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9-27 发布 |
- 37.5 KB |
- 7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潮汕新年祝福语精选
潮汕新年祝福语精选篇一:潮汕节日风俗潮汕节日风俗在中国传统的节日中,最热闹。最受人们重视的节曰是春节。春节,是农历的元旦,是一年岁月更新的开始。每当年底临近,人们便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办年货了为这是一年中的第一个大节,故此,潮汕地区便有着许多既同于中原地区又异于中原地区的习俗活动。一、贴门神、春联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年三十曰(或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门神,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茶郁垒。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中引《黄帝书》说:上古的时候,有神萘郁垒俩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树,树荫如盖。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树下检阅百鬼。如果有恶鬼为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茶、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南朝?梁?宗憬《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萘,右郁垄,俗谓门神。”然而,真正史书记载的门神,却不是神茶、郁垄,而是古代的一个勇士叫做成庆的。在班固的《汉书?广川王传》中记载: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到了唐\n潮汕新年祝福语精选篇一:潮汕节日风俗潮汕节日风俗在中国传统的节日中,最热闹。最受人们重视的节曰是春节。春节,是农历的元旦,是一年岁月更新的开始。每当年底临近,人们便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办年货了为这是一年中的第一个大节,故此,潮汕地区便有着许多既同于中原地区又异于中原地区的习俗活动。一、贴门神、春联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年三十曰(或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门神,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茶郁垒。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中引《黄帝书》说:上古的时候,有神萘郁垒俩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树,树荫如盖。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树下检阅百鬼。如果有恶鬼为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茶、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南朝?梁?宗憬《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萘,右郁垄,俗谓门神。”然而,真正史书记载的门神,却不是神茶、郁垄,而是古代的一个勇士叫做成庆的。在班固的《汉书?广川王传》中记载: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到了唐\n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西游记》中叙述就更加详细于:径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赌,结果犯厂夭条,罪该问斩。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径河龙王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对奕。没想到魏征下着下着,打了一个脯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龙王抱怨太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将秦叔宝贵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应允。那一夜果然无事。太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后代人相沿下来,于是,这两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在今天潮汕一些旧式门楼的两扇大门上,我们还可以见到神茶、郁垒或者两员雄赳赳的战将,形象似乎一样,但是仔细观察,其中一位手执钢鞭,另一位手执铁锏。执鞭者是尉迟敬德,执锏者是秦琼。门联同样也是从桃符发展而来的。原来人们用桃木板画神萘、郁垒画像,挂在两扇门上。后来,画像又改成只写字的“门目”。但门目上两边各写两字,表达内容有限,人们觉得不过瘤,便又在大门两侧再挂上两块桃木板(后改用纸),写上了字数较多、能充分反映心愿的对子。据《宋史?蜀世家》载:蜀后主孟旭命学士为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对春联。明代朱元漳建都南京后,曾令各家贴对联,并\n将门联改名为春联,一律用红纸书写。传说-1-有一次,朱元璋亲自到民间察看,只一户人家没贴春联。一问,原来这人家是阉猪的,不识字,于是亲自动笔为他写了一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由于历代大力提倡,使春联成为我国一种特殊的民间文艺形式,长盛不衰。潮汕人对春联更是重视,买一副春联,往往要琢磨很久。从各家各户所贴的春联看,可以反映出不同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其中较多的是反映出潮汕人勤劳上进、团结和睦的特点,像“和睦一家添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广勤生产五谷丰登,善治家六畜兴旺”等等。潮汕对联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明朝潮州才子林大钦撰写的“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堂”一联。传说,林大钦早年曾当过私塾先生。有一年正月初一日,东家夫人过生日,请来先生撰写春联、寿联。只见林大钦提笔沾墨,不假思索便写出此联。在潮汕的春联中,经常还看到单扇门儿上或谷簟、福龛上贴着斗大的一个“春”字。“春”字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层表示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一层巧借“春”与“存”潮音的相谐,表示年年有余的良好愿望。这跟北方人喜筵上吃鱼,谐音“余”有异曲伺工之妙。二、吃团年饭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n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袓宗也不忘记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袓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毕,将祭袓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坚,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用过晚餐,家中主妇就忙着收拾饭桌,于是,一场大清扫活动便开始了。这一次清扫不用很讲究,纯粹是为了清洁卫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场,必须用松枝掇草扫刷。然后便生炉起火,开始准备明天祭神的供品--斋菜。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枣子做的,有的则是用花生米、芋头与番薯合起来做的。做斋菜的料都应该在下午时就准备完毕,让其晾干。炸斋菜时,等炉火生好的时候,放上一口铁锅,注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时,用这些料子拌以粉浆往锅里一放,它就在油锅里吱吱地冒气泡。熟时,黄澄澄、香喷喷地格外诱人。这时,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会献上新炸斋菜一盘,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让你尝尝遐迩闻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三、迎财神,放鞭饱\n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民俗活动,就是在于夜时分拜财神。按说,腊月二十四日诸神上天,人间的诸路神仙都上天“汇报工作”去了。但人们宁愿相信财神仍然不忘造福人间,会在这新春脚步来临之际将财气送到人间,所以各家各户要在这时候拜祭。于是,子夜钟响,鞭炮喧天,烟雾袅袅,仿佛是一团团瑞云祥气,再有那“财神到”的吆喊声,更给这子夜增添了不少热闹。关于鞭炮,不少书已经有过详细介绍,它原来是人们用来_2-避邪法灾的。《荆楚岁时记》中载:“正月一已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恶鬼。”宗懔所载,似乎是承西汉东方朔的《神异经?西荒经》之说: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长尺余,袒身,捕虾蟹,性不畏人。见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灸虾蟹。伺人不在,而盗人盐,以食虾蟹。名曰山臊,其音自叫。人尝以竹着火中,(火朴)而出,臊皆惊惮。犯之令人寒热,此虽人形而变化,然亦鬼魅之类,今所在山中皆有之。东方朔所提的,即使有那么一回事,也恐怕只是一种动物而已,后代人以讹传讹,于是爆竹便具有了避邪法灾的功能。不过,随着落后意识的逐渐淡化,潮汕人放爆竹一俗,已经很少包含驱鬼成分,而仅仅是为节日增添欢\n乐气氛罢了。而伴随着现代文明的到来,许多大中小城市都开始在节日禁燃鞭炮了。、送压岁钱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看。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五、拜年,送“大吉”拜年,又称为“拜正”。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老人会咧\n开没牙的嘴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听的人会觉得十分顺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送他们这种祝语,他们会对你十分友善。落座后,主人会殷勤沏上闻名遐迩的潮汕工夫茶待客。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有好诣诙谐者新正出门给人拜年,往往只在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桔,一一拜年后,裤兜里依然是装着两个大桔不变。因此,民间有善诣者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六、掼春盛(挑礼盒)春节期间,潮汕的另一个有特色的民俗活动便是“掼春盛”(春,一种分成三四层的,有盖子的竹编礼篮,通常是成对使用,所以也叫“担春盛”)。大年初一,娘家要给出嫁的女儿送礼。过去,这些礼物总是装在一对大春盛中,由出嫁女的兄弟挑着送去。大舅子来到时,亲家要杀鸡宰鹅,热情款待,民间俗语所谓“阿舅来,掠鸡台”,说的就是这种风俗。大舅子送来的礼物中,除了大桔子必不可少,还得有数十节甘蔗,大概是暗祝女儿生活节节高的意思。礼物的丰俭程度由娘家经济情况决定,但一般是:刚出嫁的女儿礼物要备得丰盛一点,不然会被亲家看不起;而出嫁已久,甚至是当了婆婆的,就不那么讲究了。女儿家收到这些东西,便分送给亲戚邻里、这形成了潮\n汕春节习俗中的一大特色。春节里,鞭饱声噼噼啪啪,除了拜年者匆匆忙忙之外,还有不少老太婆,提着花篮,托着红,挨家挨户于门外高喊:“XX阿姆,下物食(大妈,送点心来了)。”因为各家各户都有媳妇,故此,各家各户都必须出动。从这一风俗中,可以看到潮汕人亲邻睦里的风尚。此外,如果家中有兄弟分家者,送的人就会按户分送。但是,嫁出去的女儿在这一天不能回娘家。初一回娘家,俗以为对娘家不利。七、家庭“赌博”春节间的娱乐活动很多,如游神、游锣鼓、标旗和猜谜等。值得一谈的是,春节期间以“赌”为乐的习俗。春节期间,大家都休息,兜里也都有钱。大街小巷七,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人围着赌博。更多的是“家庭赌场”往往是一家老小围聚一桌,由家长做庄,其他人押注,赌个夭翻地覆,但最终是“肥水不流别家田”,因而有的是欢乐,没有真正赌博时的紧张和担心。尤其是劳碌一年,难得有欢乐机会的家庭主妇们,更乐意趁此机会玩一玩。大多数家庭只赌一晚便不再赌了,只是旧俗不改罢了。但有的人也可能由此而引起赌兴,真赌下去,弄得“几家欢乐几家愁”。今天,赌是犯法的,不能以此取乐,要彻底改变这一恶\n八、回娘家(食日昼)\n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迖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九、迎神接福正月初四是“神”或日“迎神”的日子。原来,年前腊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下界诸神都在这一天升天向玉皇大帝朝贺述职,报告一年来下界人间行为的善恶。正月初这天,再回到下界来继续监督人们,于是家家户户便在初E日迎接神的光临。迎神时,富裕人家要供上三牲一鸡、鱼、猪头,如果经济不允许,也可免去,但是一盘米、-4-一盘红糖却少不了为奉上白米千盘,意谓新年五谷丰登;红糖一盘,暗含生活甜蜜。焚香上礼毕,便燃放爆竹这时神灵便全部各就各位了。有趣的是,在诸路神仙上天的这段日子,各乡村的庙字\n还不能忘了上供。为什么神灵上天了还要上供呢?因为上天的仅仅是各路神灵的“领导”他们的手下还在“坚守岗位”呢!谁勤于祭拜;谁偷懒,他们会登记在案。十、禁忌为正月是一年之始,潮汕人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因此,过年的时候“禁忌”特别多。语言方面,凡是“破”、“坏”、“没”、“死”、“光”、“鬼”、“杀”、“病”、“痛”、“输”“穷”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说出口来。也忌婴儿啼哭,因为啼哭是“没头彩”,兆示疾病、凶祸。故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祸,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行为方面,端杯、盘、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坏。不慎打坏时,在场的人就得马上说上两句吉祥的顺口溜(如“缶(瓷器)开嘴,大富贵”等)来弥补。这一天米缸不能空着,以免一年之中有断炊之虞。忌洒水、扫地、倒垃圾,这叫做“聚财”。因为潮汕.人在这一天,往往将水、士视作“财气”,将垃圾、粪便视为“肥水”,洒扫、倾倒垃圾,唯恐把“财气”扫走、倒掉。与此同时,潮汕人在除夕将大小水缸装满之后,就举行封井仪式。即用一个大的簸箕将井面盖住,然后祭拜井神。初一日不能揭开簸箕,因为人们往往将水视作财水,一揭开簸箕用水,岂不意味着财气外流?近年来由于用上了自来\n水,往往是这里在举行封井祭神,那里却拧开水龙头,让水哗哗直流。因此,盖井禁取水一俗已经徙有形式而已。禁扫地这一习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为春节期间燃放鞭炮,人来客往,地上纸屑、垃圾特别多,不打扫一下的确有碍大雅。此,认讲究卫生出发,不少年轻人也就对这些传统禁忌习俗不怎么讲究了。这一天债主不许上门讨债,人们认为这一天讨债对借贷双方均不吉利,也忌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人们认为,正月初一的口袋让人掏了,可能导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险。忌死人,也忌办丧事,因为这将给家里带来不择。同时,忌该天理发,因为人们在这一天总喜欢把理发同办丧事联系起来。这一天甚至忌杀生。杀生被认为会导致刀灾、兵灾、血灾等灾祸的发生,但是,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东西图个新鲜,为了口腹之快,也就没什么顾忌了。饮食方面,这一天严禁吃药。否则,被认为会导致一年从头到底病疾缠身,吃药不断。初一早饭忌吃荤,有几种说法:一种是这一顿吃斋,其功用等于一年;另一种是暗喻指勤俭治家,不可铺张浪费。潮汕服饰篇二:潮汕春节习俗潮汕春节习俗饮食文化\n一、年夜饭的来历明清以来,吃团年饭是通行于全国各地的风俗,却又很少见到“围炉”的做法。顺治《潮州府志》对当时潮州人“炉”风俗的描写:“设火井于厅,相围以食”,是很能够引起人们的兴趣的。火井的形制如何,不必要也很难考究,但它的作用,相当于在人类历史早期就出现的、现在中国许多少数民族还保留着的火塘灶,应该没有问题。纳西族学者杨福泉在《灶与灶神》一书里,谈到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家庭中火塘灶和锅台灶的作用:尽管后来汉式锅台灶亦已广泛流行于各民族地区,但从传统文化习俗及在居住空间的重要性而言,后起的锅台灶都远远赶不上火塘灶。如不少山区的纳西族祖房内原来只有火塘灶,后来在火塘灶附近砌有锅台灶,但火塘灶才是与神灵、祖灵关系密切之地,家庭的各种社会性活动、宗教活动都E绕着火塘灶进行,各种社会性规范也体现在以火塘灶为轴心的空间中。在潮汕民居里,只有汉式锅台灶。但在年夜临时设络的火井,显然与民族地区和锅台并存的火塘一样,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空间位络看,火井设于厅,处在居屋的中轴线;大厅是祖先神龛所在,是祭袓祀神的地方,同时,大厅又是平时主人接客的地点。从文化习俗看,虽然火塘灶早已经在\n潮汕人的家庭里消失了,但是,它作为一个独立家庭的象征,在除夕这个重要的节日,仍然以火井这样一种带有礼仪性质\n的形式,延续下来。火井之设,在祭祖结束后,而全家老幼,“相围以食”。这个火井,可以说是家庭的标志。其重要性,是锅台灶所不能比拟的。如果上面的分析可以成立,这种“设火井于厅,相围以食”的做法,也许就是南方少数民族传统习俗的孑遗。现在,潮汕年夜已不再设火井,但合家围炉吃年夜的习俗仍然保留。过年前,外出的家人必须赶回来围炉,全家团聚。潮汕食俗,年夜饭各种丰盛的鱼肉莱肴之外,必须有一猪血猪肠炒大蒜,一盘海紺。这两道菜,不过是借着潮汕话的谐音,取“长久”、“发财”的好兆头。吃过年夜饭,全家人欢聚一堂守岁。这时,晚辈要向长辈贺年祝福。长辈回以祝语之外,要给小孩压岁钱。年事已高的长者,也会收到能赚钱子孙的压岁钱。潮汕人把这种习俗叫做:“压腰”。二、传统菜肴及象征意义自唐之后,受中原烹饪技艺的影响,发展很快。唐代韩愈临潮时,对潮菜美味赞叹说:章举马甲柱,所以怪目呈。其余数十种,莫不可叹”。至明末清初,潮州菜进入鼎盛时期,潮州城内名店林立,名师辈出,名菜纷呈。近代,由于潮籍海外华侨的往来,潮州菜博采海内外名食之精华,菜式更加丰富多彩,质量精益求精。时至今日,潮州菜已经发展成为独具岭南文化特色、驰名海内外的我国名菜之\n潮汕人逢年过节必得买鸡、鹅、鸭、鱼肉,新年头一天要祭拜公祖,答谢神明,当然更得“三牲”齐全。再添制些新衣饰、新家具、器皿等,有“去旧迎新”之意,再选购春联,贴于门前,辟邪之用;尤其要买柑桔、橄榄,柑桔意为“大吉大利”,象征吉祥如意。还有,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现在“挽面”快绝迹了,只有老一辈人还流行这种去掉面部杂毛的做法。现代女子多为剪发美容。另外,家中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潮汕工夫茶是潮人饮茶习俗,泡茶方法,品茶艺术及礼仪礼俗的总称。它既是潮汕城乡每户必备的日常饮料,也是潮人接待客人最高礼遇。有贵客人来访,必泡工夫茶。潮菜宴席离不开工夫茶,当主、客人吃完一道浓郁的菜肴之后,喝上一小杯甘醇的工夫茶,既能解肥腻,又可清除口腔中的杂味,以便更好地品尝下道菜肴美味。上工夫茶的程序:一般是当主、客人入座时上第一道工夫茶,再上一道菜,以后视菜品而变,一般菜有肥腻或炸类食后配上工夫茶,以便解腻清口,宴席整个过程可以穿插2至3次,宴席结束时,上最后一道工夫茶,使大家进食更有韵律和节奏,一饮一食,相得益彰。年俗家趣\n一,贴门神、春联在潮汕的春联中,经常还看到单扇门儿上或谷簟、福龛上贴着斗大的一个“春”字。“春”字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层表示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一层巧借“春”与“存”潮音的相谐,表示年年有余的良好愿望。这跟北方人喜筵上吃鱼,谐音“余”有异曲同工之妙。二,祭拜袓先。祭拜袓先,是为了纪念祖先,也有意思说是让祖先跟我们一起过年,表现出潮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三,吃团圆饭。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大都吃火锅,潮汕人说是“围炉”有团圆的意思。,送压岁钱。这是小朋友最最开心的时刻了。在潮汕只有还没工作的人才有压岁钱,工作了的人就要给压岁钱了。潮汕人给的压岁钱很多。人们认为,给得多证明过去的一年里收入多,也希望在新的一年能有更多的收入。五,拜年,送“大吉”拜年,又称为“拜正”。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n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老人会咧开没牙的嘴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听的人会觉得十分顺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送他们这种祝语,他们会对你十分友善。落座后,主人会殷勤沏上闻名遐迩的潮汕工夫茶待客。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有好谑诙谐者新正出门给人拜年,往往只在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桔,一一拜年后,裤兜里依然是装着两个大桔不变。因此,民间有善谑者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六、禁忌因为正月是一年之始,潮汕人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因此,过年的时候“禁忌”特别多。言语方面,凡是“破”、“坏”、“没”、“死”、“光”、“鬼”、“杀”、\n“病”、“痛”、“输”、“穷”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说出口来。也忌婴儿啼哭,因为啼哭是“没头彩”,兆示疾病、凶祸。故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祸,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行为方面,端杯、盘、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坏。不慎打坏时,在场的人就得马上说上两句吉祥的顺口溜(如“缶(瓷器)开嘴,大富贵”等)来弥补。这一天米缸不能空着,以免一年之中有断炊之虞。忌洒水、扫地、倒垃圾,这叫做“聚财”。因为潮汕人在这一天,往往将水、土视作“财气”,将垃圾、粪便视为“肥水”,洒扫、倾倒垃圾,唯恐把“财气”扫走、倒掉。与此同时,潮汕人在除夕将大小水缸装满之后,就举行封井仪式。即用一个大的簸箕将井面盖住,然后祭拜井神。初一日不能揭开簸箕,因为人们往往将水视作财水,一揭开簸箕用水,岂不意味着财气外流?近年来由于用上丁自来水,往往是这里在举行封井祭神,那里却拧开水龙头,让水哗哗直流。因此,盖井禁取水一俗已经徙有形式而已。禁扫地这一习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为春节期间燃放鞭炮,人来客往,地上纸屑、垃圾特别多,不打扫一下的确有碍大雅。因此,从讲究卫生出发,不少年轻人也就对这些传统禁忌习俗不怎么讲究了。这一天债主不许上门讨债,人们认为这一天讨债对借贷双方均不吉利。也忌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人们认为,正月\n初一的口袋让人掏了,可能导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险。忌死人;也忌办丧事,因为这将给家里带来不祥。同时,忌该天理发,因为人们在这一天总喜欢把理发同办丧事联系起来。这一天甚至忌杀生。杀生被认为会导致刀灾、兵灾、血灾等灾祸的发生。但是,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东西图个新鲜,为了口腹之快,也就没什么顾忌了。饮食方面,这一天严禁吃药。否则,被认为会导致一年从头到底病疾缠身,吃药不断。初一早饭忌吃荤,有几种说法:一种是这一顿吃斋,其功用等于一年;另一种是暗喻指勤俭治家,不可铺张浪费。文学艺术在潮汕的春联中,经常还看到单扇门儿上或谷簟、福龛上贴着斗大的一个“春”字。“春”字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层表示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一层巧借“春”与“存”潮音的相谐,表示年年有余的良好愿望。这跟北方人喜筵上吃鱼,谐音“余”有异曲同工之妙。当今潮汕流行的春联,也有特色,大抵有二副,其一:“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迖三江”。横批是“货如轮转”或“大道生财”。潮汕三大江:韩江、练江和榕江。前海后江,四水环绕,水是生命之源,水就是财。歌曰:“有水的地方就有潮人”。特有的地脉构成一个巨型的“福”字。此联被商家视为福祉,有一商铺三十年不变,每年春联非此\n不可。其二为居家联,以“春夏秋冬行好运;东西南北遇贵人”最通行。通俗如话,意足而工,横批“出入平安”包含了寻常百姓心中的愿望。这又跟潮汕习俗过年互赠大吉(桔),暗喻“平安大赚”互衔,可谓特别。民间美术一、剪纸潮州民间剪纸是国内剪纸艺术中很有特色的一个部分,尤其是在戏曲人物形象和反映潮州民俗风情等部分,潮州剪纸的特色相当明显,为国内各地剪纸所无,且工艺细腻,形象栩栩如生。本书编者为高级工艺美术师,凭一生收藏而编成此《潮州也间美术全集〃潮州剪纸》,基本为乎次公诸于世,相当程度填补了国内剪纸题材、形式技巧的空白二、贴门神门神,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茶郁垒。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中引《黄帝书》说:上古的时候,有神萘郁垒俩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树,树荫如盖。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树下检阅百鬼。如果有恶鬼为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茶、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络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在今天潮汕一些旧式门楼的两扇大门上,我们还可以见到神茶、郁垒或者两员雄赳赳的战将,形象似乎一样,但是仔细观察,其中\n一位手执钢鞭,另一位手执铁锏。执鞭者是尉迟敬德,执锏者是秦琼。篇三:潮汕顺口溜潮汕顺口溜白对乌,滑对粗,领丈对领姑,扁对沙对泥,领爸对领姨,溪对海,米对屎,领公对领奶,屎对米,生对死,激心对欢喜,恨对爱,鱼对菜,成功对失败,你对我,布对纸,双筷对个碗,梨对桃,有对无,公鸡对老鹅,门对窗,鸟对鹰,白仁对神经,真对假,兄对姐,黄牛对老马,水对山,胃对肝,水鸡对青蛙,长对短,好对孬,领兄对领嫂,一对二,站对坐,热情对永抱,重对轻,抱对亲,铁条对黄金,白对晶,弟对兄,手护对卡车,酸对甜,整对咸,吕布对貂婵篇四:潮汕春节习俗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最热闹、最隆重、最受人们重视的节日。春节为一年之首,古代亦称为“元旦”、“元日”、“元正”、“元朔”、“正旦”、“新正”等。这些称呼名异而实同,是历史上各个朝代对春节的不同叫法。例如商纣时以十二月一日为元旦,也叫元朔;周武王时以十一月一日为一年之首称元日;汉武帝时正月一日为元旦谓新正;辛亥革命后,将阳历一月一日定为新年,将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今仍沿此节俗。春节,民间俗称“过年”、“过新年”。\n在潮汕,春节这个节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是特指正月初一,故府县志也谓之为元旦、元日;广义是指从正月初一延续到初四这段时间。潮人所说的春节通常指的是广义的春节。因一地之风俗是由其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环境影响而成的,故潮汕地区便有着很多既同于中原地区又异于中原地区的民俗活动。、放鞭炮潮俗正月初一大早,家家户户都要于门前或阳台祭拜南辰、北斗、天公,以及家中所祀奉的神灵,企盼新年平安,行好运。祭拜神明之后,便要燃放鞭炮。鞭炮,又叫“爆竹”、“爆仗”、“炮仗”。《通俗编俳优》:“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传说它源于“庭燎”。《诗经?小雅》有“庭燎晰”之句。古人用松枝和竹子做成火把,在庭中点燃用以照明。竹节燃烧时发出爆裂声,此乃早期“爆竹”。进而,人们便以此驱除鬼邪,企盼吉祥。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恶鬼。”潮人沿袭此俗,目的也在于驱除邪气,祈求新年身体安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世事顺心。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潮人过春节燃放鞭炮更为普遍,除少数人残存的“祛晦”的传统观念外,再无以往的迷信色\n彩,只成为人们除旧迎新、欢欣庆贺、预祝吉祥的感情表迖。近几年来,由于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出于安全考虑,潮汕很多城市都禁止节日燃放爆竹(不过,传统的习俗总是那么根深蒂固,近来,又有一些城市开始解禁了),但乡间爆竹之声仍不绝于耳。二、祭祖汉族元旦祭祀祖先的习俗,在汉代就形成了。宋明以后,全国普及。明陈天资《东里志》云:“正月元旦履端节,内外夙兴,设香烛酒果,盛服拜天地神明祖宗。”可见明代以前潮汕就有正月初一祭祖之俗。此后历代文献对此多有详细记载,如清嘉庆《澄海县志》云:“元旦,晨起拜袓先,燃烛焚香,具茶果酒馔”。解放前,潮汕祭祖有族祭和家祭两种。族祭是祭远祖,在祠堂公厅,家祭在本屋。族祭多请纸影班、戏班演出,较为隆重。春节祭拜祖宗的用品“全是斋品:便当的香腐、木耳、瓜碧、腐枝、甜料、柿饼等物,以及除夕自制的各样斋菜。”(民国沈敏《潮州年节风俗谈》)因为据说此日弥勒佛坐位,故用斋餐。到初二还要再次祭祖,这一次才用荤菜,如鱼、猪肉、鹅、鸡、鸭等,故清乾隆《普宁县志》云:“元曰,祀袓先用素,初二祀袓先用荤。”旧时,元旦也要在祠堂祭祖。这是宗族祭祀重典,通常用荤菜,但有些地方还要再加上五种斋菜。\n其他“时年八节”都有祭袓活动,形式大同小异,祭品略有区别,增加一些时令果蔬和有特色糕点。以下各节就不再阐述。三、拜年年,亦称走春、探春。相传远古有一种怪兽,头顶独角,口似血盆,人称为“年”。每到除夕,它便挨家挨户地觅食吃人。人们只好把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紧闭,躲在家里,直到正月初一早上才开门相贺未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风绵延相传。年跟祭袓一样,同为潮人最注重的礼俗。潮人拜年主要有三种类型,所行礼俗互不相同。第一种为家人之间的拜年。在潮汕,早晨祭袓后,晚辈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新春如意”、“健康长寿”。旧社会讲究的人家,晚辈要穿新衣服,向长辈行跪拜大礼。然后长辈再给晚辈寄以期望,愿小孩子“新年?大”、“学习进步”。第二种为亲友之间的拜年。吃过早饭后,家人或一起或分散向亲朋好友拜年。亲友之间的拜年活动常在初一、二的上午,故潮汕有句俗谚曰:“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讲的是拜年越早越好,越见有诚意。潮人到亲友家拜年,总要带上槟榔(今用撖榄代)和潮州柑作为礼物。多少不限,但一定要偶数,不能奇数。而主人家的茶几也总要放着一盘红绿相间的潮州柑和槟榔,另加糖果,迎宾敬客。\n潮州柑比桔大,故取名大桔,而桔与吉同音,用谐音会意法,就成了“大吉”。“大吉”的来历是颇有情趣的。据传:很久以前,有一年将过新春,在潮州某村,乡人都患有口干渴症。村里一位美丽聪明的少女夜里梦见一仙人托梦于她:“吃了柑,保大吉。”少女醒后即告诉其母,母女半信半疑吃了柑,果然病好。从此,潮州柑便成了带来吉祥的象征。而槟榔和宾郎同音,含有宾客的意思,所以“槟榔大桔”谐音便成为“宾临大吉”。潮人拜年用槟榔待客历史悠久,府县志都有所记载。明万历《普宁县志》云:“元旦……相拜亦各备槟榔蒌叶,以供茶具。”清乾隆《潮州府志》说:“不设槟榔,便称简慢。”清末以后,潮汕食槟榔之俗逐渐由衰而熄。这是因为食俗随时代发展而变化,且食槟榔过程繁琐,潮汕又不是槟榔产地。后又因潮汕盛产撖榄,它与槟榔无论形状还是味感都十分相似,潮人便用撖榄代替槟榔。由于风俗的转变具有滞后性,因此潮人对撖榄也别称为槟榔。当客人进门,相互道些“新年如意”、“恭喜发财”之类的吉利话后,主人就要请客人吃撖榄、糖果,喝工夫茶(揭西客家还有敬以“擂茶、米?”之俗)。客人拜过年临走前,还要互换大桔,互送小孩“利市”(红包),寄寓着“互换吉祥,互相致意”的美好祝愿。而对一些至亲好友,主人还会殷勤挽留其共用午餐,故清嘉庆《澄海县志》云:“各设酒\n肴相邀饮。谚云?正月酒,家家有?”。第三种为同僚同行之间的拜年。这大多是礼节性的行\n为,见面之后,以“发财”、“升官”之类的吉祥语互为应酬。昔时士大夫家还出现投贺名帖拜年,如清光绪《海阳县志》载:“投以名帖,谓之?拜年?,又曰?拜正?”。第三种拜年包含的亲情友谊的温馨氛围程度不及前两种类型。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达,人们时尚贺年卡、贺年电话、贺年手机信息、贺年“伊妹儿”进行拜年。而各工作单位多在初一举行“团拜”,人们欢聚一堂,互相道贺,既省时间又多方兼顾,实是一件好事。、送春?春?(“?”原义盛)是潮汕一种民俗用品,是一种分成三四层,有盖子的竹编礼篮,通常为成对使用。年初一,娘家要给出嫁的女儿家送礼。礼物包括大桔、甘蔗、香蕉等十几种,装在一对大春?里,由出嫁女的兄弟挑着送去,俗称“送春?”。当舅子到来,亲家就要大宰三鸟,热情款待,故有民谚说:“阿舅来,掠鸡?”。女儿家收到舅子带来的礼物后,就由婆婆提着花篮,托着红盘,把礼物分给左邻右舍,俗称“下物各乡里都有媳妇,故此日互送礼物甚为热闹。这种潮汕特有的民俗活动,体现了潮人重视邻里情谊,和睦相处,团结向上的优秀品质。五、舞狮和游大锣鼓春节期间潮汕的文娱活动甚为活跃,有舞龙、舞蜈蚣、猜谜等,其中舞狮和游大锣鼓是较为普及,最为引人瞩目的。春节期间,舞狮是较受人们欢迎的。潮汕狮舞有两种:\n一种是“文狮”,一种是“武狮”。“文狮”由两个人分别戴上面具扮成笑容可掬的“土地公”、“土地婆”,手执葵扇,引大狮边舞边走路,狮子也不断抖鬃、打滚。每遇有人在门前燃放鞭炮,舞狮队就得停止行进,向主人拜年。“武狮”拜年对象是当地有名望的人家和大商行。当狮队一到,主人便点燃鞭炮,此时锣鼓齐鸣,狮队表演翻滚、腾转、跌扑等动作。最精采的要算主人给狮子赏红包。舞至高潮处,主人便从二三层楼的楼口悬空挂下红包。舞狮队便在主人协助下,用大凳小凳一直叠到红包底下。狮子在锣鼓声中,从容沉着爬上一只只桌子,攀上最高层,再纵身张开嘴巴把红包取下来。围观者终于爆发了掌声和喝彩声。狮子颔首垂腰方作揖向人们祝福。广场舞狮表演程式是由舞狮者举起狮头作摇头摆脑之态,快步绕圈走动,边走边舞,有如猛虎下山之势。当舞至场中心时立即俯坐于地上,时而用脚搔腹背,时而转头咬巴,称为“搔痒咬虱”。忽而又卧地滚动,称为“翻身反肚”;接着伏地打瞌睡。这是表现雄狮在坐养其神,动作维妙维肖。此时还有一戴假面具的对着雄狮任意戏弄,给人们增添不少情趣。舞狮表演之后便是武术表演。拳术有朱家教、李家教和南枝手等拳路之分,但其表演程式大体都是相同的。最后再次舞起狮来,演毕即得到人们赏给的“红包”。春节期间另有潮州大锣鼓队,演奏潮州音乐,走街串巷,\n巡回游行,潮俗称之为“游大锣鼓”。潮州大锣鼓是以打击乐为主,大鼓为中心,唢呐为领奏的大型合奏形式。鼓手既是乐队主奏,又是乐队指挥。鼓手槌击鼓心、鼓边、鼓沿,采取响击、闷击、重击、轻击以及节奏变化,手槌加花等手法,指挥着乐队的演奏。潮州大锣鼓的游艺队伍常以旌旗开道,扛在肩上的旗叫“标”,用带尾的青竹做旗杆,杆首挂着吉祥物,扛标的多为女青年。扛标姑娘盛装饰扮,婀娜多姿。随后是细心打扮的金童玉女,肩挑鞭炮担、八宝吉祥担,给人们带来了祥瑞。还有娃娃们扮戏人,表演一些传统潮剧片断。庞大的先导过后,是连绵不绝的锣鼓乐队。潮州大锣鼓的表演形式十分灵活,在行进中演奏的叫“长行套”,曲目多以进行曲为主。如果在固定场地摆架演奏,便叫“牌子套”。大型演出,乐队往往有千人之众,气势磅礴。有名望的人家和商行铺户在锣鼓队到来之时,便燃放鞭炮迎接。此时,锣鼓队会停下来,献技贺年。演毕即得主人红包奖赏。这种舞狮和游大锣鼓的演技活动,虽隐约含有傩舞驱鬼遗风,其目的也在于博得赏钱,但它们确实给春节带来了生机、欢乐、喜庆,增添节日热闹气氛。六、家庭赌博赌博源于博戏。《史记?殷本纪》载:“辛乙为偶人,谓\n之天神,与之博。”可见早在殷商时期就有博戏。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便出现了以钱财为赌注。春节期间,潮人劳累了一年,难得有这悠闲欢乐时间,便在小巷里、祠堂内等地方聚众赌博,以卜今年运气。但这只是少部分人而已,更多人是在家庭里进行赌博。这种家庭赌博活动,往往是由家长做庄,其他人押注。即使是管教严格的人家,孩子们这时也可与长辈轻松一博。它没有真正赌博的紧张和担心,有的是轻松和欢乐,反正输赢的钱都是自家人的,俗称“肥水不流外田”也。近几年来,由于政府倡导文明新风,这种春节赌博陋习已曰见冷淡。七、搅泔缸泔缸是潮人对盛放泔水(洗米水),以作喂猪用的陶缸的俗称。春节期间,潮汕农村,家里主妇要用手或持竹杆伸进泔缸里,一边搅拌泔水,一边口念:“泔缸搅浮浮,今年,饲猪多卖钱。”企盼新年饲饲猪大过牛”或“泔缸搅猪顺利,生长快,多挣钱,八、开井解放前,除汕头市1914年自来水厂建成后有自来水供应外,其它城镇乡村居民,食用水要从水井或沟河中汲取。有乡必有井,既有院外公用井,也有院内自用井。潮人对水井十分崇拜,民间有井公井婆的神话传说。除\n夕要封住井口,春节要拜祭井公井婆后才能开井。通常乡里公用的水井,初一、二要禁用,初三才始用,有的地方初二起便可用。开井时要由村中老妇带头,用大桔、清茶、红糖、素果等礼品到井台祭拜。之后,主祭的老妇要揭开井盖,把一半红糖和3杯清茶倒入井里。最后再从井里打出12桶水倒于地上。每倒一桶水,要随口念4句吉祥诗。这个仪式活动就是“开井”。自家用的水井,开井时也要由家中的婆婆祭拜,仪式与公用水井相似。当今,潮汕各地乡村基本食用自来水,祭井活动渐渐消九、回娘家正月初一、二(特别是初二较为普及),已出嫁的女儿要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给父母拜年。这是出嫁女儿孝敬养父母的一种表现。民间有俗谚云:“行孝?走仔?(女儿)初一、二,不孝?走仔?神落天(初四),无贴无兑元宵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女儿回娘家,要备办一大袋饼干、糖果,由其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以表达姑娘不忘乡亲的思念之情。当家中有侄儿时,还要分发红包给侄儿。女儿吃过中午饭后,与父母小叙一番,在晚饭前便要赶回婆家。故民间俗称为“日昼”。十、“送穷鬼\n昔时,潮人把正月初三称为“穷鬼日”(清光绪《饶平县志》则载饶平正月初五为穷鬼日)。是日,人们把屋内污秽杂物打扫干净,送到田野上焚烧,同时点香为供,叩头作揖,连说“穷鬼去,福星来”。此活动俗称为“送穷鬼”。当天,民间最忌探亲访友。此习俗有一段传说。颛顼帝时,宫中生下一子,好穿破衣,给他新衣就撕破,并用火烧后才肯穿。宫中人都叫他“穷子”。“穷子”死于正月晦日,为他送葬时,人们说:“今日送穷子也”。“送穷”的说法就此相沿下来。后来送穷由晦日变成初五,广东大部分地区则把正月初三视为穷鬼曰。随着社会发展,潮人的送穷活动已销烟灭迹。潮汕人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勤劳勇敢真正送穷,迎来富裕。穷鬼日人们也出门探亲访友,相互道贺,而不象古人所说的是日禁出门了。十一、迎神接福正月初四是“神落天”,家家户户要在家中祀拜,迎接诸神降临人间。祭品有红桃棵,取“开门红”的好兆头;一盘红糖,暗含生活甜蜜;一盘大米,意谓五谷丰登,另外还有大桔、乌豆、灯芯、纸马等。除在家中祀拜外,还要到乡中的神庙烧香祝福,有些人还把全家的生辰年庚八字,写在红贴上,缚于神轿上,向神许愿,感谢神“上天言好事,落地保平安”。\n十二、节日禁忌正月初一是圣日,潮俗禁忌甚多,人人都要说吉利语。这一天,大人忌打骂小孩,以免他啼哭不休。否则,啼哭意味着“没头彩”,是新年疾病、凶祸等的征兆。如果小孩不慎打破盘、碗等器物,大人要立即说些:“缶开嘴,大富贵”或“勿过勿是,大吉利市”等吉利话来弥补过失。如果是烧了灯笼、布料时,大人要说声“火旺丁旺”或“财丁兴旺”之类的吉祥语。这一天忌债主上门讨债,如果出现此情况,主人必会说:“顺顺说好话,今后发财免多说”。债主一听知道主人日后必还,也就起身告辞。这一天不能扫地,要把扫帚藏起来,要让满地爆竹纸堆积,意谓“瑞雪兆丰年”;非扫地不可时,只用扇炉子的鸡毛扇从外边扫入,意谓防家财外流。此日也不要洗衣服,怕钱银失去。也忌理发,因为人们在这一天总喜欢把理发同办丧事联系起来。也忌杀牲,认为杀了无财气,当年饲养牲畜不吉利。饮食方面,这一天不要在用膳时使用长短筷,否则过渡时就会搭不到船;不要吃粥或饭汤,否则出门会遇上天下雨;不要吃药,否则会被认为全年疾病缠身,吃药不断。如果是病人非吃不可时,家人必说“破财抵运”等吉利话来慰藉病人,使病人早日康复。随着社会发展,文明的进步,有些禁忌正在慢慢被淘汰\n了。例如现在的年轻人不认为爆竹纸堆积于地不扫是堆金积玉的迷信说法,而认为春节人来客去,爆竹纸堆满地有碍于卫生,从而拿起扫帚打扫,打破传统陋俗。篇五:潮汕过年习俗调查潮汕过年习俗调查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而春节的习俗在不同的地域又有不同的特色。潮汕春节民俗文化作为潮汕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旧时潮汕地区的春节民俗活动,总免不了有祀神祭祖以及游神赛会的项目,既有祭祀色彩,又具有喜庆娱乐的气氛,成为潮汕人不可或缺的风俗。经过历代的演变,潮汕民间传统节日习俗在继承民族传统节日风俗的基础上,又表现出一定的地方特色。民俗活动在与各地大体相同的前提下,其不同之处在于反映了由于气候、环境的变化,饮食、工艺和奉祀等呈现出的地方特色,现今似乎已渐渐为新一代潮汕人所淡忘。一、调查经过结合地方文化,为了能更直观详细的得出结果,在本次调查中,采用了网络(论坛、QQ)、查阅有关书籍、文献、走访等形式来完成本次社会调查。二、调查结果除夕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n谓之“过年”。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稞品,以备过年之用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撖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俗敬槟榔,今用青橄榄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吃年饭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时,应该将代表袓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n上,然后焚香祷祝,请袓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毕,将祭袓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坚,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送压岁钱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看。腰包里都会满满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实实、富富裕裕。拜年,送大桔拜年,又称为“拜正”。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老人会咧\n开没牙的嘴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听的人会觉得十分顺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送他们这种祝语,他们会对你十分友善。落座后,主人会殷勤沏上闻名遐迩的潮汕工夫茶待客。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有好诣诙谐者新正出门给人拜年,往往只在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桔,一一拜年后,裤兜里依然是装着两个大桔不变。因此,民间有善诣者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三、总结潮汕春节民俗是潮汕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涵了潮汕民俗及艺术的精髓。随着时代的发展,潮汕传统的春节民俗文化已经逐渐淡化了,许多不适合现代社会的习俗已经被淘汰。比如:在随时都可进补的今天,冬季进补的习俗已不像以前那么讲究,也并不是只在冬至和元宵节才可吃汤禁扫地这一习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为春节期间人来客往,不打扫一下的确有碍观瞻。因此,从卫生角度出发,不少年轻人也就对这些传统禁忌习俗不怎么讲究了。年初一不能看医生的禁忌,年老一辈仍然坚持这个说法,然而这对病人的身体健康是大大不利的,年轻一辈也大多不在意这个说法。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东西图个新鲜,也就没什么杀生会惹血光之灾的顾忌了。近年拜年不带柑,上门只\n以口称“大吉”为礼的风气越来越盛,由此可见潮汕人讲求实际的一面。随着时代步伐的加快,加上近年来汕头地区经济不甚景气,人们对游行活动的热忱程度大不如前,不少家庭放弃了对游行活动的参与或观看,春节的气氛也不似以前那么热闹隆重。篇六:潮汕的风俗潮汕的风俗:春节:潮汕人过年,从腊月廿三就已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方落下帷幕,其间的高潮当是“除夕”和“新年”。祭袓、贴春联、围炉、送压岁钱、守岁、辞岁??这些习俗都要在过年夜(潮汕地区对“除夕”的说法)之前完成。游神:把老爷请上金膝木雕做成的金壁辉煌的“轿子”,由选定的年轻力壮的青年抬的着,前导抬着“XX老爷出巡”、“肃静”、“迴避”等匾额,犹如古代官员出巡。潮汕民间舞蹈,如英歌舞、车鼓舞、骆驼舞、蜈蚣舞、麒麟舞、鳄鱼舞、白马舞、孔雀舞、鳌鱼舞、双鹅舞、舞鯉鱼、舞九鳄、布马舞、舞狮、舞龙、耍竹龙等,都是游神赛会时的把戏潮汕锣鼓队:每年正月至二月,各乡各里游神赛会的标旗队,有潮剧戏出人物,有潮乐队,有潮汕锣鼓队,还有茶担。标旗队中穿袍的乡里老大、着唐装的童佬,洋洋大观。晚间,在老爷宫前的戏台上演潮剧,做木偶戏,热闹非凡。\n有的乡村游神锣鼓队光锣就有36面,有的乡村游神后,连续演大戏。游神时锣鼓声、鞭炮声震耳欲聋;人们的个个喜气洋洋,欢声笑语不绝于耳。这些美妙绝伦的交织在一起,汇成了一首悦耳的新年颂歌,它是那么和谐,那么令人心醉。发“压肚腰”:午夜十二点,新年钟声响起时,家里的长辈则要给小辈们发“压肚腰钱”(利市),已经参加工作的小辈也要封红包孝敬长辈。“送压岁钱是潮汕过年夜习俗中重要的一项,家里的长辈要给小孩压岁钱,俗语叫‘压肚腰’,意思是孩子们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大人给小孩分发压岁钱的同时,照例还有一番勉励祝福的吉利话。到了睡觉时,将这份礼物名副其实地“压”在孩子们的枕头底下,伴随他们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除夕夜,共迎新的一年到来。篇七:潮汕传统节日习俗班级:小组组长:小组成员:指导老师:一、提出问题在潮汕,一年中的岁时节日,各乡各里的游神赛会,各家各户还有祖宗的“忌日”,基本每月都有二三个祭拜节日。这些节日,既有祭品美食的制作,又有娱神民间艺术的展示,可谓名目繁多,眼花缭乱,是一笔可经挖掘、改造的旅游文化资源。所谓岁时节日,远不止元宵、\n清明、端午、中秋、冬节、春节等几个比较典型的传统节日。从正月到腊月,可以说月月有节。潮汕地区有那些习俗?习俗有什么内容?二、研究目的①我们主要研究春节,中秋和冬至这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节日。通过对这三个节日的研究,来了解潮汕地区的节日习俗,让大家加深对潮汕节日文化的了解。②希望能通过这次研究,使得大家重视潮汕的传统节日习俗。三、研究方法(一)通过查找书面资料、上网、撰写论文、收集有关潮汕节日习俗的资料。(二)把收集的资料整理总结,写出论文和总结。、研究时间:2010年9月-2010年12月五、研究过程春节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最热闹、最隆重、最受人们重视的节日。潮汕地区也有着许多既同于中原地区又异于中原地区的习俗活动。1)吃团年饭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n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拜老公”(祭祖宗)。祭袓时,应该将代表袓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袓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毕,将祭袓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坚,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然后便生炉起火,开始准备明天祭神的供品--斋菜。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枣子做的,有的则是用花生米、芋头与番薯合起来做的。做斋菜的料都应该在下午时就准备完毕,让其晾干。炸斋菜时,等炉火生好的时候,放上一口铁锅,注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时,用这些料子拌以粉浆往锅里一放,它就在油锅里吱吱地\n冒气泡。熟时,黄澄澄、香喷喷地格外诱人。这时,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会献上新炸斋菜一盘,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让你尝尝遐迩闻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2)送压岁钱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看。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3)拜年送大桔拜年,又称为“拜正”。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n的。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老人会咧开没牙的嘴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听的人会觉得十分顺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送他们这种祝语,他们会对你十分友善。落座后,主人会殷勤沏上闻名遐迩的潮汕工夫茶待客。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有好诣诙谐者新正出门给人拜年,往往只在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桔,一一拜年后,裤兜里依然是装着两个大桔不变。因此,民间有善诣者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中秋节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关于节日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也有很多关于这天的传说和传统。中\n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1)赏月潮汕各地中秋拜月,主要为妇女和小孩,成年男子多不进行叩拜,故有“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潮人谓拜月为拜月娘。月属阴,叫太阴娘,民间管叫月娘。拜月都在露天场所,城市居民,在阳台天台或自家庭院进行;乡村百姓拜月,大都集中到村里的大埕祭拜。妇女拜月的重要心愿还在寻求一个好夫婿,结良缘。潮汕有首民谣唱道:“中秋夜,月娘娘。深深拜,团好夫婿,结良缘。??”潮汕是个侨乡,不少妇人的丈夫远隔重洋,托月寄意,更为情切。民谣唱道:“八月十五中秋夜,夜昏月朗天又晴。思君想君来看月,坐看明月到五更。听得寒蛩啼叫声,凄凄惨惨得人惊,不知我君在何处,欲托明月传心声。”当吃过晚饭后,妇女们便换上新衣,带领孩子们安好香案,摆上供品,等候月亮升起。中秋时节,柚、柿、杨桃、石榴、油甘、菠萝、林檎、芋头等果蔬,一齐登场,人们就将这些当令物产和月饼、糕点、煎堆、油饼等奉献给月娘。在农村,妇女常常在这些祭品上施展些手工艺,如用糯米饭、米饭条砌塔山,用剪纸贴柚,用带枝叶的油甘扎成孔雀等。今人拜月,市面上物品甚多,人们图方便购买,只是不若从前工巧。\n2)剥芋潮人中秋拜月娘,供品中必有芋头,民间有剥芋食芋之俗。这方面方志也有所记载,清顺治《潮州府志》云:“中秋玩月,剥芋食,谓之‘剥鬼皮’。”清嘉庆《澄海县志》说:“(中秋)用熟芋去皮食之,曰‘剥鬼皮’。”清乾隆《揭阳县志》载:“(中秋)或剥熟芋而食,谓之‘剥鬼皮’”。今天,潮汕仍喜用蒸熟的芋头拜月,以个大肉疏松,皮有裂痕者为佳品,即潮俗称芋“笑”。祭拜之后全家便剥皮食芋,好好享受一番乐趣。4)烧塔这是中秋节旧俗。带有娱乐性的现在还保留着。瓦塔是用废砖瓦在旷地上砌成的小塔,大小高低不等。塔顶留孔洞,塔心装柴草,青少年烧塔以为乐。起火后,撒松香助燃,火光直冲塔顶,蔚为壮观;再撒盐,噼啪作响,如放鞭炮。有些地方还有赛烧塔之俗。凡烧得全塔通红而不倒者胜。揭阳炮台等地,则有搭竹塔的习俗。燃烧时,全塔尽烧,火势猛烈,更为壮观。清明节\n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扫墓清明节在潮汕各地上坟扫墓的习俗十分盛行。扫墓俗称“挂纸”,为与冬至扫墓有别也叫“挂春纸”。人们到祖宗墓地上填土整坟,扫除沙尘杂草,并在墓碑及墓堆上挂纸条,举行祭礼。不少侨胞,也都有清明回乡扫墓的习惯,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自古以来,清明扫墓不光是纪念自己的袓先,对历史上为人民立过功,做过好事的人物,人民都会纪念他。2)踏青(春游)现在潮人往往把扫墓和踏青结合起来,扫墓的同时踏青春游。扫墓时带上一些饮料,等扫墓完毕时,找一处干净平坦的地方,就着祭品和饮料,席地而食,边食边观赏大自然的美景,别有一番野趣。这对于长年累月为工作而辛勤拼搏的人们来说,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起到调剂和娱乐身心的作用。3)食薄饼清明日食薄饼,既有纪念寒食古俗的含义,也享用了一顿别具风味的美餐。蒸朴籽棵。潮汕有一种树叫朴籽树(又\n叫朴丁树,属榆科),叶椭圆形,果实大如绿豆,味甘甜。传说先人在饥荒年,采此树叶充饥度荒。清明时节,气候转暖,草木荫茂,朴籽树叶满丛嫩绿。后人为不忘过去,便在清明节采此树叶,和米舂捣成粉,发酵配糖,用陶模蒸制成朴籽棵,有梅花型及桃型两种,也有叫碗酵桃的。稞品呈浅绿色,味甚甘甜,据说吃了还可解积热,除疾病。端午节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曰。1)吃棕子吃棕子是我国汉族端午节传统习俗。棕子亦称角黍、筒棕。相传此俗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至唐宋时已很盛行,棕子成了节日和市场上的美味食品。唐明皇有“四时化竟巧,九子棕争新”之诗句。时至今日,端午节家家都要吃棕子。棕子的花样、风味因地而异。北方多用棕米或黍米,以红枣、豆沙、果脯为馅。南方棕子,馅心多糯米佐以豆沙、咸肉、火腿、蛋、虾仁、油脂等。潮人认为,“食棕才健壮(谐音)”,故端午此日食棕甚盛。棕子,潮人俗称为“棕球”。潮汕棕球有三种,一为角棕,一为栀棕,一为枕头粽。角棕是用竹叶、蕉叶包糯米和\n肉豆等馅料,甜咸二种或咸甜双烹,称为双烹棕球,以汕头老妈宫棕球店所产最为有名,故有俗语“老妈宫棕球食定正知”流传。栀粽,也叫栀稞,是用糯米粉,按比例渗入栀子汁、食碱液、茶水混和,用纱布包裹装入竹箕蒸熟而成。吃时用纱线或小刀切割成小片,醮粉糖吃,有健胃去湿之功效。枕头棕,产于潮州凤凰山区,因其为长条形,状似枕头,故有此称。它无须其它配料,纯用糯米制成,其制作非常精细考究。先从山上砍下杉尾、三丫苦、五指胶焖煅,泡水浸出液,澄清后泡糯米。以糯米为馅,制成“大糯粽”,色泽金黄,光滑柔软。品尝起来,顿觉甘香爽口,肠胃舒适,别有一番风味。2)赛龙舟赛龙舟也是潮人喜爱的一项活动。潮人赛龙舟活动历史悠久,明陈天资《东里志》云:“(五月五日)水乡竞渡,大城所结彩为龙舟,或以彩纸糊之,各扮故事。”可知早在明代前,潮汕便有赛龙舟的习俗。在潮汕,有一种关于竞渡的迷信说法,就是在某一溪涧,如果经常有人在那里淹死,人们便认为那是“水浸鬼”作怪。所以竞渡时,就请龙舟到那里划来划去数次,名曰“洗溪”。这样“水浸鬼”自然害怕而逃走了。潮汕龙舟竞渡前龙舟手要斋戒,要分别把龙舟划到他们\n所奉祀的神庙(通常为妈祖庙)前祭拜“龙尾爷”,龙首朝庙门,划进划退参拜三次,谓“三参灯”,以祈神明庇佑平安,旗开得胜,夺头标(过去各村各姓为了夺头标甚至酿成械斗,可见头标之重要)。比赛时夺标点设在一只五肚船上,上插缓缎彩标。参赛夺标的龙舟各在起点待发。当神庙前鞭炮一响,龙舟便闻声起鼓,健儿们奋臂划浆,力争上游。锣鼓手统率全船,划浆的只管划浆,掌舵的把稳方向。夺标进入高潮时,击浆激起的水花能把整个船都罩住,以致岸上观看的群众不见龙舟,只见一团团雾在江面飞奔,十分壮观。六、研究心得与体会这次活动也是对我们的考验,活动中的体力劳动虽不多,但脑力劳动却不少,往往找到的信息并不是和我们的想法一致,但我们仍想办法使我们的意见融入到这些找到的信息当中,使活动成果尽量即有主见,又要客观。这样的考验,让我们认识到了考虑问题需要合理、篇八:潮汕过年民俗(一):大巡游潮汕过年民俗(一):大巡游潮油人是广东三大民系之一(另外两种是广府人和客家人),居于粵东沿海,属地从闽粵交界到北回归线与中国大陆海岸线交汇处。早在2000多年前,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设立揭阳戍守区,隶属南海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制揭阳县,管辖现潮汕、梅州和闽南的龙溪、\n漳浦等地方。隋开皇十一年(591年),设置潮州,唐以后,潮州逐渐兴盛(一般认为与韩愈到潮州任刺史后文化振兴有关),统领海阳、绥安、海宁、潮阳、义招、程乡等6县;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称潮州府,辖海阳、揭阳、潮阳、程乡4县。清承明制,仍称潮州府,辖海阳、揭阳、潮阳、饶平、惠来、大埔、澄海、普宁8县。这个地区历史上长达近2000年被称呼为“潮州”,此一带的人便称为潮州人片战争后,原是一个小渔村的汕头因对外通商而迅速发展(曾为恩格斯所关注,称汕头是中国当时除已开放的五口通商之外“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于是1904年“潮汕”这个称呼便应运而生。1904年梅县松口人张煜南等看准这里有巨大的发展潜质,便倾力组建潮汕铁路有限公司,兴建从潮州府所在地直迖汕头埠的铁路。1906年,潮汕线铁路筑成,同时又配置“潮汕号”机车头并通了车。由此有“潮汕”新名词。1907年5月22日潮州发生了丁未黄冈起义,这是孙中山亲自领导的推翻清封建王朝的武装起义,这次武装起义意义重大,但《南洋总汇报》却大肆指责孙中山勾结“潮汕会党”,策动黄冈起义。“潮汕”之名由此见之报端,逐步广为人知。“潮汕”这片土地也逐步为外界所瞩目。解放后,广东省在1950年设置汕头专区,下辖1市8县:汕头市、潮安县、澄海县、潮阳县、揭阳县、饶平县、普宁县、惠来县和南澳县。几十年来,潮汕地区行政区划几经变迁,最多的时候下辖潮安、饶平、普宁、澄海、揭阳、惠来、木县、丰顺、兴宁、蕉岭、紫金、龙川、陆丰、大埔、五华、\n平远、惠阳、河源、海丰、南澳21个区县和汕头市(1952年,时称粤东行政公署)。1965〜1991年,汕头专区管辖潮安、潮阳、普宁、饶平、揭阳、陆丰、海丰、澄海、南澳、惠来、揭西11个县和汕头市。1991年以后,汕头地区行政区域调整,潮州、汕头、揭阳分设地级市,而此前陆丰、海丰两县以划归惠阳地区管辖。潮汕地区土著先民是古闽越族。自秦汉以后,特别是隋唐以后,因为战乱、戍边、远谪和民族大迁移,广东现在的三大民系广府人、潮汕人和客家人,都是起源于中原士族的南迁。南宋末年,因逃避战乱,十几万闽南的莆田人移居潮州,成为潮汕地区的主要居民,潮汕话也因此从闽南语发展变化而来,属于闽南语系。大批中原汉人南来,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经宋、明数代,人文渐盛,潮州名贤辈出,被誉为“海滨邹鲁”(孔子生于鲁,孟子生于邹,后世称人文昌盛之地为“邹鲁”)。在漫长的历史中,潮汕处于东南一隅,交通不便,与中原相隔遥远,中央政府往往鞭长莫及,而此地也较少有战乱发生,因此传统文化也得以薪火相传,虽式微但不至于湮灭。放眼潮汕,从语言到建筑,从宗教到民俗,从饮食到生活习惯,依然保存不少中原文化的基因。潮汕话发音,保留上古8个声调;潮汕民居,与北方四合院相像;潮汕宗祠文化,寻根溯源,慎终追远;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根植每家每户。\n如此等等。过年,是中国最隆重、持续最长的民间节日。潮汕地区的过年民俗,集中表现了潮汕传统文化。从农历腊月底到正月元宵后接近一个月,既是家人团聚、共迎新年的时候,也是民间喜庆狂欢之时,各地喜庆活动异彩纷呈。下面擷取几个较有代表性的活动,与大家分享。一、大巡游大巡游是我自己给这种民俗活动安上去的名字,因为整个活动类似香港春节的“花车巡游”,不同的是巡游的没有花车,全是徙步。儿时在故乡揭阳县府所在地榕城,过年最高兴的就是看大巡游。当然我们当时并不叫它“大巡游”,而是叫“营塗景”、“营标旗”、“营锣鼓”。这里的“营”字,只是潮汕话的谐音,这个字在这里的意思,就是巡游、展示的意思。而“塗景”,原来指的是木偶戏,因为潮汕木偶戏的角色和舞台场景,许多是用泥巴或陶瓷来做的。“塗”就是泥土。因此看木偶戏就叫做“看塗景”。新年大巡游中有木偶参与,但这里的“塗景”也包括装扮成戏剧中角色的人。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很喜庆谐趣的潮剧《陈三五娘》中的折子戏《桃花姐过渡》、八仙过海等。“标旗”则是各种彩旗,特别是一种长方形、由两个人平着扛的、上面绣有龙凤花卉或村庄名字等,颜色艳丽的旗帜。这也是大巡游吸引眼球的主要内容之一。除了这些,巡游队伍中还有锣鼓队、英歌队、\n花篮队、高跷队等,热闹非凡。我家住在榕城东门,靠近环城路是1940年代顺着老城墙原址修的一道环形马路,东西南北门绕城一周,大约2公里左右。当时环城路里面是城区,外面就基本是郊区了。当年新春大巡游环城路是最主要路线。巡游的队伍是各乡镇分别组织的,所以有许多队伍在不同的时段经过。我们只要听到锣鼓声,就知道又有巡游队伍到来,于是从家里跑出来,跑到“城顶”(环为路的俗称)等待巡游队伍通过时观看。参加巡游的人个个化了妆,穿着艳丽色彩的衣服或戏服。扛标旗的青年戴着墨镜,显得有点滑稽;挑花篮的小姑娘穿袜子但不穿鞋,颤颤悠悠走过,那场景至今历历在目。新年大巡游是全城狂欢节目,是展现潮汕民间文艺的舞台,也是国泰民安、物阜民康的象征。但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政治和经济原因,这些民俗活动中止。直到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才逐步恢复。这里所拍摄的是揭阳新亨一次新年巡游的场面。篇九:潮汕甲子的传统民俗潮汕的传统民俗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最热闹、最隆重、最受人们重视的节日。潮汕地区也有着许多既同于中原地区又异于中原地区的习俗活动1)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n是曰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从这天起就嗅出浓浓的春节气氛了。2)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稞品,比如“红稞”、“嘴角龟”、“角酥仔”、“酵包”等等,以备过年之用。这时家里就会很乱,小孩大人都会围着帮忙做,而且不能说不好听的话,老一辈的人会有忌讳,说这样做出来的糕点不好看。3)除夕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潮汕特色的虾丸、墨鱼丸、鱼饼、肉饼等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撖榄,潮汕蜜饯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还要贴门神、春联吃团年饭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n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拜老公”(祭袓宗)。祭袓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袓宗用餐。之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毕,焚烧纸钱后,将祭袓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与大厅,一家人团聚欢乐,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小时候还会是整个家族一起围炉,那时的氛围更重。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者吵闹。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最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的送,而是很讲究的装在一个利是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着。这俗称为“压肚腰”,意味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有些地方还会在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约22点时,主妇们又要忙着生炉起火,开始准备明天祭神的供品斋菜。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也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时用枣子做的,不过一定要的是用煎豆腐炒菠菜,这是我老家整个城镇都做的菜,就是\n备好初一早上供拜,并在初一早上全部吃素。炸斋菜时,等炉火生好的时候,放上一口铁锅,注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时,用这些料子拌以粉浆往锅里一放,它就在油锅里吱吱的冒气泡。熟时,黄澄澄、香喷喷的格外诱人。这时,家中若是来了客人,女主人就会献上新炸斋菜一盘,再泡上香醇的功夫茶,让你尝尝遐迩闻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这时,老家晚上23点半之后就算是第二天了,为了初一能睡晚点,就会在23点半之后开始用斋菜祭拜。如果离祖嗣远的还得送过去,这时就能遇上一年一次整个城镇鞭炮声及烟雾弥漫的奇观了。迎财神,放鞭饱按说,腊月二十四日诸神上天,人间的诸路神仙都上天“汇报工作”去了。但人们宁愿相信财神仍然不忘造福人间,会在这新春脚步来临之际将财气送到人间,所以各家各户要在这时候拜祭。于是,子夜钟响,鞭炮喧天,烟雾袅袅,仿佛是一团团瑞云祥气,再有那“财神到”的吆喊声,更给这子夜增添了不少热闹。关于鞭炮,不少书已经有过详细介绍,它原来是人们用来避邪法灾的。《荆楚岁时记》中载:“正月一已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恶鬼。”\n4)春节正月初一早早起床不扫地用水不外流早餐吃素当\n天不沐浴。这似乎百年不变的习俗一直都为人知晓的了。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蜜饯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至少是早餐不吃荤,这个还是跟潮汕人拜佛的佛心多多少少有点关系。第一件事实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桔到亲友家拜年,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说得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汕柑)是必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带奇数。还有就是潮汕特有的蜜饯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桔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桔回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初一这天,我老家是不给压岁钱的,意味钱财外露,不吉利。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英歌舞是一种广东汉族民间舞蹈,以广东省普宁大南山英歌、潮汕英歌和陆丰市的甲子英歌为代表。甲子英歌在英歌舞中具有明显的南派功表演特点,既强烈又气魄豪放,以107名演员构成舞蹈队列,根据梁山泊107名好汉为营救\n被朝廷军捕禁的卢俊义而化装打进大名府的故事而创作表演,并被申为国级非遗。主人燃放鞭炮以迎。还有手摇万年青叶(俗谓摇钱树)或手执书有“招财进宝”等吉利句小红纸贴于人家门上的;或是吹唢呐、敲竹板、唱歌谣、做四句、说吉利话挨家贺年的,都趁着讨点赏钱。5)回娘家(食日昼)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而老家那边就是众人皆晓得带着蜜饯等等的年货,一如过年的情景。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初二、初三日乡村圩镇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除搭戏棚演潮剧、山歌剧、做皮影戏外,还有大锣鼓队、虎狮队、英歌队、舞龙队等沿街挨村寨游行表演。今还有映电影、赛球、书画展、猜谜语等。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初二这天家家户户还会吃韭菜,被誉为长长久久,要不是早点在初一或除夕时就备着,这天菜市场的韭菜是很难寻的,甚至价格飞涨。\n6)迎神接福正月初四是“神”或日“迎神”的日子。原来,年前腊\n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下界诸神都在这一天升天向玉皇大帝朝贺述职,报告一年来下界人间行为的善恶。正月初这天,再回到下界来继续监督人们,于是家家户户便在初日迎接神的光临。迎神时,富裕人家要供上三牲--鸡、鱼、猪头,如果经济不允许,也可免去,但是一盘米、一盘红糖却少不了为奉上白米千盘,意谓新年五谷丰登;红糖一,暗含生活甜蜜。焚香上礼毕,便燃放爆竹,这时神灵便全部各就各位了。有趣的是,在诸路神仙上天的这段日子,各乡村的庙字还不能忘了上供。为什么神灵上天了还要上供呢?因为上天的仅仅是各路神灵的“领导”他们的手下还在“坚守岗位”呢!谁勤于祭拜;谁偷懒,他们会登记在案。7)求签新春伊始,潮汕人有正月初五“求神拜佛,求签问卜,祈求新年好运”的习俗。每年正月是粤东玄武山香火最盛时,这座庙宇吸引众多潮汕地区百姓以及东南亚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到此求签问卜,祈望佛袓,求得新一年顺利平安。“签诗”是潮汕地区最具特色的习俗,正月初四这晚我们就会吃素,以便23点半后求签容易点。因为在农历中的23点半后算是次日了。而我家已有30多年都是家中的一位长辈我们解签,一般是在正月的初八左右,这时家族的人就会围着一起听来年的预兆并注意事项,每每都会觉得很灵验。\n8)潮汕七样菜七样菜,又叫七样羹,是指用大芥菜、厚合、芹菜、蒜、春菜、韭菜、芥蓝等七种蔬菜同煮而成,有“新春发大财”的寓意。潮汕人每年到人日(即农历正月初七),都会煮七样菜来吃,虽然味道比较怪,但主要是为了过年图个吉利头。不过我是挺喜欢的,有时家人还会加上鱿鱼,香菇等配料。七样菜是潮汕民间颇具特色的一种食俗,这种用七种不同品种的蔬菜煮成的菜肴,还有一个民间传说。相传,宋朝有一京官遭到奸臣陷害,被贬江南。正月初七这天,他来到榕江边一个偏僻荒野,顿觉头晕眼花,饥饿难忍,只好就地采摘了几样野菜,煮成杂菜汤聊以充饥,刚吃完,顿觉眼睛明亮,浑身有了力气,后来该官员复职高升,忆起当年在江南尝过的救命野菜共有七种,于是让家人每年正月初七务必随便取七样不同的蔬菜,煮成七样菜而食。当时人们争相仿齡七样菜,以寄托对新一年的祈望,于是七样菜的食俗便沿袭至今。七样菜的煮法十分简单,取各种蔬菜适量,旺火热油,倒入蔬菜同炒至熟,便成了原汁原味的“七样菜”。每年春节刚过,潮汕各地乡村,举凡旅居异地的游子,归国探亲观光的海内外侨胞,都兴致勃勃地与亲人共同品尝清醇可口的“七样菜”,叙乡情,谈发展,以图来年生意兴隆,人丁兴9)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这是因道教信奉三官神(天宫、地宫、人宫),以正月十五为天宫当令,称上元节,祈望天宫\n赐福。潮汕各地元宵风俗活动内容大都有吊花灯、游花灯、舞狮、猜灯谜、吃汤丸等。其主要内容在灯,故又称灯节。它有最浓厚的游乐色彩,故称闹元宵。而老家那边只要天一黑就会开始有人放烟花,直至次日的天亮之前都会有烟花的噼里啪啦响,并在这天会做一种叫“菜头丸”的小吃,主要用白萝卜丝加花生、淀粉等等做成的,也可以自己再加点海鲜之类的调味。蒸熟祭拜了祖宗后就可以用油煎加热了吃。要是我的话,还喜欢拌这辣椒酱吃,更美味。除大型游花灯盛会之外,家家户户都挂喜灯。自十三日起,到宗祠神庙去挂灯笼,十五日将灯提回挂于家门,称为兴灯。“灯”与“丁”同音。旧俗都想“人丁兴旺”,便于元宵节在灯(丁)上大做谐音取意的“兴灯(丁)”文章。现在的元宵赏灯,基本上已没有了这种内涵。在城镇和一些文明建设搞得好的农村,已经摒弃旧俗,代之而起的是各式各样的商业广告霓虹灯、机关团体的装饰性照明灯、公园和马路的满天星和孩子们玩赏性的装有干电池的各式提灯。各家各户多有彩灯,也有依传统挂上装有电灯泡的红灯笼的。各市县也举办大型花灯展,火树银花,五彩缤纷,旧瓶新酒,其乐而在正月初一至元宵这15天,老家一种叫“咸饼糖葱”才会出现在大街小巷。饼皮主要是用花椒粉,胡椒粉混合面\n粉用猪油煎,完了再包上气孔糖,味道不是一般的赞。还有一种默契性的,平时都不玩赌博的,只有在过年这15天,就是家人都会一起玩牌,春节期间,大家都休息,兜里也都有钱。大街小巷七,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人围着赌博。更多的是“家庭赌场”往往是一家老小围聚一桌,由家长做庄,其他人押注,赌个夭翻地覆,但最终是“肥水不流别家田”,而有的是欢乐,没有真正赌博时的紧张和担心。尤其是劳碌一年,难得有欢乐机会的家庭主妇们,更乐意趁此机会玩一玩。一般我家赢的人,在元宵后把钱拿出来做东,请大家吃东西,一般都会选择咸饼糖葱和烧烤,用这一餐告诫年已过,大家又要步入忙碌的生活中了。10)青草饭农历三月初三,穿过家乡的大街小巷,千家万户都传出一阵阵“笃笃笃”的声音,轻快有节奏的,汇合成一首小桥流水曲,这就是刀敲砧板的声音,家乡的主妇们正在卖力地把青草剁成菜泥,准备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家乡传统的“青草饭”。所谓“青草”,其实就是菜市场上平时不卖的可以食用的野菜。春天,菜农会特意种上一些。有一种土名叫“四叶仔”的青草,叶子很小,茎条很细,弱不禁风的样子。还有一种大大咧咧有点粗糙俗称“红考苏”,叶子像小孩巴掌大,\n绿中带红。也有一种比较秀气的,椭圆形叶子像拇指一般大小,枝条绿色细长叫“枸杞菜”。以上这些都是配料,青草饭的主菜是一种枝梗红色,叶子墨绿的叫“真珠菜”这是一种常吃的蔬菜,有时也加上一些林林总总叫不出名字的野主妇们首先把这些“青草”挑拣摘嫩叶去老梗,洗净后就剁成泥状炒熟,加入爆香了的香菇丝、肉丝、鱿鱼丝、虾仁,再和煮熟的白米饭一起在锅里炒。炒时油要下得多一些,像炒剩饭一样反复炒上几次,一股新鲜青草特有的香味就满屋乱窜了。刚做出来的青草饭呈墨绿色,油滋油滋的,闻起来很香,入口却有一丝淡淡的苦涩,如苦瓜的苦,如青撖榄涩,嚼后却满口留香。青草饭越炒越入味,米饭越来越有弹性,口感越好,油而不腻。所以平常人家总是要做很多,一连吃上两三顿才罢休。家乡人吃青草饭,据说还有一个流传很广的传说,南时刘三姐歌声优美,被奉为歌仙,财主们恨她以山歌揭露罪行,趁她上山砍柴时,派人斩断山藤,使三姐跌入山谷身亡,后人便在她逝世的三月初三唱歌三天三夜,纪念歌仙。届期,人们用枫树叶、黄花草、三月花煮染糯米饭,以祭奠刘三姐,并自己食用,俗说食此可以像花木一样兴旺茁壮。据考我们家乡人吃的这些野菜都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可以强身健体,消风去痛,看来这个风俗还是有着科学道理的。\n11)食饭茶吃完三月初三的青草饭,转眼又到四月初八了。香港人称佛诞,但潮汕人叫“婆生”,拜家里主人睡的床,旧时新婚家庭会放一圆卵石至床底,以期多产子女。午餐须吃“咸茶”也叫饭茶。据说这一天是释迦牟尼佛诞。明朝时民间有r结缘豆的风俗,此俗至清代极为流行,古书记载“京都浴佛曰,内城庙宇及满洲宅第,多煮杂色豆,微漉盐豉,以豆萝列于户外,往来人撮食之,名?结缘豆?。”我们甲子在饭茶中加入绿豆红豆等,也许也是由此而来。而我家的饭茶主要是用煮好的茶、米饭、香菜、红豆绿豆、香菇虾米备注自己冲泡,最后再加上炒米跟花生米。特色十足味道一级棒。,12)清明节扫墓。清明节在潮汕各地上坟扫墓的习俗十分盛行。扫墓俗称“挂纸”,为与冬至扫墓有别也叫“挂春纸”。人们到袓宗墓地上填土整坟,扫除沙尘杂草,并在墓碑及墓堆上挂纸条,描红,举行祭礼。不少侨胞,也都有清明回乡扫墓的习惯,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自古以来,清明扫墓不光是纪念自己的袓先,对历史上为人民立过功,做过好事的人物,人民都会纪念他。这天很多户还会做“楚角觚”稞,上坟祭袓其实这天一般我们会比春节还要重视,过年不回的人,清明是一定要回来的,女丁无所谓,男人就一定要到位,这个还是跟潮汕的重男轻女,传宗接代,家庭观念很重有很\n大的关系。13)端午节端午节,潮人有很多风俗活动,除祭祖外,还有插艾花、采草药、浴药汤、食药膳、吃棕子、赛龙舟、贮龙须水等习俗。赛龙舟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我们那里也是盛行的,不过偏偏就是在这些天,一般就会有很多人因为意外死去。插艾蒲端午序属初夏,蚊虫繁生、人易被感染生病。据传,端午这天是龙抬头喷发龙须水于大地青草的时间,所以在昔时,人们要上山采一些草药,如金银花、麦冬、天冬、山葡萄之类回家备用,还要配合使用艾草、菖蒲、雄黄之类药物。由于这些药物具有芳香解毒、驱毒避瘟之功能,后来便在端午节广为使用,并成为民俗。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n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吃棕子喝“龙须水”老家这天吃棕子的其实真不多,多的是喝“龙须水”。龙是我国最为广泛的图腾崇拜之一。民间传说五月五日为龙的生日,这一天龙抬头喷出的水能使人身体健壮,能治好疾病。故这一天人们喜欢挑“龙须水”也就是龙舟划过的溪水回家贮存、食用。说是“龙舟水”经久不变质,格外清甜,饮后能消灾袪病保平安,妇女用它洗头还能治头风。而且还要选择台南市地利人和,在井边用艾草晒“午时水”于午间沐浴。吃的棕子也不是外面的那种,我们是长方形的碱水棕,用线嘞开后粘红糖吃。说实话,我就不是很喜欢。14)五角公“五角公”是潮汕人的说法,亦即”五谷神”.相传神农氏即”五谷神”.祭神则选六月十五,这天不用回老家的袓嗣,只要在家里的灶头前,摆上五样菜,五种稻谷等等祭拜就行。15)中元节农历七月半是中元节,“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时间在农历七月半,道教以元宵为上元,七月半为中元,十月半为下元。中元节是祭祀地官、赦免阴间饿鬼的日子。传说“自\n七月初鬼门开后,地府的孤魂野鬼纷纷跑到人间游荡”,俗称“冥府开禁,鬼魂过年”。有谚云:“七有半,鬼乱窜。”于是,人们在中元节这一天除祭祀袓先外,还要大规模赈济孤魂野鬼。因此,“中元节”又被称为“鬼节”。用糊一个头顶站有观音的超大钟魁,及糊很多各种仿真家具用品服饰等,做“包子山”,并大肆杀生拜祭。潮汕各大寺庙也纷纷举办“盂兰胜会”,搭起孤棚举行施孤、放焰口、放生、演戏、放水灯等活动。这天还会做“嘴角龟”的稞品,更多的是用面做成的仙桃等等的祭品。每年还会有社区轮着上最大的寺庙祭拜,在潮汕,中元节过的不是一天,而是整个七月份。这个月可以见到的就是很多庙前或者门口烧纸钱。16)中秋节八月十五中秋节,有许多有趣的活动,如:拜月娘、荡秋千、游“月娘”、燃烟堆、烧瓦塔、观神。还会做颇有特色的“红印稞”,小时候还做过,现在都没有在家自己弄,一般都是在外面买了。祭拜后要吃的时候用油煎或者蒸熟都是很美味的,里面包的是绿豆囊。这天晚饭后,妇女们沐浴更新衣,怡着在能望见月娘的天井、门楼、厅前摆起桌子,扎上绣满祥禽瑞兽富贵花卉的床裙,把洗干净的水果、云片糕、月饼摆上去;男人在一旁用红纸剪成各式各样吉祥物,一一贴在糕饼、水果上面。一\n切停妥之后,就点上红蜡烛,焚上高香,开始恭候月娘升上中天。入秋之后,成熟的柚子、青皮梨、红梨、菠萝、香蕉、林檎、龙眼、杨桃、红柿、牛心柿等竞相上市,琳琅满目的水果自然就成了中秋拜月的佳品。因此中秋节又被人们称为“水果节”、“斋节”。潮人中秋拜月烺,供品中必有芋头,民间有剥芋食芋之俗。并喜用蒸熟的芋头拜月,一个大肉疏松,皮有裂痕者为佳品,即潮俗称芋“笑”。祭拜后全家便可以好好享受一番美食的乐趣了。最有趣的是传言这天,你只要拿着一条白色丝巾隔着看月亮就会看到一个老人拿着斧头,旁边还有一只兔子。而且这天不能用手指指月亮,说不礼貌,半夜月娘就会来割你耳朵,不多,就割一点点。往往次日真有人说耳朵被割伤了。月饼主要有二种:一种拌猪油称作朥饼;一种拌花生油称作清油饼。朥饼以潮州市郊意溪镇烤制的为上乘。意溪镇又以“范合盛”号的朥饼为最著名。范合盛号的绿豆沙,据说要盛于陶制大水缸埋于地下,“退火”至隔年方取上作馅。意溪朥饼皮薄而脆,馅滑腻清凉;包装也很有特色,用陶钵盛装,上面用印有金字商号的大红纸封口,显得格外古朴,人人喜欢把意溪朥饼当作拜月的佳品。一到中秋前夕,除了商店,大街小巷到处摆摊设点卖朥饼,街上的行人,无论篮里盛的、袋里装的差不多都有朥饼。从前穷人省吃检用也要\n买上几块,实在买不起的会感到羞愧难当,拜月娘时泪流满面,再三请求月娘恕罪。中秋之夜用意溪朥饼、芋头拜月娘,烧瓦塔,燃烟堆,都是这里古老的传统活动。据说它有一番不凡的来历,这要追溯到元代。那时,潮州人把元兵称作元番或胡人。传说元兵攻进潮州城之后,为了巩固其统治,实行联户制三家一保,每三家人供养一个元兵,只准养胖不准养瘦。还规定三家人晚上不得关门,任由元兵随意上哪家睡觉。更不能容忍的是谁家娶媳妇,新娘头天晚上只准与元兵同房睡觉。百姓受尽欺凌忍无可忍,就在八月十五那天,家家户户拜月娘的供桌上都多了一盘朥饼和一个蒸熟的芋头。原来这是起义者事先安排好的,朥饼底下垫着一小块四四方方的白纸,乍看似乎是防止油渍出来,其实上面写了个“杀”字,暗中传递消息,约定拜完月娘请元兵吃朥饼时,一见“杀”字,男女老少一齐端起烛台、香炉、棍棒、菜刀痛杀元兵。结果一夜之间,十恶不赦的元兵全被斩尽杀绝。农村因为村落分散,为了便于统一行动,只好以烧瓦塔、燃烟堆为号。芋头取“芋”字与潮州话的“胡”字谐音,拜芋头是鼓舞百姓树立砍下胡人头颅打败元兵的信心。直到现在,人们在中秋节还耍拜朥饼、芋头;有些农村,各家各户也还有自愿抱出稻草、劈柴堆在一起,燃烟堆和烧瓦塔的习俗。17)重阳节\n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诗词里,潮汕是一点都没有的,在老家的重阳节既不登高也不会看到茱萸。重阳,别称“重九”,为它的节期就在农历九月初九。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