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与乡土文化的疏远与扭转——基于对文字上移运动的反思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乡村教育与乡土文化的疏远与扭转——基于对文字上移运动的反思

乡村教育与乡土文化的疏远与扭转基于对“文字上移”运动的反思纪德奎孙春睦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乡土文化是乡村教育实施与发展的沃土,乡村教育是传承与创新乡土文化的有效机制。在“文字上移”运动过程中,相对封闭的教育环境、离农的教育理念以及离土的教育内容使得乡村教育与乡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仅在空间距离上变远,而且情感联系变少、纽带力量变弱。基于对“文字上移”运动的反思,在“后撤点并校”吋代应通过开放教育环境、转变教育理念、渗透教育内容来扭转这一走势。关键词:文字上移;乡村教育;乡十文化;疏远与扭转;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一般项目“农村中学生乡土文化教育认同研究”(BHA150079)TheAlienationandReversalofRuralEducationandLocalCultureReflectionontheMovementof“Words-up-moving”DekuiSUNChunxiaoAbstract:Localcultureisthefertilegroundfortheimplementationanddevelopmentofruraleducation,whileruraleducationisaneffectivemechanismfortheinheritanceandinnovationoflocalculture.Tntheprocessof\n“Words-up-moving”,therelativelyclosedenvironmentofeducation,theeducationalideaof“deviatingfromruralarea”andtheeducationalcontentof“uprooting”makenotonlythespatialdistanceofruraleducationandlocalculturefather,butalsotheemotionalconnectionlessandthebondstrengthweaker.Basedonthereflectiononthemovementof“Words-up-moving”,weshouldreversethistrendbyopeningtheeducationalenvironment,transformingeducationalideasandinfiltratingtheeducationalcontentinthepostcancelingteachingpointsandmergingprimaryschoolera.Keyword:words-up-moving;ruraleducation;localculture;alienationandreversal;“文字上移”现象是与“文字下乡”现象相对而言。“文字下乡”是费孝通先生在其著作《乡土中国》中对乡村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的一种概括,这一现象的突出表现形式就是乡村学校数量的急剧増加,历经将近百年的时间棊本实现丫“村村有小学”的农村教育格局。熊春文提出了与“文字下乡”相对的“文字上移”这一新的概念和命题,试图来概括当时中W乡村教育发展的新趋势。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以“撤点并校”为核心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导致乡村学校数量的锐减,“中国农村小学校数量从1997年的51万余所减少到2006年的29万多所”,仅仅十年左右的时间就打破丫“村村有小学”的农村教育格局。m在2000—2010年这十年间,农村平均每天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伴随农村学校消失、“文字上移”运动而来的是“上学远”“上学贵”“上学难”等问题。虽然在这一过程中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某些地区乡村教育的质量,但是由于过度撤并而导致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XZ1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丫《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指出“严格规范学校撤并程序和行为”,“在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备案之前,暂停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撤点并校”政策被叫停,随之进入“后撤点并校”时代。m木文主要基于对“文字上移”运动的反思,探讨利用“后撤点并校”时代这•-新契机扭转乡村教育与乡土文化之间的疏远倾向,以期实现乡村教育的发展与乡土文化的传承。一、乡村教育与乡土文化:互哺互动文化是教育的内容,教育是传承文化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同理,乡土文化也应成为乡村教育的重要内容,乡村教育也应在传承乡土文化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乡村教育与乡土文化良性互动的理想关系应得到重视与维持。(一)乡土文化是乡村教育的沃土乡土文化是经由一定地域的世世代代的人们创造与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其屮不乏风俗习惯与生活经验,给予当地民众以生活上的指导和精神上的滋养。乡土文化作为乡村教育的沃土之于乡村教育的影响与作用更是不容小觑。首先,乡土文化是乡村教育资源的重要来源。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我国轰轰烈烈开展的乡\n村教育运动强调乡村教育与乡村生活的紧密结合,陈鹤琴先生是此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曾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教育A容的选择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有利于学生对于教育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乡村教冇较城市教育的特殊性,要求乡村教育要立足于乡村社会和乡村学生的实际生活,乡土文化作为承载乡村生活智慧的表现形式,自然成为乡村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乡土文化为乡村教育提供文化氛围,滋养乡村学生的精神世界。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所在地域文化的滋养,从而形成的学校文化不仅仅成为该学校自身发展的特色之处,增强其生命活力与竞争力,而且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健全人格与价值观的养成。乡村教育有了乡土文化的保驾护航,会发展得更加顺风顺水,同时引领乡村学生的价值观驶向正确的方向,全面呵护乡村学生的健康健全成长。(二)乡村教育是乡土文化传承的有效机制乡土文化并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其动态的发展离不开乡村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乡村教育之于乡土文化的意义必须得到重视。首先,乡村教育是传承乡土文化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学校是文化传播的最佳场域,教育是文化最有活力的生命机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显性课程的讲授或隐性课程潜移默化的影响等形式实现学生对文化的认知与传承。乡土文化以教育资源的身份进入乡村教育这一机制之中,在丰富乡村教育资源的同时,引导乡村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使其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有力阻止乡土文化断层的出现。其次,乡村教育是创新乡土文化的有效机制。著名哲学家康德认为:“文化的进步,都是人所造成的,尤其是学校的设立,其贡献最大。”学校不仅仅是传播文化的场域,在这一过程屮,亦有对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为了增强乡土文化的生命活力,乡村教育在继承世代延续下来的乡土文化的同时,也要提高乡土文化对新时代发展的适应能力,使其做到与时倶进。在对乡村学生进行乡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将乡土文化与新时代元素相结合,或丰富其文化内涵,或创新其表现形式。乡土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历经世代,综合了每一吋代的显著特点,其发展到当今吋代,也必然会吸收这一时代的精华,通过乡村教育这一有效途径深深打上这一时代的印记。二、“文字上移”运动中乡村教育与乡土文化的渐行渐远2001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应“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要“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撤点并校”就此拉开帷幕,乡村教育的重心开始远离村落,新的乡村教育趋势“文字上移”开始形成。(一)相对封闭的教育环境:乡村教育与乡土文化的空间距离变远“撤点并校”政策出台,各地政府纷纷响应号召,有些地方甚至片面追求撤并的“数量”和“速度”,农村学校布局的调整俨然变成了“政绩工程”,加速了“文字上移”的进程。为了解决出现的乡村学生上学路途遥远等问题,寄宿制\n学校的建造成为这一问题的解决策略。无论是乡村寄宿制学校的应运而生,还是乡村学校向城镇或中心村落的集中,都使得乡村学生进入相对封闭的教育环境,“原来是在时间上隔离,现在在空间上也开始了隔离,他们已近乎完全脱离了那个他们原有的丰富而完整的乡村世界,直接进入了现代式抽象而封闭的现代学校中来接受现代教育的规训。”U1乡村教育与乡土文化在空间上距离变远,仿佛把乡土文化隔离在乡村教育之外。之前“村村有学校”,学校是村落不可分割的重耍组成部分,乡村中的民众积极参与并为乡村学校教育提供支持与帮助,而乡村学校“作为乡村社区的文化高地”边1对于当地乡土文化的传承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与乡村之间如此紧密的联系与互动自然使得乡土文化在乡村学校中占有一席之地。乡村学校在物理空间上的位置移动,将许多规模小、办学条件差的乡村学校从村落屮撤出,使乡村教育与乡村社区距离变远,同时也拉远丫乡村教育和乡土文化的空间距离,打消了乡村社区对乡村教育的积极性。(二)“离农”的教育理念:乡村教育与乡土文化的情感联系变少在“文字上移”运动过程中,有些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地区确实通过因地制宜的“撤点并校”取得了良好效果,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了教学水平。就是在“撤点并校”政策初见成效的过程屮,乡村教育质量得到丫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乡村教育也愈加追求现代化,少了一些“乡里土气”,这首先体现为乡村教育理念的转变。分数至上的观念,对升学率的片面追求,乡村教育成为乡村学生逃离乡村进入城市的工具,在“离农”与“为农”的相互竞争之下,乡村教育更加倾向于“离农”的教育理念。而乡土文化在这一教育理念的转变过程中似乎失去了对乡村教育的吸引力,这就使得乡村教育不再对乡土文化“情有独钟”,在空间距离上已经变远的乡村教育与乡土文化之间在情感联系上也逐渐变少。从而也影响了对乡村学生的价值导向,使其盲目向往城市生活、追求城市文化,渐渐失去乡土情怀。(三〉“离土”的教育内容:乡村教育与乡土文化的纽带力量变弱“文字上移”使得乡村教育与乡土文化之间的关系走向渐行渐远,也表现在乡村教育的教育内容方面“离土”的教育内容。乡土文化以教育内容的身份进入乡村教育,不仅可以丰富乡村教育的知识体系,而且可以担当纽带的重任,加强乡村教育与乡土文化以及乡村生活的联系。然而,随着“文字上移”趋势的发展,乡村教育越来越认识到接受和教授普遍性的知识对于提高升学率更冇帮助,也更符合其“离农”的新教育理念。这也与长期以来城市文化在教育领域的强势地位不无关系,从而使乡土文化的地位受到冲击,不断走向边缘化。M“文字上移”的趋势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趋势保持一致,二者之间相互影响,乡村人们的生活不再受到土地的限制,离开土地,乡村人们依然可以找到谋生的手段,这就加重丫乡村教育闪容的“离土”化倾向。在乡村学校的校长、教师以及乡村学生的家长的观念里,大多认为乡土文化知识是“落后”的代名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其价值在逐渐消失,自然不会同意学生在乡土文化知识的学习上花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乡土文化在乡村教育内容方面的H渐式微,使得乡村教育与乡土文化失去了最佳的合作方式,二者之间的纽带力量逐渐变弱。\n三、“渐行渐远”到“互哺互动”的扭转路径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对十年“撤点并校”工作进行反思与纠偏,并被形象地称为“后撤点并校”时代的到来。进入“后撤点并校”时代,不能简单地由过去的“撤并”回到现在的“恢复重建”。“文字上移”运动与城市化的发展趋势一致,针对其中出现的负面影响和问题,解决措施不应是回到过去,而应是在新的竹景下寻找新的出路。充分利用“后撤点并校”时代“严格规范学校撤并程序和行为”以及“对保留和恢复的村小学和教学点,要采取多种措施改善办学条件,着力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UL抓住这一新的契机,使乡村教育与乡土文化的关系由“渐行渐远”回归“互哺互动”。(一)开放教育环境,构建乡村教育的文化氛围“文字上移”运动中,“村村有学校”的农村学校基木布局被打破,把学校从村落中抽离,不仅使得乡村学生面临新的求学困境,如交通费、住宿费等教育成本的增加,其至出现辍学率升高的现象,而且更值得关注的是乡村学生新的教育环境对其成长和发展产生的影响。乡村学生进入封闭的教育环境,乡村教育与乡土文化之间的距离变远,“学生与乡土空间的接触与乡村生活体验不断缩减”XII,乡村学校撤并之前,乡村学生放学后还可以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听长辈讲述民间流传的故事,潜移默化地感受着乡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而随着“文字上移”的出现,乡村学生只能将全部精力放在学校和学习上,接受现代化的规训。乡村教育的发展缺少了必要的文化氛围,同时,乡土文化的传承也失去了最佳载体。开放教育环境,不再让学校的围墙将乡村教育与乡土文化隔离。一方面,要“引进来”,开发乡土课程M,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作为教育资源的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或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加以滲透,并iL要积极与乡村屮熟悉乡土文化的村民合作,吸引其参与到乡村教育的文化建设屮来,能够拉近乡村教育与乡村社区的距离。另一方而,要“走出去”,带领学生去参观当地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拜访掌握民间技艺的长辈,让学生亲身去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虽然乡村教育与乡土文化在空间距离上变远,但是仍然可以为乡村教育营造乡土文化的氛围。(二)转变教育理念,重拾乡村教育的乡土情怀反思“文字上移”运动对乡村教育与乡土文化带来的影响,扭转乡村教育与乡土文化之间渐行渐远的关系,增强二者之间的情感联系,应该转变“离农”的教育理念,重拾乡村教育的乡土情怀。陶行知早就指出,“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市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文字上移”运动中,乡村教育的这种错误倾向仿佛更加严重。转变“离农”的教育理念,并不是要把乡村学生的未来局限在乡村,而是要提醒乡村教育不能只为培养走出去的精英而努力,还要关注留下来的大多数乡村学生的未来发展,另外,乡村教育还要心系乡村社会的发展,不能忘记为乡村社会建设培养人冰的使命与责任。一方面,乡村教育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综合考虑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既要让学生具备基木素质,又要让其对乡土文化有基木的认知。\n另一方面,不仅校长及教师的观念要转变,同时还要引导乡村学生及其家长正确看待乡土文化之于学生自身发展的积极作用,以便乡村教育理念的顺利转变。(三)渗透教育内容,丰富乡村教育的知识体系“文字上移”后拉近乡村教育与乡土文化的关系,在“后撤点并校”时代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需要增强二者之间的纽带力量使乡土文化知识作为乡村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教育向乡村学生教授普遍性知识木没有错,因为面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乡村学生也必须具备基本的能力与素质,但是不得不承认乡村教育之于城市教育的异质性特点,不能完全照搬城市教育那一套,而应立足于乡村社会本身,来挖掘自己的乡土文化资源,丰富乡村教育的知识体系。一方面,学校可以与当地熟悉乡土文化的村民合作,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教材,开设专门的乡土文化课程。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渗透乡土文化知识,在讲授普遍性知识的同时与乡土文化知识适当地进行联系。现实生活屮不乏因地制宜、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办乡村教育的例子,有的学校还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形成了“学校、家庭、企业、社区”四位一体的教育合力。£91[1]熊春文.“文字上移”: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屮国乡村教育的新趋向[J].社会学研宄,2009(5).[2]娄立志,吴欣娟.农村小规模学校“撤点并校”的代价与补偿[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2).[3]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EB/0L].(2012-09-06)[2017-09-09]..moe.gov.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16nztzl/ztzl_xyncs/ztzl_xy_zcfg/201701/t20170117_295040..[4]蔡志良,孔令新.撤点并校运动竹景下乡村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清平大学教育研宄,2014(2).[5]周晔.村学的社会文化功能及退出影响[J].社会科学战线,2017(2).[6]李涛.“文字”何以“上移”?一一屮国乡村教育发展的社会学观察[J].人文杂志,2015(6).[7]高水红.乡村学校教育变迁与时空意识的变革[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⑷.[8]张燕.后撤点并校吋代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7(18).[9]刘云杉.“悬浮的孤岛”及其突围一一再认识中国乡村教育[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