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9-27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技术诊断与改进的实例研究
第29卷第1期福建体育科技V0L29No.12010年2月FujianSportsScienceandTechnologyFebruary2010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技术诊断与改进的实例研究陈燕平(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田径自行车管理中心,福建福州350003)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解析法等方法,对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胡倩的三级跳技术同世界优秀运动员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把分析结果应用训练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训练效果,希望能为其他教练员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参考。关键词i女子三级跳远;技术文章编号:1004—8790(2010)01—0026—04中图分类号:G823.4文献标识码:AWomanTripleJurnper~TechnologyDiagnosisandImprovementCaseStudyChenYan—pingAbstract:Thisthesisusedmethodofliteraturereview,interviewingexperts,videoanalysisere,Analysingthetri-plejumptechniquebetweenwomantriplejumperhujingandtheworld—classathehes,andusingtheanalysisre—sultsfortrainingpractice-havingthefavorabletrainingefect.WehopeitCanprovideavaluablecasefortheothercoaches.Keywords:WomanTripleJump;Technique导作用。队员胡倩在采用某些监测手段针对技术特征进行1前言相应诊断之后,通过针对性地改进技术环节,运动成绩得现代竞技体育越来越注重训练过程的科学化,但在训到了明显的提高。本文旨在通过现身显示的方式,展示运练与理论相结合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相互脱节的现象,用科技手段提高技术训练效果的意义与作用。教练员欠缺对技术分析与诊断方法的了解,而科研人员又2研究对象与方法由于缺乏对专项技术动作效果的深入理解,在针对训练过程的科技服务中难以提供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意见和建议。2.1研究对象笔者作为一名三级跳教练员,在与科研人员长期的相互沟胡倩,1989.1月出生,女,身高1.79米,体重58公通中,认识到运用某些运动生物力学手段监测、诊断技术斤。训练过程,对于技术训练效果的增强,能够起着重要的指表1胡倩主要成绩及名次作者简介:陈燕平,福建龙海人,中级教练。\n第1期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技术诊断与改进的实例研究2.2研究方法模型,按照模型关节点和附加点的方式进行图象采集,对2.2.1文献资料法完整技术的各幅图片进行数字化解析,采用低通数字滤波笔者在互联网上查阅、收集与本文化教育文有关的专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平滑处理,截断频率为6Hz。著5部,国学术期刊相关文献资料50余篇,并进行了认真2.2。4数理统计法阅读和分析,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使用SPSS12.0软件包和MicrosoftExcel2003对录像解2.2.2专家访谈法析出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笔者走访了运动生物力学专家和科研人员,为本文录2.2.5比较分析法象拍摄及解析提供了准确的方指导。将胡倩的技术参数同国外优秀运动员进行对比分析,2.2.3录象解析法找出差异及分析相对应的原因。使用松下AG—DVC180常速摄像机两台,拍摄了20073结果与分析年11月在湖北武汉举行的全国城市运动会比赛录象,采样频率50场/秒。采用美国艾里尔运动生物力学分析系统3.1胡倩三级跳技术的分析与诊断APAS(ArielPerformanceAnalysisSystem)对研究对象最好3.1.1胡倩与国外优秀运动员三跳距离和比例的分析的一跳进行解析。在解析的过程中采用日本松井秀治人体表2研究对象三跳距离一览表(米)注:表中国外运动员的数据来自于[1]。三级跳远是以单足跳、跨步跳和跳跃的远度总和作为的距离还需要提高。对于高跳型选手来说,因为第一跳的成绩的项目。三次不同形式的跳跃紧密相连,因此,必须距离较大,第二跳在速度保持和蹬摆方面都会出现困难,考虑三跳之间的适宜比例。现代三级跳远主要有高跳型和适当缩小跨步跳的距离,有利于三跳效果的综合发展。从平跳型两种。按英国著名教练汤姆·麦克纳布在1968年的表2可以看出,在高跳型选手中,胡倩第二跳的比例偏大,划分标准来看,高跳型技术是单足跳距离比跳跃距离远的而且因此而导致第三跳效果不佳,致使在跳跃总距离上与一种跳法,三跳的比例为:39%、30%、31%;平跳型技高水平运动员的差距达到了半米以上。通过以上的分析,术是跳跃距离比单足跳距离远的一种跳法,三跳比例关系我们发现胡倩作为一名高跳型选手,她的三跳比例不够协为35%、29%、36%。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胡倩的技术属调,需要适当增加第一跳和第三跳的比例,减小第二跳比于高跳型技术,国外优秀运动员有两名属于平跳型,其他例,以保持水平速度和跨步跳的难度,使三跳距离达到最三名属于高跳型。胡倩同其他三名高跳型选手相比,第一佳组合,获得最好的远度总和。跳的比例最小,并未达到39%的比例,从实跳距离来看,3.1.2胡倩重心速度的分析胡倩的单足跳比国外优秀运动员相差较多,说明她单足跳表3研究对象三跳重心速度一览表(m/s)注:上板速度指的是起跳脚着板瞬间重心的合速度,水平和垂直速度分别指起跳脚离地瞬间的重心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分速度。\n28福建体育科技第29卷速度是跳跃远度项目运动员应具备的最重要身体速度在统计学上存在极为显著性差异,整体呈现出水平速度差之一,前苏联专家格·乌兹洛夫认为:三级跳远的成绩值越来越大的现象,这说明胡倩的水平速度损失率大于国6o%取决于助跑速度,4|D%取决于三跳速度。研究表明,外优秀运动员,这证明她在技术五一节上还存在着某些缺在助跑的最后阶段,运动员即使只损失了0.1m/s,三跳总陷。在表3的数据比较中显示出,胡倩只有一个指标大于成绩则下降30cm左右。上板速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助国外优秀运动员,既单足跳阶段重心的垂分速度,这是导跑效果,在上板着地瞬间,胡倩的身体重心速度为9.1Om/致她第一跳的比例以及腾起角度较大的重要因素,并就此s,国外优秀运动员的上板平均速度为9.31m/s,差距为影响三跳比例的合理程度及水平速度的保持效果。通过对0.21m/s,虽然在统计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这个瞬胡倩重心速度的分析,我们也认识到,胡倩需要提高上板时速度在整个三跳中的作用不容小视的,胡倩在助跑速度速度,控制单足跳时重心的垂直和水平分速度比例,提高上还需要提高。在三跳起跳脚离地瞬间,胡倩同国外优秀跨步跳和跳跃蹬摆技术,减少这两个阶段水平速度的损失。运动员的水平速度存在差异,尤其是在跨步跳和跳跃阶段,3.1.3胡倩三跳过程中重要角度的分析表3研究对象-~g过程中重要角度一览表(。)注:A1为起跳脚离地瞬间的角度,A2为跨步跳阶段支撑脚离地瞬间的角度,A3为跳跃阶段支撑脚离地瞬间的角度。跳远的成绩同起跳速度和起跳角度高度相关,也主要修正。胡倩是个不错的苗子,训练与比赛当中所表现的优是由这两个因素决定成绩的。由于人体结构与物质的刚体点有:1、比赛中能发挥她的训练水平,而且比较稳定;2、结构不同和外界空气阻力因素,前人已经科学的得出跳远动作的幅度大;3、学习新的动作快,接受能力强;4、弹的最佳起跳角度一般是在21。~23。左右,但是由于三级跳跳不错。远项目最后一跳才是跳远技术动作,世界优秀三级跳远运3.2.1助跑速度的训练动员的第三跳的起跳角度一般都在2l。左在,我国学者研究在改进助跑速度时,主要是对她的助跑动作,通过改认为,三级跳运动员的起跳角度一般为第一跳16。、第二跳进踝关节力量,后蹬效果明显提高,大腿后群肌肉加强后,l3。和第三跳为21。左右。下压增快,跑跳时髋关节(重心)偏后的问题也随之解决。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胡倩单足跳的起跳角度达到(1)针对三级跳助跑的特点和胡倩自身的技术特点,了18。比国外优秀运动员的起跳角度要大,说明胡倩第一跳采用大量的特定的专门性练习,如负重小步跑,皮筋阻力水平速度损失较大,盲目追求第一跳的距离。或是由于技高抬腿、一定躯干角度的加速跑等。术问题,控制不好身体的位移方向;后两跳的起跳角度较(2)提高绝对速度。采用的距离为3O一5O米的行进间国外优秀运动员小,说明她由于第一跳起跳角度过大,导阻力和阻力跑,例如:把助跑最后6米当成行进中跑,要致她在第二跳和第三跳起不来,当然还有其他原因三跳比求运动员用冲刺的跑法跑过起跳板,使助跑成为一个整体,例不合理以及身体能力达不到也是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树立运动员对自己助跑准确和自然度的信心。在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胡倩在三跳离地瞬间踝关节的角(3)提高助跑的稳定性和节奏感,利用全程助跑的完度都要小于国外优秀运动员,在平时训练中她也表现出跑整技术练习来提高比赛速度和力度的稳定性。利用外场信时后蹬不充分,抬腿高度不够,跑时重心太低的情况,胡号来控制倒三步的步频和步长,使胡倩的最后的上板速度倩踝关节力量差或者踝关节有力量不会用,导致后两跳起达到最优化。跳角度较小和第一跳距离短。所以能倩的踝关节蹬伸技术3.2.2踝关节技术和力量的训练需要改进,踝关节的力量需要加强。在踝关节技术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第一跳的起跳3.2胡倩三级跳技术的改进训练,采用6步助跑做第一跳起跳后落进沙坑里练习的方通过以上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以及自己平时对运动员法,要求在起跳时踝关节向前蹬伸快速,脚后跟过渡到脚的了解,胡倩存在的缺点主要存在于以下几点:1、助跑速前掌要迅速;第二跳起跳练习,采用跳下高台,做跨步跳度需要进一步提高;2、踝关节在三跳过程中的蹬伸技术需动作,跨步进入沙坑,强调踝关节的集中用力;第三跳练要改进,踝关节的力量也需要加强;3、三跳比例的进一步习做一个跨步跳加一个跳跃动作,要求跳跃时踝关节加大\n第1期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技术诊断与改进的实例研究29向前上方蹬伸力量;在技术训练过程中,要加强大脑神经注以下几个问题:(1)提高助跑后程,尤其是上板瞬间的对踝关节的控制,增加神经肌肉的本体感觉;为了适应三绝度速度;(2)合理控制单足跳的垂分速度,以期适宜减级跳快速用力特征,多采用计时跨步跳,提高跨步跳的动小水平速度挝大损失;(3)根据运动员个体的技术特征,作频率,提高踝关节的快速蹬伸能力。以获得三跳最大总和距离为原则,合理调配三跳距离的比力量训练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训练:用特制的浅“U”例;(4)运用科技手段监测技术训练效果,特别关注各跳型踝关节练习器来提高踝关节的力量及灵活性;采用助跑蹬摆效果的统一性,确保各跳合理的离地角及起跳角。沙坑起跳的练习,来提高踝关节在柔软状态下的本体用力经过近一年时间的训练,胡倩的训练水平在有了明显感觉和快速起跳的能力;负重提踵练习,采用先加大到一的提高,目前改进后的技术已经处于巩固阶段,技术的改定程度,然后突然减重的方法,提高踝关节的反弹力量。进是一个神经系统重新塑造的过程,后续的提高阶段,我3.2.3三跳比例的问题们将继续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提高自己训练的科运动员的三跳比例主要同运动员自身能力和技术特点学化水平。笔者希望能以本篇文章的实例研究,为其他教有关,经过前面对运动员的能力加强训练后,我制定的技练员提供有益的参考。术主要是针对完整技术的规划:首先不断给运动员看技术5参考文献录像,强调适宜三跳比例对她获得好成绩的重要作用,使她在思想上重视;对助跑的要求主要是对最后上板时身体[1]周二三,黄坚毅.中外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技术姿势进行强化,要求运动员在上板时比以前更注重重心的的比较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前移,感觉重心向前性;采用海棉垫的方式,根据合适的44—48比例摆放,使运动员提高自身起跳的空间感,体会三跳的[2]朱静华.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技术类型特征位置感;通过在助跑道上做相应标记,使运动员形成固定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2):44—45的思维模式,改变摆动和踏跳的时机。[3]韩敬.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水平速度利用及损失诸因素的分析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4结束语(2):74—76笔者作为一名教练员,注重将运动训练实践同运动生[4]苑挺刚,李爱东等.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谢物力学监测手段相结合,通过对自己所带运动员的技术分荔梅跳14.90m关键运动员运动学参数研究[J].中析,明显提高了技术训练过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摆脱了国体育科技,2008,44(5):91—94以往靠主观经验判断来控制训练过程的盲目性弊端。通过[5】郑先明,张振.中外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助跑速科学的监测手段在技术训练过程中的运用,并结合三级跳度与三跳比例的对比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远项目的技术特征,我们认为三级跳远技术训练应着重关报,2005,23(4):97—99(上接第16页)约一半被调查者49%认为现有游泳场馆经营主体的消费价的、时间与地点选择、价格。格适中,认为比较高和高的分别为14%、10%。这种认为3.2建议价格偏高和高的原因,一方面与消费观念有一定的关系。3.2.1针对不同消费群体,采用不同的游泳场馆经营方由于在我国体育一直作为一项完全公益性事业,体育服务式,例如预先尝试、会员卡等方式。让消费群体享受到优产品也一直是一种完全公共产品,人们对体育产业的市场惠。化运营虽然在观念上持赞同态度,但真正需要自己掏钱消3.2.2经营者在制定价格时应考虑到学生消费群体的实际费的时候总还是“习惯性地捂紧自己的钱袋子”。另一方消费水平,定制合适的价位。面,消费者对游泳场馆经营主体提供的服务产品不是很满3.2.3消费群体比较注重游泳场馆的安全措施和水质,经意,“货价不符”自然也就认为价格偏高了。营者应做好这些工作以吸引更多人来进行游泳锻炼。3结论与建议4参考文献3.1结论[1]官钟威.福建省游泳场馆的现状研究[J].辽宁体育3.1.1目前广州市游泳场馆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4o岁以科技,2005(10):24—25上的年龄阶段,男性高于女性消费群体。[2]陈雪梅,龚建林等.广州市乒乓球经营性场所调查研3.1.2广州市游泳场馆消费群体职业结构主要集中在退休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0(1):l7—20人员和公司职员。[3]戴霞.广州市羽毛球市场基础调查与分析[J].广州3.1.3影响消费群体参加游泳活动的主要因素为健身目体育学院学报,2005(7):64—67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