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语文教学必须根植于民族土壤
语文论文之语文教学必须根植于民族土壤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过巨大贡献,是世界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教学,由于其母语教育的特殊性,它比其它学科肩负着更大的使命。对小学生来说,是人生的起步阶段,是建立民族情感、传递民族思想,培植民族特质的最重要的起萌阶段,这个时期的教育,决定着一个人能否真正成为民族人的关键阶段。如果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世界人,首先他就必须是一个合格的民族人——中国人。 我们欣喜地看到新的课程标准把学习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到重要的日程上来。新课标明确要求“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放文化智慧。”新教材把体现我国民族文化精华的一些古诗、古文、精典文章和名言名语编入阅读训练内容中。但是笔者,以为仅仅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把它作为一个系统文化工程,进行科学规划,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民族文化的氛围。 一、编写补充教材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在其数千年的发展中,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谐统一的博大胸襟,崇德重义的高尚情怀,勤劳勇敢的质相秉性等等,这些基本价值理念是贯穿始终的,淋漓尽致地体现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 读一本好书或者是一篇好的文章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为了让小学生(幼儿园教育也可以尝试)能够受到民族文化的滋养,一定要编写比较丰富的、适合小学生诵读的校本读物。教材编写要体现出三方面的内容。 1、所选的内容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如唐诗宋词、《三字经》、《增广贤文》、先秦诸子百家和历代经典之作、名言名语、古今名联、以及近代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文章可以是精短而浅显的原文,也可以是经过艺术加工的,适合儿童阅读的现代文。 2、所选的内容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许多学者认为,中华民族近代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主要是因为历朝历代儒家对科学技术地漠视。英国著名学者坦普尔出版的《中国—发现和发明的国度》。他介绍了古代中国的100件发明创造,称之为100个“世界第一”。他认为除了人们熟知的四大发明外,现代农业、现代航运、现代石油工业、现代气象观测、多级火箭、载人飞行甚至是蒸汽机的核心设计等等,许多现代工业革命的产物都源于中国。令人悲哀是,这些发明创造不仅没有得到发展和运用,连知道它的人少之又少。因此在编写校本读物时,要有意识的突出中华民族在科学领域的探索和贡献。可以从《开工开物》、《梦溪笔谈》、《家政全书》、《水经注》等科学著作中选取一些经典的文章,把它们改编成通俗易懂的儿童读物。 3、所选的内容要助于激发学生勤学奋进的精神。如介绍儒家鼻祖孔子、伟大的兵法家孙武、发明造纸术的蔡伦、数学家祖冲之、天文学家张衡、火箭专家钱学森、物理学家杨振宁等等众多古今伟大科学家的文章。内容要以描述他们刻苦学习和执着探索以及在事业上做出伟大成就的故事为主。 二、开设“大语文课” 所谓“大语文课”就是以学习语言文字为平台,了解体现祖国文化特点的,认识众多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文化有丰厚的底蕴,它不仅是表现在有浩如烟海的文学创作上,也表现在其它的艺术表现形式上。除了人们知道的中医、国画、京剧、武术、书法、中国象棋、等等国粹之外,还有剪纸、刺绣、泥塑、茶艺、瓷器制作、蜡染等等许多人们不熟悉的或者是不知道的艺术表现形式。实际上,做为一个有悠久文明历史、深邃文化底蕴的大国,可入选国粹之列的艺术瑰宝的确是太多了。 在语文课上以学习介绍中国文化的作品为载体,使学生不只是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民族文化,更重要的是亲自参预这些艺术形式的再现过程。如阅读有关相声的作品,就让学生演一演相声片断,也可以让学生写一写相声片断;阅读介绍中医的作品,就可以指导学生做一做医生,开一开药方;阅读介绍剪纸艺术的作品,就可以指导学生练习一下剪纸的方法,创作一些自己喜欢的作品。同时,也可以结合教材,让有在民族艺术方面有天赋或者是受到专业培训的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激发更多的学生热爱祖国文化情感,培养他们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艺术的兴趣。 “大语文课”也包括多种形式的语文兴趣活动。活动中首先要向学生介绍有关民族艺术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的学习内容。第二步,把相同爱好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根据选项阅读有关的书籍或者从网查询有关的资料。第三步,投师学艺。在老师或者家长(在这方面家长的资源是非常丰厚的,可以聘请家长做辅导员。)地指导下,进行实践操作。第四步,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览和表演赛。在比赛中不仅要看学生表演技能的高低,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有关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通过读一读、做一做、比一比、说一说、听一听、看一看等学习方式,让学生的身心得到一次冼礼。 三、在生活情境中学习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走出教室,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生活,走进社会是当代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德国思想家胡塞尔认为,只有感性的、生动的、丰富的生活世界,才能满足人在理智、情感、意志等多方面的发展的基本需要。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在世界文化历史文明遗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管是山南海北,还是地角天涯;无论是一个城市,还是一个村庄,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可以使学生全方位地认识和了解祖国的文化。 指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① 要选择感兴趣的专题研讨内容。有目标才会有动力,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调查精力才能集中,效果才会显著。课题内容可以是历史、文化、地理、考古、建筑、书法、绘画、天文、农业、制造业等具体的行业和学科,也是可以是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②要选择人文性比较强的,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地点进行调查、走访、收集资料。③要选择相关的文学作品和文字资料进行阅读。发挥文学作品的平台作用,在游览和社会调查中是至关重要的。活动前阅读可以增加感性认识,储备相应的知识量;活动中就能情境相融,产生心理上的共鸣,避免走马观花;活动后阅读可以使学生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提高学生再创作的质量。④要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学习语文方式不仅仅是读文章、写文章,像摄影短文、手抄报、文化沙龙、写调查报告、写建议书、写广告语等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创作形式。 由于目前条件的局限,学生不可能有更多的出外的机会,因此,我们可以发挥互连网的优势,让学生在虚拟的生活情境中,更多地接触自然和社会。建立虚拟的生活情境有二种方式,一是根据要学习的内容,老师把相关的文字、视频、声音、图片资料,以及CAI教学软件制作成专题学习网站,营造出一个比较完美的、真实的生活情境提供给学生,让他们欣赏、交流和评论。二是根据要探讨的课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建立个人网站、网页或者是文件夹,把相关的资料收集在自己的网页和文件夹中,然后同课题的伙伴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大家可以共享资源,交换观点,发表自己的作品,公布个人研究成果。 当今时代,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个民族都是在相互交融和借鉴的过程中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石教育——小学语文,不只是要让我们的后代讲好民族语言,而且更重要的让他们在情感、价值观、思维都要打上鲜明的民族烙印。让学生根植于民族文化,是民族赋予我们的责任,是世界赋予我们的责任,同时也是全人类赋予我们的责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