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中国菜谱的英译和饮食文化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文学论文中国菜谱的英译和饮食文化

中国菜谱的英译和饮食文化中国菜谱的英译和饮食文化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中国菜谱的英译和饮食文化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中国菜谱的英译和饮食文化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1、中国菜谱英译中存在的问题    1.1 翻译方法混乱  单纯的音译,不能让人领会其蕴涵的真正意义。如:“狗不理包子”译为“GoubuliBaozi”。既没体现该食品特点,也无具体意思可言。  单纯的直译,生硬、滑稽。如“四喜丸子”译成“FourGladMeatBalls”(四个高兴的肉团)。    1.2 术语不清,意义模糊  有些翻译工作者由于缺乏对烹饪的了解。造成了菜名英译含混不清的现状。如:常出现对“炖”、“焖”、“烧”等菜肴英译意义模糊的情况。    1.3 文化差异引起的误解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菜肴的名称传递着文化信息。中西文化的差异直接影响着中国菜谱的翻译。例如:“红烧狮子头”被译为“BraisedLionHead”。狮子在西方文化中是让人崇拜、敬畏的对象,要亲口品尝“百兽之王的头”。恐怕得有不小的勇气哦。    2、中国菜谱英译的基本原则    第一,尽量避免纯粹音译法。外国人对汉语拼音不熟悉,国内外某些中式菜谱上的MapoDoufu,MapoDowfu(麻婆豆腐)等均不宜继续采用。  第二,保证菜名提供准确、足够的信息,不能简单按中式菜名直译。如“八仙过海”译成“eightimmortalscrossingthe\nsea”。就会使外宾茫然。  第三,把握烹调的原料这一核心。无论中式菜肴如何命名,均须翻译出原料,再加上烹调方法和味型等辅助因素。  第四,把握中餐烹调方法的类别。中餐对火候十分讲究,可用如下的烹调方法对菜名进行适当修饰:炖、煲、烧、焖stewing、braising或simmering,煮boiling蒸steaming灼scalding,煎frying/pan-frying炒stir-frying炸deep-frying烘baking烤roasting焙baking熏smoking。  第五,尽量译出原料加工后的形状。因为原料形状能反映出烹调的技艺水平。译文应予以保留。  第六,应借鉴中式菜肴命名的艺术手法,对一些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菜肴,英译后可附加说明,吸引食客。  第七,避免文化冲突。中式菜名为了吉祥,借用了一些不能食用的物品或者西方人忌讳食用的动物名,英译时应考虑饮食文化的差异,尊重西方人的饮食观念。如“翡翠鱼翅”,真正的翡翠当然不能食用的。其实它就是青菜。因此要按照原料名直译。以消除跨文化交际中的隔阂,避免误会。    3、中国菜谱英译法    鉴于现在中国菜谱英译中存在的问题,为避免对中国菜肴的形象、内涵和声誉的造成不必要损失,实行中餐菜谱英译名的规范化,使原信息能在英译中得到准确无误的传达。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加以解决:    3.1 写实型——直译法,即用英语把汉语逐字逐句地翻译出来。此种译法较为直观,忠实于原文。翻译时一般直接译出该菜肴的原料、烹调方法和菜肴的特点,或包含其一或其二。例如:  茄汁牛肉片 friedslicedbeetwithtomatoSauce    3.2 写意型——意译法,即根据汉语的大意来翻译。这类“写意”型菜往往赋予菜肴“文化菜名”,富含文化寓意。为解决意译失去原名象征意义的问题,译出隐藏在美名下原料的色、香、味、形和独特的烹调方法,体现中国特有的文化心理,把直译加括号附于意译名后,让食客去品味其中的乐趣。例如:  它似蜜 Stir-friedMuttonFilletmSweetSauce(ItisLikeHoney)    3.3 半写意写实型——混译法:直译+意译。这类菜式名称翻译时一般采用写实部分“直译”,大体上知道是吃什么,或是用何种方法加工烹调,再加上写意部分“意译”的方法。例如:  芙蓉鸡丁 ChickenCubeswithEgg\nWhite    3.4 典故型——“直(意)译+解释性翻译”法。中国菜名多同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风俗相联系。例如:传说让皇帝病愈康复的安徽名点:“大救驾”;反映妻子对丈夫一片体贴之情的“过桥米线”:以蟹黄和燕窝象征楚汉相争的“鸿门宴”等。最好能给这类菜式撒点“文化作料”。在英译名之外简短地补充说明。最大程度上保留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典故。提起客人的食欲与兴趣,无形中加深其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    4、中国菜谱的英译和饮食文化    饮食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交流。为了恰当地介绍某一种菜式,应当准确地翻译菜名。在理解菜名的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既能表述具体意义,又能保留其鲜明的形象和民族特色。让客人在品尝中国美食时,不知不觉中享受中国饮食文化大餐。    4.1 以原料命名的菜谱的英译  以原料命名的菜直译最为简便,烹饪方法不必译出。如:  口蘑菜心 Mushroomswithcabbageheart  青椒肉丝 Shreddedporkandgreenchili    4.2 以烹调方法+原料命名的菜谱的英译  中式烹饪方法多种多样。仅“炒”就可以为爆炒、清炒、煸炒、小炒、溜炒等十多种,但在翻译成英语时,只用一个词“fry”就可以表达了。然而,汉语中有些烹调方法是西餐所没有的。翻译时用近义词亦可。如“干煸”在西餐中就没有。英语中有个词与之意义相近:sauté,意思是“快炸”、“嫩煎”。因此,翻译此类菜名时,要注意英汉两种语言表达上的差异,选用内涵概念一致的词语进行翻译。例如:  杏仁炒虾仁FriedShrimpswithAlmonds;    4.3 以烹调方法+原料+作料命名的菜谱的英译  作料是决定味型的重要因素,有时不能省略。如“豉汁蒸带子”,省略作料就成了清蒸。“酱暴肉”去掉“soypaste”就成了无任何特点的“煎肉”。上述菜名英译如下:  豉汁蒸带子 SteamedScallopswithCuredSoyBean    4.4 风味菜肴的英译  风味菜主要因其味型特点而得以广泛流传。  4.4.1 以历代名人命名的菜谱的英译  以人名命名的中式菜肴。是由某个人始创。或与其有关,而以其名字命名。一般全部翻译出来,人名前最好加上头衔或职业。如:  东坡肉 PoetDongpo’sBraisedPork  4.4.2 我国幅员辽阔。长期以来。受气候、物产、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形成了以地名命名的菜肴,主要反映地方特产、烹调技艺和风味。例如:  北京烤鸭BeijingRoastedduck  广东香肠Guangdongsausage  湘味牛肉丝SlicedbeefHunanstyle    4.5 借用典故、传说命名的菜谱的英译  有一部分菜肴是与某个历史事件或传说有关而得名。这是中式菜肴命名的一个特点,它集中反映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具有深刻的社会内涵,也是翻译的难点,处理方法是还其本原。翻译出主料、作料或作法,切不可拘泥于原名而直译。如:  大救驾ShouxianCounty’sKernelPastry——Itissaidthatthefoodoncerescuedtheemperorof\nSongDynasty,    4.6 以吉祥物命名的菜谱的英译  中国菜谱蕴涵着丰富的民俗风情,运用了大量的现实生活或文化传说中的动、植物和象征着荣华富贵的物品来命名。这类菜名不能直译,只能还原处理。通常分做两类:  有些词实际上指菜肴的某种原料或数目。“龙”和“凤”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图腾。在龙凤身上集聚着中华文化的精髓。人们多以带有“龙”“凤”字的成语或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一般称鱼、虾为“龙”,“凤”指鸡鸭。“芙蓉”指蛋白(蛋清的晶莹喻比荷花的洁白,荷花又名芙蓉),“玉兰片”指笋片(形状、颜色相似),“鸳鸯”指“要么味成双。要么色成对,要么形偶合”等,这些高雅的联想与英语文化是无法相融的,比如“龙”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攻击性的庞然恶兽。翻译时要跨越语言和文化的双重障碍。通常采用意译为主,译出菜肴的原料和烹饪方法。视具体情况给出汉语直译及其解释。例如:  龙凤呈祥ChickenFeetwithPrawnBalls(theChinesenameofthed中国菜谱的英译和饮食文化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中国菜谱的英译和饮食文化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中国菜谱的英译和饮食文化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ishmeans“prosperityandtobeextremelywealthy”)  有些菜名实际上是比喻菜肴成熟后的造型。比如。人们把菜式做成如意柄头状。寓“吉祥如意”;做成“元宝”状,以讨一些好口彩等。翻译这类菜名时通常舍形求意,以意译为主。  一品寿桃Peach-shapedChineseYam(aspecialDishforBirthday,PeachgivenasbirthdaypresentsinChinarepresentslongevity,)    4.7 以吉祥语命名的菜谱的英译  中国人喜欢从饮食方面庆祝各种家庭或社会的活动。这类菜名以吉祥语命名,往往表示祝福,多用于节日、生日、结婚等喜筵上。反映了中国人民趋吉的文化心理。译出菜名所蕴涵的祝福含义。可以使人们了解中国民俗风情。领略到更深层次饮食文化的内在表现。如山东名菜“全家福”,由二十多种原料组成。遵循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遗训,由孔府历代名厨相传形成,多用于家宴、喜宴、寿宴。以示和家团圆。这类菜名既不包含原材料,又不含烹饪方法,纯为吉利的象征名称。广东人新春佳节喜欢吃一道菜“发财好市”。以求“发财”和“好生意”,因为原料中“发菜”和“蚝豉”分别是“发财”与“好市”的谐音。如果直译。会让人莫名其妙,故应以意译为主,后加注释。又如:  全家福 SteamedAssortedMeatsfHappyFamily  老少平安SteamedBeanCurdandMincedFish(Thewholefamilyiswell    4.8 含器具的菜谱的英译  中国烹饪除了讲究用料精选,味型精美、烹饪精细,还讲究食器精美,这也是中餐的一个特点,它表现了中餐的艺术性。含器具的菜名,以译出器具为佳。器具一般有火锅、锅仔、铁板、沙锅、煲、蒸笼等。如:  毛肚火锅 OxTripeinHot’pot  锅仔甲鱼BraisedTurtleinMini\nPot    4.9 以药膳命名的菜谱的英译  享受中国菜肴,不仅在于享受其色、香、味、形。还在于养生。人们把中药与饮食巧妙的结合,制成药膳,这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  药膳菜名的翻译有一些难度,绝大多数中药材没有相对应的英文名。如果直译成为拉丁文学名,绝大多数人不会知道它们是什么,更别提其疗效了。因而。我们要“简译”药名,除少数有相应英文名或大家较为熟悉的几种药物名外。一般都译为herbs,如“天麻炖鸡”可译为Stewedchickenwithherbs,药膳的滋补疗效为中式菜肴所特有,不了解中医的外国友人很难理解其特殊之处。如“银耳龙眼汤”能滋阴润肺,因此。在翻译的基础上简要解释其药理功效,译出附在菜名之后。例:  银耳龙眼汤WhiteFungusandShelledLongyanSoup(withthePanctionofimprovmglungsandpreventmganemia),  以上探讨了中国菜谱英译中存在的问题,英译的原则,提出了英译的具体方法以及与中国饮食文化的关联。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解菜名的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既要考虑菜谱的基本功能和要求,又要考虑传递文化信息的需要,保留鲜明的形象和民族色彩。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日渐临近。中国菜谱的英译要充分发挥窗口作用,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对外宣传与传播的有效途径,让“烹饪王国”极富盛名的美食及其深厚的饮食文化内涵与底蕴被世界广泛了解和喜爱。其他参考文献Baker,Sheridan.ThePracticalStylist.6thed.NewYork:Harper&Row,1985.Flesch,Rudolf.TheArtofPlainTalk.NewYork:Harper&Brothers,1946.Gowers,Ernest.TheCompletePlainWords.London:PenguinBooks,1987.Snell-Hornby,Mary.TranslationStudies:AnIntegratedApproach.Amsterdam:JohnBenjamins,1987.Hu,Zhuanglin.[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Jespersen,Otto.ThePhilosophyofGrammar.London:Routledge,1951.Leech,Geoffrey,andJanSvartvik.ACommunicativeGrammarofEnglish.London:Longman,1974.Li,Qingxue,andPengJianwu.[李庆学、彭建武],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Lian,Shuneng.[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Ma,Huijuan,andMiaoJu.[马会娟、苗菊],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Newmark,Peter.ApproachestoTranslation.London:PergmonP,1981.Quirk,Randolph,etal.AGrammarofContemporaryEnglish.London:Longman,1973.\nWang,Li.[王力],中国语法理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Xu,Jianping.[许建平],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Yan,Qigang.[严启刚],英语翻译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Zandvoort,R.W.AHandbookofEnglishGrammar.London:Longmans,1957.Zhong,Shukong.[钟述孔],英汉翻译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Zhou,Zhipei.[周志培],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