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心得)之人格 传统 创新——浅述美育的精神及民族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美术(心得)之人格 传统 创新——浅述美育的精神及民族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美术论文之人格 传统 创新——浅述美育的精神及民族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 人格   传统   创新——浅述美育的精神及民族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东莞市大朗一中  黄得平  曾 川 鲁迅曾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出的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光”。在中国的文化里,文艺体现人的品格,人与艺术是不分家的,天地人为一体。古人造字即可找到直观的解释,三口为品,表示舆论,删去上面的口,就近乎骂。忽视人格的艺术,对于人类终究是荒谬的。文人画强调的人品、学问、才情、思想是从传统观念“成教化,助人论”与重视文化素养观念的综合角度立论的,其追求的是一种人格的力量、一种崇高的真、善、美之品格。一、     发扬美育精神,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人格,人性的优点应在青少年年龄段中塑造。毛泽东年轻时就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作为素质教育,我们的艺术教育注重人的精神品格追求更重要。现在的学生受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观的影响,偏重于物质享受和个人利益的追求,缺乏基本的公德、传统文化修养和精神文明的支柱。艺术实践以人为本,通过对社会、对人、对自然的审美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及对待生活的看法,有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建立。我们的教育发展到今天,国家教委为何要大力提倡减轻学生负担,加强素质教育呢?以往我们的教育培养出太多思维单一、有知识无能力的“人才”。中国有句俗语“磨刀不误砍柴功”,拿我们的教育来说,急着去“砍柴”的老师、家长、领导还大有人在,其结果是一部分学生厌学了,不愿读书了,怕了,一部分学生高分了也差不多变豆牙了,甚至有部分学生成了社会“三流九派”……当笔者问及一位办学很成功的校长如何办学的,其回答真痛快:“我们的教育不应分主、副科,全部科目都是主科,让学生快乐地学习!”。的确我们要快乐学习!先不管米卢“快乐足球”是否可行,在这外面的世界真精彩的社会,以快乐的学习收住学生的心,真太妙了!艺术活动本来就是热爱生活、关注社会、陶冶情操的活动,美术教育是治这“病”的大良方。艺术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是肯定的,大凡一个热爱生活崇尚真、善、美的人都不会去听“法轮功”的鬼话。当年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在今天更有深远的意义。笔者历年学书画的学生,平时心情舒畅专心练书习画,电视也少看,更不用说出去“玩机看像”了。正如我们教育部门的孙主任所说的“培养学生艺术的兴趣爱好,充分利用他们的课余时间,让他们不去接触不良书报、游戏室,不去参与不良行为,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说长远些,现代社会人们的休闲时间越来越多,我们的学生长大了,把休闲时间放在艺术爱好上,情操提高了,哪还会想到去参与那些不良的活动呢?同时,美术活动是最能培养学生个性的活动,以创造活动体现自身价值,培养自尊、自律、合作动机和自我激励的品质,培养自主意识和主动精神。    其实爱美乃人类的天性,当我们还是幼儿的时候,就喜欢东涂西画,那是种无意识形态的艺术活动。而通过艺术的教育,通过感性与理性、动脑与动手、艺术与科技、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等方方面面的塑造,在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让学生通过观察物象的形体、色彩、组合、疏密、虚实也就培养了他们观察事物的能力,通过对物象的分析理解、研究归纳综合出所描绘物象的一般规律以指导艺术实践,有利于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观察分析、综合掌握所描绘物象的形态、结构、情趣和布局后,将物象进行“表现”和“创造”,就培养了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从以上所述结论是:美术教育的“功能”是其它学科无法代替的,通过书画艺术的薰陶,对于青少年人格的塑造其意义是深远的。二、继承传统艺术,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中国文化里,关注人的品格;一个人的品格往往又在其文艺作品中流露出来,因而国画大师傅把石认为“中国绘画是中国民族精神的最大表白,也是中国哲学思想最亲近的某种样式”。中国人是把人当作物,人是自然宇宙中的一部分,如晋朝大书家钟繇论书谓:“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每见万类,皆画象也。”中国文化人钟情的是这样一种“天地人”‎ 一体的人生宇宙观,中国艺术从来就很少作自然广义的描写与再现,诗词、戏剧、音乐、绘画、书法、建筑、武术等皆然,而是用心于道、理、意、气、神、韵、趣、境、格、象的契合与传达,概括而言是抽象性强,主观性强,用孔子的话讲叫“随心所欲不逾矩”,用苏东坡的话讲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其本质上是诗化与哲思相冥合的。几千年的农业文明文化给后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必须珍视、继承下来,但是客观事物的发展是无限的。人类文化只有几千年,若同宇宙纪年相比不过是短暂的一瞬而已,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万年后回顾现在,后人认为我们的今天,还处于一个蒙昧的时代,事物发展永无止境,固步自封是不足取的,我们对待传统的正确态度是尊重而不迷信。中国绘画艺术,自古以来就注重人格修养的修炼,这与我们民族“礼仪之邦”的民族精神是息息相关的,故加强民族传统艺术的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至关重要。同时,这也是人格的升华、德育的升华,培养合格人才的良策妙方。三、改革创新思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创新是艺术的灵魂,艺术可贵于创新,中国画相当数量一直在重复中国文化的过去,程式化的千人一面。“国粹”——中国画走得太累了,回头看千年前的“国画”:敦煌壁画,再看看小朋友画的“国画”真是让我们“开心颜”、轻快自在而愉悦,艺术创作之心境正需如此——从容自如。但在我们的教学中,程式化的“办法”太普遍了。的确,我们的传统太精绝了,我们普遍感到创新举步艰难。传统的中国画要保留下来,正如古装戏还是很受人们喜欢。中国画要创新、要开拓“现代戏”‎ ‎!其创新的取向是多维度的,仅就表现形式而言,应有三个切入点:一个是形式感,即包括形式构成与造型在内的画面视觉形式,点线面的整体结构;一个是色彩;一个是笔墨语言的白话化。此三项也是我们在教学中最易入手的,我们的学生形同一张白纸,可以轻装上阵,在我们的教学中真没必要太“劳累”自己,多给学生一点空间。形式,说白了就是点线面的组合,一种整体的组合。整体大方的原则乃我们的学生最缺乏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形式感和色彩是狭义中国画的弱项,中国画重笔墨、重意境,对形的重视不够,强化形式感,加强色彩表现力,看似属于表现形式的变革,其实背后蕴藏着现代的因素,在现代生活特别是都市生活中,我们每天耳闻目睹的是高大方正的现代建筑,急驰奔走的交通工具,规律化的机器制品,色彩艳丽、款式不断更新的服装,巨幅广告及辉煌闪烁的霓虹灯等,我们感受到机械、电力的强度、力量,现代交通工具的速度以及现代生活的快节奏等等,这是区别于古代小桥流水、渔樵耕读式的田园情调的现代感受,其中包括远比以前鲜明、强烈的形式感和丰富绚丽的色彩感。中国画的创新实际是中国画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途径,强化形式感与增强色彩表现力,笔墨语言的白话化也不可拒绝对中国传统美术的继承。传统笔墨语言的白话化,多用“日常用语”少用“文言文”。色彩语言是最具大众理解基础的“视觉日常用语”‎ ‎,所以也可能成为笔墨白话化发展的方向。儿童画、古代丹青系统、民间艺术等都大量地存在着笔墨白话语言的苗头。笔墨语言白话化意味着笔墨离造型的距离更近了,同时造型的意象化使其笔墨靠拢,以便更加适合于笔墨的表达。笔者认为无论怎么变形式也好,变造型也好,变神采也好,有一点是不变的,也就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气韵,正如我们党的统一大业基本立场—— 一个中国。从“五四”运动以来的近一个世纪里每一次的文化变革都对这门传统艺术提出非难,或要改造,或要抛弃、尘封,但每次都是潮头退后依然云消月明、水落石出——中国画还是中国画。历史是一面镜子,传统是发展的传统,历史的前进、文化的进程都如同我们用两条腿走路一样,一步步向前,向着文明、崇高、壮美的方向前进。在我们的历史发展文化的进程中有着太多的经验与教训。“五四”新文化运动在美术领域针对的是明清以来的文人画,其思想是进步的,而有一些改造过急了。我们提倡中国画要以创新意识继承前人,而不是全盘否定,正如一个婴儿在盆里洗澡,盆里的水不干净了,你要倒掉它,你总不可能认为盆里的都不干净,把婴儿也倒掉吧?    最后,借用石涛的一句话“笔墨当随时代”,不论用怎样的形式语言,艺术作品只有质量的高下之分,没有门类的优劣之别,可贵的是创新意识格调高人一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