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2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我的家风家教故事3篇
2020我的家风家教故事3篇 【篇一】 1925年,邹韬奋、胡愈之、徐伯昕等于上海创办《生活周刊》,以对青年进行“事业修养”教育为主要内容,成为抗日战争前有影响的时事和青年修养刊物(该刊物原属黄炎培先生等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旗下,后于1933年12月被国民党当局查封)。1932年7月,在《生活周刊》基础上成立生活书店,与李公朴、艾思奇、黄洛峰等创办的读书出版社和钱俊瑞、徐雪寒、华应申等创办的新知书店,共同成为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活跃于中国出版界的三家著名出版发行机构,这也是后来合并成立的著名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前身。 董文椿,我的爷爷,是浙江温州龙湾的一个普通农民,很早就外出务工。他起先在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做工友。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于1917年,是后来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统战性、教育性、民间性”的一家群众团体。1932年生活书店成立后,我爷爷因为“忠实负责的工作热诚”,进入生活书店当社工,被总经理徐伯昕先生评价为“发行老手,工作既快,又少错误”。抗日战争初期,生活书店总店从上海先后迁到武汉、重庆,我爷爷始终跟随。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间,日本侵略者对重庆进行了长达5年半的大轰炸。在这期间,我爷爷一直舍身忘我保护书店财产,还经常利用空闲时间,修理损坏的房屋和家具,“埋头苦干着,没有一刻休息过”。“他做事切实,丝毫不苟”,“公而忘私的精神,真叫人佩服得五体投地”。这种“自发的工作热诚,以书店利益为第一的一贯精神”,感动了书店的领导和同仁们。1940年12月6日,书店总处和渝店联合举行了一个“劳动英雄颁奖典礼”大会,授予我爷爷董文椿“劳动英雄”称号,邹韬奋先生以及黄炎培、沈钧儒、阎宝航,茅盾、李公朴、胡绳、徐伯昕先生等数十人都在奖状上签名,黄炎培先生亲自为我爷爷颁发奖状。邹韬奋先生还专门撰文《对于奖励劳动英雄的正确的认识》,鼓励勤奋者继续奋勉,也希望更能唤起大家“对于事业的忠诚,对于工作的努力,对于公而忘私与艰苦奋斗的实践”。 我爷爷在我10岁那年就去世了,由于我自幼就随父母离开老家,对爷爷的印象基本就停留在祖屋堂前的照片和那张“劳动英雄”奖状。但从小父亲、母亲就经常和我们兄弟讲起爷爷的故事,教育我们做事要老实踏实,不能浮夸浮躁;不管事情大小,都要认真去做;不要事事等着别人布置,要眼里有活;现在国家虽然富强,但节约观念不能淡忘。爷爷在生活书店工作期间的这段经历,成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这就是邹韬奋、黄炎培、沈钧儒、李公仆、茅盾、胡绳、阎宝航、徐伯昕等诸位先贤给予高度评价的“生活精神”。 经过我的祖辈、父辈两代人的手口相传,“生活精神”已成为我们家族为之传承并持续发扬的家风和家训,我把“生活精神”归纳为:“公而忘私、责任为先、忠实热诚、埋头苦干”。 “公而忘私”是把公家利益放在首位,处处为工作着想,为事业发展身体力行、拼尽全力、勤俭节约、始终如一的精气神。在那段艰苦岁月,因为长年遭受轰炸,书店的房屋多次坍塌、门窗变形、家具损坏。为了书店能正常开业,爷爷经常利用休息时间修修补补,没有一刻空闲。在难以雇到人力的时候,爷爷挺身而出,不管路途远近、泥泞、高坡,亲自出力搬运刊物、纸张、书籍、米油等公共物品,为公家节省每一笔开销。他把公家的事当作自己的事一样尽心办妥,把公家的物品当作自己家的物品一样爱护节省,“每一根麻线,每一个信壳都要节约”,充分用好每一张纸、每一分钱,竭尽所能保障抗战时期书店的正常运营。 “责任为先”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尽全力完成好肩负的工作职责、使命。据有关史料记载,在《生活周刊》发刊期间,爷爷承担着刊物寄发的职责,看似很小的一件事,却包含着保障15.5万份期刊如期发出的重任,从刊物封装、粘贴、检查、押车、搬运、雇人力、办理立券寄发等一系列的工序,每次都做到既快又少失误。《生活周刊》的发行保障以及生活书店在抗战期间能够源源不断出版如销售量突破30万份的《全民抗战》等刊物,就是在爷爷和全体社工团队共同努力下得以实现的。 “忠实热诚”是对职业忠实,坚定不移、满腔热诚地为从事的工作、为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奉献自己所有的一切。爷爷对待自己的工作,总是任劳任怨、尽心尽责。凡是工作中遇到困难、问题的时候,他都自发地、主动地去解决。他认为书店的财产是同事辛苦经营起来的,绝不容许任何人侵犯。因为连续轰炸治安混乱,爷爷主动承担警卫工作,夜间把床铺在书店最前沿的“咽喉”位置,日夜守护着他眼里的“文化工作基础”。半夜发现小偷上门的时候,他不顾自身安危,勇敢地冲上去与之搏斗,直到小偷落荒而逃。 “埋头苦干”是坚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计较得失、不抱怨辛劳,懂得感恩、敢于担当。在爷爷的同事眼中,他的奉献体现在日常工作的细微处,体现在他做事默默无闻、不求回报的精神中。休息日不用值班的时候,他也经常在工作,或帮同事值班、或主动帮助处理内务,从不计算工时,也不拿公家一分报酬;遇到同事搬运行李或重物,他总是第一个上去帮忙,像对待自己的物品一样;在雇不到维修工匠的时候,他总是自己出钱购买材料,亲自找来工具承担维修任务,既帮助书店省钱又及时恢复书店正常营业。 我爷爷识字不多,却能在知识分子文化精英中间受到尊重,完全是凭着这种精神折服大家的。就如同授奖大会上茅盾先生所说,“苏联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之得以成功,实有赖于像董先生这样的全体人民共同埋头苦干与公而忘私的工作精神”。我们今天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也正是要靠这种埋头苦干、公而忘私的精神。 我至今工作已经三十年了,爷爷留下的“生活精神”已经潜移默化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中,深入到待人处事的意念和行动中。我将爷爷的“生活精神”作为家规、家训,鞭策自己,教育子女,代代相传,激励后辈始终做一名忠于组织、热爱事业、担当尽责、大公无私、求真务实、乐于奉献且对社会、对事业有用的人。 【篇二】 依然记得我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那天,家中的长辈们都纷纷表示祝贺,舅舅说:“人生努力了就好,以后要听党的话,跟着党走。” 我有一个“四世同堂”其乐融融的大家庭,爷爷、奶奶、姥姥均已90余岁高龄,百善孝先、膝下欢颜;姥爷虽已过世十年,但他的精神信念依然是我们后辈做人做事的指路“明灯”。小时候因父母在铁路沿线工作,所以儿时的我是坐在姥爷膝盖上长大的。印象中常常缠着他给我讲故事,而他口中讲述最多的就是行军打仗、奋勇杀敌的场景,依稀中仍记得他背上的疤痕、腿上的弹洞…… 我的姥爷出生在山西省五乡县,曾是一名普通的八路军战士。他15岁参加儿童团,为工农红军站岗放哨,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是左权将军的秘密交通员。1942年左权将军牺牲后,姥爷就随军参加了抗日战争,战斗中负伤两次,随后暂居在乡下一边负责看守部队的弹药库一边养伤。1947年他再次跟随刘邓大军(中原野战军)125部队参加解放战争,期间第三次负伤,由于伤势较重,就一直留在山西老家疗伤。新中国成立后,姥爷响应党的号召支援大西北,奔赴宁夏回族自治区参加生产建设。“文革”中姥爷挨过批斗,被当作走资派关押了一段时间,但这些都不能改变他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最深刻的记忆就是在他临终前医院的一幕,鼻子嘴里插满了各种管,话都说不出来,他动了动手指,示意要写字,家人连忙递上笔和纸,他用右手颤巍巍地在纸上写下了遗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是在这样的言传身教下,姥爷的5个儿女中,3个中共党员、1个九三学社;5个孙辈中,2个博士、3个硕士研究生。 如今,父辈会时常关心我们的生活成长、关注我们的思想动向,每当我遇到困难或不如意的时候,他们会讲讲人生哲理、讲讲阅历经验、讲讲亲情友爱、讲讲家庭幸福。而我们一起长大的5个孩子,因为工作、学习等原因,分别生活在不同城市,但依然相互关爱、彼此关心。 我常常问自己,是什么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发展、又是什么指引着大家庭中每个小家的成长?我想,是一种信念的传承,是老一辈革命家坚定的革命意志在脑海中的生根发芽,是姥爷他生前对党的忠诚、对信仰的坚定、对事业的执着、对荣誉的淡定,对初心的守护,这是我们整整两代人乃至后辈们的做人榜样和行事准则。 【篇三】 说起家风,我想到很多。首先想到了著名的《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想到了大学时一时风靡的《曾国藩家书》,那像我们家并没有明示可传的家训、家规的,家风故事该怎么写呢。于是我又好好想了想,家风到底是什么。思来想去之后,我觉得家风应该是好的品质与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起点,是一个人和一家人成长的基石。长期以来,家人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教我辨认是非、自理自立,如此一想,家风于我而言,其实无非八个字——耳濡目染、春风化雨。从家人身上,我想我至少学到了三件事: 一是存善念秉真心。“做好人好事”“做人做事要讲良心”这两句话我母亲常挂在嘴边,认识她的人没人不知道她是个热心肠,她也常和我们念叨别人的事情能搭把手就搭把手。我弟弟还在牙牙学语时,她听说父亲学校门口有个弃婴,好大一会儿也没人认养,便不顾家中拮据将其收养,三个娃娃一起照顾。别人不理解她,那时她刚刚失去工作又儿女双全,实在不需要再添一张嘴,她也不大解释,只是每日逗娃取乐,养了几个月后孩子的亲生父母又后悔来找,她带亲了不舍得,却还是抹着眼泪送回去了。我们长大后她偶尔感慨,要是那个小妹妹还在会怎样。有一次我忍不住问她为何要养又为何送还,她说小孩子哭得伤心叫人不忍便养,念及人家骨肉情深便还。这样简单的答案让我更加理解我的母亲,与人为善是她遵从内心秩序做出的本能选择,并不期望回报也不需要计较得失。我在母亲的影响下长大,深觉善良是一切美德的根源,在工作和生活中也始终秉持善意和真心,从而养成职业自律和道德自觉。在从事督察工作后,更加觉得善意和共情是多么的重要,尤其在处理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时,能够坚定地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理解他们的诉求和愿望,期望自己能够发挥好在督察工作中的作用,用一颗“平常心”干点“良心活”,切实为他们做点事。 二是爱学习思进取。我父亲是从农村里走出来的苦孩子,学习和奋斗是他在摆脱困境时养成的习惯,从此便伴随他一生,并以此来要求和教育我们。他打小便懂得学习的重要性,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在学校时学习成绩优异,但取消高考让他这段奋斗暂时中止。恢复高考后,他揣着两块钱上了复习班,来年便考上了大学,因着对学习教育的尊重热爱毅然走上了教书育人的岗位。工作后感觉自己能力不足,又再去进修,并始终保持着学习和阅读的习惯。他自己如此,对我们亦如是要求,从来都无条件的支持、鼓励和鞭策我们学习奋斗,让我们知道世界另有广阔天地,但若不奋斗不争取便不得其门。有父亲这样的榜样和他的谆谆教诲,我才能一路学习成长,走上督察岗位。学习奋斗也是从事督察工作的必备技能,这十年来,我们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督察从督企到督政的转变过程中,我们华南局都能得心应手,这不是本能和天赋,而是我们坚持学习思考并为之进取的结果。现在,督察工作向纵深发展,只有继续保持学习精神和奋斗姿态,我们才能胜任督察工作面对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在督察工作中一往无前。 三是能吃苦乐奉献。外公是抗美援朝老兵,可我是在初中学到这段历史,与家人闲聊的时候才知道的。我去缠着外公讲古,从此晓得他老人家上过抗美援朝的战场,受过枪伤,拿过几枚军功章,还能说上两句朝鲜语,不忘感恩为他送过饭的朝鲜阿妈。我记得问他苦不苦,他说苦过就好了,现在多好,总得有人去吃苦;我问他怕不怕,他说哪有不怕的,但既然去了就得上,就是去打仗的;我问他为什么不早说,他说有什么好说,人就该做自己该做的事;我说你是大英雄,他笑笑,没说是也没说不是,说还是要做好自己的事。我的英雄情结和星星眼被这些平淡言语消融,虽然觉得有点惆怅,但在后来总不自觉以外公为荣,向他学习,用我们湖南话说就是“蛮吃得了苦,蛮霸得了蛮”。还记得刚到局里不久,就得了个“小老虎”的绰号,当时还挺不喜欢,现在想来是大家对我的认可和褒奖,与生态环境保护铁军的要求也是契合的。在督察工作中,始终为民的初心支撑着我们甘于奉献、勇于作为,每年督察队伍的感人事迹数不胜数,还有很多没有讲出来的故事。其中有没有牢骚埋怨?有,在父母病痛不能守在他们身边时,在娇儿哭着说思念却只能隔着电话屏幕时……但这些与解决环境问题的喜悦和骄傲一起、与我们付出的心血和青春一起,丰富了我们人生的味觉,拓宽了我们人生的维度。 这三件事让我受益良多,与我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相融共促,但当我回忆起这些往事,不过是平常生活的湖水中的一点一滴,只是当时泛起的小小涟漪,如今想来早已是滔天巨浪,将我打湿、浸染。感谢我的家人,用这些平凡的执着和平常的感动,为我描绘世间一景,浇灌一颗幼善心灵,教我立起精神风骨,伴我成长携我前行,让我成为现在的我。感谢家风故事,给我机会去认真回忆和梳理与家人的一切,怀念逝去的亲人,感恩现在的美好,再次去重温那些温暖的关怀和教诲,让我明白自己拥有多么可爱的家人、多么坚决的支持、多么朴实而又浸润的家风,懂得了这一切,我想今后的路我会更轻松更勇敢更自信。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