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试论语文美育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试论语文美育

语文论文之试论语文美育 ‎ ‎  语文教学是由教材、学生、教师三大要素构成的系统。从美学的角度看,这三者又构成了语文教学的美的系统。语文美育就是在这样一个美的系统中进行的。‎ ‎  一、语文教材是语文美育的载体 ‎  语文教材储存着许多审美信息,蕴藏着强大的审美潜能,具有巨大的审美价值。从汉语音的和谐韵律到汉文字的对称均衡,从汉语词汇的丰富多采到汉语句法的规范整齐,我们无不感到形式美的存在。从清华园迷人的《荷塘月色》到《宇宙的边疆》的神奇太空,那山峰,“刺破青天未锷”;那江河,“奔流到海不复还”;那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明媚的《春》天,百花吐艳;《故都的秋》日,硕果馨甜。这我们感受到了自然之美。窦娥临刑咒天地,祥林嫂死前问鬼神,阿Q杀头时画圆圈,这人生悲剧震撼了多少人的心灵!岳飞的爱国气节,孙中山的历史功绩,鲁迅的斗争锋芒,毛泽东的指点江山,这民族之魂激励了多少人奋进!这是社会美的闪光。《苏州园林》的匠心设计,圣罗珂堂的艺术灵光,古典诗词的永久魅力,现代散文的孳乳繁衍。杜甫的沉郁,李白的飘逸,朱自清的细腻,郁达夫的凄凉,豪放派的恢宏,婉约派的绮丽。这一切都给我们的艺术美的享受。‎ ‎  当然,要使教材中蓄存的审美信息和美育潜能转化为美感教育的巨大能量,还必须依赖师生审美实践的不断运动,使教学所具有的美学结构与师生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默契相合,产生美感效应。以教学《荷花淀》一文为例,学生预习初读这篇小说后,认为作者写得很美,对课文的初感印象特别清晰,这就为审美心理运动奠定了基础。文章究竟美在哪里?于是我引导学生进入作品境界。这篇小说的美表现在三个不同层次。一是景美。水乡夏夜,明月初升,清风送爽,荷花飘香,薄雾似透明轻纱,芦席如洁白云彩,充满诗情画意,令人陶醉。这一层次的美,学生一般能感受到。二是人美。在上面这样一幅美的画图中,生活着这样一些男人和女人,他们的服饰肖像,作者一字未提,但其劳动的姿态、草春的活力、战斗的身影都依稀可见,丰富的情感、美好的心灵、高尚的人格都跃然纸上。他们的胸怀也与自洋淀一样美丽而宽广。这一层次的美,通过进一步研读课文,使学生同审美对象发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受到深深的感动。小说中人物的心灵美、情趣美、精神美学生也能领略到。三是事业美。美丽富饶的白洋淀,养育着勤劳勇敢的白洋淀人民。白洋淀人民要保卫好自己的家乡,把侵略者赶出白洋淀,创造一个崭新的生活天地。因而,他们从事的事业是伟大而美好的。这伟大美好的事业一定能成功,崭新的生活一定能够到来。通过前两个层次的美的感受领略,学生顿悟这一层次之美。这是一种深层的情感反应,学生得到的是一种社会性愉悦。这就是教材所蕴含的美在塑造全面发展的新人方面所发挥的最深刻的作用。‎ ‎  应该强调的是,教材所具有的美育功能产生美感效应的强弱,本展上依赖于师生双方的 ‎  创造性审美活动。教材所蕴含的审美信息和美育潜能只有在被学生发现、理解时,才能显现为美的形态。因此,我们必须摒弃那种把学生的学习排除于创造性劳动之外的观念,把学生在教师诱导下重新发现前人知识,重新组合运用前人知识,积极发掘蕴含于教材内容之中的审美信息和美育潜能,都看成学生的创造性劳动,并且应当十分注意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基本途径就是启发式致学。启发式教学法的核心,是诱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种诱发不过是一种手段,但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着,这具有明显的审美属性。因为学生在这样的创造性劳动中提高了自身价值,使自己逐步地向全面发展的人的标准靠拢。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在整个语文审美教育系统中,启发式教学是这个系统中的关键所在,而师生的创造力则是这个系统的核心。‎ ‎  二、语文美育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  为了引起学生的审美注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趣味,还必须研究学生的审美心理,有的放矢的进行审美教育。‎ ‎  笔者认为学生的审美心理是由感知、感受、感动这三个不同的心理层次共同构成的完整系列,呈现出由初级到高级,由浅层感到深层感悟的递进性。这与南宋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讲的“应目”“会心”“畅神”及有的学者提出的“起兴”“神思”“兴会”和“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术艺欣赏心理进层的意思一致,基本上能描绘出语文美育的审美心理过程。‎ ‎  感知是学生审美的初级层次。这时,学生主要是调动审美直觉力去观赏教师教学的语言(包括口头语言、板书语言和身体语言)、风格和方法构成的形式美与形象美以及教材内容呈现出的美。此时,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主要是组合联想的活动。因而处于这一层次上的形象思维与情绪,只是在知觉审美对象,但这种“知觉”又不同于日常知觉,它基于形象思维与某种情绪在集体审美意识中的恒定联系和具体美感过程的暂时神经组合。它是学生对于直接呈现予感官的审美对象的整体形象所作出的情感反应。这时学生获得的是一种感官情绪的愉悦。也就是“应目”“起兴”“悦耳悦目”的意思。例如阅读教学中学生预习性的阅读,便是对美的感知。‎ ‎  感受是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审美的中级层次。这时学生主要是运用审美判断力去理解和体验教学内容所构成的理性美和艺术美。此时学生形象思维经过初级层次被唤醒而达到多种功能的活跃水平,并冲开初级层次的对应联系开始激发为较高级的接近联想和对比联想,使初级层次的感知得到进一步深化。这时学生获得的是一种美感的享受。也就是“会兴”“神思”“悦心悦意”‎ 的意思。例如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关键词语的推敲、具体情节的品味,使得学生领会文章的立意之深,构思之巧,语言之精。这便是审美感受。‎ ‎  感动是学生在感知、感受的基础上进行审美的高级层次。这时学生主要是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去领略、品尝整个教学的意蕴。此时学生的形象思维由前面两个层次的唤醒与活跃而升华到审美顿悟。教师的教学从整体形象到具体内容都深深地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激起了他们感情的冲动。学生不仅为教师的教学所吸引,引发了以往的记忆,激发了¨较高级的接近联想和对比联想,而且同审美对象发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黑格尔说过,“感动就是情感上的共鸣。”(《美学》第。10卷第296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这时学生获得的是一种深层心理活动的宣泄和升华。这是一种深层的情感反应,它一般是在生理基础上产生但又超出生理要求的一种社舍性愉悦,也就是“畅神”“兴会”“悦志悦神”的意思。例如阅读教学中,教师运用真挚深沉的情感将学生审美活动再推进一层,使学生同作品中的人物或事件发生强烈的共鸣,情感受到感染,个性得到陶冶,精神得到净化。‎ ‎  人们各个阶段的审美心状态并不相同,但人的各种心理活动是一个整体活动,各种心理因素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认识心理学认为感知是一个包括注意定向、特征抽取,与记忆相对照,然后再定向,再抽取,再对照的反复循环的过程。它不仅是各感觉器官的活动,而且是各种心理因素交织在一起构成的复杂的心理过程。所以,教师在创造教学美,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应用系统论原理,把学生的审美心理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他们受到美的教育。‎ ‎  三、教师在语文美育中起主导作用 ‎  教师的教学对象主要是学生。这样,学生既是教的客体,又是学的主体。相应地,教师及其教学活动便成了客体。因此,学生不仅从教师那里接受知识,同时也必然对教师从外在形象到教学艺术进行审美判断。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做到注意抓住一切自我方面体现出来的教学因素和非教学因素。随时为学生创设美的氛围,塑造美的形象。那么,教师的劳动是否具有审美价值呢?回答是肯定的。首先,教师的劳动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创造性。由于教育对象的千差万别,由于教学内容的干变万化,同时也由于教师个人条件的各不相同,所以,教师的劳动不可能因循某种模式,而只能由教师去能动地创造,这样,在教师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身上,都会不同程度地打上人的本质力量的印记,体现出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其次,教师及其教学艺术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宜人感性形式。教师本身在教学中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仪表美、教态美、语言美,无不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教师的教学表现手段,集各种艺术手法于一炉。线条、色彩、语言,音响,节奏、造型等均为教学所用,使教学手段成为一种高度综合的艺术,从而给学生以强烈的美感。其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上述迷人的美的形式,引导学生去探求真,获得善。从而使他们得到知识上的充实,智能上的发展,伦理道德上的熏陶。教师的教学是与真善紧密相联的。综上所述,教师及教师的劳动具备了美的全部特征。教师,作为审美客体,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 ‎  教师及其教学活动所显现的这种审美价值在语文教育系统中具体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首先,它具有高效益功能。一个教学艺术水平较高的教师在教学中,能以优雅亲切的教态、生动幽默的语言、准确精当的评析,博得学生的好感与尊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排除各种干扰,减少教学信息的损失,增强学生的信息接收量,从而卓有成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其次,它具有高激励功能。它能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教学艺术较高的教师身上,爱的情感的流露,能激起学生相应的积极情感的回报。学生往往会爱一个老师进而爱及他所教的这门功课。同时,教师在教学中所迸发出来的教学激情,也会激起学生积极的情感,学生在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中,能学得更为轻松,愉悦,因而也就更为积极主动。另外,教学艺术水平较高的教师,无论是引导学生在中外文学艺术的长廊寻访;无论是引导学生去追溯民族优秀语言文字的源流,还是引导学生去进行充满科学美的逻辑推演,都能以形象生动的语言,风趣幽默的讲授,将学生引入一个艺术天地之中,使学生在聆听教艺精湛的启发性讲授中,想象力得以自由驰骋,创造力得以大大发展。第三,它具有育美功能。教学艺术水平较高的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引起学生的美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一堂精良的语文课,常常能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感受,给人以美的陶冶,其原因也就在此。教师及其教学活动的审美价值所发挥的这些作用充分显示了教师在语文审美教育系统中的主导作用。‎ ‎  教师怎样才能在语文审美教育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呢?‎ ‎  首先,教师应该努力铸造自己美的人格。因为在教师诸多审美因素中,人格的美乃是其他种类美的根本所在。没有美的人格,其他的美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格的美是富于感召力的美,它对人心灵的辐射力量强。因此,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不仅在生活上应该是一个有高尚情操的人,在教学中也应该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道德与审美评价,通过对真善美的由衷敬仰,对假丑恶的愤怒鞭挞,折射出人格美的光辉,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 “经师易获,人师难得。”(袁宏《汉纪·郭泰传》)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教师就是以其全部的人格及行为来影响学生的。‎ ‎  其次,教师应该尽力显示自身的外在形象美,以发挥其积极能动的作用。教师应有那端庄潇洒的仪表姿态,温文敦厚的慈爱面容,吐珠纳玉的语言表述。教师的外在形象美主要包括仪表美,教态美,语言美等等。教师的仪表应该端庄、大方;教态应该自然、雍雅;语言应该抑扬顿挫和富有节奏。然而,这一些外在的形式美的因素只有在表现相应的内容时候,才能显示出它们积极的、能动的作用。在教学叙事性体裁作品时,教师可以调动一切形式美的因素,绘色绘声地使学生对课文所叙内容,有如睹其物、如闻其身、如嗅其味,如临其境的亲身感受,即以形象化的教学方式来感染学生。在教学抒情体裁作品时,教师应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情感因素,将作品之情融入自己之情中,并以自己之情去拨动学生情感之弦。使作品之情、教师之情、学生之情产生强烈的共鸣,融为一体。在教学政论性体裁作品时。教师应借助逻辑思辨的魅力,让作品中那些独具慧眼的观察,鞭辟入里的分析,新颖独到的见解能促进学生领悟,从而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发,认识上得到提高,精神上得到愉悦,即受到理性美的熏陶。‎ ‎  第三,教师应该追求美,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在教学上能形成自己的风格,是教师成熟的标志。当教师的教学是经常而稳定地表现出合规律性、合个性和合审美性时,就会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的风格。教学的合规律性是形成教师教学风格的必要前提,教学的合个性是形成教师教学风格的灵魂,而教学的合审美性则是形成教师教学风格的重要途径。教学 ‎  风格是教学合规律牲、合个性和合审美性的统一。所以,教师要不断地使自己的教学科学化,也应该使自己的教学个性化和审美化。教师在教学时,美的地方要讲得学生心向往之,丑的地方要讲得学生深恶痛绝,乐的地方要讲得学生忍俊不禁,悲的地方要讲得学生蹙眉落泪。‎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礼记·学记》)优秀的教师能够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召力,使学生“安其学而亲其师”(同上)。这是一种魅力,而这种魅力正是教师教学风格的集中表现。‎ ‎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明了的是语文美育的真正功夫、真正天地不在语文学科之外,而在学科之内。语文的美育不是外加的,两是内在的。如若忽视了对语文教学本身的深层开掘,忽视了对语文教材中审美因素的利用,忽视了通过语文教学过程对学生审美能力与审美心理结构的培育,任你有多大的本事,学生照样不会解读美文,照样不会笔下生花,照样不会有美的感受,当然就更谈不上语文美育对学生健全人格的促进作用了。因此,语文教学离不开审美教,语文美育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既体现了语文教学“文道统一”的原则,又贯彻了“教书育人”的思想,是语文教学民族化、科学化的新认识,是语文教学教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也是当前语文心课改的新尝试。良好的审美教育会形成一种较完美的心理结构和高尚的精神境界。这种心理结构和精神境界一旦形成,就会有较大的稳定性,甚至对一个人的一生起某种决定性作用。苏联教育家普鲁卡娅说过“没有美育就不可能有个性充分的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美育是切不可少、势在必行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