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心得)之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创造课堂情境,提高教学的效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创造课堂情境,提高教学的效率

数学论文之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创造课堂情境,提高教学的效率 ‎ ‎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创设积极有效的课堂情境,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作者结合自己课堂教学实践,就如何创设生活化、趣味性、实践性的课堂情境,以及创设开放的、富有探索性的课后问题情境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探寻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创设有效的课堂情境,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  关键词:课堂情境  提高效率  新课程 ‎  1 概述 ‎  传统教学设计侧重于“教”的设计,尤其数学教学,非常注重事实与原理的传授,轻知识有用性体验的观摩和学习。传统教学设计纵向主要指向教学环节的设计,横向则专注于内容的逻辑编排,教学法则的规范,教学方式的选用与设计。这种教学设计的核心在于教学行为的设计,淡化学习行为的设计。在此导向下,数学教学就成了“讲话——听话”式的单向传授式教学,并且更多的内容在讲授者能有效地完成“讲”的任务,至于“听”的效果不是教学设计的实质目的所在,由此而产生缺乏“交流对话”的课堂强迫教学式氛围。这些与数学新课程理念相违背:新课程重在“以人为本”,课堂是学生的,要充分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  要实现新课改的目标就必须摆脱传统教学设计痼疾,而其中之根本在于对数学教学价值与每个学生发展的关系的回归。教学设计应当是学生发展的“学程设计”而不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教程设计”。因此如何创设丰富的课堂情境,提高教学效率,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人人学有意义的数学是我们一线教师值得深思的。‎ ‎  2 创造有效的课堂情境 ‎  结合切身教学实践,就如何创设生活化、趣味性、实践性的课堂情境,以及创设开放的、富有探索性的课堂问题情境,提高学习效率等得到以下几点经验,希望能与同仁共勉。‎ ‎  2.1 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 ‎  新课程强调教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回归生活。理论来源于实践,也最终要回归到实践,课堂就是理论回归实践的最好场所。让课堂的教与学和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现代课程理念里,课程要面向社会生活实践:一是课程内容要面向社会;二是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要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培养学生把生活中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构主义教学论明确指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高效的。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学习,能迅速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会认识并建构自己的知识库。‎ ‎  如浙教版九年级上《3。1圆》中,教师首先给出一副动画播放,画面中两个人,一人骑的是常见的两个圆轮子的自行车,而另一人的自行车则是前轮为三角形车,后轮为正方形,虽然骑圆轮子自行车的人后出现,但是很快骑出了我们的视线,而骑着异常轮子自行车的人则是大汗淋漓却事倍功半,不到30秒的简单动画,能让学生对圆有了非常感性而深刻的印象,胜过教师半堂课独角戏式的讲解。然后再连续展示生活中的圆的一些图片,导出课堂的主题;紧接着再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圆的应用实例。在这样的时刻,假如教师提出要总结圆的特点,让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利用圆进行“发明创造”,大概不亚于掉在牛顿头上的苹果,也只有这样,才是真正领悟了新课改的深意所在。‎ ‎  课堂是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地方,而不仅仅是老师谋生的职位。再如浙教版九年级上《4。1比例线段》中,设置“你知道芭蕾舞演员跳舞时要掂起脚尖吗,为什么?”‎ 在学生纷纷嚷嚷猜测各种原因后,教师公布谜底:指出这是黄金分割的科学原理,那么什么是黄金分割呢?或许芭蕾舞演员是遥远的,那么教师可以再准备几条皮尺,让学生们相互量同桌的身材比例,并以肚脐为界限,计算整个身高与下半身的比例和下半身与上半身的比例,将这些数据在黑板上规则排列,可以发现大多数数据非常接近一个比例值:0.618,这时候,如果再加上脚的长度就更加接近这个值,所以才有芭蕾舞演员要踮起脚尖。新的课堂上,摆脱线条和绳索,让黄金分割变成我们的身体,从此引出本堂课的内容“比例线段”。这时候的黄金分割是美丽的标准,谁还能忘记得了呢!当然,在这样关乎学生尊严的测量中,所量取的数据应该是匿名集中的,否则伤了学生宝贵的自尊自爱,就要得不偿失了。‎ ‎  这样一些生活中的情境,把课程内容面向学生的生活经验生动地展开,创设类似学生现实生活的课堂情境,使学生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打开学生的社会视野,让学生从枯燥的数学理论书本中走向社会,体会数学的社会价值。当学生们明白数学的社会价值后,就会以“数学的眼光”来看社会了,比如:圆圆的自行车轮胎让自行车跑起来,那么到底是大轮子跑得快呢还是小轮子跑得快?……‎ ‎  2.2 创设趣味性的课堂情境 ‎  创设目的明确、为教学服务的趣味性的课堂教学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建构主义课程论创始人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就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教师如能创设游戏、竞赛、悬念等趣味性的课堂情境,将新知识寓于其中,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有情有境有意义,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  如浙教版九上《3。1圆》中,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设置两个游戏:①投圈:假设一些学生正在做投圈游戏,他们呈“一”‎ 字型面对目标排开,这样的队形对每个人公平吗?你认为他们应当排成什么样的队形? ②为了使投圈游戏公平,现在有一条3米长的绳子,你能利用它来解决问题吗? 由游戏公平性入手,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 ‎  再如上教版八下《运用推理的几何计算问题(第二课时)》教师创设了“哈利波特与几何魔幻城”这样一个有趣的课堂情境,在课堂上播放哈利波特中的片段,让学生整堂课都在与哈利波特一起历险,在魔幻城中设置一个个障碍,让学生去攻克去解决,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提出课堂中需要表达的中心理论即可。从课堂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达成方面来看,这个情景的创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情景的创设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 ‎  2.3 创设实践性的课堂情境 ‎  从哲学角度讲,活动是人的存在形式。形成活动的基本属性就是主体参与,主体参与是新课改后教学活动的基础。创设实践性的课堂情境,更有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去学习。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通过动手实践过程,增进学习的乐趣,进而掌握基础知识和和应用和基础知识的技能。如浙教版七下《全等三角形》中,师:“请大家拿出我们准备的硬纸板,和我一起做。”教师先出示两块硬纸板,在一块纸上剪出任意形状的一个三角形,再利用这个三角形,在另一纸板上延边画出线条,剪出另一个三角形。“‎ 请大家观察,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特点?”这个情境中,学生对于全等三角形的认识是通过动手实践来完成的,学生动手实践中掌握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主动参与的过程。‎ ‎  2.4 创设开放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 ‎  问题的提出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没有探求解释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的欲望。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逻辑发展的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学生学习同样必须重视问题的作用,所以新课程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个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要创设出精彩的问题空间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  (1)扣紧教学目标设计问题。把教学目标问题化。如《三角形一边的判定定理》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四个问题:(1)让学生自己从例子中找出能反映三角形一边判定定理的内容。(2)最能突出问题本质的图形是什么?(3)通过总结规律,找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4)从三个图中观察逆定理是否成立,巩固和加深对定理的认识。‎ ‎  (2)设计探索性的问题。探索性的问题注重对过程与方法的研究,问题要产生火花。设计问题要尽可能与学生生活实践产生某种联系,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如北师大七下《月历中的方程》教师从学生日常最常见的月历出发,提出了“圈出一个竖列上相邻的三个日期,把和告诉我,我马上能说出这三天分别是几号”这样一个有趣味性的问题。学生被问题的快速解决激发起好奇心,乐于去积极思考、寻求解答。此时,教师并不是包办代替宣告答案,而是抛出“仔细观察日历上的数字,尽可能多地发现其中数字间的关系”,暗示规律藏在日历的编排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适当的场合还可以提出“你还能解决哪些新问题?”的要求。整个问题极具有开放性,促使学生去思考并加以解决。‎ ‎  (3)在关键点、疑难点、障碍点上创设问题情境。如浙教版九年级上《3。1圆》中,“这样的队形对每个人公平吗?你认为他们应当排成什么样的队形?”这样的问题非常生活化,容易使学生得到感性形象,在脑海中产生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是问题的关键点。浙教版七上《轴对称图形》中用“同学们你们检查过视力吗?检查视力时,医生经常让被查人通过对面的镜子观察自己上方一张视力表,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来设问,这是教师在疑难点上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圆》中如何使游戏公平是学生在学习中的障碍之处,“为了使投圈游戏公平,现有一根3米长的绳子,你能利用它来解决问题吗?”由此引导学生破除障碍。‎ ‎  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动手动脑感知数学。操作活动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更有利于引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创设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即恰当地提供诱因激凝、引思、激发自主探究,体现探究发现的学习轨迹,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去感知问题,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经历一些过程,加深对数学知识的体验和理解。只要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积极努力地去创设各种教学情境,使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能提高,自主参与,积极探索的意识就会增强,创新思维能力就会得到发展提高。‎ ‎  3小结 ‎  面对新课改,改的不仅仅是课本,还有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数学教学上,良好的课堂情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课堂应该生活化、趣味性、实践性,课后的问题应该具有开放性、富有探索性。‎ ‎  参考文献:‎ ‎  1、S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  2、S关文信。新课程历年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 ‎  3、S黄宁生。经典教学案例与创新课堂设计。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12月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