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信息技术(心得)之初中信息技术操作课的讲演练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论文之初中信息技术操作课的讲演练教学模式 一、设计的指导思想 1、理论依据 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将如读、写、算一样重要,成为人们在信息社会中学习、工作终身有用的基本技能。初中信息技术(计算机)课程包括有:信息技术简介、操作系统简介、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网络基础及其应用、网页制作、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等几大模块的教学内容。在初中阶段,操作课占据比较大的比例,学生上机操作时间占总课时的50%-70%,因此在教学中注意精讲多演多练,加强上机练习,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发挥计算机的直观性特点,使学生在模仿教师的操作后系统地、有目的地进行反复而渐进的上机练习,形成操作技能。充分注意信息技术的知识结构和应用之间的关系辩证关系,使学生在上机练习中有效地验证和应用书本知识,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信息技术技能的迅速形成,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信息技术(计算机)的操作课主要是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和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的学习。操作课是以形成正确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初步掌握软件的基本操作为主要目的,同时注重操作技能的迁移。操作课是知识与操作技能紧密结合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直观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等基本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教与学的双边过程,既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中国心理学家冯忠良(1992)通过分析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动作特点,并从教学实际出发,认为操作技能的学习阶段可以分为操作的定向、操作的模仿、操作的整合与操作的熟练四个阶段。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示范与讲解、练习、反馈、操作性向是影响学习者技能形成的四个主要因素。准确的示范与讲解有利于形成准确的定向映像,进而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可以调节动作的执行。操作课中强调操作的结构及其操作方式,应以操作示范为主、讲解为辅,讲解时提示操作要点与步骤。在练习中通过大量的不同形式的练习,可以使学习者掌握某种技能。对于一个连续性的操作任务,分散练习的效果优于集中练习;对于不连贯的练习,集中练习的效果优于分散练习;对操作任务不太复杂且各操作成分的内在组织性较强时,使用综合练习效果较好,当操作任务比较复杂且内在组织性较弱时,采用分步练习易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在练习之后及时给予某种总结性的、简单的反馈信息是非常有效的。反馈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个体自身的感觉系统的感觉反馈和个体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结果知识的反馈。在操作练习的初始阶段,外部反馈的作用较大;在操作技能形成的中、后期,应强调内部反馈的作用,以提高自我调节、控制的能力。在技能形成的形成过程中,学习者的生理与心理素质、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技能的迁移能力等都会对技能的形成有所影响。紧紧抓好讲解、练习、反馈、操作性向这四因素对技能形成的影响是实施的操作课教学的关键。 2、功能目标 本模式以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为目的,注重学生对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的理解和观察、模仿、操作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在操作课教学中运用本模式展开教学是采用讲解法、演示法和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可培养注意力、增强记忆力、提高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评价和调整教学,合理、科学地设计上机练习,恰当选用CAI软件进行有效的演示与练习,力求在教学中做到讲、演、练和谐统一。 3、适用范围 本模式适用于初中信息技术(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课和应用软件课中的新授课教学。 教学模式结构图 二、操作程序 1、提出任务,巧设导入,激发兴趣 承上启下,回顾学过的知识、操作,提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展现本节课的新操作技能,导入将要学习的新内容。信息技术(计算机)操作课必须在已学习的操作、技能得以巩固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继续学习新操作、新技能。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激发学习兴趣,使学习有的放矢,并带着高涨的求知欲望从事学习、思考和操作。 2、单项示范操作,明确要领和步骤 教师边讲解边操作示范,将知识点按操作步骤细分,并将操作过程一步一步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模仿教师的操作示范,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领会操作要领,明确操作步骤。 注意发挥计算机演示的直观性特点,充分运用大屏幕投影或多媒体教学网等演示方式,教师边讲边演示操作时要突出重点,要恰当选用CAI教学软件进行有效的演示与练习,突破难点,力求在教学中做到讲、演、练和谐统一。 3、形成性练习,形成基本操作技能 形成性练习要紧扣教学目标,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综合,形成梯度设置,将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设计到练习中去,使学生在练习中形成基本操作技能,同时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性练习与教师单项示范操作要相互结合,不可单独分开。 学生进行形成性练习时,老师要作好巡回辅导,及时辅导个别有困难的同学,或让学生互相帮助,不能让个别学生掉队,也不能出现个别学生无所事事。在进行教师边讲授学生边操作练习的教学时,往往会出现不易协调操作快慢不一的情况,所以形成性练习的设计对不同程度学生应作不同的要求。 4、综合示范操作,主题练习 通过教师的单项示范性操作和形成性练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本节教学中要求的基本操作与技能,我们应以任务驱动方式进行综合示范操作,并完成主题练习,让学生对操作技能进一步熟练,运用自如。主题练习可以是本节内容的综合训练也可以是一个单元或几个课时的综合练习。主题练习还可以是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训练,采用软件测试方式或分组竞赛等方式。 5、反馈矫正,归纳讲评,对比扩展 在练习中我们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同学,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要针对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教师给予矫正示范。还要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找出错误的根源,更正错误操作,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操作技能。最后由教师或学生代表归纳本节的主要操作步骤和操作技能,交流操作技巧等方式进行讲评、小结。将某些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进行对比和归类,将之迁移到其它软件的使用中去,如文字处理中的设置字体、字号、颜色等在许多软件中的设置方法是一致的。 三、实现条件 1、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教师必须熟悉基本知识及操作技能,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操作熟练、准确。 教师要认真备好课,精心设计好讲解与操作练习的时间比例,备好学生、教材。形成性练习要有针对性,循序渐进,综合练习或主题练习要切合教学内容,便于形成综合技能。科学、合理地安排操作技能的整套练习是基本技能教学成功的关键,整套练习是在单项操作的分解练习的基础上组合而成的,包括单项形成性练习、综合性练习和强化训练或主题练习。练习应根据学生水平的差异进行分层,一般应有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两类。 示范操作教学中,教师边讲解边操作示范,示范要先作分解操作,边示范、边讲解操作要领与步骤,将操作过程一步一步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直接感知、模仿和操作,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要注意及时反馈、评价、激励,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多以表扬和鼓励为主,练习以学生互相帮助、互相指导为主,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严格操作的科学态度和积极探索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计算机使用道德以及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等。 2、对学生的要求 操作练习前必须明确操作练习的目的、步骤和操作中的关键问题。 学生要有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认真听讲,积极动手,在学习中互相帮助,认真做好各种练习。 在完成综合性练习或主题练习时,应回顾已掌握的操作技能,结合题目要求明确使用的操作技能,思维活跃,发挥创意。 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计算机使用道德以及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 3、对教学设施的要求 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信息技术课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库,加强学生计算机机房建设和管理。 本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具有如下优点。 四、优越性 通过对形成性练习的检查能及时反馈,便于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易于减少学生之间的差距。 学生动手操作练习能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 操作练习次数增多,技能形成快,学习自主能力增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