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9-27 发布 |
- 37.5 KB |
- 8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人逆运动学求解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人逆运动学求解姓名:王海鸣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指导教师:孔凡让20080501\n摘要捅要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工具,机器人己经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利用机器人不仅能够完成大量简单重复性工作,而且可以代替人完成许多以前必须通过人工才能完成的复杂、繁重、危险性的工作,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改善了质量。机器人的控制问题主要包括:轨迹规划问题、逆运动学问题和逆动力学问题。而机器人逆运动学求解问题在机器人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研究机器人动力学和机器人控制的基础,并直接关系到运动分析、离线编程等。从机器人控制角度讲,逆运动学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一直备受人们关注。本文以瑞典ABB公司生产的IRBl40型小型工业机器人为例,对空间六自由度多关节机器人进行了运动学分析,并采用D.H方法建立了其运动学模型,推导出机器人的正运动学公式。本文提出矩阵逆乘的逆解算法。与传统方法相比,大大减少了计算逆解运动方程的计算量。针对有时在逆解中有几组不是真解的问题,本文详细讨论各位置参数的取值对逆解结果的影响,明确了逆解角度求解公式,避免了可能出现的漏解的情况。本文利用神经网络对于非线性映射的强大的逼近能力,实现机器人从工作变量空间到关节变量空间的非线性映射,从而求得机器人运动学逆解。将解析算法得到的运动学正解作为训练样本,采用改进的BP神经网络算法来研究机器人的逆运动学问题。利用LMBP神经网络的局部逼近的优点,本文将求解机器人运动学逆解转化为对神经网络的权值进行训练,实现了机器人从工作空间到关节空间的非线性映射。该法还克服了标准BP算法收敛速度慢,收敛精度差的缺点。本文还提供了另一种简单、快速、准确地逆运动学求解新思路,即用径向基函数网络来进行函数逼近。最后通过对IRBl40型机器人的仿真研究表明,用此神经网络算法反解机器人运动学不仅求解过程简单,学习收敛速度快,还可以避免传统反解方法中的许多棘手问题。关键词:IRBl40型机器人、逆运动学、BP算法、RBF神经网络、仿真\nAbstractAsakind0fadvancedmanufacturetool,maIlipulatorshavebeenappliedinmanyfieldS.Throughamanipulator,onecanperf.0n11notonlyn啪eroussimplerepetitiVewo呔,butalsoalotofconlplex,onerousanddangerousworkthathaVetobedoneani6ciallyinthepast,bothw‰eIlhancede伍ciencya11dimproVedquality.Roboticscontrolproblemsincludetr句ectorypl猢ingproblem(TPP,inshon),inverSekinematicsproblem(IKPinshoIrt)aIldinversedyn锄icsproblem(IDP).TheIKPisthevitalpaIrtofroboticsandthebaseofroboticdynamicsandcontrol,、Vhichisdirectlyrelatedtothekinematicsanalysis,of.f.1ineprogr锄mingandsoon.Fromtheviewpoimofroboticscontro“KPisamainaquestionfordiscussion,somanypeoplepaymoreattentionstoit.BaSedonIRBl40indu嘶alrobotmadebyABB,thispaperanalyzesa6DOFmuhi.iointindustrialrobotinkinematics,a11dputsforwardakin锄aticsmodelallddeducesaforwardkinematicsequationbyusingD—Htransfo咖ationmatrixmethod.Afkrthat,aninversekinematicsequationthatneedstheinversematrixmultiplicationonlyonceispresentedinthispaper.ComparedwiththeconVentionalmethods,thememodreducestheworkofcalculation伊eatly.ThispaperconsiderstheproblemthatsometimestheresultsoftheinverSekinematicsequationsarenotreal.Theef佗cttoeachpositionpaur锄etert0therobotmanipulatorinversekinematicsisdiscussed.AninverSekinematicsequationisconfirmedandthesituationofmissingresultsisavoided.UsiIlgmeapproachingabilityofmappingofneuralnet、vorkstonon-linearfunction,thoughtraininglotsofdataimplementroboticsthenon—Iinearmappingf.romthe、vorkingvariablecoordinatestothejointsvariablecoordinatesinordertosolVeIKP.TheLMBPneuralnetworkusedininversekinenlaticsistrainedbyusingsomefon)忸rdkinematicsresultsaStrainingdataset.Becauseofitslocalapproachingability,theinversekinematicsproblemofthemanipulatorcanbetransfbmedintotheweight.trainingproblem.Themappingfromjoim-Variablespacetooperation·Variablespaceisrealized.ThismethodovercomestwoshortcOmingsthattheconVergencespeedandprecisionofthesolutionofstandardBPalgorithmarenotgood,anditalsoprovidessimple,quicI(,a11daccuratememodstosolVetheproblemofinVerSe\n\n氅雩錾霎薹蓁型型li;薹耋薹薹;囊毒耋i霎蒌毳薹雾主羹薹.蓁妻薹:;薹荔羹蓁萋霎一!耄!至:!茎!奏l誊睦耋i霎葶毒耋i。薹l;三兰垂塞i薹至至要至萋萎塞至i塞季三奏要{三;;薹i主;毒耋ji≤萋童童:j磊i翥霎}耋;;莹萋l}耋i耋i蓦Fij薹耋誊i薹垂i耋;薯ii:i囊蠢薹萋i妻董;善耋;;≤≥;毒至霎萋i;耋星目:霎乏至!塞童蓁摹薹薹毒l妻};;蠹g,匡j妻l主囊薹,ii=霎塑。薹l薹萋蔓嚣是.主罢量霎;萋主ll萝;囊霎蠢二耋?妻攀辇薰羹j量:薹j耄垂,襄薹萋蓁t攀菱j霪雾囊霎;蓉萋j霎妻二攀薹;羹蓁薹霎霎蓁霎薹雾薹二i董毒李。i垂l耄冀攀?蓁夔羹蕈霎薹薹霉霎茎霪耄萋囊蓁霎霎耋霎囊j鎏薹耋|,i;l茎;主i耋;;l霎一霎主?;妻i莩至;毒羹睦;雾妻善l;嘎薹i耄i耋iii至乏塞萋耋;暑掌j董童霉毒攀薹i主!!摹;量薹jll:萎!主萎冀虱圣萋薯茎i;嚣藿i骞量萋薹i薹;j是重;茎誊i毒主:毫;i!墓;i譬莹霎一i●i萋霎薹|萋|;霎荔登;基i薹萋薹冀羹霎鬈孽薹差囊:嘉萋雾囊薹鐾霎羹矍÷;茎萋薹蕈薹多:耋\n第1章绪论第l章绪论1.1论文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1.1.1机器人发展历史机器人是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先进技术于一体的重要的现代制造业自动化装备。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利用机器人不仅能够迅速而准确的完成大量简单重复性工作,而且可以完成许多以前必须通过人工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此外,在不改变机器人结构和硬件配置的情况下,通过对机器人重新编程,还可以用机器人完成多种不同的工作。目前,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工具,机器人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多个领域,大大提高了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水平,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改善了产品的质量。机器人技术是综合了计算机、控制论、机构学、信息和传感技术、’人工智能、仿生学等多学科而形成的高新技术,是当代研究十分活跃,应用日益广泛的领域。机器人应用情况,是一个国家工业自动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早在20世纪初,随着机床、汽车等制造业的发展就出现的机械手。1913年美国福特汽车工业公司按装了第一条汽车零件加工自动线、自动机的上下料与工件的传送,采用了专用机械手代替人工上下料及传送工作。可见专用机械手就是作为自动机、自动线的附属装置出现的。到了40年代,随着原子能工业的产生,出现了另~类半自动化抓取搬运装置一操作机。在原子能工业中用它来进行放射性材料的加工、处理和实验;在兵工生产中用它来进行易燃、易爆等火工品的加工、装配操作。这类装置的特点是不附属于某一工作主机,并且靠人来操纵。因此有人将这类操作装置称为主仆式操作机、遥控操作机、操纵型机器人等。“工业机器人"这种自动化装置出现的比较晚。它的研究工作是50年代初从美国开始的。日本、苏联、欧洲的研制工作比美国大约晚10年。但是日本的发展速度比美国快。欧洲特别是西欧各国比较注意工业机器人的研制和应用,其中英国、德国、瑞典、挪威等国的技术水平较高,产量也较大。1954年美国人GC.德沃尔(Geo珞eDev01)获得了一项工业机器人专利。到1958年,美国机械与铸造公司(A.M.F)研制成功了一台数控自动通用机器,商品名为VerSatran,并以“工业机器人"(IndustrialR曲ot)为商品广告投入市场。\n第!可并皑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工业机器人。!刍薹薹篓删雾。蘑交藕瞽要i奏羹羹∥奏=囊蠢薹’羹畜喜挚!。~羹薹薹薹董鬻萋i蓁引i墓萋蓁强。秘塞凉蓁澎嚣薹薹主冀塞i耋℃以;莛皇|至i萋命≥薹i薹萋鍪孽霆霰霎薹隧邈速囊赁≤雨等黍羹霪萋莲?著蠹蚕菱手|i掌{羹饕蠢i船到藿2霎妻。薹霎;i霪藿陲鐾蓼!{j耄i||蓁薹襄j雾析锤4囊融41;甄塑塞二:蓄羹鹑2基本任务就是要建立机器人机构末端执行器位姿的运动方程和求此方程的正、逆解。其中位置逆解问题不仅是机器人机构设计的关键所在,而且是对机器人进行运动规划和轨迹控制的基础,只有通过运动学逆解把空问位姿转换为关节变量,才能实现对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的控制。因此,机器人位置逆解在机器人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直接关系到机器人运动分析、离线编程、轨迹规划和实时控制等工作。1.2机器人逆运动学问题的发展现状1.2.1运动学逆问题的传统解法机器人运动学正问题的求解实际上是建立运动学方程的过程,其解具有确定性、唯一性。而机器人运动学逆问题的求解实际上则是求解运动学方程的过程。运动学逆问题的理论和方法是以运动学正问题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的,但它又有自己的特点。考虑矩阵的奇异性,机器人运动学方程的反解具有不确定性,即可能无解,也可能有唯一或有多个解。由于运动学方程是一组非线性方程式,目前在国内外还没有一种公认的、规范的、普遍适用于各种结构类型的机器人的求解算法。运动方程的求解方法很多,主要有:解析法、几何法、几何一解析法和数值方法。解析法求解机器人运动学方程具有求解速度快、效率高、便于实时控制等优点,因此获得运动学方程的解析解往往是最理想的。该方法主要根据运动学方程,在方程两边逐次前乘(或后乘)齐次变换逆矩阵,分离出关节变量进行逐个求解川。文献【21提出了求解PUMA机器人运动学方程的解析法。几何解法就是设法把机械手的空间几何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平面几何问题。在\n公司(Sundstrand)发明了用小型计算机控制50台工业机器人的系统。又如,万能自动公司制成了由25台工业机器人操纵的汽车车轮生产自动线。麻省理工学院研制了具有“手眼”系统的高识别能力的微型机器人。国4‘≤\+。.;.蠢孓·’≯I_黝;一上l鳓8藤谰麓麴】_——_啊啊。#_“vj8擎’锣嬲鬣麓渤图1.2PUMA机器人其他国家,如同本、前苏联、西欧,大都从1967、1968年开始以美国的“VerSatran”和“Unimate”型机器人为蓝本丌始进行研制的。就日本来说,l967年,同本丰ffl织机公司引进美国的“Versatran”,川崎重工公司引进“Unimate”,并获得了迅速发展。通过引进技术、仿制改造创新,很快研制出同本国产化的工业机器人,技术水平很快赶上了美国并超过了其他国家。到1969年,同本早稻田大学加藤一郎实验室研发出第一台以双脚走路的机器人.。加藤一郎长期致力于研究仿人机器人,被誉为“仿人机器人之父”。同本专家一向以研发仿人机器人和娱乐机器人的技术见长,后来更进一步,催生出本FFl公司的ASIMO和索尼公司的QRIO。经过大约10年的实用化时期之后,从1980年丌始进入了广泛的普及时代。尤其是1999年,同本索尼公司推出犬型机器人爱宝(AIB0),当即销售一空,从此娱乐机器人成为目前机器人迈进普通家庭的途径之一。如图1.3所示。图1.3AIBO机器狗从历史来看真『F意义上的机器人出现在1959年,经过了40年的发展,现在全世界己装备了90余万台工业机器人,种类达数十种,它们在许多领域为人类\n第j章绪论的生产和生活服务。大多数工业机器人都不能走路,一般是靠轨道滑行,如汽车制造机器人等。现代工业机器人主要有四种类型:(1)顺序型一这类机器人拥有规定的程序动作控制系统;(2)沿轨迹作业型一这类机器人执行某种移动作业,如焊接、喷漆等:(3)远距作业型一比如在月球上自动工作的机器人:(4)智能型一这类机器人具有感知、适应以及思维和人机通信机能。1.1-2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从机器人诞生到20世纪80年代初,机器人技术经历了一个长期缓慢的发展过程。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网络技术等的快速发展,机器人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以自动化水平来划分,机器人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代。第一代机器人主要以q示教一再现”的方式工作,采用顺序控制方式,通过编程或示教来完成预定的重复性操作。第一代机器人具有完备的内部传感器,检测机器人各关节的位置及速度,并反馈这些信息,控制机器人的运动。目6仃己商品化、实用化的工业机器人大都属于第一代机器人。第二代机器人具有视觉、触觉等外部传感器,对工作对象、外界环境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采用计算机控制,通过各种算法来实现复杂精确的操作,并且具有一定的自调整和自适应的能力:第二代机器人正越来越多地用在工业生产中。第三代机器人具有听觉、味觉等更复杂的高级传感器,对外界环境有模式识别能力,对多种媒体信息有综合处理能力,可以进行复杂的逻辑思维和决策,能够实现类似于人的高级智能行为,是一种高度智能化的机器人。目前第三代机器人处于研究及发展阶段。机器人对自动化技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是智能控制和智能自动化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同时也是智能控制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机器人的控制问题主要有:(1)轨迹规划(trajector),planning):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给定机械手终端的起点和终点坐标,必须经过的中间点坐标,需躲避的障碍物位置及形状,以及对力矩、速度、加速度的约束条件等,来决定一条合适的运动轨迹。然后一般用多项式插补等方法逼近期望轨迹,生成一系列控制点,用来描述该轨迹。(2)逆运动学(inVersekinematics):根据运动轨迹上各点的直角坐标,求出机械手各关节的转角。机械手的期望轨迹都是在笛卡儿坐标中描述的,因此逆运动学求解过程就是将机械手的终端执行器在工作空间中的位置和姿态转化到关节空间的过程。(3)逆动力学(inVersedyn姗ics):设计控制系统产生合适的力矩,以使机械4\n第l蕈绪论手各关节达到制定的角度,这是伺服控制问题。其中,机器人运动学是基础,运动学中包括位置、速度、加速度分析,这三者之中又以位置分析最为基础。这是因为,速度和加速度分析都要在进行位置分析的基础之上才能进行,而位置分析的研究成果可以很容易地应用到机器人上面去,这样就更加促进了对位置分析的研究。位黄分析又包括位置正解分析与位置逆解分析,其基本任务就是要建立机器人机构末端执行器位姿的运动方程和求此方程的正、逆解。其中位置逆解问题不仅是机器人机构设计的关键所在,而且是对机器人进行运动规划和轨迹控制的基础,只有通过运动学逆解把空问位姿转换为关节变量,才能实现对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的控制。因此,机器人位置逆解在机器人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直接关系到机器人运动分析、离线编程、轨迹规划和实时控制等工作。1.2机器人逆运动学问题的发展现状1.2.1运动学逆问题的传统解法机器人运动学正问题的求解实际上是建立运动学方程的过程,其解具有确定性、唯一性。而机器人运动学逆问题的求解实际上则是求解运动学方程的过程。运动学逆问题的理论和方法是以运动学正问题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的,但它又有自己的特点。考虑矩阵的奇异性,机器人运动学方程的反解具有不确定性,即可能无解,也可能有唯一或有多个解。由于运动学方程是一组非线性方程式,目前在国内外还没有一种公认的、规范的、普遍适用于各种结构类型的机器人的求解算法。运动方程的求解方法很多,主要有:解析法、几何法、几何一解析法和数值方法。解析法求解机器人运动学方程具有求解速度快、效率高、便于实时控制等优点,因此获得运动学方程的解析解往往是最理想的。该方法主要根据运动学方程,在方程两边逐次前乘(或后乘)齐次变换逆矩阵,分离出关节变量进行逐个求解川。文献【21提出了求解PUMA机器人运动学方程的解析法。几何解法就是设法把机械手的空间几何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平面几何问题。在不建立机械手的运动学方程的情况下,直接应用平而几何的方法,求解出各关节问的位移变量。文献【3l详细讲解了PUMA机器人运动学逆解的几何解法。而几何一解析法主要是利用机器人简单的几何结构应用平面几何学先解算出部分关节位移量,再由运动学方程利用解析法求出其余的关节位移量。文献【4】提出了求解机器人PUMA560逆运动方程的详细的几何一解析法。\n第1帝绪论上述几种求解方法在很大的程度上都依赖机械手的几何结构类型,研究表明,只有满足一定几何条件(有三个相邻关节轴相交或有三个相邻关节轴平行)的机械手其运动学逆问题才具有解析解。Doty【"分析了所有有意义的24类6自由度正交机械手(即连杆扭角口取值仅为O。和90。时)。指出其中5类具有解析解,其余各类是否存在解析解则要做进一步研究。对于不存在闭解的机械手,其运动学逆问题求解只能采用数值解法。数值解法可以分为直接解法和间接解法。直接解法是指在逆问题数学模型中,目标函数是变量的显函数,可通过直接求解目标函数导数获得逆问题的解【6】。机器人运动学逆问题的目标函数导数是雅可比矩阵,直接解法主要是通过求解雅可比矩阵求出机械手各关节速度变量。对于6自由度的机械手,其雅可比矩阵是一方阵,在矩阵非奇异的情况下可以直接求出雅可比逆阵。但对于自由度数不为6的机械手,其雅可比矩阵则不再是一方阵,此时,则需要求解雅可比伪逆。显然,要找到一种普遍适用于多种结构类型的机械手的直接数值解法是不可能的。间接解法是首先建立包括若干个未知量的一个方程组,然后提供一组初始值,再利用各种优化法进行迭代,使之逐步收敛于机构的一组解。该方法的求解过程相对比较简单,但是在计算中需要提供适当的初始值,因此涉及到仞始值的选取问题。另外,采用数值方法不能根据方程组的情况来确定机器人机构有多少组解,也很难得到全部解。在机器人逆运动学分析中常用的数值法主要包括牛顿拉夫森法【71、共轭梯度法【引、优化算法,区间算法【91等方法。(1)牛顿一拉弗森法是求解非线性问题的一个极为基本的又是十分重要的算法。其基本思想是将非线性问题逐次线性化而形成迭代程序。该算法收敛速度较高,可满足机器人逆解的实时性要求,但是算法的收敛性依赖于初始值的合理选取,另外由于受雅可比矩阵的制约,不一定能求解工作空间所有可行点的逆解。另外在方程组有重根时或接近重根时牛顿一拉弗森法收敛速度会大幅度下降。(2)共轭梯度法是用目标函数的二次模型产生下降方向,然后由线性搜索选择在该方向上的可接受步长,从而得到一个新的迭代点.尽管这种算法已在实践中被证明是十分有效的,但它们有一个缺点,就是这种二次模型有时并不充分近似于原来的目标函数,因而在基于该二次模型所确定的搜索方向上,常常无法找到一个有满意下降值的可接受点。(3)优化算法不直接求解非线性方程组,而是利用非线性梯度优化求解同构最小值问题。近年许多学者提出用不需要梯度信息的试探直接搜索法【l01,以及圆柱坐标贯영"x\n\n第l章绪论领域可用于操作手运动学及动力学模型的自动辨识、障碍回避与路径优化以及机器人控制等一系列问题。其中串联机器人逆运动学和并联机器人讵运动学表现得尤为突出,下面就这两方面作以介绍。(1)串联机器人机器人逆运动学,即是基于给定末端操作器在笛卡儿坐标中的位姿,确定关节坐标空间中各个关节位置参数。由于逆运动学是时变、不定和非线性问题,而且逆运动学本身可以看作关节坐标空间到笛卡儿坐标空间的一种非线性映射,因此,广大学者用不同网络模型来解决这一复杂问题。Alsinai2ll等研究了用多个BP网络模块来依次求解串联机器人单个连杆的运动学。其中,网络模块N以连杆n相对于固定参考系的位姿(oⅣⅣ)为输入,以相邻连杆(,?一1)相对固定参考系的位姿(oX¨)和连杆n的关节角口Ⅳ为输出。这种将机器入逆运动学分解为简单的单个连杆的逆运动学并用神经网络予以依次求解的方法,给用神经网络解逆运动学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其它用BP网络求解该问题相比,网络结构简单,收敛速度快。Zheng【22】等利用基于Kohonen自组织映射建立了机器人手眼协调的自组织神经网络。在一般工业用机器人上进行实验和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不仅在整个工作空间上取得光滑的关节轨迹,而且很好地避免了奇异。张伟f23】突破了Kohonen用自组织映射只局限于位置逆解的状况,建立了一类工业机器人位姿逆解的神经网络方法,并提出一种新的学习算法。谭营等【2.1发展了一种Hopneld网络的参数随机噪声扰动算法,有效地克服了其局部极小值问题,并将其成功地应用于机械手的逆运动学控制。Lendaris【25l等研究了用Hop6eld网络求解约束优化及矩阵的M.P广义逆等问题。作者首先引入木端操作器的位置误差和关节速度作为目标函数,以机器人正运动学速度方程为约束条件,用标准的Ho西eId网络实现了机器人在线轨迹跟踪控制的逆运动学的求解。然后,用线性Hopfield网络来计算雅可比矩阵/(口)的M.P广义逆,同样实现了逆运动学求解,而且跟踪精度有所提高。后者的突出优点是:在轨迹跟踪控制中,在线采集数据来训练神经网络,实现了权值的在线调节:线性Hopfield网络能在线计算矩阵的M.P广义逆,避免了耗时的优化计算,为新型的超冗余度机器人逆运动学的实时求解带来了希望。(2)并联机器人机器人运动学正问题,即是给定关节坐标空间中各个关节位置,确定末端操作器在笛卡儿坐标空间中的方位。在SteWart平台及其变形的并联机器人中,存在多个复杂的闭环,其运动学正解,最终归结为求解多变量和高度非线性代数方程组。传统的方法求解不是带来解的收敛性问题和精度问题,就是存在计算组合爆炸问题,无法实现实时控制。但是,如果将运动学正解看作是笛卡儿坐标空间\n第l孽绪论到关节坐标空间的一种非线性映射,用神经网络来求解,上述问题就可迎刃而解。Y∞【26l等用一个简单的前馈神经网络实现了需解16次多项式方程的Si萋w绷平台的正运动学问题。通过多次训练,姿态误差和位置误差分别为0.017。和O.017咖。Z妻妻g塞季ehi}}i等利用3层BP网络来求解VGT机器人的并联模块(DOPM)!J下向运动学。在给定等效万向机构(EGM)上端平台的位置情况下,用神经网络学习DOPM和EGM的关节空间的映射关系,以便求解DOMP复杂的:I向运动学。该网络用于VGT机器人的运动规划,效果理想。近年来,大多数学者采用BP神经网络对机器人的逆运动学进行仿真练习。Nobu蓉蓉iT客客妻耍ashi使用BP神经网络和传统的解析算法相结合来对6自由度的机器人的末端操作器进行定位,完成了正运动学的仿真步骤,比单纯使用解析算法提高了精准性。BP网络用于函数逼近时,权值的调节采用的是负梯度下降法,这种调节权值的方法有其局限性,即存在着收敛速度慢和局部极小等缺点,导致网络的收敛速度慢,实时性不令人满意,一般不宣在微机上实现对于自由度较大’的机器人进行仿真i§§i。I氇F(RadialB羹妻isFunction)网络是一种局部逼近网络,网络在逼近能力、分类能力和学习速度等方面均优于BP网络f29jj55ii{iJ。ReneV.M冀霎orga,Prol枘l羹羹aSanon曲oon使用睦睦F网络实现了冗余机器人的快速避障。张培艳、吕恬生、宋立博采用霪垂F网络来对SV3型机器人迸行了逆运动仿真,采用6个位姿参数作为输入。夏新、贾永刚、王素珍采用RBF网络分别对3R,4R,5R和6R的机器人的运动轨迹规划进行了计算机仿真。RBF神经网络最突出的优点是其训练时间要比BP网络小的多。1.3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根据网络的拓扑结构,神经网络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前馈型神经网络。这种网络中间不包含记忆功能,如积分、延迟和反馈等环节,是静态系统:另一类是递归型神经网络。这种网络包含积分、延迟和反馈等环节,具有动念特性。本文研究了前馈型神经网络在机械手逆运动学问题中的应用。l、研究典型前馈型神经网络一BP网络在机械手逆运动学问题中的应用。针对BP算法存在收敛速度慢、易陷入局部极小的缺陷,进行改进研究,并与基本的BP算法相比较,提出采用L霾霾P神经网络,对瑞典IRBl40型机械手进行逆运动学问题的研究。以满足机械手逆运动学영"x\n第l章绪论因,并用MATLAB对其逆运动结果进行仿真来验证观点。本文的仿真实验是在MATLAB软件环境下进行的。MATLAB是MathWorks公司于1984年推出的一套数值计算软件,可以实现数值分析、优化、统计、偏微分方程数值解、自动控制、信号处理、图像处理等若干个领域的计算和图形显示功能。它提供了神经网络工具箱,其中包含了大多数常见神经网络类型,可以方便地以图形界面或函数调用的形式进行仿真。由于本文的研究方法无法直接利用工具箱实现,所以相关的程序都是参考工具箱中的程序自行编制的。1.4本章小结本章介绍了六自由度机器人项目的研究背景,回顾了国内外机器人技术的发展现状,并指出了机器人逆运动学问题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引出本文对于机器人运动学反解问题的特殊方法。lO\n第2章机械手运动学的数学幕础第2章机械手运动学的数学基础2。1机器人位置与姿态的描述和空间变换2.1.1机器人的位姿描述(1)位置描述对于直角坐标系{彳),空间任一点尸的位置可用3×1列向量彳P表示(。尸称为位置矢量):饥目其中仇,py,p:分别是该空间点在坐标系{彳)中x,y,z轴向的三个分量。彳代表坐标系{彳)。我们称为月P的位置矢量,见图2.1。图2.1位置表示(2.1)一P的上标(2)方位描述为了研究机器人的运动与操作,往往不仅要表示空问某个点的位置,而且需要表示物体的方位(orientation)。物体的方位可由某个固接于此物体的坐标系描述。设一直角坐标系{B}与此刚体固接。坐标系{召}的三个单位矢量xs,蜘,z嚣相对于坐标系{彳}的方向余弦组成的3×3矩阵h,12,13];尺=【彳x占彳少口一z厅】=l,2。屹:,2,l(2.2)l乞l吩2,33J用式(2.2)来表示刚体B相对于坐标系{彳}的方位。;R称为旋转矩阵,上标彳代表参考坐标系{彳),下标B代表被描述的坐标系。旋转矩阵:尺为『F交矩阵且满\n第2章机械下运动学的数学皋础;R~=∥恻=l地棚=睢剖rcpo5秒]R(少,9)=lo1oIl—s90c臼IPq秒o]以z'∽2【-曾苫0j(2.3)(2.4)(2.5)(2.6)工J图2.2方位描述图2.2表示一物体的方位。此物体与坐标系{B}固接,并相对于参考坐标系{么)运动。(3)位姿描述用位置矢量来描述点的位置,用旋转矢量来描述物体的方位。因此刚体B的位姿可以描述{B)={善R,一P)(2.7)2.1.2坐标变换坐标系与坐标系之间的变换关系可分为三类:分别是平移变换、旋转变换和一般变换(平移+旋转)。(1)平移坐标变换\n第2章机械下运动学的数学幕础设坐标系{召}与{4)具有相同的方位,但{B}坐标系的原点与{爿)的原点不重合。用位置矢量4p最描述它相对于{么}的位置,如图2.3所示。称4p%为(B}相对于{彳}的平移矢量。如果点p在坐标系{B}中的位置为8p,那么它相对于坐标系{彳}的位置矢量一p可由矢量相加得出,即一p=疗p+彳p置.(2。8)称E式为坐标平移方程。图2.3平移变换(2)旋转坐标变换设坐标系{B)与{彳}有共同的坐标原点,但两者的方位不同,如图2.4所示。用旋转矩阵善足描述(研相当于{彳)的方位。同一点p在两个坐标系{彳)和{研中得描述“p和。p具有如下变换关系:』p=:R疗p(2.9)称上式为坐标旋转方程。图2.4旋转变换(3)一般变换对于最一般的情形:坐标系{研的原点与{彳)的原点即不重合,{B)的方位与{彳)的方位也不相同。用位置矢量彳p尻描述{研的坐标原点相对于{彳}的位置;用旋转矩阵0R描述{召}相对于{彳)的方位,如图2.5所示。对于任一点p在两坐标系{彳)和{B}中得描述一p和8p具有以下变换关系\n第2章机械手运动学的数学幕础。p=:R8p+Ap%2.1.2齐次坐标及齐次变换图2.5复合变换(2.10)机器人的运动是由转动和平移组成的。为了能用同一矩阵表示转动和平移,引入了齐次坐标变换的概念。齐次坐标是用甩+l维坐标来描述胛维空间中的位置。在此处,我们用(珥×4)的齐次坐标变换矩阵来描述机器人手爪在3维空问中的位置和姿态。(1)平移齐次坐标变换设空间某点由矢量口2+彩+砒描述。其中,‘,,,尼为轴x,y,z上的单位矢量。此点可用平移齐次变换表示为:27口,岱(口,6,c)=l0OlO0口06lcO1其中,m瞪表示平移变换。对己知矢量甜=kyzw】71进行平移变换所得的矢量v为l01O0OX+口Wy+6wZ+CWWx}w+dy|w+bz|W七c1(2.11)(2.12)即可把此变换看做矢量@/w)f+(J,/w)/+(z/w)尼与矢量口f+彩+c尼之和。(2)旋转齐次坐标变换设空间某点彳,坐标为(x,J,,z),当它绕Z轴旋转口角后至么。点,坐标为(x’,歹‘,z’)。么‘点和彳点的坐标关系为:\n第2章机械手运动学的数学媾础x=cos良一sin砂少’=sin良+cos砂Z=Z(2.13)I]=[:辑稠亿㈣彳’点和彳点的齐次坐标分别为k。少‘z。lr和byzl】7‘,因此彳点的旋转cos秒一sin口Osin乡cos秒Ol0O售(2.15)也可简写为口’=尺Df(z,口)口(2.16)式中,尺优(z,回表示齐次坐标变换时绕Z轴的旋转算子,算子左乘表示相对于固定坐标系进行变换,算子的内容为:月D,(z,护)=cos秽一sin伊0Osinpcos90O0l01同理,可写出绕X轴旋转的算子和绕】,轴旋转的算子尺D,(x,秒)=Rof(y,口)=l0cos口一sin乡0sin秒cos秒Ocos目Osin目O1O—sin秒Ocos臼O(2.17)(2.18)(2.19)与平移变换一样,旋转变换算子公式不仅仅适用于点的旋转变换,而且也适用于矢量、坐标系、物体等旋转变换计算。相对固定坐标系进行变换,则算子左乘:若相对动坐标进行变换,则算子右乘。OO●Ol\n第2章机械r下.运动学的数学蔫础2.1.3末端执行器位姿的其他表示方法(1)用旋转序列表示运动姿态末端执行器的运动姿态往往由一个绕x,y和z轴的旋转序列来规定。这种转角的序列成为欧拉(Euler)角。在任何旋转序列下,旋转次序是十分重要的。这一旋转序列可由与基系中相反的旋转次序来解释:先绕z轴旋转妒角,再绕y轴旋转∥角,最后绕z轴旋转妒角。欧拉变换为:E“胞,(矽,口,伊)=RD,(z,矽)RDr(J,,矽)RD,(z,妒)c牵c。c(p—s如‘;ps如良9+s$9一Sec90一c忙as9一s如9一S忙。S9+c如9s侥DOc加9Os趣8Qc乡0O1(2.20)(2)用横滚、俯仰和偏转角表示运动姿态另一组常用的旋转集合是用横滚(roll)、俯仰(pitch)和偏转(yaw)来表示运动姿态,即先绕x轴旋转妒角,再绕y轴旋转口角,最后绕z轴旋转矽角。即得瞅y(≯,臼,矽)=尺Df(z,矽)RDr(y,9)尺Df(x,矿)c矽s西O0一s痧o0c占os口o8loc矽o0oloIloc伊一s缈o1o8一J乡of乡o|fQs妒c伊O1Il0l0O0c加秒c声陆缈一s加伊c加晓矽+s如伊oIs加ps声夙妒+c如伊J加国伊一c声9ol—J矽c防伊c良妙o10O0l(2.21)(3)用柱面坐标表示运动位置首先,用柱面坐标来表示末端执行器的位置,即表示其平移变换。对应于沿x轴平移厂,再绕z轴旋转口角,最后沿z轴平移d。即得@,(d,口,,.)=乃馏,玷(O,0,d)RD,(z,口)乃口,给(,.,0,0)nvlnv叩矽oo吖卵oo矽缈))卵卵OO}=iiiiiiii业们f训√副妇O胡0O1O0阳oⅧo们l叫√副O01O印咖nn吖郇0o移≯11q邓O0\n第2章机械r运动学的数学皋础1O0l0Oc仅一s仅so【cQO0O,c口O憎口ldOl—S口CCZ0Ooo]rl80O80l0O0oljLo0,.10O10O01(2.22)(4)用球面坐标表示运动位置此外,也可以用球面坐标表示机器人的运动方程。即对应于z轴平移,.,再绕y轴旋转∥角,最后绕z轴旋转口角。即得.跏乃(口,∥,y)=RD,(z,口)RDf(少,∥)乃Ⅵ,给(0,0,y)阳吖口oo0印o.蓄引∽0100一s∥0O010O02.2机器人正向运动学2.2.1连杆坐标系妒o]f1Oo80印o《ool0oJLO0OlOl7O01(2.23)机器人机械手是由一系列连接在一起的连杆构成的。需要用两个参数来描述一个连杆,即公共法线距离口-和垂直于口j所在平面内两轴的夹角口,;需要另外两个参数来表示相邻两杆的关系,即两连杆的相对位置Z和两连杆法线的夹角只,如图2.6所示。口口DD“如0O下joooooj皿\n第2章机械F运动学的数学毕础美1rn图2.6连杆坐标系除第一个和最后一个连杆外,每个连杆两端的轴线各有一条法线,分别为前、后相邻连杆的公共法线。这两法线间的距离即为仉。我们称“,为连杆长度,“,为连杆扭角,“,为两连杆距离,q为两连杆夹角。机器人机械手上的坐标系的配置取决于机械手连杆连接的类型。有两种类型一转动关节和棱柱关节。在这里,我们只讨论转动关节。对于转动关节,q为关节变量。连杆f的坐标系原点位于关节f和f+l的公共法线与关节“l轴线的交点上。如果两相邻连杆的轴线相交于一点,那么原点就在这一交点上。如果两轴线互相平行,那么就选择原点使对下一连杆(其坐标原点已确定)的距离“川为零。连杆f的z轴与关节f+1的轴线在一直线上,而x轴则在连杆皤扣“l的公共法线上,其方向从f指向f+1,见图2.2。而两关节轴线相交时,x轴的方向与两矢量的交积互一一xz·平行或反向平行,x轴的方向总是沿着公共法线从转轴胛指向f+l。当两轴x,一-和x,平行且同向时,第f个转动关节的%为零。2.2.2D.H坐标变换矩阵DenaVit和H绷enberg两个人于1956年提出了一种通用方法,用齐次变换来描述多个连杆相对于固定参考系的空间几何关系,从而推导出“工具坐标系”相对于“参考系"的齐次变换矩阵,建立操作臂的运动学方程f32】。·当建立起了全部连杆的坐标系后,就能够按照下列顺序由两个旋转和两个平移来建立相邻两连杆f一1和f之间的相对关系。1)绕z一轴旋转只角,使x川轴转到与x,轴同一平面内。2)沿z,..轴平移一距离d,,把x川轴移到与x,轴同一直线上。3)沿x,轴平移一距离口.,把连杆f_l的坐标系移到使其原点与连杆f的坐标系原点重合的地方。\n\n第2章机械下运动学的数学基础题本身的复杂性,要建立通用算法是相当困难的,许多人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做了大量的工作。2.3.1逆向求解解的存在性和多重性问题(1)解的存在性机器人机械手的解是否存在完全取决于操作臂的工作空1.白J。简单地说,工作空间是操作臂术端执行器所能达到的范围。若解存在,则被指定的目标点必须在工作空间内。现在讨论图2.7所示两连杆操作臂的工作空间。如果o-刮2,则可达工作空间是半径为刎t的圆,而灵巧工作空间仅是单独的一点,即原点。如果ft≠』z,则不存在灵巧工作空间,而可达工作空间为一外径为一外径』,+f2,内径为Ifl叫zI的圆环。在可达工作空间内部,末端执行器有两种可能的方位,在工作空间的边界上只有一种可能的方位。而且这里讨论的两连杆操作臂的工作空间是假设所有关节能够旋转360度,这在实际机构中是很少见的。当关节旋转角度不能达到360度时,显然工作空间的范围或可能的姿态的数目相应减小。例如,对于图2.3所示的操作臂,∥,得运动范围为360度,但只有当O≤岛≤l80。时,可达工作空间才具有相同的范围,而此时仅有一个方位可以达到工作空间的每一个点。y图2.7两自由度机械臂假设当一个操作臂少于6自由度时,它在三维空间内不能达到全部位姿。显然,一个2自由度的平面操作臂不能伸出平面,因此凡是Z坐标不为O的目标点均不可达。在很多实际情况中,具有四个或五个自由度的操作臂能够超出平面操作,但显然不能达到全部目标点。必须研究这种操作臂以便弄清楚它的工作空问,通常这种机器人的工作空间是一个子空间,这个空间是由特定的机器人的工作空间确定的。(2)解的多重性\n第2章机械手运动学的数学暴础在求解运动学方程时可能遇到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多重解问题。一个仅有3个旋转关节的平面操作臂,由于从任何方位均可到达工作空间内的任何位置,那么它在平面中就有较大的灵巧工作空间。因为系统最终只能选择一个解,因此操作臂的多重解现象会产生一些问题。解得选择标准是变化的。通常,采用如下方法去剔除多余的解。1)根掘最短行程原则。2)根据关节运动空间限制来选择合适的解。3)选择一个最接近的解。4)根据避障要求来选择合适的解。通常,连杆的非零参数越多,达到某一特定目标的方式也越多。以一个具有6个旋转关节的操作臂为例,其解的最大数目与等于零的连杆长度参数(a,)的数目有关。非零参数越多,解的最大数目就越大。对于一个全部为旋转关节的6自由度操作臂来说,可能多达16种解。2.4本章小结本章首先介绍了研究机器人运动学必须掌握的数学变换工具一齐次矩阵,接着叙述了D.H参数等机器人的正向和逆向运动学相关数学概念,又介绍了近年来机器人逆运动学的常用算法,为下一步研究IRBl40型机器人正逆运动学算法和对其进行仿真奠定了理论基础。\n\n\n\n第3章IRB140型机器人运动学分析’j研究4=c绣一s绣O0一l0s幺c岛O0Ol以=c纯O—s耽O则,机器入末端执行机构对基座的总的变换矩阵为:o瓦=彳l彳2彳3彳4彳5以=nlolnyo,以D:0一s皖0一c晚0nIplayp,口:p。Ol根据矩阵相等则其对应元素分别相等原则,解得:以=q[乞3(q岛%一&%)一%黾吒】+墨(矗岛气+q%)嘭=墨【巳3(q岛气一■气)一s23岛%卜五(■g气+c4吒)0O10O0lol=q[c23(一qc5气一矗%)+s23%%】+而(一■c5%+巳s6)D,=毛[c23(一吼岛气一&%)+s23s,气卜q(一矗c5c6+巳&)吃=一s23(一q岛%一曲%)+屯3%%q=一q(乞3q岛+屯3岛)一q&岛q=一墨(巳3氏岛+是39)+q&SQ:=S≯4Ss—c≯;见=q【口2c2+口1+吩c23一以s23】p,=&[%乞+口I+吩乞3一以s23】p:=一口3J23一呸s2一以乞3其中,c2表示cos岛,c23表示cos(幺+岛),其余类推。3.3IRBl40型机器人逆向运动学求解(3.2)(3.3)机械手运动学逆问题是指定手爪的空间位置和姿态,求出各关节位移变量的相应值。求解过程是将工作空间内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的位姿转化成关节变量的过程,在机器人控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直接涉及到运动分析、离线编程、轨迹规划等问题。通过运动学逆解可实现机器入末端执行器的空间位姿控制。因此,运动学逆解是机器人控制的基础。尽管一般具有6个自由度的机器人没有封闭解,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还是可解的。Pieper研究了3个相邻的轴相交于~点的6自由度操作臂(包括具有3个相邻的平行轴的操作臂,可以认为它们的交点在无穷远处)。提出了多关节机器\n第3蕈IRBl40型机器人运动学分析0研究人逆运动学的Pieper解法。在本文中,Pieper解法同样也适用于ABB公司生产的IRBl40型机器人。用Pieper解法时,我们从2e开始求解关节位首。使。s得符号表达式的各元素等于瓦的一般形式,并据此确定19l。其他五个关节参数不可能从瓦求得,因为所求得的运动方程过于复杂两无法求解他们。我们可以出上节讨论的其他丁矩阵来求解它们。一旦求得B之后,可由彳l-’左乘瓦的一般形式,得:4I-‘瓦=。瓦(3.4)式中,左边为B和瓦各元的函数。此式可用来求解其他各关节变量,如岛等。不断地用么的逆矩阵左乘。s,可得下列另四个矩阵方程式:爿∥瓦=2瓦(3.5)4;14;1彳lI‘瓦=3瓦么i1爿;1爿f‘彳f’瓦=4瓦(3.6)(3.7)么;14i1爿;1彳;’4i’瓦=5瓦(3.8)上列各方程的左式为1s和前(f一1)个关节变量的函数。我们能够由上式来求解用笛卡儿坐标表示的运动方程。如前所述,这些矩阵右式的元素,或者为零,或者为第f至第6个关节变量的函数。矩阵相等表明其对应元素分别相等,并可从每~矩阵方程得到12个方程式,每个方程式对应于4个矢量,2,D,口,P的每一个分量。由此即可解出每个关节的关节角。具体求解如下,根据4矩阵的逆矩阵公式。瓦=ni0zoIny0y8y,2=D:口。0O0彳_1=plpyp:z.c8i=爿l(B)彳2(臼2)么,(岛)彳。(吼)彳5(以)彳。(晚)(3.9)一s9lcQ?S8lsalO可得各个变换矩阵的逆阵如下(4)~=c幺sB0O—l0一sBcBOlSe—cetcai—cels仅lO·c92S82Sel—c810O一口20O一1O0l(3.10),口口S叫加即。一O口口OSC\n\n\n第3章IRBl40型机器人运动学分析’j研究黔二薯ⅢnXolatpx甩y珂:ODJ,Dz0口y口:Opvp:1=3瓦(3.20)式中,变换3瓦由公式给出。令矩阵方程(3.20)两边的元素(1,4)和(2,4)分别对应相等可得:联立求解得s23和c23:(一口3一口2c3)p:+(clp,+_py)(口2屯一d4).p;+(qp,+sJpJr)21二望!±!!垒!!!二!!!!!±墨!!鉴二!!鱼二!!!p;+(cIp,+slp,)2s:,和c:,表达式的分母相等,且为正。于是(3.21)岛3=岛+岛=口tan2卜(口3+口2c3)p:+(clp,+slpJ,)(口2占3一d4),(一d4+口2s3)p:+(cIp,+slpy)(口2c3+口3)】(3.22)根据舅和岛解的四种可能组合,由式(3.22)可以得到相应得四种可能值岛,,于是可得到岛的四种可能解:式中,岛取于岛相对应的值。(4)求幺岛=岛,一岛(3.23)、●●●●、r●J,d口=屯而%口+一,以p”%吖一yp拍打芦CJ毛一,以p”3S乞qq一=ll32JC,●●●●●●●●●J、,●●●●●●【\n第3章IRBl40型机器人运动学分析0研究因为式(3.20)的左边均为已知,令两边元素(1,3)和(3,3)分别对应相等,则可得:j口xclc23+口yslc23一口:s232一c4s5(3.24)【一口Jsl+口ycl=J455只要J,≠O,便可求出见幺=口tan2(一口Jsl+口yq,一口Jclc23一口ysIc23+口:s23)(3.25)当J,=O时,机械手处于奇异形位。此时,关节轴4和6重合,只能解出幺和鼠的和或差。奇异形位可以由式(3.25)中atan2的两个变量是否都接近零来判别。若都接近零,则为奇异形位,否则,不是奇异形位。在奇异形位时,可任意选取吼的值,再计算相对应的包值。(5)求幺据求出的包,可进一步解出色,将式(3.9)两端左乘逆变换。玎1(q,岛,岛,吼),得到:o玎‘(幺,岛,岛,只)o瓦=4瓦(见)5瓦(吼)(3.26)因式(3.26)的左边191,臼:,岛和幺均已解出,逆变换。玎‘(B,岛,岛,吼)为一口2c3c4+d2s4一口3c4口2c3s4+d2c4+口3s4口2s3一d4l方程式(3.26)的右边4瓦(岛,见)=4瓦(B)5瓦(见)。据矩阵两边元素(1,3)和(3,3)分别对应相等,可得:w咿等等%印^邓。焉一谍%叫^叩ow鼍\n第3章IRBl40型机器人运动学分析々研究由此得到幺的封闭解:(6)求包将(3.9)改写为岛=口t锄2(s5,f5)(3.27)(3.28)o巧1(幺,岛,B,吼,只)o瓦=5瓦(吼)(3.29)令矩阵方程(3.29)两边元素(3,1)和(1,1)分别对应相等,可得一挖j(qc23s4一slc4)一,lJ,(slc23J4+qc4)+行:(s23s4)=s6胛j[(cIc23c4+JIJ4)c5一cIJ23s5】+,zJ,[(sIc23c4一fIJ4)c,一slJ23J5】一甩:(s23c4c5+c23J5)2气从而可求出见的封闭解:鼠=口t觚2(s6,f6)(3.30)IlⅧ140型机器人的运动反解可能存在8种解。但是,由于结构的限制,例如各关节变量不能在全部360。范围内运动,有些解不能实现。在机器人存在多种解的情况下,应选取其中最满意的一组解,以满足机器人的工作要求。3.4本章小结本章根据IRBl40型机器人具体的结构特点,采用D-~H方法建立了运动学模型,用传统代数方法推导出机器人的正运动学公式和逆运动学解析方法,并求出其正解和反解。、●●●、r●t...,屯一=q”p口一5)f&=q◆一乞q卜乞口&+,L、J%%+■%小岛口+4)C打珏S叩1,L,L口\n\n第4章神经网络在机械于逆运动学中的应用到了70年代,格罗斯伯格(Grossberg)和霍恩(Kohonen)对神经网络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以生物学和心理学证据为基础,格罗斯伯格提出了几种具有新颖特性的非线性动态系统结构。该系统的网络动力学由一阶微分方程建模,而网络结构由模式聚集算法的自组织神经实现。基于神经元组织自觉来调整各种各样的模式的思想,霍恩发展了他在自组织映射方面的研究工作。沃博斯(Werbos)在70年代开发了一种反向传播算法。霍普菲而德(Hopfield)在神经元交互作用的基础上引入一种递归型神经网络,这种网络就是有名的Ho西eld网络。在80年代中叶,作为一种前馈神经网络的学习算法,帕克(Parker)和鲁母尔哈(Rumelhan)等重新发现了反向传播算法。近年来,神经网络己从家用电器到工业对象的广泛领域找到了它的用武之地。众多的神经元广泛地连接就构成了神经网络,神经网络作为一种新技术之所以引起人们很多的兴趣,并越来越多地用于控制领域,是因为与传统的控制技术相比,神经网络系统具有以下基本特性:(1)并行分布处理神经网络具有高度的并行结构和并行实现能力,因而具有较好的耐故障能力和较快的总体处理能力,这特别适合于实时系统的动态控制;(2)非线性映射神经网络具有固有的非线性特性,这源于神经网络可近似任意非线性映射(变换)能力,这一特性给非线性控制问题带来新的希望:(3)通过训练进行学习神经网络是通过研究系统过去的数据记录进行训练的,一个经过适当训练的神经网络具有归纳全部数据的能力,因此,神经网络能够解决那些数学模型或描述规则难以处理的控制问题;(4)适应与集成神经网络能够适应在线运行,并能同时进行定量和定性操作,神经网络的强适应和信息融合能力使得网络过程可以同时输入大量不同的控制信号,解决输入信息间的互补和冗余问题,并实现信息集成和融合处理。这些特性特别适于复杂、大规模和多变量系统的控制;(5)多变量系统神经元网络能够自然地处理多输入信号,并具有多个输出,它们非常适合于多变量系统;(6)硬件实现神经网络不仅能够通过软件而且可以借助硬件实现并行处理。近年来,由一些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实现的硬件神经网络已经问世,而且可从市场上购得。这使得神经网络成为具有快速和大规模处理能力的网络。很显然,神经网络由于其学习和适应、自组织、函数逼近以及大规模并行处理等能力,因而具有智能控制系统的潜力。神经网络在模式识别、信号处理、系统辨识和优化等方面的应用,己有广泛研究。在控制领域,已经做出许多努力,把神经网络用于控制系统、处理控制系统的非线性和不确定性以及系统的辨识等方面。针对当前人工神经网络存在的问题,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可分为理论研究和33\n\n第4章神经网络在机械下逆运动学中的应用如图4.2(a)所示。而一种常规的S形函数(见图4.2(b)),可表示为:/(x)=了:告,o<厂(x)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