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心得)之浅谈历史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心得)之浅谈历史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

历史论文之浅谈历史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 ‎ ‎  [摘要]: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是教育界目前关注的热点。本文从中学历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中学历史教师应改变传统观念、培养创新思维精神应注意的问题等几个方面,浅谈培养中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精神。‎ ‎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   创新思维精神 ‎  历史作为一门社会学科是对既成事实在不同时期,从不同阶级、不同立场、不同理念和不同角度出发的重新审视。也正是因为如此,历史学科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而显示出丰富多彩的画面。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就不能一味依据教材结构和教材已吸纳的观点,照本宣科地给学生讲解,因为这样做能把鲜活的历史知识在教学的磨堂里磨碎,根本无法实现新的消化吸收。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教学的批判性,使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被思维定势所困惑,而是要突破陈规,对已有的知识、材料进行充分发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  一 ‎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历史教师在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摆脱“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等方面,任重道远。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历史教师的自身水平亟待提高。‎ ‎  首先,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做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能够随时了解和掌握历史专业内容发展变化的脉络,在更高层次上驾驭教科书,而不是照本宣科地使用教科书。‎ ‎  加强历史科研意识,培养历史科研能力,应该说,对于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来说,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尽管如此,中学历史教师也应该知难而上,为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而努力。正如中国人民大学附中高级教师李晓风老师所说的:“大部分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的最大问题,就是在大学毕业以后,就中断了系统的专业学习和知识更新,随着教学年岁的增长,知识日益陈旧,只剩下与中学教材相关的知识,这种情况严重地制约了中学历史教学的水平,制约了素质教育目标的落实”,“一位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有追综历史学科学术动态和学术研究的能力”( 何成刚:《我的教育观--李晓风老师的实践与探索》,《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年第2期)。看来,一位中学历史教师所具有的综合素质中,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是第一位的,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和保障。很难想象,历史综合素质差,创新能力低的教师能培养出创新思维意识强的学生来。‎ ‎  其次,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所固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历史教学观念。从本质上说,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发展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是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的。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研究性学习的推广,教师的主导地位更应该体现在引导学生对已有的结论进行重新的审视,创造出全新的情境,从而把握历史真正的内涵,使之变得鲜活。简单说就是: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不要把自己当作权威的化身,应该是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而不是压制学生的见解。即使学生的想法非常的离奇,教师也不能简单粗暴地否定,而是要大量引导的工作。历史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发表的见解,即使其中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成份,也应该看到其中蕴含着创新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观点和看法,然后以耐心认真的姿态予以回应,创造出民主平等的活跃气氛。‎ ‎  二 ‎  具体到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创新思维精神的具体培养,我想应注意以下两点:‎ ‎  第一,我们强调创新思维精神,并不是说中学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相比,是处于次要的地位。如果脱离了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那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授历史基础知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并重的,更无主次之分。轻视历史知识的传授而专注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最终将会使创新思维意识的训练流于形式。只传授历史基础知识而忽略创新精神的思维训练也违背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初衷。其实,学生历史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必须从搞好历史基础知识的教与学入手。‎ ‎  第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从本质上说,即培养学生形成自己在接近客观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对历史现象的一点认识,而不是去死记模式化的固定结论,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僵化定势,展开思维飞跃的翅膀,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寓论于史,史论结合。在这里,教师不仅要具备批判精神,更要有批判能力,要对现行教材已吸纳的观点,用与时俱进的观念认真审视。甚至要批判性地分析和探究,以便让学生随着教师的思维而活跃,培养学生更敏锐的思想理念。我认为,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 ‎  (1)历史教师先对长期流行的结论(一般为历史教科书的结论)进行分析,探究此结论是从哪个“角度”、或“视角”得出的,并启发学生,分析历史现象不应该拘束于某一个固定的角度或视角,而应该是多角度多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或视角看待历史现象,自然会得到不同的历史结论,然后帮助学生自己去评价、完善结论。‎ ‎  对于一些定论的论证,有时还可以继续延展,顺藤摸瓜就会有新的收获或发现。也就是说给学生授之以鱼的时候更要授之以渔。陕北人杰地灵,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文基础,使当地人,尤其是学生引以为荣,津津乐道。抗金名将“绥德的汉”韩世忠,在原籍既有许多优美的传说,又有他雄健英武的雕像,雕像台基上还有一位领导人“民族英雄”‎ 的题词。此提法和评判给学生有一种误导。因为金政权是女真民族在12世纪初建立的,它与宋王朝之间的战争,只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纷争,只能称抗金英雄。如称他为“民族英雄”,既不利于民族团结,又给他国以口实,实在不妥。明末农民战争的领袖李自成,一般教材和著作中均说他是陕西米脂人,似为定论,殊不知建国后的区县重新划分,李自成的原籍已划归横山县,故为今天横山人。至于李自成的最后归宿,一说他转战至九宫山遭地主武装袭击,壮烈牺牲。一说他出家为僧,隐姓埋名。亦说他偷返祖籍,不一而足。对此,只是点到为止,如此可留有悬念,让学生据已有材料和相关传说,去发掘结局,或许会有更精妙之处,既有探究,又有创新,一棵史学嫩芽会破土而出!‎ ‎  (2)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质疑的精神的培养是培养创新思维精神的前提。一般来说,创新型人才的人格特征有三个:即思维不被已有的结论所束缚;不相信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不屈服专家学者的权威。鉴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对传统固定的结论进行一定的分析探究,看其是根据何种原理或理论推理出来的,这个理论是否严谨,是否完善,是否“放之四海而皆准”,从而使学生对历史知识能够批判性的理解并接受。‎ ‎  例如,中国古代史上有几次比较清明的统治时期,还有封建王朝建立之初的政策调整,一般是以开垦荒地、人口增长为其主要表现。毋庸置疑,在古代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垦荒能缓和因土地兼并而激化的社会矛盾,也可以稳定社会经济秩序。但从长远看,它破坏了农业的生态环境,加速了土壤的沙化进程,造成了水土流失,甚至引发了水资源危机,可以说是一种竭泽而渔的政策,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其中最典型的事例就是新疆的罗布泊地区。东汉时人们曾在此垦荒屯田,楼兰古国兴盛一时。可时至今日,这里“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可以说是大自然给人类的残酷报复。由此可见把垦荒当作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是一个理念上的错误。至于把人口的增长当作经济繁荣的表现更是错上加错。一般教材把“开元盛世”当作唐王朝繁盛的标志,其重要的表征之一就是人口比唐太宗时增加了3倍。而事实上,人口的增加往往是因为政策宽松,隐瞒人口现象减少,或者是没有发生大的疫情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这种认识给人感觉至深之处,即人多就是繁荣,可实际上人口的增加,往往是社会走向衰落的前奏,因为毕竟人少好吃饭,更何况是古代!‎ ‎  批判性教学,更要倡导研究性学习。把现成的东西拿出来解剖可以得出更为直观的结论。也可以中西对比,赫然在目。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康乾盛世”,一般史家对此都乐此不疲。但只要与世界史上同期的英国相比,我们实在感受不到些许的快慰。从经济上看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而我国则是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从政治上看,英国已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君主“统而不治”,但我国仍在加强君主专制统治使政治更加腐败。从思想上看,英国已出现了洛克的“三权分立”‎ 学说,而我国还在大兴文字狱。由此可见封建社会末期的种种端倪,“盛世”的背后危机四伏,落后就要挨打的底子已经铺就。在中国近代史上,多年来一直把义和团运动当作反帝的英雄创举,说它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但只要细究其详不难发现义和团运动中的种种弊端。从义和团的起源看,最初仅为“反清复明”的狭隘民族主义和从事“刀枪不入”的练武活动。后来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又具有盲目排外性,且放松了对另外一个敌人--清政府的警惕。从行动上看,只要是“洋人”就一概拒之,故可以放火焚烧不是八国联军的荷兰、比利时、西班牙的使馆,显而易见,这是农民阶级的狂热性和破坏性。从理念上看,其散发的揭贴“毁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针对和破坏的是近代科技。从后果看,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清政府与11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社会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可见作为救国运动尝试的义和团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远比其正面作用大得多。‎ ‎  批判性应用于课堂当中,既可合理利用已有知识和材料,又可合理分析已有结论。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思维,也能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把握历史跳动的脉搏,领略历史学科真正的魅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开拓创新思维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东西,充实课堂,让学生得到课本知识的同时,再得到一些学科能力方面的知识,为学生以后进一步发展奠基。‎ ‎  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都是旨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教师应起到十分重要作用。鼓励学生发表历史见解和心得体会,绝不等同于鼓励学生天马行空的胡侃,或者鼓励学生追求标新立异的“一家之言”,归根结底,教师不但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活动中闪亮的火花,并给予表扬,而且还要剖析学生头脑中不正确或片面的见解,并帮助学生发现错误,最终找到正确的解答;不但要对学生的发言做一个细致的总结,而且要使学生认识到,总结并不意味着思维活动的终结,而是继续深入思考的开始。通过一系列的思维训练活动,使学生意识到,创新在本质上说就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或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研究向前推进,或者对前人不正确的认识加以纠正。‎ ‎  培养中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精神,尊重学生主体参与的地位,让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起来,对于改变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窘境,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良方。然而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智慧潜力过程,则是一个浩大的长期的工程,它需要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中学历史教材编写者以及具有创新思维精神主体的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对此我们是有信心和决心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