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9-27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东北大学体育运动的兴起及其发展
东北大学体育运动的兴起及其发展 1、东北大学体育运动的兴起1921年秋,时任东三省巡阅使、奉天督军的张作霖,采纳了奉天省代省长王永江的建议,决定联合吉林、黑龙江两省在奉天创办东北大学。1922年10月25日,奉天省会一致通过创办东北大学的决议。同年,12月25日,张作霖正式批复奉天省代省长王永江首任东北大学校长。 1923年4月26日,东北大学宣布正式成立,后历经1年多的建设,1925年东北大学校址竣工,成为当时国内一流大学。 1928年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主政东北,并于8月兼任东北大学校长。张学良自幼喜爱体育,本人也具备非凡的体育技能。故此张学良在办学上十分重视体育运动,倡导体育的最大目标在于造成复兴民族的生力即创造一个健康而富有生机的民族. 2、早期东北大学体育的发展(1923一1936年)\n从1923年东北大学成立至1936年抗日战争爆发前的10余年间,是东北大学体育发展较快的阶段。本文所探讨的是早期东北大学体育发展,按照重大历史事件及学校动向轨迹,将早期东北大学体育发展划分为2个阶段:第1个阶段是1923年东北大学建立之初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前;第2个阶段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师生被迫流亡北平直至1936年第11届柏林奥运会前的备战阶段。 2.1第1阶段:1923一1930年2.1.1重视校内体育教育、创建体育专修科、组建各项运动队建校之初,东北大学制订了完备的体育发展规划。首先,招生制度中明确规定凡新生入学必须经过严格的医生体检,学生每学期入学后还须再次进行体检。学校则会根据学生身体状况为其量体安排适合的体育项目,同时学校将体育课列为学生的必修课,规定一年级学生每周授课2小时,二年级每周授课1小时.学校将体育达标与教书育人看的同等重要,并规定每学期必须举办各种规格体育竞赛。\n 1928年8月,东北大学制定了体育特长生招生政策,刘长春、于希渭等人就是在这次招生中脱颖而出被学校破格录取的。为了培养更多的体育专科人才,东北大学又于1929年成立体育专修科,专修科学制规定为3年。课程设置上设有内堂课程和外堂课2种,内堂课程有国文、体育原理、体育史、运动规则、生理学等近30门;外堂课有球木、田径等课程。学校先后聘请具有留美经历的郝更生任体育专修科主任,吴蕴瑞、宋君复等人为教授。在此师资力量基础上,学校于1928年相继组建了东北大学田径队、足球队、篮球队、X球队等运动队,形成了一支系统的体育队伍。 2.1.2第14届华北地区运动会夺冠1929年,曾因战祸中断的华北运动会在张学良的竭力支持下得以恢复。第14届华北运动会于5月29日在东北大学体育场举行。 来自全国8省136所学校的近1431名运动员参加了这次运动会。最终,东北大学田径代表队以140分成绩获得团体总分第1名。东北大学短跑运动员刘长春100m成绩为10. 805,平了远东运动会的100m最高纪录,立即轰动全国。这次运动会不仅检阅了东北大学的体育实力,也推动了东北大学体育运动的迅速发展。 2.1.3中日德田径邀请赛\n1929年10月,张学良特约日本和德国国家队来沈与以东北大学学生为主的中国队进行了一场田径对抗赛,其中德国队在刚结束的第9届奥运会中取得田径总分第二的优异成绩,日本队则是当时亚洲田径霸主,并保持着多项远东运动会纪录。1929年9月出刊的《东北大学周刊》记载了本次邀请赛的消息:自春季华北运动会,我校因获得田径赛之首席关系,对于体育一科特别注意,一方面是想要发展东北体育的真精神,一方面也是为保存固有之名誉起见,更不得不急起直追,以备将来代表吾东北体育之先锋,而洗从前东亚睡狮的讥语,所以省当局为发扬体育计,特约日德两国选手,定于10月20日在本校新建之体育场,开中日德运动大会。从中可以看出,在第14届华北运动会夺冠以后,东北大学更加重视体育科的发展,也加快了学校体育建设的步伐。同时,学校也试图通过体育为途径达到振国兴邦的作用。在本次赛事中东北大学刘长春再次100m创造了10.85的优异成绩。 2.1.4出征第九届远东运动会东北大学首次参加的国际重大体育赛事即是远东运动会。这是1913年由中国、日本、菲律宾3个国家发起参与的一个国际性比赛,它也是早期亚运会的雏形。远东运动会原名远东奥林匹克运动会,后于1920年得到国际奥委会的承认,将名改为远东运动会.第9届远东运动会于1930年5月24日在日本东京举行。本次运动会的选拔工作是参考于4月杭州第4届全国运动会的成绩,因此全运会结束后,遴选出的优秀运动员在上海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训练,其中东北大学学生刘长春、张龄佳和赵德新等人均被选拨参加本届远运会。\n 22第2阶段:1931一1948年2.2.1东大开奥运新纪元:第10届奥运会1931年中国通过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并成为中国奥委会。中国运动员也由此获得参加第10届奥运会的资格。同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了我国东北地区并扶植建立了伪满洲国政权。 面对内忧外患等局面,国民政府己无暇顾及派选手参赛。1932年5月国民政府宣布中国不派代表参赛,只派宋嗣良出席观摩第10届奥运会。在决定宣布不久,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突然见于大连《泰东日报》:世界运动会,新国家派选手参加。 刘长春的名字赫然出现在纸上,而其中所提及的世界运动会指的就是即将举行的第10届奥运会,而新国家无疑指的是满洲国.为了打破日本的阴谋,东北大学体育专修科主任郝更生进行了多方努力,后得到校长张学良的慷慨解囊,于7月初东北大学体育系毕业典礼上宣布由东北大学学生刘长春为运动员,宋君复为教练员代表中国参加于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10届奥运会,刘长春也因此成为中华民族参加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第一人。 2.2.2抗日救国之决心:从第16届华北运动会到第5届全运会1932年10月10日第16届华北运动会在河南开封举办。\n 本次赛事以各省市为单位参赛,来自全国的10个省市单位的代表队出席。东北大学刘长春代表辽宁省参加了本届华北运动会,并在男子高级组10Om径赛中获得冠军。值得提起的是,在本届赛场中出现了较为感人的一幕。据参加运动员的回忆:当时有东三省的选手高举写着收复失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白色横幅走在最前面。运动员紧随其后,并高呼,赶走日本帝国主义收复失地的口号,他们走到哪里,观众立即起立,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相应。 相同场面在1年后的第5届全国运动会上再次重现。原定于1931年10月10日举行的第5届全国运动会,因17省水灾,九一八事变双重影响,拖延到1933年10月10日方得以南京开幕。东北体育协进会组织北平、天津的东北流亡学生代表东北沦陷区参加比赛。闭幕式中,刘长春代表东北四省运动员发表了告别书:我代表东北四省全体运动员,希望全国同胞不忘恢复东北大好河山、收复失地。话音刚落全场同胞热泪盈眶,泣不成声,抗日救国、还我河山的呐喊声经久不息,抗日救国的情感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在被迫流亡之际,东北大学师生代表能够冲破种种阻碍来参与比赛,充分地展示了全国民众一心抗战、收复失地的决心,同时对于全国民众的抗战事业也是一种鼓舞和激励。 2.2.3积极备战德国柏林第11届柏林奥运会\n1936年第11届奥运会在德国柏林举行,国民政府特派第一个有规模的体育代表团前往。压抑己久的中国人进行了认真的准备,赛前对参加选手进行了严格测试选拔。1936年4月,中华全国体育促进会在清华大学举办田径训练班,并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训练和测试。马约翰担任田径项目的选拔,当时他悄然对刘长春的成绩进行了测试,并认为如果刘长春在旅途中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也许能给中国代表团取得宝贵的分数。东北大学体育专修科主任郝更生、体育教授宋君复也随同中国代表团参加了此次奥运会。 3、早期东北大学体育发展的基础3.1张学良体育思想的引领加快了东北大学早期体育的发展纵观中国近代体育运动的发展过程,许多思想家、知识分子曾力图将体育思想付诸实施,但由于条件所限并未取得客观的成就。而张学良凭借其独特身份及拥有的必要条件,使之健身强国、抵御外侮体育思想得以实现于东北大学的体育发展之中。在张学良的思想中,育人方针是十分明确的,他认为实用性人才的培养需要德智体美群五育并重,并提出促进身心健康的体育不仅关系到学生的身体健康,同时也关系到国家、民族兴衰大业,在担任校期间大力发展体育。\n 32完备的体育设施为早期东北大学体育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第14届华北运动会举办的需要及东北大学急需运动场地的实情,1929年张学良个人出资在东北大学校内修建一所国际标准的体育场。据史料记载:这座体育场是由着名建筑家杨廷宝先生主持设计,由天津基泰工程公司承建的。在东北大学体育场的设计上,杨廷宝先生借鉴了奥林匹克运动竞技场的图形,体育场按罗马式设计,整体为马蹄形。体育场里可容纳1个足球场、2个篮球场、2个排球场和2个X球场,同时设有国际标准田径跑道,场地可供大型比赛使用。观众台可容纳3万余人,看台下设有休息室、浴池、仓库室等,在当时是全国第一座现代化体育场,后成为民国时期沈阳的标志性建筑。1929年10月,体育场工程全面竣工,并在此承办了多场国内国际重大体育赛事。它的建成为东北大学体育事业带来无限生机,同时它也见证了东北大学体育事业的发展与辉煌。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