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心得)之用“名著中的妙语”为“历史新课堂”添光彩
历史论文之用“名著中的妙语”为“历史新课堂”添光彩 巧妙地使用“名著中的妙语”能为“历史新课堂”添光彩,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因为“名著中的妙语”不仅生动形象,又能简明扼要地高度概括所要表达的实质意思,它不会显得拖泥带水,不会增添历史新课堂的负担,也不会过多霸占历史新课堂的宝贵时间,却能给历史新课堂带来生机和活跃。 尽管我们现在的历史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但教师的引导是否科学,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历史新教学的结果。优秀的历史教师,会采用许多有趣、生动、形象的言语表达,深刻地揭示历史事件的本质,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能在潜移默化中为学生树立学习历史的科学方法,因为优秀的历史教师,要保持每一节课都生动形象,就必须经常阅读课外史料,收集课外史料,而巧妙地使用“名著中的妙语”为“历史新课堂”添光彩,也是优秀的历史教师经常所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以下就是我自己使用“名著中的妙语”为“历史新课堂”添光彩的一些具体事例和一点不成熟的见解。(这里所说的历史教材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岳麓版) 在《红楼梦》里,就有不少名句妙语,如果能把一些名句妙语巧妙地应用到新课堂中 ,确实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如讲到必修一第十三课《鸦片战争》中的清朝战败的原因,课本讲了二个主要原因,其一是制度腐败问题,由于其政治制度的腐败,清王朝的灭亡只是时间的问题了。讲到这里,老师可以引用曹雪芹写的《红楼梦》里所说的“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曹雪芹在鸦片战争前就预言清王朝必然走向灭亡。用这样的言语来表达清王朝的必然走向灭亡不是形象生动得多吗? 又如,在讲到必修二第六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其中“ 1720-182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总值中所占比重的年增长率,远高于整个欧洲地区……。……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同样可以引用《红楼梦》中的名句来说明,“秦氏道:‘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宴必散的俗语。’”曹雪芹借用秦氏的口,表达了自己对当时清朝繁华的看法,在其繁华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危机。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回顾《鸦片战争》那一课中所引用的名句“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又可以联系现实的发展观“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相信这样的教学对学生的印象虽说不上刻骨铭心,但最少会深刻得多。 又如在必修三第五课《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讲到“ 李贽对统治阶级极力推崇的程朱理学大加鞭挞……提出男女平等的观点。”同样可以引用《红楼梦》中的名句,“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又用贾宝玉的口说:“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在古代中国,几千年来“男尊女卑”的浓厚文化中,在长期的黑沉沉的囚禁和虐杀女性的理学思想中,曹雪芹发出了这样的呼喊,体现了他浓厚的人文思想,这与欧洲的人文主义思想是一致的。 在钱钟书所写的《围城》一书中,也有不少的名句,应用到历史新课堂中,也会起到美妙的效果。 如在必修三第二十二课《新文化运动》 ,讲到“袁世凯倒行逆施,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使旧思想、旧道德卷土重来。”“鼓吹全国中小学必须读经的言论甚嚣尘上。”老师可以把《围城》中方鸿渐所说的一段话引进来,他说,“从前愚民政策不许人民受教育,现代愚民政策只许人民受某一种教育。不受教育的人,因为不识字,上人的当,受教育的人,因为识字,上印刷品的当。”这句话是讽刺当时国民党的文化专制,同样可以用来表达对袁世凯统治时期的状况。 又如讲到必修三第二十一课《西学东渐》,洋务派倡行的“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的文化主张,并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因为他们在学习西方时存在严重的偏差。在这里的教学中,老师也可以引用《围城》的主人公赵辛楣所说的一段话,他说,“ 不知怎么,外国一切好东西,到中国没有不走样的。”“辛楣叹口气,想中国真利害,天下无敌手,外国东西来一件毁一件。”他说的是讽刺当时国民党学习外国民主教育,却变成了法西斯教育。把这些妙语用在《西学东渐》这一课中,也很有意思。 在马基雅维利著的《君王论》中 ,也有不少名句妙语,可采用到我们的新课堂中。如讲到必修三第十三课《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丰采》,其中要说明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是“提倡人性,反对神性。”就可以引用《君王论》中马基雅维利的主张,“我认为:命运是我们行动的半个主宰,但是它留下其余一半或者几乎一半归我们支配”。“上帝不可能包办一切,这就激励我们自己去珍惜和爱护我们的自由意志和应该属于我们自己的荣光。……只要头脑清醒,四肢有巨大的力量。”这些句子不仅有助于树立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同时更能使学生理解人文主义的实质内涵。 讲到必修三第十四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其中有“(加尔文)说:‘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 ,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他是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世俗活动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其目的在于否定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但同时要告诉学生,早期的资产阶级还是强调勤劳致富的,正如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写道:“一个人一无所有,不是贫穷,不劳动,才是真正贫穷。” 讲到必修二第二十五课《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其中有“法国外长舒曼说:‘(欧洲煤钢联营)不仅使(法德)战争是不可以想象的,而且在物质上也是不可能。’”这充分说明了欧洲的联合不仅对欧洲经济的发展有利,也对世界和平有利。讲到这里,老师还可以引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某些妙语,孟德斯鸠在反对民族仇杀时,借用了塔西佗所说的:“仇恨在一个自由的民族之中是最危险的。”再联系一下自近代以来法德两国的战争,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这一观点。而二战后法德等国的联合,不正说明了当今世界的主题 ----和平与发展。 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取类似的名人妙语,来为我们的历史新课堂增添光彩。比如,在讲必修三第十五课《理性之光》,讲到康德的思想时 ,我引用他所说的名言(我不知道它选自康德的那部著作,我只是从报上载取的):“有两种事物,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他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减的惊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用这样的话,使学生更能体会到康德“人应该尊重别人的感受,而不是视他人为便利自己的工具。”使学生更能惊叹康德的伟大,又能进一步美化学生的心灵,增添学生们的人文内涵。 又如,在必修一第二十八课《跨世纪的世界格局》,讲到苏联解体时,可引用普京的名言:“谁不对苏联解体感到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回到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载自报刊)这里包含着两层意思,对曾经强大的祖国解体表示痛心,但并不希望俄罗斯回到苏联那种政治经济体制的社会。 从以上的教学例子中 ,每次我引用名人的那些妙语又贴近教材内容时,学生们的眼神总是充满期待、兴奋。我深刻地感受到:巧妙地使用“名著中的妙语”或其他名人的妙语,肯定能为“历史新课堂”添光彩。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