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江苏)【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建设方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职高专:(江苏)【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建设方案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建设方案(专业代码640202)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二○一一年十月\n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建设方案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国发[2009]41号“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及江苏省苏政发[2011]69号“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等文件的精神和要求,调整、完善专业建设方案,为进一步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更好地服务餐饮业和现代服务业,特制订本方案。一、专业建设基础我院的“烹饪工艺与营养”是省级特色专业。1978年起,我院作为中国旅游职业教育的第一位拓荒者,特别是烹饪专业的建设,30多年来以其独特的办学形式、培养模式、创新理念以及多年来办学的积淀,在中国的旅游教育业和饭店业内始终享有较高的声誉。该专业从1997年招收普高职学生,2007年升格为高职院以来,面向全国招生,该专业始终着眼于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教学服务于行业的现代职教理念,持续推进改革与建设,突破了职业教育原有的知识理论化的学科体系。在建设过程中,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学生为主体”办学方针,按照行业、企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任务设置课程,实现专业教育教学与产业相联系、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相互融通、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互衔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互结合、教育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烹饪工艺的生产制作与菜品设计能力、质量管理与菜品创新能力。以构建模块化专业课程为先导,并以此为核心拓展延伸到教学教育及管理等诸方面的各主要方面,,形成了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培养“职业型人才”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能够做到毕业即就业。项目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初见成效。针对“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岗位的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实施以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体现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按照“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选择厨房各岗位、工种典型技术项目来设计课程标准,配置各项教学资源,出版烹饪专业项项目式、模块化目课程系列教材(果品、粮食类)等6本系列教材。“双师型”教师队伍已经形成。从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入上推进“双师型”\n师资队伍建设,并制定了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鼓励青年教师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和高一级教师专业技术职称。在2年内所有教师都获取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资格。省级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建设成效显著。我院烹饪专业的《烹饪工艺》和《西餐工艺》两门课程已获得省级精品课程,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国烹饪概论》和《菜单与宴席设计》已获得省级精品教材。实训基地的保障有力。在实训厨房有配套的中餐、西餐、点心厨房,为学生每天的实训操作课程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教学实训楼作为烹饪专业的模拟实习厨房基地,有中餐烹饪厨房2间、西餐烹饪厨房1间、中式面点厨房2间、西式包饼房1间、加工切配厨房1间,实战操作的生产厨房(包括冷菜、炉灶、面点房、初加工、洗碗间各1个),总计投入费用约280万元。良好的操作环境为450名学生的技能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根据专业教学的需要,我们将不断优化厨房设备设施,逐年更新和增加一些设备,以保证实训教学的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夯实基础。二、江苏经济发展对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人才的需求近10多年来,餐饮市场的迅猛发展导致国内餐饮业零售总额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递增,新的饭店不断增多,餐饮业需要大批的烹饪专业队伍。就目前江苏市场来看,省内烹饪专科学生紧缺,所占比例较少。从我们市场调研的数据来看,省内餐饮业烹饪工作人员中,20%的人员是由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出来的,30%左右只在民办烹饪培训班经过3个月或一年时间短期培训,40%左右是经过职高、中职的中等职业教育,经过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数不多,只占10%左右。随着星级饭店和社会餐饮业的迅猛发展,烹饪人才的社会需求总量节节攀升,每年需要大量的各种层次的实用型烹饪人才。据江苏省旅游局数据统计,江苏星级酒店数量已位居全国第三位,由于区域饭店发展迅速,使不少世界顶级酒店管理机构纷纷涉足省内酒店业。世界前10大酒店管理公司有8家进入江苏省内,如洲际酒店集团、希尔顿集团、香格里拉酒店集团等。(1)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是生活性服务业,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烹饪专业人才是企业厨房菜品不断创新的关键人物,是饭店建设最活跃的生产力。现代餐饮业的发展需要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的不断武装,更需要大批高质量的烹饪专业技术人员。(2)省内烹饪人才市场短缺。现代餐饮业的飞速发展,厨房烹饪技术人员已严重缺失,饭店企业急需一大批高素质、具备一定理论\n知识、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具有很强职业岗位能力的应用性专门人才。近3年,烹饪毕业生供不应求。就南京而言,每年增加三星级以上饭店至少5家,每一家按35名厨师的需求计算,至少需要175人,再加上社会饭店、民营餐馆的需求以及每年流动的、改行的、退休的和外地需要的等,每年大约有600-1000人的需求量。而南京地区的高技能、复合型烹饪专门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3)我院烹饪专业招生就业状况良好。根据我院近3年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和招聘单位用人需求统计,每年来我院招聘烹饪专业毕业生的饭店企业有60-90家,岗位需求平均每年在150人左右,而且许多三星级及以下的饭店和大型社会餐饮企业都进不了我们毕业生所选的行列,学生每年的就业率100%。面对现代餐饮的快速发展,目前我们每年90—180人的招生规模显然是站在行业的高端位置的,这充分显示我们专业招生数量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些都得益于我们的素质教育、立足企业以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和运行。三、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以“职业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这是我院烹饪专业教育的一贯方针。以教育部16号文件精神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将该专业由省级特色专业建设为国家特色专业,在烹饪工艺营养专业大的框架下建设中西点、西式烹饪等四个含方向性的专业。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协调发展,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有一定的组织、协调、控制能力,能适应旅馆业、餐饮业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等厨房一线岗位需要,并具有本专业职业生涯发展能力、应用性较强的中高级专门人才。(一)职业素养目标在校园文化、课程教育、职业环境中展开系列活动,达到培养职业素养之目标,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具有良好的旅游职业道德;具有较完备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意识;具备吃苦耐劳、积极进取、敬岗爱业的工作态度;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备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习惯;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能够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范;具有正确的就业观和一定的创业意识。(二)职业能力目标具备与本专业职业发展需要的人文素养;具备与厨房烹饪\n各岗位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具备良好的中外文专业语言表达能力;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和工作责任;具有较强的烹饪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具有将知识、技能、态度转化为职业所需的能力;具有对烹饪各岗位的组织、协调和控制能力;具备较强的职业承受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和创业能力。四、建设内容1.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建我们根据国家职业教育的特点、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来进行课程建设。在改革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破原有的学科系统化、理论化的框架,在课程中体现生产与教学相结合、体现教与学的互动性,树立以培养学生职业的综合能力为目标的现代职教理念。我们针对烹饪高职专业的特点,结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确立现代烹饪职业人所需要的技能结构,重新构架烹饪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三以一化”即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在项目教学中,强调多种能力的组合、各种知识的结合,不断加强课内与课外、学校与实践生产相结合。基于上述思考,我们提出了烹饪项目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核心理念:即以烹饪原材料生产为主线,以岗位工作任务为路径,以弘扬学生个性化发展为目标,以饭店行业标准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方向,达到国家规定的中、高级中、西式烹调专业的标准。彻底打破传统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设置思路和模式,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2.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建设(1)制定与培养模式相对应的课程体系通过对国内餐饮市场和饭店企业现状的调研分析,按照餐饮行业和厨房各岗位的中式烹饪师、西式烹饪师、中式面点师、西式面点师等职业岗位的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技能训练为重点,突出烹饪各工种人员的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基于厨房生产与设计和产品制作与革新、满足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将专业课划分为培养专业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的两大部分,并按照岗位职业能力与专业特点整合课程体系与内容。(2)改革评价方法以行业标准为依据,组织专任教师与行业专家、企业能工巧匠,重新修订评价体系。在新的评价体系中,注重实训过程控制与评价,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考核成绩由过程评价、小组评价、综合评价、期末综合测评成绩构成。将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对学生实训过程评价与学生综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教师互评)作为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70%\n,期末综合测评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根据不同的课程、能力的要求,设置不同的考核方法,一是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考查学生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如《食品营养与卫生》、《中国烹饪概论》等;二是通过开卷考试的方式考核学生的能动性,如《菜单与宴席设计》、《餐饮法规》等;三是通过在实训室实操的方式考核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如《司厨入门》、《菜品制作技术》等。通过不同的考核方法,建立起完善、客观的评价体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提高了动手能力,使学生就业时实现“零距离”上岗,提高了就业率。3.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本专业师资队伍由16人组成,其中副教授3人,讲师7人,硕士5人,整个团队都是经验丰富的中青年教师,都为“双师型”教师,职业资格都是高级技师,所有专业老师都在国内三星级以上的饭店担任过总厨师长、行政总厨,具有较丰富的生产一线的管理经验和实战能力。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采取走出国门送出去培养、深入企业锻炼与兼职管理和校内传帮带等各种手段,提高了他们的专业建设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丰富了实践经验,使“双师型”教学团队机构更加完善。本专业的专业教师向3个100%建造,即:100%国外受训,分别派专业老师到国外进修、考察或讲学;100%双师型,几年前所有专业老师均具有国家劳动人事部门颁发的高级技师等级证书,在3年内,对新进入的年轻教师也要达到其标准,派出学习和进修;100%的专业教师担任高星级酒店的部门经理和总厨师长职务。专业教师既能走上国内行业的高层论坛,为全国饭店总经理、餐饮部经理、总厨师长培训班授课,也能走进企业做咨询顾问的专业队伍,为高星级饭店的厨房产品开发指导,打造高层次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教师培养计划。在院党委的统一部署下,学院和系部制定长短期的培养计划,每年按计划安排相关专业教师进行业务方面的考察、培训或挂职锻炼,到知名品牌酒店考察,特别是深入其间的阶段性跟班上岗,在饭店管理公司挂职担任厨房的厨师长等。在“双师型”的基础上,鼓励年轻教师进一步进修以提升学历。具体措施如下:(1)做好青年教师教学指导和培训。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有目标有计划、分阶段地培养,使其尽快进入教学骨干队伍。并要求获得相应的职业上岗证书或职业技能证书,同时鼓励专业课进行双语教学。\n(2)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体系。一是鼓励教师采取多种形式学习、培训、考察;二是校企合作,通过产学途径,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从事生产实践、科学研究、技术革新、管理咨询和人才培养,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专业水平过硬、具有创新精神、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3)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课程带头人的作用。通过制定相应政策、创造条件,积极支持学科带头人参加学术会议、考察、交流活动和编著教材,扩大其在专业领域的知名度;提高学术自主发展能力;通过改善教学和实验条件,使其全身心投入教学和技术创新工作。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中打造本专业的专家团队、精英团队。4.建设利于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优质核心课程根据“项目带动、综合训练”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结合现代餐饮发展现状、未来需求以及学生后续发展的要求,建设“烹饪工艺”、“西餐工艺”、“中西点工艺”、“宴席菜品设计”、“中外烹饪概论”、“营养与食品卫生”等6门优质核心课程,进一步创建省级精品课程和院级精品课程。同时带动专业群建成“司厨入门”、“蔬菜菜品制作”、“禽蛋菜品制作”、“畜奶菜品制作”、“水产菜品制作”、“果品类菜品制作”、“粮食类菜点制作”等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在未来3年内,从餐饮市场的发展角度,不断充实优质核心课程内容,为把我院的烹饪专业核心课程打造成省级以上的精品课程3门,院级精品课程5门,成为我省著名的特色专业。5.编写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教材20多年来,我院烹饪专业的教学一直走工学结合之路,为省内外饭店企业培养了近万名的烹饪学生。近十年来,我院烹饪老师策划和编撰烹饪专业教材18部,相继在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旅游教育出版社等出版。在中餐、西餐、点心专业几乎每套教材都有我校烹饪专业老师承担主编和副主编。利用2年的建设,专任老师、行业专家共同编写一批高质量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适用本地区高职高专工学结合的教材。教材编写前再做大量的调查研究,充分掌握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与行业专家、企业厨房管理者共同整合教学内容,调整理论与实践训练的比例,拓展实训训练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力争在2年时间内完成两本“十二五”规划教材和省级精品教材。将现有的校企合作的系列校本教材进一步完善,我们将继续组织教师,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共同参与,紧密结合教学实践,特别是结合项目课程和核心主干课程,编写西餐、中西点项目课程校本教材,突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结合酒店的工作实践,编写或选用适合高职学生的教材及配套资料和教学案例。\n目前,中国旅游“五星联盟”院校的烹饪专业教材正在着手编撰,3年之内,继续编撰烹饪项目课程教材,组织专业老师编撰和参与编写《烹饪原料》、《烹饪工艺》、《面点工艺》、《国际烹饪概论》、《西餐工艺》、《包饼工艺》、《食品营养与安全》等教材,烹饪专业的比较系统完整的新版教材将为学生们的专业学习带来更多的便利。6.完善实习实训管理,建成多元化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专业建设、加强实践教学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工作,学校搬迁新校区后,实训厨房的建设为专业教学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我们在建设过程中,按照这几年专业的发展速度、方向、专业结构的调整,以满足专业各课程的实训教学要求,确保符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的实施。依照烹饪工艺与营养系专业设置特点,在现有的设施设备不断完善的情况下,重点建设做好三个新的实训基地。一是认真做好实训楼烹饪操作基地“厨房剧院”的建设,融教学演示、讲解、录像、展播于一体,实现烹饪实训基地的初步现代化,为烹饪教学、培训提升更高的档次;进一步发挥专业优势,举办高层次的烹饪教学培训班。二是要对中式面点实训室的设备更新,中点实训室的条件不足,已满足不了现有的学生操作,增加新设备、更新改造老设备,可使面点厨房与饭店接轨。三是建设食品营养检测实验室。为强化专业综合技能操作与培训,按“教学+培训+生产+检测”的建设目标,促进产学研教相结合,更好的满足社会、行业、企业的服务需求,并在烹饪同类院校起到示范作用,建立食品生产检测基本实训基地,如化学分析基本操作、食品化学分析、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疾病仪器设备等。7.实施第三方评价,完善评价方式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生命线,不断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是高职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三方评价是高职教学质量监控的有效手段,合理使用第三方评价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要进一步扩大与行业企业合作的力度,与企业共同开展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探索“校企共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本专业将从专业设置的论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制定、课堂教学的实施、教学效果的检验、毕业生的跟踪调研等多个方面开展与行业企业的深入合作,探索“校企共管”\n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制定委托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等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开展教学质量评价的方案。本专业将定期开展教学水平评估、专业评估等教育教学评价活动。在多种育人路径的保证下,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以“训练有素、基础扎实、快速入职”的市场口碑,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优良率达95%。尤其是在国外实习的学生,他们在国外著名品牌酒店的实习及优良表现,就为国外就业开辟了道路。五、建设步骤第一阶段(2011年10月—2011年12月)编制建设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填写建设任务书、顺利完成项目申报的基础上,启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调研工作。预期投入6万元。第二阶段(2012年1月—2012年12月)实施2012年度计划。以校企深度合作为抓手,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和实训基地建设,优化教学管理制度,强化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和三方共管的质量监控,启动优质资源建设,实现共享。预期投入184194万(其中中央财政100万元)。第三阶段(2013年1月—2013年12月)实施2013年度计划。总结并推广专业建设的成果,进一步加强与各企业的深度合作,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较为完善的适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特点的课程体系。健全和完善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注重内涵建设和标志性成果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同时,做好项目评估验收的准备工作。预期投入152188万元(其中中央财政100万元)。建设进度情况建设项目2012年2013年实训实习条件建设与实践育人总体建设目标: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是我校的重点骨干专业,主要为高星级酒店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烹饪专业人才。始终坚持以服务行业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不断推进专业建设,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拓展专业发展领域,已逐步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较高质量,在全国旅游界和餐饮行业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和较好市场声誉的品牌专业。在建设过程中,紧紧抓住全国和江苏省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战略机遇期,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切入点,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烹饪专业课程体系,加快培养餐饮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一环。烹饪工艺与营养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为了缓解我国餐饮行业高技能人才紧缺状况,尽快培养出一大批社会急需紧缺人才,并推动学院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校企合作集中建设和优化管理,将烹饪实训基地建设成产学研结合的示范教学基地、培训基地和研发基地,进入省级高职实训基地建设行列。具体目标:\n1.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为满足烹饪工艺与营养各岗位能力培养的要求及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本专业与星级酒店、餐饮企业共同进行实训基地的规划与开发,建成集生产、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与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烹饪实训基地。多方筹措资金改善实训条件,新建司厨入门、厨房剧院、中式烹饪创新与研发、营养检测与评价、分子烹饪和食品安全检测与分析实训室。验收要点:(1)司厨入门实训室(主要功能:刀工、锅功等专业基本功实训)(2)厨房剧院演示室(主要功能:中西式菜肴、中西式面点的演示教学与培训)(3)中式烹饪创新与研发室(主要功能:原材料加工、菜点切配、加热熟制、创新菜肴)。★烹饪实训基地配套设备:①配置双炒双温灶(无动力系统)10台、双通工作台16台、双星沥水台4台等满足刀工、锅功实训的设备;②配置异形一体化演示台1台、多媒体1套、电蒸柜1台、电烤箱1台、烤鸭炉1台、烤禽炉1台、电子秤2台、落地秤2台、搅拌机1台、切丝切片机1台、单头吊汤炉1台等演示教学用设备。③配置双炒双温灶12台、灶间料台连调料车24台、评判车10台、双通工作台12台、四门冰柜3台、消毒柜2台等满足中式烹饪实训的设备。验收要点:(1)营养检测实训室(主要功能:食品营养分析和人体营养状况评价)。(2)分子烹饪实训室(菜品创新、分子烹饪实训手册)。(3)食品安全检测与分析室(菜品安全快速检测、烹饪原料安全检测)各实训室能同时满足40人实训教学和技能鉴定的需要。★烹饪实训基地配套设备:①配置台式计算机4台、双头小炒炉2台、紫外消毒柜1台、膳食分析统计软件1套、膳食营养配膳软件1套、多媒体教学设备1套、彩色打印机1台、数码照相机1台等满足食品营养分析和人体营养状况评价设备。②台式真空机2台、真空低温烹饪机2台、进口果蔬干发机2台、糖艺灯4台、果蔬干饭机模板1台、搅拌机4台。③食品营养与安全快速检测设备8套。(1)为加大学生的实践操作,夯实基本功,增加实训耗材预算,免费供应原材料,便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2)每年一次组织系部、院级“成才杯”烹饪技能大赛,磨练学生的技能,各班选拔技能全面的选手,参加系部及院级烹饪竞赛,对获得奖项的学生颁发各类奖品,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综合职业能力。具体目标:在优化现有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遴选新建6-8家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制定校外学生顶岗实习的相关规章制度。\n2.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验收要点:⑴考察全国20家星级酒店、餐饮、保健食品和中西点制作连锁企业,认真论证,遴选增补新的实习就业基地。验收要点:⑴通过考察、协商和洽谈,选择了6-8家企业作为新的实习就业基地和紧密型合作企业,为深化校企合作奠定基础。⑵⑵通过星级酒店、餐饮企业的调研,充实完善烹饪类专业“学生实习手册”。⑶完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管理制度,使学生见习、实习更有保障,管理更为规范。针对不同类型企业的文化素质、能力和岗位要求,编制更为完善的烹饪类专业“学生实习手册”。⑶通过收集整理,完善烹饪专业学生的实习手册、学生实习承诺书和学生实习鉴定。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学生意外伤害保险,以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3.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具体目标:制定各实训室的管理制度和运行细则,以保障“课堂即厨房,厨房即课堂”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完成校外烹饪实习基地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的制定,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实训实习教学指导团队。根据专业实习大纲及实习评价标准,制订顶岗实习指导手册。建立基于网络管理、远程服务的实习就业指导网站,实现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验收要点:⑴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领导小组,制订基地发展规划。⑵完成各项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的制订,并汇编成册,部分上墙悬挂。⑶建立烹饪实训组织保障体系,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实习就业指导网站初步建成。⑷“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受到高职教育界和用人单位的好评。验收要点:⑴组建专兼结合的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团队,实习实训质量得到有效保证。⑵初步完成基于工作过程需要的实训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实训指导书的编制。⑶形成系统的顶岗实习指导手册。⑷完善实习就业指导网站,信息更新及时,指导服务有效。⑸创建省级高职示范实训基地。总体建设目标:以合理的师生比为前提,以校企合作的需求为参考来配置专任教师,专任教师的双师比达到100%,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到30%,具有硕士学位或硕士在读的教师比例达到40%。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比例达到1:1,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时比例达50%。建立长效机制,解决好兼职教师的稳定性和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积极性的问题。培养2名专业带头人,其中1名为校外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4名中青年骨干教师。通过专任教师下企业、兼职教师常培训、专兼教师协同攻关等,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打造一支“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高水平教学团队。\n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带头人培养具体目标:聘用1名行业专家为专业带头人,将现有省级特色专业带头人培养成在国内有较高的学术和行业影响力的专家。验收要点:⑴主持开发工学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一门。⑵到知名酒店、餐饮企业等实习基地或合作企业调研、蹲点考察、访查、见习2个月以上。验收要点:⑴获得院级教学效果评价优秀1次。⑵兼任星级酒店、餐饮企业管理顾问并在企业服务2个月以上;⑶⑶与2家以上知名企业建立紧密联系,拓展校企合作领域,承接企业委托项目1-2项。⑷参与国外短期培训,了解专业和行业发展的国际动态,启发专业建设与改革,提高双语教学能力。⑸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论文1篇以上。⑹指导青年教师在营养配餐专业课程开发和实验实训室建设方面取得新进展。积极参与国内外的专题培训、学术或技术交流,了解专业和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扩大专业和自身的影响力。⑷应邀为行业、企业和学会、协会开设有影响的讲座、提供有价值的咨询或报告不少于2次。⑸与3家以上星级酒店、餐饮企业建立紧密联系,负责开拓本专业横向项目1-2项。⑹注重信息技术在专业和行业的应用,以烹饪研究所为核心,组织餐饮管理系统开发主推广应用。骨干教师培养具体目标:培养4名青年骨干教师,期中和期末都达到考核标准。验收要点:⑴完成校企合作课程开发1项。⑵到企业参加实训3个月以上。⑶每人为企业做培训100人次以上,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1项以上。⑷参加国内外相关专业培训,或短期参加国内外职教理论学习,提高专业素养。⑸参与本专业的建设、教改研究和实践,教学效果评价达到良好以上,力争全优。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其中,教研论文1篇。验收要点:⑴到星级酒店、餐饮企业参加生产实践锻炼2个月。⑵每人至少为星级酒店、餐饮企业提供专业服务2项。⑶参与本专业的专业建设、教研改革和教学实践。⑷教学质量明显提升,教学评价为优秀。⑸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2篇,其中,教研论文1篇。⑹主持或参与纵、横向课题1项。双师素质队伍建设具体目标:从行业或其他高校引进专任教师3名以上,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100%,40%的专任教师具有硕士学位或硕士在读,建设一支高水平、双师型的优秀教学团队。验收要点:(1)具有星级酒店、餐饮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名单和佐证材料。(2)到星级酒店、餐饮企业锻炼的教师名单和佐证材料。(3)参与烹饪研究所菜品研发和服务企业的教师名单和佐证材料。(4)学历提升与职称晋升的名单与佐证材料。(5)建成校级优秀教学团队验收要点:(1)到星级酒店、餐饮企业任厨师长或在其他管理岗位挂职锻炼半年以上。(2)均通过本专业的行业特许资格、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的考试,并取得相应证书;(3)熟练操作实验实训室的大型设备,并能自如应用于教学、培训和菜品研发与制作的台帐。(4)人均参与烹饪技术服务1项以上。兼职教师具体目标: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比例达到1:1,深度介入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育和技术开发,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学时达50%\n队伍建设验收要点:(1)兼职教师的聘用台帐。(2)从星级酒店、社会餐饮企业聘请有丰富操作技能的人员担任实训指导教师。(3)聘请星级酒店、餐饮企业的名厨和技术骨干指导学生的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全面介入人才培养工作。(4)邀请名厨大师为烹饪研究所研究员,指导专业建设,参与新菜研发,提供创业、就业指导。验收要点:(1)在全国知名餐饮企业中聘请骨干厨师担任实训课指导老师。(2)聘请兼职教师参与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答辩。(3)邀请兼职教师队伍中的名厨和餐饮专家开设素质拓展讲座6次以上(4)参与餐饮管理系统开发的研讨和产品的推广应用。(5)兼职教师承担的各类教学课时总数不低于专业课时的50%。培养模式转变与系统培养探索总体建设目标:按照“学历教育与职业养成融通、课堂与厨房一体、毕业实习与顶岗实习融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做、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将工作领域转换成学习领域,学习领域分解成项目课程和工作任务,以学习型的项目和任务为载体,以项目导向、工作任务驱动组织教学,校企合作构建以烹饪原材料为主线的、以工作任务为主导的项目化课程体系。按照理实一体、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原则,开发课程标准,建设核心课程和优质教学资源,探索系统化培养烹饪人才的新途径。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具体目标:形成和完善工学交替式人才培养模式和基于项目课程工作任务过程的课程体系。验收要点:①构建和优化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项目课程体系。②建立生产性实训课程的管理制度,开发专业核心课程,确定考核方法和考核标准,校内生产性实训学时占整个实训学时的比例达60%。③完善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考核方法和考核标准,半年以上顶岗实习学生数达100%。④毕业生中级中西式烹饪、面点师、营养配餐员职业资格证书取证率达100%,其中高级中西式烹调、面点师职业资格证书取证率达50%以上,三级公共营养师或高级营养配餐员职业资格证书取证率达80%以上。⑤“订单式”培养学生数达到50%以上。验收要点:①初步形成了“一体双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做、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将工作领域转换成学习领域,学习领域分解成项目和任务,以项目课程导向、工作任务驱动组织教学,校企合作构建以原材料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主导的项目化课程体系。②生产性实训的管理制度已经建立,项目化教学的专业核心课程考核标准确定。③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标准已进一步完善,半年以上顶岗实习学生比例达100%。④“订单式”培养学生数达到70%以上。⑤针对高职大专学生的特点,对毕业论文进行改革,倡导学生选择具有专业特点的“毕业设计”,将毕业设计优秀成果装订成册,积极参与学院和省厅的优秀毕业设计评奖活动。\n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具体目标:完成《中西点制作工艺》、《烹饪营养配膳》等课程的项目化开发;按照规划教材和精品教材的标准编著《烹饪工艺》等教材。验收要点:①完成《中西点制作工艺》、《烹饪营养配膳》和《食品安全卫生》等课程项目化开发工作。②完成基于工作过程的《烹饪营养配膳》精品课程与精品教材的建设任务。验收要点:①按照精品教材和规划教材的要求完成《烹饪原料》、《烹饪工艺》和《西餐工艺》教材建设。②按照省级精品课程要求完成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西点制作工艺》精品课程建设任务。课程标准建设具体目标:引入行业标准,根据厨房工作岗位的任职技能要求,参照相关烹饪技能职业资格,校企共同制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验收要点:(1)启动1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和顶岗实习的标准研制。(2)完成1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建设。验收要点:(1)启动1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研制,完成1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建设。(2)完成顶岗实习标准的研制。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具体目标:通过构建烹饪教学资源网站辐射全国职教烹饪专业,实现优质烹饪教育资源共享。全面开放《烹饪工艺与营养》、《西餐工艺》两门省级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烹饪研究所专题培训资源和信息化开发项目,为全国具有烹饪专业的高职院校提供服务。验收要点:(1)烹饪教学资源网站建设团队的人员名单、工作计划、教学资源开发任务等。(2)开通省级精品课程《烹饪工艺与营养》、《西餐工艺》交互教学平台,提高师生信息素养。(3)烹饪研究所新菜研发和主题培训的文本与教学视频资源。验收要点:(1)烹饪教学资源网站建设团队的人员名单、工作计划、教学资源开发任务等。(2)拍摄并编辑烹饪类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的教学示范视频,丰富教学资源库内容。(3)现代厨房管理与餐饮管理演示软件。社会服务具体目标:依托烹饪营养研究所,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与新工艺,为社会和餐饮企业提供培训和继续教育服务,面向餐饮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厨房管理、菜品研发,对口支援兄弟院校。\n校企对接服务社会验收要点:(1)烹饪技能培训和鉴定500人次。(2)为6家餐饮企业提供技术、管理、菜品开发咨询与服务。(3)深度合作和全方位服务餐饮、食品类企业3家。(4为对口援建院校的烹饪专业提供专业服务。(5)完成2000人时的继续教育,为劳动力转移提供技术支持。验收要点:(1)烹饪技能培训和鉴定800人次。(2)为10家餐饮企业提供技术、管理、菜品开发咨询与服务。(3)深度合作和全方位服务餐饮、食品类企业4家。(4)为对口援建院校的烹饪专业提供专业服务。(5)完成3200人时的继续教育,为劳动力转移提供技术支持。技术开发与项目研究具体目标:校企合作,引进、消化和吸收行业最新技术并应用于教学,反哺社会与企业;共同申报纵向课题2-3项,承担企业横向课题2-3项,完成2项横向课题的鉴定工作,并产生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验收要点:(1)承担旅游局、教育厅等部门的纵向课题1项,企业横向课题1-2项。(2)完成“京苏大菜复兴与创新研究”课题并通过鉴定。(3)完成基于新一代通讯平台的餐饮智能管理软件的开发并应用于企业。(4)引进分子烹饪工艺、食品安全和营养快速检测技术并实现教学与培训转化。验收要点:(1)承担旅游局、教育厅等部门的纵向课题1项,企业横向课题1-2项。(2)完成纵向课题的研究工作并通过鉴定。(3)餐饮智能管理软件通过鉴定并获得软件著作权。(4)完成分子烹饪、食品营养及安全检测实训室,科研反哺教学并为相关企业提供针对性培训。六、改革举措(一)创建“一体双融”的人才培养模式立足江苏,辐射华东地区乃至全国,与饭店、餐饮行业品牌企业进行紧密的校企合作,深化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认识,构建“一体双融、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扩大校企深度融合、拓展中外合作渠道。在课程开发与设计、教学任务完成、顶岗实习、教学资源库建设、实习管理制度、境外研修实习、双师专兼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合作,形成了自己的专业优势和特色,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产业服务能力。(二)加强体制机制的创新,增强办学活力\n1.创新教学管理体制。在学院理事会的指导下,组建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校企校地共建的专业指导委员会,邀请行业知名的专家共同制定专业的发展规划,为专业发展提供咨询指导,解决专业办学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增强办学活力。2.完善市场导向的运行机制。增强市场导向意识,根据市场的需求发展培养学生,积极为企业、行业等用人单位服务,建立与劳动力市场密切联系的机制,办出专业特色,提高培养质量。与大型饭店、餐饮企业金丝利集团、王品集团、静雅集团、勤善堂集团等合作、定向培养烹饪高素质人才。3.建立双向教师流通机制。打破传统的用人制度,一方面聘请行业专家、科研人员来校任教,带来最新的技术成果;另一方面派专业教师去企业挂职,担任饭店厨师长,为饭店的菜品进行营养分析和合作开发,更好地发挥校企双主体的作用,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4.完善校企双主体教学机制。以能力为本位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的实际技能,以提高学生的技能为目的,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一二学年以学校的实验实训为主;第三年度以企业的实训实战为主,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校企双向教学机制,使学生很快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有效地掌握核心知识与核心技能。(三)优化课程体系,系统化开发过程引领、任务导向的专业核心课程组织骨干教师、行业专家、优秀毕业生共同研讨,升级人才培养方案,重点对实践教学系统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优化和再造,对基础课教学系统进行可持续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开发,将职业道德、养成教育、情商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有计划地开发核心课程与精品教材,形成特有的教学优势和人才培养体系。(四)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推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做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专业课力求理实一体,基础课分层分类,减少无效教学。多举办各类讲座,研讨课,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五)紧跟行业发展,创新实践载体,增强实践能力根据现代餐饮业发展和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引进分子烹饪、营养检测评价、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等新技术和新工艺,建立融教学、培训、研发与检测与一体的现代实训室,开发相应实训项目,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工作岗位的适应力和迁移力。\n(六)提高学生专业外语的应用能力,推行双语教学根据学生境外实习、就业竞争力不足的现状,推进“专业教学外语化,外语教学专业化”教学改革。鼓励年轻专业教师提高专业英语应用能力,派送骨干教师赴国外进修交流;送英语教师1名赴餐饮企业跟班实习,邀请国际酒店管理集团下属酒店的1名外籍厨师长参与实训教学。为双语教学奠定基础,有计划地在《西餐工艺》、《中西点制作工艺》等课程推行双语教学。(七)强化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提高顶岗实习的教学质量制定系列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和作业文本,逐步形成按工作任务分类、按时间节点分段、按实习过程分项、按安全保障分工、按文本制度分层的制度建设框架。加强实习的内涵建设,升级顶岗实习质量监控体系。在校企双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实习报告、调研报告和毕业论文(设计),在实习结束前进行汇报并进行综合能力测试考核,由校企双方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习表现、报告内容和汇报答辩情况给出毕业实践环节的成绩。(八)强化产学研结合,科研反哺教学,技术服务企业做精做强“烹饪与营养研究所”,提升《艺厨》杂志办刊水平,吸引更多行业中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参与专业教学和培训,并定期与骨干教师共同进行新菜品研发、厨政管理、烹饪工艺创新、分子美食、食品营养分析和合理配餐等方面的科研活动,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产品服务,同时,将研究创新成果及时运用到教学中,保持专业教学的先进性、科学性、前瞻性。(九)扩大国内外学术与技术交流,提升专业影响力充分利用“五星联盟”学校品牌优势和国际合作交流优势,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视野和学术水平。继续选送骨干教师去瑞士洛桑旅馆学院和美国普渡大学等境内外高校访学,同时加大邀请国外专家来校交流的力度。经常性举办各类专业论坛,扩大师生视野,增强校园专业和文化氛围,进而提升专业影响力。(十)强化质量监控与管理,建立多元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立体化的评价体系,学习过程和工作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团队、学生个人三方评价相结合,校内校外评价相结合等多元评价体系。七、保障措施(一)组织保障1.成立“烹饪专业建设领导小组”\n,由分管院长、教务处长、财务处处长、招就处处长、系主任、专业带头人和行业专家共同组成,共商专业改革和建设大事。2.邀请知名企业专家、职教专家和管理专家组织专业建设咨询委员会,定期为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和工艺技术革新提供咨询决策。(二)人员保障1.聘请行业专家、校外知名专家、外籍专业教师担任兼职教授和教学团队核心成员,与校内专业教师一起组成“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教学团队,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保障。2.引进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才1-2名,专任教师2-3名。3.选送骨干教师去境外进修、学习、交流、访问或工作。4.专业教师轮流下企业顶岗培训、挂职锻炼、兼职顾问,从而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领先性。(三)经费保障1.学院制定明确重点建设专业预算并列入计划,支持专业建设。2.合作企业会以不同形式给予经费或设备、实训耗材料技术的资助。3.江苏省旅游局也会以专项补充专业建设经费。4.建立严格的财务制度,专款专用,保证专业建设经费的合理使用。(四)政策保障学院和系部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保护参与专业建设教师的积极性;在各类进修、培训、晋升、评优、推先方面向重点建设专业倾斜;对专业建设中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教师给予重奖。(五)质量控制学校内部建有严格质量控制系统,在经费使用、资产管理、日常教学、顶岗实习、养成教育方面都有完整的规章制度,确保各项工作有序优质开展。学院还建有年度专业发展评价报告制度,由校内质控部门和校外第三方分别评价,从而保证学生人才培养的质量与专业建设质量。八、预期绩效(一)2012年1.完成司厨入门等3个校内实训室建设,考察20家知名和连锁的餐饮企业,启动校外优质实习就业基地遴选择工作。\n2.建立与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与实训管理制度,制定实习指导手册,构建实习就业指导网站。3.培养专业带头人2名、骨干教师4名,在课程建设、了解行业、服务企业、科研开发、论文发表、培训进修、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完成或达到相应的量化指标。4.双师比例达到100%,满足教学需要。在读硕士研究生2名,引进专任教师1-2名,职称晋升2-3名;专兼教师比例为1:1,兼职教师承担课时占专业课程学时50%。5.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和考核评价适应“一体双融、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培养占50%,双证获取率100%,多证获取率50%以上,顶岗实习学生为100%。完成3门课程标准(核心课程)和1本省级精品教材的建设,开放精品课程网站教学平台,启动烹饪教学资源网站建设。6.服务企业能力增强,技能培训鉴定500人次,为9家餐饮企业提供定制服务,完成再就业继续教育与培训2000人次。7.跟踪分子烹饪、食品安全检测新技术、新工艺,对接政府与企业的研发水平高。承担纵横向课题各1项,完成1项课题并通过鉴定,新一代餐饮智能管理软件开发完成并应用于企业。(二)2013年1.完成营养检测等3个校内实训室建设,遴选校外优质实习就业基地6-8个。2.修订和完善与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与实训管理制度,组建实习指导教师团队,完善实习、实训大纲和指导手册,创建烹饪省级高职示范实训基地。3.2名专业带头人、4名骨干教师的培养与考核,在课程建设、了解行业、服务企业、科研开发、论文发表、培训进修、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有相应的量化指标。4.双师队伍满足教学需要。专任教师双师比例达到100%,并取得相应证书,在读硕士研究生3名,引进专任教师1-2名,职称晋升2-3名;专兼教师比例为1:1,兼职教师承担课时占专业课程学时50%,部分兼职教师承担毕业设计和就业指导工作,参与相关课题研发,为学生开设素质教育讲座6次以上。5.人才培养有创新,订单培养占70%,近一年的顶岗实习。完善多门课程标准修改、调整、提升顶岗实习标准、4门精品课程和院、省级(3本)精品教材的建设任务,进一步开放精品课程网站及交互教学平台,烹饪教学资源网站资源建设有新的突破。6\n.服务企业能力增强,技能培训鉴定800人次,为14家餐饮企业提供定制服务,完成再就业继续教育与培训3200人次,完成专业对口援建任务。7.吸收和转化分子烹饪、食品安全检测新技术、新工艺,科研反哺教学。承担纵横向课题各1项,1项课题通过鉴定,餐饮智能管理软件通过鉴定并获得软件著作权。九、两年建设经费全额预算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建设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有中央财政投入、地方财政投入、行业企业投入和其他投入(指学校投入)四个方面。本建设项目共需投入建设经费约342.5388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200万元,行业企业投入54万元,其他(本校)投入88.5134万元。建设内容建设经费来源及预算合计(万元)申请中央财政(万元)地方财政(来源:  )(万元)行业企业(来源25:企业)(万元)其他(来源25:学校)(万元)总计(万元)38820054134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8108校企合作制定专业标准532课证融合建设431毕业论文/设计模式改革11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校企合作课程建设26188校企合作教材建设853精品课程建设853双语教学建设55教学资源库15105实训实习条件改善厨房剧院演示室56385(伊莱克斯公司)13营养检测与分析实验室453510中式面点实训室更新28155(伊莱克斯公司)8烹饪基本功实训室55食品安全检测与分析室3220(联合利华集团)12中式烹饪创新研发室88(金丝利大酒店)分子烹饪实训室88餐饮智能管理系统软件138(托福咖啡公司)5\n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数字校园建设食物营养分析软件1153(勤善堂连锁公司)3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构建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22校企合作课题开发862完善院务委员会11师资队伍与服务能力建设教学团队建设271215专业带头人培养1082骨干教师队伍建设1192兼职教师队伍建设752企业调研1255(知音大酒店)2行业企业技术服务642实训实习耗材补贴烹饪原材料耗材633学生烹饪技能竞赛10.50.5实习意外伤害保险学生实习保险10.50.5南京旅游职业学院2011年10月14日\n附件××工程职业学院特色专业建设规划××工程职业学院二〇一一年五月\n目录第一部分学院特色专业建设规划...........................1一、特色专业建设指导思想..........................1二、特色专业建设原则..............................1三、特色专业建设目标..............................2四、特色专业建设保障措施..........................3第二部分院级特色专业建设..............................5一、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年)..........5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年)........13三、工程造价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年).............23四、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年)............32五、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年).........45\n××工程职业学院特色专业建设规划第一部分学院特色专业建设规划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教高〔2009〕3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推进优势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加快形成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骨干专业,推动学院整体专业建设和办学水平的提升,特制定本规划。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计算机职业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将特色专业建设工作落到实处,根据学院《教学改革实施意见》,制定了“自2011年起,逐步确立特色专业,至2015年建立8个左右特色专业”的专业建设目标。一、特色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按照“教高〔2006〕16号文件”的要求,从“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社会急需”出发,立足河北经济发展需要,发挥学院“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建筑工程、财务及艺术设计”等专业的资源优势,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宗旨,以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走“质量立校”之路,强化特色意识,带动我院专业建设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二、特色专业建设原则(一)优先发展原则52\n坚持把特色专业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做到学院发展规划优先安排特色专业建设,资金投入优先保障特色专业建设,教学资源投入优先满足特色专业建设需要,通过优先发展特色专业引领学院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发展。(二)社会需求原则专业发展要根据河北经济发展需求,紧密关注人才市场的需求及专业的发展动态,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应行业、企业和地方经济建设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三)校企合作原则鼓励并支持特色专业与企业对接及合作,形成以校企密切合作为基础、以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机构相沟通的特色专业建设体系,不断深化专业的内涵建设,推动学院专业建设与发展。(四)创新发展原则要贯彻“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的专业建设发展思路,坚持走“内涵式、精品化”的发展道路。三、特色专业建设目标按照理念先进、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师资优化、设备先进、教学优秀的要求,用五年的时间,加强5个特色专业建设,突出机电一体化、计算机网络技术、工程造价、会计电算化和室内设计技术等5个特色专业。到2015年底,完成下列具体目标:——结合河北省特色专业建设工作,建成6—8个院级特色专业。——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专兼教师比例达到1:1,每个专业引进和培养专业带头人1—2人,培养骨干教师3—4人,聘请企业行业技术专家4—6人,打造院级优秀教学团队6—10个。52\n——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计出融“教、学、做”为一体、适合实践教学的环境。建设中的特色专业的核心课程必须成为与企业共同开发的课程。建成院级精品课程20门左右。——每个特色专业建立适合本专业实践教学需要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加大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投入,每个特色专业建成1—2个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并配备功能完善、先进的实训设备及软件。——加强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每个特色专业必须有3—5部与企业共同开发建设的教材,有专业图书资料1—2万册,专业教学资源丰富,能充分满足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的需要。通过五年的努力,建设一批社会需求高、优势突出、条件优越、服务能力强、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评价好的特色专业,并以特色专业建设带动相关专业建设,促进学院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四、特色专业建设保障措施(一)加强对特色专业的指导和领导保障院长、分管教学领导要进一步加强对全院专业建设工作的领导,学院职能部门要加强对特色专业的业务指导,为专业带头人、系主任提供充分的学习、培训机会,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专业建设能力。各教学系要把特色专业建设列为本系的“一把手”工程。(二)加大特色专业建设的经费投入根据各特色专业建设的规划,加快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添置、更新教学设备,保证教学设备经费投入。逐年扩大实习专项经费,设立教学改革与研究专项经费,提高教学资料的经费投入,逐年扩大图书购置费,加快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三)加强特色专业教学团队建设52\n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技能结构、双师结构等角度入手,结合专业建设需要,适时、适度地招聘、引进优秀人才,加快专业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结合课程建设、实践实训需要,多渠道、多形式聘任校外行业专家、高校知名学者。努力形成一支专兼结合、校企合一、团结合作、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的特色专业教学团队。(四)建立特色专业建设评估制度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完善特色专业负责人目标责任制,实行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管理,确保特色专业建设总目标的实现。52\n第二部分院级特色专业建设规划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年)根据河北经济发展形势及学院的专业建设规划精神,在充分研究,深入论证的基础上,特制定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一、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一)专业建设的背景近年来,随着微电子、自动化、计算机和信息管理等相关技术向传统机械行业的不断渗透,给机电类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同时,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改制及技术改造正向纵深推进,中国有望成为世界新的制造中心和加工中心,制造业将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制造业信息化”和“机床数控化”作为现代加工业制造业的高科技标志和发展趋势,为高等工程教育创造了广阔的人才市场空间。河北省在机械制造、机电设备研发、汽车工业等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省企业以“制造业信息化”和“机床数控化”为核心加快了现代化制造业改造的步伐,制造业将成为我省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社会迫切需要一批掌握数控技术、电器控制、CAD/CAM技术的高素质人才。(二)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本着“立足地方经济,依托行业发展,主动为企业服务”的办学思路,坚持“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机械技术与信息技术结合为龙头,以数控技术为主线,强化实践”的改革思路,建立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把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成为本地区一流专业,为河北省的装备制造业输送高层次的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52\n二、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目标(一)专业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的确立机电一体化专业是高校的传统专业,我们必须努力寻求行业、企业的支持,主动为行业、企业培养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打特色牌,走特色路,找准专业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特色。1.加强与其他高职示范性院校的学术交流,掌握专业发展和教学改革情况,了解其办学特点和人才特色。2.深入企业生产一线,积极与用人单位共同探讨本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取得企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的第一手资料,明确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定位在什么技术层次上,从事什么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是什么,进一步明确专业培养方向。3.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教学体系建设和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形成我院的专业特色和人才优势。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创新精神,掌握机械加工(含数控加工)技术、电工技术、液(气)压一体化技术及电气控制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具备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维护和维修等实践能力的面向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1.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优化的原则是加强基础、拓宽专业、体现素质、能力和知识的培养,注重学科交叉,以机械为主,机电综合。教学内容要注重基础,着眼未来,跟随学科最新发展,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并逐步修订专业教材,以“素质”和“能力”52\n培养为目标,精选教学内容,渗透工程问题,对课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多方位的改革及实践,提高专业教学质量。课程设置坚持5个不断线的原则,即外语学习与应用不断线,计算机应用不断线;工程设计意识训练不断线;实践训练不断线;技能培养不断线。其中,以工程设计意识训练为主线。(1)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成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根据夯实专业基础、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知识结构;整合、改造机械类专业课程的设置,明确主干学科,要组织和建设专业核心课程,重视工程创新设计为中心的专业实践教学,努力建设“大工程”观念下的课程体系。(2)大力推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立体构架课程体系,更新内容,突出整合,推动整体优化。突出课内、课外结合,将课外教育环节全面纳入培养计划。打破传统的课程之间条块分割,进行内容整合,推行课程的模块化、结构优化。(3)采取减少、限制课内学时,扩大选修课种类与数量,积极为学生提供跨学科选修、主辅修、课外学术活动等多种教育形式与机会,为学生发现、发展各自的兴趣和特长创造条件。(4)加强与突出工程设计和创新能力培养。在所有的教学、科研、实践和社会活动中,强调工程的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协调性、创新性等工程思想、观念和方法的教育。加强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的集体性自主实践教育活动,如自主实验、自主设计、自主实习等,多组织贴近工程实践的实验、制作、设计、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设置合理,突出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工程素质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这条主线,通过三段式工程训练模式52\n(第一阶段:基础理论与训练,规范-解构-实践,侧重学生认知感悟能力的培养;第二个阶段:基本技能与强化,反思-重构-实践,侧重学生主观表现能力的培养;第三阶段:技能应用与扩展,探索-创新-实践,侧重学生个性化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较系统的数控技术、机电控制技术、CAD/CAM技术的知识和能力。2.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构建以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为主,既有基本技能训练,又有开发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打破各专业课程间的壁垒,加强课程间的交叉、渗透,建立系列课程或课群起点上的具有一定柔性、实验实习一体性的独立的实训环节,建成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能力训练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向深层次发展,以满足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需要。(1)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层次化实验教学平台各实践教学环节围绕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工作能力、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三个层次进行组织,一是基本技能模块(3个):分别为工程制图模块、计算机应用模块、外语应用模块;二是专业工作能力模块(3个):分别为机械设计模块、电气基本技能模块、机电设备控制模块;三是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模块(7个):分别为数控技术模块、CAD/CAM模块、先进制造技术模块、计算机控制技术模块、自动控制技术模块、测试技术模块、机电产品创新模块。(2)实验教学方法上采用全开放实验教学模式将设计性、综合性、应用性及部分基础性实验采用全开放方式教学,以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3.实训室及实习基地建设52\n培养有特色的应用型高职专业人才,建设具有良好条件、能够再现工程环境的工程训练中心显得尤为重要。在工程训练基地的建设上以先进性、实效性和前瞻性为原则,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为主旨,实现各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逐步建成在机电产品设计、数控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CAD/CAM等方面具有行业科技先进水平,管理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机电类学生工程实训环境,满足教学、科研、技术服务的实际需要,形成在制造技术领域和工业控制领域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1)在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上,一方面在原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验室的基础上,按照高职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重新进行资源配置,并鼓励教师进行科研立项,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现有仪器设备进行改造和自主开发实验仪器设备,以适应技术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深入调查论证,新建具有技术先进性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初步建成能够再现工程环境的工程训练基地,使学生通过在工程环境中的实践训练,把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实践的观察和判断、建模和设计、仿真和制造的整个过程中。(2)探索工程实训的新模式,逐步由单一实训型向生产实训型过渡,建设成为既面向学生又面向社会的教学、科研、生产、培训相结合的多功能、开放型训练中心,力争实现从校内实训基地到对外承揽业务的转变,从而实现和市场接轨,以产业带动专业。同时根据技术教育的特点和社会要求,争取成为我省的数控技术培训中心和技术等级证书考核中心。(3)在建设校内工程训练中心的同时,我们进一步寻求企业支持,挖掘社会资源,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能够深入生产第一线,参观和参与生产过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工程实践环境,拟定进程如下:52\n基地年份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实训室调研确定建设规划与建设方案完成5个实训室及其配套的软件建设完成3个实验室及其配套的软件建设进一步开发试验项目校内基地调研改善基础实习设施,增加实习内容建成数控加工中心和机加工实习基地实现机加工中心的产学结合拓展业务范围,产学结合进一步深化校外基地调研完成1-2个基地建设完成2-3个基地建设,实现订单培养完成3-5个基地建设,扩大订单培养规模完成3-5个基地建设,扩大订单培养规模(三)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要以“德才兼备、培养骨干、优化结构、提高素质”为指导思想。积极作好专业学术带头人及专业学术骨干的选拔与培养工作,在满足专业教学的基础上,使教师由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变,由知识传授型向技术开发型转变,鼓励教师进修学习,改善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大力增强科研立项数量和水平,立足纵向课题,加强横向联系,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及参与意识;使教师既注重学历水平提高,又注重实践技能培养;既立足于课堂教学需要,又着眼于科技开发需求,同时在数控技术、自动控制等领域培养一批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采取以下措施:1.在现有师资力量的基础上,继续引进人才,特别是生产一线中具有高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有较高学识和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才。2.加强学术梯队建设,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培养一批学术52\n水平较高,科研能力较强的课程带头人。3.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组织教师大力开展应用技术研究、科技开发和科技服务为重点的科技工作。4.通过各种形式提高青年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硕士研究生,给新分配来校教师制定专业发展方向和五年的培养目标,指定导师,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指导青年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科研活动、编写专业教材,承担科研工作,并安排到实验室、企业等单位和技术短期培训班进行实践锻炼,拟定进程如下:年份项目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高职比例1%3%5%10%研究生比例20%30%60%70%80%研究生引进数量1人4人3人2人3人技术培训2人次3人次3人次3人次(四)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按照“紧跟现代工程科技,加快教材内容更新,重点编写特色教材,反映工程特点,形成系列应用型教材”的原则,严把教材选用关,确保教材建设适应专业教学的需要,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教材全部采用选择21世纪规划教材和行业推荐教材,针对专业性较强的课程,组织教师编写一套能够反映应用型特色和课程整合的特色教材,把行业发展的新动向、新技术及时纳入教材内容,拟定进程如下:教材类型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52\n公开出版教材1222校内自编教材3555(五)精品课建设按照企业岗位要求,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标准,结合任务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中心,改革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制定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核心课程为突破口,构建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平台,建设教学资源库。五年内完成开发4-6个包含课程核心内容的实践学习项目,与企业经理、专业核心课程骨干教师合作开发配套教学课件和助学软件。院级精品课达到3-5门,力争完成2-3门省级精品课建设任务,并逐渐辐射到其他专业。52\n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一、专业建设背景和基础(一)社会和行业背景随着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的普及应用,社会各行业对网络技术人员的需求持续增加,如网络规划、网络实施及维护、网站建设、网站管理与运营、网络编程、网络硬件维修及软件维护、网站后台数据库设计与维护等人才,成为社会招聘的热点。几乎每个行业、每个企业均离不开网络,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十二五”期间,我国新兴信息产业“物联网”、“三网合一”等将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网络人才将供不应求。据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企业对高技能水平的网络工程师、网站管理工程师、网络设备工程师及网络安全系统工程师的需求量平均每年增长高达71.2%。据信息产业部统计,全国党政机关、企业集团、金融机构等局域网整体应用系统建设将进入高增长期,年均增长将超过34%,而目前我国90%的企业网络工程师不具备系统的专业技能,存在信息安全隐患。传统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由于技能单一、专业知识更新速度滞后,已经面临被淘汰的危险。据国家信息产业部预测,今后5年,我国从事网络建设、网站应用及网络服务的新型网络人才需求将达到60-100万人,而现有符合新型网络人才要求的人还不足20万,新型网络人才需求量正在逐年增长。(二)专业建设基础1.师资力量本专业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以教授、副教授为主要学科带头人,以青年硕士、讲师为新生力量的结构合理、能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双师型”专兼职教师团队。52\n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5名,兼职教师3名,专职教师中教授1名,副教授3名,高级工程师1名,讲师5名。高级职称的比例为33%,双师型教师共10人,占专职教师的67%,具有硕士学位的7人,占专职教师总数的47%。2.教学条件本专业拥有多媒体教室4个,用于理论和实践课程的课堂教学,2个先进的校内实训基地,弱电工程实训室和网络互连实训室。其中弱电工程实训室主要功能包括:双绞线的认识,做水晶头、打模块、绑定配线架及网络测试;综合布线的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干线子系统、管理间子系统、垂直干线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建筑群子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布线标准及管线搭配;光纤的认识及光缆的测试;光纤的敷设、融接及对光纤连通性和衰减/损耗等的测试。网络互连实训室内有交换机、路由器,锐捷网络设备交换机柜和路由器防火墙等网络设备,能模拟企业建立园区网,可以进行系统集成、网络安全实验,能够满足目前的专业班级规模(50人),分组进行实验;各组内能独立并行开展实验,以使所有上课学生能够充分地动手操作,各组可以协同实验组设备进行实验,每台设备支持多人访问,实现“一人操作,多人观摩”的功能。此外,本专业已与神州数码网络(北京)有限公司、河北网讯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等14家IT企业签订协议,实行了人才、技术及校外实训基地等多方面的合作。在学院领导重视和系部努力下,成立了青为网络公司,该公司负责校内各部门办公电脑的维护,各IT实训室电脑故障的处理、网络维护、网络安全处理等业务。校外实训基地和经济实体的建立为本专业的校外顶岗实习和就业创造了良好条件。这些实践教学条件为专业开展教学和课程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2\n学院拥有本专业相关图书2万余册,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提供学习和训练平台。二、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一)人才培养目标1.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熟悉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的售前与售后技术支持、网络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网络及安全管理与维护、网络应用开发等技能,在企事业单位IT领域中从事网络组建、网络安全与管理、网络服务应用开发等方面工作,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面向网络构建工程师、网络管理工程师、网站设计管理工程师和网络技术支持工程师岗位。2.人才培养素质要求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标准可分为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素质结构三方面内容。(1)知识结构要求掌握计算机网络、网络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各种常见服务器的配置方法;熟练掌握网络设备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掌握网络数据库的操作及网络编程语言的应用;掌握网页设计、美化及布局的技术;系统了解网络工程设计及实施的基本规范;掌握计算机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相关知识。(2)能力结构要求52\n网络设备的安装、调试及维护的能力;企业网站的设计、开发及制作能力;网络工程的设计及实施能力;网络系统集成的能力;计算机网络建设和管理的基本能力。(3)素质结构要求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热爱集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遵纪守法,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社会公德;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行为符合规范要求;具有良好的创新与竞争素质,善于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组织、团队协作素质;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和人文科学素养,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国家对各专业建设的要求,对本专业学生做出具体分析,在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职业岗位和人才需求,制订培养目标。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修订专业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实践环节等方面采取措施,体现先进性、科学性,与第二课堂、导师制、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管理制度等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三、专业建设与专业改革目标(一)形成一套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本专业建设主要核心内容,就必须在贯彻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制定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二)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52\n通过过去五年的建设,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已建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基本素质好、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有一定教研能力的双师队伍和一支相对稳定、水平较高、热爱教育事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比例为67%,今后,在学院关于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关制度保障下,进一步建立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岗位人员定期交流制度,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顶岗实践、学习技术、积累经验,并建立健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兼职教师引进机制。在规划期内,努力实现中高级职称比例67%,双师型教师比例为100%,打造成一支结构优化、特色鲜明、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三)加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推进立体化教材的开发按照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围绕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系统改革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专业课程体系,以具体工作任务为载体重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建设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与实施平台,引入企业教学资源,完善课程实施保障条件。教材建设将依据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一套工学结合、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立体化教材,并采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学习为本,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四)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加强教学实验室和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设计科学合理、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创造条件使更多学生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建立产学研在教学上的合作机制,探讨如何推进科学研究和教学实验的结合。提高实训室开放率以及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比例,制定提高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水平的措施。52\n(五)完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1.教学督导检查考核制度加大教学督导工作委员会的教学检查工作,开展教学工作评价检查。同时对人才培养要加强分类指导,重点加强对特殊专业人才的切实指导,规范管理,促进专业建设发展,提高人才质量。2.设立专业设置论证制度组织校外实训基地的专家进行现场考察,细致考核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教学计划及专业办学条件等方面是否满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确定是否开设相关专业。3.建立校际对照评测制度建立校际之间的成果对照测评,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的方向。使校际对照成为一种制度,建立起系统完善、体系完整、运行良好的人才培养质量信息反馈系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重视并积极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学评估工作。(六)加强教学教改研究1.进一步探索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模式,把“工”和“学”实际的联系起来。2.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社会发展需要调整培养目标。3.以基本素质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根据专业人才职业岗位(群)所需知识能力结构,确定教学内容,规范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4.基础理论以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5.实践教学强调职业岗位实际工作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职业岗位操作技能的严格训练。52\n6.在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室建设、教材开发、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办学,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不同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课堂教学和真实职场环境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使毕业生岗位适应期缩短。7.联系社会资源,以承接工程或工程外包的形式把实际项目带入教学课堂,把课堂教学搬到实际项目中去。8.成立实体服务单位,由专业组长牵头,带领学生为中小型企业提供计算机网络技术报务。四、专业建设和专业改革具体目标与措施(一)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改革计划引进和培养相结合,每年引进2-3名高水平(高级工程师或高级知名企业认证资格)人才,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与培训青年教师,每年送出不少于30%的教师参加企业实际岗位培训;邀请校外专业专家和兄弟院校专家共同探讨,研究和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开发教学资源,召开教学研讨会等。(二)课程建设与改革组成专业课程建设团队,建立与高水平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至少申请包括《网络设备》在内的两门院级精品课;所有专业核心课程建立与社会需求统一的技能考核体系;所有的专业核心课程建立健全题库建设和多媒体资源库建设,包含图片、PPT、视频等。(三)教材建设与改革选择国家级重点教材及优秀获奖教材;编写并出版《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网络设备》、《服务器架设与管理》、《建站实务》四门专业核心教材。52\n每门专业课程配备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包括整理的网络资源、视频资源、图片资源、技能库、试题库、优秀教材与参考书等。(四)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建设移动通信实训室、软件项目开发实训室和电子商务实务实训室。与大唐电信、中兴、华为等通信设备制造商达成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把实训项目与企业实际结合,让实训条件更贴近社会需求。与河北网讯等企业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合作,更进一步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做到每个班级学生百分之百参加校外实训。(五)人才培养质量的建设与改革学生必须满足所有课程合格、英语达标、计算机等级达标并获得一个以上专业要求的IT职业资格证书等4项硬指标,才能按期毕业。(六)教学管理的建设与改革专业教师严格执行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文件齐备,期末将教学文件按时归档。课堂教学严格按课程大纲、授课计划执行,课前认真备课,把握重点、难点、课堂概念讲授准确、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富有启发性,课后加强辅导和作业批改。进一步加强督导在教学质量监控中的作用,对任课教师进行跟踪听课与督导,并结合院系、教务处提供的评价结果,对每位教师每学年的教学工作做出评价。五、专业建设的保障措施(一)组织保障以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依托,加强系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建设的支持,制定专业建设方案,研究专业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信息工程系主任担任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计算机网络教研室专业课教师、合作企业高级工程师,企业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高级管理人员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52\n(二)经费保障学院制定《精品专业建设专项管理制度》保障精品专业建设的资金需要。另一方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多方筹措特色专业建设所需资金,包括合作企业捐赠等,确保各建设内容需要的资金能及时到位,保证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如期完成。六、专业特色建设说明(一)开设时间长,办学质量高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自2001年开始招生,已经招生12年,是我院历史比较悠久的专业。(二)师资力量雄厚,教研能力强锻炼了一支实践能力强、教学效果好、年轻的师资队伍,在学院组织的教案评比活动、课件评比活动、优秀课堂评比、说课活动中,李喆时老师获得说课评比一等奖,尚文卿老师获得二等奖,还有许多教师取得比较优秀的成绩,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三)强化实践教学与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构建了以能力为本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课堂实训、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和毕业实习等环节组成,形成使学生完成从模仿到应用到创新递进式培养模式。(四)学生参加的职业资格认证社会认可度高,通过率高IT行业市场认证种类繁多,选择了社会认可较好的华为网络助理工程师,CIW认证,网络设备调试员,神州数码网络工程师。(五)毕业生就业率高,就业状况良好本专业2009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6.7%,2010届毕业生就业率达89.6%,就业率逐年提高;根据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绝大多数毕业生就业状况良好。52\n(六)社会声誉好本专业2010级学生在河北珠峰通信工程有限公司实习后,该企业的负责人说“你们随时来,我们随时要”。本专业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的综合实训受到了公司及客户的好评,反映该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强,职业素质较高。52\n工程造价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一、专业建设背景和基础(一)社会和行业背景工程造价专业是为国家建筑行业培养工程管理人才的专业,其人才需求状况取决于建筑业发展的水平和趋势。近几年为了加快城镇化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我国基本建设投入不断增加,促进了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和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据河北省建筑业协会对全省108家会员建筑企业主要经济指标统计,2009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总体增长,新签合同额966.44亿元,同比增长37.37%;建筑业完成总产值787.75亿元,同比增长30.59%;企业收入729.4亿元,同比增长30.27%;企业利润25.64亿元,同比增长37.70%;固定职工从业人数26.16万人,同比增加25.20%,其中技术人员4.92万人,同比增加15.76%。从建筑业整体运行情况来看,河北省建筑业企业生产和效益呈现同步增长态势。(二)人才需求分析1.在我国目前经济转型和快速发展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把加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工作,作为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举措。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先后颁布《人才规划纲要》和《教育规划纲要》,两个纲要都非常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并做出了重要部署。住房建设部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十大目标之一,把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着力加强。河北省委、省政府更是从树立和落实科学人才观、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建设制造业强省的高度,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到战略层面,实施了“金蓝领”培训工程52\n。党和各级政府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视,为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2.建筑业技能人才队伍的现状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我国建筑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历层次低、年龄偏大。二是特有工种技能人才总量偏少、分布不均、工种不全。新设备、新工艺还没有人能够操作。三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3.河北省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全省建筑业市场的需求。据河北省统计局调查,2010年,全省资质以内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2289个,从业人员128.6万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231.5亿元,比上年增长28%。从构成看,建筑工程产值2717亿元,增长27.2%;安装工程产值333.5亿元,增长26.6%,建筑工程产值占建筑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4.1%。按照河北省建筑业目前的发展状况,人才需求将逐年增长。二、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一)专业定位1.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掌握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测量技术,具有建筑工程概预算能力,具备较快适应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2)专业就业岗位毕业生可在工程造价公司、咨询公司、建筑企业、工程建设监理公司、房地产开发企业、审计事务所以及政府部门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工程造价招标代理、建设项目投资和投资控制、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投标报价决策、合同管理、工程预决算、工程成本分析、工程咨询、工程监理等工作。三、专业建设与专业改革目标52\n(一)专业建设基础工程造价专业是学院重点专业,从2009开始招生,生源数量逐年增加。在社会各界的关怀和各级领导的支持下,专业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和优势。(1)校企合作基础良好目前工程造价专业与5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安排学生实习实训、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聘请企业工程管理和技术人员担任顾问和兼职教师等方面,不断加深合作。通过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化,提升了专业的整体水平。(2)具备“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目前,我院工程造价专业已建成一支结构合理、基本素质好、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有一定教研能力的双师队伍,一支相对稳定、水平较高、热爱教育事业的兼职教师队伍。未来将逐步建立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岗位人员定期交流制度,并建立健全工程造价专业兼职教师引进机制。(二)加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推进立体化教材的开发按照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围绕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系统改革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专业课程体系,以具体工作任务为载体重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将依据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一套工学结合、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立体化教材,并采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三)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目前本专业建有建筑工程试验室、工程测量实训室、公共机房等实训室,为工程造价专业校内的实践教学提供了较好的条件。52\n另外本专业还与河北省地矿局、河北顺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等数家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可满足学生的专业生产实习。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情况详见下表。校内实验实习基地实训室名称主要设备设备数量负责人建筑工程试验室(一)万能试验机、压力试验机6马晓鹏建筑工程试验室(二)混凝土冻融试验机、混凝土磨平机、汽油机混凝土钻孔取芯机、水泥胶砂振实台等。48马晓鹏工程测量实训室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等64谢健校外实验实习基地专业合作企业备注工程造价河北省地矿局顶岗实习河北顺安房地产有限公司参观实习××市双友土石方工程有限公司参观实习献县中昌公路仪器销售部顶岗实习××长安区中昌试验仪器经销处顶岗实习(四)完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1.教学方面加强和规范教学秩序,按照学院关于教学管理和学生日常管理的各项规定,强抓落实,保障教学工作有序进行。充分发挥院系两级教学督导组职能,加大考核和鉴定成绩管理力度,进一步完善教师业务考核、挂钩和配套制度与措施。52\n落实教学资料的检查、听课制度。不定期进行教学资料检查,并加大期中检查力度。系主任每周增加听课次数,专业带头人每学期听遍每位教师的课,各位任课教师每学期相互听课不少于八次。引入社会评价机制,重视政府部门、用人单位和学生家长等对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价。2.学生方面建立就业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并对毕业生毕业后至少三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在建设过程中注重改革创新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价体系,创新顶岗实习管理办法与质量检查方案等,形成与建筑行业生产过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模式。建立注重过程管理、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实行师生“互控”,并完善教学信息反馈体系,不断完善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用人单位评价、行业评价等第三方评价制度。与毕业生用人单位积极合作,建立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调查、监控制度,对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到3年内的就业状况、就业流向、能力与知识、课程有效性、满意度等指标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形成年度分析报告,以确保人才培养评价和监控的质量。四、专业建设和专业改革具体目标与措施(一)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改革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师德教育,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将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教学团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实现“老、中、青”相结合、“传、帮、带”一体化的教学团队建设模式。在原有教师团队的基础上再培养专业带头人3名,骨干教师5名,以专业梯队建设为重点,构建数量充足、梯队合理、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52\n“双师型”教师队伍。(二)课程建设与改革以工程项目造价的确定过程为导向开发任务体系课程。组建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行业企业专家构成的课程体系开发团队→开展职业岗位(群)的职责、任务、工作过程调研和分析→确定职业岗位群专业方向→归纳专业技能教学模块→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情境(案例)。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的确定过程如下:(1)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2)工程造价专业岗位需求(3)以岗位需求为基础,确定工作任务;(4)通过工作任务,开展案例教学。企业岗位需求专业岗位方向确定二级工作任务收集、提炼图1: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从业资格证确定学期综合任务案例教学以职业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建构工程造价专业的学习领域,创造融“教、学、做”52\n为一体的学习情景;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开展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并将岗位技能课程内容与执业资格标准,以及施工员、预算员等岗位职责融入课程,保证学生在知识水平、专业技能、职业素质等方面达到岗位要求。建设达到省级精品标准的课程1门,院级精品课程4门,特色实训课程2门,并建立完善专业教材及相关教学资源。(三)教材建设与改革继续同企业开发校企合作教材。开发适合工学结合课程的教案、课件、题库等教学资源。根据专业培养和课程改革的需要,计划编写6-8部校企合作特色教材。专业课程和校企合作教材争取列入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和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四)实践教学条件建设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新建和扩建相结合,满足专项技能训练、综合能力训练、模拟仿真训练等多层次需要的校内实训室建设。包括建筑工程试验室的扩建,工程测量实训室的扩建等。新建满足工程造价专业必须的工程算量实训室,配备行业企业广为应用的配套软件,用于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工程计量的能力。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在合作对象的选择上是依托已有的5个校外实训基地,拓展6个校外实训基地。(1)与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引入行业标准,共同构建专业技能学习模块及课程标准。(2)调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技术人员的层次、结构、岗位分布情况,企业对岗位能力要求的内容、深度和广度,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学习领域设置、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依据。(352\n)建立企业专业委员会,定期到学院进行专项讲座、讨论等,加深教师与企业工作人员的联系,搭建沟通渠道,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奠定基础。(4)充分利用合作企业在建工程项目,使教学进程伴随施工过程开展,使施工现场成为第二课堂,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5)制定有效的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包括制定校内指导教师顶岗实习工作条例及管理办法,与企业共同制定顶岗实习学生管理细则、企业指导教师管理办法,编制学生参加顶岗实习技术指导书等。(五)人才培养质量的建设与改革根据工程造价专业现有明确的职业岗位指向和职业能力要求,结合我院办学定位和学生实际,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完善,每年修订一次;课程教学计划齐全,每门课程都有完整教学计划;教学手段先进,90%以上教师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教学方法合理,85%教师可应用项目载体、任务驱动方法教学;教学监控与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在建设过程中注重改革创新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价体系,创新顶岗实习管理办法与质量检查方案等,形成与建筑行业生产过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模式。建立注重过程管理、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六)教学管理的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的建设主要配合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企业的校企合作部分的管理应特别加强。应加强学生顶岗实习的组织与管理,建立校外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制度与实时监控系统,构建符合工学结合要求的新型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模式。建立由学校、企业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和监控体系,制订教学质量评价制度、顶岗实习成果评价制度等。52\n重视顶岗实习前的教育和学习。结合实习生的工作岗位特点,顶岗实习前对学生进行目的,责任、义务和权利,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帮助学生完成由单一学生角色向学生加员工双重身份的转变,提高学生对企业和岗位的认识和适应能力。强调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必须接受企业与学校的双重管理,要求学生学习相关企业管理制度及劳动法有关知识等。建立企业兼职教师资源库,制定兼职教师聘请与管理办法,明确承担各类教学任务的薪酬标准,为校企合作提供制度保证。构建教学平台及资源库的使用制度、维护制度等,以保证其使用的合理性、有效性、公平性、共享性;制定定期更新资源、补充资源的规定,保障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的可持续使用性等。五、专业建设的保障措施(一)组织保障由院长亲自带队,教务处牵头成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专业规划和建设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力、决策力、执行力、创造力,促使专业教师同心同德,积极投身到专业建设中来。专业建设方案由各系主任、专业带头人及工程造价团队教师和企业合作人员共同策划和实施,提供专业能力组织保障。(二)经费保障学院董事会对学院的建设发展全力支持,按专业建设发展规划进行费用的审批,保证特色专业建设能够顺利发展。52\n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一、专业建设背景和基础(一)社会和行业背景1.行业发展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财会工作已成为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府扶持推动多种形式的经济实体不断涌现,对不同层次的会计从业人员的需求日益增长。《河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加强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任务中,也对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优秀高层次会计人才提出了明确要求。据统计我国目前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不太高,而会计人员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还应有较强的政策观念和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所以会计教育任重而道远。2.职业岗位人才需求分析京津冀地区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通过对企业的调研,我们了解到不同规模的企业对招聘会计人员的要求各不相同,大中型企业对学历的要求多为专、本科以上,而小型民营、外资、农村企业急需专科、中等会计人才。(1)人才去向学生毕业后可去政府部门、金融部门、工业企业、会计公司、非盈利性组织、医院、社团、保险业、私人企业、各类学校、学院自营企业等处,特别是城镇非国有企业、乡镇企业及村办企业、私营及个体企业从事会计、审计、财务管理、计算机操作等工作。(2)专业面向的岗位会计核算岗位、出纳员岗位、财务经理助理岗位、统计岗位、企业纳税员以及会计代理和税务代理人员岗位、收银员岗位、52\n采购核算岗位、销售核算岗位、财产物资核算和往来核算等岗位。   (二)专业建设基础1.师资力量学院在会计电算化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发展、实训室建设等方面始终给予政策和资金上扶持。会计电算化专业拥有雄厚的师资队伍,现以教授、副教授为主要学科带头人,以青年硕士、讲师为新生力量的优质教师队伍。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5名,兼职教师2名。专职教师中教授2名,高级职称的比例为13%,双师型教师共12人,占专职教师的80%,具有硕士学位的为4人,占专职教师总数的27%。总体而言,本专业的师资力量雄厚,师资队伍机构较为合理,绝大部分教师都有企业培训和实践经历,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及提高实践能力提供有力的保障。教学团队中10余人被评为校级优秀(模范)教师,5人在教学质量年活动中荣获奖项,“基础会计团队”和“工业企业业务实战团队”获校级优秀教学团队。2.教学条件本专业拥有先进的会计电算化(用友软件操作平台)、会计手工综合实训室、ERP沙盘实训室等5个实训操作平台,用于《小规模纳税人业务实战》、《基础会计及实训》、《一般纳税人业务实战》等课程的学习。同时,本专业全部采用现代化授课方式,课程均安排在多媒体教室完成理论和实践课程的课堂教学。此外,为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院又在2008年成立“××浚达财务咨询有限公司”,使更多的师生有机会参与企业业务实践和社会真实项目,提高了师生的实践能力,积累了管理的经验。会计电算化专业以浚达财务公司为窗口,加强与外界单位的联系。在原有校外实训基地××中瑞司法会计鉴定中心、天勤会计师事务所、××52\n有源会计师事务所、河北福隆进出口有限公司等近20家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新建立河北海德五金制品有限公司、河北顺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众旺彩印有限公司、××市安源物流有限公司等近12家校外实训基地,实现了与会计工作的零距离对接。丰富教学资源支撑着专业建设。学院拥有会计电算化专业图书12000余册,本专业自建图书资料2000余册。此外,还成立了读书兴趣小组、会计专业兴趣小组等多个学生课外活动社团,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提供学习和训练平台。二、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一)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会计岗位能力要求及学院发展定位,学院把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既掌握会计理论和实际技能,又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具备较强会计核算、财务分析和会计软件运用能力及企业审计能力;面向会计岗位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认真剖析会计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以会计电算化专业领域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技能标准为依据,确定学习领域的学习任务,依据学习任务和会计工作岗位群的特点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并融合职业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证)进行教学,实现岗证一体,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三、专业建设与专业改革目标(一)形成一套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巩固和完善特色鲜明的52\n“岗位主导、任务贯穿”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在掌握必要的会计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前提下,突出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实现专业培养方案先进,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合理,教学理念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为目标的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二)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会计电算化专业将贯彻创特色、创品牌的战略思想,遵循“壮大队伍、优化结构、突出重点、强化实践、注重师德、提升水平”的原则,通过培养、引进、外聘高层次人才等途径,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科、专业团队建设为核心,力争在未来5年内“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5%以上,教授、副教授的比重占到40%以上,硕士学位以上比例达到80%,真正建立一支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三)加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推进立体化教材的开发按照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围绕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系统改革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专业课程体系,以具体工作任务为载体重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建设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与实施平台,引入企业教学资源,完善课程实施保障条件。本专业目前与××浚达财务咨询公司合作开发了多套实训教材,自编教材使用覆盖率达到了85%以上,下一步教材建设将依据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6套工学结合、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立体化教材,并采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四)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改善学院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按照“高起点规划,分时期建设”52\n的工作思路,多渠道、多形式筹措建设资金,积极探索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并多与企业单位合作,计划新建税务处理中心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两大校内实训室;不断优化校外实训基地,保证实训基地的数量,到2015年建成45家校外实训基础,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最大限度满足实践教学需要,把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功能齐全、设施完善、设备先进,管理规范,融实践教学、社会培训、技能鉴定于一身的,具有省内同类院校会计专业示范意义的实训基地。(五)完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教学的全过程为对象,以教育产出质量为标准。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是根据社会需要、教师教学工作特点、人才培养标准和特定教学对象等因素来进行的。要不断结合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实际,更全面、更准确、更合理地评价教师教学的各项工作。(六)加强教学教改研究和为社会、行业服务不断深化教科研工作,借助产学研平台,通过学院专题立项,社会调研,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断完善,在教改的基础上推动专业教学特色的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根据教改研究不断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广泛推广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依托本专业师资和实验实训条件资源,面向社会企事业单位,开发相关的培训项目,开展教师之间、教师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活动。积极面向社会、企业的会计电算化财务软件、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等服务项目,努力将本专业打造成为社会服务能力强的特色专业。四、专业建设和专业改革具体目标与措施(一)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改革1.师资队伍建设与改革目标52\n“有重点培养、高规格引进、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从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入手;加强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使之成为具有高素质、高标准、高要求的专业教学团队。2.师资队伍建设与改革具体措施(1)专业带头人通过参加职业教育理论培训及教学实践,到知名高校访学、进修,到企业挂职锻炼等途径,培养2-3名专业理论功底深、实践操作水平高、知识更新速度快、组织协调能力强,把握会计发展的前沿,能够负责研究会计专业建设方向,确定专业特色,制订专业发展规划,组织实施专业建设方案,提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意见,具备较高的专业教学改革能力的专业带头人。(2)骨干教师通过到高校进修、到企业或业务对口的工作岗位锻炼、参加“双师”培训等培养途径,每年培养具有会计专业扎实的理论基础,把握专业某一核心课程的发展动态和前沿理论,并具有该学科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该学科的实践教学,具有乐于教学、甘于奉献的精神,能协助专业带头人做好会计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组织相关项目培训的会计专业骨干教师。(3)双师素质教师通过学院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现有专业课教师,参加多种形式的职业资格培训,社会资格考试,到企业顶岗挂职锻炼。两年内再培养2-5名双师型教师,使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95%以上。(4)兼职教师52\n积极开拓多种渠道,有目的地从财政、审计、税务、金融和高等院校等部门或单位再聘请6名在本地区有一定知名度、且具备一定专业理论基础、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良好职业道德的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审计师、企业总会计师等作为学院兼职教师。主要承担实践教学指导,参与教学改革、课程研发、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研究等工作。(二)课程建设与改革1.课程建设与改革目标按照“就业导向、能力本位、需求目标”构建一套完备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兼顾专科学历教育知识与职业资格能力,加大精品课程建设。全面落实实践教学课程化,考证课程计划,考核方式多样化。开发以任务为中心的项目课程体系,五年内完成2-3门优质核心精品课程建设;建成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层次岗位人才培养教学资源库。2.课程建设与改革具体措施(1)按照会计职业岗位要求,构建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会计行动领域,归纳总结学习领域,确立核心课程教学标准,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2)坚持理论够用,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大幅度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实践教学的比例不低于专业总课时的40%。52\n(3)联合企业加强重点课程、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建设。专业课程体系还需不断调整和完善,特别是一些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切实要适应高职高专的特色。为了促进专业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以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的建设作为突破口,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再建2-3门精品课程,将会计电算化专业建成特色鲜明的院级精品专业。会计电算化专业精品课程建设规划表序号课程名称建设时间1《财务会计二》2013年2《小规模纳税人业务实战》2014年3《行业会计比较》2014年(4)打破专业壁垒,设置柔性课程学分,让学生有更大的空间,根据自我发展的需要,跨专业选修课程,拓展视野。做到每门学科在章节完后有分项实训内容,在整个学科授完后又有综合实训。(三)教材建设与改革1.教材建设目标组织教师修订编写目前已有的6-7本教材,以新会计准则为依据,以“任务化、项目化”为体现形式,能够体现本专业改革成果的主干科目校本教材,形成理论教材与实践教材相配套的、载体多元、内容充实、与时俱进的教材体系。并完成6-7门项目任务化课程配套建设,完善题库及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2.教材建设措施利用较短的时间依据“任务化、项目化”模式,修订完成理论类教材《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法》、《经济法》、《统计学》、《财务管理》等课程的项目型教材。理论课程教材的编写,要综合考虑学生学情、教学现状、任务设置,适应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学需求。52\n在加强教材建设的同时,组织骨干教师选购专业工具书、专业理论图书、文献、核心期刊与专业特色期刊、精选优秀会计论文集、专业相关报纸、国家、地区及行业法律法规、科技发展动态和政策管理信息、标准文摘或全文等专业图书及电子数据资料,使会计专业拥有齐全先进、国内一流的专业参考资料。(四)实践教学条件建设1.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目标进一步完善校内会计手工综合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ERP沙盘实训室的建设,完善实训室的数量及功能,新建税务处理中心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不断优化校外实训基地,保证实训基地的数量,到2015年建成45家校外实训基础,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践需要。同时,专业负责人主要在专业实训项目的科学设计、实训指导教师的配备、实训室全面开放、实训指导书(4门课程)编写、学生探究创新、技能竞赛等方面下功夫。实训指导书编写计划序号课程名称编写时间1《小规模纳税人业务实战》2013年2《一般纳税人业务实战》2013年3《出纳岗位实训》2014年4《工业企业综合演练》2014年2.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具体措施(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2012—52\n2013年完善已有的校内实训室,新建模拟纳税大厅、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完善升级财务软件。2014—2015年加强实训基地硬件更新建设,强化实践育人,通过同步实训、仿真综合实训、职场环境实操、顶岗实习四个过程层层递进,建设“四位一体化”的实训基地,使理论学习与工作能力培养融会贯通,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之间的“四合作”,即“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创新产学结合育人模式。在巩固现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基础上,采取措施进一步扩大合作企业的数量,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及实习组织管理工作,在2013年建立30家校外实习基地,2015年达到45家。同时,结合实际探讨新的实践教学途径,以满足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需要。(3)组织专业人员,负责完善细化专业实训项目的科学设计、实训指导书和实训教材的编写,并积极组织学生探究创新、技能竞赛,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五)人才培养质量的建设与改革1.人才培养质量目标会计电算化专业旨在培养具有人文、科学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专业学科基础扎实,具有自我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流人才。校企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设计教学过程,建立教学标准,组建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构成的过程管理、考核评价机构,共同负责过程管理和考核评价;建立包括项目实训卡、岗位工作记录、自我鉴定、过程控制记录等内容组成的管理档案。通过以上管理机制,规范管理,保障工作与学习的有机结合。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体措施52\n(1)探索评教主体多元化,以学生为主,同行为辅,兼顾领导和企业专家,以培养发展教师业务素质为目标的教学评价模式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式,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并对毕业生毕业后三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2)改革学习考核模式,探索以考核知识的应用、技能与能力水平为主,兼顾专业素养与职业道德;平时的形成性考核与期末的总结性、鉴定性考试并重的,考核方式多样、考核主体多元的课程教学评价模式。(六)教学管理的建设与改革1.教学管理目标通过相关管理制度和规范的建设,全面构建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学生终身发展的质量评价和保障体系。2.加强教学管理具体措施(1)创新专业管理制度一是按照学院统筹、系部建设、项目负责的建设思路,完善专业管理办法;二是建立健全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利用网络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全面推行信息化管理;三是建立课程的准入和退出管理办法,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2)优化专业动态管理运行机制一是加强顶岗实习管理,建立学院与企业、专职与兼职教师共同参与的顶岗实习跟踪监控机制。二是关注毕业生群体与个体职业发展状况,进一步完善专业教学机制,提高毕业质量。三是采取有力的教学监控措施,促进教学问题的解决,建立以52\n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社会、家庭全员参与的监控制度。五、专业建设的保障措施(一)组织保障学院对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项目实施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成立由主管教学副院长、行业企业专家、教务处处长及相关部门成员组成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实施领导小组”,由主管教学副院长为组长,教务处处长、教务、财务及系主任为主要成员,统筹规划和组织专业项目建设。(二)经费保障学院将会计电算化专业列为重点建设专业,按时拨付专业建设经费。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严格实施专款专用制度,加强对专业建设各项教学资源的成本核算,确保专项资金使用的严肃性和合理性,使资金的使用发挥最大效益。六、专业特色建设说明(一)专业开设时间长,积淀深厚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自2001年统招至今,积累了丰富的专业教学经验,培养了大量的会计人才,绝大部分毕业生已成为河北各行各业财务工作的中坚力量,为河北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近几年来,该专业在招生人数和新生报到率等方面均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二)具有“双师”优势的专业教学团队“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业课教师总数的50%以上,该专业基本形成一支师德优良,专业知识深厚,有一定行业背景,实践工作经验较丰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三)构建具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52\n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和“立足行业、服务企业”的办学定位,不断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努力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体现职业岗位要求与专业培养方案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主线,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努力构建能体现岗位技能要求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工学结合密切,并把各行业会计融入课程体系,开拓学生的就业之路。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现已形成“课岗证融合、教学做合一,技能逐级提高”的人才培养模式。(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较高根据本专业近三届毕业生参加全区或全国统考科目考试通过率和用人单位反馈的意见以及学院对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的情况看,用人单位对本专业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是认可和肯定的。1.本专业近三届毕业生平均初次就业率为93%,工作一年后专业对口率达到60%以上。2.根据用人单位信息反馈以及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情况,学生的职业道德及综合能力普遍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52\n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一、专业建设背景和基础(一)社会和行业背景近年来,室内设计行业发展迅速,室内设计师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职业,被媒体誉为“金色灰领职业”之一。随着房地产经济的持续走旺和装饰行业的快速发展,室内设计人才需求旺盛,室内设计师就业前景看好。国家对装饰行业的管理规范化,对接受过专业训练的装修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有相当大的社会需求量。从全国来看,装饰行业群体数量庞大,但总体素质还需不断提高,受过系统专业训练的室内设计人才正好能适应装修从业人员专业化的行业发展要求。我院室内设计专业培养具有行业社会背景的设计人才,符合社会大环境对装修人才需求的现实。(二)专业建设基础1.师资力量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建于2006年,并于当年开始招收三年制高职学生。创办5年来,累计招生近千人,目前在校生人数为三百多人。该专业拥有专业基础深厚的教师队伍,许多教师在设计理论及设计教学方面都有较深入的研究,并在全国多家专业刊物上发表过文章。多年来,建立了适应室内设计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教师实践经验丰富,许多教师都主持或参与过较大型的室内装饰与装修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如:××赵陵铺警务系统项目——楼体建模工作、××北国超市快餐厅设计与施工、××元氏县××学院分院校园规划图设计、××浪漫情缘婚纱影楼设计与施工、××江南春城别墅设计、佳泽物业有限公司多功能厅设计与施工、闻喜小区居室设计等。52\n2.教学条件专业有多媒体教室 12个,用于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教学。校内实训基地一个,能完成学期综合任务的所有二级工作任务,可以导入真实的工作项目、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和职业素养。校外实训基地有四个,均为××地区中小型装饰公司,可以满足每次50人的顶岗实习,这些实践教学条件为专业开展教学和课程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一)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室内设计原理运用、施工图的设计与制作、室内装饰设计方案、效果图设计制作、装饰工程报价、装饰材料配置及实施管理等方面能力,能够较快适应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任务带动教学,用实际的工作项目作为教学任务,结合任务所支撑课程进行教学,学生独立或成组进行训练,通过二级工作任务对应的课程单元学习完成基本的单元任务,再在单元任务的学习上完成综合任务的设计和制作,从而提高职业能力。体现实践教学内容和学生能力培养的“双基地”条件建设与实践教学体系,即以专业为平台,通过校企合作,按工学结合的要求,建立起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相适应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有紧密型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三、专业建设与专业改革目标(一)形成一套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本专业建设主要核心内容,要制定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就必须贯彻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立足于52\n××市,服务河北,力争将本专业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在国内领先的专业。(二)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通过过去五年的建设,学院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已建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基本素质好、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有一定教研能力的双师队伍和一支相对稳定、水平较高、热爱教育事业的兼职教师队伍。1.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水平,适应“工作室化”教学模式要求的教学团队。采取自我培养和社会聘用相结合,为本专业配备2名专业带头人,培养和选拔若干优秀拔尖人才组成骨干教师3名,使“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100%;大力提高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能力,加强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力度。2.“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职教师专业素质与教学能力,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每年不少于1个月,进一步完善双师结构。提高专业整体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包括安排教师参与技术性培训,鼓励教师参与市场实践,鼓励教师进行科研活动,鼓励教师完成更高层次的专业学历教育。在全面提高教师综合专业素质的同时,通过完善教学团队建设,使教师较长期地负责某些课程,形成专业侧重点。(三)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加强学院与校外实训基地合作,走出去、请进来,建立产教结合的室内设计与装饰工作室。把高职52\n课程体系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结合,推行“双证书”制度。与时俱进、不断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模式改革,保障人才培养有效运行。1.建立室内设计技术工作室,把行业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行业专家、专业教育专家引入校园,并建立工作室。2.企业公司进入工作室,鼓励专业教师自主办设计公司、或选择行业的优秀企业公司进入校园。3.学生到企业公司给设计师(企业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做助理,与建筑装饰装修企业合作,从学校中选拔优秀学生到公司顶岗,给设计师或企业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当助手。4.在推进校企对接过程中,学校共享了公司的设备、人才、管理和文化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训场所和高水平的实习指导“师傅”。在整个学习实践过程中,能“以终为始”,缺什么,学什么。形成“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岗位标准与综合职业能力标准并举的质量目标结构体系,把高职课程体系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四)完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要进一步扩大与行业企业合作的力度,与企业共同开展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探索“校企共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教学评价要重视过程监控、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与行业企业共同探索人才培养的过程管理,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1.与企业共同开展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每个单元室内设计专业课程结束后,请行业、企业专家来点评,有些实际工程项目可以由客户评价,以此促进校企双方共同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目标及评价体系。2.做好毕业生的跟踪调研52\n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与合作企业共同建立室内设计专业群的毕业生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实施毕业生质量调查制度。3.创新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每门课程的评分是固定的,但有很多课程不是单独完成作业的,而是叠加于设计课作业之中完成的。由于将课程打包,很多课程都是捆绑于主干课程之上的,它们被叠加在一起总体打分,然后再归入相对应的各门课程。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考核之中,完善双证书认证体系。四、专业建设和专业改革具体目标与措施(一)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改革为了强化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建立重在职业教育理论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师资培训系统,通过岗前培训、资格证书培训、下企业学习等制度进行培训,本专业具备从事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能力和企业实践经验两方面素质的教师数超过60%。(二)课程建设与改革1.课程建设与改革目标课程综合细分,进行更有目标性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把室内设计专业的课程进行分析,并按专业特点进行整合。从学生毕业出口反推学生所需的课程,根据社会上行业公司的设计师与相关职业岗位的综合要求来安排课程,注意以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使之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并注重人文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建立以职业或技术岗位群所需要理论知识和52\n技能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突出技术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2.课程建设与改革具体措施本专业在课程结构方面,设计了三大教学模块和五个学期任务,这三大教学模块分别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设计课。课程结构合理、科学。这五个学期任务是:第一学期的室内设计方向美术基础训练、第二学期居室设计、第三学期别墅设计、第四学期酒店设计、第五学期项目综合训练。(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本专业自开办以来,一直在努力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目前,正在积极实施“任务教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参与过的项目序号项目作品名称参与者负责人1××赵陵铺警务系统项目——楼体建模工作09环艺2班09环艺4班***2××北国超市快餐厅设计与施工08环艺1班***3××元氏县××学院分院校园规划图设计08环艺2班***4××浪漫情缘婚纱影楼设计与施工09环艺1班***5××江南春城别墅设计08环艺1班***6佳泽物业有限公司多功能厅设计与施工09环艺1、2、***、**52\n3、4班“项目带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可采用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运用实际案例辅助理论教学;第二种方式是运用案例组织理论教学;现场教学、模拟操作和部分课程以“任务驱动”为教学改革主线;实行启发式教学,课程教学中能够体现学生为主体,采用情境化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让学生积极思考,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主体参与,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中心;积极推广多媒体教学。(四)建设教学团队1.组建教学团队组建一支适应每个学期综合任务教学、生产、技术服务需要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式教学团队(行业专家、企业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本院专业教师),构建结构梯次合理的教师团队。2.建立符合室内设计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室内设计属艺术设计的教学体系范畴,需充分认识到艺术设计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教”,重点是启发、引导学生的“学”,尝试着建立一种符合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工作室制教学”新模式。在加强与企业联合办学的基础上,建立长效的校企合作体制,将实际项目带入工作室,力争实现项目制教学模式。(1)专业基础课教学(教室、画室)艺术学教育注重训练学生的再现塑造能力,而设计教育更加倾向于学生思维模式的训练,两者要求学生对形象刻画到什么深度、对物体的认知达到什么程度有着很大的差别。(2)专业课教学(实训室)专业设计课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重视设计过程,引导学习任务能力训练。52\n通过学期综合任务,分解成若干个二级工作任务,形成若干个工作能力。把真实项目导入到这些任务中,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从而培养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五)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建设一个较为完善的共享型室内装饰设计专业设计图库(100套)。其中包括室内居住环境、办公环境、商业环境的经典设计案例,家具、陈设艺术品等图例以及装饰材料等500G以上的电子图库。52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