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9-27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医疗法治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
中医疗法治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关键词】运动性疲劳;中药;熏洗;推拿;针灸疗法;刮痧;综述 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运动员经常承受着大负荷、超强度的体力训练,因此极易产生运动性疲劳。疲劳的出现使肌内压增高,局部缺血,造成氧化代谢、H+排出率与pH值降低,血乳酸增高[1],从而影响肌纤维神经传导速度和肌肉收缩力量,减弱了肌肉保护能力,致使较多的冲击力传到骨骼上,故易导致疲劳骨折的发生[2,3],严重影响了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成绩,对运动员身心产生不必要的伤害。运动性疲劳消除手段的研究一直是竞技体育工作和运动医学关注和研究的焦点。中医学在疾病防治上有着独特的疗效,充分挖掘中医药宝库,利用各种有效的干预手段消除运动性疲劳是一个很有应用前景的研究课题。.L.编辑。 1运动性疲劳的机制 1.1现代医学认识运动性疲劳产生的主要机制可分为10类:(1)能源耗竭学说;(2)代谢产物堆积学说;(3)内环境稳态失调学说;(4)免疫功能紊乱学说;(5)中枢神经失调学说;(6)离子代谢紊乱学说;(7)保护性抑制学说;(8)突变理论学说;(9)自由基学说;(10)堵塞学说[4]。当前对运动性疲劳的研究水平已深入到分子水平,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的机制成为如今运动医学的研究热点。 1.1.1外周疲劳机制外周疲劳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肌细胞膜、T管及肌浆网、线粒体和横桥等部位。肌肉收缩活动引起T管Ca2+浓度升高可以减慢T管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T管传导阻断使肌纤维轴心部位不能完全激活,T管系统和肌质网终池之间联系信号的衰退是产生疲劳的原因[5]。运动性疲劳状态下自由基会导致细胞凋亡。由于体内抗自由基物质的耗竭,清除自由基酶的活性降低,使自由基不能被彻底清除而积累在细胞内,造成细胞成分氧化性损伤,使线粒体遭到破坏,且损伤后不易被修复,给细胞带来致命的损伤。线粒体DNA损伤的后果一方面使有氧呼吸削弱,ATP合成减少,自由基生成增加,另一方面可影响线粒体的其他功能,而这两方面都与细胞凋亡有关[6]。Allen等[7]提出“磷(Pi)作用机制学说”,Pi浓度增加可直接作用于横桥,减少肌球蛋白Ca2+敏感性,减少肌肉收缩力;同时还可以作用于肌浆网,影响肌肉疲劳前期Ca2+释放通道开放,抑制ATP驱动的肌浆网Ca2+回收,疲劳后期进入肌浆网形成Ca2+Pi沉淀,影响Ca2+释放。并且运动疲劳使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gromaaminobutyricacid,\nGABA)在突触前末梢被合成,而在突触后神经元的胞体部分分解,通过减少兴奋性递质的释放,从而引起抑制,诱发精神疲劳。故认为长时间运动引起大脑中抑制过程加强是以GABA含量增加为基础的[11]。神经内分泌免疫和代谢调节网络机制也被认为是导致疲劳的主要因素之一。已有大量研究证实运动引起疲劳后,不仅脑中出现异常症候群,人体内分泌系统,主要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性腺轴也受到抑制影响。神经、免疫、内分泌细胞和运动器官细胞表面都存在细胞因子、激素、神经递质和神经肽类受体,它们是该网络的物质基础之一,其中发生的信号传导和分子生物学的变化能进一步解释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机制。除此之外,运动时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system,S)产生的神经递质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多巴胺(dopamine,DA)、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血氨(NH3)、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一氧化氮(nitrogenmonoxidum,NO)和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等物质,也是导致运动性中枢疲劳的敏感物质[12]。 1.2中医学对运动性疲劳的认识 1.2.1病名中国古代没有“运动性疲劳”这一概念,《黄帝内经》中疲劳通常被称作“罢极”、“疲极”、“倦怠”和“困薄”等。“疲劳”一词始见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病治第六》:“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而《诸病源候论》中也提出了“五劳”、“六极”和“七伤”的概念。 1.2.2运动性疲劳的病因病机运动性疲劳的中医病因可归结为劳累过度和情志不畅。劳累是内伤不足之虚证,其本质是脏腑功能的下降、失调与精血不足,此证可通过调养或自行恢复。而过度劳累则表现为病理性和器质性的改变,故出现了机能下降,精血能量不足和器官结构的改变等[13]。运动员主要是体劳与心劳[14]。体劳指肌肉与躯体疲劳,是运动员长期大强度训练所致,主要表现为运动能力下降;心劳即精神疲劳,是运动员长期参加训练、比赛,思想和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的应激状态,主要表现为行为改变。这些不良因素均导致人体脏腑、气血平衡失调,精、气、神受损。《素问·调经篇》曰:“阴虚生内热,奈何?歧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素问·举痛论篇》曰:“劳则气耗,劳则喘息汗出,内外皆越,故气耗矣。”\n这些论述明确阐述了疲劳或劳倦等耗损精气、内外皆越以致阴虚生内热的发生机制,也揭示了疲劳与形体、精气和肝、脾、肾等脏腑功能的密切关系[15]。津、气、血为体力产生的物质基础,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肌肉、四肢,与运动相关。肾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是体力产生的原动力和源泉。肝主筋,若过劳伤肝,则筋必疲极,运动就会受影响。 1.2.3运动性疲劳的辨证分型从运动性疲劳的临床表现看,属于“劳倦”的范畴[16,17],也有人将其归入“虚劳”的范畴[18]。而竞技运动所致的疲劳与中医的“劳”相比则是一种劳动强度更大的剧烈活动,虽可参照中医“劳倦”、“虚劳”等病进行辨证治疗,但毕竟还有差异。根据中医对疲劳证候的分型理论,结合运动训练和比赛中常出现的疲劳症状特点,运动性疲劳可分为3种类型[19,20]:形体疲劳,主要指肌肉、筋、骨的疲劳,主要表现为肌肉酸困疼痛、筋骨关节疼痛等症状;脏腑疲劳,主要是指受累的脏腑功能失调和下降,主要表现为脾胃功能失调、肝胃不和等;神志疲劳,主要是指精神和情志内伤,主要表现为虚烦不眠、精神不振和困倦等症状。常见运动性疲劳中医证候分型有筋肉疲劳证、运动性失眠证、脾胃功能失调证、肾气不足证及月经失常证5种[15,1921]。 2中医药治疗运动性疲劳的手段 中医药对运动性疲劳的防治具有独特的作用[14,18,22],且手段多样,如中药、针灸、推拿和熏洗等。 2.1中药唐量等[23]建立小鼠游泳训练模型,发现口服芦荟组小鼠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peroxidase,GSHPx)活性及总抗氧化能力、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肌糖原含量较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对小鼠运动性脏腑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并能改善运动时的能量代谢。于宏升[24]用银杏叶提取物抗运动性疲劳,发现它能促进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mRNA的表达,增加血清EPO含量和成熟红细胞数量以及Hb含量,提高红细胞压积,改善运动性贫血状况,达到抗疲劳的目的。徐燕立等[25]研究发现,复方健力颗粒能改善实验大鼠免疫功能,增强T细胞的增殖活力,提高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killer,NK)杀伤活性,使IL1以及IL6的含量显著提高。 2.2推拿推拿具有疏通经络和行气活血作用,能直接放松肌肉,解除肌肉紧张、痉挛,使肌肉毛细血管扩张,后备毛细血管开放,使局部血液微循环供应加强;改变神经、肌肉及器官的活性,加快肌肉中乳酸排出速度,促进代谢产物的清除、肌纤维的再生和肌力的恢复,进而改善肌肉组织的力学特性[22,\n26]。田惠林等[27]研究足反射区按摩对有氧耐力运动后自由基的影响,发现运动后适时进行足反射区按摩,可使SOD的活性下降,恢复自由基生成与清除的动态平衡,减少自由基的产生,加快运动性疲劳的消除。罗军[28]对50名运动员应用按摩加中药蒸汽浴消除运动性疲劳,总有效率达93.5%;消除常见的头晕、头痛、失眠和全身乏力酸痛等症状有效率也在80%以上,疗效显著。项汉平等[29]应用气功、足部按摩促进12名武术运动员训练后的疲劳恢复,中等强度和密度运动负荷下,气功和足部按摩都能影响运动员血液中的尿素氮浓度,使其下降至相对安静状态下的血尿素氮水平。当运动处在大强度中密度或大密度中强度的相对大负荷情况下,气功和足部按摩均不能使男女运动员血液中的尿素氮浓度降至安静状态水平,并且二者对尿素氮浓度的影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李子让[30]比较循经点穴与运动按摩两种手法的治疗效果,将60名男性分成3组进行运动性疲劳的对照观察,发现循经点穴健脑按摩消除运动性疲劳作用肯定,其特点体现为整体性和中枢性,主要针对技巧性强的运动性项目训练所致的神经性疲劳,对由特定部位导致的肌肉疲劳仍以直接按摩该部位肌群效果为佳。文质君等[31]观察点压肾俞、照海穴对网球队员定量负荷后的影响,在点穴4周后点穴组血乳酸含量、血清乳酸脱氢酶活性显著低于训练对照组;闪光融合频率、握力较训练对照组增加。表明点压这两穴可提高机体对运动的适应能力,减轻运动性疲劳的症状。 2.3针灸赵建明等[32]将80名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用平衡针疗法治疗,对照组不进行任何治疗,从生理、心理两方面对疲劳进行全面观察比较。结论表明针刺可反射性地引起中枢神经向应激态转变,起到调节和改善机体疲劳的作用。王家祥等[33]对男运动员交替施灸于足三里、关元、肾俞及命门等穴4周。结果显示艾灸特定穴可以通过神经体液途径,促使内源性血清睾酮分泌,提高机体血清睾酮水平,促进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李靖等[34,35]报道,放松音乐能促进心血管及心理疲劳恢复,增强肾脏调节能力,改善中枢及骨骼肌疲劳状态;音乐加低频电针对心理疲劳的恢复效果优于放松音乐,可显著降低血乳酸浓度,增加肾脏调节功能及加速乳酸清除,对心血管疲劳的作用与放松音乐相近,而对骨骼肌疲劳、中枢疲劳及机能状态下降等的作用不及放松音乐。 2.4熏洗与刮痧\n中药熏洗对消除疲劳同样有较好疗效。刘林亚等[36]用具有祛风湿散寒、行气活血作用的中药熏洗剂治疗运动性肌肉疲劳,能有效促进机体运动后肌肉力量恢复。喻自达等[37]将120例运动性疲劳的患者分为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先用刮板沿经络循行方向或肌肉、韧带分布方向进行刮痧,至皮肤出现紫红斑点,再用中药熏蒸剂熏洗,2次/d。结果显示治疗组抗疲劳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3结语 目前,部分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设计不够规范、严谨,多数缺乏统一、科学的疗效评定标准;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较少,个别疗法的有效性有待循证医学的证实。 运用中药治疗时如纯粹用补益药会使运动员有口舌干燥、脘腹胀满等不良反应。故应实行以理气、补益立法,以疏为补、寓疏于补、补调结合的多处方组合方案,改善运动员内环境稳态[38,39]。现在中药方剂的研究针对性不强,没能考虑运动员的个体差异,中药的使用不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某些中药长期服用的安全性仍需观察。这些将是今后中药研究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于中药、针灸和推拿等各种疗法,哪种组合的交互作用更优,是否综合运用疗效会提高,也有待进一步研究。【参考 15ZhangR,LiF,LuoB,etal.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etiologyandpathogenesisofexerciseinducedfatigue.BEijingZhongYiYaoDaXueXueBao.2007;30(6):374375,383.Chinese. 张蓉,李峰,骆斌,等.运动性疲劳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0(6):374375,383. 16LiuYF,LiXL.Discussionondrugadministeringcharacteristics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thetreatmentofsportsfatigue.ZhongYiYaoXinXi.2007;24(4):35.Chineseofsportsfatigueandtheregul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LiaoningTiYuKeJi.2005;27(6):42,45.Chinese. 王景利.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及中医调节机制.辽宁体育科技.2005;27(6):42,45. 18ZhangSM,YeRB,YuYM,etal.Syndromedifferentiationanddiagnosticstandard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sportsfatigue.ZhongguoYunDongYiXueZaZhi.2003;22(1):4751,101.Chinese. 张世明,叶锐彬,虞亚明,等.\n运动性疲劳的中医分型和诊断标准的研究.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3;22(1):4751,101. 19aYF,etal.Surfaceelectromyographyforevaluatingtheupperlimbfatigueofpingpongathletes.ZhongguoLinChuangKangFu.2005;9(4):174176.Chineseedicinesyndromeandintegratedfunctionstatesofsportsfatigue.LiaoningTiYuKeJi.2006;28(3):3031.Chinese. 房金爱.运动性疲劳的整体功能态与中医证的关系.辽宁体育科技.2006;28(3):3031. 21YangM,ZhangQ.Exerciseinducedfatiguesyndromedifferentiationanddiagnosisstandardresearchofelitesnoe.ZhongXiYiJieHeXueBao.2004;2(6):459460.Chinese. 姜淑云,严隽陶,房敏,等.慢性疲劳综合征研究进展.中西医结合学报.2004;2(6):459460. 23TangL,XiongZY.Experimentalstudyofaloeasantifatigueactivitysubstances.TiYuXueKan.2003;10(2):56.Chinesepaignfatigue.HEIlongjiangYiYaoKeXue.2007;30(2):4647.Chinese. 于宏升.银杏叶提取物对运动疲劳大鼠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表达的影响.黑龙江医药科学.2007;30(2):4647. 25XuYL,RuanYP,LinYY.ExperimentalstudyoneffectofJianLiKeLionimmunefunctionofratassagetorecoveryofsportsfatigue.ZhongYiYaoXueKan.2005;23(2):344345.Chineseechanismofthemassageonfoot'sreflectionareasreducingthetimeofrecoveryoffatigueinducedafterahighloadedaerobicendurancetraining.BeijingTiYuDaXueXueBao.2006;29(3):340342.ChineseassageandChinesetraditionalmedicineherbalsteambathineliminatingsportsfatigue.AnMoYuDaoYin.2000;16(6):5354.Chinese. 罗军.按摩加中药蒸汽浴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疗效观察.按摩与导引.2000;16(6):5354. 29XiangHP,MeiHC,DingBY,etal.EffectsofQigongandfootmassageontheconcentrationofureanitrogeninsportsfatigue.ethodsfor\nsportsfatigue:clinicalobservation.ZhongguoYunDongYiXueZaZhi.2000;19(2):204206.Chinese. 李子让.两种不同按摩方法对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效果观察.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0;19(2):204206. 31testosteronelevelsinmaleathletes.NanjingTiYuXueYuanXueBao.2005;4(1):3940.Chineseusicelectroacupnctureonaerobicexerciseinducedfatigue.ZhongguoKangFuYiXueZaZhi.2005;20(8):581584.Chineseusicandmusicelectrotherapyonaerobicexerciseinducedfatigue.BeijingTiYuDaXueXueBao.2006;29(4):494496.ChineseingadefromChineseherbsonphysicalmusclestrengthfolloedicinefumigationbinededicineinantisportsfatigue.ShaanxiZhongYiXueYuanXueBao.2004;27(6):8081.Chinese. 王莉,李筱.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概况.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27(6):8081. 39XiongZY,LiuXX.Discussiono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sportsfatigue.ShanxiTiYuKeJi.2007;27(3):4446.Chinese.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