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心得)之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心理健康与调适研究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其他(心得)之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心理健康与调适研究

其他论文之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心理健康与调适研究 ‎ ‎  一、新课程的时代背景面对我国经济建设在改革开放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作为为改革提供理论基础的教育事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并于2001年6月推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并于2001年秋在全国的38个实验地正式实施新课改。与前几次课程标准改革相比,此次课程标准的改革无论在“质”上,还是在“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认真研读、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新课标”理念,才能将新课标改革卓有成效地推行下去。因为,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最核心因素就是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理解和富有创造性的实践、探索。‎ ‎  二、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心理健康概述:‎ ‎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而持久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并能有效的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  1、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  良好的职业角色认同,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自我意识,坚强的意志品质,丰富的创造力,平和、宽容的心态。‎ ‎  2、教师心理不健康的反应:‎ ‎  (1)常见反应抑郁、焦虑、担心、精神不振、脆弱、自卑、自负、易怒、情绪来源不明、记忆力减退、思维水平下降、高血压、神经衰弱、消化不良、等。‎ ‎  (2)典型反应职业倦怠——教师面对长时期高水平的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在情感、态度和行为上的衰竭状态。对工作满意度降低、工作热情丧失,以及情感的冷漠。从而因职业倦怠而引发身心疲惫。‎ ‎  (3)2005年我国教师职业压力调查数据显示:‎ ‎  超过8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较大,近3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近90%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近40%的被调查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20%的被调查教师生理健康善不佳,超过60%的被调查教师对工作不满意,18%的甚至有想跳槽的意向。‎ ‎  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也会产生一些诸如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等方面的问题。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中小学教师因课改带来的教师角色、工作方式、竞争方式等的改变而产生了新的心理压力。‎ ‎  1.教师角色转变的压力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师道尊严和教师对教材与知识的独占和绝对权威,教学方式上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和题海式的机械训练。忽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新课程改革则对旧的教育观念进行了大胆的扬弃和创新:从整齐划一到注重学生的个性与创新,从知识本位的灌输到学生的主动学习,从单一的课堂到回归生活,从强调分科到重视综合,从选拔性评价到以评促发展,从狭隘封闭到走向国际理解。这种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的引导者,由过去的“惟我独尊”“高高在上”的控制者转化为以民主、平等、和谐为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者、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这种转变必然会引起师生关系实质上的变革以及教学地位的变迁。很多教师担心随着角色绝对地位的下降,会导致教师权威地位和影响力的下降。‎ ‎  2、新旧教学模式的冲突现代的教育注意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注重亲身体验,注重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教学策略要随之而变。要变重知识传授到重学生发展,重“统一规格”为重“差异性”。‎ ‎  3、新的工作方式和技能引发的焦虑新的时代与时俱进,教育改革也跟着与时俱进,以前教师捧着一本书便教了学生,而现在教材变了,新的教学设施跟进,电脑、多媒体的运用,使教学丰富了起来,更带动了教学方法的改进,于此之下教师必须要注重学生技能方面的发展,而这又必须要教师先学会,先掌握新的教学模式。‎ ‎  4、新的高要求带来了新的压力新时期教育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也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所以对教师高的要求也随之而来,论文的评比,各种竞赛、公开课、职称评比等牵制了许多精力,等等这些都为教师带来了新的压力。‎ ‎  5、来自社会的压力社会给予了教师最光辉的称谓,将教师的职位捧的高高在上,但如今现在每家一个独苗,教师就应倍加爱护学生,如果一旦稍有疏忽,或言行过重就要受到社会严厉的批评,随之而来的便是这种互相矛盾的师生关系。‎ ‎  6、利益关系不平衡带来的压力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教师就是那种只求奉献不讲享受。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超负荷劳动付出,对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长期超负荷运转,使得中小学教师疲惫不堪,身心疾病增加,心理压力沉重。而如今新课程的改革又向中小学教师提出很多新的要求,教师强大的工作量与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学教师微薄的工资收入形成强烈的反差。目前大多数中小学教师的收入与事业单位或公务员的收入相比属于最低的,而工作强度是最大的。一些学校在表彰先进、评选劳模、评定职称和提级加薪中的考评不公或指标不平衡都会触及到教师的现实利益。这些现实中存在的利益不平衡会给中小学教师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 ‎  四、新课程下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1、实现教师角色的自我确认,2、努力认同新课程的价值取向,避免对课改产生无谓抗拒,3、努力加强自身业务能力,学会适应时代发展,4、自身业务能力加强更会充实自已,应对各种问题都能迎刃而解,5、认真做好自己,当一名自己认为合格的教师,6、心态放平和。‎ ‎  五、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心理压力的缓解策略缓解参与新课改的压力,不能仅靠外部环境的改变,要靠教师自身观念、认识和态度的修正,思想情绪和行为方式的调整。‎ ‎  1.更新教育观念未来社会,只有单纯的“知识”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应再是向学生传授单纯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新型的自由人格;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应是使全部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劳动,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与协作,学会如何生存。因此新课程的实施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与学习过程。多数教师已感受到新课程这种理念的冲击,但现实情况是:虽然课程标准变了,教材变了,但多数教师的教学方法仍保持原有的惯性,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教学效果并不好。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对新的教学理念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教师虽然了解和接纳了一些观念,但对这些新的观念领会不够、理解不透,不能很好落实到实际教学中,要么是不知道新观念如何与自己的教学相融合、相联系,要么是新的思想一到实践中就走了样,变了味,形成形式。因此,教师观念的更新和先进教学理念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是推动新课改的必备条件,是缓解中小学教师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 ‎ 2.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新课程的改革使得很多教师感觉教学能力不足。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水平。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1996)在第80号建议《加强教师在多变世界中的作用之教育》中指出,“作为改善教师地位和工作条件之策略的专业化”是必然的选择之路。会议同时认为,“在提高教师地位的整体策略中,专业化是最有前途的长期策略。专业化是教师职业的核心内容,因为专业化水平不仅决定着教师的角色行为,而且也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独特性所在。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职前培养或职后培训来实现,但要将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思想。‎ ‎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一种情感的社会交换,心理学家们的研究发现,人际关系一经建立,就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各种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调动个体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个体才能的发展。而不良的人际关系会影响心理健康,使个体的行为受阻,从而产生压力。因此,中小学教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但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不是被动等来的,它是个体积极同他人沟通交往得来的。‎ ‎  4.增强教学效能感教学效能感的概念,在理论上来源于班杜拉(AlbertBandura)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由此可知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  研究发现,有的教师并非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缺乏信心,有时候他们将学生无法进步的原因归罪于学生、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经济地位、缺乏学习动机,而事实上是这些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能力缺乏信心。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在教育信念中处于核心地位,如果一名教师不相信自己能对学生产生影响,那么,他就不会主动检查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并探究其更深意义的动机。教师教学效能感越强,对学生的自主性及教学效果越有利。由此可知,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越强其自信心越强,获得成功体验的次数也越多。那么一个人获得的成功越多,负性情绪会越少,心理也会变得越健康。因此,在新课改过程中增强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也是减轻心理压力的途径。‎ ‎  5.学会自我调节新课程改革不仅对课程结构、方法等提出新的要求,也对教师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理念,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具有教育创新能力外,健康的心理素质也是21世纪教师必备的素质。只有具有良好的心理成熟度、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自我调节压力能力,教师才能以积极进取的心态战胜工作中的困难。而压力的调节有很多种方法,如:学会自我暗示,通过自我暗示,发展积极的内在对话,从而增强自信心;学会合理宣泄不良情绪,如倾诉,跑步;尝试心境迁移,当心理压力较大、情绪不良时,暂时离开造成压力的环境,远离压力源,去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如散步、听音乐、打球。‎ ‎  总之,中小学教师心理压力的缓解不仅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更需要自身的努力。有了社会支持,教师才能感受到温暖与关怀,才能在教学中感到不被忽视,从而激发教学热情,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育方法。教师有了自身的努力,增强了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耐压能力,这就可有效地应对压力、缓解压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