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2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 新时代对人民教师的要求
新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 新时代对人民教师的要求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新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 新时代对人民教师的要求 教师,以教育为生的职业。这个职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新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新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 在教育逐步走向现代化的新时期,社会呼唤教育,教育呼唤名师,学生渴望名师。。名师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概念,其含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深化。传统意义上认为,名师是指在教育界影响广泛并拥有知名度和追随者的杰出教师。通俗地说就是学生最喜爱、家长最放心、同行最佩服、社会最敬重的教师。他们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楷模、科研的能手。但是,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教育走向现代化的新时期,社会希望名师具有与时俱进的素养,尤其是名优教师的师德素养也要与时代合拍,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教育,学生,家长,社会都对教师群体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做到师德与时俱进,才能真正成为新时期的名师。 一、理念应与时俱进 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是知识剧增的时代,科技兴国,关键在教育。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提高国民的素质是教育的根本,会做人、会学习、会生活、会劳动、会创造,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所以教师的思想道德理念也必须与时俱进: 1、敬业思想要与时俱进。敬业思想除包括原有的意思之外,还应赋之于新的内涵。具体讲,创新教育是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面对这场革命,教师应树立具有改造社会的精神,实现理想社会的历程的思想。所以新时代的敬业思想,更多的是指教师本人是否具备了创新教育的本领,在教育这个神圣的岗位上是否称职。要达到这种重新定位与勉励的境界,就应该使每一位教师树立起三感精神:使命感、危机感、紧迫感。只有教师自身感到所从事的事业不仅崇高而伟大,而且承担着一种特殊的使命时,重新定位的思想才会出现,随即也才会有一定的危机感、紧迫感。何为危机感?危机感就是认为自身随时都会有被时代发展步伐所抛弃的危险。紧迫感是在危机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紧跟时代,为创新教育而不懈努力,增添新本领的信心和决心。总之,敬业思想既是一种教师自身对事业的热爱与追求,更是一种对事业的重新定位与自我勉励,两者结合,才是创新教育中敬业思想的真正内涵。 2、爱生感情要与时俱进。爱生,随着时代的变化应该在内涵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创新教育的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参与性、民主性。要实现这一目标,对学生的关爱仅是基础,较强的爱生情感,才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手段。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认为的那样: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爱生情感的另一方面就是希望所有的学生都成才,教师的爱又必须升华成一种一视同仁、不偏不依的爱,做到对每一位学生负责,用现代教育的手段发掘每一学生的个人潜能。此外,热爱关心学生必须以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为基础。这不仅是教师做好育人工作的前提,也是必须遵守的教育法规。 3、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研究教育规律、研究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教师要博学多闻,求真务实、不断学习、勇于探索。教师要以对国家、民族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自觉主动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教育思想,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 4、教师必须树立师生平等的学生观,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互助的同志式的关系。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一方面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帮助教师教学。以情育人,热爱学生;以言导行,诲人不倦;以才育人,亲切关心;以身示范,尊重信任既是教师的道德行为准则,又是教育的艺术。 二、师表应与时俱进 教师师表形象,就是教师的思想、道德、业务、作风、礼仪等素质综合的外在表现,是广大学生和家长对具体教师的印象和评价,这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既有外在的表现,又有内在的内容。新时期,教师要从书斋、教室、学校走出来,结束那种自我封闭、自我满足、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状态。除具有传统的积极的师表形象外,还要展示给学生一种具有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合作的人际关系的师表形象。 1、 科学态度。科学需要创新,反之,要进行创新必须具有科学的态度。创新不是蛮干,更不是对原模式的改头换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需要教师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授课模式,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路,走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路。这样,才能不断更新教育思想,更新教育内容和方法,调整教育结构,遵循教育科学性和前瞻性原则,实现创新教育的理想化目标。总之,教育科学的态度可以使人具有教育科研的能力,而教育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更能促使教师教育科学态度的不断完善。教育科学态度是教师师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2、创新精神。学生的创新精神得益于教师的培养,只有教师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才能影响学生,学生的灵魂里才能不断渗透着教师创新的人格魅力,血液里才能流淌着教师的创新教诲。为此,魏书生同志曾响亮地提出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要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新的能力。另外,创新教育决定着教师的工作必须具有全面的创新性,包括教育思想的创新、教学目标的创新、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评价与管理的创新、人际关系的创新等等。创新精神不仅是一种精神状态,更是一种智力特征、人格特征。 3、合作人际关系。这是教师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主要指教师自我与同事之间、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存在着若干社会关系。在实行创新教育的今天,就应该把处理好各种关系升华为合作意识。教师之间合作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所追求的是合作的效益,要突出效益,就必须突出三力: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向心力是目标一致的意思,强调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向着共同的目标齐心努力,共创辉煌;凝聚力是指一种合力,表现在教学中它既是一种互补,又是一种整合。通过长期的互补与整合,达到个体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战斗力强调的是个体之间能量释放的强度,也就是说,合作过程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科学的合作方法,同时还要能够表现出合作的强度。三者合一,就是教师之间合作意识的最佳状态。合作意识的另一方面是教师自身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对此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为平等尊重、协调沟通、互补共育。平等尊重指教师与家长处于平等的地位。平等尊重是教师自身与家长合作的基础。协调沟通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双方应对孩子共同负责,决定了教师与家长合作的客观要求。在两者的协调与沟通中,教师自身应该起主导作用。互补共育是讲两者之间应共同承担教育任务。总之,教师自身与家长的合作意识在创新教育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新时期,我们应把教师要处理好各种关系当作师表的基本组成部分。 只有教师师表中包含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合作的人际关系,才能培养学生们科学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及合作的意识。 三、素质应与时俱进 应试教育下的教师,基本上属于记忆型、传授型,或知识再现型,也称应试型。他们机械、呆板地把过去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灌输给学生,妨碍了各种人才的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教师素质,既包括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素质,敬业爱岗的职业道德,也要求教师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接受培训,充实和更新知识,提高水平和能力,成为教书育人的专家和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复合型人才。 1、科学文化素质。21世纪要求教师除了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必备的现代教育理论以外,还必须具有较广博的现代科技知识、人文知识和美学知识。教师在继续进行学历教育的同时,必须与时代同步,打破传统的知识结构,不断调整、更新、丰富、充实,以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2、能力素质。新型教师除具有传统的教学能力、教育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外,首先还应具有自我心理调控能力。自我心理调控能力是指教师能够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创新,摆正自己的位置,善于与他人交往等。其次是创造能力,就是善于求异创新,敢于对已有的界定、理解、诠释提出质疑,在新旧知识更替的交叉点上,把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结合起来,用新知识、新观念、新方面代替旧知识、旧观念、旧方法。大胆改革已经落后的教育教学模式,并不断地运用自己的技能和机智,为每个学生提供发挥创造力的环境。另外是综合再现能力,就是把现代的科学文化知识,结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基础、社会经验、接受程度,加以综合、筛选,概括性地再现出来。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教育设施和教学媒介,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里,自主地能动地学习,促进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 3、身心素质。新时代的教师的身体和心理应是和谐发展。健康的体魄是一切素质的载体,有了良好的体质、充沛的精力、坚韧的耐受力,才能承担繁重的教育学者任务。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在注意加强自身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修养的同时,教师应注意加强自己的个性修养。教师的个性不仅影响学生知识的学习、智能的发挥,而且影响他们品德的形成和人格的塑造。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尊重、陶冶学生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无任何个性特色。 师德建设,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教育课题。师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还必然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时代不同,师德的标准也不同。由此看来,师德有其独特历史的发展性。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走向深入的今天,改革开放的浪潮不断冲击着教育领域,使我国的教育改革在近几年来以其迅猛只有与时俱进的搞好师德建设,才能推进创新教育的深入发展。 新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 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新要求 以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使命担当,坚持三个牢固树立、四个相统一、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新要求。 三个牢固树立 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 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做出贡献。 四个相统一 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四有好老师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四个引路人 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新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 3月18日,书记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人文素养、知识涵养等因素直接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立德修业铸魂育人守正创新,这也是书记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 立德修业是思政课教师的立身之本 天地之大德曰生。人生不朽的最高的境界是立德有德、实现道德理想,其次是事业追求、建功立业,再次是有知识有思想、著书立说。其中立德居于首位。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有德之师则是教育发展的灵魂。 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现实生活,既是一种价值的回归,也是展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所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事业,就是道德和情感的事业,是教师的一种德性实践。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生态的关键因子,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虽是依靠其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等体现,但归根结底还是依靠教师的德性所指向。思想政治教育来源于实践,教师将教育实践中的经验经过系统梳理、总结、深化,上升为理性认识,对规律的把握,对科学的认知。因此,思政课教师的德性的养成,根植于个人内心修养,最重要的是个体在教育实践生活中的认知体验与反思平衡。 立德树人就是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到崇德向善的学校生活实际之中,培养以人为本的向善之德、勤劳质朴的奋进之德、心忧天下的家国之德、清正廉明的为政之德、崇尚自然的生态之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天地之间人为贵,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在人格培养上的传统就是学做人,正人与行理相统一。书记总书记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这六要,正是对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有德提出了明确要求。 思政课教师的立德修业,必须涵咏于所处的历史传统与社会文化的肥沃土壤中,必须融入我国传统教师伦理文化体系,它要求教师要秉承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文化宗旨,具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意识。这意味着,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是个爱国主义者,要心怀天下,能够善于吸取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其次要以德立人、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坚持知行合一,通过自己的道德努力,成为大众的人格典范与可信、可敬、可靠的有德之师。这也是教师职业伦理追求的永恒精神价值。为此,思政课教师要以一颗赤子之心,具有为学生、为学校、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着想的良知和文化自觉,明确自身的道德责任,以身示范。 铸魂育人是思政课教师的神圣职责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思政教学做的是铸魂育人的工作,思政课教师的使命和任务就是铸魂育人。青少年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课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种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这就是我们铸魂育人的重大使命。 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是完善道德主题的主要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自我塑造相结合,正是为促进社会发展提供积极的主体基础。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书记总书记强调的这八个统一为思政课教师如何铸魂育人指明了科学方法。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思政课本身就责成教师要坚持终身学习理念,孜孜不倦提高自己,做知识的认知、评价、决策与实践的创胜者,与学生共享生命的资源,做道德、审美与信仰的创胜者,与学生同构生命的希望;做交往、历史和文化的创胜者,与学生、学校和社会共成生命的网络。只有让思政课情真意切、发自肺腑、激情澎湃,才能为学生成长成才亮起引路明灯、把学生引向正道。只有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讲台主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用好网络新课堂,通过故事讲道理、通过道理讲价值、通过价值讲认同,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才能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守正创新是思政课教师的发展动力 守正是要坚守正道,把握事物本质、遵循客观规律;创新是指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大胆变革、推陈出新。守正是根基,创新是源泉,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守正就是牢牢守住价值引领的初心,创新就是要以增强思想性、理论性为改革创新的根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教学受重视程度之深、建设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教学质量和效果明显改善,但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思政课的内容有待与时俱进、方法有待改进、实效性有待提升等。好的思政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尤其是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环体发生变化之后,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的重要内容。 思政课教师只有用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坚守思政课教学的价值追求、推动思政课教学的方式创新、遵循思政课教学的内在规律,才能实现思政课教学的教学相长。为此,思政课教师一方面要解决好思想观念上坚持什么、反对什么的关键问题,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勇于激浊扬清、扶正祛邪。另一方面要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质疑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等方面的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努力打造学生想听爱学的好思政课,努力做一名乐为、敢为、有为的创新型教师。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