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次兴学运动看宋朝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从三次兴学运动看宋朝

从三次兴学运动看宋朝“兴文教”政策小教语文师范1211206122035张瑞宋朝建立后,吸取晚唐五代两个世纪藩镇割据、权臣悍将篡位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措施,以强化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统治,同时在统治策略上由原来的重视“武功”,转为强调“文治”。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宋太宗明确指出:“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用文德致治。”与统治策略的这一转变相适应,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将教育推上了一个高峰。鉴于宋朝三次兴学运动对宋朝教育事业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三次兴学运动是宋朝“兴文教”政策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体现。一、三次兴学运动,广设学校北宋初年,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了不少人才,基本上适应了当时统治策略的转变以及用人的需要,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巩固,但是却忽视了兴建学校培育人才。随着时间的推移,统治阶级内部一些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仅仅依靠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是仅仅不够的,因为当时能够安心读书,参加科举考试的大多是官宦人家的子弟,一些平民阶层的子女很难有此机会,必须要广设学校培育人才。最终,为革除北宋中后期科举和官学的流弊,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的经世致用的人的兴学运动兴起了,自庆历四年(1044)年之后,宋朝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三次兴学运动。如果说“兴文教”的政策在北宋成立之初的80年间主要表现为重视科举选拔人才,在三次兴学运动之后,这个政策的侧重点在于兴学育才。第一次兴学运动是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史称“庆历兴学”。“庆历兴学”促进宋代学校教育的兴起,对北宋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其余波一直荡漾不息。庆历兴学的主要内容有三项:普遍设立地方学校;改革科举考试。规定科举考试先策,次论,次诗赋,罢贴经、墨义;创建太学。最终以范仲淹被排挤出朝廷而失败。第二次兴学运动是由被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主持的。在宋神宗的支持下,他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被称为“熙宁兴学”。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所谓“三舍法”就是“创立太学三舍选察升补之法”\n的简称;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恢复和创设武学、律学和医学;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熙宁兴学”也难以避免失败的悲剧。第三次兴学运动是由蔡京主持的,意图继承熙宁新法来挽救北宋的统治危机,恢复和发展“熙宁兴学”的某些措施。历史总是相似的,此次兴学虽不免失败的教训,但是宋朝教育事业发展所起的作业超过了前两次。“崇宁兴学”的措施主要是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新建辟雍,发展太学;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二、三次兴学运动的影响三次兴学运动虽为达到预期效果,但是对北宋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业,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后,中国封建教育的基本模式逐步形成,基本定型,并且在教育的方针、政策、法规及观念诸方面,为其后历朝封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范本。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促使全国性官学系统的完善庆历兴学期间,恢复了久废的太学,诏令地方州县兴学,并广泛向州、县学赐田,以资助地方教育。经熙宁、元丰兴学和崇宁兴学之后,北宋地方官学设置已相当普遍,并形成了相当稳定的管理体制和经费保障制度。中央太学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太学内部实行三舍法,扩大学校的职能,沟通了养士与用士的环节,吸引了各地的读书士子。太学规模也不断扩大,由初创时的百余人,发展为崇宁初的3800人。同时,各种专科教育在宋代也受到重视,除律学、算学、医学外,还出现了武学、画学、书学等专科学校。因此,经过三次兴学运动以后,北宋形成了多年层次全国性官学系统,它是以中央太学、国子监为中心,诸多专科学校及地方学校配套的全国官学系统。从而使北宋前不完备的官学教育体制得到了发展完善,为后世教育定下模式,推动了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二)促进了科举制度的完善\n科举制度是自隋唐开始正式确立的,经过北宋时期的兴学运动的调整,它达到了成熟、完备的阶段。以后历朝科举制度虽在具体内容上有所损益和调整,但在总体框架上尚未超越宋代厘定的范围。北宋皇帝大多崇尚文治,在文化教育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如在科举制度方面,不断扩大科举取士名额,鼓励寒俊之士读书仕进。对科举制度本身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建立了殿试制度,实行权知贡举制,实施了弥封、腾录、锁院等办法,以便增加科举考试的客观性,确保公正竞争,消除拘私舞弊现象等等,从而大大刺激了宋代教育事业的发展。¹(三)在思想领域内,经世致用、功利主义哲学思想得到发展在宋代历史中虽然不乏文化专制主义的现象,甚至一度出现过像崇宁党禁、庆元党禁这类政治、文化高度专制的非常时期,但就总体而言,宋代学术思想领域的气氛还是比较宽松活跃的,对于一系列历史的,现实的社会间题及人类思维、哲学、伦理命题的探讨,也是广泛而深刻的,严肃而认真的,并且在这一,’‘泛多元的思想探讨过程中,逐步形成r众多的学术流派。这些流派又将自己的政治、经济、哲学、论理观点,引中来论证教育间题,再形成各具特色的教育思想流派,其中,由北宋工安石所们导的,经南宋陈亮、叶适所继承和阐发的功利主义教育思想传统,由北宋周敦颐、二程、张载所倡导、阐发,经南宋朱熹、陆九渊所总结和发挥的理学教育思想传统,代表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两种主要教育思潮,而程朱理学经历代统治者所倡异,最终形成为中国封建杜会中后期的官方哲学,并占据了教育领域的正宗地位。三、兴学运动失败原因虽然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在教育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不幸的是三次兴学运动都以失败而告终的。因此,在承认其影响深远的同时.也不否认它的失败。下面就看一下三次兴学运动的失败原因:政治上,保守势力强大;阶级上,运动缺乏广泛的基础,多由权臣或无权的皇帝直接倡导,一旦失去权力,运动就终止,如范仲淹、宋神宗等;思想上,士人思想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改变,革新观念未得到大多士人的认同;经济上,基础薄弱,物质条件不充分,不能给兴学足够的物质保障;形式上,北宋人仕途径较多,人浮于事;兴学运动自身措施有严重的不足。总而言之,三次兴学,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不可能从形式到内容,以一个崭新的、压倒的优势来取代旧的东西,最后只能在旧的形式、内容上添补一些新的东西,而后顺着它原来的方向步履踌姗地前进。北宋三次兴学,作为挽救危亡的一项措施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它失败了,这已是无法改变的历史事实。但是,历史是不能简单地以成败来论述的。无论如何,它作为一次深刻的科举改革和大规模兴学的尝试,至少在社会上造成了重视学校教育的风气,推动了我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