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9-27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车的运动教学反思
小车的运动教学反思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一个不称职的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而一名好教师则教学生发现真理。英国的心理学家斯宾塞也曾指出: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讲给他们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小车的运动》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学生接触控制变量实验的第一课,而且还是学生经历较完整的探究过程的第一课,所以这一课在教学中要以教方法为主。本节课在控制变量观察实验上,学生还是第一次,需要教师更多的引导、示范以及具体操作方法的指导。只有方法指导到位,放开手让学生自己研究才有保证。教师在整节课中能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和动口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去参与。特别是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控制变量的实验,对于繁杂的实验要求和条件控制没有感到困难,反而兴趣盎然,整节课的学习兴趣都很高涨,在实验中,孩子们像科学家一样去设计实验的过程,去记录每一个数据。学生在课堂上真正体会到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使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待科学的认真的态度。由于本课的知识并不复杂,所以个别的内容可以选取适当的内容来展开研究。为了使实验数据更具备说服性,还可以放大数据,把小车行驶的距离加长一些,这样使实验数据更严谨更科学。另外学生最后对巩固应用控制变量实验方法来设计实验的环节,可以让学生再充分展开讨论,并把这种对小车运动快慢的研究迁移到课外进行研究。第8页\n反思二:小车的运动教学反思今天教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课,教学要求是知道推和拉都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推和拉都是力,都有大小和方向。同时,通过教学,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要重视证据,能设计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在三维目标中,知识性目标落实尚可,首先我提出问题:同学们,怎样让这小车运动起来?学生很容易答到推和拉,然后再问:为什么推和拉就能让小车运动起来呢?学生答:因为产生了力量(力)。这样学生就明白了推力和拉力。然后我让两个同学进行拔河比赛,由输赢引起讨论得出结论:这个小实验说明,力有大小和方向。知识目标很快落实。但是我明白,教学的知识目标的落实只是其中一个小目标,关键是在落实知识目标的过程中,让学生得到能力的提高和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合作,在实验中培养尊重证据的必要性。于是我又设计以下问题:怎样让小车运动得更快一些呢?让学生猜想,然后设计方案,最后实验。在这个教学环节,学生猜想尚可,设计方案却有些难度,导致实验的时候,有的同学拿着钩码、线绳和小车,不知道咋办。所以下次教学时,重点要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可以设计几个问题:第8页\n1、你怎么改变拉力的大小?(改变钩码的个数)2、你怎么确定运动的快慢?(计时)如果你的计时工具不给力,咋办?(用同样的速度数数)3、在这种情况下,什么量是不变的?(小车、和运动的距离4、试验室的小车用垫圈拉不起来,改为钩码。另外:试验室桌子的宽度(80厘米),用钩码小车运动比较快,所以时间不好确定。最好让学生带比较小的小车和垫圈备用。反思三:小车的运动教学反思1、解放学生手、脑、口,重视实践性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靠教师讲书本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些知识和结论,决不是科学教育。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教会学生如何去做,在做中学,掌握研究科学的方法、步骤。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得出科学结论,完全体现了科学知识在课堂上的再现,解放了学生的头脑、手、口,重视了学生的实践性的培养。2、让学生主动去参与,重视自主性本课按照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认识程序,对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小车从斜坡上冲下来,向前冲出去的距离与什么有关?进行研究。从提出问题到作出假设,都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教师在示范、引导下解决第一个实验研究与坡度有关第8页\n之后,让学生运用方法,自主实验,选择另一个变量进行研究,体现了教会学生研究科学的方法,并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科学问题。3、给予学生合作交流思考的机会,重视启发性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本课给了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和动口的时间,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在学生的思考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本节课在控制变量、作变量观察实验上,学生还是第一次,需要教师更多的引导、示范以及具体操作方法的指导。只有方法指导到位,放开手让学生自己研究才有保证。反思四:小车的运动教学反思今天我讲了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课《小车的运动》。在经历了准备上课评课反思的整个过程之后,感到颇有收获,下面我就从上课的体会与反思入手,谈谈我的个人收获。一、体会和反思。首先是选课的问题。我选择《小车的运动》一课,原因如下:(一)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些科学素养;(二)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三)四年级的学生情绪易于调动,上课气氛活跃;(四《小车的运动》一课为实验课,教学目标明确,易出结论。第8页\n其次是确定上课环节。原想着《小车的运动》一课已经多次有人上过,若能在教法上推陈出新,另辟蹊径,则能显山露水、大气有成。可理想和现实总是有着太大的距离,在两次试讲之后,我终于放弃了让学生在路面、载重、拉力,甚至车轮等因素全面探究的设想。讲课过程中总感觉英雄气短、左支右绌,毎个问题都讲不明白,每个实验也难讲透。眼看着几天的时间已经悄然而逝,我一改最初的设想,调整课的设计,从目标入手,扎扎实实地走每一步。本课的重点是按照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进行探究。是在建立假设后,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收集证据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一节课。其中,还特别强调了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控制变量,开展对比实验,从而达到收集证据的目的。明确了目标,就如同船只行驶在黑暗的夜里,突然寻到了灯塔,使我有了前进的方向。多个实验难讲明白,我就突破一个实验!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拉力和载重的问题是学生最易进行的自主探究的因素。应该选择哪个因素为突破口,才能使整节课显得自然流畅呢?从导入开始,先是比较车速的快慢,从而引入动力这个因素,其次替换拉力的概念,提出研究的问题拉力怎样影响车的运动快慢,接着进行假设,再进行实验设计及验证,最后得出结论。重难点解决了,一个实验讲透了,再设计其它实验,也变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二、收获。1、教师的规范的进行演示实验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第8页\n演示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为的是在实验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为实验而实验,没有目的性,只会使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不知道老师为什么做实验,不知道实验演示了什么规律,更谈不上自己去发现与探讨规律了。对老师而言,这样的实验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在磨课过程中,起先我认为实验很简单,只是让学生说了说实验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自由实验,过程中才发现问题重重,学生不会填实验报告单,秒表不会用,不懂实验流程,合作不默契,致使浪费了很多时间,收获还很小。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因为第一次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比较盲目,再加上平时实验机会少,对于实验器材很好奇,玩的意识大于探究。于是,在讲课时,我先进行师生配合演示实验,让学生明确目标,了解方法,这样,学生在小组实验时目的性明确,思路清晰,环环紧扣,步步深入,从而轻松地掌握这节的内容。2、科学教师语言要准确、简洁、严谨。准确:小学科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作为科学课堂的组织者,教师的语言首先必须是准确的。在本课教学中,为突出实验的严谨性,要求每个实验要反复做,最少三次,求平均数,但时间的平均数怎么求呢?我反复查资料、推敲,毫秒和秒的进率,如何计算平均数,力求给学生一个准确的知识。简洁:教师的语言还要简洁,不拖泥带水,不重复罗嗦。科学课不需要华丽的词语,优美的语句,精练是本学科教师的语言特点。在课的引入部分,简洁,干脆,几句话就进入新课的探究活动,是最有实效的课。应该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探究,要尽快地让学生进入研究状态。第8页\n严谨:科学教师的教学语言还要严谨,我们的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不断的丰富自己的发现,完善自己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的猜测和推测。在没有实验或足够的证据证明以前,这些只是猜测和推测,我们描述时,一定要讲究语言的严谨,用上我们猜测,我们推测,可能通过本课的实验探究,学生得出:拉力大,小车运动快;拉力小,小车运动慢。教师必须强调: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条件下,体现实验的严谨性。反思五:小车的运动教学反思根据县局大集体备课的要求,我们也搞了常识科的集体备课。先由主讲人上节先导课,再结合导学案进行备课。今天的主讲人请假,我这个主持人也只好亲自上课了。《小车的运动》这一课,主要是让生初步认识力的一些知识,推和拉是产了力,推力和拉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为了让学生研究我让学生准备了自己的玩具小车、细线、镙丝帽。我怕学生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开始,我让小组长把小车放在桌洞里。一开始,很顺利,在要探究力在大小对小车速度的影响时,课堂就不好控制了,三年级的学生好动、好奇心也强。我还没说完学生就开始动起来了,全体同学就等着做这个实验了。我一看,也不能吆喝了,我就站在那里不动,看他们怎么办。一分钟过去了,学生拿出材料,也静了下来。我说你们想怎么玩,学生又不说话了。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时,它们却还是为了分工在争执。这时我想全都别做了,我直接找个同学上来和我一起演示一下就算了。但这样,纪律会好起来,学生心里不免有点遗憾,我就又放了几分钟。学生这一阵终于过去了,进入了轨道,但是这节课延长了近15分钟。第8页\n课后我也思考这个问题,如果课上成这样,怎样评价呢?让我们的老师对我的课进行评议,结果,老师们的话也多了,观点也多了,说起来滔滔不绝,比我们平时研讨更放松。最后讨论到我们的科学课的目的是什么?还引发了不同的意见,我从上的这节课中得出,如果你上的课能引发争议,这样的课就是有价值的课。有争议就有思考,有思考就能有改进。第8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