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关于最美公务员学习宣传活动网评三篇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学习心得感悟三篇
关于最美公务员学习宣传活动网评三篇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学习心得感悟三篇 关于最美公务员学习宣传活动网评三篇 【篇一】 激励彰显价值,荣誉高于一切。近日,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联合开展“最美公务员”学习宣传活动。当前,推荐“最美公务员”人选,成为各地一项光荣重大的使命和任务。关键是注重基层和实绩导向,以典型选树和宣传,健全担当作为的激励机制,让看齐“最美”成为一种习惯,形成恪尽职守、真抓实干的浓厚干事氛围。 担当作为“亮本色”。“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开展“最美公务员”学习宣传活动,是深化拓展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完善担当作为激励机制的重大举措。政治过硬是检验干部的重要标准,是第一位的要求。要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好“两个维护”作为首要标准,切实发挥党组织的领导和把关作用,让讲政治、敢担当、善作为的先进典型得推荐、受表彰。 干事创业“搭舞台”。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有形的正能量”。开展“最美公务员”学习宣传活动,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广大公务员学有榜样、行有示范、赶有目标。所以,应当突出实干实绩导向,优先关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重点面向基层、面向一线,把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复工复产、防汛救灾等重大工作中扛重活、打硬仗的典型选出来,讲好先进典型的故事,鼓励更多公务员寻标对标、实干苦干,努力争创一流业绩。 为民服务“树形象”。“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在我国,五湖四海、各个系统的公务员从事工作千差万别,但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群众满意是共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评选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扬民主,注重群众评价,面对面听取干部群众尤其是具体服务对象的意见,引导公务员强化宗旨意识、扎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切实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当好群众的贴心人。 干净干事“守恒心”。“禁微则易,救末者难。”干净与干事,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既干净又干事,才能称得上一名合格的公务员。一个公务员,只有始终做到清正廉洁、公道正派,自身很干净、很清爽,工作才有底气、很硬气。为防止“带病推荐”,要严肃工作纪律,征求纪检监察机关和有关部门意见,严格审核推荐对象先进事迹,做到真实、准确、生动、鲜活。广大公务员自身也要强化底线思维,坚持依法用权、秉公用权、谨慎用权,严守廉洁自律准则等纪律规定,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 【篇二】 近日,为培育和树立公务员先进典型,展示新时代公务员队伍精神风貌,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以“牢记初心使命,践行‘两个维护’,勇于担当作为,服务人民群众”为主题,联合开展“最美公务员”学习宣传活动。活动重在学习和宣传“最美公务员”先进事迹,我们不妨从“公务员”三字中感悟最美背后的精神密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劲赋能。 “公”在首位,要恪守政治标准。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识人用人的根本在于坚持好干部标准,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一心为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补足精神钙质,做党的科学理论的学习者、拥护者、践行者。要强化政治担当,坚持真理原则,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敢于同形形色色违反党性原则的人和事作斗争,在大是大非面前树立鲜明旗帜,在风浪考验面前把牢理想罗盘,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定力,站稳政治立场。 “务”是核心,要突出实绩导向。干事创业是基础工作更是核心工作,公务员不仅要扎实完成上级“规定动作”,更要创新完成本职“自选动作”。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恪尽职守、真抓实干,听取各方意见,研究讨论重要精神与基层实际的契合点,培育富含区域特色的“智慧结晶”“发展果实”。要践行群众路线,坚持下沉到基层一线,主动攻克经济发展难关,聚力补齐民生保障短板,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 “员”为身份,要聚焦作风建设。作风问题不仅关系到公务员的个人形象问题,更是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公务员要牢固树立“人民公仆”的角色意识,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清正廉洁的底线,把牢公道正派的标尺。“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要坚守清正廉洁的底线,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自觉抵制不良诱惑,警惕基层“微腐败”,筑牢思想堤坝。“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要把牢公道正派的标尺,尤其是基层工作,不能专挑“软柿子”,不啃“硬骨头”;要端平“一碗水”,盘活“一盘棋”,以公平公正的环境激发基层干部的干事热情,让后进者有“后劲”,逐步实现城乡均衡发展。 【篇三】 近日,中央组织部办公厅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最美公务员”人选推荐工作。通知指出:要充分发扬民主,深入基层一线和推荐对象所在单位,考察了解推荐对象情况,面对面听取干部群众特别是服务对象的意见。 “面对面听取干部群众特别是服务对象的意见”!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原新华社河南分社副社长张应先同志,偶然得知兰考县原县委书记焦裕禄带领全县人民抗击自然灾害的事迹后,克服压力,亲自到兰考采访。在村里,不少群众主动前来反映情况,提供线索。一些人眼泪汪汪地说:“焦书记是我们的好书记啊!他来到我们这里,就领着我们治沙、治碱、治水,等到我们这里自然面貌稍有改变时,他却离开了我们,我们真想念他啊……” 这,就是面对面,和群众面对面,和服务对象面对面,他所带来的震撼感,绝非一篇典型材料能比!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舟山考察调研时曾指出,干部好不好不是我们说了算,而是老百姓说了算。公务员谁最好,谁是最美的公务员,群众最有发言权,尤其是一些窗口单位,直接服务于群众,因而更需要面对面听取他们的意见。 面对面听取干部群众尤其是服务对象的意见,首先是为了保证推荐人选的真实性。文章可以夸大,甚至有假,但群众的眼睛不会说谎。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兢兢业业,爱岗奉献,老百姓不会忘记你,更不会埋没你的成绩,他们发亮的眼神、热情的语气、激动的动作,会说明一切,而这,都需要和他们面对面,当面听取意见,当面感受他们的心声。 面对面听取干部群众尤其是服务对象的意见,还在于,让一个最美公务员的形象更加鲜活、丰满、完整。百闻不如一见。一个最美公务员的形象,可以体现在字里行间,但若和群众面对面交谈,尤其是和他的服务对象交谈,其形象会更加鲜活、丰满、完整。当年,穆青同志一行人在采写《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时,无数次和兰考群众面对面,结果开口就感动,到哪儿都流泪,兰考成为他们情感难以承受之地。正是数不清的和兰考干部群众的走访、座谈、交流、感受、碰撞、共鸣,才有了焦裕禄这个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学习心得感悟三篇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学习心得感悟三篇 【篇一】 少数党员干部在基层工作时间长了,规矩意识有所淡化,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时有发生。基层是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关系着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方针政策能否得到真正落实。作为基层党员干部,要讲规矩、守纪律,善钻研、精业务,勤为民、重实干,切忌“随”“大”“流”。 不可“随性而为”,要切实维护良好形象。基层党员干部每天都和老百姓打交道,讲方言,和群众打成一片,这是好事。但有的同志没有把握好尺度,养成一种“随性”的习惯,上下班不签到签退,没有严格落实请销假制度,有事不汇报,说话不经过思考,最后导致工作开展被动,效率低下,群众不满意。作为党的干部,就算是最基层的党员干部,也要做到谨言慎行,切实维护好党的形象和权威。一方面要树立学习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腹有诗书气自华”,无论何时,党员干部都要把学习当作安身立命的看家本领。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盯党的最新政策理论,近期要抓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学习;要努力学习业务知识,积极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更专业、更高效为群众办事。另一方面要树立规矩意识。“无规矩不成方圆”,基层党员干部要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知红线、明底线,清楚什么事能干、什么事不能干、什么事要干好。 不可“大而化之”,要细致扎实开展工作。基层党员干部常常被称作是“万金油”式的干部,样样都会,却门门不精,做事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基层工作繁琐,党的建设、脱贫攻坚、文明创建、征地拆迁、宣传文化、民生保障等,还有像疫情防控、防汛救灾这种急难险重的工作,一个人往往要兼顾好几项,不免出现大而化之、疲于应付现象。“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基层党员干部体会着“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艰难,同时也肩负着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重任,统计上报的每个数据、每个表格、每篇报告都代表着基层的现状和心声。如扶贫领域,扶贫手册的填写体现贫困户的基本情况以及享受的教育、医疗、就业、产业帮扶状况,关系着贫困户是否享受到国家政策,能否稳定脱贫,不容丝毫马虎。再如党建领域,党员发展在最基层的党支部,涉及五个阶段二十五个步骤,培养时间有要求,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吸收为预备党员等都有严格的程序,不容省略,更不能有任何“差不多”思想,否则就是对申请入党人的不负责任,更是对党组织不忠诚的表现。基层党员干部要“精”,要努力将“万金油”提炼提纯加精,干一行钻一行、干一行精一行,善钻研肯吃苦,不断锤炼业务能力和素质;基层党员干部要“细”,要细心对待每个数据、每个报表,细化举措,确保每项工作有条不紊、圆满完成。 不可“流于形式”,要真情实意为民服务。“官不大架子不小”“来了也就是走走过场、拍拍照”,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害死人。当前正是脱贫攻坚决战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只注重准备材料的多少,不重视实际的成效;只强调了解过、去过,没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只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不强化跟踪问效、整改落实,这样不仅折腾人、耽误事、降效率,更会让群众寒心,让党的政策落地大打折扣。基层党员干部要重实绩,干事要脚踏实地,不要做表面文章,更不可有任何投机取巧思想,要有斗争精神,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敢于站出来、冲出去。基层党员干部要付真心,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多换位思考,多从群众的角度想问题作决策,跟群众坐得下来、聊得进去,做到谈心交心、将心比心,无愧于己、无愧于民。基层党员干部要慎用权,要慎重对待手中的权力,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群众所思所盼,要耐心倾听,能解决的及时帮助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做好解释,有政策支持的,要敢于“为民争利”,不可随意说让群众寒心的话,做让群众伤心的事。 【篇二】 《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做到信念坚、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19专题里的文章,这是总书记在2019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总书记强调,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保持对党的忠诚心、对人民的感恩心、对事业的进取心、对法纪的敬畏心,做到信念坚、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新时代的年轻干部要牢记重托,在本职岗位上学思践悟,在保持“四心”中历练成长。 始终保持对党的“忠诚心”,把崇高理想和远大追求融入坚定信念。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年轻干部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遵循,通过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把党的初心、党的使命铭刻于心,始终做到对党忠诚。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任何时候都要“风雨不动安如山”。要志存高远,把个人的理想和前途命运同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把组织的信任、群众的期望和自己的目标结合起来,在平凡的岗位上建功立业。 始终保持对人民的“感恩心”,以心系群众担当作为彰显政治本色。 为政之道,修身为本。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年轻干部心里要始终装着父老乡亲,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想一想是不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要始终保持对人民的感恩之心,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始终保持对事业的“进取心”,用历练提升真才实学确保本领高强。 年轻干部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深刻领会总书记的殷切希望,以强烈的进取心知行合一、真抓实干,做实干家。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深入一线去察实情、办实事、求实效。要见贤思齐,虚心向别人学习,不断总结和提升,掌握真才实学,为自己“补钙”和“充电”。要脚踏实地,发扬“钉钉子精神”,在摸爬滚打中增长才干,在层层历练中积累经验,积极投身到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火热实践中去。 始终保持对法纪的“敬畏心”,以一身正气廉洁自律锻造过硬作风。 年轻干部要始终牢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古训,时刻绷紧法纪之弦,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要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为官。要光明磊落,始终做到表里如一,决不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两面人”。要有一身正气,始终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要以过硬作风当好旗帜作好表率,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以行动验证初心,用实干践行使命。 【篇三】 随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出版,各地掀起了学习理论的热潮。作为第一卷、第二卷的延伸,其内容自然少不了对脱贫攻坚的论述,“不搞大水漫灌,不搞‘手榴弹炸跳蚤’,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的理念一直贯穿于脱贫攻坚的全过程。 早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实地考察精准扶贫情况时,就特别留意村民家的淋浴设施,对当地群众生活用水情况格外关心。用水对于大部分地区来说是件“芝麻大小”的事情,而对于总书记来说却是件关乎民生的大事,从解决生活用水问题到如今以水浇灌青山遍野,对“小事”的钻研走出了绿色脱贫致富的新路。基层干部也要拾起“芝麻事”,把精准扶贫的道路拓得更宽、压得更实。 深谋远虑,多想点“芝麻事”。生芝麻入口绵软微涩,熟芝麻香脆可口。现阶段,脱贫的“底数”已然清晰,但脱贫的方式仍有“盲区”,脱贫的“成色”还需磨砺。在脱贫攻坚“鸣金收兵”之前,“击鼓进军”一直是主旋律,容不得片刻的放松与懈怠。成熟周全的思想来自于平时的总结和提炼,体现在以小见大的能力,反馈于脱贫过程中的“芝麻小事”。近些年来,电商扶贫的新模式逐渐成为脱贫攻坚的一股强劲的力量,直播带货的方式更是一时风头无两。这是基层正确把握发展方向、与时俱进的表现,更是对“两不愁、三保障”的深入贯彻。脱贫不是一个步骤、一个环节,而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若缺乏行之有效的思路,就难以做到胸中有对策、改进有方法。多花一点“小修小补”的心思,是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也是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脱贫攻坚的路上既要“冲锋”,也需“殿后”,多一些深谋远虑,避免政策落实“头重脚轻”,也让脱贫攻坚多一分保障。 事无巨细,多做点“芝麻事”。翻炒芝麻,讲究慢工出细活,需要不断地进行挑拣,才能达到唇齿留香的水平。现阶段,脱贫存在的主要短板都有了解决思路,不过仍有些“鱼刺”大小的细节痛点藏于民生之中,虽不“致命”,但也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脱贫攻坚有着明确的民生导向,细致入微是必然的要求。如何以抓好“六稳”,落实“六保”的标准打赢脱贫攻坚战,一方面需要精准施策,细化“规定动作”,另一方面也要精确服务,规范“自选动作”。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政策下达至基层,一经落实,往往见效很快,但是也有反弹的可能。对脱贫政策的整理与解读就体现了基层各单位的“细活”。是只当一个材料文件的“二传手”,还是做一个筛选整合的“有心人”,影响着对脱贫攻坚成果的最终检验。我们应该明确,精益求精不仅是一丝不苟的态度,也是刀刃向内、自我革新的勇气。 面面俱到,多学点“芝麻事”。芝麻油的发明,来源于古人对一草一木的不断尝试,是反复学习研究的成果。脱贫攻坚过程中,各种创新与试点工作密集推进,群众对基层服务的需求呈现动态攀升的趋势,这些都对基层干部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急中生智”的戏码离不开能力的支撑,需要有足够的本领自信来应对紧急事件。因此,“技多不压身”理应成为新时期干部锤炼本领的一种心态。而打破增强本领的第一道关卡就是拥有锐意进取的精神,扔掉学习的惰性,拒绝“带病”上岗。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知难而上才会离自己的“看家本领”更进一步。基层百态皆学问,拥有健全的扶贫知识体系是每一名基层干部的必修课,这是为了在解决问题时能更好地触类旁通,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千磨万击,脱贫的道路才会更加平坦;千锤百炼,本领的油香才会愈发醇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