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环境对学生健康与运动能力的影响研究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热环境对学生健康与运动能力的影响研究

  热环境对学生健康与运动能力的影响研究热环境对学生健康与运动能力的影响研究 摘要热环境对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通过研究热环境对学生健康与运动能力的影响,为合理安排高校体育实践课提供参考。  关键词热环境健康运动能力  一、前言  随着自然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极端气候的增多,环境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在炎热的环境中进行教学,既.L.影响教学的质量,又影响学生健康。预防学生在热环境中上课时出现问题,提高体育课程的质量,保证学生健康就具有了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笔者从这一角度出发,试着研究热环境对学生健康与运动能力的影响,为学校合理安排体育实践课教学提供参考。  二、热环境影响学生健康与运动能力的因素  人体的温度必须保持相对的恒定才能进行正常的机能活动。热环境对人体的循环功能、体温调节功能以及代谢产生很大的影响,在热环境中运动时,人体产热增加同时散热能力受限,体温更容易升高。体温过高不仅影响运动能力,严重时可发生热疾病,甚至因热至死。在热环境中运动可导致疲劳提前出现,这表明热环境中存在限制运动能力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肌糖原的快速消耗,肌糖原的耗竭是运动性疲劳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脱水,无论是适宜环境还是在热环境中,脱水都会降低机体的散热能力。因此,在热环境中运动导致出汗量增加,机体水分丢失,循环血量减少,心率升高。  (三)体温过高,高气温与高湿度会严重地阻碍散热,造成身体过热的危险。在热环境中甚至在温度适宜环境中剧烈运动时,体核温度经常会超过40℃或更高。研究表明,体温过高可通过抑制中枢神经冲动的发放或其下行传导环节来减小骨骼肌的收缩力量,直接导致疲劳。  (四)输氧能力下降,在热环境中运动,肌肉、皮肤都需要大量血液供应来保证体内的热量散发,这会影响向肌肉输氧的能力。另外,出汗造成的脱水会使血浆量下降,当脱水达4%时,血浆量减少16-18%。循环血量的减少不仅可降低心输出量,还使红细胞比容及血液粘滞度增加,加重了心脏的负荷,导致输氧能力下降。  \n热环境中运动存在健康风险:我们改变外部环境条件的能力有限,如果温度过高,学生必须减少运动量与运动强度来降低热和承受体温继续升高的风险。限于场地设施及运动项目自身特点,高校体育实践课中大部分项目无法在室内进行教学,各校的体育课排课都是根据学校教学周的时间安排,难以考虑夏季在高温下运动对大学生的影响。在正常情况下人体体温在37摄氏度,人体体温过高时对机体是一种伤害,极大的热应激和散热能力丧失会造成三种伤害:中暑性痉挛、热疲劳、中暑。  三、提高学生适应热环境的措施  气象上的说法是,这几年,杭州出现了异常高温干旱天气。杭州市气象台组织专家组对杭州及周边地市气温变化作了全面对比分析,得出结论:杭州区域气候变化与全国乃至全球气候变化有密切关联,上世纪80年代以来,杭州气温升高主要是由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2007年2月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公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最新结果显示:气候系统变暖已毋庸置疑。过去100年(1906年~2005年),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升高0.74℃;过去150年(1850年~2006年)的12个最暖年份,就有11个出现在1995~2006年;过去50年变暖趋势,是过去100年来的两倍;报告还预测,到21世纪末,全球平均地表气温可能会升高1.1℃~6.4℃,增温更为明显。  大学体育实践课设置一般为90分钟。许多体育课都是在炎热的环境中进行,提高学生对热环境的适应,以及提高学生在热环境中的运动能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如在高热环境中运动,一定要注意观察学生的热应激反应,督促学生及时补充水分,同时,应适当调整运动量与持续运动时间,避免中暑、脱水等热衰竭症状出现。  (一)利用着装适应热环境  浅色的服装可以减少人体对热量的吸收,穿这类服装较凉快;深色的服装会吸收更多的热能,穿起来比较闷热。棉织品服装透热、吸汗优于化纤服装。所以建议学生上课时,或进行其它体育活动时,着装以浅颜色棉织品为最好,款式宽松,散热性能相对较好。  (二)利用自然环境适应热环境  中午前后,烈日当空,气温最高。除游泳外,忌在此时锻炼,谨防中暑。夏季每天上午11时到下午4时是紫外线、红外线最强的时候。过强的紫外线可造成皮肤和眼睛的损伤,并可致皮肤癌。而长时间照射红外线,可使颅内温度上升,脑膜出现炎症,发生日射病。因此,应尽量避免在阳光最强的时候在室外运动,更不可光着上身运动。在上体育课时要利用场地周围有树阴的地方进行体育活动,或者其他阴凉地方进行教学活动。  (三)控制运动强度适应热环境\n  夏季人体能量消耗很大,运动时更要控制好强度。一旦出现中暑症状,应立即到阴凉通风处坐下,喝些凉盐开水,呼吸新鲜空气,在头额部或腋下等处进行冷敷。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可服用人丹、十滴水等祛暑药物。如经过处理仍不见好转,应立即到医院就诊。一次锻炼时间不宜过长,一般20~30分钟为宜,以免出汗过多,体温上升过高而引起中暑。如果一次锻炼时间较长,可在中间安排1~2次休息。  (四)及时适量补水、补糖、补盐  热环境中运动时,肌糖原消耗高于低温环境,同时汗液的分泌不仅使机体丢失水分而且还有电解质的丢失。运动中的随意饮水不能有效弥补失水,应有规律地补水,补水方法要少量多次,运动中每隔10至15分钟饮水150至200毫升。  不要喝糖分过多的饮料,以避免增加胃的负担。运动中主要是以溶液形式补糖,不同类型的糖对血糖的影响稍有差异,但提高运动能力的效果都相似。通常在饮料中加入葡聚糖或麦芽糖,这样可以在不明显增加渗透压的同时,增加糖的含量促进水的吸收。但热环境中任何含有Na+和糖的饮料在补充Na+和糖的同时,应以补充水分为主。运动后也应及时补充水分,不要一次喝得太多,否则会增加心脏的负担。  运动后忌吃冷饮。在身体温度很高的情况下吃冷饮会伤害肠胃。运动后温的淡盐水是最好的饮料,其他的运动饮料可以适当补充。  (五)不要立即冲凉  夏季锻炼体内产热量增加快,皮肤的毛细血管也大量扩张以利于身体散热。突然过冷刺激会使体表已开放的毛孔突然关闭,造成身体内脏器官紊乱,大脑体温调节失常,以致生病。学生运动过后不应该突然用冷水浇身,正确的方法是等身上的汗都干了,再用温水冲澡,水温应高于体温1℃~2℃。  (六)加强耐热练习适应热环境  热疾病一般都发生于热环境中进行训练和比赛的初期。热适应后可提高运动员的散热能力,安静心率降低,血浆溶量和出汗率都增加,这些都可防止热疾病的出现。提前热适应是提高热环境中运动能力的有效方法。不论是在干热还是在湿热环境中,7至10天内可获得热适应,在热环境中每天进行一至一个半小时的运动能获得更好的适应效果。  \n热环境中运动所致的体温过高和脱水等可降低运动能力,因此应注意运动中的补液,并采取其它措施如热适应等来减轻热环境对学生运动能力的不良影响,预防热疾病的出现,降低学生在热环境下运动时的健康风险,使学生能够适应热环境,从而增进学生健康、提高学生运动能力。    .L.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