养胃的功效;主治脚气湿痹、烦闷、疟疾、血淋等症。其胆性味苦、寒,有毒,可以泻热、消炎、明目、退翳,外用主治目赤肿痛、结膜炎、翳障、喉痹、暴聋、恶疮、白秃等症;内服能治扁桃体炎。由于胆汁有毒,不宜滥服。\n四大家鱼之三――鲢鱼\n[科目]:鲤形目,鲤科,鲢亚科,鲢属。[英文名]:Silvercarp,Silverloweyecarp。[俗名、地方名]:鲢子,白鲢,边鱼。[形态特征]:体侧扁,头较大,但远不及鳙。口阔,端位,下颌稍向上斜。鳃粑特化,彼此联合成多孔的膜质片。口咽腔上部有螺形的鳃上器官。眼小,位置偏低,无须。下咽齿勺形,平扁,齿面有羽纹状,鳞小。自喉部至肛门间有发达的皮质腹棱。胸鳍末端仅伸至腹鳍起点或稍后。体银白,各鳍灰白色。[分布、产季]:鲢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在我国各大水系,随处可见。此鱼生长快,从2龄到3龄,体重可由1公斤增至4公斤,最大个体可达40公斤。天然产量很高。同时,鲢的食物为浮游植物,因而成为饲养鱼类的上等鱼品,历来被列入我国淡水养殖的“四大家鱼”之一。鲢鱼\n[经济价值]:鲢肌肉的营养成分随体长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其变化范围为:水分占60.3-80.9%,蛋白质15.3-18.6%,脂肪2.0-20.8%,灰分1.0-1.4%,无氮浸出物0.2-1.7%。鱼体肌肉的生化成分亦随着鱼体的生长发育而变化,当水分含量逐渐下降时,蛋白质及脂肪则逐渐增加。鲢肌肉脂肪的脂肪酸组成计有20种,其中4种饱和酸,3种单烯酸,3种二烯酸,9种三烯酸,1种四烯酸,碳链长度在12-20之间。饱和脂肪酸的百分含量比不饱和脂肪酸低,而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随鱼体的增长而增加,不饱和酸则随鱼体增长而减少。[食疗保健]:其肌肉可供药用,味甘、性温,具有温中益气的功能,主治久病体虚、食欲不振、头晕、乏力。胆汁有毒,吞服鱼胆往往会引起中毒;中毒症状与草鱼、鲤鱼等相同。对此,目前尚无特殊疗法,应引起重视,不要吞服鱼胆,以免中毒。\n四大家鱼之四――鳙鱼\n[科目]:鲤形目,鲤科,鲢亚科,鳙属。[英文名]:Bighead,Bigheadcrap。[俗名、地方名]:花鲢,胖头鱼,黑鲢,黄鲢,松鱼,鰫鱼,大头鱼。[形态特征]:鳙鱼体侧扁,头极肥大。口大,端位,下颌稍向上倾斜。鳃耙细密呈页状,但不联合。口咽腔上部有螺形的鳃上器官,眼小,位置偏低,无须,下咽齿勺形,齿面平滑。鳞小,腹面仅腹鳍甚至肛门具皮质腹棱。胸鳍长,末端远超过腹鳍基部。体侧上半部灰黑色,腹部灰白,两侧杂有许多浅黄色及黑色的不规则小斑点。[分布、产季]:分布于亚洲东部,我国各大水系均有此鱼,但以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为主要产地。鳙鱼\n[经济价值]:鳙生长迅速,3龄鱼可达4-5公斤,最大个体可达40公斤,天然产量很高。疾病少,易饲养,我国淡水养殖业中的“四大家鱼”之一,为我国重要经济鱼类。鳙肌肉的营养成分为:每百克可食部分含水分73.2-83.3克,蛋白质14.8-18.5克,脂肪0.9-7.8克,灰分1.0-1.3克,无氮浸出物0.1-1.3克,热量69千卡,钙36毫克,磷187毫克,铁0.6-1.1毫克,硫胺素0.02毫克,核黄素0.15毫克,尼克酸2.7毫克。[食疗保健]:鳙肉性味甘、温,有暖胃益筋骨之功效。用鱼头入药可治风湿头痛,妇女头晕。其胆性味苦、寒,有毒,用以静脉注射有短暂降压作用;加大剂量,则作用持久。由于鳙鱼胆有毒,降压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非常接近,故临床上使用需要慎重。吞服鱼胆也会发生中毒现象。\n生命力最强的鱼类――鲫\n[科目]:鲤形目,鲤科,鲤亚科,鲫属。[英文名]:Goldfish,cruciancarp。:[俗名、地方名]:喜头、鲫拐子(湖北),鲫瓜子(东北),河鲫鱼(上海),月鲫仔(广东);古称鰿、鲋、寒鲋。[形态特征]:鲫体侧扁而高,体长为体高的2.2-2.8倍,腹部圆,头较小,吻钝,口端位,无须,下咽齿侧扁。;背鳍和臀鳍均具一根粗壮且后缘有锯齿的硬刺。鳞较大,整个身体呈银灰色,背部深灰色,腹部灰白色。[分布、产季]:鲫鱼为广布、广适性鱼类,对各种生态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从亚寒带到热带,不论水体深浅,流水或静水,清水或浊水,低氧、酸、碱等环境均能适应。鲫鱼\n[经济价值]:鲫鱼在中国除青藏高原外各地各种水域皆产。鲫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每百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质13.0-19.5克,脂肪1.1-7.0克,碳水化合物0.1-5.8克,矿物质(灰分)0.9克,热量62-109千卡,钙50-116毫克,磷192-218毫克,铁1.1-4.4毫克。全国各地都喜爱吃鲫鱼,被视为上等食品。[食疗保健]:鲫鱼全鱼性味甘、温,有开脾健胃、增进食欲、消水肿、止呕吐、发乳之功效。鱼卵可调中补气。全鱼入药,可以治疗麻疹、腮腺炎、牙痛、牙龈肿痛、乳疮、乳癌初起、肺痛、肺脓肿、外痔、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水肿、腹水膨胀、反胃吐食、胃痛、产妇缺奶、产后奶少等症。其胆汁能治痈、无名肿毒和臁疮。\n鱼中的女儿国――银鲫\n[科目]:鲫的近缘亚种[英文名]:Silverprussiancarp。[俗名、地方名]:鲫瓜子(东北)、红鲫(新疆阿勒泰)。[形态特征]:银鲫的体形及体色与普通鲫鱼极相似,但身体比普通鲫鱼显著地高且宽,体长为体高的1.9-2.4倍;体色较深;生长速度较鲫鱼快,个体也较大,最大个体可达3公斤。[分布、产季]:银鲫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的温带水域,我国盛产于东北的黑龙江――辽河流域,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经济价值]:[食疗保健]:[其它]:银鲫的体细胞含有162个染色体,称为三倍体鱼。它们产出的卵子的染色体数不减半,仍为162。银鲫生殖时卵子的受精过程很特殊,与一般两性融合生殖不同。银鲫产出的卵子由其它种类的雄鱼产出的精子未刺激它,但这些精子不参予真正的受精过程,从而发育成雌性的后代。这种特殊的受精发育过程称为雌核发育。因此,银鲫所生下的后代,从外部特征到内部结构和母亲一模一样,形成一个独特的鱼类"女儿国"。银鲫\n淡水鱼中之霸――鳡鱼\n[科目]: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鳡属。[英文名]:Yellowcheckcarp。[俗名、地方名]:黄鱄、黄钻、黄颊鱼、竿鱼、水老虎、大口鳡、鳏。[形态特征]:体细长,亚圆筒形,头尖长。吻尖,呈喙状。口大,端位,下颌前端正中有一坚硬突起与上颌凹陷处相嵌合。无须,眼小,稍突出。下咽齿3行,齿末端呈钩状。鳞细小。背鳍较小,其起点位于腹鳍之后;尾鳍分叉很深。体背灰褐色,腹部银白色,背鳍、尾鳍深灰色,颊部及其它各鳍淡黄色。鳡鱼\n[分布、产季]:分布甚广,我国自北至南的平原地区各水系皆产此鱼。生长迅速,2龄鱼体重3.5公斤。天然产量高,为江河、湖泊中的大型经济鱼类之一。[经济价值]:最大个体长达2米,重可达60公斤。每百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质18.1-20.8克,脂肪1.3-5.4克,热量84-132千卡,钙11-24毫克,磷144-203毫克,铁0.7毫克,硫胺素0.04毫克,核黄素0.15毫克,尼克酸1.7毫克。[食疗保健]:其肉入药鲜用,具有暖中、益胃、止呕的功效,主治脾胃虚弱、反胃吐食等症,宜常服。\n左江鯆鱼――赤魟\n[科目]:软骨鱼纲,下孔总目鲼形目,魟科,魟属。[英文名]:Redstingray。[俗名、地方名]:鯆鱼,草帽鱼,蒲扇鱼,黄貂鱼。[形态特征]:身体极扁平,体盘近圆形,宽大于长。吻宽而短,吻端尖突,吻长为体盘长的1/4。眼小,突出,几乎与喷水孔等大。喷水孔紧接于眼后方;口、鼻孔、鳃孔、泄殖孔均位于体盘腹面。鼻孔在口的前方,鼻瓣伸达口裂。口小,口裂呈波浪形,口底有乳突5个,中间3个显著。齿细小,呈铺石状排列。体盘背面正中有一纵行结刺,在尾部的较大;肩区两侧有1或2行结刺。尾前部宽扁,后部细长如鞭,其长为体盘长的2-2.7倍,在其前部有1根有锯齿的扁平赤魟\n尾刺,尾刺基部有一毒腺。在尾刺之后,尾的背腹面各有一皮膜,腹面较高且长。体盘背面赤褐色,边缘略淡;眼前外侧、喷水孔内缘及尾两侧均呈桔黄色,体盘腹面乳白色,边缘桔黄色。[分布、产季]:赤魟分布于我国南海和东海,长江口咸淡水中亦有。纯淡水赤魟仅见于广西左江上游的南宁和龙州,日本南部、菲律宾沿海亦有分布。[经济价值]:赤魟个体较大,海洋中最大个体重可达65-70公斤,一般多为5-8公斤左右;淡水中常见个体全长约50-70厘米,重1.5公斤,最大个体可达15公斤。肉味尚佳,皮厚实,无血有光泽,含丰富的胶质,水发后烹制成“大扒鱼皮”,味道鲜美,是宴席上的珍品。\n[食疗保健]:其肉性味甘、咸平,无毒,有补气之功效。用其熬油,主治小儿疳积。尾毒的毒液是一种氨基酸和多肽类的蛋白质,其药性咸、寒,有小毒,对于中枢神经和心脏具有一定的效应,有清热消炎、化结、除癥之功效。尾刺研末入药,对治疗胃癌、食道癌、肺癌、乳腺炎、咽喉炎、疟疾、牙痛、魟鱼尾刺刺伤均有一定疗效。其肝除作为制作鱼肝油的原料外,煮食后能治夜盲症。\n江里生,海里长的大麻哈鱼\n[科目]:鲑形目,鲑科,麻哈鱼属。[英文名]:Bigpacific-salmon,Chumsalmon。[俗名、地方名]:大发哈鱼,达发哈鱼,果多鱼,罗锅鱼,孤东鱼,齐目鱼,奇孟鱼,花斑鳟,花鳟。[形态特征]:大麻哈鱼体长而侧扁,略似纺锤形;头后至背鳍基部前渐次隆起,背鳍起点是身体的最高点,从此向尾部渐低弯。头侧扁,吻端突出,微弯。口裂大,形似鸟喙,生殖期雄鱼尤为显著,相向弯曲如钳状,使上下颌不相吻合。上颌骨明显,游离,后端延至眼的后缘。上下颌各有一列利齿,齿形尖锐向内弯斜,除下颌前端4对齿较大外,余齿皆细小。眼小,鳞也细小,作覆瓦状排列。脂鳍小,位置很后。尾鳍深叉形。大麻哈鱼\n生活在海洋时体色银白,入河洄游不久色彩则变得非常鲜艳,背部和体侧先变为黄绿色,逐渐变暗,呈青黑色,腹部银白色。体侧有8-12条橙赤色的婚姻色横斑条纹,雌鱼较浓,雄鱼条斑较大,吻端、颌部、鳃盖和腹部为青黑色或暗苍色,臀鳍、腹鳍为灰白色。到了产卵场时,体色更加黑暗。[分布、产季]:大麻哈鱼分布在北太平洋的东、西两岸。我国以乌苏里江、黑龙江、松花江为最多,图门江、珲春河、密江、绥芬河、嫩江、牡丹江以及台湾省的大甲溪也有分布。其捕捞季节为9-10月份,鱼群体长一般为53-81厘米,重为1-5公斤,最大个体可达10公斤左右。我国江河的大麻哈鱼有3种:普通大麻哈鱼、马苏大麻哈鱼、和驼背大麻哈鱼。\n[经济价值]:大麻哈鱼不仅是黑龙江省的大型珍贵特产鱼类,也是我国淡水名贵鱼类之一。其肉质细腻,呈红色,味鲜美,脂肪含量极为丰富,营养价值相当高。含蛋白质为14.9-17.5%,脂肪为8.7-17.8%,水分为61.4%,每100克含有1384卡热量,钙50毫克,磷153毫克,铁1.9毫克。此外,还含有糖类和多种维生素。其卵晶莹透亮,粒粒如珍珠,富含磷酸盐、钙质及维生素A、D,被公认为宴席珍膳。[食疗保健]:大麻哈鱼的肉、肝、精巢和头,均有药用价值。其肉有补虚劳、健脾胃、暖胃和中之功效,可以治疗水肿、消瘦、消化不良、膨闷胀饱、呕吐酸水、抽搐、腫疮等症。鱼肝可提制鱼肝油。精巢可提制鱼精蛋白和配制成多种鱼精蛋白制剂,适应治疗过量注射肝素所引起的反应;它对某些出血症(如上消化道急性出血、肺咳血等)也有明显的止血作用。\n冷水性名贵鱼类――细鳞鲑\n[科目]:鲑形目,鲑科,细鳞鱼属。[英文名]:Lenok。[俗名、地方名]:山细鳞鱼、江细鳞鱼(东北),闾鱼、闾花鱼、金板鱼、花鱼(陕西),梅花鱼(甘肃),小红鱼(新疆)。[形态特征]:因鳞细小而得名。体长,侧扁,头稍尖,吻钝。口小,横裂,亚下位;上颌骨明显、游离,向后伸达眼中央下方。上下颌、犁骨、腭骨、舌上均有向内倾斜的齿。眼大,鳞细小,脂鳍小。幽门盲囊63-91个,背部黑褐色,体侧红褐色,分布着不规则的黑色斑点。幼鱼有数条垂直暗纹。腹部银白色。体色因栖息水域不同而异。终年栖息于山涧溪流里的细鳞鲑\n群体,体背部呈绿褐色,体侧较黑,腹部白,背鳍、臀鳍、脂鳍有黑点,外缘黑色;胸鳍、腹鳍桔红色有黑斑。个体较小,体长在350毫米以下,渔民称其为“山细鳞”。冬季洄游到大江越冬的细鳞鱼,个体大,背部黑绿,体侧黄褐,有黑斑点,腹部黑;背鳍前角黑;胸鳍、腹鳍绿褐;尾鳍有细长黑点,边色黑;较前者鲜艳,俗称“江细鳞”。生殖季节成鱼色暗,背鳍前部鳍条变黑,体侧出现隐约红色斑。在不同年龄大小和不同栖息环境中,其体色变化较大,一般老龄鱼较幼龄鱼体色深。细鳞鲑\n[分布、产季]:分布于黑龙江至辽河的支流浑河上游,河北及内蒙古潮白河与滦河上游,黄河的渭河上游及其支流和长江的汉水北侧支流湑子河、子午河的上游。国外见于俄罗斯东部、朝鲜、蒙古部分地区的河流中。[经济价值]:在黑龙江流域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肉肥美,含脂量高(3.8-7.7%),体大,一般重1公斤,最大个体可达8公斤。此外,卵也相当名贵。[食疗保健]:\n最长寿的鱼――狗鱼\n[科目]:鲑形目,狗鱼科,狗鱼属。[英文名]:Pikes,Amurpikc。[俗名、地方名]:黑斑狗鱼,狗鱼,鸭鱼。[形态特征]:狗鱼体细长,稍侧扁,尾柄短小。头尖,吻部特别长而扁平,似鸭嘴。口裂极宽大,口角向后延长可达头长的一半。齿发达,上下颌、犁骨、筛骨和舌上均具有大小不一致的锥形锐齿。它的牙齿与众不同,上颚齿可以伸出来并有韧带连着,这种锋利的牙齿可以把捕捉到的动物掛住,有时也把吃不完的食物挂在牙齿上,留着备用。鳞细小,侧线不明显。背鳍位置较后,接近尾鳍,与臀鳍相对,胸鳍和腹鳍较小。狗鱼\n背部和体侧灰绿色或绿褐色,散布着许多黑色斑点,腹部灰白色,背鳍、臀鳍、尾鳍也有许多小黑斑点,其余为灰白色。[分布、产季]:分布于黑龙江流域。此外,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生活着另一种白斑狗鱼(E.lucius),其区别在于体侧斑点是淡蓝白色斑。[经济价值]:狗鱼生长快,寿命长,有人发现有重达30-35公斤、年龄为70龄的个体,传说最长寿命可达200岁以上。[食疗保健]:狗鱼在产区的天然产量很大,肉质细嫩洁白,除稍带草泥味外,实不亚于鲤、鲫或大麻哈鱼。狗鱼的卵有毒,不宜食用。\n\n海里生,淡水长的鳗鲡\n[科目]:鳗鲡目,鳗鲡科,鳗鲡属。[英文名]:Commoneel。[俗名、地方名]:日本鳗鲡,白鳝,青鳝,风鳗,鳗鱼。[形态特征]:身体细长如蛇形,最大可达1.3米,前端圆柱形,自肛门后渐侧扁,尾部细小,头尖长。吻钝圆,稍扁平;口大,端位;上下颌及犁骨均具尖细的齿;唇厚,为肉质;前鼻孔近吻端,短管状,后鼻孔位于眼前方,不呈管状;眼中等大小;鳃孔小,位于胸鳍基部下方,左右分离。侧线发达而完全、鳞细而长,隐蔽于表皮内。背鳍低而长,其起点距肛门较距鳃孔为近;背鳍和臀鳍起点间距短于头长,但长于头长之半。无腹鳍,臀鳍低长,与尾鳍相连,尾鳍短,呈圆形。体背部灰黑色,腹部灰白或浅黄,无斑点。鳗鲡\n[分布、产季]:鳗鲡在黄河、长江、闽江、韩江及珠江等流域,海南岛、台湾和东北等地均有分布。[经济价值]:鳗鲡肉质细嫩,味美,尤含有丰富的脂肪,肉和肝的维生素A的含量特别高,具有相当高的营养价值。每百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质19.0克,脂肪7.8克,热量146千卡,钙46毫克,磷70毫克,铁0.7毫克,维生素A78国际单位,硫胺素0.06毫克,核黄素0.12毫克,尼克酸2.4毫克。[食疗保健]:鳗鲡的肉、骨、血、鳔等均可入药。其肉性味甘、平,有滋补强壮,去风杀虫之功效。入药对治疗肺结核经久不愈而造成的身体虚弱,结核发热,赤白带下,风湿,骨痛,体虚等症。李时珍认为:“鳗鲡所主诸病,其功专在杀虫去风”。\n世界最早养殖的鱼类-鲤鱼\n鲤鱼的经济价值\n[科目]:鲤形目,鲤科,鲤亚科,鲤属。[英文名]:Carp,Commoncarp。[俗名、地方名]:鲤拐子,毛子,鲤子,鮘仔。[形态特征]:体侧扁而腹圆,头后背部稍隆起。口端位,呈马蹄形。须2对,颌须比吻须长。下咽齿主行呈臼齿状。背鳍基部较长,背鳍和臀鳍均有一根粗壮而带锯齿的硬刺。鳞较大,身体背部呈灰黑色,体侧青灰带金黄色,腹部灰白色,臀鳍和尾鳍下叶呈桔黄色。[分布、产季]:鲤是淡水鱼中品种最多、分布最广、养殖历史最悠久、产量最高的种类之一。鲤鱼\n[经济价值]:鲤鱼肌肉营养成分的组成,随品种和生长阶段而有所变异,其变化范围为:水分占75.0-79.6%,蛋白质14.8-20.5%,脂肪1.1-8.7%,灰分1.0-1.2%。食用价值为每公斤鱼肉总发热量1415大卡。可食部分占鱼体重的52.02%;总重的发热量每公斤为792.4大卡。蛋白质中所含数种人体氨基酸的含量都比较高[食疗保健]:鲤鱼的肉、胆、血均可入药。其肉性味甘、平,有下水气、利尿消肿功效;入药可开脾健胃、利小便、消腹水、消水肿、止咳镇喘及发乳。在治疗门静脉肝硬化,慢性肾炎,消瘦性浮肿,孕妇水肿,产妇乳汁不通或量少,全身虚弱,妇女月经不调,腰疼痛,头昏心跳,不思饮食,妇女血崩,咳嗽气喘,脚气肿痛,步行艰难等症方面均有良好疗效。其血可治口眼歪斜。其胆性味苦、寒、有毒,有消热、消炎、明目之功效;可治目热、赤肿青盲、耳聋、急性和慢性中耳炎。鲤鱼胆虽可治病,但胆汁有毒,胆汁毒素能耐热,吞食生、熟鱼胆均会中毒。\n欧洲的重要养殖鱼类――湖拟鲤\n[科目]: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拟鲤属。[英文名]:Roach。[俗名、地方名]:小白鱼。[形态特征]:体侧扁且高,背部隆起,头稍短小,吻稍钝,口呈半月形,上下颌约等长。无须,鳞较大;侧线完全,在腹鳍上方向下略弯,向后延伸至尾鳍基的中央。背鳍起点稍后于腹鳍起点,至吻端与至尾鳍基的距离约相等。臀鳍较小,后缘稍凹;尾鳍叉形,末端稍尖。体呈银白色,背部灰黑色,背鳍浅黑色;臀鳍、胸鳍、腹鳍与尾鳍下叶呈橙红色。在生殖季节,雄鱼头部布满珠星,腹部以外鳞片上大都也各有一粒锥状的珠星。湖拟鲤\n[分布、产季]:湖拟鲤主要分布于欧洲,亚洲东部见于俄罗斯西伯利亚鄂毕河至勒拿河和我国新疆额尔齐斯河和博斯腾湖。[经济价值]:湖拟鲤在俄罗斯是重要的捕捞对象,大部分是春、秋两季在此鱼游向近岸时加以捕捞,可供养殖。[食疗保健]:\n北方重要经济鱼类――瓦氏雅罗瓦氏雅罗鱼(Leuciscuswaleckii)属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雅罗鱼属。俗称:华子鱼,滑鱼,白鱼,沙包。英文名:Amuride。\n[科目]: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雅罗鱼属。[英文名]:Amuride。[俗名、地方名]:华子鱼,滑鱼,白鱼,沙包。[形态特征]:体长,侧扁,腹圆,无腹棱,吻端钝,稍隆起。口端位,上颌略长于下颌,上颌骨后延至眼前缘下方。唇薄,无角质边缘,无须。眼较大,鳞中等大,侧线完全,微向腹面弯下,向后延至尾柄正中轴。背鳍无硬刺。体背部灰褐色,腹部银白色;鳞片基部有明显的放射线纹,后缘灰色;各鳍灰白色,胸鳍、腹鳍和臀鳍有时呈浅黄色。性成熟的雄鱼在吻部、上下颌、眼的周围、胸鳍内侧有显著白色珠星。瓦氏雅罗\n[分布、产季]:分布于黑龙江流域各水系,其中以黑龙江水系为多。此外,黄河下游、滦河、岱海、达里诺尔湖也产此鱼,数量较少,也分布于俄罗斯境内黑龙江上游。[经济价值]:雅罗鱼个体不大,最大个体体长约37厘米,重约0.5-0.75公斤。此鱼味鲜美,但含脂量并不丰富。在东北地区和黄河中游地区都被列为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但是,被捕后极易死亡,因其腹部体壁薄,常易破裂,致使肠内污液外溢,故市场价格较其它鱼类为低。近几年来,根据此种鱼繁殖力强的特点,已开始作为湖泊、水库的放养对象。[食疗保健]:\n新疆重要经济鱼类――高体雅罗\n[科目]:属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雅罗鱼属。[英文名]:Ide。[俗名、地方名]:圆腹雅罗鱼,小白鱼。[形态特征]:体长,侧扁,腹圆,无腹棱,体颇高,体长为体高的3.2-3.7倍,尾部较细长。吻端圆钝,口端位,呈马蹄形,上下颌约等长。眼中等大。侧线完全,前端微弯向腹方。鳞中等大,侧线鳞为56-61个,腹鳍基部各有一长形腋鳞。体背部呈灰黑色,鳞周缘黑色,腹部白色,胸鳍、腹鳍及臀鳍浅黄色。高体雅罗\n[分布、产季]:分布于欧洲北部和俄罗斯西伯利亚的河流中。我国仅见于新疆的额尔齐斯河水系。高体雅罗鱼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为重要渔捞对象,在我国新疆布尔津地区产量很大,为产区的重要经济鱼类。[经济价值]:常见个体体长23.5-36.0厘米,体重288-948克,最大个体可达60厘米,重4公斤左右。[食疗保健]:\n贝加尔雅罗鱼\n[科目]: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雅罗鱼属。[英文名]:Leuciscusbaicalensis[俗名、地方名]:小白鱼,小白鰷。[形态特征]:体形与高体雅罗鱼颇相似,但头较短小;体较低,体长为体高的3.7-4.7倍;侧线鳞为46-51个。贝加尔雅罗鱼为小型中上层鱼类,在额尔齐斯河布尔津地区常见的个体长为12.2-16.4厘米,体重31-59克;在布伦托海常见的体长为18.0-22.5厘米,体重100-170克。它们主要栖息于江河,肥育期才进入湖泊中。贝加尔雅罗鱼\n[分布、产季]:贝加尔雅罗鱼分布于俄罗斯的鄂毕河至科累马河水系。我国产于新疆额尔齐斯河水系。[经济价值]:雅罗鱼个体虽不大,但肉味颇佳,数量多,为产区的重要经济鱼类。[食疗保健]:\n刁子鱼――鳤\n[科目]: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鳤属。[英文名]:[俗名、地方名]:刁子、麥秆刁、昌刁、刁杆。[形态特征]:体细长,近似筒状。头小,呈锥状。口较小,端位,口裂平直,无须。下咽齿3行,宽大而光滑,末端成钩状。背鳍无硬刺,其起点与腹鳍相对。尾鳍分叉很深,两叶末端均尖。体背部呈蓝绿色,腹部银百,体侧正中上方有一条浅黄绿色的纵带;偶鳍和臀鳍桔黄色,尾鳍灰黑色。[分布、产季]: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类水体中均产。鳤\n[经济价值]:生长速度虽不快,最大个体仅达10余公斤,常见者多为0.5-1公斤,但其分布较广,且肉质细嫩,味鲜美,食用颇受欢迎。[食疗保健]:\n假草鱼――赤眼鳟\n[科目]: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赤眼鳟属。[英文名]:Squaliobarbuscurriculus[俗名、地方名]:红眼棒、野草鱼、醉角眼、红眼鳟、红眼鲮。[形态特征]:体长,略呈圆筒状,腹圆,后端稍侧扁。头呈圆锥形,吻钝,口呈弧形。外形酷似草鱼,唯眼上半部具红色斑而得名。上颌两侧有2对极短小的须。下咽齿3行,顶端稍呈钩状。眼大,近吻端。体背深灰色,腹部浅黄,体侧及背部每个鳞片后缘有黑斑,组成体侧的纵列条纹。背鳍深灰色,尾鳍后缘呈黑色,其它各鳍灰白。赤眼鳟\n[分布、产季]:我国除青藏高原外,各大小江河及湖泊均产。国外见于朝鲜及越南。[经济价值]:生长速度较慢,个体不大,3冬龄时体重不满半公斤,最大个体仅有2-2.5公斤。,肉质近似草鱼。每百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质16.1-17.1克,脂肪1.3-1.6克,碳水化合物2.4-3.4克,热量90-92千卡,钙64-89毫克,磷183-223毫克,铁0.6-0.9毫克。[食疗保健]:其肉入药鲜用,具有暖中和胃的功效,主治反胃吐食、脾胃虚寒、作泻等症。\n“来三去七”的鱇白鱼\n[科目]:鲤形目,鲤科,鲌亚科,白鱼属。[英文名]:Anabariliusgrahami[俗名、地方名]:鱇鱼、白鱼、抗浪鱼、小花鱼。[形态特征]:体细圆而不显著侧扁,整个身体轮廓成一狭长的纺锤形,背部平直,腹圆呈浅弧形。吻尖,口亚上位,下颌前端的突起与上颌的凹陷不甚显著,无须。腹棱自腹鳍基部逐渐隆起向后延伸至肛门。鳞小,在腹鳍基具两枚相互重叠的细长腋鳞,侧线在胸鳍上方徐徐向下弯折。体呈银白色,背部较暗;鳍为灰白色,眼上下缘红色。鱇白鱼\n[分布、产季]:白鱼共有16种,为我国特有。主要分布于云南的西北部和四川邛海。这些鱼类各自分布的地区范围往往比较狭小,常常1个种仅见于1个湖泊或1个水库之中。大多数种类为产区的土著经济鱼类,但产量均不及抚仙湖。[经济价值]:鱇白鱼个体小,长3-4寸,一般1公斤约为140尾,但繁殖快,数量多,是抚仙湖的特产鱼类,白鱼肉细味鲜美,刺软,鳞小,香味可口,腌制成干品,放置一年不变味。可供烧、烤、煎、炸食用,别具风味。系云南澄江县抚仙湖的特产鱼类,又是该湖渔业的主要对象。[食疗保健]:\n淡水四大名鱼之一――翘嘴鲌\n[科目]:鲤形目,鲤科,鲌亚科,鲌属。[英文名]:Topmouthculter。[俗名、地方名]:大白鱼、翘壳、翘嘴白鱼、翘嘴鲌。[形态特征]:体长,甚侧扁,头背面平直,头后背部为隆起,体背部接近平直。口上位,下颌很厚,且向上翘,口裂几乎成垂直。眼大,位于头的侧下方。下咽齿末端成钩状。腹鳍基至肛门间有腹棱;背鳍具强大而光滑的硬刺;尾鳍分叉,下叶稍长于上叶。体背略呈青灰色,两侧银白,各鳍灰黑色。翘嘴鲌\n[分布、产季]:分布甚广,产于黑龙江、辽河、黄河、长江、钱塘江、闽江、台湾、珠江等水系的干、支流及其附属湖泊中。[经济价值]:生长快,个体大,最大个体可达10公斤,江河、湖泊中天然产量不少。肉白而细嫩,味美而不腥,一贯被视为上等经济鱼类。其营养成分为:每百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质18.6克,脂肪4.6克,热量116千卡,钙37毫克,磷166毫克,铁1.1毫克,核黄素0.07毫克,烟酸1.3毫克。东北兴凯湖产的大白鱼历来被列为我国淡水四大名鱼之一。[食疗保健]:全鱼可入药,其肉性味甘、温,有开胃、健脾、利水、消水肿之功效,治疗消瘦浮肿、产后抽筋等症有一定疗效。\n尖头红梢蒙古鲌\n[科目]:鲤形目,鲤科,鲌亚科,鲌属。[英文名]:Mongolianculter。[俗名、地方名]:红梢子,尖头红梢子。[形态特征]:体长,侧扁,头部背面平直,头后背部稍隆起。吻稍突出,口端位,下颌稍突出,口裂稍斜。腹鳍基甚至肛门有腹棱,背鳍具光滑的硬刺;尾鳍分叉深,两叶末端尖,下叶稍长于上叶。体背部及头部呈浅棕色,腹部银白,背鳍灰色,胸鳍、腹鳍、臀鳍及尾鳍上叶均为浅黄色,尾鳍下叶为桔红色。尖头红梢蒙古鲌\n[分布、产季]:分布广,黑龙江、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南岛、珠江等水系均有记录。国外见于俄罗斯。[经济价值]:常见个体约500克左右,最大个体可达4公斤。肉质鲜嫩而不腥,其蛋白质含量为15.3%,脂肪为5.0%,故经济价值也较大。[食疗保健]:肉性味甘、温,有利水、消水肿之功效。入药可用以治疗消瘦浮肿、产后抽筋等症。\n昂头青梢达氏鲌\n[科目]:鲤形目,鲤科,鲌亚科,鲌属。[英文名]:Culterdabryi[俗名、地方名]:青梢子,昂头鲌鱼。[形态特征]:体长,侧扁,头背面平直,背部在头后方隆起,略呈驼背状。头小而且尖,口稍上位,下颌突出在上颌的前方。腹鳍基至肛门有腹棱,背鳍具光滑的硬刺,腹鳍分叉深。背部深灰色,体侧银白色;各鳍灰色,尾鳍下叶青灰色。昂头青梢达氏鲌\n[分布、产季]:分布广,黑龙江、辽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珠江、闽江等水系中皆有此鱼生长。[经济价值]:生长较慢。形体、肉质及经济价值、药用价值,均与蒙古鲌相似。天然产量比蒙古鲌少,也居常见的食用鱼类。[食疗保健]:\n美味佳肴四季鳊\n[科目]:鲤形目,鲤科,鲌亚科,鳊属。[英文名]:Whitebream,Beijingwhitebream。[俗名、地方名]:鳊鱼,长春鳊,草鳊,油鳊,长身鳊;古名槎头鳊,缩项鳊。[形态特征]:体高,甚侧扁,呈长菱形,头后背部隆起。头小,近似三角形;古人根据这种既方且扁的体形特征,给它们取名“鳊”、“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鲂,方也;鳊,扁也”。口较小,端位;上颌比下颌稍长,上下颌前缘且角质层。无须。腹面自胸部基部下方至肛门间有明显的皮质腹棱。背鳍具强大光滑的硬刺,臀鳍鳍条较多,基部很长。体背部深青灰色,其它部分银白色;每个鳞片的后部有一宽黑斑,各鳍灰黑色。四季鳊\n[分布、产季]:分布于黑龙江、鸭绿江、辽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闽江、海南岛、珠江各水系,国外见于朝鲜及俄罗斯。[经济价值]:最大个体可达2公斤。肉鲜美,质鲜嫩而含脂量高,内脏含脂量更大,食用以清蒸最佳,故深受人们喜爱。每百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质21.0毫克,脂肪6.9-8.0克,热量92千卡,钙120毫克,磷165毫克,铁1.1毫克。鳊鱼一年四季均为佳肴,故民俗有“春鲶夏鲤四季鳊”之说。[食疗保健]:\n岂其食鱼,必河之鲂\n[科目]:鲤形目,鲤科,鲌亚科,鲂属。[英文名]:Blackbream。[俗名、地方名]:三角鳊,乌鳊,平胸鳊。[形态特征]:体高,甚侧扁,呈菱形,头后背部隆起。头小,口端位;上下颌前缘均具发达的角质层。腹棱仅自腹鳍基部至肛门;背鳍具光滑硬刺,其长度显著大于头长;尾柄长大于或等于尾柄高。体背部青灰色,两侧浅灰色带有浅绿色泽,腹部银白,每个鳞片后部较深,各鳍呈青灰色。鲂\n[分布、产季]:分布广,黑龙江、鸭绿江、辽河、黄河、淮河、长江中下游、钱塘江、闽江等水系均产。[经济价值]:生长较快,个体较大,最大个体可达5公斤左右,在天然水域中有一定的产量。肉味鲜美,质细嫩,含脂量高。每百可食部分含蛋白质18.5克,脂肪6.6-8.0克,碳水化合物0.2克,热量134千卡,钙76毫克,磷211毫克,铁2.2毫克。[食疗保健]:去鳞、去内脏、洗净的鲂,鲜用,具有调胃健脾之功效,主治消化不良、胸腹胀满等症。\n南游莫望武昌鱼――团头鲂\n[科目]:鲤形目,鲤科,鲌亚科,鲂属。[英文名]:Bluntnoseblackbream,Wuchangfish,Bluntsnoutbream。[俗名、地方名]:团头鳊,平胸鳊。[形态特征]:体高,甚侧扁,呈菱形,头后背部隆起,体长为体高的2.0-2.3倍。头小,吻圆钝,口端位,口裂宽,上下颌等长,上下颌的角质层较薄;胸部平坦,腹部仅自腹鳍基部至肛门,具有皮质腹棱。背鳍具光滑硬刺,其长度较头长为小;臀鳍长,具27-32根分枝鳍条,尾柄高而短。体背部青灰色,两侧银灰色,体侧每个鳞片基部灰黑,边缘黑色素稀团头鲂\n[分布、产季]:团头鲂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附属中型湖泊。[经济价值]:生长速度较快,当年鱼体长可达120-230毫米,最大个体可达3公斤左右,团头鲂肉质细嫩、腴美,脂肪丰富,胜于长春鳊和三角鲂。每百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质20.8克,脂肪15.8克,碳水化合物0.9克,热量229千卡,钙155毫克,磷195毫克,铁2.2毫克,堪称上等鱼类。习称的“武昌鱼”本是鳊、鲂的统称。[食疗保健]:\n青棍鱼光倒刺鲃\n[科目]:鲤形目,鲤科,鲃亚科,倒刺鲃属。[英文名]:Spinibarbushollandi[俗名、地方名]:青棍、坑坚、光眼鱼、黄娟、粗鳞鱼。[形态特征]:体长,稍呈圆筒形,尾柄侧扁。吻钝,口稍下位,呈马蹄形。须2对,吻须较短,颌须末端超过眼后缘。背鳍起点前有一向前平卧的倒刺,隐埋于皮肤内;背鳍无硬刺。鳞大,侧鳞基底具黑斑。体背部茶黄色,腹部灰白,背鳍边缘黑色,其它各鳍桔红色。光倒刺鲃\n[分布、产季]:分布于长江、钱塘江、闽江、九龙江、珠江、元江、台湾岛及海南岛等诸水系。[经济价值]:最大个体可达20公斤。在华南、西南的年产量极为可观,是产区的一种重要经济鱼类。光倒刺鲃体厚肉肥,味鲜嫩,颇受当地群众欢迎。[食疗保健]:其肉鲜食,有壮阳补中的功效,主治腰膝酸软等症。\n乌江青波鱼――中华倒刺鲃\n[科目]:鲤形目,鲤科,鲃亚科,倒刺鲃属。[英文名]:Spinibarbussinensis[俗名、地方名]:青波,乌鳞,青板。[形态特征]:体长而侧扁,头锥形,吻钝,口亚下位,呈马蹄形。须2对,颌须末端可达眼径后缘。背鳍起点前有一向前平卧的倒刺,隐埋于皮肤下,背鳍具一后缘有锯齿的硬刺。背鳍后缘微凹,背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之前上方,距吻端比距尾鳍基为近。体背青黑,腹部灰白,各鳍青灰色,后缘为黑色;幼鱼尾鳍基有一黑斑,成鱼不明显。中华倒刺鲃\n[分布、产季]:中华倒刺鲃分布于长江上游的干、支流里,中游里也偶而见之。[经济价值]:2冬龄以后生长较快,最大个体可达25公斤,产量大,肉质肥美富油脂,为四川、贵州等地的重要经济鱼类。[食疗保健]:中华倒刺鲃、倒刺鲃、光倒刺鲃等鱼的肌肉鲜美,均有一定药效,有壮阳补中之功效,主治腰膝酸软。\n西南大型凶猛鱼类――鲈鲤\n[科目]:鲤形目,鲤科,鲃亚科,鲈鲤属。[英文名]:Percocyprispingi[俗名、地方名]:花鱼,青脖。[形态特征]:体略侧扁,头较大,前端较尖,头背面平而宽,头后背部隆起。口亚上位,斜裂,下颌突出。须2对,吻须略短于颌须。鳃裂大,两侧鳃膜联于鳃峡处极接近。背鳍刺弱,后缘具细齿。鳞较小,胸、腹部鳞更小,浅埋皮下,侧线略下弯。体背面青灰色,侧面及腹部白色;体侧鳞绝大部分有一黑色边缘,因此联成体侧整齐的直条纹,头、背部有分散的小黑点;背鳍、胸鳍、尾鳍微黑。鲈鲤\n[分布、产季]:主要分布于宜昌以上的长江上游的干支流中,西江流域、南盘江等水系。[经济价值]:鲈鲤是产区的大型经济鱼类,长江上游产量相当大,常见体重0.5-1公斤,最大达15公斤。[食疗保健]:肉可供药用,有祛痰、止血、镇静的功效;主治急、慢性支气管炎,胃溃疡出血,咯血,衄血,子宫出血,癫痫失眠,月经过多等症。\n假鳡鱼――似鳡\n[科目]:鲤形目,鲤科,鲃亚科,似鳡属。[英文名]:Luciocyprinuslangsoni[俗名、地方名]:棍子鱼,真线鳡,墨线鳡,红尾鳡,竿鮈,鳡条鱼,香花鳡,棒子鱼,竿条鱼。[形态特征]:体细长,稍侧扁,头长大与体高。吻尖,口大,端位,口裂宽敞且平直。上下颌等长,其末端向后延伸达眼前缘的下方;下颌前端内侧有一坚硬突起。无须,眼大,鳃裂大,鳞甚细小,侧线鳞100个左右,侧线完全。背鳍无硬刺;胸鳍、腹鳍、臀鳍均短;尾鳍长,深分叉,末端尖。体银白色,背部灰黑;侧线及侧线以上2-3行鳞片上有黑点,相互连成一纵黑色宽带纹。似鳡\n[分布、产季]:分布于广西,贵州南部以及云南东部的南盘江水系。[经济价值]:生长速度快,1冬龄鱼体长15厘米,2冬龄鱼体长24厘米,3冬龄鱼体长36厘米,4冬龄鱼体长45厘米,5冬龄鱼体长54厘米,6冬龄鱼体长60厘米、体重2.25公斤。最大个体可超过15公斤。 肉质细嫩,味佳,为产区的大型经济鱼类。[食疗保健]:\n南方山区养殖鱼类――白甲鱼\n[科目]:鲤形目,鲤科,鲃亚科,白甲鱼属。[英文名]:Onychostomasima[俗名、地方名]:白甲,爪流子。[形态特征]:体纺锤形,侧扁,背部在背鳍前方隆起,腹部圆,尾柄细长。头短而宽,吻钝圆而突出,在眶前骨分界处有明显的斜沟走向口角。口下位;下颌具锐利的角质前缘。唇后沟仅限于口角;须退化,仅在全长10厘米以下的幼鱼有2对须或1对须。背鳍外缘略内凹,具有1根后缘有锯齿的粗壮硬刺,其尖端柔软;尾鳍深叉形。鳞中等大,胸腹部鳞片较小。背鳍和臀鳍基部具有鳞鞘,腹鳍基部有狭长的腋鳞。背部青黑色,腹部灰白色,侧线以上的鳞片有明显的灰黑色边缘;背鳍和尾鳍灰黑色,其它各鳍灰白色。白甲鱼\n[分布、产季]:白甲鱼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干支流和珠江、元江水系。[经济价值]:白甲鱼是长江上游及珠江流域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生长速度较快,1-3龄较显著,3冬龄鱼平均为37.1厘米,平均体重达1.14公斤,3冬龄以后增长较缓慢。常见个体为0.25-2公斤,最大个体达6.5公斤。肉细嫩,味鲜美,在市场中,除长吻鮠、鲶、铜鱼外,与鲤、倒刺鲃等同居于大众所喜食之鱼类。此鱼很有可能发展成山谷水库的饲养对象。[食疗保健]:\n广西高寒山区养殖鱼类――南方白甲鱼\n[科目]:鲤形目,鲤科,鲃亚科,白甲鱼属。[英文名]:Onychosotomagerlachi[俗名、地方名]:香榄鱼,红尾榄,平头榄,滩头鲮,齐口鲮,石鲮。[形态特征]:体修长,侧扁,头短而宽,吻圆锥形,口下位,横裂。下颌骨具角质边缘,上颌末端达鼻孔后缘的下方,唇薄,下唇与下颌愈合,唇后沟仅限于口角,无须。背鳍具硬刺,其后缘具强锯齿。体银白色,背部深灰;背鳍及胸鳍为灰色,腹鳍与臀鳍呈橙红色。南方白甲鱼\n[分布、产季]:南方白甲鱼分布于珠江、元江、澜沧江和海南岛各水系。[经济价值]:南方白甲鱼在南方分布甚广,产量也高,尤其在广西北部高寒山区生长较快,当年鱼体长可达10-15厘米,重14-62克;1冬龄鱼体长15-20厘米,重60-118克;2冬龄鱼体长18-25厘米,重96-291克;3冬龄鱼体长25-29厘米,重275-425克。肉质含脂率高,味鲜美肥嫩。[食疗保健]:\n长江上游养殖鱼类――四川白甲鱼\n[科目]:鲤形目,鲤科,鲃亚科,白甲鱼属。[英文名]:Onychostomaangustistomata[俗名、地方名]:小口白甲,尖嘴白甲,腊棕。[形态特征]:体长,侧扁,尾柄细长,腹部圆,背鳍起点为体的最高点。头短;吻圆钝,稍隆起,吻端有小的白色斑点,在眶前骨分界处有明显的斜沟。口宽,下位,横裂,口角稍向后弯。上颌后端达到鼻孔后缘的下方;下颌具有锐利的角质前缘;上唇薄而光滑,为吻皮所盖。须2对,吻须极短小,颌须稍长,约为眼径的1/2-2/3。背鳍硬刺后缘具锯齿,末端柔软,背鳍外缘成凹形。背部青灰色,腹部微黄,背鳍上有黑色斑纹,尾鳍下叶鲜红,其它各鳍亦略带红色。四川白甲鱼\n[分布、产季]: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支流,尤以金沙江、嘉陵江、岷江、大渡河和雅砻江中下游等水系为多见。[经济价值]:四川白甲鱼为长江上游一带中型的食用鱼,其产量虽不如白甲鱼,但其肉质更佳,为产区人们日常喜食的鱼类之一。可以驯化作为池塘养殖对象,在水库中加以繁殖更是优良品种。[食疗保健]:\n山区上品多鳞白甲鱼\n[科目]:鲤形目,鲤科,鲃亚科,白甲鱼属。[英文名]:Largescaleshoveljawfish。[俗名、地方名]:多鳞颜颌鱼,钱鱼、梢白甲、赤鳞鱼。[形态特征]:体长,稍侧扁,背稍隆起,腹部圆。头短,吻钝,口下位,横裂,口角伸至头腹面的侧缘。下颌边缘具锐利角质;须2对,上颌须极细小,口角须也很短。背鳍无硬刺,外缘稍内凹。胸部鳞片较小,埋于皮下。体背黑褐色,腹部灰白。体侧每个鳞片的基部具有新月形黑斑,背鳍和尾鳍灰黑色,其它各鳍灰黄色,外缘金黄色,背鳍和臀鳍都有一条桔红色斑纹。多鳞白甲鱼\n[分布、产季]:分布于嘉陵江水系和汉水水系的中上游,淮河上游,渭河水系,伊河,洛河,海河上游的滹沱河和山东泰山。[经济价值]:多鳞铲颌鱼肉嫩味鲜,有滋补明目下乳之功效,为山溪鱼产中之上品。在产区种群数量较大,特别是在陕西南部山区为优势种群。4月中旬当鱼群出泉时,数量很大,一些较大的鱼泉最多可达万斤以上,一般多为几千斤,小鱼苗也在百斤以上,是当地群众喜食的山区特产。[食疗保健]:\n“沉香鱼”――华鲮\n[科目]:鲤形目,鲤科,野鲮亚科,华鲮属。[英文名]:Sinilabeorendahli[俗名、地方名]:青龙棒,桃花棒,野鲮鱼,青衣子。[形态特征]:体长,略呈棒状,尾柄高而宽厚。吻钝圆而突出,口下位,横裂。上唇前部光滑,为游离的吻皮所遮盖,两侧则有细小的乳突;下唇游离部分的内缘有许多小乳状突,下唇与下颌分离,其间有一深沟相隔,上颌为上唇所包。有1对短颌须,吻须常退化。侧线鳞45-47个。体背及体侧青黑色,鳞片紫绿色夹有红色,并具金属光泽;腹部微黄,各鳍灰黑色。华鲮\n[分布、产季]: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流及各大支流中,尤以川东盆地水流湍急、水质清澈的山涧溪流为多。[经济价值]:生长较缓慢,一般个体为1-2公斤,最大个体可达5公斤,在产地产量较高,是四川省常见食用鱼类。其肉质坚实脆嫩、十分鲜美、富含油脂,与青鱼相似,被视为珍贵食品。华鲮及其相近种,除去内脏和鲮的肌肉称之为“竹鱼”。[食疗保健]:其鲜鱼肉入药,具有益气和中、除湿的功效,主治久病体虚、腰腿疼痛等症。\n海南岛青鱼――盆唇华鲮\n[科目]:鲤形目。鲤科,野鲮亚科,华鲮属。[英文名]:Sinilabeodiscognathoides[俗名、地方名]:泥鲥,圆青衣,青鱼。[形态特征]:体略呈长筒形,稍侧扁;头较小,吻突出,前端圆钝。口下位,新月形。吻皮及下唇均具细锯齿形缺刻,吻皮向下盖住上唇的中部。上唇在近口角处外露,并具细小乳突;下唇与下颌有深沟相隔,内面有细小乳突。唇后有浅沟相通。颜沟显著。在颜部正中的颜沟起点之前有一横纹,下颌具锐利角质边缘。须2对,细小。背鳍无硬刺,外缘稍凹,最长鳍条约等于头长;尾鳍分叉极深。体青绿色,背部尤深,腹部乳白,各鳍灰色。盆唇华鲮\n[分布、产季]:分布于海南岛。[经济价值]:个体较大,常见个体为2-3公斤,最大可达5公斤以上,为产区的经济鱼类。肉味鲜美,不亚于青鱼,经济价值较高。[食疗保健]:\n华南著名池养鱼类――鲮\n[科目]:鲤形目,鲤科,野鲮亚科,鲮属。[英文名]:Mudcarp,Molar-pharyngoteethbeard-labeo。[俗名、地方名]:土鲮鱼、鲮公、雪魿、花鲮。[形态特征]:体梭形,侧扁,腹部圆,背部在背鳍前方稍隆起。头短,吻钝圆,吻皮下垂覆盖于上唇基部,边缘光滑,上唇发达,边缘具裂纹,与上颌分离。口下位,呈一横裂,只在口角处稍下弯;下唇和下颌分离,边缘和外面近边缘处有1条狭带,具肉质细乳突。上下颌角质化。须2对,吻须较粗壮,颌须短小或退化。体上部青灰色,腹部银白,体侧在胸鳍基部之后上方有8-9个鳞片的基部为黑色聚成为1块长菱形的斑块,幼鱼尾鳍基部中央有一黑色的斑点。鲮\n[分布、产季]:分布于珠江、闽江、韩江、海南岛、台湾岛、元江及澜沧江水系,国外见于越南。[经济价值]:常见的鲮鱼个体为500克左右。在天然水体中可长到重2-2.5公斤、长60厘米,个别可达8公斤。产量高,为产区的重要经济鱼类,也是广东、广西的著名池养鱼。[食疗保健]:鲜鱼肉入药,有活血行气、逐水利湿的功效,主治膀胱结热、黄疸、水肿膨胀等症。\n珠江四大名贵河鲜之一――卷口鱼\n[科目]:鲤形目,鲤科,野鲮亚科,卷口鱼属。[英文名]:Ratmouthbarbel。[俗名、地方名]:嘉鱼,老鼠鱼,鼠头鱼。[形态特征]:体长,亚圆筒形,后部稍侧扁。头小、背隆起,向后逐渐平直。吻尖突,吻皮肥厚,下垂,无吻褶,包盖着上下颌,边缘深裂成10-12条流苏,流苏上有许多小乳突。口下位,上唇消失,下唇有短须状的小突。上颌尖形,在颌须基部有一肉质系带与下唇相连。上下颌具角质锐缘;唇后沟限于口角,为一向后的纵深沟延伸至眼下。须2对,均粗长,略等;眼小,眼间窄;鳞小,侧线鳞在40以上。卷口鱼\n背鳍无硬刺;体棕色,背部棕黑色,腹部黄白色,鳞片中央有一灰黑色斑块;各鳍棕黑色。在繁殖季节,雄鱼的吻部、颊部及头部均披有白色珠星状的细小颗粒,用手摸之有明显的粗糙感;雌鱼则无星珠,头部较光滑。在同批鱼或同龄鱼中,雌鱼个体始终大于雄鱼,且腹部较饱满。[分布、产季]:卷口鱼分布于珠江水系及台湾。[经济价值]:常见个体为150-500克,最大个体可重达1公斤。其肉富含脂肪,尤其在5-9月份的繁殖季节,脂肪体不断增加,远比非生殖季节为高。肉质嫩滑鲜美,肉味极佳,古今驰名,被誉称为珠江四大名贵河鲜(鲈、嘉、鳜、魽)之一。[食疗保健]:\n东坡鱼――墨头鱼\n[科目]:鲤形目,鲤科,野鲮亚科,墨头鱼属。[英文名]:Beardlesssuckingbard。[俗名、地方名]:墨鱼,东坡鱼,乌棒,黑鱼,鮇鱼[形态特征]:体长,稍呈圆筒形,腹面在腹鳍之前较平,尾部侧扁。头部宽而平扁,略呈方形。吻钝,前端有角质突起;口大,下位,呈新月形,无须。上唇吻皮向腹面包下,其边缘分裂呈栉状,下唇宽大,似椭圆形吸盘,中央有一肉质垫,周缘游离,上有小型乳状突起,其前缘与肉质垫之间有一深沟相隔。眼小,位置较高。鳞中等大,腹鳍前腹面的鳞片埋于皮下;背鳍无硬刺,边缘凹形。墨头鱼\n体褐色,背部深,腹部灰白,鳍呈灰黑色,体侧鳞的基部有一黑斑,联成体侧黑褐色条纹数条。雌雄鱼平时具有珠星,至生殖期更为显著。民间传说这是苏东坡在家乡习字,洗笔砚于江,将鱼染成黑色的,故称之“东坡墨鱼”。[分布、产季]:墨头鱼分布于长江上游、澜沧江及元江水系。[经济价值]:一般2冬龄鱼能长到20厘米左右,3冬龄可长到24-27厘米。最大个体可见到体长60厘米左右,为同类群鱼类中最大的一种。肉肥厚,多脂肪,味极鲜美,是珍贵的经济鱼类,惟产量不大。[食疗保健]:\n崩鼻黑鱼――东方墨头鱼\n[科目]:鲤形目,鲤科,野鲮亚科,墨头鱼属。[英文名]:Orientalsuckingbarb。[俗名、地方名]:狮子鱼,崩鼻鱼,墨鱼,乌鱼,癞鼻子鱼。[形态特征]:体长,圆筒形,腹部扁平,尾部侧扁。头宽,吻圆钝,前端有很多粗糙的角质突起。鼻前深陷,将吻分作两部,上部为游离的吻突,雄性更为显著,并具发达珠星,幼鱼不明显。口下位,呈新月形,上唇边缘呈流苏状,下唇有发达的圆形吸盘,中央为肉质垫,周缘有游离的薄片;其后缘较前缘略宽,东方墨头鱼\n上有乳状小突起,肉质垫与前端薄片间有一浅沟,须2对;鳞较大,腹面在胸鳍基部之前鳞极小。背鳍无硬刺。体背深黑色,腹部灰白,各鳍灰黑色,略带橙色,幼鱼橙色较显著;体侧每个鳞片后部均有一黑斑,故形成体两侧各有6条黑色平行的条纹。[分布、产季]:分布于我国南方珠江、闽江、九龙江、韩江、元江、海南岛等水系。[经济价值]:生长缓慢,体型比东坡墨头鱼为小,最大个体仅达30厘米左右。但体内富含脂肪,肉味极鲜美,产区视为名贵鱼类。产地渔民常直接将鱼放在火上烤而食之,更具原始的风味。产量不高,仅在原产地有较高的价值。[食疗保健]:\n只上水,不落水的唇鲮\n[科目]:鲤形目,鲤科,野鲮亚科,唇鲮属。[英文名]:Semilabeonotabilis[俗名、地方名]:没六鱼、没落鱼、木头鱼、唇鱼、岩鲮、岩鱼。[形态特征]:体长筒形,稍侧扁,腹部平,尾柄侧扁。头略钝而稍窄,头顶稍凸;吻圆钝;口大,下位,横裂。吻皮与上唇连合,覆盖上颌,后缘平直,边缘区披颗粒状角质乳突,排列较密。下唇厚,外缘布满小乳突,向颐部伸展成三角形。上下颌边缘锐利,为厚唇所完全覆盖。唇后沟限于口角。眼大,位高,上缘几乎与颅顶平齐。唇鲮\n须2对,均细小,颌须常退化。鳞较大,侧线平直;背鳍无硬刺,末根不分枝鳍条柔软,其长远超过头长。体呈黄棕色,背部较深,腹部乳白色;体侧从头后至尾鳍基部有灰褐色的鳞间纵纹8-9条;各鳍灰棕色。[分布、产季]:分布于珠江水系的北江、西江,云南元江也产此鱼。[经济价值]:常见唇鲮的个体重1-2公斤,最大可达5公斤。肉嫩味美,含脂量高,为珍贵经济鱼类,在北江和广西桂平等江段产量相当可观。[食疗保健]:\n南方溪洞鱼类――泉水鱼\n[科目]:鲤形目,鲤科,野鲮亚科,泉水鱼属。[英文名]:Pseudogyrincheilusprocheilus[俗名、地方名]:泉水鱼、油鱼。[形态特征]:体较长,前部圆,后部稍侧扁,腹前部较平,头的背部成弧形。吻圆钝;口裂略呈三角形,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唇上有许多排列整齐的小角质凸起;唇部卷入口腔内,张口时,唇外翻扩展为喇叭形,借此吸附于其它物体上。唇后沟限于口角处。须2对,吻须较长,颌须短小。眼小,位于头侧稍后上方。鳞中等大,腹部鳞较小,且陷藏于皮下。背鳍无硬刺。体背部灰黑色,腹部灰白色,各鳍微黑;体侧鳞片绝大部分都有黑色边缘,从鳃孔之后至胸鳍前黑色的斑块较粗,故此联成一大形黑斑。泉水鱼\n[分布、产季]: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支流及珠江水系的西江中上游。[经济价值]:泉水鱼为四川、广西、云南常见的食用鱼类。生长速度较慢,常见者约0.5-1公斤,最大个体约3.5-4公斤左右。产量不大,惟其肉质细嫩,肉味鲜美,且富含脂肪,系食用之珍品。[食疗保健]:鲜肉供药用,有补益元气、止血的功效,主治泄痢、吐血、崩漏等症。\n退鳅――铜鱼\n[科目]:鲤形目,鲤科,鮈亚科,铜鱼属。[英文名]:Brassgudgeon,Bronzegudgeon。[俗名、地方名]:尖头、水密子、尖头棒、尖头水密子、退鳅、假肥沱、麻花鱼、桔棒、竹鱼、黄道士、铜钱扣、金鳅。[形态特征]:体细长,前端圆棒状,后端稍侧扁。头小,锥形;眼细小;口下位,狭小呈马蹄形;头长为口宽的7-9倍。下咽齿末端稍呈钩状;须1对,末端超过眼后缘。胸鳍后伸不达腹鳍起点。体呈黄铜色,各鳍浅黄色。铜鱼\n[分布、产季]:铜鱼多见于长江流域的干支流和有流水灌注的湖泊中;静水湖泊中较为少见。[经济价值]:铜鱼生长迅速,在长江、黄河的天然产量很高,一般个体重0.5-1公斤,最大者达3.5-4公斤。在长江上游、汉水中游及黄河流域的清远一带产量极其丰富,为一重要经济鱼类。铜鱼肉质细嫩,味腴美,体内富含脂肪,骨刺较少,因而列为上等鱼品。特别在黄河流域,鸽子鱼久负盛名,当地视为一种珍贵特产鱼品。[食疗保健]:\n四川雅鱼――齐口裂腹鱼\n[科目]: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裂腹鱼属,裂腹鱼亚属。[英文名]:Prenant’sschizothoracin。[俗名、地方名]:雅鱼,齐口,细甲鱼,齐口细鳞鱼。[形态特征]:体长,稍侧扁。吻钝圆;口下位,横裂(在小个体中略呈弧形)。下颌前缘具锐利的角质,下唇完整,呈新月形,表面有许多小乳突,唇后沟连续。须2对,约等长,其长度约等于眼径。体披细鳞,排列整齐,胸鳍部不裸露,都有明显的鳞片;臀鳍和肛门两侧各具大鳞一排;鳃孔后方、侧线之下有数片大鳞。侧线平直,横贯于体的中轴。齐口裂腹鱼\n背鳍硬刺在体长14厘米以下的小个体较强,其后缘具明显的锯齿;但在大个体(体长在15厘米以上)都变柔弱,其后缘光滑或仅有少数锯齿痕。体背部暗灰色,腹部银白色,背鳍、胸鳍和腹鳍呈青灰色,尾鳍红色。生活于支流清溪中的个体体侧有小黑斑,达到性成熟的雄鱼吻部出现有珠星。[分布、产季]:分布于岷江、大渡河等水系,为长江上游的一种重要食用鱼。[经济价值]:个体大,一般为0.5-1.0公斤,最大可达4.0-5.0公斤。天然产量也大,在岷江沿岸地区齐口裂腹鱼和重口裂腹鱼为渔获物的优势种群,有时竟达市场供应总量的70%以上。由于肉质肥美,富含脂肪,最为产区居民所喜食。[食疗保健]:\n四川雅鱼――重口裂腹鱼\n[科目]: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裂腹鱼属,裂尻鱼亚属。[英文名]:David’sschizothoracin。[俗名、地方名]:雅鱼、重口、重口细鳞鱼、重唇细鳞鱼、细甲鱼。[形态特征]:体长,稍侧扁,头呈锥形,口下位,呈马蹄形。上下唇为肉质,肥厚,下唇分3叶;较小个体的中间叶明显,较大个体中间叶极小,被左右下唇叶所遮盖;左右两叶宽阔,成为后缘游离的唇褶。唇后沟连续;下颌内侧轻微角质化,但不成为锐利角质缘。须2对,约等长或颌须稍长,吻须达到眼前缘或超过,颌须末端超过眼的后缘。重口裂腹鱼\n鳞细小,排列整齐,胸部和腹部有明显的鳞片,臀鳍和肛门两侧具有覆瓦状的较大鳞片,鳃孔后面侧线之下也有数片大鳞,鳃孔后面侧线之下也有数片大鳞。背鳍刺弱,但后缘具有锯齿。体上部青灰色,腹部银白,在部分较小的个体中上部出现有黑色细斑,尾鳍淡红色。在生殖期间,雄鱼头部出现有白色的珠星。[分布、产季]:分布于长江干支流中,尤以嘉陵江、岷江、沱江水系的峡谷河流中见多。[经济价值]:鱼肉质肥美,富含脂肪。生长较快,个体也较大,一般可长至1-3公斤,最大个体可达10公斤。产量丰富,系长江上游各支流水系中重要的经济鱼类,也是当地发展中小型水体养殖业的放养对象。[食疗保健]:\n高原鱼中之皇――青海湖裸鲤\n[科目]: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裸鲤属。[英文名]:Gymnocyprisprzewalskii[俗名、地方名]:湟鱼、花鱼、狗鱼、无鳞鱼。[形态特征]:体长,稍侧扁,头锥形,吻钝圆,口裂大,亚下位,呈马蹄形。上颌略微突出,下颌前缘无锐利角质。下唇细狭不发达,分为左右两叶;唇后沟中断,相隔甚远;无须。体裸露,胸鳍基部上方、侧线之下有3-4行不规则的鳞片;肛门和臀鳍两侧各有1列发达的大鳞,向前达到腹鳍基部,自腹鳍至胸鳍中线偶具退化鳞的痕迹。侧线平直,侧线鳞前端退化成皮褶状,后段更不明显。青海湖裸鲤\n背鳍具发达而后缘带有锯齿的硬刺。体背部黄褐色或灰褐色,腹部浅黄色或灰白色,体侧有大型不规则的块状暗斑;各鳍均带浅红色。生殖期间雄性个体的吻部和臀鳍、尾鳍以及体后部均有白色颗粒状的珠星。[分布、产季]:分布于青海湖及其支流中,克鲁克湖、扎陵湖、鄂陵湖也有出产。它是青海省极为重要的经济鱼类。[经济价值]:湟鱼体粗壮肥满,肉味鲜嫩丰腴,营养丰富,含脂量高达12%,蛋白质16.14%,深受群众欢迎。[食疗保健]:\n新疆高原鱼类――新疆裸重唇鱼\n[科目]: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裸重唇鱼属。[英文名]:Gymnodiptychusdybowskii[俗名、地方名]:重唇鱼,石花鱼,花鱼,裸黄瓜鱼。[形态特征]:体长,稍侧扁,头圆锥形,吻部略尖。口下位,呈马蹄形。唇发达,下唇分左右两叶,唇后沟深,中断。下颌前缘没有锐利的角质边缘;须1对,较细长,伸达眼后缘。体几乎裸露,仅在胸鳍基部上方、肩带后缘有3-5行不规则的鳞片;肛门和臀鳍两侧各有1行大行鳞片;侧线上具鳞97-98个,前端鳞片较大,后段较小。侧线完全,平直或稍弯向腹方。背鳍无硬刺;新疆裸重唇鱼\n体背部暗灰色或灰褐色,头部、背部和侧面有棕黑色大小不一的斑点,腹侧淡黄带灰色,背鳍和尾鳍上具有许多不规则的小斑点。生殖期间雄性个体的背鳍边缘突出或成半圆形,鳍条较长,鳍膜也较宽;臀鳍特别延长;头部和鳍上均出现有珠星。[分布、产季]:新疆的伊犁河、塔里木河、乌鲁木齐河、楚河、塔拉斯河、锡尔河、阿拉湖、斋桑湖等水系及中亚的部分水体中均有分布。[经济价值]:个体较大,一般能长至30-50厘米,最大可重达3公斤左右。肉味鲜美,脂肪含量丰富。干制或熏制,可以久藏和远运,为贵重的经济鱼类。其卵有毒,加工时需注意剔除干净。[食疗保健]:\n西北高原鱼类――厚唇裸重唇鱼\n[科目]: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裸重唇鱼属。[英文名]:Gymnodiptychuspachycheilus[俗名、地方名]:重唇花鱼,麻鱼,石花鱼。[形态特征]:体呈长筒形,稍侧扁,尾柄细圆。头锥形,吻突出,吻皮止于上唇中部;口下位,马蹄形。下颌无锐利的角质边缘。唇很发达,下唇左右叶在前方互相连接,后边未连接部分各自向内翻卷,两下唇叶前部具不发达的横膜,无中叶;唇后沟连续。口角须1对,较粗短,末端约达眼后缘的下方。体表绝大部分裸露,除臀鳍两侧各有1列大型臀鳍外,仅在胸鳍基部上方的肩带后方有2-4行不规则的鳞片。厚唇裸重唇鱼\n侧线平直,背鳍无硬刺。体和头部黄褐色或灰褐色,较均匀地分布着黑褐色斑点,在侧线下方也有少数斑点;腹鳍呈灰白或黄灰色。背鳍浅灰色,尾鳍浅红色,均布有小斑点。[分布、产季]:栖息于青海、甘肃、四川等省长江和黄河上游各水系的高原宽谷河流中,在河湾洄水处较常见。[经济价值]:生长较缓慢,10龄鱼的平均体长仅为44厘米左右。但肉质好,肉味鲜美,产量较高,为产区的重要经济鱼类。卵有毒,不能食用,加工时需注意去除干净。[食疗保健]:其肉、骨、胆有药用价值,用以主治妇女病、肠胃病、促疮疖化脓、水肿、疮疡热痛、白内障、烧伤等症。\n川西高原鱼类――软刺裸裂尻鱼\n[科目]: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裸裂尻鱼属。[英文名]:Schizopygopsismalacanthus[俗名、地方名]:土鱼,小嘴鱼。[形态特征]:体长,稍侧扁,头略圆钝,吻钝圆,口下位,几呈横裂。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下唇细狭,唇后沟短,中断。下颌具锐利的角质边缘,无须,眼较小。体表几乎全部裸露,仅在胸鳍部上方、侧线之下、肩带后缘有1-4行不规则且不明显的鳞片;肛门和臀鳍两侧各有大鳞1行,向前达到腹鳍基部间的中点。侧线平直,完整,在前段的皮褶较为明显,后段的皮褶较不显著。背鳍硬刺在较小的个体中甚发达,后缘有很深的锯齿;但在大的个体中则不发达,后缘的锯齿也很浅且少。体背部暗灰色或蓝褐色,腹侧灰白色,软刺裸裂尻鱼\n体侧有少数块状暗斑,幼体体侧有小斑点。生殖期前后雄性个体在头部、体后部、臀鳍两侧及背鳍和臀鳍上有白色的珠星出现;背鳍最后1根不分枝鳍条与第一根分枝鳍条为1发达的鳍膜隔开;臀鳍特别肥厚。[分布、产季]:分布于长江上游的金沙江、雅砻江水系。[经济价值]:个体大,肉肥厚,天然产量很大,常见个体为0.5-1.5公斤,最大可达5公斤,是产区的一重要食用鱼。鱼卵有毒,吃了未经充分煮熟的鱼卵,往往发生呕吐、腹泻、晕眩等中毒现象,须注意。[食疗保健]:\n春鲶最肥美\n[科目]:鲶形目,鲶科,鲶属。[英文名]:Orientalsheatfish,Fareastasiancatfish。[俗名、地方名]:鲶,鲶巴郎。泥鱼。[形态特征]:体长,头部平扁,头后侧扁。口阔,上位,下颌突出。上下颌及犁骨上有许多绒毛状细齿。成鱼须2对,幼鱼期须3对。眼小,体光滑无鳞。背鳍萎缩呈丛状;胸鳍有1根硬刺,其前缘有锯齿;臀鳍长,后端与尾鳍相联;尾鳍小,呈斜切形。体呈灰褐色,具黑色斑块,有时全身黑色,腹部白色,其它各鳍灰黑色;幼鱼期体黄绿色。鲶\n[分布、产季]:分布于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等水系,国外见于俄罗斯海滨省、日本本州及朝鲜。[经济价值]:生长快,最大个体可达40公斤;土鲶个体较小,生长也较慢,最大个体长仅达80厘米左右,重4公斤。鲶的天然产量很高,肉质细嫩、少刺,冬季肉味尤为鲜美。其蛋白质含量为14.4%,脂肪为20.6%,是优良而贵重的食用鱼之一。[食疗保健]:鲶鱼肉性味甘、温,有利水、催乳之功效鲶鱼鳔性味甘、咸、平,有滋补之功效;入药可治呕血不止、阴疮、瘘疮等症。鲶鱼卵有毒,鱼卵毒虽能为热所破坏,但若烧煮时间过短,食后仍会引起中毒,症状主要为腹痛和腹泻。\n淡水鱼的上品――长吻鮠\n[科目]:鲶形目,鲿科,鮠属。[英文名]:Longsnoutcatfish。[俗名、地方名]:鮰鱼,江团,肥沱,肥王鱼。[形态特征]:体长,吻锥形,向前显著地突出。口下位,呈新月形,唇肥厚,眼小。须4对,细小。无鳞,背鳍及胸鳍的硬刺后缘有锯齿,脂鳍肥厚,尾鳍深分叉。体色粉红,背部稍带灰色,腹部白色,鳍为灰黑色。长吻鮠\n[分布、产季]:分布于中国东部的辽河、淮河、长江、闽江至珠江等水系及朝鲜西部,以长江水系为主。[经济价值]:长吻鮠的生长速度较快,为同类鱼中体型最大的一种,最大个体可达15公斤,常见者多为2-4公斤。在长江流域的渔获物中所占比重较大,而中下游显著多于上游地区。鮰鱼为大型的经济鱼类,其肉嫩味鲜美,富含脂肪,又无细刺,蛋白质含量为13.7%,脂肪为4.7%,被誉为淡水食用鱼中的上品。鳔特别肥厚,干制后为名贵的鱼肚。湖北省石首市所产的“笔架鱼肚”素享盛名。[食疗保健]:\n世界港养之最――鲻\n[科目]:鲻形目,鲻科,鲻属。[英文名]:Stripedmullet。[俗名、地方名]:乌鲻,白眼,博头,乌仔鱼,乌头,尖头鱼;日本称“鰡”。[形态特征]:体呈圆筒形,背部较平直,腹部圆,前部平扁,向后渐侧扁。头短,平扁,吻宽而短,口小,亚下位,呈“人”字形。唇厚,上颌略长于下颌,上颌骨完全被眶前骨掩盖,后端不外露。下颌前端有一突起,与上颌的凹陷嵌合,上下颌边缘具有绒毛状细齿。眼大,外披有一层厚的脂膜,称脂眼睑,盖住瞳孔的1/3。鳞大,除吻部外全体被鳞;胸鳍位置高,与眼平行,基部有一大的长形鳞片;腹鳍腋部也有一个三角形瓣状的大鳞;侧线不明显。鲻\n背鳍两个,第一背鳍短小,由4根硬棘组成,位于体正中;第二背鳍在身体后部,与臀鳍相对。尾鳍叉形。头部及体背苍黑色,体两侧灰白色,体侧上半部有7条纵的黑色条纹,腹部白色,各条纹间有银白色的斑点,各鳍灰白色。[分布、产季]:分布于沿海及通海的淡水河流中,资源丰富。[经济价值]:生长迅速,体型较大,体长可达80厘米,产量很高,为世界各地港养的主要对象。[食疗保健]:肌肉入药,有健脾益气、消食导滞之功效,主治脾虚、泄泻、消化不良、小儿疳积及贫血诸症。\n红眼鯔――鮻\n[科目]:鯔形目,鯔科,鮻属。[英文名]:Soiuy,Redeyemullet。[俗名、地方名]:潮鯔,赤眼鯔。[形态特征]:体型似鯔,呈圆筒形,前端扁平,尾部侧扁。头短宽,前端扁平,吻短钝,口亚下位,呈“人”字形。上颌略长于下颌,上颌骨在口角处急剧下弯,后端显著露出于眶前骨之外;下颌前端有一突起,与上颌凹陷相嵌合;上下颌边缘具有绒毛状细齿。眼较小,稍带红色;脂眼睑不发达,仅存在于眼的边缘。鳞中等,除吻部外全体被鳞;胸鳍腋鳞不存在;无侧线。鮻\n第一背鳍短小,由4根硬棘组成,位于体正中稍前;第二背鳍在体后部,与臀鳍相对;胸鳍位置较高,贴近鳃盖后缘;尾鳍分叉浅,呈微凹形。头、背部深灰绿色,体两侧灰色,腹部白色,各鳍灰白色。[分布、产季]:分布于沿海及江河口沿岸一带。[经济价值]:生长迅速,加之能在海水、咸淡水及淡水中生活,食物链短,饵料易解决,性温和,能和其它鱼虾和睦共处,是一种优良的咸淡水养殖品种,也可移入纯淡水中养殖。其肉质细嫩多脂,为上等食用鱼类。[食疗保健]:\n北方蛇头鱼――乌鳢\n[科目]:鲈形目,攀鲈亚目,鳢科,鳢属。[英文名]:Argussnakeheadfish,Northernsnakehead。[俗名、地方名]:黑鱼、才鱼、乌鱼、乌棒、蛇头鱼、生鱼。[形态特征]:体细长,前部圆筒状,后部侧扁。头尖而扁平,颅顶、颊部及鳃盖上均覆盖着鳞片。口大,端位,下颌稍突出。上下颌、犁骨、口盖骨均具尖锐的细齿。咽头上方有一宽大的鳃上腔,能呼吸空气。背鳍和臀鳍基部都很大,尾鳍圆形。体色暗黑,体侧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花斑,头侧有2条纵横的黑色条纹,背鳍、臀鳍及尾鳍上都有黑色相间的条纹;胸鳍和腹鳍浅黄色,胸鳍基部有一黑斑点。乌鳢\n[分布、产季]:分布极广,除西部高原地区外,从黑龙江至海南的河川、湖泊、水库、池塘等各种类型的水体皆产此鱼,国外产于朝鲜西、南部。[经济价值]:乌鳢生长速度较快,最大个体长可达700毫米,重达5公斤左右。[食疗保健]:\n南方蛇头鱼――斑鳢\n[科目]:鲈形目,攀鲈亚目,鳢科,鳢属。[英文名]:Taiwansnakehead。[俗名、地方名]:豺鱼、财鱼、文鱼、生鱼等;[形态特征]:它与乌鳢同属不同种,形态、习性均极相似。其形态差异为:乌鳢的背鳍鳍条为47-50,背鳍起点在腹鳍前上方;臀鳍鳍条为31-36,侧线鳞为60-69,尾鳍无弧形横斑;而斑鳢的背鳍鳍条为39-45,背鳍起点均在腹鳍基上方,臀鳍鳍条为26-29,侧线鳞为50-56,尾鳍有2-3条弧形横斑。[分布、产季]:分布于长江以南,斑鳢\n[经济价值]:它与乌鳢一样,生活力强,生长速度较快,出水后不易死亡,死后肌体也不易腐烂变质,便于运输加工。乌鳢和斑鳢的含肉量高,营养价值高,每百克肌肉中含蛋白质18.8-19.8克,脂肪0.8-1.4克,碳水化合物1.2克,热量82-92千卡,钙57-120毫克,磷163-400毫克,铁0.5-0.8毫克,斑鳢的肉质比乌鳢的细腻鲜美,是一种在国际市场上极受欢迎的鱼品。[食疗保健]:乌鳢和斑鳢均可入药。其肉性寒,味甘、平,有去湿利尿、通气、消胀、祛风、催乳、补血之功效;对浮肿、湿痹、小便不利、胸闷、胃胀、肺结核久治不愈、肠痔下血、麻疹、耳痛、火气上升、产妇奶少、产妇贫血、风疮、顽癣疥癩经久不愈、口眼歪斜、抽搐麻木等症,均有一定疗效。\n华南名贵滋补鱼品――月鳢\n[科目]:鲈形目,攀鲈亚目,鳢科,鳢属。[英文名]:Snakehead,Chinafish。[俗名、地方名]:广东称:七星鱼、山花鱼、山斑鱼、点秤鱼、秤星鱼、星光鱼;广西称:星鱼、张公鱼;台湾称:右代。[形态特征]:形态如斑鳢。头大而宽扁,吻短而圆钝,口大,鼻管粗大,向前伸过上唇。鳞较大,头顶鳞片扩大,但不规则;头侧鳞片也较大。背鳍和臀鳍基部长;胸鳍和尾鳍均为圆形;无腹鳍。体缘黑色乃至灰黑色,腹部灰白。眼后头侧有2条黑色纵带,伸至鳃盖,上带且弯向胸鳍基底;体侧有7-9条尖端向前的“人”字形横带;月鳢\n尾鳍基底有1黑色眼状斑,斑周珠色或为1圈珠色亮点;全身布满珠色亮点,背鳍与臀鳍各有多行珠色亮点,尤以雄性更显著。[分布、产季]: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以上游相对较为多见。喜栖居于山区溪流,也生活在江河、沟塘等水体。[经济价值]:生长较慢,个体不大,体重一般为250克左右;但营养丰富,肉质细嫩,味鲜美,并有生肌、活血等药用价值,群众喜爱胜于斑鳢,畅销华南、港澳和东南亚地区。[食疗保健]:\n雌雄同体鱼――黄鳝\n[科目]:合鳃鱼目,合鳃鱼科,黄鳝属。[英文名]:Ricefieldeel。[俗名、地方名]:鳝鱼、鱓鱼、罗鳝、蛇鱼。[形态特征]:体细长呈蛇形,体前圆后部侧扁,尾尖细。头长而圆。口大,端位,上颌稍突出,唇颇发达。上下颌及口盖骨上都有细齿。眼小,为一薄皮所覆盖。左右鳃孔于腹面合而为一,呈倒“V”字形。鳃膜连于鳃峡。体润滑无鳞。无胸鳍和腹鳍;背鳍和臀鳍退化仅留皮褶,无软刺,都与尾鳍相联合。生活时体呈黄褐色,具不规则黑色斑点,黄鳝的体色常随栖居的环境而不同。黄鳝\n[分布、产季]:分布于亚洲东南部,中国除西部高原外,全国各水域均产此鱼。国外达朝鲜西部、日本南部、菲律宾、爪哇及缅甸。[经济价值]:黄鳝肉嫩味鲜。营养价值甚高。每1百克鳝鱼肉中蛋白质含量达17.2-18.8克,脂肪0.9-1.2克,钙质38毫克,磷150毫克,铁1.6毫克;此外还含有硫胺素(维生素B1)、核黄素(B2)、尼克酸(维生素PP)、抗坏血酸(维生素C)等多种维生素。黄鳝不仅被当作名菜用来款待客人,近年来活运出口,畅销国外,更有冰冻鳝鱼远销美洲等地。[食疗保健]:黄鳝有补血、补气、消炎、消毒、除风湿等功效。黄鳝肉性味甘、温,有补中益血,治虚损之功效,民间用以入药,可治疗虚劳咳嗽、湿热身痒、肠风痔漏、耳聋等症。\n庐山石鱼――栉鰕虎鱼\n[科目]:鲈形目,鰕虎鱼科,鰕虎鱼亚科,栉鰕虎鱼属。[英文名]:Barcheekgoby。[俗名、地方名]:庐山石鱼(江西九江县)、春鱼(湖北阳新县)、麥鱼(安徽东至县)、琴鱼(安徽泾县),古称:沙鳁。[形态特征]:体细长,前部浑圆,后部侧扁,头平扁。吻长,口阔而大,唇厚,上下颌具数排绒毛状细齿。前鳃盖上的肌肉发达。头部被鳞,胸、腹部裸露无鳞。两个背鳍不相连接,前背鳍为硬刺组成,后背鳍全是软鳍条。腹鳍在胸部合并成吸盘状。栉鰕虎鱼\n幼鱼体色微白,长至3厘米左右,开始出现色素。成鱼体色暗灰,有4条黑色分叉的宽斑带横跨背部,在侧面扩散成不规则的黑色小点。[分布、产季]:分布于长江至珠江的各水系中,但仅在长江中、下游才构成渔业。[经济价值]:石鱼除鲜食外,作为商品的均为干制品。每5公斤鲜鱼可加工成1公斤干鱼。[食疗保健]:\n胜过熊掌的鱖鱼\n[科目]:鲈形目,鮨科,鱖亚科,鱖属。[英文名]:Chineseperch。[俗名、地方名]:鱖花鱼、季花鱼、桂花鱼、桂鱼、鯚鱼。[形态特征]:体较高而侧扁,背部隆起。口大,下颌明显长于上颌。上下颌、犁骨、口盖骨上都有大小不等的小齿,前鳃盖骨后缘呈锯齿状,下缘有4个大棘;后鳃盖骨后缘有2个大棘。头部具鳞,鳞细小;侧线沿背弧向上弯曲。背鳍分二部分,彼此连接,前部为硬刺,后部为软鳍条。体黄绿色,腹部灰白色,体侧具有不规则的暗棕色斑点及斑块;自吻端穿过眼眶至背鳍前下方有一条狭长的黑色带纹。鱖鱼\n[分布、产季]:分布于中国东部平原的江河湖泊。天然产量相当高。[经济价值]:肉洁白、细嫩而鲜美,无小刺,富含蛋白质。每百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质15.5-19.3克,脂肪0.4-3.5克,热量78-109千卡,钙79-206毫克,磷107-143毫克,铁0.7-5.6毫克,硫胺素0.01毫克,核黄素0.10毫克,尼克酸1.9毫克。鱖鱼自古就被列为名贵鱼类之一。[食疗保健]:鱖鱼肉性味甘、平,无毒,具有补虚劳、益脾胃的功效。其尾可治小儿软疖,其胆可治骨鲠在喉。\n欧亚冷温带名鱼――河鲈\n[科目]:鲈形目,鲈科,鲈属。[英文名]:Riverperch,Perch,Ereshwaterperch。[俗名、地方名]:五道黑。[形态特征]:体侧扁,长椭圆形,尾柄较细。头小,吻钝,口端位。下颌比上颌稍长,上颌骨后端达眼的下方,上下颌及口盖骨上均有细齿。前鳃盖骨后缘有许多小锯齿,后鳃盖骨后缘有1根刺。两背鳍略分离,第一背鳍为8-16根硬刺,其中第4根最长;第2背鳍为3根硬刺和13根软鳍条,以第1、2根鳍条最长。胸鳍侧位而较低,腹鳍胸位,尾鳍浅叉形,两叶末端圆。体为棕褐色,有7-9条黑色横斑,腹部白色;背鳍浅灰黄色,第1背鳍后部有1个大黑斑;胸鳍浅黄色;臀鳍、腹鳍及尾鳍为橘黄色。河鲈\n[分布、产季]:分布于欧洲及亚洲北部冷温带,在我国仅产于新疆额尔齐斯河与乌伦古河流域。在俄罗斯为非常重要的捕捞对象。[经济价值]:我国新疆北部天然产量很大。此鱼肉质肥美,为当地有名的上等食用鱼类之一。[食疗保健]:\n河鲀(上)――不食河鲀,不知鱼味\n[科目]:鲀形目,鲀亚目,鲀科,东方鲀属。[英文名]:Fareastpuffers。[俗名、地方名]:气泡鱼,吹肚鱼,河鲀鱼(江苏、浙江),乖鱼(广东),鸡抱(广东),龟鱼(广西),街鱼(福建),蜡头(河北),艇鮁鱼;古名肺鱼。[形态特征]:全体椭圆形,前部钝圆,尾部渐细。吻短,圆钝;口小,端位,横裂。上下颌各具有2个板状门齿,中缝明显。唇发达,下唇两端向上弯曲在上唇的外侧。眼小,鳃孔小,为一弧形裂缝,位于胸鳍的前方,体表密生小刺。背鳍位置很后,与臀鳍相对;无腹鳍;尾鳍后端平截。体背灰褐,体侧稍带黄褐,腹面白色;体背、侧面的斑纹随种类不同而各异。河鲀\n[分布、产季]:在我国,从辽宁至广东沿海共生活着30多种河鲀,其中的暗色东方鲀进入长江、珠江等水系的中、下游。一般体长在100-300毫米左右,大的可达630毫米以上。[经济价值]:河鲀肌肉洁白如霜,肉味腴美,鲜嫩可口,含蛋白质甚高,营养丰富。亚洲的日本、朝鲜及中国均极喜爱吃河鲀;凡品尝过的人都赞美道:“不吃河鲀,不知鱼味。”[食疗保健]:河鲀的毒素主要分布于卵巢和肝脏,其次是肾脏、血液、眼睛、鳃和皮肤;而精巢和肌肉是无毒的。\n河鲀(下)――河鲀毒素及其处理\n三、常见中、小型经济鱼类\n凤尾毛花鱼――鲚\n[科目]:鯡行目,鳀科,鲚属。[英文名]:Estuarinetapertailanchovy。[俗名、地方名]:刀鱼,刀鲚,毛花鱼,野毛鱼,凤尾鱼。[形态特征]:体长,甚侧扁,背部较平直,胸、腹部具稜鳞。头侧扁,口大而斜,半下位。上颌骨游离,向后延伸至胸鳍基部;上下颌骨、口盖骨、犁骨上均有细齿。眼小,鳃孔大;全体被有薄而透明的圆鳞,无侧线。胸鳍前6根鳍条延长,游离成丝状,末端可达臀鳍起点。腹鳍小,臀鳍很长,鳍条在90根以上,基部后方与尾鳍基相连,基部长超过体长的一半,尾鳍极短小。体背和头部稍带灰黑色,侧面和腹部银白色。鲚\n[分布、产季]:鲚的分布很广,在钱塘江、长江、黄河、辽河以及其它各省与东海、黄海、渤海相通的江河中均产,但以长江产量最高。1976年长江鲚鱼的产量达350万公斤。[经济价值]:鲚为长江下游的一种主要经济鱼类。肉质细嫩鲜美,富含脂肪,向来为群众所喜食,尤其是油炸后制成罐头,风味更佳,畅销国内外。[食疗保健]:\n小毛花短颌鲚\n[科目]:鯡行目,鳀科,鲚属。[英文名]:Shortjawtapertailanchovy。[俗名、地方名]:毛花鱼,凤尾鱼。[形态特征]:体形似鲚,主要区别在于上颌骨较短,向后延长不超过鳃盖的后缘;体侧纵列鳞数目较少。[分布、产季]:多栖居于长江的中游,在长江口地区偶有出现。短颌鲚\n[经济价值]:一般雄鱼长达12厘米、体重6.5克以上,雄鱼在15.3厘米、体重13.7克以上即可性成熟,短颌鲚在长江中下游附属湖泊中产量很高。[食疗保健]:\n烤子鱼凤鲚\n[科目]:鯡行目,鳀科,鲚属。[英文名]:Tapertailanchovy。[俗名、地方名]:黄鲚、凤尾鱼、子鲚、烤子鱼。[形态特征]:体形与鲚相似,但臀鳍条数目较少,仅73-86根;体侧纵列鳞也较少。体呈淡黄色。其吻端和各鳍条均呈黄色,鳍边缘黑色。[分布、产季]:凤鲚是长江、珠江、闽江等江河口的主要经济鱼类。凤鲚\n[经济价值]:雌鱼大于雄鱼,雌鱼体长12-16厘米、重10-20克,雄鱼体长仅13厘米、重12克左右。鱼汎季节产量很高,仅长江口年产量便达400-450万公斤,渔获物中雄鱼往往多于雌鱼。[食疗保健]:\n白鼻凤尾七丝鲚\n[科目]:鯡行目,鳀科,鲚属。[英文名]:Gray’slongtailanchovy,Seventhreadanchovy。[俗名、地方名]:青鲚、白鼻、凤尾、马齐。[形态特征]:体形与凤鲚极相似,主要区别在于胸鳍上部有7根游离延长的鳍条。体背部青灰色,腹部和两侧银白色,尾鳍黄色,边缘呈黑色。[分布、产季]:个体长约15厘米左右,雌鱼大于雄鱼。七丝鲚已定居河口。福建闽江、九龙江、广东韩江、珠江等河流的河口全年均有渔汎,以7-12月为多。4-7月为其产卵期。七丝鲚\n[经济价值]:七丝鲚的营养成分与刀鲚相近,每100克鱼肉中含蛋白质10.9克,脂肪2.2克,糖类4.2克,钙126毫克,磷226毫克,铁1.4毫克;蛋白质中的精氨酸、亮氨酸、赖氨酸含量较高。[食疗保健]:其肉作为药用,性味甘、平,具有补气活血、泻火解毒之功能;可用于治疗慢性胃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及疮疖痈疽等症。\n面条鱼――长江间银鱼\n[科目]:属鲑形目,银鱼科,间银鱼属。[英文名]:Shortnosenoodlefish。[俗名、地方名]:面鱼,面条鱼,鲙残鱼,又称短吻间银鱼[形态特征]:体细长,略呈圆筒形,后段较侧扁。头部平扁,呈三角形;口大,吻长而尖。在前上颌骨、上颌骨和口盖上都生有一排细齿,下颌骨前部具犬齿一对,下颌前端具一肉质突起。背鳍位于体后四分之三处,背鳍与尾基的中央有一透明小脂鳍,胸鳍没有肌肉基。体无鳞,雄鱼臀鳍基部两侧各有一行大鳞。生活时体柔软透明,从头背面能清楚地看到脑的形状。浸制标本呈乳白色。长江间银鱼\n体侧各有一排黑点,腹面自胸部起经腹部至臀鳍前有两行平行的小黑点,沿臀鳍基左右分开,后端合而为一,直达尾基。在尾鳍和胸鳍的第一鳍条上也散布有小黑点。[分布、产季]: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湖泊中。[经济价值]:个体不大,最大个体长约140毫米,重5克左右,为一年生鱼类。银鱼味鲜美,营养丰富,具有特殊风味,特别是产卵前的银鱼最丰美。除鲜食外,多数晒干外销,商品名为“燕干”。干银鱼的蛋白质含量为72.1%,脂肪含量为13%,高于其它食用鱼。每百克银鱼还含赖氨酸4820毫克,蛋氨酸2308毫克,异亮氨酸4176毫克,缬氨酸4396毫克,苏氨酸6652毫克,如此丰富的氨基酸,是其它鱼种所少见的。每百克银鱼可供给热量407千卡,几乎是普通食用鱼的5-6倍;其含钙量高达761毫克,为群鱼之冠。[食疗保健]:银鱼有利水、润肺、止咳之作用;常食银鱼,能延年益寿。常用于结肠癌病人的辅助治疗。\n粉条鱼――太湖新银鱼\n[科目]:鲑形目,银鱼科,新银鱼属。[英文名]:Taihulakeicefish。[俗名、地方名]:小银鱼。[形态特征]:体细长,略呈圆筒形,后段较侧扁;头部平扁,呈三角形。吻短。口小,上下颌骨各有一排细齿,口盖上无齿,下颌前端亦无犬齿。胸鳍小,具有肌肉基。背鳍后方有一小而透明的脂鳍。体无鳞,雄鱼臀鳍基部两侧各有一排较大的鳞片。生活时全体透明,从头的背面可以清楚地看到脑的形状,死后全体为乳白色。各鳍较透明,无色,体侧每边沿腹面各有一行黑色素小点。[分布、产季]: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的附属湖泊中。太湖新银鱼\n[经济价值]:个体小,最大个体长仅达80毫米,但其数量很多,尤以太湖所产最为著名。太湖新银鱼的营养成分、药用价值均与长江间银鱼相似。每百克鲜银鱼可食部分含蛋白质8.2克,脂肪0.3克,碳水化合物1.4克,钙258毫克,鳞102毫克,铁0.5毫克,硫胺素0.01毫克,核黄素0.05毫克,尼克酸0.2毫克;干银鱼含蛋白质72.1克,脂肪13克,碳水化合物0.5克,钙761毫克,磷1154毫克,铁7.5毫克。[食疗保健]:其肉性味甘、平,有滋养补肾、健胃补虚、益肺、利水之功效;可用于治疗脾虚泄泻,营养缺乏,消化不良,小儿疳积等症。《随息居饮食谱》认为它“养胃阴,和经脉,小者胜,可作干。”\n黄瓜鱼池沼公鱼\n[科目]:鲑形目,胡瓜鱼科,公鱼属。[英文名]:Pondsmelt。[俗名、地方名]:黄瓜鱼。[形态特征]:体细长稍侧扁,头小而尖,头长大于体高。口大,前位,上、下颌及舌上均具有绒毛状齿。上颌骨后延不达眼中央的下缘,眼大。鳞大,侧线不明显。背鳍较高,其高大于体高;脂鳍末端游离呈屈指状;胸鳍小;尾柄很细,其高度仅等于眼径,尾鳍分叉很深。背部为草绿色,稍带黄色;体侧银白色;鳞片边缘有暗色小斑;各鳍为灰黑色。[分布、产季]:池沼公鱼分布于黑龙江和图门江下游。池沼公鱼\n[经济价值]:公鱼为小型鱼类,一般成鱼个体只有8-9厘米,但数量较多,公鱼有一种清香黄瓜味,故产地居民称之为黄瓜鱼。胡瓜鱼与各种公鱼的生活习性、经济意义均相似,都有一种鲜黄瓜香味,故产地居民统称之为黄瓜鱼。[食疗保健]:\n红车公宽鳍鱲\n[科目]:鲤形目,鲤科,鱲属。[英文名]:Palechub。[俗名、地方名]:桃花鱼,双尾鱼,红车公,红翅子,白糯鱼,快鱼,石鮅鱼(《本草纲目》)。[形态特征]:体长而侧扁,腹部圆。头短,吻钝,口端位,稍向上倾斜,唇厚,眼较小。鳞较大,略呈长方形,在腹鳍基部两侧各有一向后伸长的腋鳞。侧线完全,在腹鳍处向下微弯,过臀鳍后又上升至尾柄正中。生殖季节雄体出现“婚装”,头部、吻部、臀鳍条上出现许多珠星,臀鳍第1-4根分枝鳍条特别延长,全身具有鲜艳的婚姻色。生活时体色鲜艳,背部呈黑灰色,腹部银白色,体侧有12-13条垂直的黑色条纹,条纹间有许多不规则的粉红色斑点。宽鳍鱲\n腹鳍为淡红色,胸鳍上有许多黑色斑点。背鳍和尾鳍灰色,尾鳍的后缘呈黑色。[分布、产季]:分布于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澜沧江及东部沿海各溪流。尤以山区溪流中为常见。[经济价值]:一般个体约14厘米,最大个体可长达20厘米,一般个体体重25克,50-100克重的甚少。其个体虽小,但较肥壮,含脂量高,产量也较高,为普通食用杂鱼之一。[食疗保健]:其肉可入药,若将其除去内脏和鳞片,鲜用,具有解毒、杀虫之功效,主治疮疖、疥癣等症。\n红车公马口鱼\n[科目]:鲤形目,鲤科,马口鱼属。[英文名]:Chinesehooksnoutcarp。[俗名、地方名]:桃花鱼,山鳡,坑爬,宽口,大口扒,扯口婆,红车公。[形态特征]:体长而侧扁,腹部圆。吻长,口大;口裂向上倾斜,下颌后端延长达眼前缘,其前端凸起,两侧各有一凹陷,恰与上颌前端和两侧的凹凸处相嵌合。眼中等大。侧线完全,前段弯向体侧腹方,后段向上延至尾柄正中。体背部灰黑色,腹部银白色,体侧有浅蓝色垂直条纹,胸鳍、腹鳍和臀鳍为橙黄色。雄鱼在生殖期出现“婚装”,头部、吻部和臀鳍有显眼的珠星,臀鳍的第1-4根分枝鳍条特别延长,全身具有鲜艳的婚姻色。马口鱼\n[分布、产季]:分布于我国从黑龙江至海南岛、元江的东部各河流干、支流。[经济价值]:体重一般约50克,100-150克重的不常见,属小型鱼类。但其繁殖力强,生长快,产量较高,为普遍食用杂鱼之一。在丘陵、山区是主要经济鱼类。[食疗保健]:\n高寒地区的养殖鱼类――丁\n[科目]: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丁属。[英文名]:Tench。[俗名、地方名]:黑鱼。[形态特征]:体较高,侧扁,腹部圆,尾柄短而高。头短,口小,端位。口角有一对很短的须。眼中等,位于头侧偏上。颊部窄。鳞细小,排列非常紧密,侧线直。背鳍短,呈圆形,无硬刺。性成熟的雄鱼腹鳍第2根鳍条粗大。尾鳍后缘微凹。体背侧青黑色,腹侧黄褐色;各鳍大部为灰黑色。[分布、产季]:我国目前只见于新疆的额尔齐斯河和乌伦古河流域。丁\n[经济价值]:丁生长较鲤鱼慢。最大个体可达70厘米,重7.5公斤。产量不大,但可作为北方高寒地区的养殖对象。[食疗保健]:\n北方的尖嘴红尾鱼――拟赤梢鱼\n[科目]: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拟赤梢鱼属。[英文名]:Flatheadasp。[俗名、地方名]:红尾巴梢,尖嘴。[形态特征]:体细长侧扁,背部隆起;头细长且尖,眼后头部侧扁。口小,稍上位,下颌角上颌突起,下颌前端有一小瘤状突起。尾柄较高。鳞细小,侧线完全。背鳍起点略偏后,各鳍均小,尾鳍分叉浅。腹腔膜灰白色,带有小黑点。生活时背部灰绿色,体侧银白色,腹部白色。背鳍和尾鳍的上叶灰绿色,腹鳍、臀鳍和尾鳍的下叶鲜红色,胸鳍灰黄色。拟赤梢鱼\n[分布、产季]:分布于黑龙江的干、支流及其附属湖泊中。[经济价值]:在黑龙江中、上游和嫩江上游,每当开江和封江季节,数量则相当多,为产地一种重要经济鱼类。此鱼肉瘦少脂肪,一般制成咸鱼供食用。[食疗保健]:\n刀片子银飘鱼\n[科目]:鲤形目,鲤科,鮊亚科,飘鱼属。[英文名]:Pseudolaubucasinensis[俗名、地方名]:飘鱼,篮片子,篮刀片,薄削。[形态特征]:身体长,头部和身体极扁薄,体背部轮廓平直。口端位,斜裂;下颌中央具丘突,和上颌中央的凹陷相吻合。眼大。体鳞较小。背鳍短小,无硬刺,最长鳍条约为头长之半。臀鳍基部长;尾鳍深叉,下叶稍长于上叶。侧线在胸鳍上方急剧向下弯曲,形成一明显角度,延展于身体纵轴下方与腹部平行,至尾柄处再向上弯而转入尾柄中央。腹稜非常明显,自峡部一直到肛门。体背青灰色,腹部银白色。背鳍、臀鳍和尾鳍为灰黑色,胸鳍、腹鳍淡黄色。银飘鱼\n[分布、产季]:分布极广,我国辽河、长江、钱塘江、闽江、韩江、珠江、元江等水系均有分布。[经济价值]:银飘鱼为习见小型经济鱼类,最大可长至26厘米以上。个体虽不大,但分布甚广泛,繁殖力强,数量相当多,为一种极普遍的食用鱼。其肉质颇佳,若制成罐头,其价值应同沙丁鱼不相上下。[食疗保健]:\n刁子\n[科目]:鲤形目,鲤科,鮊亚科,鲹属。[英文名]:Whitesemiknifecarp。[俗名、地方名]:条、鰷、子、白鰷、篮刀、游刁子。[形态特征]:体细长而侧扁,背部轮廓直,几乎成一直线,腹部轮廓略弯凸,自胸鳍基部至肛门有明显的腹稜。头尖,略呈三角形。口端位,口裂向上倾斜。侧线完全,在胸鳍上方向下急剧弯折,成一角度,沿腹侧行至臀鳍基部处复又向上弯折,然后沿着尾柄中线直达尾鳍基部。背鳍具有光滑的硬刺;尾鳍深分叉,下叶略长于上叶。全身银白色,体背略带青灰色,尾鳍边缘灰黑色,生殖季节雄鱼头部出现白色的珠星。刁子\n[分布、产季]:分布极为广泛,除西部高原地区外,从海南岛至东北的各河流、湖泊等天然水体中都产此鱼,也分布于俄罗斯、朝鲜和越南。[经济价值]:为小型经济鱼类。个体小,一般体长为7-14厘米,体重为3.5-31.5克,最大可达18.5厘米,体重90.6克。分布极广,繁殖力强,生长迅速,且为杂食性,天然水体中产量相当丰富。如果仿照沙丁鱼制罐的办法生产,是一种极好的贵重原料。[食疗保健]:全鱼入药,鲜用,有暖胃之功效,主治冷泻。\n硬脑壳刁子――油\n[科目]:鲤形目,鲤科,鮊亚科属。[英文名]:[俗名、地方名]:油,硬脑壳刁子。[形态特征]:体延长而侧扁,背部和腹部轮廓略呈弧形,自胸鳍基部至肛门有明显的腹稜。头尖,吻短,眼大,眼径稍大于吻长,口端位,口裂向下倾斜。侧线在胸鳍基部上方的弯折程度不太强烈,背鳍具光滑的硬刺。体背青灰色,体侧和腹部银白色。油\n[分布、产季]:分布极为广泛,除西部高原地区外,各地大小各种类型水体中均有。[经济价值]:常见的小型经济鱼类。其个体小,一般在13厘米以下,最大个体体长可达18.5厘米;但分布极广,天然产量相当丰富,如果制罐保藏,其味可与沙丁鱼媲美。[食疗保健]:\n短尾红梢子――红鳍原鮊\n[科目]:鲤形目,鲤科,鮊亚科,原鮊属。[英文名]:Redfinculter。[俗名、地方名]:短尾鮊,黄掌皮,黄尾鲹,红梢子,巴刀,小白鱼。[形态特征]:体长而侧扁,头背面平直,头后背部隆起,尾柄短,其长短于或等于其高。腹部自胸鳍基部至肛门有明显的腹稜。口小,上位;下颌突出,向上翘,口裂和身体纵轴几乎垂直。眼大,鳞细小;背鳍短,具有强大而光滑的硬刺。侧线前端略向下弯曲,后端复向上延至尾柄正中。体背部灰褐色,体侧和腹部银白色,体侧鳞片后缘具黑色素斑点;背鳍灰白色,腹鳍、臀鳍和尾鳍下叶均呈桔黄色,尤以臀鳍色最深。生殖期间雄鱼的头部和胸鳍条上出现珠星,生殖期过后消失。红鳍原鮊\n[分布、产季]:黑龙江、辽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钱塘江、闽江、台湾岛、海南岛等水系的中下游干支流和附属静水水体中都产。国外见于越南、朝鲜及俄罗斯。[经济价值]:红鳍原鮊是一种体型较小的经济鱼类。最大个体可达30厘米,常见个体多为长20厘米,体重100克左右。分布极广,数量相当多,在个体别地区则为主要渔获物之一。红鳍原鮊肉白细嫩,味美。[食疗保健]:全鱼可作药用。性味甘、温、利水,有消水肿之功效。用以治疗消瘦浮肿、产后抽筋,均有一定疗效。\n尖头红梢子――拟尖头鮊\n[科目]:鲤形目,鲤科,鮊亚科,鮊属。[英文名]:[俗名、地方名]:鸭嘴红梢,尖头红梢。[形态特征]:体长而侧扁,头后背部显著隆起。头小而尖,头背面扁平,形似等边三角形。口半上位,口裂向上倾斜,下颌较上颌为长,后端不达眼前缘垂直线的下方。无须,眼较大,鳞细小,从腹鳍甚至肛门有腹稜。背鳍具硬刺;臀鳍长;尾鳍深叉。体背部灰色,体侧和腹部银白色,背鳍、胸鳍、腹鳍及臀鳍均为灰白色,尾鳍为桔红色,镶以黑色边缘。拟尖头鮊\n[分布、产季]:分布于长江上、中游支流及其附属水体。[经济价值]:是一种中型的经济鱼类,在长江流域分布广泛,生长较快,最大个体可重达3公斤以上,肉嫩味美,但通常在渔获物中数量较少。[食疗保健]:\n大眼睛华鳊\n[科目]:鲤形目,鲤科,鲌亚科,华鳊属。[英文名]:[俗名、地方名]:大眼鳊。[形态特征]:体高,侧扁,头后背部隆起,腹部明显下凸,尾柄短而高,从腹鳍甚至肛门间有腹稜。头小而尖,吻短,口端位,半圆形,口角止于鼻孔的下方,眼大。背鳍具1根粗短的光滑硬刺,最长鳍条短于头长。臀鳍基较长。侧线前部略向下弯。体背部青灰色,腹部银白色,沿体侧中线有一条黑色宽纵带纹;背鳍、尾鳍青灰色,其它各鳍浅色。大眼睛华鳊\n[分布、产季]:分布于长江中、上游、钱塘江、灵江、瓯江、闽江等水系,以湘江、汉水、嘉陵江等水系较多。[经济价值]:为一群小型鱼类,常见个体长为10-16厘米。肉质鲜嫩,有一定的经济价值。[食疗保健]:\n扁脖子鱼――似鳊\n[科目]:鲤形目,鲤科,鲴亚科,似鳊属。[英文名]:Pseudobramasimoni[俗名、地方名]:逆鱼,刺鳊,扁脖子,鳊鲴刁。[形态特征]:体侧扁,背较高,腹部圆,腹鳍基部至肛门前有很狭窄的腹稜。头短,吻圆钝,口下位,横裂,唇较薄。下颌角质边缘不发达。背鳍具光滑的硬刺。鳞较大,腹鳍基部有一狭长的腋鳞。体背部和体上侧为灰褐色,体下侧和腹部为银白色。背鳍与尾鳍浅灰色,腹鳍与胸鳍基部浅黄色,臀鳍灰白色。似鳊\n[分布、产季]:分布于长江、黄河及海河等水系的干支流及附属湖泊。[经济价值]:似鳊为一种江湖中常见的小型鱼类。个体虽不大,但繁殖很快,数量相当多,一般作为小型的杂鱼处理。[食疗保健]:\n欧洲鳊鱼――东方欧鳊\n[科目]: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欧鳊属。[英文名]:Europeanbream。[俗名、地方名]:鳊鱼,鳊花。[形态特征]:体较高,卵圆形,甚侧扁,腹部在腹鳍基至肛门有腹稜,尾柄短而高。头小,吻钝,眼中等大。口前位,口裂小,呈马蹄形,上颌后端伸至前鼻孔下方。无须,鳞中等大,侧线完全;腹鳍基有1腋鳞,背鳍高,无硬刺,背鳍微凹,臀鳍基部长,胸鳍不达或超过腹鳍起点。体背部青灰色,体侧银灰色,腹部银白色,臀鳍、腹鳍与尾鳍为黑色。东方欧鳊\n[分布、产季]:东方欧鳊喜欢栖息在河流、湖泊的缓流或静水处,耐盐性、耐碱性均强。[经济价值]:东方欧鳊肉质肥厚嫩鲜美,不亚于鳊和团头鲂,是一种食用价值较高的优良品种。由于生长快、食性杂、耐寒、耐盐、耐碱、耐缺氧,极适合于我国北方地区的水域环境,有可能成为我国北方的主要养殖品种之一。[食疗保健]:\n沙姑子细鳞鲴\n[科目]:鲤形目,鲤科,鲴亚科,鲴属。[英文名]:Xenocyprismicrolepis[俗名、地方名]:沙姑子、黄片、板黄鱼。[形态特征]:体侧扁,背鳍起点处较高,体稍厚,腹部从腹鳍基至肛门间有腹稜。头小,吻钝,口下位,横裂,下颌的角质边缘较发达。背鳍有一光滑的硬刺,鳞小,侧线鳞为74-84。体背部灰褐色,腹部银白,臀鳍浅黄色,尾鳍桔黄色,后缘黑灰色。[分布、产季]:分布于黑龙江、长江、珠江等水系及东南沿海各溪流。沙姑子细鳞鲴\n[经济价值]:银鲴(Xenocyprisargentea)俗称:密鲴、银鲹、水密子。与其它鲴属鱼种相比,其形态的主要区别为侧线鳞53-64;尾鳍深灰色。分布于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元江及东南各溪流。黄尾鲴(Xenocyprisdavidi)俗称:黄尾、黄片、黄姑子、黄瓜鱼。其形态的主要区别为侧线鳞63-68;尾鳍黄色。分布于黄河、长江、珠江及东南各溪流。 鲴属鱼类分布广,生长快,繁殖力强,资源丰富。其中细鳞鲴的生长速度及个体都比其它种快,最大个体重可达3.5公斤;而黄尾鲴则较小。近年来鲴属鱼类已大量人工养殖,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鲴属鱼类的肉细嫩、鲜美,颇受人们喜爱;不足的是小刺较多。[食疗保健]全鱼入药,有温中止泻之功效,主治胃寒泄泻。\n花鸡公鱼――花\n[科目]:鲤形目,鲤科,鮈亚科,属。[英文名]:Hemibarbusmaculatus[俗名、地方名]:麻鲤,麻叉鱼,大鼓眼,吉勾鱼,花鸡公。[形态特征]:体长,前部略呈棒状,后部稍侧扁,腹部圆。吻钝圆,口下位,弧形。下唇两侧叶不发达,颐部中央有一小三角形突起。须1对,很短。前鳃盖骨和眼眶至吻部有明显的粘液腔。背鳍具光滑的硬刺。体灰褐色,体上及背鳍、尾鳍均具有许多黑色斑点,体侧正中有7-11个较大黑斑。[分布、产季]:从黑龙江流域向南一直到广东、云南元江等地都产此鱼。花\n[经济价值]:生长比较慢,最大个体仅2公斤。但分布广,在黑龙江及长江流域的天然产量较大;加之肉质细嫩,是我国常见的中小型食用鱼类之一。与花相近种叫唇(Hemibarbuslabeo),俗称:重唇鱼、麻叉鱼、大鼓鱼。形态区别主要是下唇厚,分为发达的两侧叶,成鱼一般无斑点。其生活习性、分布及经济价值,均与花相似。唇多栖息于水流湍急的河流中,较少进入湖泊,幼鱼则喜游泳于水流平稳的区域。[食疗保健]:唇的肌肉鲜食,有补益脾胃的功效,主治腰脊疼痛、腿膝酸木等症。\n船钉子――蛇鮈\n[科目]:鲤形目,鲤科,鮈亚科,蛇鮈属。[英文名]:Longnosegudgeon。[俗名、地方名]:船钉子,白杨鱼,打船钉,棺材钉,沙锥。[形态特征]:体延长,略呈圆筒形,背部稍隆起,腹部略平坦,尾柄稍侧扁。头较长,大于体高。吻突出,在鼻孔前下凹。口下位,马蹄形。唇发达,具有显著的乳突,下唇后缘游离。上下唇沟相通,上唇沟较深。口角须1对,其长度小于眼径。眼较大。背鳍无硬刺。侧线完整且平直。体背部及体侧上半部青灰色,腹部灰白色。体侧中轴有一条浅黑色纵带,上有13-14个不明显的黑斑。背部中线隐约可见4-5个黑斑。胸鳍、腹鳍及鳃盖边缘为黄色;背鳍、臀鳍及尾鳍为灰白色。蛇鮈\n[分布、产季]:从黑龙江向南直至珠江各水系均产此鱼。在东亚还分布于俄罗斯、朝鲜和越南北部。[经济价值]:个体不大,最大个体仅达24厘米,一般多为10厘米左右;但数量较多,体肥壮,味较美,有一定经济价值。[食疗保健]:\n长鼻麻杆吻鮈\n[科目]:鲤形目,鲤科,鮈亚科,吻鮈属。[英文名]:Rhinogobiotypus[俗名、地方名]:麻杆,秋子,长鼻白杨鱼。[形态特征]:体细长,前段圆筒状,后部细长而略侧扁,腹部稍平。头尖,呈锥形,其长远大于体高;吻尖长,显著向前突出。口下位,呈马蹄形。唇厚,无乳突,唇后沟中断,间距甚大。口角须1对,粗而短,长度与眼径相等或稍长。眼大。背鳍无硬刺,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侧线直。胸部鳞片特别小,一般隐埋于皮下。背部青灰色,腹部白色,背鳍和尾鳍灰黑色,其它各鳍灰白色。长鼻麻杆吻鮈\n[分布、产季]:吻鮈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和闽江水系。[经济价值]:生长较慢,个体不大,但分布比较广泛,常与相类似的鱼类生活在一起。天然产量不少,个体肥壮,为习见的中小型食用鱼类。[食疗保健]:\n亮壳银鮈\n[科目]:鲤形目,鲤科,鮈亚科,银鮈属。[英文名]:Squalidusargentatus[俗名、地方名]:亮壳、亮幌子、白头明鱼、油鱼仔、雷猴。[形态特征]:体长,前端几呈圆筒形,腹部圆,头略呈锥形。吻稍尖。口亚下位,稍呈马蹄形。唇薄,简单,下唇侧叶窄狭,唇后沟向前中断于下唇的前缘。口角须1对,较细长,约等于眼径。眼大。鳞较小。背鳍短,无硬刺,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肛门约位于腹鳍基至臀鳍基起点间的后1/3处。体银灰色,腹部银白,体侧中轴自鳃孔上角至尾鳍基部有1条银灰色的条纹。亮壳银鮈\n[分布、产季]:分布于我国云南元江以北各河流。[经济价值]:本种为习见的小型鱼类,喜栖息于水体的中、下层,广泛分布于我国云南元江以北各河流。生殖期为5月,主要摄食水生昆虫,其次为藻类和水生高等植物。[食疗保健]:\n山鲤子华鰁\n[科目]:鲤形目,鲤科,鮈亚科,鰁属。[英文名]:Chinesefatminnow。[俗名、地方名]:花石鲫,黄棕鱼,山鲤子。[形态特征]:体长,侧扁,头后背部显著隆起,尾柄短而高。头短小,吻圆钝,口小,下位,呈马蹄形。下唇限于两侧口角处,下颌骨具发达的角质;须1对,极微细。背鳍刺仅基部较硬,末端柔软分节,背鳍起点距吻端比距尾鳍基为近。臀鳍甚短,尾鳍分叉较浅,侧线平直。体背部灰黑色,腹部灰白;体侧有4块宽阔的黑斑块,其宽度约等于或稍大于两斑块之间的间隔,此斑块在幼鱼时特别显著。各鳍灰黑,边缘白色;生殖时期体色及各鳍浓黑,雄鱼吻部具白色珠星,雌鱼产卵管延长。山鲤子华鰁\n[分布、产季]:华鰁分布极广,除西北高原的部分地区外,几乎遍布全国各主要水系,在平原地区的江河、湖泊均有分布。[经济价值]:华鰁为江河、湖泊中常见鱼类,一般生活在水流缓慢的中下层水体,用下颌刮食附着在砾石上的底栖无脊椎动物、着生藻类及植物碎屑。5-6月繁殖,卵粘性。最大个体能长至20厘米。日本也出产一种同属的鱼,是非常普通的食用鱼,通称为"鳇",产量甚多,可鲜食或制罐头,亦有专门作为养殖对象的。[食疗保健]:肌肉鲜用或腌干均可入药。具有安胃和中、利小便、解热毒之功效,主治水肿胀满、黄疸、疮毒等症。\n山溪石斑――光唇鱼\n[科目]:鲤形目,鲤科,鲃亚科,光唇鱼属。[英文名]:[俗名、地方名]:石斑鱼,罗丝鱼。[形态特征]:体细长,侧扁,头后背部稍隆起,腹部圆而呈浅弧形。头中等大,侧扁,前端略尖。吻圆钝,吻褶短,未掩盖上唇,边缘光唇;成体吻部具粒状角质突起。口下位,马蹄形。上颌末端部达眼前缘垂直线,上颌围在下颌之外;下颌前缘几平直,具锐利角质,完全裸露。上唇比下唇瓣为狭,下唇瓣分为左右两侧,其间距较宽,约为口宽的1/3。唇后沟较短,在颐部中断,间距宽。须2对,均细长,吻须约为颌须的1/2,颌须比眼径稍大。眼中等大。背鳍外缘近于平截,其末根不分枝鳍条稍粗硬,但顶部柔软,后缘具细锯齿。鳞中等大,胸鳍鳞较小;腹鳍基底具一长形腋鳞;背鳍、臀鳍鳞鞘不显著。体灰褐色,下侧面淡黄色,腹面白色;背鳍鳍膜灰褐色;体侧具横带6条,暗褐色纵带1条。雄鱼纵带明显,横带不显著;雌鱼纵带仅后部稍明显,横带显著。光唇鱼\n[分布、产季]:主要分布于上海、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台湾等地的溪流中。[经济价值]:分布广,为产区的小型经济鱼类,肉鲜美。卵有毒,误食会引起腹泻、腹痛、头晕、呕吐等中毒症状;猫、鸡等动物食鱼卵会引起死亡。长时间加热能将毒素破坏。因体色鲜艳,近年来浙江选取3.5厘米的同类幼鱼出口外销,作为观赏鱼类,每年出口2-3万尾,创值相当可观。[食疗保健]:\n花榄鱼――虹彩光唇鱼\n[科目]:鲤形目,鲤科,鲃亚科,光唇鱼属。[英文名]:Acrossocheillusiridescens[俗名、地方名]:五杠鲮,火烧鲮,花榄鱼,花鱼,疴肚鱼。[形态特征]:体长,侧扁,尾柄较细,背部在背鳍前呈弧形,腹圆而平直。头尖,头长小于体高;吻突出,稍短于或等于眼后头长。吻皮稍下垂,止于上唇基部,不与上唇相连,其边缘完整。口小,下位,呈马蹄形;唇肉质,上下唇宽度约一致,下唇分左右两侧瓣,相距颇宽,约为口宽的1/3或超过。下颌外露,具角质边缘。须2对,吻须短于颌须,颌须约等于眼径或稍短。背鳍刺粗壮,后缘具强锯齿;尾鳍大,分叉甚深,末端尖长。体侧有5条橙黄色横带。雄性成熟个体的吻部及臀鳍第4、5分枝鳍条出现珠星;体长超过15厘米的雄性个体,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及第1分枝鳍条延长呈丝状,其长度超过头长。虹彩光唇鱼\n[分布、产季]:主要分布于珠江水系、元江水系及海南岛各江河。[经济价值]:红彩光唇鱼主要分布于珠江水系、元江水系及海南岛各江河。中型个体,常见体长为12-20厘米,大者可达30厘米,分布广,产量相当可观,为产区的常见经济鱼类。鱼卵有毒,误食之会引起中毒,轻则腹泻,重则恶心、呕吐、头晕等,须及时治疗。[食疗保健]:\n花鱼――云南光唇鱼\n[科目]:鲤形目,鲤科,鲃亚科,光唇鱼属。[英文名]:Acrossocheilusyunnanensis[俗名、地方名]:马鱼,花鱼。[形态特征]:体细长,侧扁,腹部圆;头小,锥形;吻圆钝,吻皮止于上唇基部。口小,下位,呈马蹄形。上颌后伸达鼻前缘的垂直线。上唇较厚,光滑,紧贴于上颌外表,上唇沟深而明显;下唇缩在下颌边缘之后,分为两部分成为侧瓣,其间距约等于眼径的2/3。下颌外露,无角质边缘。须2对,颌须大于眼径,吻须仅及其1/2。背鳍刺发达,后缘具强锯齿。体背部青灰色,体侧下半部及腹部灰白色略带黄,尾鳍青灰,鳍间膜黑色,其它各鳍灰黄,尾鳍下叶稍带淡红色,背部及体侧每个鳞片前部具黑色边缘,尾鳍基部黑色。幼鱼沿侧线具10-11个小黑点。成鱼无斑纹。云南光唇鱼\n[分布、产季]:分布于珠江水系、长江中上游及其支流。[经济价值]:个体不大,常见多为15-20厘米。。肉可供食用。产量颇大,具一定经济价值。卵有毒,尤以产卵期毒性最大,误食鱼卵而中毒者,症状为腹胀、腹痛、恶性呕泻、头昏头痛等,须及时治疗。[食疗保健]:\n假鲮鱼――纹唇鱼\n[科目]:鲤形目,鲤科,野鲮亚科,纹唇鱼属。[英文名]:Osteochilussalsburyi[俗名、地方名]:土狗鲫,土腩鱼,假鲮,肉鲮,石头鲮。[形态特征]:体侧扁,腹部圆,头短,吻前突,口小,下位,马蹄形。唇发达,与上下颌分离,在两侧向外翻卷,露出唇内面明显的斜条形皮质纹褶;下唇中部的内面皮褶断成多列的尖形小乳突。下颌具角质薄锋;须2对,颌须稍长。背鳍无硬刺,基部较长,尾鳍分叉。体灰白色,背深腹浅,体侧近尾柄处常有一不很明显的纵条。[分布、产季]:分布于珠江、闽江、九龙江、元江等水系及海南岛。纹唇鱼\n[经济价值]:为我国南方溪流中的小型经济鱼类。常见个体长8-16厘米。[食疗保健]:\n傣族鲤鱼――中国结鱼\n[科目]:鲤形目,鲤科,鲃亚科,结鱼属,结鱼亚属。[英文名]:Tor(Tor)torsinensis[俗名、地方名]:鲤鱼(傣族)。[形态特征]:体侧扁,吻尖,前突。口下位,唇厚,肉质,完全覆盖颌部边缘;下唇分3叶,中叶发达,呈舌形,成鱼的中叶后缘几乎与口角相平。须2对,吻须短,颌须后伸达眼后缘。鳞大,侧线鳞为23-26个,侧线略下弯。背鳍硬刺粗壮光滑,尾鳍叉形。[分布、产季]:中国结鱼分布于云南省西双版纳的澜沧江。中国结鱼\n[经济价值]:澜沧江水系还生活着另一种结鱼――大鳞结鱼(T.(Tor)douronensis),其下唇中叶呈长方形,后伸不及口角水平线;背鳍硬刺后缘光滑;侧线鳞为22-23。   与澜沧江毗邻的伊洛瓦底江水系生活着另一种结鱼――桥街结鱼(T.(Tor)qiaojiensis),其下唇中叶成一横膜,但后缘稍凸出;背鳍条柔软,不形成硬刺;侧线鳞29-30。   结鱼个体较大,可达8公斤,肉质鲜美,为产区常见食用鱼类。[食疗保健]:\n重口瓣结鱼\n[科目]:鲤形目,鲤科,鲃亚科,结鱼属,[英文名]:Tor(Folifer)brevifilis[俗名、地方名]:哈司,重口,腊巨。[形态特征]:体细长,侧扁,尾柄细,腹部圆。头较长,吻端尖,向前突出,表面具有白色珠星状的角质小突起,在前眶骨前缘有一深裂纹和缺刻。口大,下位,呈马蹄形,前上颌骨能自由伸缩,吻皮包盖于上颌之外。上、下唇厚且稍向上卷,上唇有沟痕分成中叶和侧叶,下唇分3叶,中央有一狭长中叶,向后几乎达到口角垂直线。须2对,吻须细小,不明显,颌须略长,约为眼径的二分之一长。鳞中等大,胸部鳞片小,侧线鳞45-46。背鳍具粗状硬刺,后缘有锯齿,鳍的外缘内凹。体背部青灰或青黑色,腹部灰白色,体侧大部分鳞片的基部有新月形黑斑。背鳍、尾鳍暗黑,其它各鳍灰白。幼鱼体侧有一纵行黑色条纹,特别是在后半段更为明显。重口瓣结鱼\n[分布、产季]:分布较广,长江上游干流及各支流、沅江、清江、珠江、闽江、澜沧江、元江及海南岛等水域均产此鱼,尤其在长江上游,产量最多,为产区的一种普通食用鱼。[经济价值]:生长速度一般,1冬龄鱼体长19-19.5厘米;2冬龄鱼体长27.6厘米;3冬龄鱼体长33.8-34.6厘米;4冬龄鱼体长36厘米。常见个体为0.5-1公斤,最大有长至3公斤以上的。目前正在探讨在水库中加以驯化繁殖的方法。[食疗保健]:\n小油鱼――四须盘鮈\n[科目]:鲤形目,鲤科,野鲮亚科,盘鮈属。[英文名]:Discogobiotetrabarbatus[俗名、地方名]:油鱼,坑鱼,风鱼。[形态特征]:体圆筒形,腹部平,尾部侧扁。头稍扁平,头顶微凸,头腹面平坦;吻突出,圆钝而宽阔,两侧各有1枚明显的角质突。口下位,稍呈弧形,吻皮下包与上唇相连,盖住上颌,边缘分裂成流苏状,布满小乳突。下唇宽阔,中间形成一前面和两侧隆起的马蹄形小吸盘,唇侧后缘薄片游离。上下颌边缘的角质层不锐利。须2对,吻须较长。背鳍无硬刺。鳞小。体灰黑,背部墨黑,腹部乳白;各鳍灰黑,背鳍间膜或有黑斑。尾鳍上下叶或具黑条纹,鳃盖上角有一黑斑,体侧鳞片有黑斑,连成6-7列纵纹。四须盘鮈\n[分布、产季]:分布于北江、西江等珠江水系的支流。[经济价值]:四须盘鮈个体小,常见个体长6-10厘米,但含脂量高,肉味鲜美,别具风味,是珠江流域山区的小型经济鱼类。[食疗保健]:\n油鱼――直口鲮\n[科目]:鲤形目,鲤科,野鲮亚科,直口鲮属。[英文名]:Rectorisposehensis[俗名、地方名]:油鱼,线鱼,凤岩鱼。[形态特征]:体长,近圆筒形,背部稍隆起,腹部平直,尾柄侧扁而细长。头小,吻尖,口下位,吻皮包盖住上颌,边缘浅裂成流苏状。上唇消失,吻皮直接与下唇相连;下唇肥厚,前缘有布满乳突的狭窄区。下颌与下唇分离,上颌弧形,下颌平,具锐缘。须2对,吻须短,颌须微细。背鳍无硬刺,尾鳍深叉。体银白色,背部灰黑,由鳃孔上角至尾鳍基部沿侧线有1黑色纵带,背鳍、胸鳍及尾鳍灰黑色。直口鲮\n[分布、产季]:直口鲮为广西西江水系的特产鱼类,在福建闽江也有少量分布。[经济价值]:直口鲮属还有另外两种,分别为:分布于湖南沅江、湖北清江、四川大宁河等长江支流的泸溪直口鲮(R.luxiensis);分布于云南元江、贵州乌江的变形直口鲮(R.mutabilis)。此两种与直口鲮的区别不明显,习性也相同。 直口鲮个体不大,常见体长一般为8-14厘米,因含脂量较高,故有“油鱼”之称。[食疗保健]:\n油鱼――异华鲮\n[科目]:鲤形目,鲤科,野鲮亚科,异华鲮属。[英文名]:Parasinilabeoassimilis[俗名、地方名]:线鱼,油鱼。[形态特征]:体较粗壮,腹圆背弓,头小,吻略尖,口下位,弧形。吻皮下包,盖住上颌,边缘开裂成流苏状,且具小乳突。上唇消失。吻皮直接和下唇相连;下唇肥厚,与下颌分离,前缘有布满小乳突的半月形区。上下颌边缘均具角质薄锋。须2对,吻须粗长,颌须细短。眼小,眼间隆起。鳞中等大。背鳍基部短,无硬刺。尾鳍深叉。体灰黑色,腹部乳白。背鳍及尾鳍略灰。异华鲮\n[分布、产季]:分布于珠江水系及湘江、灃水等长江支流。[经济价值]:异华鲮栖息于江河上游砾石底的缓流处,以着生藻类为食。分布于珠江水系及湘江、灃水等长江支流。个体小,常见个体长5-10厘米,含脂量高,肉细嫩鲜美,为产区的食用鱼类。[食疗保健]:\n气候鱼――泥鳅\n[科目]:鲤形目,鳅科,花鳅亚科,泥鳅属。[英文名]::Orientalweatherfish。[俗名、地方名]:泥鳅、鳅。[形态特征]:体细长,前端稍圆,后端侧扁。吻突出,眼小;口小,下位,呈马蹄形。唇软而发达,具有细皱纹和小突起。头部无细鳞;体鳞极细小,埋于皮下,侧线鳞150个左右;体表粘液丰富。背鳍无硬刺,起点在腹鳍起点上方稍前;尾鳍圆形,尾柄上、下方有窄扁的皮褶棱起。体灰黑,并杂有许多黑色小斑点,体色常因生活环境不同而有所差异。泥鳅\n[分布、产季]:除西部高原地区外,我国自南到北各处都有此鱼生长。[经济价值]:泥鳅个体虽小,但其分布甚广,任何水域中都有,一年四季均可捕捞。其生命力强,资源丰富,还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小水产品。泥鳅肉质细嫩鲜美,每百克可食部分的蛋白质含量高达18.4-22.6克,比一般鱼类高;还含有脂肪2.8-2.9克,热量100-117千卡,钙51-459毫克,磷154-243毫克,铁2.7-3.0毫克,以及维生素B1、B2和烟酸。[食疗保健]:”。《本草纲目》中记载鳅鱼有暖中益气之功效;对解渴醒酒、利小便、壮阳、收痔都有一定药效。它对肝炎、小儿盗汗、痔疮下坠、皮肤瘙痒、跌打损伤、手指疔疮、阳萎、腹水、乳痈等症均有良好的疗效。泥鳅的粘液内服可治小便不通、热淋;外用能治白癣与漆疮(因漆中毒而生的皮肤病)。\n黄腊丁黄颡鱼\n[科目]:鲶形目,鲿科,黄颡鱼属。[英文名]:Yellowcartfish。[俗名、地方名]:黄腊丁,央丝。[形态特征]:体长,腹平,体后部稍侧扁。头大且平扁,吻圆钝,口大,下位,上下颌均具绒毛状细齿,眼小。须4对,大多数种上颌须特别长。无鳞。背鳍和胸鳍均具发达的硬刺,刺活动时能发声。脂鳍短小。体青黄色,大多数种具不规则的褐色斑纹;各鳍灰黑带黄色。[分布、产季]:黄颡鱼分布广,除西部高原外,全国各水域均有分布。黄颡鱼\n[经济价值]:它个体虽较小,但产量大。肉质细嫩,无小刺,多脂肪,其蛋白质含量为16.1%,脂肪为0.7%,是我国常见的食用鱼类。黄颡鱼的种类颇多,常见种还有长须黄颡鱼(P.eupogon,英文名:Shortheadcatfish)、瓦氏黄颡鱼(P.vachellii,英文名:Darkbarbelcatfish)、光泽黄颡鱼(P.nitidus,英文名:Shiningcatfish)等。黄颡鱼类的背鳍刺和胸鳍刺均有毒腺,为淡水刺毒鱼类中毒性较强的鱼类之一。被刺后立即发生强烈灼痛,常因穿刺造成撕裂伤、出血、局部肿胀、并引起发烧,患处剧痛半小时至1小时始止。[食疗保健]:黄颡鱼作为药用常取其全鱼。其肉性味甘、平,有祛风、利尿之功效,可用以主治水肿、喉痹肿痛等症。\n江鼠大鳍鱯-牛尾巴\n[科目]:鲶形目,鲿科,鱯属。[英文名]:Largefinlongbarbelcatfish。[俗名、地方名]:江鼠,石板头,石扁头,岩扁头,石胡子,牛尾巴,罐巴子。[形态特征]:体延长,背鳍前平扁,尾部侧扁。头宽且平扁,口宽阔,亚下位,呈弧形。上颌略长于下颌,上、下颌均具绒毛状齿带。前后鼻孔分离,后鼻孔有鼻须。须4对,稍扁而长:鼻须末端达于眼;上颌须最长,末端超过胸鳍末端;颐须较短,外侧颐须长于内侧颐须,外侧1对末端可达或超过胸鳍基起点,内侧1对约与鼻须等长。眼小,眼间隔宽且平。鳃孔宽阔,鳃膜不与峡部相连。肩骨显著突出于胸鳍之上。在生长过程中,体后半部增长较快。背鳍起点约在体前1/3处,硬刺短而光滑,末端柔软。胸鳍具粗壮硬刺,后缘锯齿发达,前缘则锯齿细小。牛尾巴\n腹鳍距臀鳍远。脂鳍特别长而低,后缘不游离,略斜或截形,与尾鳍相连。尾鳍分叉,上叶略长。体裸露无鳞,侧线平直。体呈灰黑色,背部色深,腹部色浅,体或有散在的细小斑点。背鳍、臀鳍、尾鳍灰白色,其边缘灰黑色。[分布、产季]:分布于长江至珠江各水系,以江河中上游出产较多,为常见的食用鱼之一。[经济价值]:一般个体重0.5公斤左右,最大个体可达5公斤。肉质细嫩,味亦鲜美,有一定经济价值。[食疗保健]:\n梅花――斑鱯\n[科目]:鲶形目,鲿科,鱯属。[英文名]:Spottedlongbarbelcatfish。[俗名、地方名]:鱼,芝麻,梅花,鲶鱼。[形态特征]:体长,侧扁。头平扁,吻宽而圆钝,略似犁头状。口宽大,下位,弧形。上、下颌齿带弧形,腭骨齿带略呈半环形,齿绒毛状。唇厚,下唇中间不连续。两鼻孔略近,前鼻孔管状,后鼻孔前缘有鼻须。须4对:上颌须最大,末端达腹鳍基;鼻须较短;颐须2对,外侧1对较长,可达鳃孔。眼中等大,眼睑游离。背鳍短,硬刺细短,后缘具细弱锯齿;胸鳍刺扁长,前缘锯齿细弱,埋于皮下,后缘锯齿粗大;腹鳍与臀鳍均短,无硬刺。脂鳍高,特别长,起点接近背鳍,末端靠近尾鳍,但不与尾鳍相连,后缘游离,圆形;尾鳍分叉,上叶略长。体呈棕色,腹部黄色;体侧具大小不等、排列不规则的圆形蓝色斑点(幼鱼无斑)。背鳍、脂鳍及尾鳍灰黑色,有褐色小斑点;胸鳍、腹鳍及臀鳍色淡,很少有斑点。斑鱯\n[分布、产季]:分布于钱塘江、九龙江、韩江、珠江、元江等水系。[经济价值]:个体大,一般常见个体为1-2公斤,个体大者也有5-10公斤,最大者可达15公斤。肉质细嫩,味鲜美,数量也多,为产区的重要经济鱼类。尤其在西江,被视为西江的名贵鱼类之一。[食疗保健]:\n牛尾巴拟鲿\n[科目]:鲇形目,鲿科,拟鲿属。[英文名]:Bullhead。[俗名、地方名]:牛尾巴。[形态特征]:体细长,背鳍接近平直;头平扁,尾侧扁。吻钝,上颌略突出,口亚下位,横裂,中等宽,上下颌及腭骨有线毛状齿带。须4对,较短。眼中等大。鳃膜不相连,亦不连于峡部。体光滑无鳞。脂鳍长而低,后缘游离。臀鳍条15-25根。尾鳍微凹入或截形、或圆形,边缘多镶有明显的白边。体背侧青灰色,腹部灰白色。牛尾巴\n[分布、产季]:本属鱼类在我国约15种,体型差别不大。多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经济价值]:个体不大,但分布广,数量多,为习见小型食用鱼类。其经济价值与黄颡鱼属、鮠属鱼类相同。[食疗保健]:\n石爬子――石爬鮡\n[科目]:鲇形目,鮡科,石爬鮡属。[英文名]:Euchiloglanisspp.[俗名、地方名]:石爬子、青石爬子、黄石爬子、火箭鱼。[形态特征]:体扁平,头大尾小,头部特别扁平,背鳍起点之前隆起,体后部侧扁。口宽大,下位,稍呈弧形。上下颌具呈带状排列的细齿,分布在整个口盖骨上。唇厚,肉质,有多数乳突和皱褶,稍成吸盘状。须4对,口角须最粗。鳃孔小,位于胸鳍基部上方。眼小,位于头顶,有皮膜覆盖。背鳍不发达,脂鳍长而低,胸鳍大而阔,呈圆形,吸盘状,富肉质。胸、腹鳍第一根软鳍条很发达,变得十分肥大。臀鳍短小,尾鳍截形;体无鳞。背部和尾部黑褐色,腹部白色。石爬鮡\n[分布、产季]:分布于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的金沙江水系。[经济价值]:石爬鮡分为两种:青石爬鮡(E.davidi)的腹鳍起点至臀鳍起点的距离大于至鳃孔下角的距离,上颌须的须状延长部分较短,仅及鳃孔,胸鳍较长,达到或接近腹鳍起点。它分布于四川青衣江上游。黄石爬鮡(E.kishinouyei)的腹鳍起点至臀鳍起点的距离小于至鳃孔下角的距离,上颌须的须状延长部分较长,超过鳃孔,胸鳍较短,显著不及腹鳍起点。它分布于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的金沙江水系。   个体一般不太大,常见个体长为140-170毫米,据说最大可达1公斤左右。天然产量很多,容易捕捞。其肉质鲜美,且多含脂肪,不亚于长吻鮠,是产区的主要经济鱼类,尤其在四川岷江地区,被视为珍贵鱼品。[食疗保健]:\n土虱――胡鲶\n[科目]:鲶形目,胡鲶科,胡鲶属。[英文名]:Walkingcatfish。[俗名、地方名]:胡子鲶,塘虱,土虱,塘角鱼。[形态特征]:体延长,背鳍起点向前渐平扁,向后渐侧扁。头宽圆,平扁,头腹面平直,背面斜平,呈楔形或犁头状。头顶及两侧有骨板,披以薄皮,并有额囟。吻宽而钝,突出。唇颇厚,口角唇褶发达,唇沟明显。口宽大,弧形,略下位,下颌较上颌略短。牙细小,密集,上、下颌和犁骨均有绒毛状齿带,下颌齿带中间有裂缝。头部具须4对;鼻须1对,较短,伸达鳃孔后方;上颌须1对和颌须2对,较长,均伸达胸鳍基部或后方。眼颇小,有活动眼睑,眼间隔甚宽平。鼻孔每侧两个;两鼻孔相隔较远,前鼻孔为1短管,近吻端。鳃孔宽,鳃腔内具有由第二及第四鳃弓肉质突起构成的树枝状辅助呼吸器官,可利用空气中的氧气进行气体交换。胡鲶\n体光滑无鳞,侧线平直。背鳍1个,基部很长,约占体长的2/3,无硬刺,起点在胸鳍和腹鳍起点之间中央上方,后方鳍条伸达尾鳍基;臀鳍与背鳍同形,较背鳍短;胸鳍小,圆形,具硬刺;腹鳍小,尾鳍圆形,不与背鳍、臀鳍相连。体棕黑色,各鳍灰黑色。[分布、产季]: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和长江以南各省区的各种水体中。[经济价值]:胡鲶科在我国仅胡鲶一种。近几年来,有关部门从国外引进另外两种,并已在人工繁殖取得成功,成为我国南方的养殖新品种。捕捉胡鲶要特别小心。其胸鳍棘为具毒腺组织的皮膜所包,被刺伤后有剧痛,但不红肿。[食疗保健]:全鱼有养血、补虚、滋肾、调中、助阳之功效,民间常用来为饮食不振之病人或产妇补养身体。\n洋土虱――蟾胡子鲶与革胡子鲶\n蟾胡子鲶与革胡子鲶蟾胡子鲶(Clariasbatrachus),又称二栖胡鲶,系华南师范大学生生物系于1978年从泰国引进。革胡子鲶(Clariasleather),俗称埃及塘虱。系广东省淡水养殖良种场于1981年11月从埃及引入。\n针嘴鱼――九州鱵\n[科目]:颌针鱼目,飞鱼亚目,鱵科,鱵属。[英文名]:Kurumehalfbeak。[俗名、地方名]:针鱼,穿针鱼,针杆子,针公。[形态特征]:体细长,呈圆柱形而稍侧扁。头大,侧扁,背面宽平,腹面狭窄。口较大,口裂平。上颌由颌间骨形成三角形的口盖;下颌向前延伸特别长,呈针状;上下颌于相对部分有多列锐利的小齿。鼻孔大,靠近眼;眼大。鳃膜分离,不与峡部相连。体鳞薄,极易脱落;头部和上颌具鳞。侧线完全,在胸鳍处急剧向下弯折,沿腹缘直至尾柄基部。背鳍位于体后半部,约与臀鳍相对;尾鳍分叉,下叶较上叶长大;各鳍均无硬刺。体银白色,背部自头后至尾鳍有灰黑色条纹,两旁有排列整齐的小黑点。体侧中部有一条银白色斑带,在背鳍和臀鳍间较宽阔;背鳍和尾鳍为灰黑色,其它各鳍为黄白色,上下颌及鳃盖均为灰黑色。九州鱵\n[分布、产季]: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附属湖泊中。[经济价值]:九州鱵生活于江河、湖泊的上层,常成群游于水面觅食,以浮游动物为主食,兼食昆虫等。生殖期在5-6月。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附属湖泊中。个体虽不大,但数量相当多,是常见的小型食用鱼类。[食疗保健]:鱵的肌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等。鲜肉入药具有滋阴、补气、解毒之功效,主治阴虚内热、盗汗、五心烦热(结核肺),久溃疡疮,不易收口等症。\n土才鱼――沙塘鱧\n[科目]:鲈形目,塘鱧科,沙塘鱧属。[英文名]:Darksleeper。[俗名、地方名]:塘鱧、沙乌鱧、土才鱼、土憨巴、土狗公。[形态特征]:体粗壮,头大而阔,稍扁平,腹部浑圆,后部侧扁。口大,上位,斜裂达眼中心的下方。上下颌具细齿。犁骨无齿。眼小,突出。背鳍两个,各自分离。各鳍均无硬刺。胸鳍大,圆形;尾鳍后缘稍圆。无侧线。体呈黑褐色,带有黄色光彩,腹部淡黄,体侧有不规则的大块黑色斑纹,各鳍都有淡黄色与黑色相间的条纹。沙塘鱧\n[分布、产季]:分布于我国东部各省水域。[经济价值]:个体虽小,但其含肉量高,肉质细嫩可口,为长江中、下游及南方诸省群众所喜爱,特别是经熏烤后烹食,别具风味,列为上品。[食疗保健]:\n广东文鱼――乌塘鱧\n[科目]:鲈形目,鰕虎鱼亚目,塘鱧科,乌塘鱧属。[英文名]:Chineseblacksleeper。[俗名、地方名]:文鱼。[形态特征]:体长,粗壮,前部近圆筒形,后部侧扁。头颇宽大,略平扁,吻宽圆。口阔大,端位,略斜,下颌稍突出,向后延至眼后缘的垂直下方。牙齿绒毛状,大小一致;上下颌各有10行左右;犁骨齿呈一半椭圆形分布。前鼻孔的鼻管细长,悬垂于上唇,后鼻管粗长。前鳃盖骨后缘无硬棘。全身被细小鳞片,在吻部和头顶或多或少退化,颊部鳞非常细小;全身鳞片排列不整齐,尾柄处之鳞最大。背鳍2个,相距颇远;胸鳍大,圆形;腹鳍胸位,左右分离;尾鳍圆。体黑褐色,腹面淡。乌塘鱧\n体上方有12条隐约可辨之暗褐色横斜纹;尾鳍基底上端有1黑色大眼状斑,斑周为白色。第一背鳍中部有1较窄的淡色纵带,基底有1宽暗褐色斑带;第二背鳍有暗色纵带4条。尾鳍靠近基部有3-4条横纹;背鳍、臀鳍和尾鳍的边缘均具白边;胸鳍灰黑色,腹鳍灰黄色。[分布、产季]:分布于东南沿海各江河中下游及河口。[经济价值]:个体不大,常见个体体长为10-15厘米,体肥厚,肉鲜美,富营养,一向被视作佳品。[食疗保健]:\n竹壳乌鱼――尖头塘鱧\n[科目]:鲈形目,鰕虎鱼亚目,塘鱧科,塘鱧属。[英文名]:Sharpheadsleeper。[俗名、地方名]:乌鱼竹壳,南模,白头。[形态特征]:体较细长,前部呈圆柱形,向后渐侧扁。头宽钝,平扁;吻尖长;口近端位,下颌略突出,口裂斜,后端延伸至眼中心垂直线下或稍前。两颌各具4行细齿;眼中等大,眼眶上缘稍凸起。前鳃盖骨后缘中部有1根粗长而向下、并微向前弯曲之硬棘,虽隐于皮下而明显可见。除吻部外,全体及头部均被较大鳞片。背鳍2个,相距较近,第一背鳍为硬棘组成,第二背鳍为软鳍条。胸鳍大,长圆形;腹鳍胸位,左右分离;尾鳍圆形。体棕褐色,腹面褐色或较淡,头侧有2条黑色纵条纹:一条自吻端经眼至鳃盖上方;尖头塘鱧\n另一条自眼后下缘向下倾斜至前鳃盖后缘中间。体侧约有13条暗褐色纵条纹,体背及体侧上方有7条深褐色宽横带;胸鳍基部有2个黑褐色的纵长斑块。背鳍与臀鳍上均有深黑褐色条纹,第一背鳍约为5条;第二背鳍为7条;臀鳍上为9条。胸鳍和腹鳍各有10条由黑褐色小斑点组成的细横条纹,尾鳍具黑褐色或灰白色交间的不规则细横条纹。[分布、产季]:分布于上海、江苏南部、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的沿海各江河中下游以及河口一带。[经济价值]:个体不大,最大仅重250克,含肉量高,肉质细嫩,味鲜美,深受群众喜爱。[食疗保健]:\n老头鱼――鲈塘鱧\n[科目]:鲈形目,鰕虎鱼亚目,塘鱧科,鲈塘鱧属。[英文名]:Perchsleeper。[俗名、地方名]:山胖头,沙姑鲈子,还阳鱼,老头鱼。[形态特征]:体粗短,略呈纺锤形,前部呈圆筒形,后部侧扁。头大而平扁,吻尖而平扁,吻背中间有一大的骨质隆起,眼间区宽而稍凹。口大,上位,斜裂。下颌稍突出,后延至眼球下方。上下颌及犁骨上具有绒毛状的锐齿带。舌宽而长,前缘圆形、游离。眼中等大,侧上位,非常凸出,上缘为眼睑所遮盖,上眶骨凸起为骨嵴。鼻孔两对,前鼻孔微呈管状;鳃盖后缘无刺。鳞中等大,头和鳃盖均有鳞,无侧线。背鳍两个,不连接;胸鳍发达,后缘圆;腹鳍小,胸位,彼此分离;鲈塘鱧\n尾鳍后缘圆形。体背部和体侧黑褐色或绿褐色,腹部较淡。体侧有褐缘色不规则横条纹;第一背鳍有2行、第二背鳍有6行浅黄绿色斑点;臀鳍有4行、尾鳍有6-7行浅绿褐色斑点;眼后缘及其下方向后有3条褐绿色条纹。生殖期雄鱼体上出现孔雀绿色的美丽婚装,背鳍出现白色斑点。[分布、产季]:分布于黑龙江、图们江、辽河等水系,一般沼泽地均产。[经济价值]:鲈塘鱧为普生性鱼类,分布广,生命力强。由于体型较小和生活于沼泽泡沼,寄生虫较多,往往不受人们所欢迎。其实它的肉质细嫩,刺少味美,富有营养,有较高的食用价值。[食疗保健]:\n江上鲈鱼美\n[科目]:鲈形目,鮨科,花鲈属。[英文名]:Japaneseseaperch,Blackspotfedbass。[俗名、地方名]:鲈鱼、花寨、板鲈、鲈板。[形态特征]:体长,侧扁,背腹面皆钝圆;头中等大,略尖。吻尖,口大,端位,斜裂,上颌伸达眼后缘下方。两颌、犁骨及口盖骨均具细小牙齿。前腮盖骨的后缘有细锯齿,其后角下缘有3个大刺,后鳃盖骨后端具1个刺。鳞小,侧线完全、平直。背鳍两个,仅在基部相连,第1背鳍为12根硬刺,第2背鳍为1根硬刺和11-13根软鳍条。体背部灰色,两侧及腹部银灰。体侧上部及背鳍有黑色斑点,斑点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花鲈\n[分布、产季]:分布于东亚的中国、朝鲜及日本,我国沿海及通海的淡水水体中皆产此鱼。[经济价值]:鲈鱼生长迅速,个体大,一般重1.5-2.5公斤,最大个体可达15公斤以上。其肉佳美。古代诗人曾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的诗句称赞其体态和味道。在沿海一带,产量较高,为产区的重要食用鱼之一。其肉每百克含蛋白质17.5克,脂肪3.1克,碳水化合物0.4克,热量100千卡,钙56毫克,磷131毫克,铁1.2毫克,维生素B20.23毫克,烟酸1.7毫克和微量维生素B1。[食疗保健]:鲈鱼的鳃、肉都可入药。其鳃性味甘、平,有止咳化痰之功效,可用以治疗小儿百日咳。其肉性味甘、温,有健脾益气之功效,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痛、脾虚泄泻、小儿疳积、消化不良、消瘦等症;若手术后食用亦能促进伤口生肌愈合。\n能攀树的鱼――攀鲈\n[科目]:鲈形目,攀鲈亚目,攀鲈科,攀鲈属。[英文名]:Climbingperches,Climbinggouramies。[俗名、地方名]:[形态特征]:因外形似鲈,能攀缘树木而得名。体卵圆形,侧扁;头圆钝,吻短。眼略大,眼眶骨披以皮肤,下缘有锯齿。口端位,口裂略斜,后端达眼中部的下方。颌齿细小,鳃盖骨均有锯齿,鳃盖骨与下鳃盖骨后缘的锯齿呈棘状。鳃上腔内有瓣状辅助呼吸器官;鳃盖膜愈合,不连于峡部。头部具鳞;体鳞略大;背鳍与臀鳍均有鳞鞘。侧线在体后部断折成为上下二线或有重叠。攀鲈\n背鳍与臀鳍基部均甚长,分成两部分,鳍条部短于硬棘部。胸鳍圆钝,腹鳍前移,尾鳍圆形。体灰绿色,体侧约有10余条黑绿色横条纹,条纹或断裂为斑点;鳃盖后缘在2强棘之间的凹处有1黑斑;尾鳍基底另有1暗大黑斑。[分布、产季]:分布于南亚及东南亚热带和亚热带,在中国见于南岭以南的云南、广西、广东、海南岛、台湾、福建等省区的各类水体。[经济价值]:个体小,成鱼长约25厘米,但分布广泛,数量极多,肉质细嫩,味鲜美,群众喜食。[食疗保健]:\n石锥――刺鳅\n[科目]:鲈形目,刺鳅亚目,刺鳅科,刺鳅属。[英文名]:Spinyeel。[俗名、地方名]:钢鳅,刀鳅,石锥。[形态特征]:体细长,前端稍侧扁,肛门以后扁薄。头长而尖。吻稍长,但不及眼后头长,吻端向前伸出成吻突,其长度约等于眼径。前鼻孔呈管状,位于吻的两侧;后鼻孔圆形,近眼前缘。眼位于头部的侧上方,表面覆以薄皮,眼下前方有一倒生的小刺,埋于皮内。口下位,口裂几成三角形,口角达眼前缘或稍超过。上下颌具绒毛状齿,呈带状排列。胸鳍小而圆,无腹鳍,背鳍和臀鳍分别与尾鳍相连。背鳍前方有1排各自独立的硬棘,约为31-33枚;臀鳍具棘3枚;尾鳍略尖。体鳞细小,侧线不显著。刺鳅\n体背黄褐色,腹部淡黄。头部从眼上向后有2条淡色线条,沿体背纵伸至尾鳍基。体背、腹侧有许多网状花纹,背鳍、臀鳍与尾鳍的基部网纹更为明显,体侧有30余条褐色垂直条斑。有些个体条斑上端色较深黑,有部分个体近腹侧的条斑之间杂以短斑。背棘基黑褐色,胸鳍淡黄色或灰黄,其余各鳍灰色,臀鳍下缘常饰以白边。[分布、产季]:分布于全国东部各水系。[经济价值]:个体不大,一般体长在25厘米以下,但分布很广,在长江、黄河及其附属湖泊、沼泽地均产此鱼,有一定的经济价值。[食疗保健]:\n大石锥――大刺鳅\n[科目]:鲈形目,刺鳅亚目,刺鳅科,刺鳅属。[英文名]:Largespinyeel。[俗名、地方名]:纳锥,石锥,粗麻割,辣椒鱼,刀枪鱼。[形态特征]:体细长,前部稍侧扁,尾部扁薄。头长而尖,前端有1尖长的吻突。口下位,口裂浅,几成三角形,口角止于后鼻孔下方。上下颌均具绒毛状齿带;眼位于头的前部,被皮膜所覆盖。眼下斜前方有1尖端向后的小刺,埋于皮内。前鳃盖骨后缘一般具3枚短棘。体鳞甚细,侧线完全。背鳍基长,前部由35枚左右游离的短棘组成;臀鳍具棘2枚,第三鳍棘常埋于皮下;背鳍和臀鳍的鳍条部相对,基部均极长,且与尾鳍相连。胸鳍短圆,无腹鳍,尾鳍长圆形。大刺鳅\n体背侧灰褐色或黑褐色,腹部灰黄色;头背正中多有1条黑色纵带;头侧由吻端经眼至鳃盖上方也有1条黑色纵带,向后常断裂为1纵行黑色斑点,沿背鳍基底伸达尾鳍基底;体侧有淡色斑点,从而呈现黑色网纹或波状纵条纹;大形个体的斑纹不清。胸鳍黄白色,其它各鳍灰黑色,有淡色斑点,鳍缘有1灰白边。[分布、产季]: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各水系。[经济价值]:在南方分布很广。体重可达0.5公斤,肉质细嫩,味佳,群众喜食。[食疗保健]:\n山鲶鱼――江鳕\n[科目]:鳕形目,鳕科,江鳕属。[英文名]:Burbot。[俗名、地方名]:山鳕,山鲶鱼,鲶鱼。[形态特征]:体长,前部圆筒状,后部侧扁,形似鲶鱼。头大,稍平扁;吻稍圆钝。口前位。下颌突出,稍长于上颌;上下颌及犁骨均具绒毛状齿。眼小。鼻前有1对小须;颐须1根,其长大于眼径2倍。鳃孔大,鳃盖膜分离,不与峡部相连。体鳞细小,椭圆形,埋于富有粘液腺的皮肤下;头部无鳞。侧线前部较高,后部侧中位,且常不完整。背鳍2个,第一背鳍短小,第2背鳍与臀鳍很长,并相对。胸鳍与腹鳍均小,腹鳍喉位,第1-2鳍条略延长呈丝状;江鳕\n尾鳍椭圆形。体色变化很大,通常背侧为暗褐色或灰褐色,秋季为灰绿色;腹侧较淡;体侧和鳍上常有许多不规则的黑斑与黄斑,鳍边缘黑色。[分布、产季]:多分布于北纬45度以北的欧亚河、湖之中,东至黑龙江流域。我国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鸭绿江、额尔齐斯河均产。[经济价值]:生长较慢,最大可达1米长、25公斤左右,常见个体多为体长300毫米左右,重2公斤左右。江鳕的肝脏大,占其体重的6-9%,味极鲜美,食用极佳,也是制造鱼肝油的鳕科中唯一淡水鱼,故不失为重要经济鱼类。但是肉质不鲜美,不受欢迎。其肌肉含蛋白质14.6%,脂质0.6%。[食疗保健]:肉可入药,用于治疗硬伤、瘀伤、咯血、便秘等症。骨焙粉治脚气有显著效果。肝油对褥疮,火伤,外伤创面及溃疡,阴道口、子宫颈等炎症,有一定疗效,可加速上皮形成,使之愈后无伤痕。\n比目鱼――窄体舌鰨\n[科目]:鲽形目,舌鰨科,舌鰨属。[英文名]:Narrowtonguesole。[俗名、地方名]:舌鰨、比目鱼。[形态特征]:体窄长而扁薄,形似舌。头短小,头长稍大于头高。吻较长,吻端钝圆。口小,口裂呈弓形,口角达下眼后缘下方或稍后方。有眼一侧两颌无齿;无眼一侧两颌具绒毛状细齿,齿呈带状排列。眼甚小,两眼相距甚近,皆在体之左侧。前鳃盖后缘不游离;鳃孔窄,左右鳃膜愈合,不与峡部相连;鳃耙退化。肛门偏,位于无眼一侧。体两侧鳞均细小,有眼一侧的鳞稍大于无眼一侧的鳞。有眼一侧具侧线3条;无眼一侧无侧线。窄体舌鰨\n背鳍与臀鳍的基部均很长,鳍条数目极多,均为不分枝鳍条,并分别与尾鳍相连。背鳍始于吻端的上方;臀鳍始于鳃孔下方。无胸鳍。有眼一侧腹鳍与臀鳍相连;无眼一侧无腹鳍。尾鳍尖形。有眼一侧为灰褐色,无眼一侧为白色;有眼一侧的颜色能随生活环境的底质颜色而变化。[分布、产季]:分布于我国沿海及各通海江河河口咸淡水区,也进入江河中下游,为河口地区常见的食用鱼类之一,有一定的经济价值。[经济价值]:在我国沿海河口咸淡水区和中下游中还有另一种舌鰨――三线舌鰨(C.trigrammus)。它与窄体舌鰨极为相似。主要区别为:口角达下眼中央或稍后下方;头和体的左侧有数个不规则褐斑。其生活习性和分布,也均与窄体舌鰨相同。[食疗保健]:\n四、中国濒危鱼类\n寄生鳗――日本七鳃鳗\n[科目]:圆口纲,七鳃鳗目,七鳃鳗科,七鳃鳗属。[英文名]:Arcticlamprey。[俗名、地方名]:八目鳗,七星子。[形态特征]:濒危等级:易危。体呈圆柱形,尾部侧扁。头的两侧各在眼睛之后有一行7个分离的鳃孔,鳃孔与眼睛排成一直行共8个象眼睛的点,故通称八目鳃。鼻孔单个,位于头背面两眼的中间;鼻孔后方有一个白色的皮斑,为感光皮。头前腹面有陷入呈漏斗状的吸盘,张开时呈圆形,周缘的皱皮上有许多细软的乳状突起。口在漏斗的底部,口的两侧有许多黄色角质齿,口内有肉质呈舌形的活塞,其上亦有角质齿。日本七鳃鳗\n皮肤柔软光滑,无鳞,侧线不发达。无胸鳍和腹鳍。背鳍2个,其长约相等,后面的背鳍与尾鳍相连,鳍条软而细密。生活时背呈青色带绿,腹部灰白色略带淡黄,尾鳍及后背鳍的边缘黑色。[分布、产季]:七鳃鳗分布于东北地区各江河。[经济价值]:东北七鳃鳗(L.morii,英文名:YaluRiverLamprey)和溪七鳃鳗(L.reissneri,英文名:Asiaticbrooklamprey),但个体均较小,终生栖息于江河内,无洄游习性,数量也很少,均处于易危状况。七鳃鳗的成鱼个体大者可达60厘米以上,重约0.25公斤左右,可供食用。它含脂量高,为名贵食用鱼类。[食疗保健]:七鳃鳗鱼体可入药。药性味甘温,有滋补强身的功效;多用以治疗口眼歪斜、夜盲症、角膜干燥等症。\n鱼中珍品中华鲟\n[科目]:鲟形目,鲟科,鲟属。[英文名]:Chinesesturgeon,Greensturgeon。[俗名、地方名]:鳇鱼、鲟鱼、腊子、鲟鲨、鱣(《尔雅》)、鱣鲔(《诗经》)。[形态特征]:濒危等级:易危。中国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华鲟的形状奇特,与一般鱼类差异很大。体梭形,头大呈长三角形,眼睛以前部分扁平成犁状,并向上翘。口在头的腹面,成一条横裂,口能够自由伸缩。上下唇具有角质乳突。口前方并列着4根小须。眼睛很小。眼后有喷水孔。鳃孔大,鳃膜与峡部相连。鳃耙呈短柱状,薄而尖,14-28枚,一般为18枚左右。幼鱼皮肤很光滑,没有鳞片,有5行大的菱形骨板,背部1行,体侧及腹侧各2行,体侧骨板数为24-37块,背鳍位置很后,背鳍条54-66。尾巴的上叶长下叶短,成为一个歪形尾鳍。全身骨骼为软骨质。肠子的构造很奇特,里面有7-8个漏斗状的螺旋瓣。头部和身体背部青灰色或灰褐色,腹部灰白色,各鳍灰色。这些特征都表明鲟鱼类属于低等的硬骨鱼类。中华鲟\n[分布、产季]:中华鲟是一种重要的大型经济鱼类,四川渔民有“千斤腊子,万斤象”的谚语。在长江中、上游江段生活[经济价值]:中华鲟为高蛋白、多脂肪性鱼类。肌肉中蛋白质含量为16.42-20.41%,脂肪为3.05-4.32%;肝脏中蛋白质含量为10.31-16.26%,脂肪为16.63-27.58%;卵粒中蛋白质的含量为24.90-29.70%,脂肪为18.06-24.00。肌肉和卵粒中均含有可以测定的17种常见的氨基酸。[食疗保健]:故肉味鲜美,卵质亦佳,营养丰富。中华鲟的肌肉、卵粒、鱼鳍等的食用价值以及鳔的药用价值,均与鰉鱼和鲟鱼类相同。江苏、上海一带把鲥、枪(白鲟)、鮠(长吻鮠)和甲(中华鲟)列为四大名鱼。\n小腊子――达氏鲟\n[科目]:鲟形目,鲟科,鲟属。[英文名]:Riversturgeon,Dabry’ssturgeon。[俗名、地方名]:沙腊子、小腊子、鲟鱼、鰉鱼。[形态特征]:濒危等级:易危。中国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体长呈梭形。头呈楔形,背面粗糙。吻较短,前端尖细。口下位,横裂,唇具小乳突。吻腹面具须2对。眼小(较中华鲟相对为大)。鼻孔、鳃孔均大。鳃盖膜与鳃峡相连。左右鳃孔分离。体被5行骨板状硬鳞,鳞间表皮粗糙。尾歪形。外形与中华鲟相似,但成鱼体长较短,体重较轻。鳃耙呈三角形薄片状,33-54枚。体背及侧面青灰色。腹面灰白色。鳍青灰色,边缘白色。达氏鲟\n[分布、产季]:分布于中国的长江干支流及沿江大型湖泊。[经济价值]:系产于长江上游的大型经济鱼类,天然产量不大,而在产区的渔业中尚占有一定位置。近二十年来,数量大减,处于濒危状态。目前已受到长江上游各省的重视,与中华鲟同样受到有效保护。[食疗保健]:\n七粒浮子施氏鲟\n[科目]:鲟形目,鲟科,鲟属。[英文名]:Amursturgeon。[俗名、地方名]:七粒浮子。[形态特征]:濒危等级:易危。体长梭形,头尾部尖细。头部呈三角形,顶部较平。吻尖,平扁。口小,下位,横裂,口唇具花瓣状皱褶。吻腹面口前方有横列的须2对,等长,须基部前方若干疣状突,多数为7粒,故称之为七粒浮子。体被5行纵列骨板状硬鳞,各硬鳞上均具锐棘,鳞间皮肤粗糙。背鳍后位;胸鳍位近腹面,第一不分枝鳍条长,略硬;臀鳍位于背鳍基部之后;尾鳍歪形。头部及背侧灰褐色或黑褐色,腹面白色。施氏鲟\n[分布、产季]:鲟鱼分布于黑龙江流域,自黑龙江上游至俄罗斯境内的黑龙江河口均有。[经济价值]:由于本种是长寿型、性成熟年龄较迟的大型鱼类,雌性最小成熟年龄为15年。由于捕捞过度和其它因素的影响,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渔获量不断下降。目前将临近濒危。[食疗保健]:\n与熊掌媲美的鳇\n[科目]:鲟形目,鲟科,鳇属。[英文名]:Siberianbusosturgeon。[俗名、地方名]:鳇鱼、东亚鳇鱼、牛鱼(古名)。[形态特征]:濒危等级:易危。体粗长成圆锥形,头、尾尖细。头略呈三角形,吻长而较尖锐。口下位,宽大,新月形。口的前方有2对触须,内侧一对较向前。眼小,距吻端近。左右鳃膜相互连结。身上有5行纵列的菱形骨板,上有尖锐而微弯的刺。鱼体其它部分的皮肤粗造无鳞。背骨板10-16个,较大,在体的背部正中,从头后直至尾鳍前方。左右侧骨板各为32-46个,从鳃孔上角后面直至尾鳍基部。腹侧骨板各为8-12个,自胸鳍基部直至腹鳍基部。背鳍位置远在体后方。尾鳍歪形,上叶长而尖。体表为黑青色,两侧黄色,腹面呈灰白色,背骨板为黄色,侧骨板为黄褐色。鳇\n[分布、产季]:鳇鱼是黑龙江省的特产鱼类之一,资源也比较丰富。[经济价值]:鳇鱼体重一般在50-150公斤。鳇鱼肉味鲜美,无刺,为上等水产佳品。其卵经盐渍成为“鳇鱼籽”,与鲟鱼的鱼籽都可制成国际市场上抢手的名菜“黑鱼籽酱”。目前黑龙江省萝北等地已能加工鱼籽酱外销。鱼鳍加工后即成名菜原料鱼翅,不亚于传统使用的鲨鱼翅。鳇鱼鳔的内壁很厚,鳔和脊索都可制成鱼胶。[食疗保健]:鳔还可入药,其成份含骨胶原(collagen)达80%,加水煮沸则水解成明胶。其性味甘、咸平,有滋补强壮之功效,用以主治妇女白带过多、恶性肿瘤以及男子肾虚遗精等症。\n体型最长的淡水鱼――白鲟\n[科目]:鲟形目,匙吻鲟科,白鲟属。[英文名]:Chinesepaddlefish。[俗名、地方名]:象鱼、象鼻鱼、箭鱼、柱鲟鳇、琵琶鱼,古时称鲔。[形态特征]:濒危等级:濒危。中国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体长,呈梭形,前部稍平扁,中段粗壮,后部略侧扁。头极长,头长超过体长的一半,其上布有梅花状的陷器。吻呈剑状,特别延长,前端狭而平扁,基部阔且肥厚。吻的头部腹面,能自由伸缩。古书上有“鲔口在颌下,长鼻软骨者也”的记载,将白鲟的生态特征作了精练的概括。上下颌有尖细的小齿;吻须一对,短小,位于腹面。眼细小。整个头部皮膜表面密布着许多细梅花斑状的感觉神经细胞组织。鳃孔大,体光滑无鳞。在尾鳍上叶具有8个稜形鳞板,向后延至尾鳍上叶。背鳍起点在腹鳍之后,均由不分支的鳍条组成。尾鳍歪形,上叶发达,前缘具一列棘状鳞。肠管短,肠内有7-8个螺旋瓣。头、体背部和尾鳍呈青灰色,腹部白色。白鲟\n[分布、产季]:白鲟分布于长江干流的上下游,也可在河口咸淡水水域成活。[经济价值]:白鲟个体大,肉味鲜腴,且富含脂肪和高蛋白。肌肉中蛋白质含量为17.18%,脂肪为5.64%,肝脏中蛋白质含量为8.71%,脂肪为8.20%;卵巢中蛋白质含量为13.47%,脂肪为15.42%。肌肉和卵粒中均含有可测定的17种常见氨基酸,其各种氨基酸的含量均与中华鲟相同。[食疗保健]:江苏、上海一带把鲥、枪(白鲟)、鮠和甲(中华鲟)列为淡水四大名鱼。此外白鲟的药用价值也与中华鲟相同。\n清蒸鲥鱼不刮鳞\n[科目]:鲱形目,鲱科,鲥亚科,鲥属。[英文名]:Hilsaherring,Seasonalshad,Reeves’shad。[俗名、地方名]:时鱼、三来鱼、三黎鱼。[形态特征]:濒危等级:濒危。体甚侧扁,呈长椭圆形,头中等大,吻尖。口大,端位,口裂倾斜,下颌稍长;上颌正中有一缺刻,与下颌骨正中的突起相吻合。上颌后端达眼后缘下方,眼有发达的脂眼睑。鳃耙细长且密。鳃孔大。假鳃发达。鳃盖膜不与鳃峡相连。鳞片大而薄,上具细纹;尾鳍基部有小鳞片覆盖;胸鳍、腹鳍基部有大而成长形的腋鳞;腹面有大形、锐利的稜鳞,排列呈锯齿的边缘。无侧线,体背和头部呈灰黑色,中上侧略带蓝绿色光泽,下侧及腹部银白色;腹鳍、臀鳍灰白色,其它各鳍暗蓝色。鲥鱼\n[分布、产季]:我国近海分布极广,黄海、东海、南海都有分布;淡水中分布于长江、珠江、钱塘江、闽江等水系。[经济价值]:濒危等级:濒危。鲥鱼个体较大,常见个体为1-1.5公斤,它肉细脂厚,味极腴美,其内脏含脂量为18-21.7%,鳞片与皮肤间满含油脂,鲜味浓重,营养丰富。[食疗保健]:鲥鱼肉性味甘、温,有滋体强身之功效,蒸食能补虚劳。将鱼蒸出之鱼油,涂于水火烫伤处,疗效甚佳。\n纬度最低的鲑――台湾马苏麻哈\n[科目]:鲑形目,鲑科,大麻哈鱼属。[英文名]:Cherrysalmon,Masusalmon。[俗名、地方名]:犁山鳟、樱花钩吻鲑、次高山鳟。[形态特征]:濒危等级:濒危。体呈长纺锤形,稍侧扁。吻突出,微弯,口端位,口裂长,口裂可达眼后缘下方。上颌骨向后伸过眼后缘。上下颌具齿。侧线平直。脂鳍距尾鳍较距背鳍为近。脂鳍末端游离。尾鳍弯月形。体背部青绿色,腹部银白色,体侧中央有9个椭圆形云纹斑点,侧线上方有11-13个小黑点。[分布、产季]:为我国台湾省所特有台湾马苏麻哈\n[经济价值]: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致使数量大为减少,目前已濒临绝种。台湾省有关部门自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进行人工繁殖试验,并获得成功。在此基础上,台湾地方政府已加强对本种的各项繁育和保护研究,并对其生态环境、资源状况等进行了深入调查和严格禁止捕捞。[食疗保健]:\n七上八下哲罗鱼\n[科目]:鲑形目,鲑科,鲑亚科,哲罗鱼属。[英文名]:Taimen,Huchen。[俗名、地方名]:者罗鱼、折罗鱼、哲绿鱼(东北),大红鱼(新疆)。[形态特征]:濒危等级:易危。体长,略侧扁,呈圆筒形。头部平扁,吻尖,口裂大,端位。上颌骨明显、游离,向后延伸达眼后缘之后。上下颌、犁骨和舌上均有向内倾斜的锐齿。鳞极细小,椭圆形,鳞上环片排列极为清晰,无幅射沟,侧线鳞193-242枚,侧线完全。脂鳍较发达。背部青褐色,腹部银白。头部、体侧有多数密集如粟粒状的暗黑色小十字形斑点。产卵期雌雄体全显示出青铜色,腹鳍及尾鳍下叶为橙红色,雄鱼更为明显。幽门盲囊205-219。哲罗鱼\n[分布、产季]:哲罗鲑多分布于我国境内的黑龙江、图门江、额尔齐斯河等水系。国外分布于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勒拿河到伯朝拉河,东欧的伏尔加河与乌拉尔河上游等河流。[经济价值]:哲罗鲑的生长速度较快,并以相等的速度发展,属于大型经济鱼类。一般个体在3公斤以上,大者可达50公斤,长在1米以上。肉味鲜美、细嫩,为富有营养的鱼类,也是高寒地区的特产,在产区内为珍贵的食品。[食疗保健]:\n川西北名贵猫鱼虎嘉鲑\n[科目]:鲑形目,鲑科,哲罗鲑属。[英文名]:Sichuanfaimen,Hujia。[俗名、地方名]:又名:贝氏哲罗鲑、虎嘉鱼俗称:川陕哲罗鲑、虎加鱼、虎鱼、猫鱼、大口鱼、花鱼、猫儿鱼。[形态特征]:濒危等级:濒危。中国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体长椭圆形,略侧扁,腹部圆。口大,斜裂,向后延伸至眼球中部或后缘的下方。上颌稍突出,略长于下颌;上颌骨细长,向后伸过眼后缘。颌骨、犁骨和舌骨均有较多的粗壮牙齿,齿锥形,末端锋利,斜向内方。鳃孔大,鳃膜和鳃峡不相连。眼较大。鳞小,侧线鳞125-152,腹鳍基具腋鳞3枚。侧线平直。背部深灰色,腹部银白色。体侧和鳃盖上分布有呈小十字形的不规则灰黑色小斑点。幽门盲囊65-120。虎嘉鲑\n[分布、产季]:虎嘉鲑为我国特有种,目前已知虎嘉鲑分布于川西北岷江上游,沿大渡河中上游达青海省境内;秦岭南麓汉江上游支流的湑水、太白河等水系。[经济价值]:虎嘉鱼在1960年以前数量较多,是产区的一种大型经济鱼类,最大个体可达50公斤,常见体重为0.5-2.5公斤,加之肉嫩味美,富含营养,产区群众视为上等食用鱼。[食疗保健]:\n秦岭名贵花鱼――秦岭细鳞鲑\n[科目]:鲑形目,鲑科,细鳞鲑属。[英文名]:Qinlinglenok。[俗名、地方名]:花鱼、梅花鱼、金板鱼、闾花鱼、五色鱼、闾鱼。[形态特征]:濒危等级:易危。中国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体长纺锤形,稍侧扁。头钝,头背部宽坦,中央微凸。吻不突出或微突。口端位,下颌较上颌略短,上颌骨后端达眼中央下方。上下颌、犁骨和腭骨各有1行尖齿。舌厚、游离,舌齿约10枚,排列呈“∧”型。眼大。鳃孔大。鳃膜不和峡部相连。鳞细小,侧线完全、平直。背鳍短,外缘微凹;脂鳍与臀鳍相对;腹鳍后伸不达肛门,鳍基部具1长腋鳞;尾鳍叉状。幽门盲囊65-75个。体背部暗褐色,体侧至腹部渐呈白色,体背及两侧散布有长椭圆形黑斑,斑缘为淡红色环纹,沿背鳍基及脂鳍上各具4-5个圆黑斑。秦岭细鳞鲑\n[分布、产季]:秦岭细鳞鲑为我国所特有,仅分布于渭河上游及其支流和汉水北侧支流湑水河、子午河的上游的溪流中。[经济价值]:常见个体多为150毫米左右,最大可达450毫米。由于产区渔业生产极为落后,毒、电、炸的现象却非常严重,致使在海拔高度1200米以下人口较多的地区,资源量急剧减少,所能见到的也多为2+-3+龄的未成熟个体,在海拔1200米以上人口稀少地区尚有一定数量。秦岭细鳞鲑被列入国家Ⅱ级野生保护动物。[食疗保健]:\n新疆大白鱼――北鲑\n[科目]:鲑形目,鲑科,北鲑属。[英文名]:Inconnu。[俗名、地方名]:大白鱼。[形态特征]:濒危等级:绝迹(国内)。体长,侧扁,尾柄短小,吻不突出,眼前缘有脂眼睑。眼间隔宽坦。口端位,下颌略长于上颌,上颌骨后端达眼后缘的下方;上下颌、犁骨、腭骨及舌上的牙齿均很细小。侧线平直,侧线鳞为103-111个。背鳍第一分枝鳍条最长,脂鳞较小;臀鳍基末端与脂鳞基末端相对,下缘微凹,其第1-2分枝鳍条最长;尾鳍叉形。体背部灰色,体侧较淡,腹部银白色。北鲑\n[分布、产季]:分布于我国境内新疆额尔齐斯河下游的种群属河川型。[经济价值]:在我国境内捕获的均系产卵群体,个体较大,体重一般在2.5公斤以上。[食疗保健]:\n黑龙江大白鱼――乌苏里白鲑\n[科目]:鲑形目,鲑科,白鲑属。[英文名]:Ussuricisco。[俗名、地方名]:雅巴沙、兔子鱼、白鱼、大眼白。[形态特征]:濒危等级:易危。体长,椭圆形,略侧扁,体高大于头长;头较小。吻短,约与眼径相等。口端位,口裂小;上颌骨宽大,后端游离,末端达眼球中部下方。眼无脂眼睑,上下颌、犁骨、腭骨和舌上均无齿。各鳍均小;尾鳍分叉较深;具有很小的脂鳍。体鳞较大,侧线平直,侧线鳞为86-92个。尾柄短。体背部灰绿色,体侧和腹部银白色。背鳍、脂鳍和尾鳍稍带浅黄色,胸鳍、腹鳍和臀鳍灰黄色。乌苏里白鲑\n[分布、产季]:乌苏里白鲑主要产于黑龙江省的乌苏里江,其次是黑龙江、松花江和兴凱湖等水域,嫩江数量较少;国外除俄罗斯黑龙江水系外,库页岛也有分布。[经济价值]:乌苏里白鲑是黑龙江省的主要经济鱼类,也是黑龙江省的特产鱼,产量以乌苏里江、松花江下游、黑龙江中游为多。目前黑龙江全省年产量约50吨,占总渔获物的0.4%;在俄罗斯境内黑龙江下游1940年约达116.2-640.6吨。但现在产量明显减少。肉质细嫩,味鲜美,脂肪含量高达7-16%。乌苏里白鲑可以作为北方山谷型水库的放养对象。[食疗保健]:\n冷水性名贵鱼――黑龙江茴鱼\n[科目]:鲑形目,茴鱼科,茴鱼属。[英文名]:Amurgrayling,Arcticgrayling。[俗名、地方名]:斑鳟子、红鳞鱼、鱼华、海罗茨。[形态特征]:濒危等级:易危。体长而侧扁,尾柄发达。吻钝且短。口端位,上下颌等长。口裂倾斜。上颌游离,末端可达到眼正中的垂直线下方。上下颌各有一列细齿,舌上无齿。眼大。鳞细小,侧线鳞80-98,侧线平直。背鳍长且高大,背缘圆凸,呈旗状;脂鳍小,位于臀鳍起点之后上方;雌体的背鳍、臀鳍较雄体为大。背部和体侧紫灰色,体侧散生有许多黑褐色小斑点;生殖时色彩明显,成鱼体侧有许多大的红色斑点,各鳍赤紫色。背鳍上有2条由赤褐色斑点形成的纹带,幼鱼体侧除斑点外,还有数条暗色横斑,随着生长而消失。腹部色淡,整个体色较鲜艳。黑龙江茴鱼\n[分布、产季]:黑龙江茴鱼在我国产于黑龙江上游、嫩江上游、牡丹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绥芬河;国外分布于俄罗斯鄂霍次克海沿岸和日本海沿岸。[经济价值]:茴鱼肉质鲜美,为名贵的食用鱼类,但数量不多,未形成一定的捕捞量。当地渔民多在洄游期进行捕捞,捕捞强度过大,使原来就不多的资源量显著下降。此外,由于河流均在兴修水库和水利设施,改变了茴鱼的产卵、摄食、越冬环境,对其繁殖和生存也造成了影响。茴鱼在我国另有两个亚种:产于鸭绿江的鸭绿江茴鱼(T.arcticusyaluensis)和产于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的北极茴鱼(T.arcticusarcticus)上述三亚种的外形和习性颇相似,仅地理分布不同而已。[食疗保健]:\n“淡水鱼之王――香鱼”\n[科目]:鲑形目,香鱼科,香鱼属。[英文名]:Ayu,Sweetfish。[俗名、地方名]:秋生鱼(辽东半岛)、海胎鱼(渤海西岸)、鲇鱼(日本)、年鱼、油香鱼、留香鱼、记月鱼、香鱼。[形态特征]:濒危等级:易危。香鱼体细长,头小。吻尖,前端向下弯成钩形突起。口大,下颌两侧前端各有一突起,突起之间呈凹形,口关闭时,吻钩与此凹陷正相吻合。上下颌生有宽扁的细齿,前上颌骨、上颌骨和舌上均有齿,口底有囊形粘膜皱褶。除头部外,全身密被极细小圆鳞。背鳍后方有一个小脂鳍,与臀鳍后端相对。身体背部青黑色,体侧面由上半部至下半部逐渐带黄色,腹部银白,各鳍皆为淡黄色,脂鳍周围微红色,胸鳍上方有一群黄色的斑点。香鱼\n[分布、产季]:香鱼原产于中国、朝鲜、日本,但目前朝鲜和日本的香鱼已绝迹。我国分布于黄海、渤海、东海等地沿海溪流中,北至辽东半岛和辽西走廊,南至闽南、台湾。香鱼曾是我国珍贵的经济鱼类[经济价值]:香鱼肉醇厚,肉质细嫩鲜美,并有滋补的药用价值,福建南部一带百姓把它作为产妇的营养品,它还能治疗痢疾病。香鱼因其背脊上有一条满是香脂的腔道,能散发出特殊香味而为世界上所不多见,故被国际市场誉为“淡水鱼之王”。[食疗保健]:\n“鳝王”――花鳗鲡\n[科目]:鳗鲡目,鳗鲡科,鳗鲡属。[英文名]:Marbledeel。[俗名、地方名]:鲈鳗、花鳗、雪鳗、鳝王、乌耳鳗、芦鳗、溪鳗。[形态特征]:濒危等级:濒危。中国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花鳗鲡体形似鳗鲡,体长,前部粗圆筒状,尾部侧扁。头圆锥形,较背、臀鳍始点间距短。吻平扁。口角超过眼后缘。下颌稍突出,中央无齿;两颌前端细齿丛状,侧齿成行。唇褶宽厚。鳃孔小。鳞细小,排列呈席纹形鳞群,鳞群互相垂直交叉,隐埋于皮下。侧线完全,侧线孔明显。奇鳍互连;背鳍低而长,始点距鳃孔较距肛门近。背鳍始点与臀鳍始点间距大于头长。胸鳍圆形。无腹鳍。脊椎骨100-110块。体背侧及鳍满布棕褐色斑,体斑间隙及胸鳍边缘黄色。腹侧白或蓝灰色,背鳍和臀鳍后部边缘黑色。花鳗鲡\n[分布、产季]:花鳗鲡分布于我国长江下游及以南的钱塘江、灵江、瓯江、闽江、九龙江、台湾到广东、海南岛及广西等江河;国外北达朝鲜南部及日本纪州,西达东非,东达南太平洋的马贵斯群岛,南达澳大利亚南部。[经济价值]:花鳗鲡最大个体达2.3米以上,重40-50公斤,广东称作鳝王。在福建九龙江4-5月及9-10月为盛渔期,一般长700-800毫米,重约5公斤。花鳗鲡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营养价值与日本鳗鲡相似,但价格更为昂贵,历来被视为上等滋补食品。[食疗保健]:其肉性味甘、平,有滋补强壮之功效。浙江、福建民间用花鳗头同川芎一起炖制,连汤一同食用可以治疗头晕头痛。用花鳗鲡煮汤,作为滋补食品,对产妇、体虚者有良效。\n四鳃孔鱼\n[科目]:鲤形目,双孔鱼科,双孔鱼属。[英文名]:Biforatedcarp,Doublegallopeningcarp。[俗名、地方名]:又称双孔鲤,四鳃孔鱼。俗称:双孔鱼、食藻鱼。[形态特征]:濒危等级:濒危。体呈圆筒形,尾部侧扁,腹部圆。头宽大,略平扁。吻钝圆,背面具一弧形凹陷。口小,下位,吻皮向腹面伸展,与上唇不分离,在口角处与下唇相连,形成一完整的漏斗状口吸盘;吻皮内侧具多行乳突,下唇内外亦均具多行乳突。下颌前缘具角质,腹面具一小孔,一纵向瓣膜将其分隔为二。唇后沟不连续。眼较小,位于头后部。具鳃孔二对。无咽齿及须。侧线鳞40-41。背鳍起点在胸、腹鳍起点的正中点;偶鳍与臀鳍均小;尾鳍叉形。体背部灰黑色,腹部白色,背部和体侧各具8-9个黑斑,有时成2行。尾鳍具点状条纹,其余各鳍灰色。四鳃孔鱼\n[分布、产季]:国内仅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的勐海、勐腊(属澜沧江水系);国外分布于湄公河水系。[经济价值]:双孔鱼个体不大,一般个体体长为100-150毫米。数量历来稀少,现在产地偶尔可见。双孔鱼的生境单一,适应力差,故种群数量少。双孔鱼属仅在中印半岛有2-3种,在我国只有1种。在鱼类分类学和比较解剖学上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在教学和科研都是珍贵标本,加之沿河渔民多在产卵季节捕捉,故数量锐减,已濒临灭绝。[食疗保健]:\n火烧鳊――胭脂鱼\n[科目]:鲤形目,亚口鱼科,胭脂鱼属。[英文名]:Chinesesucker。[俗名、地方名]:火烧鳊、黄排、木叶盘、红鱼、紫鳊、燕雀鱼、血排、粉排。[形态特征]:濒危等级:易危。中国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体侧扁,背部在背鳍起点处特别隆起。吻钝圆。口小,下位,呈马蹄形。唇厚,富肉质,上唇与吻皮形成一深沟;下唇向外翻出形成一肉褶,上下唇具有许多细小的乳突。无须。下咽骨呈镰刀状,下咽齿单行,数目很多,排列呈梳妆,末端呈钩状。背鳍无硬刺,基部很长,延伸至臀鳍基部后上方。臀鳍短,尾柄细长,尾鳍叉形。鳞大,侧线完全。在不同生长阶段,体形变化较大。仔鱼期当体长为1.6-2.2厘米时,体形特别细长,体长为体高的4.7倍;稍长大,在幼鱼期体高增大,体长12-28厘米时,体长为体高的2.5倍;成鱼期体长为58.4-98.0厘米时,体长约为体高的3.4倍,此时期体高增长反而减慢。其体色也随个体大小而变化。胭脂鱼\n仔鱼阶段体长2.7-8.2厘米,呈深褐色,体侧各有3条黑色横条纹,背鳍、臀鳍上叶灰白色,下叶下缘灰黑色。成熟个体体侧为淡红、黄褐或暗褐色,从吻端至尾基有一条胭脂红色的宽纵带,背鳍、尾鳍均呈淡红色。胭脂鱼从仔鱼到成鱼的发育过程,其外部形态及体色的这些变化,过去文献记载相当混乱。一些学者根据大小不同的标本或另立新种,或记述新亚种,均欠稳妥。实际上我国的胭脂鱼只有一种,其它的种和亚种名称,均系此种的同物异名。[分布、产季]:亚口鱼科大多数属种分布于北美洲,现存约14属,近80种。本种是迄今所知的亚口鱼科分布于我国唯一的种。在长江上、中、下游皆有,但以上游数量为多;福建闽江亦产,目前亦属少见。[经济价值]:胭脂鱼生长较快,1龄鱼体长可达200毫米左右,成熟个体一般体重可达15-20公斤,最大个体重可达30公斤,在长江上游是一种重要经济鱼类。[食疗保健]:\n台湾马口鱼――须鱲\n[科目]:鲤形目,鲤科,(左边“鱼”,右边“丹”)亚科,须鱲属。[英文名]:Lakecandidusdace。[俗名、地方名]:台湾马口鱼、午仔鱼、山涟仔。[形态特征]:濒危等级:易危。体长,略高,稍侧扁,头后隆起,尾柄较细,腹部圆。头大且圆。吻短,稍宽,端部略尖。口裂宽大,端位,向下倾斜,上颌骨向后延伸超过眼中部垂直线下方,下颌前端有1不显著的突起与上颌凹陷相吻合。口角具1对短须。眼较小。鳞细密,侧线在胸鳍上方显著下弯,沿体侧下部向后延伸,于臀鳍之后逐渐回升到尾柄中部。背鳍短小,起点位于体中央稍后,且后于腹鳍起点;胸鳍长;腹鳍短小;臀鳍发达,可伸达尾鳍基;尾鳍深叉。背部灰褐色,腹部灰白,体中轴有蓝黑色纵纹,生殖期雄鱼头下侧、胸腹鳍及腹部均呈橙红色。须鱲\n[分布、产季]:分布于台湾省西部河流的上游或中上游。分布区较狭窄,种群数量不多。[经济价值]:栖居于河川较上游的河段,喜生活在水流清澈、水温较低的水体中。即使在同一条河川中,甚少有与其相近的鱲属鱼类。游动敏捷,善跳跃,性贪食,甚至可由此改变体型而极度肥胖。为小型杂食性鱼类。[食疗保健]:\n双尾子――成都鱲\n[科目]:鲤形目,鲤科,(左边“鱼”,右边“丹”)亚科,鱲属。[英文名]:Chengduchub。[俗名、地方名]:鱲鱼、双尾子。[形态特征]:濒危等级:易危。体长,侧扁,腹部圆。头长与体高约相等。吻稍钝。口端位,口裂向下倾斜,上颌骨向后延伸仅达眼前缘垂直下方;下颌前端有1显著的突起与上颌凹陷相吻合。无须。眼较小,位于吻端。鳞小,侧线鳞60-67。背、腹鳍起点相对,位于体中央;臀鳍发达,雄鱼最长鳍条达尾鳍基;胸鳍尖长,末端达腹鳍。体背黑灰,腹部银白,体侧有10余条黑横纹,其间具红斑点。背、尾鳍灰白,具绿斑点,其它鳍带红色。成都鱲\n[分布、产季]:分布区窄,仅发现于四川省成都及彭县附近的水体中。[经济价值]:由于分布在城市附近的小水体中,既受工业污水的影响,又受毒、电鱼等渔法的危害,致使种群个体数量明显下降,目前,在分布区范围内已甚少见。[食疗保健]:\n白云金丝――唐鱼\n[科目]:鲤形目,鲤科,(左边“鱼”,右边“丹”)亚科,唐鱼属。[英文名]:Whitecloudmountainminnow。[俗名、地方名]:红尾鱼、白云金丝鱼、白云山鱼、邓鱼。[形态特征]:濒危等级:绝迹(野生)。中国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体细小,最大个体不超过30毫米。体长而侧扁,腹部圆,无腹棱。头小、圆钝。吻短而圆钝。口小,亚上位,口裂下斜,下颌突出。唇薄。无须。眼大。鳞大,侧线不显,纵列鳞30-32。背鳍短,与臀鳍相对;胸、腹鳍小。体带橄榄绿色,中轴具金黄色纵纹,上部具若干黑条纹。背、臀鳍带绿色,边缘透明,尾基具红色大圆斑。唐鱼\n[分布、产季]:唐鱼为我国特有种,分布区窄,近代仅分布于广东省白云山、花县以及广州附近的山溪中。[经济价值]:由于本种繁殖力不强,种群小,个体数量原属稀少。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严重破坏其生态环境,导致唐鱼在自然界中已经很难发现其踪迹。唐鱼是一种著名的观赏鱼类,在东南亚、香港等地人工饲养较为普通,并外销世界各地。[食疗保健]:\n金丝鱼――林氏细鲫\n[科目]:鲤形目,鲤科,(左边“鱼”,右边“丹”)亚科,细鲫属。[英文名]:Yenusfish。[俗名、地方名]:金丝鱼。[形态特征]:濒危等级:绝迹(野生)。体细小,长而侧扁,前腹部圆,自腹鳍基底到肛门具腹棱。头小。吻圆钝。口小,下颌稍突出。无须。眼大。鳞大,无侧线,纵列鳞30-32。背鳍短小,无硬刺,起点在腹鳍之后;胸、腹鳍短。体黄褐色,背部带蓝色,腹部白色,体中轴有红黄色狭纹,在此纹之上方具蓝黑条纹,下方为蓝绿带闪光的纹,尾基有一周缘金黄的蓝色大斑。各鳍灰白色。林氏细鲫\n[分布、产季]:本种仅分布于香港新界之小溪中、数量甚少。[经济价值]:产区内部分河流由于修建水利设施和水土流失,河溪断流,生境被破坏,最终导致资源枯竭绝迹。目前仅港澳地区和东南亚一带等地有人作为观赏鱼加以饲养、繁殖,并外销欧美。[食疗保健]:\n金白娘――稀有鮈鲫\n[科目]:鲤形目,鲤科,(左边“鱼”,右边“丹”)亚科,鮈鲫属。[英文名]:Raregudgeon。[俗名、地方名]:金白娘、墨线鱼。[形态特征]:濒危等级:濒危。体小,细长,稍侧扁,腹部圆。头中等大。吻钝。口小,端位,弧形。唇薄,无须。眼近吻端。侧线不完全,后端呈断续状,最长可超过腹鳍基部。纵列鳞31-34。背鳍短,无硬刺,起点略近尾基。体背灰色,腹部白色,体侧具浅黄色纵纹1条,尾鳍基有较明显的黑斑。稀有鮈鲫\n[分布、产季]:本种为我国特有种,仅发现于四川省汉源县大渡河支流的流沙河以及成都附近的一些小河流中。[经济价值]:野生状态的数量不多。由于分布范围狭窄,环境条件的不稳定性对本种的正常生活构成一定的威胁。目前,本种被作为一种新的实验鱼进行人工饲养和研究。[食疗保健]:\n鸭嘴鳡――鯮\n[科目]: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鯮属。[英文名]:Longspikyheadcarp。[俗名、地方名]:吹火筒、尖头鳡、马头鯮、鸭嘴鯮、鸭嘴鳡、鹤嘴鳡、长嘴鳡、喇叭鱼、大筒嘴。[形态特征]:濒危等级:易危。体细长,略呈圆筒形。腹圆无棱、头细长,前部稍成管状,吻部平扁似鸭嘴形。口较小,上位,下颌向上倾斜,且长于上颌。颊部侧扁。眼小,位于头侧上方,距吻端近;眼后头长为吻长的2.5倍左右。下咽齿细长,末端微弯曲。鳞细小,背鳍起点在腹鳍上方之后;尾鳍分叉深,下叶稍长于上叶。体青灰色,腹部银白;胸鳍淡红色,背鳍、腹鳍和臀鳍灰白色,尾鳍后缘微黑色。鯮\n[分布、产季]:鯮鱼为我国特有种类,仅在我国东南部平原地区的长江及以南各水系均有分布。[经济价值]:鯮鱼生长速度极快,每龄鱼增长率为1-2公斤,尤以5冬龄鱼生长更加迅速。最大个体可重达50公斤以上,为大型的凶猛性经济鱼类,天然产量不及鳡鱼。因它自鱼苗期即大量吞食其它鱼苗,对青鱼、草鱼、鲢、鳙等四大家鱼为害颇大,因而被养殖业列为必须清除的对象。鯮的肉质细嫩、少刺,加之个体较大,为上等食用鱼品。[食疗保健]:其肉入药鲜用,有益筋骨、和脾胃的功效,主治腰膝酸软、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等症,宜常服用。\n小白鱼――新疆雅罗鱼\n[科目]: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雅罗鱼属。[英文名]:Zhuangarianide。[俗名、地方名]:又称准噶尔雅罗鱼,俗名:小白鱼。[形态特征]:濒危等级:易危。体长,侧扁,腹部圆。头稍细长,吻稍尖。口端位,斜裂,口裂达眼前缘的下方或稍后。眼较小,位于头侧前上方。侧线前端稍下弯,侧线鳞67-77。背鳍稍偏后;胸、腹鳍均短小;尾鳍深叉状。体背和体侧上部灰黑,下部银白色。背、尾鳍灰黑,胸、腹、臀鳍黄色。新疆雅罗鱼\n[分布、产季]:新疆雅罗鱼为新疆准噶尔盆地的特产鱼类,分布于艾比湖、乌尔禾河、玛纳斯河及乌鲁木齐河等水系。[经济价值]:新疆雅罗鱼个体不大,体长为160-200毫米。原为产区的主要经济鱼类。自20世纪50年代始,由于对北疆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开发,人口猛增,引起过度捕捞,加之山林被伐,水源遭受破坏,导致本种资源明显下降。[食疗保健]:\n热带刀鱼――大鳍鱼\n[科目]:鲤形目,鲤科,鲌亚科,大鳍鱼属。[英文名]:Longpectoral-finminnow。[俗名、地方名]:[形态特征]:濒危等级:濒危。体细长,极扁薄,头上翘,吻端明显高出背部;头后背部平直;胸鳍前方体显著隆起,腹棱自鳃峡直至肛门,呈刀刃状。吻尖。口大,上位,口裂几乎与体轴垂直;下颌突出,前端呈钩状,嵌入上颌的缺刻内。无须。鳞极细密,体端排列极不规则;侧线平直,侧线鳞稍大,为108-110枚。背鳍位后,与臀鳍相对;臀鳍基长,鳍条超过20;胸鳍长于头长,末端尖;腹鳍短小,位近腹棱;尾鳍大,深分叉。背部青灰色,其余银白色;各鳍淡黄色。大鳍鱼\n[分布、产季]:大鳍鱼分布云南西双版纳的澜沧江下游;国外分布于老挝、越南、泰国等地。[经济价值]:大鳍鱼在我国境内的分布区极狭窄,个体数量甚少。本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加之栖息地河道中人为干扰较严重,使之失去生活和繁殖的基本条件,成活个体数量甚少。虽在泰国中部的大河中为习见,但在我国境内已多年未见。[食疗保健]:\n台湾小鳊鱼――台细鳊\n[科目]:鲤形目,鲤科,鲌亚科,细鳊属。[英文名]:Taiwanlesser-bream。[俗名、地方名]:[形态特征]:濒危等级:易危。体呈长棱形,侧扁,头后背不显著隆起,腹鳍基至肛门具棱。头小,尖细。吻短而钝,突出。口亚上位,斜裂。无须。眼大,位于头中央偏前。鳞薄而易脱落。侧线位于体中轴之下,前端微下弯,侧线鳞45-47。背鳍位后;胸鳍末端尖;腹鳍短;臀鳍条多,基部长;尾鳍深叉状。体背灰色,下侧面和腹部银白,体侧中轴有灰色纵纹,尾鳍灰色,其它鳍微透明。台细鳊\n[分布、产季]:主要分布在台湾省,此外,在海南岛部分水系、广西钦州(钦江)、广西藤县至云南罗平县的西江中也有分布。[经济价值]:近年来由于南方的小河溪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作用,造成原有环境条件的改变,使台细鳊的生长、繁殖受到很大的影响。[食疗保健]:\n滇池小白鱼――银白鱼\n[科目]:鲤形目,鲤科,鲌亚科,白鱼属。[英文名]:Silveryminnow。[俗名、地方名]:小白鱼。[形态特征]:濒危等级:濒危。体长而侧扁,头后背部处稍隆起,而后平直,腹缘呈弧形,腹棱自腹鳍基向后延伸至肛门。头长略大于体高。吻尖。口端位,下颌稍突出。无须。眼大。侧线在胸鳍上方明显弯折。鳞极小,侧线鳞76-81个。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为后缘光滑的硬刺,起点位于腹鳍起点后上方;胸、腹、臀鳍均短小;尾鳍叉形。体银白色,背部稍暗,腹部浅,各鳍灰白色。银白鱼\n[分布、产季]:银白鱼为我国特有种,仅见于云南滇池。[经济价值]:为中小型鱼类,体长一般为150-250毫米,体重54-270克左右。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是滇池的主要经济鱼类,占鱼产量的50%。由于滇池围湖造田,湖面缩小,湖盆变浅,破坏了水生生物繁殖栖息场所,尤其是产卵场所的石砾滩涂受到严重破坏,迫使银白鱼产卵地的迁移,而新产卵场正是水质污染区。水环境的破坏和酷渔滥捕、湖中引种失误等原因,导致仅分布于滇池的银白鱼资源量大幅度下降。现在仅在捕捞季节偶见。[食疗保健]:\n滇池红梢油鱼――云南鯝\n[科目]:鲤形目,鲤科,鯝亚科,鯝属。[英文名]:Kunmingnase。[俗名、地方名]:油鱼。[形态特征]:濒危等级:濒危。体长,略侧扁,腹部圆。腹棱自腹鳍末端开始延伸至肛门。吻短而钝圆。鼻孔距眼较距吻端近。眼侧上位。口小,横裂,下颌具发达的角质缘。上颌厚而稍突出,下唇很薄。无须。侧线略下弯。侧线鳞72-77。背鳍具后缘光滑的硬刺,背、腹鳍起点相对;胸、腹、臀鳍均短小;尾鳍叉形。生活时背部灰黑色,两侧及腹面银白色。背鳍灰色,臀鳍淡红色,尾鳍橘红色。云南鯝\n[分布、产季]:云南鯝为我国特有种,仅分布于云南滇池。[经济价值]:个体不大,体长一般为120-200毫米。生长较慢。它以肉嫩、味美而在滇池湖畔享有盛名,每逢初冬,肠管周围积满脂肪,故有“油鱼”之称。[食疗保健]:\n傣家巴红鱼――裂峡鲃\n[科目]:鲤形目,鲤科,鲃亚科,裂峡鲃属。[英文名]:Groovedisthmusbarbel。[俗名、地方名]:巴红(傣语音译)。[形态特征]:濒危等级:易危。体长纺锤形,侧扁,腹部圆,无棱。头较大,约占体长的1/3。吻圆钝,略突出,吻端光滑。吻皮不发达。口端位,口角达眼前缘,上唇与吻皮之间有1条沟,该沟后伸绕过口角须基部外侧向前向内伸折成为唇后沟。左右唇后沟互不相通。口角须长约等于眼径。鳃峡中央有1条深纵沟达口下方。鳃膜相连且游离。鳞较大;侧线鳞26-29。背鳍最后硬刺上半部软而下部稍硬且有时有小锯齿;背、臀鳍外缘均内凹。体银白色,背侧暗绿,背、腹鳍始点间有1垂直黑带纹。背鳍灰黑,其它鳍橘红色,尾鳍上下缘黑色。裂峡鲃\n[分布、产季]:裂峡鲃在我国仅分布于澜沧江下游的云南西双版纳的勐腊及勐仑;国外分布于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马来半岛、加里曼丹、苏门答腊及爪哇岛。[经济价值]:在我国澜沧江下游原来较习见。由于该地区人类活动加剧,捕捞过度,再加上毒、炸、电鱼等现象,对此鱼的资源造成严重破坏,致使现在已很少见到这种鱼。[食疗保健]:\n菠萝鱼金线鲃\n[科目]:鲤形目,鲤科,鲃亚科,金线鲃属。[英文名]:Golden-linebarbel。[俗名、地方名]:金线鱼、小洞鱼、菠萝鱼。[形态特征]:濒危等级:濒危。中国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 体长,侧扁,头后背部显著隆起呈弧形。头细长,背面平直,稍下弯。吻尖细,口端位,上唇薄而下唇厚。须2对,发达;吻须短,颌须伸达眼后缘的下方。鳞细小,沿侧线鳞则比较大,侧线鳞61-69,侧线略下弯。背鳍外缘稍内凹或平截,背鳍刺较细,基部粗硬,后缘锯齿细弱,顶端柔软分节,起点位于腹鳍稍后。全身呈淡黄色,头侧与背部略带青灰色,体侧近背部有许多淡灰色圆斑;腹部白色各鳍均为金黄色。金线鲃\n[分布、产季]:金线鲃为我国特有种,常见于云南东部的各湖泊中,其中以阳宗海和滇池为最多。[经济价值]:金线鲃为云南特有的一种经济鱼类。体型较小,一般体长为100-230毫米,体重为50-250克左右,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为云南地区的名贵鱼类之一。[食疗保健]:其肉入药鲜用,具有滋阴调元、暖肾填精的功效,主治虚劳损伤、肾虚滑精等症。\n棒子鱼――似鱤\n[科目]:鲤形目,鲤科,鲃亚科,似鱤属。[英文名]:Shutfle-likecarp。[俗名、地方名]:竿鮈、棒子鱼、香花鱤、墨线鱤、杆条鱼。[形态特征]:濒危等级:易危。体长,呈圆棒状,背鳍之后稍侧扁,腹缘无棱。头较长,其长大于体高。吻尖,圆锥状。口端位,口裂极深,几成水平,上下颌几等长,上颌末端达到或超过眼前缘的垂线;唇较肥厚,紧包于颌外表,下颌骨联合处内侧有1突起,与上颌的凹陷镶嵌;唇后沟前伸到颏部中断。无须。眼大,位较高,外突。眼后头长远大于吻长。鳃孔大。鳞小,侧线鳞90-100。背、腹鳍起点相对,背鳍无硬刺;尾鳍尖深叉状;其它鳍均短。体背侧青灰色带暗红,腹部银白,沿体侧中轴3-4行纵行鳞片具黑条纹,后段色深,尾柄背侧鲜红。似鱤\n[分布、产季]:似鱤主要分布在西江、南盘江水系,以及云南东南部的异龙湖及贵州南部;国外达越南的部分地区,如谅山等地。[经济价值]:由于似鱤为凶猛性肉食性鱼类,体大,肉多而细嫩,肉味鲜美,为优质鱼,为产地主要捕捞对象。近年来的酷渔滥捕,包括电、毒、炸等违法渔法,加之江河上游兴建水利,拦河建坝,阻碍了此鱼的迁移通道,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此外,围湖造田、农田抽水灌溉,导致水位急剧下降,鱼类栖息、繁殖场所遭受破坏,因而资源量急剧下降,目前已成为易危物种。[食疗保健]:\n台湾兔仔鱼――高体白甲鱼\n[科目]:鲤形目,鲤科,鲃亚科,白甲鱼属。[英文名]:Sharp-jawbarbel。[俗名、地方名]:又称高体铲颌鱼。高身鯝、赦免、兔仔。[形态特征]:濒危等级:易危。体高而长,稍侧扁,背鳍前方为最高处,腹部圆,尾柄细。头小而短,头顶显著隆起。吻短,宽圆。吻皮向下伸展覆盖上唇。口下位,横裂,下颌具锐利角质缘。无须。眼小。侧线前段微弯,侧线鳞43-44。背鳍无硬刺,起点近吻端,前于腹鳍起点;臀鳍外缘平截;尾鳍尖长。体背侧青灰,头略带黑色,腹部银白,鳃盖下缘、偶鳍及臀鳍粉红色,背鳍灰黑,鳍膜红色,尾鳍暗黑,中间浅红色。高体白甲鱼\n[分布、产季]:本种仅分布于台湾省南部和东部的河流和山溪。为我国台湾省特有种。[经济价值]:本种过去曾为台湾省产的淡水重要经济鱼类之一。近期由于河川自然环境受到人为因素的破坏;水利建设工程引起水文条件变化,水流量减少,水位降低,鱼类正常的繁殖和生活均受影响;工农业废水的排放造成水体水质的恶化,原有生境有比较明显的改变;加之过度捕捞等综合因素,促使本种数量的急剧下降。现已处于易危状态。[食疗保健]:\n红尾勾叶结鱼\n[科目]:鲤形目,鲤科,鲃亚科,结鱼属。[英文名]:Trilobed-lipbarbel。[俗名、地方名]:五涧鲮、红尾勾、高鲮。[形态特征]:濒危等级:易危。体长而侧扁,背部隆起,腹面平,尾柄细。头大。吻稍尖。前眶骨前缘具缺刻和裂纹。口下位,呈马蹄形。唇肥厚,紧贴于颌的外表,上唇不分叶;下唇明显向下卷,在颏部有发达的舌状中叶,后端卷缩稍尖,末端超过口角;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须2对,吻须细弱,口角须长。侧线鳞44-50。叶结鱼\n背鳍刺粗壮,具锯齿,有一向前平卧的倒刺;臀鳍长,后伸达尾鳍基;尾鳍深分叉。体浅橄榄色,背部鳞片具黑边,体侧有5条带状垂直斑纹,其间具大黑点,背鳍膜末端微黑,尾、臀鳍橘红色。[分布、产季]:叶结鱼分布于西江水系干支流中。[经济价值]:由于捕捞过度和生态环境发生变化,水质恶化等原因,对鱼类正常生活和繁殖产生很大影响,使其资源量显著减少。目前,在西江水系中尚存一定数量的个体,但与以往相比个体数量已显著减少。[食疗保健]:\n红眼角鱼\n[科目]:鲤形目,鲤科,野鲮亚科,角鱼属。[英文名]:Bihornedbarb。[俗名、地方名]:红眼鱼。[形态特征]:濒危等级:濒危。体细长,前端近圆筒状,后端侧扁。头小。吻圆钝,两侧各有一可活动的三角形小侧叶,吻皮向腹面扩展,盖住上颌,边缘成流苏状。口下位;上唇消失;下唇与下颌分离,前缘腹面有一横带,上被小乳突。两颌具薄角质缘。须2对;吻须位于吻侧沟的始端,较眼半径长;口角须颇小,隐于口角内。红眼角鱼\n鼻孔周围有白色小颗粒,疏密不一。侧线鳞36-38个。体背和侧部青灰色,杂云纹斑,腹部灰白。背鳍上部和臀鳍中部灰黑;尾鳍下缘黑色,其余浅灰色。眼为红色。[分布、产季]:角鱼属为东洋区一特有属,共有数种,以中南半岛为分布中心,向南伸展达苏门答腊,向西至印度。本种在国内仅发现于云南泸水县及保山县(属怒江水系),为偶见种类;在怒江下游缅甸的萨尔温江可能亦产。[经济价值]:主要栖息于底质多岩石清水江河的下层。刮食着生藻类。体型较小,体长一般100-150毫米。[食疗保健]:\n老鼠鱼――大眼卷口鱼\n[科目]:鲤形目,鲤科,野鲮亚科,卷口鱼属。[英文名]:Rat-mouthbarbel,Bigeyeratmouthbarbel。[俗名、地方名]:四方头、深眼丁、油鱼。[形态特征]:濒危等级:濒危。体呈圆筒状,头后隆起,腹面较平直,尾柄粗短。头短而宽。吻圆钝,有侧沟通向口角。吻皮中部下包,边缘纵列成10余条具侧枝的流苏,流苏短小,其基部具多数圆锥状小乳突。下唇边缘和腹面有许多短须状突起。口小,下位,呈“∏”型。上颌尖,与吻皮分离;下颌圆,与下唇分离;上下颌边缘均具发达的角质。须2对,短小;吻须较长,末端至多伸达眼前缘。眼大。侧线平,侧线鳞37-41个。背鳍无硬刺,其起点近吻端;臀鳍长。体暗绿色,背及头部色深,腹部白色,各鳍灰色。大眼卷口鱼\n[分布、产季]:分布区狭窄,仅西江水系的左江、邕江及柳江的部分地区。属于稀有物种。[经济价值]:多生活于底质为石砾石、清澄的水体中。个体小,常见个体以100克左右较普遍。[食疗保健]:\n墨笔鱼――长麦穗鱼\n[科目]:鲤形目,鲤科,鮈亚科,麦穗鱼属。[英文名]:Slendertop-mouthgudgeon。[俗名、地方名]:墨笔鱼。[形态特征]:濒危等级:易危。体纤细,近长圆筒形。头小,甚尖,几近楔形。吻尖细,平扁。口极小,上位,口裂几近垂直。唇薄。无须。鼻孔小,近眼。眼大,位偏上。侧线平直,侧线鳞43-45个。背鳍起点位于体中央;其它鳍均短小。体银灰略暗,中轴宽黑纹自吻端达尾,其上方具4条细黑纵纹,背中央1条。背、尾鳍具零散小黑点,尾鳍基具1大黑斑。长麦穗鱼\n[分布、产季]:长麦穗鱼为我国特有种。分布于西江水系的桂林、阳朔等地以及浙江富春江、安徽秋浦河等。现仅在浙江、安徽部分江河中发现少量个体。[经济价值]:为生活于河流上层的鱼类,一般栖息在小支流为多,以清澈的缓流水环境最为相宜。生殖季节为5-6月份。[食疗保健]:\n海南小银鮈\n[科目]:鲤形目,鲤科,鮈亚科,银鮈属。[英文名]:Smallsilvergudgeon。[俗名、地方名]:小银鮈[形态特征]:濒危等级:濒危。体稍长且高,前部略粗壮,腹部圆,尾柄细长。头小。吻端尖。口小,亚下位,深弧形。唇薄。无须。眼大。侧线平直,侧线鳞33-34个。背鳍无硬刺;胸、腹鳍短,末端尖;尾鳍深叉。体浅灰色,背部深,腹部略带肉红,背中线有铅黑细纹,体中轴有黑纵纹,后段明显。背、尾鳍具黑纹,其它鳍灰白色。小银鮈\n[分布、产季]:分布区窄,仅限于海南省南渡江和万泉河水系的局部地区。数量甚稀少,为临近濒危的偶见种类。[经济价值]:目前分布区的生态环境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加之有害渔法的作用对种群造成极大的危害。极稀少的自然资源更见缩减。[食疗保健]:\n黄河鸽子鱼――北方铜鱼\n[科目]:鲤形目,鲤科,鮈亚科,铜鱼属。[英文名]:Northernbronzegudgeon。[俗名、地方名]:鸽子鱼、沙嘴子、尖嘴水密子、黄头鱼(古名)。[形态特征]:濒危等级:濒危。体长,粗壮,前端圆筒形,尾柄部高,稍侧扁。头小,稍平扁,头后背部稍隆起。吻尖而突出。口下位,马蹄形,略宽。唇较发达,口角处稍游离。须1对,粗长,末端超过前鳃盖骨的后缘。鼻孔大于眼径。眼小。侧线鳞55-56个。胸、腹、尾鳍基部具有不规则排列的小鳞片,背、臀鳍基部具鳞鞘。背鳍位于体中央的前部;胸鳍宽长,但不达腹鳍基;尾鳍上叶略长。体轻灰略带黄色,体侧具青紫色斑,腹部银白色略带黄,背鳍灰黑色,其它鳍灰黄色。北方铜鱼\n[分布、产季]:分布于黄河水系,以兰州、宁夏的青铜峡一带的中上游河段为多。[经济价值]:北方铜鱼原来在黄河上游数量较大,且个体大,富含脂肪,味特肥美,是宁夏、甘肃等地的珍贵经济鱼类,称“黄河鸽子鱼”,以靖远一带最多。但在长期无节制的开发中,严重捕捞过度,资源急剧下降。三门峡等水利枢纽的建设阻断了北方铜鱼的洄游通道,加之水文条件的改变,影响产卵场的生境,诸多因素的作用,导致北方铜鱼面临濒危。[食疗保健]:\n新疆尖嘴鱼――塔里木裂腹鱼\n[科目]: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裂腹鱼属。[英文名]:Tarimschizothoracin。[俗名、地方名]:尖嘴鱼。[形态特征]:濒危等级:濒危。体长,略侧扁,体背稍隆起,腹部圆。头小,锥形。吻尖。口亚下位,近马蹄形。唇光滑。下颌内侧稍具角质。下唇特别细狭,分为左右两叶。须2对,等长或口角须稍长,其长度约等于眼径。眼小。鳞细小,胸部裸露,腹部具臀鳍2行,侧线鳞110-118个。背鳍硬刺发达,后缘有锯齿,背、腹鳍起点相对;尾鳍叶端稍圆。体背蓝灰,腹部银白,胸、腹、臀鳍浅黄,尾鳍浅红色。塔里木裂腹鱼\n[分布、产季]:塔里木裂腹鱼是新疆特有鱼类,分布于塔里木水系。[经济价值]:原来是塔里木水系特有的主要经济鱼类。自1960年始,捕捞数量不断增加,造成过度的现象,补充群体的数量不足,故种群减少速度加快。同时,由于外来种的引进,在外来物种与土著种竞争中,外来鱼类占优势,加之为发展生产而大量开垦荒地,引水灌田而导致水流枯竭,生态环境恶化,使这种生长缓慢、成熟年龄较迟的鱼类,资源量逐年下降,目前已经临近濒危。[食疗保健]:\n大理弓鱼――大理裂腹鱼\n[科目]: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裂腹鱼属,裂尻鱼亚属。[英文名]:DaliSchizothoracin。[俗名、地方名]:弓鱼,竿鱼。[形态特征]:濒危等级:濒危。中国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体细长,稍侧扁,头小且短,吻短,与眼径等长。口端位,口裂微倾斜。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下唇细窄,唇后沟在下颌前会合处中断,下颌边缘没有角质化。眼大;须2对,颌须比吻须稍长。体覆细鳞,排列不整齐,形状不规则;腹部自鳃峡到腹鳍基部裸露无鳞,或仅有少数埋入皮内的鳞片痕迹。侧线微弯,侧线鳞为96-108个,肛门和臀鳍两侧各有1行大鳞;背鳍具一硬刺,其后缘具细小的锯齿。体背部浅褐色或黄褐色,腹部灰白色或略带淡黄;生殖期雌体肛门处特别膨大,带淡红色,臀鳍长且肥厚;雄体吻部出现发达的珠星。大理裂腹鱼\n[分布、产季]:大理裂腹鱼为我国特有种,分布于云南洱海及其附属水系。[经济价值]:大理裂腹鱼为云南大理洱海特产的一种经济鱼类,历史上占洱海渔获物的30%左右,体型虽不大(大者可达体长200-300毫米,200-250克,小的只有50-100克),但产量很大。肉厚多脂,营养丰富,肉味腴美;其鱼卵与裂腹鱼亚科的许多种类不同,卵无毒,味美,可供食用,故群众喜食之,向称为云南名产。[食疗保健]:其肉供药用,鲜食具有滋补、止血、解毒之功效,主治妇女劳损、崩漏下血、小儿痰热、风痛、丹毒等症。\n新疆大头鱼――扁吻鱼\n[科目]: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扁吻鱼属。[英文名]:Bigheadschizothracin。[俗名、地方名]:大头鱼、老虎鱼。[形态特征]:濒危等级:濒危。中国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体修长而侧扁,体背隆起,腹部圆。头大。吻宽平。口宽大,斜裂,下颌前端厚,略长于上颌,其边缘无角质。须1对,位于口角。眼小。鳃孔大,鳃峡窄。侧线鳞105-115个。胸部裸露,腹部鳞片埋于皮下,臀鳍发达,背鳍硬刺强,后缘具锯齿,背、腹鳍起点相对。体背侧蓝灰色,腹部银白色,胸、腹、臀鳍浅橙红色,尾鳍浅红色。扁吻鱼\n[分布、产季]:扁吻鱼为新疆塔里木盆地的特有鱼类,仅分布于塔里木河水系,海拔800-1200米之间。[经济价值]:一种生活在湖泊、河流水体中的大型底栖鱼类,栖息环境静水、缓流均可。为凶猛肉食性鱼类,以鱼类和水生昆虫等为食。4月底、5月初溯河产卵。个体较大,最大个体长可达2米。[食疗保健]:\n金沙江花鱼――裸腹叶须鱼\n[科目]: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叶须鱼属。[英文名]:Bilobedlipschizothoracin。[俗名、地方名]:又名裸腹重唇鱼,俗称:花鱼。[形态特征]:濒危等级:易危。体长,略呈圆筒形。头锥形。吻突出。口下位,马蹄形,下颌前缘无角质,内侧微具角质。下唇发达,分2叶,无中叶,两侧叶前部相连,后缘内卷。须1对,位于口角,粗壮而长。体被细鳞,体侧近腹部处鳞片退化,埋于皮下或胸、腹部裸露;侧线鳞98-117个,其大小约为体鳞的2倍。臀鳍发达。背鳍无硬刺,起点在腹鳍之前。体背灰褐色,分布有均匀、不规则的小斑点,腹部灰白,头上部及背、胸、尾鳍具有多数斑点。裸腹叶须鱼\n[分布、产季]:分布于四川及云南境内的金沙江水系和怒江、澜沧江。[经济价值]:原在金沙江中有一定数量。近年来由于高强度捕捞,捕捞量远远超过资源的自然增殖量。加之生态环境的变化,水体污染等原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在一些江段已基本绝迹,仅在上游偏僻地区有少量个体。[食疗保健]:\n西藏裸鲤鱼――尖裸鲤\n[科目]: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尖裸鲤属。[英文名]:Nakedschizothoracin。[俗名、地方名]:斯氏裸鲤鱼。[形态特征]:濒危等级:濒危。体修长,略侧扁。头长锥形。吻部尖长。口大,端位,呈深弧形。上唇较发达;下唇细狭,不发达,分为左右两叶。颏及颊部有粘液腔。无须。眼较小。体裸露无鳞,仅肩带处有少数不规则的鳞片及纵行的臀鳞。背鳍刺粗壮,后缘具深锯齿,背鳍位置较后;胸鳍短。体背侧青灰色,有暗斑,腹部银白色。背、尾鳍青灰色,胸、腹、臀鳍末端橙红,背、尾鳍上具多数斑点。尖裸鲤\n[分布、产季]:尖裸鲤为我国特有种,仅分布于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最大个体可达600毫米以上,体重超过3.5公斤。[经济价值]:尖裸鲤的分布局限,数量不多,生长速度缓慢,性成熟年龄迟。过去由于藏民受传统和宗教的影响而不食鱼,使尖裸鲤能长期保持一定的种群数量。自20世纪50年代之后,大量内地人口进藏开发,捕鱼强度不断增强,其捕捞量远远超过其生长的速度,造成目前种群数量锐减。[食疗保健]:\n大嘴鳇鱼――骨唇黄河鱼\n[科目]: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黄河鱼属。[英文名]:Huanghenakedcarp。[俗名、地方名]:大嘴鳇鱼、鳇精、小花鱼、黄河鱼。[形态特征]:濒危等级:易危。体长,稍侧扁。头锥形。吻略突出。口下位,横裂;下颌角质发达并向口腔内部倾斜,形成不很锐利的截形前缘;下唇较发达,不分叶,表面光滑无乳突;唇后沟连续,两侧深,中间浅。无须。眼稍大。体裸露,仅在肩处有少数不规则的鳞片和腹、臀鳍间的臀鳍。侧线鳞在体前部为皮褶状,后部不明显。背鳍硬刺强,具深锯齿,起点位于体的前半部,在腹鳍起点之前;尾鳍呈尖叉状。体背侧灰褐色带黄,腹侧银白,体侧具少数暗斑块,各鳍浅灰色或黄灰色。骨唇黄河鱼\n[分布、产季]:骨唇黄河鱼为我国特有种。仅分布于青海省龙羊峡以上的黄河上游及其支流白河和黑河。[经济价值]:本种分布较窄,原来在青海省的扎陵湖及鄂陵湖内有一定数量,有一定经济价值。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而该种的分布局限性和生长缓慢、成熟年龄迟,造成其资源受到影响而下降,数量显著减少。 个体不大,体长一般为150-250毫米。[食疗保健]:\n小嘴鳇鱼――扁咽齿鱼\n[科目]: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扁咽齿鱼属。[英文名]:Widetoothschizothoracin。[俗名、地方名]:又称扁咽齿鱼。俗称:小嘴巴鱼、鳇鱼、草地鱼。[形态特征]:濒危等级:易危。体长,侧扁,体背隆起,腹部平坦。头锥形。吻钝圆。口下位,横裂;下颌具锐利发达的角质前缘。上唇宽厚,下唇细狭。唇后沟止于口角。无须。体裸露无鳞,仅具臀鳞;肩带处鳞片消失或仅留痕迹;侧线鳞不明显。背鳍刺强,具深锯齿,背、腹鳍起点相对;臀鳍位后;尾柄短。体背侧黄褐色或青褐色,腹部浅黄或灰白色。腹、臀鳍浅黄色,背、尾鳍青灰色。扁咽齿鱼\n[分布、产季]:扁咽齿鱼为我国特有种。分布区狭窄,仅分布于黄河上游高原的宽谷河流。[经济价值]:适应生活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河流中,栖息环境为水底多砾石、水质清澈的缓流或静水水体,常喜在草甸下穴居。其食性单一,以下颌刮食水底附着藻类等为食。生殖期在5-6月开冻之后,产卵场在水深1米以内的缓流处。常见个体重为1.5-2.0公斤。目前,分布区已逐渐缩小到人烟稀少的高原草甸深处。[食疗保健]:\n广西乌鲤――乌原鲤\n[科目]:鲤形目,鲤科,鲤亚科,原鲤属。[英文名]:Chineseinkcarp。[俗名、地方名]:乌鲤,墨鲤,乌鲫,乌钩,黑鲤。[形态特征]:濒危等级:易危。体侧扁,成长菱形,背部隆起甚高,腹部平直。头较小,吻较长,吻长大于或等于眼后头长。口端位,呈半月形;唇很厚,表面有许多明显而细小的乳头状突起。须2对,较长,颌须较吻须粗长。侧线微下弯,侧线鳞41-45个,背鳍与臀鳍均具强壮的硬刺,其后缘呈锯齿形。背鳍外缘内凹,基底长,分枝鳍条为16-18。胸鳍较长,末端达到或超过腹鳍起点。头部和体背部暗黑色,腹部银白;每个鳞片的前部有一黑点,联成体侧明显的纵纹;各鳍为深黑色。乌原鲤\n[分布、产季]:乌原鲤分布于西江水系干支流,在广西境内为普通的上等食用鱼类。[经济价值]:市场上常见者多为0.5-1.0公斤重的个体,最大个体能长至重7公斤。产量虽不高,但其体厚,肉味鲜美可口,故被视为上等经济鱼类。[食疗保健]:\n四川黑鲤――岩原鲤\n[科目]:鲤形目,鲤科,鲤亚科,原鲤属。[英文名]:岩鲤、黑鲤、岩鲤鲃、墨鲤、水子、鬼头鱼。[俗名、地方名]:Rockcarp。[形态特征]:濒危等级:易危。体侧扁,呈菱形,背部隆起成弧形,腹部圆。头小,呈圆锥形,吻较尖,吻长小于眼后头长。口亚下位,呈马蹄形;唇厚,唇上有不大明显的乳头状突起,小鱼则完全没有。须2对,后对比前对略长,鱼眼径约等长。眼大。侧线平直,侧线鳞43-45个。背、臀鳍刺均特别强壮,后缘有锯齿。背鳍外缘平直,基底长,分枝鳍条为18-21;背、腹鳍起点相对。胸鳍长,末端达腹鳍起点。头部及体背部深黑色或黑紫色,略带蓝紫色光泽,腹部银白。每一鳞片的后部有1黑斑。尾鳍后缘有1黑色的边缘。在生殖期间,雄鱼各鳍为深黑色,头部有珠星。岩原鲤\n[分布、产季]: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支流。[经济价值]:在长江上游渔业中,经济价值较高。产量不高,但它具有体腔小,肉原质嫩,味鲜美等优点,为人们所喜爱,中型的上等经济鱼类。[食疗保健]:\n滇池麻鲤――小鲤\n[科目]:鲤形目,鲤科,鲤亚科,鲤属。[英文名]:Dianchicarp。[俗名、地方名]:又称:中鲤。俗称:菜呼、麻鱼、马边鱼。[形态特征]:濒危等级:濒危。体型似鲤,侧扁,背微隆起,腹圆而平直。头锥形。吻短,稍尖。口端位,马蹄形。唇薄。须2对,吻须较口角须长。鳞较大,侧线鳞36-39。背、臀鳍均具硬刺,后缘具细齿;背、腹鳍起点相对或背鳍稍后,外缘微凹;偶鳍均大。主行下咽齿第二、三枚齿冠面具一道沟纹。头部和体背部青灰色,体侧及腹部淡黄色;眼上部红色;背、尾鳍灰绿色,其它各鳍边缘黄色。小鲤\n[分布、产季]:小鲤为我国特有种,仅分布于云南滇池,历史产量不高。[经济价值]:多栖息于水草较多的静水水体中,为中下层鱼类。食性杂,以动物性饵料为主,以水生昆虫和小虾占多数,其次是小螺、丝装藻类和枝角类等,偶尔也食少量小鱼。5、6月为繁殖期,也有少数延至7月初,喜在近湖边的岸滩具泥沙的地方产卵,怀卵量少,一般仅万粒上下。个体不大,一般体长120-160毫米。生长较慢,一般体重约250克左右。[食疗保健]:\n小红眼鱼――异龙鲤\n[科目]:鲤形目,鲤科,鲤亚科,鲤属。[英文名]:Yilonglakecarp。[俗名、地方名]:红眼尖嘴、小红眼鱼。[形态特征]:濒危等级:绝灭。体型似鲤。头锥形。吻尖。口端位,呈马蹄形,口裂略斜,上颌略长于下颌。唇较薄。须2对,发达,口角须较吻须长。眼大。鳞较大,侧线鳞37-39个。背、臀鳍均具后缘带细锯齿的硬刺,背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之后,外缘平直;胸、腹鳍均长。下咽齿主行的第二、三枚齿齿冠具一道沟纹。头部和体背灰黑或带浅绿色,体侧银白带黄色,腹部乳白色;眼球上部橙红色;奇鳍灰色,偶鳍微黄。异龙鲤\n[分布、产季]:异龙鲤为我国特有种,分布于云南异龙湖。[经济价值]:多栖息于湖中深水无草处。主食浮游生物。产卵期为4-5月,卵产于草上。个体不大,体长约100-130毫米。[食疗保健]:\n洱海老鱼头――大眼鲤\n[科目]:鲤形目,鲤科,鲤亚科,鲤属。[英文名]:Bigeyecarp。[俗名、地方名]:老鱼头、壳子鱼、草壳鱼。[形态特征]:濒危等级:濒危。体形似鲤。背部不显著隆起。头大,宽而侧扁,头长约与体高等长。吻短钝。口端位,呈深弧形,上下颌约等长。须2或1对,吻须甚短小,或消失。眼大。鳞较大,侧线鳞35-37个。背、臀鳍均具后缘有细齿的硬刺;背、腹鳍起点相对或背鳍稍前,背鳍外缘明显内凹;偶鳍均大。下咽齿主行第二枚齿齿冠具2-3道沟纹。侧银灰色,腹部灰色,腹部白色。各鳍浅黄色。唇前缘黑色。侧线上方各鳞片后缘有新月形小黑斑。头侧和肩带处有银白色斑。大眼鲤\n[分布、产季]:大眼鲤为我国特有种,仅分布于云南洱海。[经济价值]:生活在沿岸带的中上层水域,冬季在水较深的地方栖息。喜集群活动。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小鱼、虾及丝状藻等。产卵期为5-6月,产卵场主要在浅水地带水质清澈、底质为砾石处,产卵于水草上。一般体长70毫米左右个体性成熟。成鱼重达1公斤以上。[食疗保健]:\n洱海春鱼――大眼鲤\n[科目]:鲤形目,鲤科,鲤亚科,鲤属。[英文名]:Longpectoralcarp,Longfincarp。[俗名、地方名]:春鱼。[形态特征]:濒危等级:易危。体形似鲤。头较窄,长大于体高。吻尖长。口端位,上颌略长于下颌。须通常为2对,也有1对,吻须短小,常缺如。眼较大。背、臀鳍均具后缘有细齿的硬刺;背、腹鳍起点相对或背鳍稍后,背鳍外缘显著内凹;胸鳍达到或超过腹鳍起点;腹、臀鳍均大。下咽齿主行第二枚齿齿冠具3道沟纹。体背部青黑色,腹部白色。体侧上部鳞片具明显黑斑。背鳍与偶鳍浅黄略带红色,尾鳍浅红色。大眼鲤\n[分布、产季]:春鲤为我国特有种,仅见于云南洱海。[经济价值]:平时栖息于湖中敞水区。食性杂,主要摄食底栖寡毛类动物,也食昆虫、螺蛳、小型甲壳动物、水生植物等。达到性成熟的最小个体约为200毫米。产卵期在3-5月,较集中于4月,因产卵较早,故有春鱼之称。卵产于狐尾藻、马来眼子菜等水生植物上。[食疗保健]:\n云南大头鱼――大头鲤\n[科目]:鲤形目,鲤科,鲤亚科,鲤属。[英文名]:Barblesscarp。[俗名、地方名]:大头鱼,碌鱼(《澂江府志》)。[形态特征]:濒危等级:易危。中国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体形似鲤。尾柄细长。头特别大而宽,头长大于体高和背鳍基长;头背宽而平坦。口阔且大,亚上位,弧形,口裂显著倾斜,口宽大于吻长。无须。下咽齿主行第二枚齿齿冠具2-5道沟纹。鳃耙排列甚细密,在48个以上,其长度超过鳃丝长。鳞大,侧线鳞34-37个。背鳍和臀鳍均具带细锯齿的硬刺。背、腹鳍起点相对或背鳍稍长,背鳍基长,鳍条短,外缘深凹,胸、腹、臀鳍均大;胸鳍达腹鳍。体背部青灰色,腹部银白色,背鳍灰黑色,偶鳍及尾鳍淡黄色,尾鳍下叶带红色。大头鲤\n[分布、产季]:大头鲤为我国特有种,仅分布于云南省的星云湖和杞麓湖。[经济价值]:因其肉细嫩,含脂量高,味美,颇受人们欢迎。在20世纪50-60年代曾为产区的主要经济鱼类,在两个湖的渔产量中,占极大优势,曾占总产量的70%左右。自70年代引进鲢、鳙,与大头鱼产生食物竞争;在引种时又带来了鰕虎鱼、鳑鮍、麦穗鱼等小型野杂鱼,这些鱼生命力强,且大量吞食鱼卵;再则湖泊水位下降,水草减少而破坏了产卵场;长期的酷渔滥捕;大头鱼自身抗病力弱,生长缓慢,适应环境差等综合因素,导致资源的锐减,目前大头鱼在星云湖和杞麓湖中,仅占鱼产量的0.5%左右。[食疗保健]:\n云南黄尖嘴――云南鲤\n[科目]:鲤形目,鲤科,鲤亚科,鲤属。[英文名]:Yunnancarp。[俗名、地方名]:黄尖嘴。[形态特征]:濒危等级:濒危。体形似鲤。头长,尖而窄。吻尖长,鼻孔前方微隆。口亚上位,下颌稍突出。无须,或口角偶有1对短须。眼较大。鳞较大,侧线鳞35-37。背、臀鳍均具后缘有细齿的硬刺;背、腹鳍起点几乎相对,背鳍外缘内凹;胸、腹、臀鳍均小。下咽齿主行第二枚齿齿冠具沟纹3-4道。体背部黄绿色,体侧渐淡带银白色。背、尾鳍草绿带灰黑色。胸、腹、臀鳍金黄色。尾鳍下叶稍带红色。云南鲤\n[分布、产季]:云南鲤为我国特有种,仅分布于云南杞麓湖。[经济价值]:喜生活于水草丛生的浅水处,多在水体的中下层游动和摄取食物,行动较迅速。适应力强,离水不易死亡。杂食性,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如小鱼、虾、水生昆虫的幼虫等,部分个体也摄食水草。产卵期为4-5月,卵粘附于水草上。体长130毫米的个体已达性成熟。一般2-3龄后生长迅速显著增加。常见个体体长100-200毫米,大个体体重可达500克左右。[食疗保健]:\n云南龙眼鲤――翘嘴鲤\n[科目]:鲤形目,鲤科,鲤亚科,鲤属。[英文名]:Top-mouthcarp。[俗名、地方名]:[形态特征]:濒危等级:濒危。体形似鲤。头后背部显著隆起。头尖长,头长大于体高或背鳍基部长。吻长而尖,鼻孔前方显著隆起。口上位,下颌突出于上颌之前,口裂顶端在眼中部水平线之上。无须。眼较大。鳞较大,侧线鳞36-39个。背、臀鳍均具后缘有细齿的硬刺;背、腹鳍起点几乎相对,背鳍外缘明显内凹;胸、腹鳍均大。下咽齿主行第二枚齿齿冠具2-4道沟纹。背部黄绿色,体侧渐淡,腹部银白色。胸鳍略带灰色,其它各鳍淡黄色。体侧鳞后部具一新月形小斑。翘嘴鲤\n[分布、产季]:翘嘴鲤为我国特有种,仅分布于云南杞麓湖。[经济价值]:主要栖息于水草较多的深水处。杂食性,主食虾和小鱼,兼食水草。个体较大,一般体长为170-300毫米。[食疗保健]:\n八根胡子鱼――平鳍鳅鮀\n[科目]:鲤形目,鲤科,鳅鮀亚科,鳅鮀属。[英文名]:Eight-whiskergudgeon。[俗名、地方名]:[形态特征]:濒危等级:濒危。体长圆筒形,头胸部宽,略平扁,腹部平,尾柄侧扁,细长。头大而宽,头宽大于头高,头背具细小皮质棱脊。吻钝圆。口大,下位,宽弧形。上唇具皱褶,下唇光滑。须4对,1对口角须,3对颏须,稍长。眼小。侧线鳞41-42个。背部及体侧鳞片大多具棱脊,腹面裸露,并扩展至部分体侧。背、腹鳍起点相对,位于体正中;胸鳍宽短,第三鳍条最长且突出;尾鳍深叉状。体背侧灰褐,腹部灰白,侧线上方具一黑纵纹,背鳍微黑,其它鳍灰白色。平鳍鳅鮀\n[分布、产季]:分布于甘肃兰州至陇中一带的黄河干支流。[经济价值]:分布于甘肃兰州至陇中一带的黄河干支流。数量极少,过去偶见,目前更难见到。主要原因是本种对生活条件要求较高,稍受外界因素干扰,如水土流失、泥沙含量上升等水体小生境的变化,都会对其生存产生较大的影响。加之有害渔法的伤害,致使原来种群数量甚少的本种更趋减少。[食疗保健]:\n西藏扁吻鱼――平鳍裸吻鱼\n[科目]:鲤形目,裸吻鱼科,裸吻鱼属。[英文名]:Naked-snoutcarp。[俗名、地方名]:扁吻鱼。[形态特征]:濒危等级:濒危。体长,粗壮,背鳍弧形,胸腹部平直,体前部平扁,后部侧扁,尾柄细长。头小,稍扁平。吻部宽扁,前端扁薄。口小,下位,横宽。吻皮发达,两侧有深沟斜向口角,吻皮、上唇和上颌各自分离,吻皮向下保盖住上唇,上颌外露,细狭,边缘软而透明;下颌突露于下唇之前,具锐缘。吻皮和下唇边缘的狭区具细小的乳突。无吻须,具口角须1对,极短小,隐埋于吻皮内侧上下唇相连处。眼稍小。侧线鳞43-46个。背鳍刺弱,光滑;偶鳍平展,胸鳍宽大,具8-9根不分支鳍条;尾鳍叉形。体背褐色,沿侧线具7-10块深色斑,腹部色浅。平鳍裸吻鱼\n[分布、产季]:本种分布于西藏雅鲁藏布江下游支流,国外分布到印度的布拉马普特河水系。[经济价值]:一种小型鱼类。生活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小溪流中,常喜栖息在溪涧湍急或小河砾石间隙活动。为杂食性鱼类。以藻类和水生无脊椎动物等为主要食物。产卵期约在7-8月。[食疗保健]:\n高原土鲇鱼――似鲇高原鳅\n[科目]:鲤形目,鳅科,条鳅亚科,高原鳅属。[英文名]:Catfish-likeloach。[俗名、地方名]:土鲇鱼、石板头。[形态特征]:濒危等级:易危。体粗壮,前端宽阔,稍平扁,后端近圆形,尾柄细圆。头大,平扁,背面观呈三角形。口大,下位,弧形。唇无乳突,下颌匙状。须3对,吻须2对较短,口角须1对长。眼小。体无鳞,体表皮肤散布有短条状和乳突状的皮质突起。侧线平直。背鳍位于体中部,与腹鳍相对;胸鳍平展;尾鳍内凹,上叶稍长。体背侧黄褐色,腹部浅黄,体背及体侧具黑褐色的圈纹和云斑,各鳍均具斑点。[分布、产季]:分布于甘肃省靖远到青海省贵德一带的黄河上游干支流及附属湖泊。似鲇高原鳅\n[经济价值]:为肉食性鱼类,成鱼以捕食鱼类为主,幼鱼食水生昆虫幼虫。7-8月份产卵。为鳅科鱼类中最大的种,常见个体体长150-480毫米左右,最大个体体长482毫米,重1.5公斤。似鲇高原鳅曾为产地的经济鱼类。由于高原鱼类生长十分缓慢,而在黄河上游一带优质鱼类甚少,似鲇高原鳅不仅个体大,而且肌肉丰腴、肉味佳,故被视为经济食用鱼类而大量捕捞,结果导致资源大幅度下降,目前仅在人眼较稀少的高原地区,仍保持一定数量。[食疗保健]:\n长江火花鱼――长薄鳅\n[科目]:鲤形目,鳅科,沙鳅亚科,薄鳅属。[英文名]:Elongateloach。[俗名、地方名]:花鱼、花斑鳅、花泥鳅、花鳅、红沙鳅钻、火军。[形态特征]:濒危等级:易危。体长,侧扁,尾柄高而粗壮。头侧扁而尖,头长大于体高。吻圆钝而短,口较大,亚下位,口裂呈马蹄形。上下唇肥厚;唇褶与颌分离,颐下无钮状突起。须3对,吻须2对,口角须1对。眼很小,眼下缘有1根光滑的硬刺,末端超过眼后缘。鼻孔靠近眼前缘,前鼻孔呈管状,后鼻孔较大,前后鼻孔之间有1分离的皮褶。鳃孔较小,鳃膜在胸鳍基部前缘与峡部侧上方连接。背鳍和臀鳍均短小,没有硬刺;背鳍位于体的后半部;胸、腹鳍短,胸鳍基部具有1个长形的皮褶;尾鳍深叉状。鳞极细小。侧线完全。长薄鳅\n头部背面具有不规则的深褐色花纹,头部侧面及鳃盖部位为黄褐色,身体浅灰褐色。较小个体有6-7条很宽的深褐色横纹,大个体则呈不规则的斑纹。腹部为淡黄褐色。背鳍基部及靠边缘的地方,有两列深褐色的斑纹,背鳍带有黄褐色泽。胸鳍及腹鳍呈橙黄色,并有褐色斑点。臀鳍有2列褐色的斑纹;尾鳍浅黄褐色,有3-4条褐色条纹。[分布、产季]:长薄鳅分布于长江中、上游,从湖北、湖南到四川西部。[经济价值]:长薄鳅是薄鳅类中个体最大的种,一般个体重1.0-1.5公斤,最大个体可达3公斤左右。在长江中上游干支流的渔获物组成中曾占有一定比例,是产地的重要经济鱼类之一。近年来因江河鱼类资源量总体下降,作为其食物的小杂鱼类明显减少,这对长薄鳅的生长有一定影响;其次,江河上流水土流失,水文条件的改变又使栖息条件及产卵场所受到破坏;再则过度捕捞等综合因素,使长薄鳅的数量明显下降。[食疗保健]:\n北方六须鲇――怀头鲇\n[科目]:鲇形目,鲇科,鲇属。[英文名]:Northemsheatfish。[俗名、地方名]:怀头鱼、怀子、六须鲇。[形态特征]:濒危等级:易危。体长,尾头侧扁。头长,平扁。吻钝圆。口大,亚上位,上颌较下颌为短,后伸超过眼后缘;颌齿显露;上、下颌及犁骨均具尖细齿。须3对;上颌须1对,伸达胸鳍;下颌须2对,前须较后须长。眼小,侧上位。体无鳞。背鳍小,无硬刺;胸鳍硬刺较弱,前后缘光滑,伸达腹鳍;腹鳍位于背鳍基后方,伸达臀鳍;臀鳍基部长,臀鳍条83-90,略连尾鳍;尾鳍圆截形。体背侧淡黄灰色,腹侧较淡。怀头鲇\n[分布、产季]:主要分布于黑龙江水系黑河市以下到抚远县江段,松花江、嫩江及乌苏里江等,辽河下游也产;俄罗斯共青团城以下渐少。[经济价值]:据记载最大个体体长达2米,体重40公斤。 过去在黑龙江中游平原区较常见,常与鲇鱼混在一起。20世纪50年代始,由于捕捞过度,自然补充量远小于捕捞量;其次山区水源林的锐减,使江水常流量锐减枯少(枯水季节尤甚),而洪水期泥水暴增,均有害于鱼类资源;再则工业有毒污水的排放,均对鱼类资源造成威胁。20世纪60年代以后,怀头鲇在嫩江齐齐哈尔江段几乎绝迹。[食疗保健]:\n滇池鲇鱼――昆明鲇\n[科目]:鲇形目,鲇科,鲇属。[英文名]:Kunming-lakecatfish,Kunmingcatfish。[俗名、地方名]:鲇鱼。[形态特征]:濒危等级:濒危。体长,背缘接近平直,前驱短,后躯长而侧扁。头宽钝,平扁。吻短,圆钝。口宽大,下颌较上颌长,后端约达眼前缘下方。上、下颌密生绒毛细齿;犁骨齿带中央不连续。须2对,上颌须至多伸达胸鳍基;下颌须细短约可达眼后缘。体无鳞。侧线侧中位。背鳍很小,起点约位于胸鳍起点至臀鳍起点的中点,背鳍条4-6;臀鳍基很长,与尾鳍几乎相连,仅有一缺刻相隔,臀鳍条61-73;胸鳍钝圆,胸鳍刺前缘粗糙;腹鳍小,左右鳍基紧靠,鳍条末端伸过臀鳍起点;尾鳍斜截或略凹,上叶较下叶稍长。头体背侧青灰色,有云状斑纹,腹部乳白色。昆明鲇\n[分布、产季]:昆明鲇为中国特有种,仅分布于云南省昆明滇池。[经济价值]:昆明鲇原为滇池常见鱼类,为食用经济鱼类之一。由于滇池周边人口急骤增多,大量生活水泄入湖内,使湖水富营养化;其次工业废水注入湖中造成水质恶化,再则长期过度捕捞;同时,湖中引种带入一些其它鱼类等因素,使昆明鲇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已几乎绝迹。[食疗保健]:\n珠江骨鱼――长臀鮠\n[科目]:鲇形目,长臀鮠科,长臀鮠属。[英文名]:Helmetcatfish。[俗名、地方名]:骨鱼、枯鱼。[形态特征]:濒危等级:易危。体长,侧扁,背鳍起点为体最高处。头平扁,略呈三角形,背面骨粗糙裸露。吻突出,钝圆。口近端位,弧形,上颌略突出。上颌齿带横列,中间有裂缝;下颌齿带明显,分为左右两块;齿绒状。两鼻孔相隔较远;前鼻孔近吻端,呈短管状;后鼻孔有1发达的鼻须,鼻须一般伸达眼后缘,个别略超过或仅至眼中心。上颌须1对,一般伸达胸鳍刺的1/2-4/5,较小个体可达胸鳍刺的末端。下颌须2对,下颏外侧须一般达胸鳍起点,下颏内侧须可达峡凹部。鳃孔大,鳃膜游离。匙骨后端尖形。体无鳞。长臀鮠\n侧线直线形。背鳍很高,尖刀形,位于体背前部,硬刺的后缘和前缘的上部具弱锯齿;脂鳍短,后端游离;臀鳍甚很长,臀鳍条26-34;胸鳍位低,后伸不达腹鳍;腹鳍位于背鳍基后,伸达臀鳍;尾鳍尖叉状,体背侧橄榄色,腹侧乳白色。鳍灰白,基部黄色。[分布、产季]:长臀鮠为珠江水系特产种,分布于广西的左江、右江、红水河、邑江、郁江、黔江、浔江、西江、桂江,广东的北江,贵州的南盘江。海南岛与云南元江另有一亚种。[经济价值]:长臀鮠原在珠江水系(尤其在广西各江)很习见,最大个体体重可达1公斤。由于其肉味鲜美,含脂肪量较多,原为珠江深受欢迎的主要食用鱼类之一。近数十年来,由于人口骤增,捕捞过度,致使资源量明显减少。[食疗保健]:\n云南弯丝――中臀拟鲿\n[科目]:鲇形目,鲿科,拟鲿属。[英文名]:Dianchibullhead,Dianchilakebullhead。[俗名、地方名]:弯丝。[形态特征]:濒危等级:濒危。体长,背鳍弧度和缓,约与腹缘相等,背鳍之前渐平扁,以后渐侧扁。头平宽大,平扁。吻圆钝。口宽,下位,横裂。两颌及犁、腭骨有齿。后鼻须达眼后缘;上颌须约达胸鳍;下颌前须短,后须达鳃膜。鳃孔大,鳃膜游离。侧线平直。体无鳞。背鳍硬刺锯齿弱;脂鳍基较臀鳍基略短;臀鳍13-17;胸鳍硬刺锯齿强;腹鳍略达臀鳍;尾鳍后缘微凹,近截形。头背包括上枕骨棘背面被皮肤。体黄色,有3-4个大黑斑,腹部较淡。中臀拟鲿\n[分布、产季]:为云南特产种,仅分布于金沙江南侧支流普渡河水系禄劝掌鸠河、滇池。[经济价值]:过去在滇池及其下游为习见鱼类。自20世纪50年代始,由于人口骤增,生活污水及工厂污水向湖内排放过多,使水体富营养化,生态环境剧变,鱼类不能适应生存。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大规模围湖造田,更加剧了鱼类生存的困难。自1958年后数量逐渐减少,至1980年后更为少见,现已处于濒危状态。[食疗保健]:\n滇池央丝――金氏\n[科目]:鲇形目,钝头鮠科,属。[英文名]:King’sbullheadd。[俗名、地方名]:央丝。[形态特征]:濒危等级:濒危。体长,侧扁,背缘拱形,自吻端向后上斜,背鳍以后微向下斜,腹面在腹鳍以前较平直。头稍短。吻钝圆,平扁,吻端几乎平直。口大,端位,横裂。两颌及犁骨有齿,前颌齿带为整块状;下颌齿带弯月形,分为紧靠的左右两块;腭骨无齿。须4对,鼻须、颌须各1对,颏须2对,下颏须伸达胸鳍基,前下颌须较短。眼小,背位,眼缘模糊。鳃孔大,鳃膜游离。金氏\n体无鳞及侧线。头、鳍富有厚皮。脂鳍长,起点不甚明显,后端以一浅缺刻与尾鳍分开。胸鳍硬刺短,后缘靠近基部有锯齿3-4枚,基部有毒腺。胸鳍后缘圆凸。臀鳍外缘圆凸;尾鳍圆形。全身棕灰色,散有不规则的褐色小点,鳍黄色,背、尾鳍中央黑色。[分布、产季]:我国特产鱼类,仅分布于云南省滇池。[经济价值]:生活于底质多石的急流水环境,为底层生活的小型肉食性鱼类。个体小,无经济价值。[食疗保健]:\n版纳西瓜鱼――魾\n[科目]:鲇形目,鮡科魾属。[英文名]:Yellowsisorid-catfish。[俗名、地方名]:面瓜鱼、黄鱼。[形态特征]:濒危等级:易危。头和体前部特别粗大平扁,背缘以背鳍起点处为体最高,往前后渐低,尾柄圆,腹面平。头宽大,前端楔形。吻钝圆。口大,下位,弧形;齿尖锥形,大小不等,下颌齿较前颌齿稀疏,外列齿较大,约呈1行排列。眼小,位于头背侧。具颌须1对和颏须3对,颌须发达,宽扁,末端细长,后伸达胸鳍基后端,颌须有皮褶与吻部相连;颏须纤细。头背及体表皮肤粗糙,布满纵嵴突,腹面光滑。背鳍硬刺后缘光滑,末端柔软,延长成丝状;魾\n脂鳍短;胸鳍平展,硬刺后缘有弱锯齿,末端亦呈丝状,延至腹鳍基后端;尾鳍大,深分叉,上下叶末端延长成丝状。体灰黄,背鳍后方、脂鳍下方及尾鳍基前上方各有一灰黑色大鞍状斑,下延过侧线,偶鳍及尾鳍布有黑斑。[分布、产季]:国内分布于澜沧江下游;国外分布到印度、缅甸和泰国等。[经济价值]:主要栖息于大江河的主河道,为底栖鱼类。性凶猛,猎食性,主食小型鱼类,亦食蛙类及虾类。约在5-6月份繁殖。对其野生状态数量不甚了解。但常可见到。近数十年来,由于产区人口剧增,电、毒、炸等有害捕捞方法的使用较为普遍,致使其资源量急剧减少。[食疗保健]:\n彩色桂鱼――长身鱖\n[科目]:鲈形目,鮨科,长身鱖属。[英文名]:Slendermandarinfish。[俗名、地方名]:称长体鱖。俗称:竹筒鱖、彩鱖、彩桂。[形态特征]:濒危等级:易危。体较细长,近似圆筒形,其长为高的5倍。头长,稍平扁。吻尖。眼中等大,临近头背缘。口裂大,稍倾斜,下颌明显突出;上颌达眼下方。两颌及犁、腭骨有尖齿,口闭合时下颌前端犬齿外露。前鳃盖骨后缘有十多枚细锯齿,腹缘有向前倾斜的鳃盖骨棘2枚。鳃盖后端有1枚扁平棘,其上端有较小的短棘1枚。鳃膜左右分离且不联于峡部。鳃耙退化为痕粒状。长身鱖\n肛门近臀鳍。体被弱小的栉鳞。头及前腹面无鳞。侧线前端位较高,至尾柄处为侧中位。幽门盲囊5-10个。背鳍条ⅩⅢ-ⅩⅣ-10-11;臀鳍条Ⅲ-7;腹鳍近胸位;偶鳍与尾鳍圆形。体黑褐色,具不规则的黑斑,腹侧灰白,各鳍黄色。[分布、产季]:我国东部的特产鱼类。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浙江、福建、江西、湖南、贵州和广西等地水域中。[经济价值]:长身鱖虽分布广,但数量不多。近数十年来人口骤增,捕食过多,加之水环境的枯竭和污染,导致其资源量急剧减少,现在已很稀少。[食疗保健]:\n四鳃花鼓鱼――淞江鲈\n[科目]:鮋形目,杜父鱼科,淞江鲈属。[英文名]:Roughskinsculpin,Songjiangsculpin。[俗名、地方名]:四鳃鲈,媳妇鱼(山东),花鼓鱼。[形态特征]:濒危等级:濒危。头及体前端平扁,向后逐渐变细而侧扁。头大,口大,端位,稍倾斜。前颌骨能伸缩,上下颌和犁骨上有绒毛状细齿。前鳃盖骨的后缘有4个刺,上刺大而尖端向上钩曲;后鳃盖骨上有1纵棱,鳃孔大。眼小,侧上位,眼眶两缘高凸,形成眼上棱。体无鳞,皮上有许多小突起或皮褶。淞江鲈\n背鳍2个,基部相连;胸鳍大而圆;腹鳍胸位;尾鳍后缘稍圆。体背部黄褐色,腹部灰白色,体侧具有黑色斑纹,背部、头部和各鳍上有黑褐色的小斑点。鳃膜上各有两条橙黄色的斜条纹,恰似四片鳃叶外露,故有四鳃鲈之称。[分布、产季]:我国从鸭绿江口直至福建九龙江口等邻海淡水江河下游地区均产此鱼,进入内陆水体者以上海市淞江所产为最知名。国外在朝鲜半岛西及南侧和日本九洲的福冈等地也有记录。[经济价值]:淞江鲈、黄河鲤、松花江的鲑鱼(即大麻哈鱼)和兴凱湖的白鱼(即翘嘴鮊)并称为我国淡水四大名鱼,向来受到诗人雅客的颂扬,自古就留下了“西风吹上四鳃鲈,雪松酥腻千丝缕”的佳句。淞江鲈曾是我国渤海、黄海及东海沿岸很常见的食用鱼类。近数十年来,工业有毒污水及农药、化肥等对江河口附近的污染严重,使此鱼难于进入河湖中索食、肥育和生长;其次捕捞过度和筑拦河坝等原因,现在已很少见。[食疗保健]:\n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