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创新工作经验材料七篇与人才工作经验交流材料六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党建创新工作经验材料七篇与人才工作经验交流材料六篇

党建创新工作经验材料七篇与人才工作经验交流材料六篇 党建创新工作经验材料七篇 ‎【篇一】‎ ‎**依托“三级组织四级负责”的网格化组织体系,以党建引领各领域党建工作融合发展为抓手,推行“党组织+”“党员+”的融合党建“共同体”模式,实现了社区党建与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建互联互动、条块结合、共建共享、优势互补,着力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发展新格局。‎ 多领域联合组建,增强凝聚力。大力推行社区“联合党委”工作机制,制定《关于在全**开展百个驻区(包联)单位党组织千名在职党员到社区开展“双报到、双服务、双积分”工作的实施方案》,并及时对社区联合党委成员单位及相关负责人调整,根据社区实际和部门单位特点,优化整合优势资源,进行统筹利用。按照“工作在单位、服务在社区、奉献双岗位”的党员管理机制,引导全**85个驻区单位1306名在职党员向社区、向群众“亮身份”“亮承诺”“亮岗位”,自觉接受社区党组织和居民群众的监督,营造在职党员干部率先垂范、主动参与的生动局面。‎ 多渠道认领服务,提升满意度。社区党组织根据居民需求和党员工作岗位特点、兴趣特长,设置政策宣传、民事调解、民事代办等服务岗位,组织在职党员主动认领1—2个服务岗位,签订承诺书,明确岗位和职责,开展“社区服务-我承诺”“社区发展-我建议”“社区治理-我行动”等力所能及的服务活动,打造“八小时以外服务圈”。同时,围绕推动社区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化解社区突出矛盾等方面,组织党员利用工作之余参加社区志愿服务、主题党日等活动,有效充实社区服务力量。‎ 多方位摸排需求,注重实效性。积极组织在职党员、社区工作者深入到小区、楼院,采取入户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全面摸清辖区居民需求,建立需求清单,社区党组织积极与共建单位联系对接,建立资源清单20个,在分析汇总“两张清单”的基础上,社区党组织和共建单位党组织认领共建项目11个,签订《共驻共建》双向认领协议书,统筹解决各自实际需求和难题300余件。‎ 多层面反馈评价,强化组织力。社区每季度末公布一次党组织、党员个人到社区服务情况“积分榜”,同时依托全国党员管理信息系统、智慧乌里雅斯太云平台、微信公众号等载体,多网融合推动实现各领域基层党组织互联互通、活动开展全程纪实、工作成效全面展示、考核评价及时反馈,每半年、年终进行考核与评议,并把基层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服务工作情况作为党建工作考评和年度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确保在职党员自身优势得到最大发挥。‎ ‎【篇二】‎ 近年来,**以“深化组织覆盖、强化党员管理、细化惠民服务”为工作目标,大力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城市社会治理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成效。‎ 构建“**委—镇党委—联合党委—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组织架构,深化组织覆盖。针对“党员居住地分散、党员人数较多,不便于以社区为单位开展党内各项活动的问题”,将社区党支部升格为社区党总支,在居民小区建立组织关系隶属于社区的网格党支部,以网格化党建为切入点,发挥城市基层党建引领作用,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同时,在社区推行“联合党委制”,由**委常委兼任社区联合党委书记,社区党总支书记兼任联合党委副书记,辖区单位主要负责人兼任联合党委委员,通过联合党委联席会议制度每半年调度一次社区亟待解决的各项问题,保障组织架构充分发挥作用。通过不断理顺管理体制,形成区域统筹、多方联动、领域融合的城市基层大党建格局。‎ 规范“在册党员—流动党员—双报到党员”网络管理,强化党员教育。社区在册党员管理上,引导党员主动亮出身份、作出承诺,主动接受居民群众监督,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组织开展“我是党员我奉献”主题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社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流动党员管理上,依托网格员实地走访排查,在流动人口登记的同时,一并登记居民政治面貌,通过发放资料送学、结对联系辅导、全程跟踪督学,帮助流动党员开展学习,确保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双报到党员管理上,推行在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卡+在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记实册的“一人一卡制”,保证在职党员做到每年进社区至少参加1次社区党组织活动、认领1个“微心愿”、当1天社区志愿者、为社区建设提1条意见建议,有帮扶能力的报到党员可以直接联系帮扶1户困难群众的“4+1”任务,不断提升党员服务社会治理的能力水平。‎ 探索“党群服务中心—社区便民中心—三社联动”服务体系,细化惠民服务。以方便居民需求为宗旨,高标准打造党群服务中心、社区便民中心,全面承接居民群众的户口迁移、组织关系转接、子女入学、就业救助、疑难咨询等服务。自党群服务中心 成立以来,已为居民群众提供便民服务及办理业务1936人次,解决居民诉求277件,发放城镇低保金1090余万元、残疾人两项补贴40.5万元、高龄津贴90.7万元。以整合社会组织资源优势、社工人才专业优势和社区志愿者服务优势,建立完善的“三社联动”服务体系。截止目前,全**6个社区共有社会工作专业人才11名,引进社会组织7家、文艺协会14个,开展各类活动210余次,累计救助154余人次,救助金额达20余万元,切实发挥了社会组织在城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篇三】‎ 窗口单位的服务效能高低最直观的体现就是群众满意度。近年来,**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中,坚持以党员群众满意为目标,将党务政务紧密结合,49项党务业务进驻便民大厅,成立**县级党务政务服务中心,同步设立中心党工委,打造“心服务”品牌,用“五心”理念,以心润心、以心换心,凝聚组织合力,激发党员干劲,党员群众满意率达到98.6%。‎ 党建凝心,集聚干事合力。中心党工委从创新党组织设置入手,设立党性教育党支部,对**委召回的不合格党员,采取坐窗口服务、下基层代办等形式进行回炉教育、跟踪考核,拓宽了党性教育的载体和方式。同时,根据窗口设置、业务属性,设立了社会保障、市场准入、基本建设和公安交管4个党支部,由党支部对审批服务进行统筹协调,有效解决了推诿扯皮、互相踢皮球的问题,确保了各项服务高效便捷。同时,为充分发挥党支部堡垒作用和窗口党员的先锋作用,中心党工委创新推出媒介自学、平台推学、支部领学和工委考学“四学”模式,带动其他支部抓好学习教育,极大地提升了窗口党员的综合素质。‎ 管理用心,转变工作作风。以开展“三亮三比三评”活动为载体,通过亮党员身份、亮服务标准、亮服务承诺,广泛接受群众监督,让党员干部谨记为民服务的宗旨;通过比先进、比学习、比实绩,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通过领导评、群众评、自己评,从人员着装到服务行为,从办件流转到审批过程,对窗口人员的工作行为进行全方位、无盲点的考核评估,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升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 便民贴心,提升服务效能。中心党工委创新“三个一”便民举措,打好贴心服务“组合拳”。“一刻钟”缴费服务,整合便民服务机构入驻大厅,办事群众走进大厅,只需15分钟就可以完成日常生活缴费,最新推出的“e政务”APP,实现了手机缴费。“一窗口”受理服务,深化“一次办好”改革,推行“单一窗口”受理模式,办事群众只需面对一位工作人员,递交一次材料,就可以办成“一件事”。“一条龙”便民服务,组建“红色帮帮团”,由窗口党员轮流值班,为办事群众提供双语领办、帮办代办服务,实现了“上一个网、进一个门、跑一个窗”办理所有党务政务服务事项。‎ 服务真心,打造温馨港湾。中心党工委从点滴小事入手,坚持进门一声问、办事一个请、等待一杯水、出门一把伞的服务理念,让办事群众感受到进门如进家的温馨感。同时,设立“7812345”便民服务热线,成立“红色流动代办服务队”,老、弱、病、残等行动不便的办事群众只需一个电话,就可以提供上门代办服务,真正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 文化润心,树立良好形象。中心党工委创新开展每月一本好书、半年一次演出、一年一次培训、节日一次活动、适时一次拉练“五个一”系列活动,让干部职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升素养。并通过“三八节”一朵玫瑰花,“节假日”一部励志剧、“困难时”一句暖心话,增强中心人员的归属感,自觉树立良好形象。‎ ‎【篇四】‎ ‎**按照“六个坚持六个提升”的工作思路,以党支部建设标准化为重要抓手,统筹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融合发展,着力构建条块结合、上下联动、共驻共建的城市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 高位推进,系统谋划安排。认真学习贯彻全区、全盟组织部长会议精神及全**党建工作会议精神,制定全**《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要点》,构建“社区联合党委—社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先锋岗”的五位一体党组织服务架构。积极协调机关、企业、学校、医院、部队等驻区单位和在职党员建立“城市党建联盟”,共同参与基层基础建设和服务群众等工作,组织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开展志愿活动,认领服务事项。调整优化管理体制机制,建立社区联合党委,驻区单位党组织书记任联合党委书记,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建立定期调度、现场办公、区域协调等机制,着力推动工作任务落细落实。‎ 区域融合,推动互联互动。持续深化融合党建内容,整合联合党委、驻区单位共驻共建等资源,建立需求、资源、项目、服务、活动五项清单,实现组织、党员、服务三个联盟,着力推动融合党建高质量发展。积极开展**级领导进社区联系服务居民群众开放日、在职党员到社区“双报到、双服务、双积分”、“五心服务”等活动,为居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2019年,78个驻区单位党组织、800余名党员共认领100余项志愿服务项目。驻区单位与辖区单位、共建单位签订共驻共建协议30余份,开展志愿服务活动660余次,办好事实事330余件。‎ 优化模式,创新基层治理。进一步深化社区党建“23456”工作法,拓展服务形式,积极开展各类为民服务活动,全面提升为老服务、代理代办等服务水平,累计为居民群众代理代办、为老服务、医疗服务等事项1450余次,受益居民群众达到1.6万余人。在重要节日期间举办各类文体娱乐活动20余次,丰富了居民文化生活。开办了“社区党员夜校”,全面推广运用“**党建”微信公众平台,创建了“家式服务”“微服务”2个为民服务品牌,开展代理代办、助老为老等“家式服务”130余次,全面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强化保障,夯实工作基础。持续加大社区工作经费投入力度,建立稳步增长的社区党建专项经费投入机制。认真开展2013年以来自治区下拨10万元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资金和社区活动场所奖补资金使用情况自查,按照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管好、用好自治区专项资金。加强社区活动阵地建设,按照社区办公活动场所建设要求,年内新建宝力格社区和达日罕社区办公活动场所。在新建社区,建立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老年人活动中心、党群活动中心、文体活动中心,设置19个功能室,完善设施配置,切实提升辖区党员和居民群众活动服务条件。‎ ‎【篇五】‎ ‎**以全面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为重点,着力加强组织、队伍、载体、基础“四个建设”,形成大抓基层、大抓支部的良好态势,有效推动全**基层党组织的功能、服务等得到全面提质进步。‎ 加强组织建设,筑好一线堡垒。全面摸排全**基层党组织设置和隶属关系情况,根据不同领域和行业基层单位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指导,对组织设置不合理、无法发挥作用的党支部及时进行调整、撤销。以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为着力点,科学设置基层党支部,目前全**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分别达到64%和100%。立足边境口岸地区实际,依托融合党建模式,建立社区、苏木镇驻地工矿企业、边境口岸等领域非建制性联合党(工)委16个,进一步织密建强党的组织体系。印发《关于加强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对**、社区、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等5大领域制定工作规范,开展抓实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专项工作,大力提升党支部工作整体科学化水平。‎ 加强队伍建设,凝聚一线力量。选优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结合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对抓基层党建工作不实不力的**社区党组织书记及时进行调整。重新调整充实62个**“第一书记”,从党员中心户、优秀大学生、致富能手、复转军人中选拔262人充实到**后备人才库,进一步提升**党建工作水平。充分发挥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专职副书记和指导员作用,累计选派100余名专职副书记和指导员。分层次开展基层党务工作者业务培训。制定党组织书记和党务干部培训规划,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式,分周期、分阶段、分层次、分类别对党务干部进行集中轮训,增强培训针对性,着力提高服务大局、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能力。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基层党务工作者到发达地区观摩交流和培训学习,帮助他们进一步开拓视野,增长见识,不断提高党建工作水平。‎ 加强载体建设,做好一线引领。结合实际,创新党建载体,全面加强党建服务中心工作能力和示范带头作用。积极创新推广“党支部+”“党员中心户+”等模式,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党建促脱贫攻坚,全****集体经济5万元以上占比达98%。结合边疆民族地区特色,探索推行党政军警民企非建制性联合党委融合党建工作机制,有效整合边境牧区资源,依托口岸、国门优势,在口岸一线成立了由“一关两检”、驻军部队、边防派出所、驻地企业、**社区参与的非建制性联合党支部,实行书记每季度轮值制度,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健全完善社区“联合党委”工作机制,积极推进单位党建、行业党建、区域党建互联互动的“融合党建”模式,组织开展爱国卫生、环境整治、党组织建设、主题文娱、防灾减灾、扫黑除恶等各类活动。‎ 加强基础建设,建好一线阵地。统筹抓好**、社区、非公和社会组织党建活动阵地建设,以及各项待遇保障,不断夯实基层党建工作基础。加大对**活动阵地的投入力度,活动阵地达到150㎡以上的**占比达95%。积极做好“三化”型社区提档升级工作,打造2个精品化社区和4个规范化社区,2019年额仁高毕社区党支部和呼布钦社区党支部被评为全盟“暖心党建”精品社区。全面提高和落实**“两委”干部、社区民选工作人员待遇水平和生活补贴,**级组织年运转经费提高到10万元,社区办公经费全部达到6万元以上。按照“六有八上墙”的标准,抓好非公和社会组织阵地,全**21个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组织党组织实现了阵地全覆盖,均已达到“六有”标准。‎ ‎【篇六】‎ 为进一步提升党支部建设质量和水平,**区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坚持在“严”“细”“实”上下功夫,切实以党支部工作标准化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从“严”规范,夯实基层基础。充分利用全国党员管理信息系统,对全区党组织设置情况进行集中排查,对不符合要求的基层党组织认真分析存在原因,精准施策,及时调整设置,进一步规范全区基层党组织设置。对不足3人的党支部,合理分流剩余党员,将党组织进行撤销;对因工作需要,且在短期内能增加党员的,暂时保留其党组织,并尽快转入党员。截止目前,共撤销党支部12个,成立联合党支部1个。同时,对超过要求人数的党组织首先进行分流。对分流后党员人数仍大于50且不足100人的党支部,按要求成立党总支,并成立2个以上党支部;对在分流后人数仍大于100人的党支部和党总支,按要求成立党委,并根据需求成立下属党组织。目前共成立新党支部14个,升格党总支6个,升格党委3个。‎ 从“细”培训,提升能力素质。认真落实《2019-2023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加大党员队伍,特别是党务工作者队伍教育培训力度,分领域、分层次对全区基层党组织书记进行轮训,切实提高党务干部统领工作、推进落实的能力。制定下发《强基固本提质增效 **区基层党建工作操作指南》,将政治建设、组织建设、思想建设等各方面工作梳理汇总成册,为各基层党组织扎实开展党建工作提供基本遵循。同时,举办2020年基层党建“强基固本 提质增效”业务培训班,由区委统战部、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纪委监委主要领导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对区直党(工)委(党组)书记、委员(成员),区直各部门、单位其他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各垂管单位党组书记、成员共202人进行培训,并对全体学员进行了党建业务知识测试,切实提升了党务工作者的业务能力水平。‎ 从“实”运行,激发组织活力。严格落实党的组织生活制度,为每个党支部下发组织生活记录册,统一党支部党内组织生活工作标准模板,使各党支部党内组织生活开展情况一目了然,提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党内组织生活整体质量。全面启动党支部“三会一课”观察工作,建立观察员信息库,选派6名部机关干部和49名基层党务干部对全区118个基层党支部开展“三会一课”观察工作,累计开展观察工作150余次,推动“三会一课”观察工作高效规范开展。在疫情期间,各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在人员排查、疫情监测、物资保障、宣传引导等方面加强统筹协调,切实做到守土有责、为民负责、履职尽责,共成立各类疫情防控临时党支部66个,疫情防控尖刀班115个,组成战斗队212个,570多个基层党支部与2800多名党员身先士卒冲锋在疫情防控最前线,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篇七】‎ ‎**以“五化协同、大抓基层”为抓手,实施“红色领雁”培育行动,通过“定位+识别、建制+培育、严管+厚爱”的选育管模式,着力解决**干部队伍断层、素质不高、结构不优、能力不强、作风不硬等问题,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敢打硬仗,善打恶仗,能打胜仗的**后备干部队伍。‎ ‎“定位+识别”,把好选拔关。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制定选拔培育实施方案,明确把思想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和公道正派、廉洁自律、热心为群众服务作为选拔**后备干部的6个基本条件,并列出12条负面清单,着重从**“两委”换届选举中落选的素质较高、得票较高的年轻同志和致富带头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退伍军人、返乡大学生、群团组织负责人、“党员中心户”等群体中识别和选拔。同时,把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疫情防控等重点工作中现实表现作为选拔的重要参考,精准识别。目前,通过个人自荐、党员群众选荐、**党组织推荐、苏木镇党委举荐和苏木镇党委实地考察、组织部备案的“四荐一考一备”的方式,全**40个**共选拔储备后备干部179名。‎ ‎“建制+培育”,筑实成长链。围绕**后备干部选拔、培养、管理等关键环节,进一步健全完善定位识别、实践锻炼、传帮带、学习培训、学历提升、设岗定责等6项培育制度,切实加强**后备干部队伍管理。推行“导师制”,实施“N+1”梯队帮带模式,全**249名苏木镇领导班子成员、驻村工作队队员和**“两委”班子成员与179名**后备干部建立“成长链”。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训计划,通过“线上+线下”教育培训模式,不断提升后备干部的履职能力。实施农牧民素质提升工程,组织103名**“两委”班子成员、后备干部、致富带头人分批参加学历提升教育。围绕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设立8个实践岗位,不断提升**后备干部“实战”能力。‎ ‎“严管+厚爱”,提振精气神。实行动态管理,围绕个人情况、日常表现、培养措施、工作成效等方面,分级建立**后备干部“成长档案”,量身定制培育计划,采取年终个人自评、干部互评、群众测评、支部评定“四评”方式,对考核评定为优秀的进行重点培养和跟踪管理,对考核评定为不合格的,及时剔除补充,挤出“水分”,锻造精兵。今年新选拔补充**后备干部56名。加强谈心谈话、警示教育,打好预防针,提高免疫力。实施带富创业信息上优先提供、产业资金上优先投入、发展项目上优先考虑、评先树优上优先推荐、吸纳入党上优先考察“五优先”机制,鼓励引导**后备干部带头创业,按程序参选村民小组长、“党员中心户”、社会组织负责人,切实解决后备干部备而不用的问题,让后备干部有冲劲、有盼头。‎ 人才工作经验交流材料六篇 人才工作经验交流材料六篇 ‎【篇一】‎ 近年来,**区围绕推进国际化“草原音乐名城、冰雪运动名城、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探索建立符合区域发展的招才引智工作。以“无中生有”“有中生新”的思维模式,持续发挥人才在地区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各行业领军人才实现创新实践。‎ 建立完善多渠道开放性人才招引体制机制。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构建“党委政府+用人单位+市场主体”协同推进机制,依照本地区实际,研究制定人才引育政策2个,根据教育、卫生健康等领域人才发展规划,按照急需紧缺人才目录,研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进一步发挥用人单位引才权限,确定符合实际的引才标准。创新人才招引形式开通多类型人才引进渠道。有效依托市、区两级人才流动和人事考试中心针对未就业大学生建立**区籍大专以上学历毕业生数据库,提供事业编制100个,吸引大学以上学历人员回海就业,2019年共有261名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实现本地就业。结合医疗卫生发展,采取专家定期服务、远程技术合作等方式,柔性引进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医疗卫生人才150余人,有效弥补医疗领域领军人才的不足。加强平台建设促进人才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实施“成果转化发展”战略,积极开展“专家服务基层”工作,对专家服务时长做出明确规定,实行基层一线点题、统筹分类定题、专家人才解题,实现基层集聚智力要素和专家成果转化双赢。2019年共有77批次62名专家下基层开展基础教育引领、医疗卫生关爱、农牧业发展等服务。‎ ‎【篇二】‎ ‎**市围绕贯彻落实全国、全区、全**组织部长会议精神,聚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着眼于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等环节,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努力打造优秀人才集聚之地、创业之地、成功之地。‎ 围绕发展需求,加大紧缺人才引进力度。每年对急需紧缺人才进行调查摸底,制定人才引进计划,以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大工程等为依托,按照“以项目吸引人才,以人才促进项目”的思路,推动引才引智与特色项目对接,在引进项目的同时着力引进一批适应我市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注重柔性引进人才,鼓励企业走进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人才项目对接,以特聘兼职、项目合作、技术攻关、技术咨询等方式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来我市服务。2019年成功引进中蕴马产业入选“草原英才”人才引领支持计划,推荐2人入选“草原英才”工作。‎ 立足本地实际,做好人才教育培训工作。扩大培训范围。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分领域开展人才教育培训工作,实现各类人才教育培训工作的有效覆盖。创新培训方式。将优秀专家“请进来”举办讲座、组织各类人才“走出去”观摩学习开阔视野、组织高技能专家“沉下去”深入牧区基层指导培训,提升人才培训工作的实效性。加强实践锻炼。选派市直部门优秀干部到**、拆迁等重点部门和**镇场、街道等基层一线挂职锻炼,丰富干部工作经历,提高处理复杂问题能力,加强党政人才和后备干部的实践锻炼。‎ 坚持以人为本,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加大人才投入力度。落实人才开发专项资金,逐步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人才工作投入机制。详细摸清底数。加强人才信息库建设,组织经信、教育、卫生等部门分类建立人才信息库,及时发布有关政策,构筑人才资源公共信息平台和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完善制度。完善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职能和工作规则,落实信息报送、联席会议、督查通报等工作制度。召开市人才工作协调会议,了解掌握各部门人才政策落实和人才工作开展情况,研究分析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制度,及时听取专家意见建议,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有效发挥各类专家作用。‎ ‎【篇三】‎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党的十九大对人才工作进行了新定位、提出了新要求、明确了新任务,为我们做好新时代的人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今年以来,伊金霍洛**以“人才强**”工程为抓手,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确保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 借载体平台之智,在引进服务高质量发展人才上突破提升。积极融入自治区和市“一心多点”柔性引才工作新格局,坚持不求所在、但求所用,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引进模式,以企事业单位为主体,定期开展人才需求评估,对外发布人才需求目录,着力加强在煤电、煤化工、煤机制造、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领域的人才引进与培养,力争年内引进高层次人才100名左右,确保引进的人才是符合全**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实用型”人才,推动人才供需精准对接,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借乡村振兴之势,在培养集聚本土专家人才上突破提升。结合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以“百村百名实用人才工程”为载体,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储备培养力度,通过持续强化教育培训,不断激发实用人才创业活力,切实提高实用人才致富能力,使一大批具有创新带富能力的农村牧区“土专家”“田秀才”脱颖而出,使农村牧区实用人才真正成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场的主力军。‎ 借政策支持之力,在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上突破提升。对现有人才政策执行情况开展“回头看”,没配套的抓紧配套,不完善的抓紧完善,落实不到位的抓紧推动。认真开展人才服务月活动,统筹使用好人才政策奖补资金,畅通服务人才绿色通道,在交通出行、医疗保障、子女就学、投资兴业、评先评优等方面为人才提供优质服务,努力营造爱才敬才、引才聚才、成才用才的浓厚氛围。‎ ‎【篇四】‎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党的十九大对人才工作进行了新定位、提出了新要求、明确了新任务,为我们做好新时代的人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今年以来,伊金霍洛**以“人才强**”工程为抓手,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确保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 借载体平台之智,在引进服务高质量发展人才上突破提升。积极融入自治区和市“一心多点”柔性引才工作新格局,坚持不求所在、但求所用,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引进模式,以企事业单位为主体,定期开展人才需求评估,对外发布人才需求目录,着力加强在煤电、煤化工、煤机制造、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领域的人才引进与培养,力争年内引进高层次人才100名左右,确保引进的人才是符合全**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实用型”人才,推动人才供需精准对接,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借乡村振兴之势,在培养集聚本土专家人才上突破提升。结合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以“百村百名实用人才工程”为载体,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储备培养力度,通过持续强化教育培训,不断激发实用人才创业活力,切实提高实用人才致富能力,使一大批具有创新带富能力的农村牧区“土专家”“田秀才”脱颖而出,使农村牧区实用人才真正成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场的主力军。‎ 借政策支持之力,在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上突破提升。对现有人才政策执行情况开展“回头看”,没配套的抓紧配套,不完善的抓紧完善,落实不到位的抓紧推动。认真开展人才服务月活动,统筹使用好人才政策奖补资金,畅通服务人才绿色通道,在交通出行、医疗保障、子女就学、投资兴业、评先评优等方面为人才提供优质服务,努力营造爱才敬才、引才聚才、成才用才的浓厚氛围。‎ ‎【篇五】‎ ‎**在持续深化“四级联创”基础上,建立健全“五项机制”,切实加强对科技小院各类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为各类专家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精准的服务,确保广大人才扎根基层、施展才华。‎ 建立领导联系机制,确保人才引得进。建立完善**领导联系服务专家制度,6名**党政班子成员联镇包村,点对点联系科技小院41名科技人才。以科技小院为落脚点,积极筹建全域种植业绿色生产院士工作站,构建“一中心两院两校五站”共建平台,吸附国内知名高层次人才及专业技术人才312人。召开专项工作会议、开展实地调研,全面解决科技人才在工作、教学、科研等方面存在的困难。以头道桥镇核心园区为观摩点,承办全国整县全域种植业绿色生产高层论坛学术报告会、全域绿色发展科技小院建设座谈会等高规格培训会,全方位扩大全**人才工作影响力。‎ 建立党建引领机制,确保人才聚得拢。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同步推进人才引进与基层党建,把“四级联创”岗位专家临时党支部和科技小院作为各类人才践行初心使命的重要载体。多次组织开展“两学一做在田间”“四联四进十带头”“三比两促一提升”“守初心、担使命、联创助农”等党建载体和主题党日活动,增强党员科技人员归属感。科技小院的科技人员深入基层一线,与广大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为农民提供“四零”(零距离、零时差、零费用、零门槛)服务,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建立激励保障机制,确保人才留得住。**委财政下拨80.1万元专项经费,落实“七有”(有水、有电、有网、有水冲厕、有空调、有浴房、有经费)保障措施,科技小院所在镇共筹措资金30余万元,为科技人员配备电脑、桌椅等办公设备,**委组织部投入1.8万元,为科技小院配备投影仪、音箱等宣讲培训急需设备,为各类科技人才开展工作创造便利条件。整合现有相关项目、资金,优先用于科技小院所在地建设科技示范园区,依托“草原英才”、博士工作站等项目资金保障科技人员专项技术研究经费,确保技术研究延续性。制定《高层次农牧业人才评选办法》,组织召开高层次农牧业人才表彰奖励会。‎ 建立课题研究机制,确保人才干得好。依托科技小院,持续深化“四级联创”内涵,加快与20多个科研院所的产学研用深度合作,形成“合力攻关、专项突破、协同创新、集成落地”科技成果转化体系,集聚更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围绕小麦、玉米、向日葵五大作物开展试验51项,集成节能降耗、提质增效、“四控”等技术模式12项,完成全域绿色及产业发展调研报告9篇。持续推进“四控”技术示范,实现减肥1000吨以上,农药减量8吨以上,高效节水面积新增7万亩以上;实现“一降两提”“控盐适耕”,持续为整县域推进、引领全区绿色农业生产积累成功经验。‎ ‎【篇六】‎ ‎**市围绕贯彻落实全国、全区、全**组织部长会议精神,聚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着眼于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等环节,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努力打造优秀人才集聚之地、创业之地、成功之地。‎ 围绕发展需求,加大紧缺人才引进力度。每年对急需紧缺人才进行调查摸底,制定人才引进计划,以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大工程等为依托,按照“以项目吸引人才,以人才促进项目”的思路,推动引才引智与特色项目对接,在引进项目的同时着力引进一批适应我市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注重柔性引进人才,鼓励企业走进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人才项目对接,以特聘兼职、项目合作、技术攻关、技术咨询等方式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来我市服务。2019年成功引进中蕴马产业入选“草原英才”人才引领支持计划,推荐2人入选“草原英才”工作。‎ 立足本地实际,做好人才教育培训工作。扩大培训范围。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分领域开展人才教育培训工作,实现各类人才教育培训工作的有效覆盖。创新培训方式。将优秀专家“请进来”举办讲座、组织各类人才“走出去”观摩学习开阔视野、组织高技能专家“沉下去”深入牧区基层指导培训,提升人才培训工作的实效性。加强实践锻炼。选派市直部门优秀干部到**、拆迁等重点部门和**镇场、街道等基层一线挂职锻炼,丰富干部工作经历,提高处理复杂问题能力,加强党政人才和后备干部的实践锻炼。‎ 坚持以人为本,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加大人才投入力度。落实人才开发专项资金,逐步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人才工作投入机制。详细摸清底数。加强人才信息库建设,组织经信、教育、卫生等部门分类建立人才信息库,及时发布有关政策,构筑人才资源公共信息平台和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完善制度。完善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职能和工作规则,落实信息报送、联席会议、督查通报等工作制度。召开市人才工作协调会议,了解掌握各部门人才政策落实和人才工作开展情况,研究分析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制度,及时听取专家意见建议,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有效发挥各类专家作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