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优秀男子110m栏运动员的部分竞技特征研究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世界优秀男子110m栏运动员的部分竞技特征研究

  世界优秀男子110m栏运动员的部分竞技特征研究论文关键词:田径;110m栏;竞技特征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近些年来国际田联公布的世界优秀男子110m栏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年龄和比赛成绩进行分析与研究,得出了世界优秀男子110m栏运动员的平均身高、体重、克托莱指数、100m速度、速度利用率等参数,对于了解世界优秀男子110m栏运动员的竞技特征,提高和保持中国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提供参考的依据。  目前,世界110m栏的记录为12.87s,由古巴小将罗伯斯于2008年创立。110m栏曾是我国田径运动的一个优势项目,我国运动员刘翔在这个项目取得了12.88s的辉煌成绩。因此,研究世界优秀男子110m栏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年龄和成绩等方面的特征,对于了解该项目运动员的竞技特征,保持和提高我国男子110m运动员的优异成绩,提高运动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目前世界上最好比赛成绩在13s以内(包括13s)的所有运动员,共14名,他们的具体情况见表1。  1.2研究方法\n  1.2.1文献资料调查法 本文主要通过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网、中国体育期刊数据光盘等多方途径进行检索。查阅国际田联年度成绩等资料。  1.2.2数理统计法 本研究对数据的处理,应用统计软件SPSS13.0和Excel2003。  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所采用指标的定义如下:  1>克托莱指数:体重(Kg)/身高(cm)×1000  2>分栏时间:是指运动员从开始起跑到过第一栏后摆动腿的着地所通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以及从摆动腿着地至摆动腿下一个栏着地所用的时间,依次类推。  3>分栏速度:是指运动员从开始起跑到过第一栏后摆动腿的着地所通过的距离,以及从摆动腿着地至下一个栏摆动腿着地所通过的距离,与相应的分栏时间的比值,依此类推。  4>平均栏间速度的波动系数:(最快分栏速度-平均栏间速度)/平均栏间速度×100  5>98℅以上速度跑过的栏间数:是指运动员以自身最大栏间速度的98℅以上所跑过的栏间数,其量化特征值为:98℅×最快栏间速度。\n  1.2.3逻辑分析法 对数理统计的结果进行逻辑归纳和理论分析,对采用的指标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来分析世界优秀男子110m栏运动员的竞技特征,为我国男子110m栏运动员选材和训练等提供理论基础  2.结果与分析  2.1世界优秀男子110m栏运动员身体形态特征分析  表1目前世界优秀男子110m栏运动员身体形态指标序号姓名国家个人最好成绩出生年/年龄体重(kg)身高(m)克托莱指数身高—体重指数1罗伯斯古巴12.871986/22871.90457.89\n72刘翔中国12.881983/23821.89433.8673阿若德美国12.901973/33761.85410.8194杰克逊\n英国12.911967/26731.82401.1095金多姆美国12.921962/27911.85491.89-66阿兰-约翰逊美国12.921971/2575\n1.78421.3537内赫米亚美国12.931959/22711.86381.72158杰克.皮雷斯美国12.941962/34841.85454.0519\n特拉梅尔美国12.951978/29791.85427.03610奥利弗美国12.951982/26931.88494.68-511杜库雷法国12.971983/22\n721.83393.461112马克-克瑞尔美国12.981968/31801.85432.43513托尼-贾勒特英国13.001968/25801.88425.538\n14加尔西业古巴13.001976/24881.90463.162x±st12.94±0.0426.34±4.0180.79±7.071.86±0.03434.93±34.115.14±5.79(以上数据来自[1][7])\n  表1中14名运动员是110m栏最顶尖的运动员,是到目前为止跑进13s(包括13s)的所有运动员,他们的平均成绩为12.94s,他们的身体形态指标平均数代表了110m栏运动员身体形态模式。  从表1中,可以得出目前世界优秀110m栏运动员的平均身高维持在1.86m左右;平均体重约为80.79kg;反映运动员身体发育匀称程度的指标—克托莱指数平均为434.93g/cm;为了更直观地反映110m栏这个项目运动员身高、体重的特别之处,特此引入俄罗斯对身高体重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身高-体重指数,其计算方法为:身高(cm)—体重(kg)—\n100,由该种评价指标得出世界优秀110m栏运动员的平均值为5.14,而据前人有关专家研究表明通常世界上优秀的110m栏运动员身高-体重指数一般都是在8左右,造成表1中世界优秀110m栏运动员身高-体重指数平均值明显偏小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其中有4名运动员的值明显低于8,而且还有2名运动员的指数为负值,从而造成身高-体重的平均值明显偏小。身高-体重指数偏小的原因是因为110m栏运动员自身的体重相对自身的身高偏大,特别是两个为负值的运动员金多姆、奥利弗,他们的体重偏大更多。从力量素质上来说,体重越大运动员的绝对力量也就越大,在跑动过程中运动员所所受到的阻力也就越大。从110m栏运动的本质上来说,它对运动员的力量、爆发力要求的相对于男子100m来说较低,运动员在跨越栏架的过程中由于体重大所受到的阻力也就会越大,所以110m栏运动员的身高-体重指数相对于男子100m运动员来说较高,应接近8左右。  从110m栏这个项目自身的特点来说,它要求运动员跑完固定的距离,并跨越固定高度的栏架。1.067m的栏高要求运动员有相对较高的身高以及相对较轻的体重才能比较轻松的跑过10个栏架,同时9.14m的栏间距又限制着运动员身高不能过高,运动员只能力求步长和步频达到最好的结合。因此110m栏运动员相比男子100m运动员而言身材相对较高。在以上14名顶尖的110m栏运动员中,只有两名古巴选手,罗伯斯和加尔西业的身高达到了190cm,美国选手阿兰-约翰逊一人低于180cm,其余10人都集中在183-189cm之间。  因此,根据世界顶尖男子110m栏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特征,我们可以概括出一个适合跨栏且接近标准的身体形态指数:身高1.86±0.03m,体重80.79±7.07kg,克托莱指数(g/cm)为434.93±34.11g/cm。另外,身高-体重指数值应接近于8,并且该指标可以用来作为评价110m栏运动员身高与体重相符合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具有很强可操作性。  2.2100m速度及速度利用率的分析  2.2.1100m速度的比较分析\n  110m跨栏跑作为一个周期项目,以及根据其自身的特点确定了世界上优秀的110m栏运动员,他们在全程中跑的步数、步长基本上都是一致的,通常步数一般都为50-52步,因此,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跑完50-52步是运动员取胜的关键所在,换句话说,优秀110m栏运动员的成绩主要取决于其步频的快慢,而不是其步幅的长短。为此,我们从部分优秀跨栏运动员的100m绝对速度以及他们的速度利用率等速度参数来对运动员取得好的比赛成绩进行分析、探讨。表2世界8位优秀男子110m栏运动员各项速度指标的比较100m成绩110m栏成绩100m平均速度(m/s)110m栏平均速度速度利用率℅差值(s)刘翔10.4012.889.628.54\n88.772.48杰克逊10.2912.919.728.5287.652.62金多姆10.1912.929.818.5186.752.73阿兰-约翰逊10.1012.929.908.5185.96\n2.82内赫米亚10.1712.939.838.5186.572.76特拉梅尔10.0412.959.968.4985.242.91杜库雷10.4812.979.548.4888.892.49\n托尼-贾勒特10.4113.009.618.4688.032.59x±st10.26±0.1612.94±0.049.75±0.158.50±0.0287.23±1.322.68±0.16(以上数据来自[1][8])  110m栏作为短跨项目,运动员的\n100m成绩对运动员的比赛成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较好的100m成绩是优秀跨栏运动员取得好的110m栏成绩的基础,一般来说优秀运动员的100m成绩越好,其110m栏成绩也就越好。据有关研究表明,110栏运动员与100m平跑速度呈显著相关(r=068),这是因为在110m栏全程跑中,约有74m是平跑,约占110m栏全程距离的67%。由此可见,跨栏运动员的100m速度在跨栏跑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影响因素。另外,现代110m跨栏跑总的发展趋势为:由跨栏向跑栏过渡,跨栏步向短跑技术过渡,减少跨栏步的腾空时间,加快栏间跑的步频,提高每个栏的周期速度,这就对想取得好的跨栏成绩的运动员的100m绝对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从表2中,得出上述8位世界优秀的110m跨栏运动员的100m平均成绩为10.26s,更加充分地说明了100m绝对速度在110m跨栏运动中的重要性。因此,在进行跨栏训练时一定要抓好对运动员100m绝对速度的训练,要以此为基础。  2.2.2速度利用率的比较分析  跨栏跑的速度利用率是指运动员在跨栏过程中,对自身最高平跑速度的利用水平。通常,用运动员在跨栏跑中的平均速度与反映运动员最大速度水平的100m跑的平均速度的比值来表示。从表2可以得出,3名100m速度相对较慢的运动员:刘翔、杜库雷、托尼-贾勒特,他们的速度利用率都比较高,达到了88℅以上,在110m栏这个项目中,体现了对100m速度好的利用,正是由于他们的速度利用率相对于其他选手来说比较高,从而很好的弥补了他们在100m绝对速度上的差距,是他们取得好的110m栏成绩的重要因素。\n  另外,从表2中可得出以上8名世界优秀运动员的110m栏成绩,100m成绩的平均差值为2.68s。其中刘翔和杜库雷的差值最小,分别为2.48s和2.49s。这可以充分说明他们俩的跨栏步技术以及跑-跨结合能力强。因此,110m栏运动员的110m成绩和100m成绩的差值可以用来作为评价运动员跨栏步技术以及跑-跨结合能力的指标,并且具有强的可操作性。  综上所述,由于110m栏是一个速度型项目,100m绝对速度是它的基础,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因素,但是要注意的是速度利用率也是运动员取得好的成绩的亦可不可缺少的因素。另外,110m成绩和100m成绩的差值这个指标可以用来作为评价运动员跨栏步技术以及跑-跨结合能力的指标,并且具有强的可操作性。  2.3在高速的跑动过程中运动员保持跑-跨结合能力的分析\n  在110m栏的教学过程中,运动员跑-跨结合的能力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而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在高速的跑动过程中的跑-跨结合能力是决定运动员110m栏成绩的重要因素。经统计研究表明,9个跨栏周期的平均速度与110m栏成绩呈显著性相关P<0.01[9],这说明优秀的110m栏运动员成败的关键因素是9个跨栏周期的平均速度,要提高9个跨栏周期的平均速度,就必须发展、提高运动员的跑-跨、跨-跑结合的能力。而运动员在高速的跑动过程中,其跑-跨结合能力主要表现为运动员在跨越栏架后速度没有很明显的减慢,全程栏间速度的波动比较小,运动员的跨栏步技术和速度达到比较完美的结合。  为了能够更准确、更全面的反映运动员全程栏间速度的波动情况,可用平均栏间速度的波动系数来表示全程栏间速度的稳定程度。波动系数越小,则说明全程栏间速度稳定程度越高,反之,则稳定程度越低。为此,找出了在这方面有着典型代表特征的四名优秀110m栏运动员:刘翔、杰克逊、约翰逊和金多姆,他们分别跑出12.91s、12.91s、12.93s和12.98s时的速度参数绘制程表4。从表4可以看出该名世界优秀男子110栏运动员的平均栏间速度的波动系数在3%以下,表现出他们在全程的跑动过程中栏间速度变化均匀、节奏平稳的特点,在相比之下,英国人杰克逊的平均栏间速度的变异系数最低,为1.29℅。从图1中,可以更加形象的反映出以上4名优秀110m栏运动员的平均栏间速度波动的差距。  表4世界3名优秀男子110m栏运动员技术和速度参数表姓名成绩(s)反应时(s)最快分栏速度(m/s)\n平均栏间速度和标准差(m/s)平均栏间速度的波动系数﹪98%以上速度跑过的栏间数(个)冲刺速度(m/s)刘翔12.910.1399.379.15±0.152.35310.23杰克逊12.910.1229.339.21±0.171.29610.19约翰逊\n12.930.1289.339.11±0.232.3659.04金多姆12.980.1429.329.05±0.182.9859.35(以上数据来自[5])  因此,运动员的平均栏间速度不仅对运动员的110m栏的成绩好坏的关键因素,而且可以作为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来衡量运动员的跑-跨结合能力。\n  3.结论  3.1世界顶尖男子110m栏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特征指数为:身高1.86±0.03m,体重80.79±7.07kg,克托莱指数(g/cm)为434.93±34.11g/cm,身高-体重指数值应接近于8,该指标可以用来作为评价110m栏运动员身高与体重相符合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具有很强可操作性。  3.2110m栏是一个速度型项目,运动员的绝对速度是基础,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因素,同时运动员的速度利用率也是取得好的成绩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另外,110m成绩和100m成绩的差值这个指标可以用来作为评价运动员跨栏步技术以及跑-跨结合能力的指标,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3.3平均栏间速度是决定110m栏的成绩好坏的关键因素,同时还可以用来衡量运动员的跑-跨结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4,6.[4]宋跃先、唐林.刘翔110m栏平12.91s世界纪录的技术特征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6.[5]戴勇.世界优秀跨栏运动员全程速度变化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9.[6]艾康伟、林宾芳、张铭译.第六届世锦赛生物力学研究报告[R].田径,1998,6.\n[7]王新宝、郭庆双.世界优秀男子110m栏运动员身体形态特征与运动成绩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06,12.[8]任占兵、邓重生.男子优秀跨栏运动员110m栏成绩与100m成绩的线性回归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05,4.[9]徐勤儿.中外优秀110m跨栏跑运动员速度特征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11.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