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初中物理八下8.4《力与运动》word教案1
复习课:第十章:力与运动一、教材分析1、本章着重研究力和运动间的关系。首先从浮沉的条件开始,分析浮力和重力不平衡时物体所处的状态,引伸到二力平衡的条件。按照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突出了学生应达到的科学素质。2、本章在6个活动中安排了4个自行动手的探究的活动。其中“怎使物体上浮和下沉”、“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等活都是精心设计的。“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是由有关牛顿第一定律的演示实验改编而成的,另外两个活动编写的目的是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同时,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会有关惯性的知识。3、本章是初二年级的最后章节,考虑到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观察能力的同时,也应培养学生对知识归纳、整合的能力和用数学知识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阅读材料“潜水艇的沉与浮”中首次给出用数学工具推理的方法,并要求学生模拟推导潜水艇上浮直至漂浮的过程。在“信息库”中又给出了实心物体浮沉条件。在知识梳理栏目中介绍了用树形和表格进行总结和归纳的方法,旨在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知识整合的不同方法。4、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为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本章的“WWW”、“生活·物理·社会”栏目中安排了多个小制作,希望通过学生的动手制作和动脑思考,学会用科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二、教学设计本节课是第十章的复习课,要让学生即复习了基础知识,同时又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从以下几个知识块入手。1、物体的浮沉条件2、二力平衡的条件3、力和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一定律将每个知识点配以相关习题,通过习题讲解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能够运用浮沉条件解决有关问题。2、知道轮船、气球、飞艇、密度计,了解打捞沉船、浮沉原理。3、理解二力平衡。4、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牛顿第一定律。5、通过实验现象及对自然现象的观察,知道惯性现象,并会用惯性知识解释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实例。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了解控制物体浮沉的方法,并能用控制变量法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分析,进一步建立理性的推论。通过探究习题了解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经过分析、归纳和推理建立第一定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概念,并能用于分析实际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了解生活中的物理道理。\n学习科学家在实验的基础上丰富的想象力和不断进取的精神,经受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自己科学推理、科学探究的能力。三、知识网络全章知识网络:不受力匀速直线运动二力平衡非平衡力受力的作用物体运动状态不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改变静止——悬浮或漂浮加速或减速——上浮或下沉运动方向改变牛顿第一定律力和运动的关系:条件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物体所处的状态合力为零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状态合力不为零相同速度增大,作直线运动相反速度减小,仍做直线运动不一致运动方向改变,做曲线运动四、教学过程基础知识总结典型例题说明一、物体的浮沉条件1、物体的浮沉条件可以归纳为:当物体浸没时:如G>F浮,则物体下沉。如G
ρ物,物体上浮。3、浮沉条件的应用打捞沉船、探空气球海水的密度等于人体的密度,人在海里自然漂浮C人被扔进海里漂浮在海面上时,浮力总大于其重力D人被扔进海里漂浮在海面上时,浮力总等于其重力3、如图所示,现有器材:一个圆柱形容器,一把刻度尺,适量的水,一大块橡皮泥。请利用所提供的器材设计一个测定橡皮泥密度大小的实验方案,要求:写出具体的设计步骤,实验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以及橡皮泥密度的表达式。第4题(友情提示:本题和上题的解法基本相同,可将橡皮泥捏成船形,就可漂浮在水面上。请认真思考,不要怕困难哟!)旨在让学生了解判断浮沉的方法即可以比较重力与浮力的关系,也可以比较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旨在让学生了解替代法在力学中的应用。物理学方法的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二、二力平衡1、平衡力的概念: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平衡状态,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下的力称为平衡力。2、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同体”、“等值”、“反向”、“共线”。1、如下图,一位同学用水平力推停在地面上的汽车,但未推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因为推力小于汽车所受的阻力,所以汽车未被推动B.因为推力小于汽车的重力,所以汽车未被推动C.虽然汽车未被推动,但推力等于汽车所受的阻力D.虽然汽车未被推动,但推力一定等于汽车的重力2、如图所示,弹簧所受重力不计,上端固定在天花板上,下端悬一个小球,处于静止状态,下列几种说法中属于平衡力的是()旨在让学生了解平衡力的概念和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条件。\nA.天花板对弹簧的拉力和弹簧对天花板的拉力B.球对弹簧的拉力和弹簧对球的拉力C.弹簧对球的拉力和球受到的重力D.球对弹簧的拉力和球受到的重力3、在一个装水的杯中漂浮着一个重力8N的小球,杯子放在斜面上,在图中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小球所受的力。旨在让学生了解平衡力与作用与反作用力在本质上的不同。避免在概念上的混淆。巩固力的示意图的作法。三、力与运动的关系1、请大家结合二、三两结的内容回答如下的问题:你能说出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条件吗?你还能说出这两种状态不能保持的条件吗?答: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条件:⑴理想情况:不受任何外力作用。来自于牛顿第一定律。⑵现实中的情况:受到平衡力作用。来自于平衡力知识。物体不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条件: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来自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要物体运动必须有力的作用,没有力作用的物体将静止B、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一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C、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一定处于静止状态D、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小华全家乘火车到上海游玩。因旅途劳顿,在火车上,小华经常要喝水。他把茶杯放在列车内的一个水平桌面上,突然,他发现杯内的水面发生了如右图所示的变化,则列车的运动状态可能发生的变化是()①列车突然向右启动②列车突然向左启动③列车向右运动时突然减速刹车④列车向左运动时突然减速刹车A、①或②B、①或③C、②或③D、②或④旨在让学生掌握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状态的条件。及物体处在非平衡状态的条件。旨在让学生通过惯性现象判断物体的状态,加深对惯性概念的理解。\n2、惯性的理解物理学中人们就把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要解释惯性现象,一般要遵循如下几个步骤:①确定研究对象,并弄清研究对象及与研究对象相关的其他物体所处的状态。②外力使与研究对象相关联的其他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③研究对象由于具有惯性仍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最后会出现怎样的现象。3、现代交通中的许多问题都与物理有关:下面是一个司机开一辆保养很好的汽车在同一段公路行驶,测得的刹车的制动距离(汽年刹车后仍要前行一段距离,称之为制动距离)。(1)根据表中分析,影响制动距离的因素除了与车本身有关外,还与哪些因素有关?路况速度(km/h)制动距离(m)干燥40850136020潮湿401750256042(2)根据分析结果,请你为交通警示牌上设计一句警示语(要求简明扼要):旨在让学生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有理解。加强对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从表格中数据总结规律的能力。五、教学后记:本章涉及力的概念、运动的规律,解决本章问题常要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即用物理概念、规律作为标准去分析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提出的问题,经过比较获取正确的判断,一般解题步骤是:⑴分析题目所给条件及提出的问题;⑵回忆有关概念的内涵与要点,运用概念(或规律)分析题目所给的条件与问题,通过推理、判断得出正确的答案。六、教学资源本案所引用的教学资源:1、苏科版网络支持系统2、物理教学参考资料《江苏科技出版社》3、《物理学习指导(苏科版)》4、中国教育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