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9-27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67、中国气功与西洋体操运动
中国气功与西洋体操运动中国传统医学和养生学十分发达,其理论和方法独特而先进,虽属古代发明,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的治疗保健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与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前,在中国大地,气功修炼达到了空前未有的规模,对提高广大群众的健康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家、集体和个人,节省了巨大的医疗费用开支。近二三十年来,中医和气功迅速走向世界,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所喜爱,因为中医和气功有许多优越性。这里我们只说气功。它简便易行,不需设备,不用药物,只要有时间,即可进行修炼。气功作为自我心身锻炼和自我治疗的手段,要比现代医学的物理疗法,手术疗法安全。个别人由于方法不当,或身体素质特殊,练功有可能出偏,但所占比例极小。气功疗法由于不使用药物,因而一般无副作用。而药物治疗,或大或小总有毒副作用,于人身有害。气功修炼既可健身预防疾病,同时也可发挥治疗作用,能够将预防和治疗很好地结合起来。还有,气功修炼在于全面提高人的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所以气功的疗效不会仅仅针对某一种疾病。在修炼过程中,患者的许多疾病,往往同时都被治愈。正是因为气功有这幺多优越性,气功自产生之后,历经五六千年而葆其青春,我们赞誉气功博大精深,一点也不为过。中国为什幺能产生这幺好的气功修炼方法呢?原因自然很多,我们要指出的是,这一伟大成果的出现,与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和传统文化有密切关系。原来,中国古代很早就形成了重视时间延续,追求恒久长存,珍惜自己和他人生命,热爱自然万物的伟大精神;因而在先秦提出了“全生”的观念。“全生”包括关注生命和修养道德两个方面,所谓“于身无所亏,于义无所损。”这一观念可以看做是中国古代气功养生的指导思想。同时,养生也成为所有古代思想家所共同关心的问题。翻开“经、史、子、集”,几乎可以随处看到有关养生的论述。在诸子百家的著述和各种典籍中,对生命的深厚感情洋溢于字里行间。中外闻名的《孙子兵法》,专门讨论战争的规律问题,然而也不例外。孙子最著名的战略主张,正是力求避免战争对生灵的徐炭,尽量减少战争对物质财富的伤耗。他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谋攻篇》)对于一位战争的指挥员,百战百胜并非最高的目标。最高的目标应是不费一刀一枪,不伤一人一马,致使敌人全部屈服或投降。这是孙子所追求的“全”胜。这种“全”胜思想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说:“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老子》第55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第40章)意思是,万物,包括人和一切有生命的物类,长到强壮则转向衰老,这不合于他所倡导的“道”。不合于“道”则死亡来得快。他所倡导的“道”,体现了人的能动性。所谓“反”,是返还的意思。他主张通过循环返回的途径,尽量使人和万物保持“婴儿”的状态,婴儿看起来柔弱,却充满生命力而远离死亡。这正是“道”所应发挥的作用。以循环的方式使事物得到恢复或调节,从而维持平衡与长久,在古代又被称为“圜道”。老子的这一思想正是中国气功努力追寻的目标。对中国传统道德影响最大的儒家,提倡“仁义礼智”,其核心是“爱人”。“爱人”是“仁”的主要涵义。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知(古同智)与仁皆为儒家所推崇。儒家希望人人皆能既智且仁,同时也就希望人人都能既快乐又长寿。这正是儒家“爱人”的体现。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他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n(《孟子-尽心上》)主张由爱自己的亲人推及到爱广大民众,由爱广大民众还须推及到爱天地万物。儒家的这种伟大的博爱思想,奠定了中国气功的伦理基础。基于道家和儒家的上述思想,在中国传统的养生学中,养生是一个整体概念,不能单纯从一个人的角度去理解,就是说,不能把养生看做仅仅是养自己。按照天人合一的观念,一个投入养生活动的人,既要养己,又要养人;既要养人,又要养物。融合了《易经》和儒道两家思想的《易传》说:…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大矣哉。”(《颐卦-彖传》)颐卦在《易经》中是专门探讨养生的卦。颐为腮,腮为口腔之表。颐卦卦辞:“观颐,自求口实。”“实”为食,口中进食为养生所必须。“自求口实”是说养生须依靠自己,不能仰赖他人。“观颐”,即把注意点集中到腮部,自然是要讨论养生的问题。《易传》作者认为,养生是好事,但一定要依从正确之道,才会有好的效果。所以考察养生(“观颐”),最重要的是看其养生之道是否正确(“观其所养也”),观其如何对待自己的物欲,是否“自求口实”,这是对自我养生进行考察和评判(“观其自养也”),而天地生育万物,圣人培养贤能并通过治理使国人丰衣足食,谈诗学礼,也都属于养生的范围。所以养生不仅是个人的事,它关乎全民和万物。颐养工作做得适时合宜,无疑是一件大事。北宋程颐对《易传》的养生思想有一段精彩的阐发:“圣人设卦,推养之义,大至于天地养育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与人养生、养德、养人,皆颐养之道也。”(《周易程氏传》)依《易传》和程颐的观点,养己、养人、养物三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是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整体。比如推己及人,关心他人之养,也就是养己之德,而养己之德又有益于治气养身。推人及物,泛爱众生,使万物和谐。共存共荣,其结果又有利于养育人类。而要实现万物和谐,又必须理治人欲。这就表明,中国传统的养生思想实际上还包括优化和美化自然,创造最佳的生态环境。可见,养己、养人、养物三者的统一,就是养生、修德和治世的统一,也是养神、养气和养形的统一。无论对于社会,对于个人,将养己、养人、养物恰当地结合起来,尽力做好每一个方面,才是完整的养生,才是合于天德的养生正道。中国气功主张练功者要把养己、养人、养物视为一体,这一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整体观念密切相关。中国的整体观认为,人是臼然的产物,不能离开一定的生存环境。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万物的运动变化是密不可分的,《黄帝内经》认为,人为天地合气所成。就是说,人与天地万物同源,因而必然有着内在的联系。人十活在自然环境之中,昼夜四时,风雨寒暑等自然界的一切巨大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所以养生活动不能离开自然万物,要想健康长寿,人必须做到与天地相和谐。中国的整体观认为,人的心与身,神与形是统一而不可分的。身是心的物质基础,心对身有调控作用。健康必须包括心与身,神与形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而且,形神紧抱,各自发挥自己的功能,构成和谐的统一体,抵御外邪的能力才会旺盛。《管子-内业》说:“中无惑意,外无邪灾,心全于中,形全于外。”《黄帝内经》又说:“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所以,中国气功养生在强调心对身。神对形的制导作用的同时,十分注意心身、形神的协调统一。\n中国的整体观认为,个人与社会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不仅生存于自然环境之中,而且生活在社会环境之内。人不能离开社会而孤立地生活,而必定与他人:亲族、朋友、同事、上下级、商品交换人等发生必要的社会联系。因此,社会必须有一定的制度和道德规范来加以维持,而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也会受到来自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境遇和命运,从而引起感情的波澜。中医学认为,人生病的病因,或来自自然世界的风寒暑湿燥火,称之六淫,或来自社会因素引发的喜怒哀悲忧恐惊,谓之七情。六淫为外邪,七情为内伤。七情过度会伤害健康,七情为外部社会因素和主观心理状态相碰撞而感发。所以养生必须重视调心神,同时还要注意调整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自觉遵守公德,正确对待各种好坏社会因素对自己的影响,尽量建立良好的人际环境,使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保持和谐的关系。《管子-白心篇》说:“建常立首,似靖为宗,以时为宝,以政为仪,和则长久。”“首”通“道”,“靖”同静,“政”即正,意思是在社会生活中树立日常规则,应以平静为根本,处事必须合于时宜,行动必须遵守正道,上下左右都能和谐安顺,则生命与事业即可长久。中国古代敬重生命的人道主义精神,珍爱天地生灵,与万物共存求久的观念,协和与圆道调节的智慧,是产生中国气功的思想理论源泉。体操:体操一词源于占希腊语,意为裸体技艺,与当时裸体操练有关。体操在中国、印度、埃及、古希腊、古罗马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产生于远古时代、称为瑜伽的呼吸体操动作至今在印度仍流传甚广。现代竞技体操始于18世纪的欧洲,有德国体操和瑞典体操两大流派。体操之星:体操是体育与美学完美的结合,也是最早的运动项目之一。体操将力量、灵活性、艺术表现力等融合为一体,尤其是20世纪后期的奥运会体操比赛曾为人们上演了很多叹为观止的场面。说起体操运动的历史,它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在古代奥运会上就有体操比赛。而在古罗马、波斯、印度和中国都有过体操的记载,大部分古代文化中都是把体操作为训练青少年打仗的项目。1953年,前苏联国家体操队应邀来访,把现代竞技体操运动传入我国;11月中旬,我国首次成立国家体操集训队,中国体操运动开始起步发展;六十年代初期我国的竞技体操项目开始步入世界先进行列。几十年来,中国体操历经风雨,长盛不衰,在奥运会、世界体操锦标赛和世界杯体操赛三大赛中共获得金牌57枚,银牌43枚,铜牌40枚。中国体操队先后涌现出马艳红、黄玉斌、李月久、李宁、童非、楼云、吴佳妮、李敬、李小双、莫慧兰、刘璇等一大批璀璨的世界级体操明星。几代中国体操人以血汗铸造出辉煌,以忠贞捍卫着荣誉,50年的奋斗史始终洋溢着爱国、拼搏、团结、创新的主旋律,抒写出气壮山河、精彩瑰丽的篇章。适逢体操50周年之际,弘扬发展体操传统之精神,励精图治,继往开来。道家功:道家功以道教典籍《道藏》所记述的功法为主,是道家学者和道教门徒习练的主要功法。在我国气功各个流派当中,道家功是最有民族特色的一种,是我国气功的优秀代表,也是唯一能和佛家功法相媲美的流派。道家功把长生不老作为追求的主要目的,一般分为正一和全真两大派别。两大派别又分成许多小的宗派。两大派之外还有很多的小派别,各派在功理、功法方面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不管怎样,各派在修练功法时都是以炼养阴阳、性命双修作为第一要义,以返朴归真,天人合一作为最高境界,以延年益寿和长生不老作为追求的最终目的。道家功以老子、庄子为祖师,《道德经》中明确提出:"虚其心,实其腹","专气致柔,能归婴儿乎"。于是后来道教创立后,便遵照这些理论创造了胎息法。到了唐朝,司马承帧提出了"存想",就是上存我之神、想我之身,以达到入静的境界。同时还要用意念导气运行进行修炼,这是以后"金液还丹"、"大小周天"等功法的创始阶段。\n道家功的理论体系,没有佛教那么严谨,也不像佛教那样对气功名词、概念进行全面解释。还有,道家功理方面用隐语较多,致使许多名词的概念、含义混淆不清。从晋代之后,一些道教学家在进行理论改革时大量借鉴了佛教的功法理论,从而使道家功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道家功初期的功法比较简单,除可始祖老子创立并提倡的守一法之外,就是庄子创立的心斋、坐忘、踵息、吹嘘呼吸和熊经鸟伸之类的仿生导引功。东汉末年道教成立后,出于宗教目的吸收了许多古老的养生术和"仙术",在总结各派气功的基础上创立了一些具有道教特色的功法后,道家功成熟起来,成为我国古代气功史上的一条主要流派。在功法方面,道家功有守一、吐纳、导引、行气、存神、坐忘、心斋、还精、辟谷、踵息、胎息、内丹、太极拳、八卦掌等等,其中的守一、导引、胎息、存神、内丹最有代表性。守一法:所谓守一,即指意守一处,是一种通过反观内省,达到调和形神的内修功夫。守一法始于先秦,〈〈道德经〉中有的"抱元守一"、〈〈庄子〉的"我守其一,以处其和","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这都是道家守一法的开始。老子提出,守一可以有效地入静,入静又可以保养人体的真气,不但能使人长生,还能"体内达外",获取道的真谛,所以应该"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道教将老、庄奉为本教的始祖爷,同时也继承了道家守一法。在《太平经》中有明确的思想:"守一之法,为万神根本"。"人有一身,与精神常合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故圣人教其守一,言当守一身也。"《太平经》还指出,守一之法百日为小静,二百日为中静,三百日为大静,大静成功后"此神可睹"。守一法虽然简单,却是道家意守功最基本的方法,后世一切以意守为主的功法,或多或少都包含了"守一"的基本内容。内丹:在唐代以前,道教主要是以外丹来实现肉体的不死和飞升。唐代之后,外丹衰落而内丹逐渐兴起,炼气结丹成了道教教士主要修练功法以及追求的最高目标。道教的内丹功把炼气结丹分为四个修炼阶段:A、筑基。即练好身体,达到精足、气满、神旺的"三全"境界,为炼丹创造基本的条件。B、炼精化气。即将精与气合炼而成气,达到"三归二"。C、炼气化神,即将气与神合炼,使气归神,达到"二归一"。D、炼神还虚,即"练一还无"达到与道合真的最高境界。道教传说内丹术练到这种境界,就能在体内产生形状大如鸡蛋、光辉灿烂的金丹。内丹功是道家功中最高级、最严谨的功法。胎息:道家功中有很多注意呼吸锻炼的动静相兼的功法,其中胎息法就是道教教士们最喜欢习练的功法之一,从史料记载来看,许多著名道士都练过这种功。胎息即闭息。相传道家的胎息功源于仿生龟息气功,到汉代才演变为胎息。《后汉书·王真传》中说:"悉能行胎息、胎食之方"。李贤的注说:"习闭气而吞之,名曰胎息,习嗽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胎息属于道家的密宗,是一种极缓慢而深沉的呼吸,所以也称为潜呼吸。因为这种功法的技术性非常强,所以没有师父传授是不能独自修炼的。据说胎息功练成之后"谓之大定",可以达到食气和辟谷的神奇境界。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