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9-27 发布 |
- 37.5 KB |
- 4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2讲 大气运动与气候
20122012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二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22讲 大气运动与气候\n[真题1](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卷)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据此完成(1)~(3)题。(1)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A.甲地比乙地稳定B.乙地对流最旺盛C.乙地比丙地稳定D.丙地最稳定(2)正午前后()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C.丙地刮起东北风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3)该区域可能位于()A.黄土高原B.内蒙古高原C.华北平原D.东南丘陵\n[解析]第(1)题,可以根据气温在垂直高度上的变化判断大气的对流强弱和稳定程度,气温随高度的增加降温越快,对流越旺盛,大气温度在垂直高度上变化越均匀,表明大气越稳定。读图可知,此时甲、乙、丙三地相比较,甲地气温随高度的升高降低最快,因而对流最旺盛,因而B选项错误;在垂直高度上,丙地随高度的升高变化最均匀,且变化幅度较小,说明丙地最稳定,D选项正确;而甲地和乙地相比较,乙地变化较小,表明乙地比甲地稳定,因而A项和C项都是错误的。第(2)题,因图中显示的是8时的气温状况,且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为20千米/时,中午时,大约向东移动80千米,届时,甲地气温上升幅度最小,而乙地对流旺盛;丙地将位于低压的东侧,应吹偏南风,甲地将位于低压的西侧,应吹偏北风。综上所述,只有B项正确。第(3)题,可用排除法,从海拔看,该地海拔在200米以上、500米以下,不可能是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因为我国四大高原的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从海拔和地势起伏状况可以确定该地不可能是华北平原,因为华北平原海拔多在100米以下,地势平坦。东南丘陵海拔多在500米以下,与该图所示的海拔相吻合,故选D项。[答案](1)D(2)B(3)D\n[真题2](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卷)下图中的四幅天气图反映了一次寒潮的天气过程。结合图文材料,回答(1)~(2)题。(1)按照此次寒潮天气发生的过程,四幅天气图由先到后的排序应为()A.a→c→b→dB.b→c→d→aC.c→b→d→aD.d→a→c→b(2)据图中的四幅天气图判断,下列城市的天气状况接近实际的是()A.a-武汉地区晴朗温暖B.b-天津地区大风降温C.c-北京地区雷雨交加D.d-杭州地区阴雨连绵\n[解析]第(1)题,寒潮天气的发生过程与冷锋活动密切相关,其发生过程就是冷锋南下的过程。第(2)题,在四个过程图中,冷锋的位置不同,不同地区的天气特征也不同,a、b图中的武汉和天津基本都处于冷锋过境时,出现大风降温和阴雨天气;c、d图中的北京和杭州都处于冷锋过境前,都是温暖晴朗的天气。[答案](1)C(2)B\n\n\n一、大气的削弱与保温作用1.大气的削弱与保温作用原理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如下图所示:[特别提示](1)由热量传输看几种辐射的作用:太阳辐射是大气最主要的热源,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2)由大气的吸收作用看不同大气层气温变化特征:近地面对流层中水汽、CO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该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2平流层中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该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n2.原理应用(1)利用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2)在农业中的应用: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既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又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3)影响昼夜温差大小的因素\n\n1.(2011年黄冈模拟)下图是我国某年冬季某日霜区分布图(图中虚线为霜区分布界线)。读图完成(1)~(2)题。(1)此日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处在霜区范围的是()A.甲和乙B.甲和丙C.乙和丁D.丙和丁(2)有关霜冻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A.只可能出现在冬季B.我国南方无霜期比北方无霜期长C.图中丁地不会出现霜冻现象D.阴天的夜晚更容易出现霜冻现象\n解析:第(1)题,图中乙地为四川盆地,受盆地地形影响,尤其是北面大巴山和秦岭对冬季风的阻挡,该地冬季比同纬度其他地区要温暖,所以该地不是霜区;丁地位于我国南方,由于纬度低,加之山地的层层阻挡,冬季也很温暖,所以该地也不是霜区。第(2)题,霜冻现象不仅仅出现在冬季,还可能出现在春季和深秋;丁地虽然不是霜区,但是也有可能出现霜冻现象;阴天的夜晚由于大气逆辐射较强,大气保温作用明显,所以不容易出现霜冻现象。答案:(1)B(2)B\n二、大气运动1.热力环流(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2)等压面的判读与应用由热力环流形成的等压面的特点为:①高压区等压面向上凸,低压区向下凹。②近地面等压面的弯曲方向与高空等压面弯曲方向相反,呈对称分布。如下图所示:\n[特别提示] 判读等压面关键把握以下三点:(1)温压关系:近地面,气温低的地方气压高,气温高的地方气压低;高空相反。(2)风压关系: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3)垂直方向上气压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n2.大气环流的内在联系[特别提示](1)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全球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以赤道低压带为轴南北对称,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气压带中间为风带。(2)气压带、风带的移动:移动方向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大体一致。(3)南亚西南季风的形成: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随太阳直射点北移越过赤道进入北半球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作用而成的。\n2.(2012年预测题)下图为某大洲沿大陆中部某经线所作的地形剖面及高空大气环流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1)d地的植被类型为()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C.热带荒漠D.温带落叶阔叶林(2)下列图中能正确表示b地降水主要类型的是()\n(3)此时()A.正值华北地区冬小麦返青B.好望角附近正值风浪最高季节C.澳大利亚东南部小麦播种正忙D.阿斯旺水电站的发电量进入低谷期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南北回归线及赤道都穿过该大洲,故该大洲为非洲;则d北部的海洋应为地中海,因此d地的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故选B项。第(2)题,b地位于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气压的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故选A项。第(3)题,读图可知,赤道低气压带全部位于赤道以北,据此可判断太阳直射北半球,此时为北半球夏季。好望角位于非洲最南端,属于地中海气候,北半球夏季时,此地为冬季,受盛行西风的控制,风浪高。故选B项。答案:(1)B(2)A(3)B\n三、气候1.影响气候的因素[特别提示](1)分析气候的区域差异要抓住主导因素,如南北差异重点考虑纬度和大气环流因素,东西差异优先考虑海陆和洋流因素,局部差异首先考虑地形因素。(2)分析每种因素的影响时都要落实到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上。\n2.气候类型的判读技巧与方法气候类型知识是高中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和难点,突破该瓶颈的关键在于对气候类型作出正确的判断。对其方法总结如下:(1)根据气候成因判读气候类型判读时可结合上图影响气候的因素进行分析。(2)根据分布规律判读气候类型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从纬度位置确定所在南北半球和温度带;二是从经度位置确定海陆位置(大陆东、中、西);三是用地理坐标定位法对照全球气候模式图确定气候类型。(3)根据气候特征判读气候类型根据气候的两大要素资料来判读,具体判读可遵循以下三部曲:以形定位、以温定带、以水定型。具体见下表:\n\n\n3.下面两图中,甲图是北半球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乙图表示在不同纬度的四地垂直竖立高度相同的旗杆,正午时旗杆顶点的影子周年变化范围。读图完成(1)~(2)题。(1)甲图中,由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而形成和由气压带或风带交替控制而形成的气候类型分别是()A.b、n和c、eB.m、n和b、eC.s、e和t、cD.t、r和c、e(2)甲图中d气候分布地区旗杆的影子与乙图中可能对应的是()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n解析:第(1)题,图中n气候为全年受赤道低压控制而成的;b气候为全年受西风控制而成的;e气候为受赤道低压和信风的交替控制而成的;c气候为受副高和西风的交替控制而成的。第(2)题,d气候分布地区处于北回归线南北两侧,若其在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则其全年大部分时间旗杆影子朝北,少部分时间杆影朝南;若是处于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则其全年旗杆影子皆朝北。答案:(1)A(2)B\n常见的天气系统特点及其影响[讲析] 复习时要学会运用天气系统的原理解释某一天气现象的形成。[例1](2011年高考江苏地理卷)下图是某区域某时地面天气简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M地的风向是()A.东北B.东南C.西北D.西南(2)产生图示区域降水的天气系统是()A.气旋B.反气旋C.暖锋D.冷锋\n[解题导引]①从图中所示经纬度可以看出,图中(50°N,100°E)附近的高压中心位于亚欧大陆。②判断M地的风向首先画出该点的水平气压梯度力,而后根据“右手定则”确定具体风向。[解析]第(1)题,M点位于北半球高压中心的东部,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加上摩擦力、地转偏向力(向右偏)的影响,风向为西北风。第(2)题,在高纬度吹来的西北风的影响下,形成冷锋,产生了图示区域的降水。[答案](1)C(2)D\n气候类型的判读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讲析] 复习时要从影响气候的因素和判读入手掌握各种气候类型,并且特别关注特殊地区的气候分布、特点和成因。[例2] 读气候资料图,回答(1)~(2)题。(1)图中①气候类型为()A.温带季风气候B.地中海气候C.亚热带季风气候D.温带大陆性气候(2)关于三种气候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气候类型受气压带、风带的交替控制B.②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C.③气候类型最适合发展商品谷物农业D.①②③气候类型夏季均高温少雨\n[解题导引]①看清横坐标和纵坐标表示的地理事物。②根据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判断①②③地的气候类型,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判断第(2)题选项的正确与否。[解析]第(1)题,图中①气候类型七月均温为20~30℃,一月均温为0℃以下,属温带气候;七月降水量大,一月降水量较小;故为雨热同期的温带季风气候。第(2)题,①是温带季风气候,它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②为南半球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该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的东岸;③是全年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不利于商品谷物农业的发展;①②气候类型夏季高温多雨,③气候类型全年温和多雨。[答案](1)A(2)B\n对不同天气形势图的分析是近年来各地高考卷中频繁出现的重要考点。这类试题,除了要求考生具备常见的天气系统的相关基础知识外,还需要对天气系统的动态特征进行分析,如要求考生描述天气系统过境前后的天气状况;另外,也要求考生对特殊天气系统和特定地区的特殊天气加以重视,如贵州的冻雨,与此相类似的还有长江中下游的伏旱、西南地区的夜雨等。\n重点考查天气的形成、特点以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下图为2010年11月某日某时地面天气图(单位:hPa)。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此时控制A地的天气系统是_____(锋面)。B地此刻的天气状况为_____。(2)此时乌鲁木齐市吹_____,且风力较C地________(大、小)。(3)试描述此段时间前后乌鲁木齐的天气变化特征。(4)简述图中C地的地形特征,并阐述该地形特征的形成原因。(5)冻雨是指当雨滴降落到温度低于0℃的地物上,立即冻结成冰的降水。贵州省是我国冻雨发生最多的省份,占全国的70%以上,试分析该省份冻雨多发的自然原因。\n解析:第(1)题,A地位于低压槽中,冷暖空气在此辐合,形成冷锋;B地处于高压中心控制下,天气晴朗。第(2)题,同一幅图中,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风力越大。第(3)题,描述反气旋过境前后乌鲁木齐的天气变化过程。第(4)题,图中C地为我国云贵高原,是我国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典型地区。第(5)题,贵州冬半年处于昆明准静止锋控制下,多冷湿的天气,分析原因时要从地面温度、空气湿度、天气系统等方面进行。答案:(1)冷锋 晴朗(2)西南风 小(3)第一阶段:天气晴朗,较温暖,风力较小。第二阶段:出现降水(雨雪)天气,气温下降,风力增加。第三阶段:天气转晴,气温低,多大风。(4)地形特征:以高原为主,地势西高东低,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崎岖不平。原因:内力挤压抬升和流水侵蚀。(5)地势高,地面温度低;受暖湿气流影响,水汽丰富;多地形雨,降水丰沛;准静止锋控制时间长。\n等压线与常见的天气系统\n结合上图,可以归纳如下判读规律:(1)读数值:根据等压线上的数值和递变规律可判读出图中任意一点的气压值数值大小和范围以及高低气压中心。如图中丙点的气压值为1005hPa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 当前文档收益归属上传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