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9-27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对于民族革命运动之议决案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简述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现代主义文学思想潮流概况[键入文字][键入文字][键入文字]\n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简述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现代主义文学思想潮流概况[键入文字][键入文字][键入文字]\n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简述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现代主义文学思想潮流概况[键入文字][键入文字][键入文字]\n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简述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现代主义文学思想潮流概况[键入文字][键入文字][键入文字]\n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简述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现代主义文学思想潮流概况[键入文字][键入文字][键入文字]\n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简述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现代主义文学思想潮流概况[键入文字][键入文字][键入文字]\n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简述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现代主义文学思想潮流概况[键入文字][键入文字][键入文字]\n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简述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现代主义文学思想潮流概况[键入文字][键入文字][键入文字]\n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简述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现代主义文学思想潮流概况[键入文字][键入文字][键入文字]\n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 现代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大萧条时期,它广泛运用各种超现实的手法,诸如象征、反讽、暗示、颠覆、戏仿等手法,来表达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己、荒诞感受和存在意识。19世纪中后期,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普遍走向垄断阶段,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也日渐壮阔,西方一批中小资产阶级文化人既对苦难的现实不能接受,又对前途捉摸不透,一种普遍性的毁灭情绪沉入他们痛苦的心灵深处,以至许多文人创造出审美的意象世界来寄托忧思。表现在文学艺术中就呈现出一种荒诞、变异、晦涩、以丑为美的创造风格。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物质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是上一世纪末以来资本主义某种社会病在人们内心的反应。在困惑不宁、变迁骚动的时代,就容易崇尚主观和象征,这可以说是中外艺术审美史上的一个共同特征。 一、20年代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20世纪20年代,“五四”运动由高潮开始退落,尤其在1925年“五卅”惨案之后,人们面对复杂多变、惨淡沉痛的现实社会感到茫然失措,普遍陷入一种彷徨、不安的状态。孤独、痛苦、惶惑成为当时人们主要的心理情绪特点,这一阶段的中国社会心理与19世纪中后期的西方社会有某些相似,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所表现出的孤独感、痛苦感、迷惘感、焦虑感与此时期人们的精神状态不谋而合。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与中国的社会现实一经结合,就具有了中国特色,呈现出中国的民族特征。有学者认为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其次,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虽然在希望中感到绝望,但更在绝望中追寻希望。最后,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不仅破坏旧传统而且创造新的传统。 从作家方面来看,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是20年代中国文人创作情绪和创作心理的结晶。其中,李金发的《微雨》、向培良的《沉闷的戏剧》、鲁迅的《野草》等都有着强烈的现代主义色彩,这一系列作品的发表,标志着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真正崛起。 象征诗派以象征性的形象和意象来烘托自己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依靠暗示来表达情感,传达对社会和自然现象敏锐的印象和感觉,追求想象和比喻的新奇和抒情效果,追求诗的语言的凝练,诗歌的感情过多地倾向于个人内心世界的开掘和抒发,它以独有的特征存在于20年代的中国。象征诗派的出现是进步的时代潮流的产物,也是和新诗发展的自身矛盾和内在规律相联系的。作为诗歌流派,它因其自身的局限,不能成为新诗发展的主流,但“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在发展中由模仿到创新,使外来的艺术逐步消化而变为自己的血肉,带上一定的民族色彩”,使得它在新诗的发展中还占有一席地位。但即使是这样,“中国象征诗派始终是一种小资产阶级为基本成员的艺术流派”,在民主革命时期由于其与人民大众争取解放的心志有明显的距离,因此不可能成为新诗发展的主流。而象征诗派也经历了从滥觞到鼎盛再到沉寂的演变过程。 在诗歌方面,真正具备现代主义精神且影响巨大的,除了李金发的象征主义外,便是新月社的闻一多、徐志摩等人的唯美主义。不仅如此,小说也受到了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其中废名在小说创作上就表现出了现代主义色彩。中国的戏剧舞台上也掀起了一场现代主义的狂飙运动,以向培良、高长虹的表现主义理论为代表。在散文领域体现出现代主义精神的当数鲁迅的诗集《野草》,鲁迅有着沉重的孤独感,他的作品里流露着一种虚无的意识,这种孤独感、虚无感都是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在散文领域的表现。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以诗歌为开端,以小说、戏剧、散文为拓展和延伸,虽然不是主流思潮,但却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存在并继续发展着。 二、30年代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渐趋成熟。大革命的失败使革命激流陷入低潮,许多知识分子处于徘徊、迷茫、苦闷和无助的伤感情绪中不能自拔,于是他们直接吸收了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用来抒写自己内心深处积聚的愤懑和不满。30年代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有着不同于前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更加显着的特点:第一,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是中西结合的产物,同时具有现代性和民族性。第二,现代主义文学主要描写人的真实心理感受和被异化的人性。第三,现代主义文学在创造手法和艺术技巧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 现代诗派的兴盛是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诗歌领域的最大成就。中国新诗的发展,到了三十年代不论其诗情的内涵或创作实绩,在不断充实与更新的同时,更拓展了它与现实、与心灵世界的多向性联系,语言及情绪结构也产生较大变化,新诗开始走向成熟,而《现代》及其诗人群,正是这一新诗现象的突出代表。 现代诗派是一股追求“纯诗”的文学思潮,兼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等特点,它的流派特征是注重朦胧的美,注重意象的繁复,注重纯粹的写作。现代诗派的诗人们以这些特征为基准创作诗歌,其影响不断扩大,艺术成就也日臻完善,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诗派把30年代的现代主义诗歌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新感觉派是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小说领域的代表,甚至有人说新感觉派小说的形成是中国现代主义的滥觞。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当整个中国笼罩在白色恐怖中,全体人民陷入深深的困顿、迷茫中时,刘呐欧、穆时英和施蛰存等人受到了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形成了新的文学观念,创作了具有现代主义特色的文学作品。于是,中国的新感觉派应运而生。新感觉派小说表现出来的成熟、自如,不仅增添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表现手段和技巧,还大大缩短了与世[键入文字][键入文字][键入文字]\n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界现代文学的差距,尤其促进了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的发展。 30年代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促进了中国文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况,它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探索了除当时盛行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之外的崭新的艺术手法,它在表现人物心理活动方面作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并积累了很多心理描写的经验和技巧。但30年代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它在进行艺术创新的同时,过度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这势必导致其艺术表现走向极端,与中国社会现实渐行渐远,这也许是它后来逐渐从文坛消失的重要原因。 三、40年代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20世纪40年代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渊源关系上,秉承了二三十年代象征派、新月派、现代派的创作方法,但由于特定的时代和民族心理,它不仅在吸收和运用西方象征派、现代派的技巧上具有中国特色,而且在与现实主义相融合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40年代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代表是中国新诗派,曾被称为“现代诗群”或“新现代诗派”,在80年代开始被称为”九叶诗派”.以穆旦为代表的九叶诗派的诗人们在战火纷飞的时代里成长,他们的精神浸透着时代的苦难,饱含着对祖国赤诚的爱,寄托着对民族危亡的急切关注和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九叶诗人以意象空间结构的空白意义所表现的跳跃共同追求一种“朦胧与静穆”之美,但作为个体,其创作的侧重点可能体现在不同方面,例如间接性的审美效果、哲理情感的双向转化、贴近现实的创作特色、古典现代的格局融合等。可见,九叶诗派具有共同的审美风格和迥异的个人特色。 九叶诗派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后一个现代诗派,在审美追求上显示了独特的品质。其中有对西方现代派创作技巧与现实主义表现内容相融合的追求,也有对艺术与人生一体化的现代诗歌意识的追求,还有对以复杂的意象开掘人的多维心理的追求。总之,九叶诗派的诗人们在审美追求上,显示了他们渊博的中西文化知识、非凡的艺术素养以及作为一个中国诗人所应有的历史责任和时代良知。九叶诗派的诗人们的诗作在关注时代与人生、运用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以及表现知性与感性的融合上是共同的,显示出鲜明的整体风格。他们的诗作或是悲凉沉郁的抒情风格、或是冷静含蓄的叙事风格、或是细密严谨的构思风格、或是讽刺批判的思想风格、或是艺术人生一体化的哲理风格。总之,整体风格和整体基调是一致的。九叶诗派的诗作以新颖而富于创造性的艺术手法,不仅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而且也抒写了特定历史时代知识分子敏感而复杂的心态。他们的诗作表现出了鲜明的艺术特点:在借鉴西方现代派诗歌的表现技巧上进行了广泛学习,在融汇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些表现手法上作出了可贵的探索,利用艺术和现实之间的平衡与和谐表现出较强的审美价值,通过对意象的变形处理反映转折时期的黑暗现实和知识分子的复杂心理,捕捉和描绘具体的感性的诗歌形象来暗示诗人抽象的思想和情绪。 九叶诗派在创作历程中虽然呈现出明显的变动特点,却始终没有放弃对现代新诗的艺术追求,既继承民族诗歌(包括新诗本身)的优良传统,又借鉴和发展西方现代诗艺,探索现代诗的中国道路,因而对新诗发展作出独特的历史贡献。同时他们不仅强调从传统的主观抒情变为戏剧的客观化处理,还强调诗歌思维的现代化和诗歌语言的现代化,这种诗艺探索上的反叛性与异质性,使得九叶诗派获得极高的艺术魅力。 总体来说,20、30年代的现代主义发展得还算平稳,但在40年代后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现代中国逐渐衰微,其原因除了西方现代都市心态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土壤上找不到相应的共鸣点以外,还与当时文艺观念的选择不是从纯艺术的要求出发,而是从历史现实的要求出发有关。一句话,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因其先天的个人主义、非理性原则和非实践性特征,天然地受到中国大多作家与读者的排斥。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文学思潮史中占据独特的位置,它作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主流思潮的的陪衬和余脉,默默地崛起,默默的发展,又默默地消失,它从来没有占据主流思潮的位置,但也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它的存在与发展有其客观现实性,更是中国文学思潮发展史上的一个必然阶段,值得我们理性审视与认真研究。 参考文献: [1]方维保。当代文学思潮史论[M].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3). [2]白崇义。读《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M]//中国文学研究年鉴(1988).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22(2). [3]卢洪涛。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8). [4]沈斯亨,王保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述评[M]//中国文学研究年鉴(1988).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22(2).标签:上一篇:比较“七月”与“九叶”诗派的诗美观点和艺术风格[键入文字][键入文字][键入文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