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2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最美老干部先进事迹材料精选范文3篇
最美老干部先进事迹材料精选范文3篇 最美老干部先进事迹材料精选范文1 从青丝到白发,21年来,有一位老人一直奔走在漫长的助学之路上。用无私谱写暮年之歌,用大爱传递正能量。 xx,xx一中退休教师,今年84岁。1994年退休后,发起民间助学工程。21年来,共筹集资助款3000余万元,使2000多名特困生重返校园。其中他本人捐助10万余元。2006年,xx被评为“xx省十大公益老人”;2008年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名登“中国好人榜”。 “愿每个孩子顺利完成学业” xx出身贫寒,少年时期隔窗听课的经历让他对失学孩子的命运格外关注。1994年4月,xx一中举行“爱心献同学,真情暖校园”活动,援助25名徘徊在失学边缘的特困生。退休后继续在学校报刊发行站上班的xx得知消息后,当即领下资助12名特困生的任务。其中,他本人出资认领3名学生,每人每年100元,一直到高中毕业。另外9名特困生则是动员亲朋好友去资助,甚至将指标“摊派”给自己的孩子。赖老把这些特困生的切肤之痛一点一滴地讲给亲朋好友们听,一个一个地找人做工作。终于,组织发动了包括离休干部邓剑雄 在内的9个志同道合的志愿者,“一助一”帮助这12名特困生。从那以后,赖老就与资助特困生的义举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始了“民间助学”之路。 赖老除了用自己微薄的收入先后资助8名特困生外,还孜孜不倦地做着两件事:一是四处寻找和发动好心人加入资助行动中,他和朋友们建起“民间助学工程”的雏形;另一件是寻找特困生的“下落”。 夏天顶着炎炎烈日,冬天冒着凛冽寒风,除了下雨天,赖老每周都挤出时间,步履匆匆地奔走在xx县的穷乡僻壤,走访特困生家庭,进行实地调查摸底,核实贫困情况。赖老的足迹,踏遍了xx所有乡镇的所有行政村,走访了近200所乡村学校,磨破了十多双解放鞋。建立了1800多份特困生档案。 赖老说,决不能再让这些孩子苦下去,决不让贫困扼杀希望,只要他(她)念书,我们将一直资助他(她)读完初中、高中,甚至大学毕业。他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21年来,赖老和他的“民间助学工程”在特困生与志愿者之间,搭起了一座爱心桥。在赖老的牵线搭桥下、在好心人的帮扶下,受资助的特困生,也从xx一中扩大到全县18个乡(镇)。甚至武平、上杭、连城的特困生也得到过资助。 “是无数好心人支撑鼓舞着我” 尽管助学工程是纯粹的民间行为,然而爱较真的xx仍然有自己的“章程”:资助的对象必须是孤儿、残疾人家庭子女、单亲家庭子女以及生活来源特别困难的孩子。特困生必须由xx亲自去调查考证,有学校和村一级的证明。受助人签字打收条,学生所在班的班主任、学校出具收款证明。资助人的首次款项由xx当面转交,详细交待要注意的问题,之后由资助人和受助人直接往来。 助学工程刚开始,一位老友找到了xx,委婉地提出请他帮助一位亲戚的孩子。经过家访调查,这个学生并不符合条件,xx毫不客气地数落老友。道是无情更有情,xx用无私和正直昭示了自己不变的初衷。 xx市84岁的老人王增修,从1996年开始资助河田中学学生小邱,1998年小邱考上xx师范,联系地址变动,老人家不放心,怕资助的款项到不了小邱的手中,特地从xx来到xx住了三天。小邱告诉他每月的生活费一分不少按时收到,小邱的班主任也把每学期交的学费记录给老人看,上面有领款学生签名、监督老师证明、款项交付日期。看到这些,王增修情不自禁地说:“赖老师的工作这么认真细致,我们资助人没有理由不放心。” 媒体对赖老的xx“民间助学工程”活动报道后,在赖老精神的感召下,天南海北的好心人主动找到赖老,请求认领特困生,他们当中有干部、个体户、军人、记者和企业家,还有外籍华人,不断有xx、xx、厦门、泉州、漳州、上海、南京、广州、东莞、广西、北京、 天津、台湾等地的志愿者加入,参加助学义举的人数逾千人。爱的暖流在各城市和xx的乡村碧野间缓缓流溢。 晋江某服装企业老板吴栋飞,从2009年起先后赞助了20多个特困生;2010年,晋江某企业负责人庄美娥也一次性赞助了10个特困生;厦门某企业负责人孙吉龙先后赞助了30个特困生;xx县公安局干警郑凯亮发动5个兄弟姐妹每个人赞助一个特困生;xx县某加油站负责人王先生和弟弟两人一起赞助了20个特困生;xx县某建筑公司负责人张秋生赞助了18个特困生;在浙江经商的xx河田籍企业家陈清印先后赞助了20多个特困生;2009年9月,浙江省新华爱心教育基金会主动与xx联系,在xx二中高一新生中挑选成绩优秀、家庭特困的学生,成立“珍珠班”,给予赞助高中三年学费并补助每人每月250元生活费,至今,已连续6年,360名特困生受益;2014年9月,石狮市青年企业家徐管军、王丽环等人组成的慧通TA2爱心团队多方筹资赞助xx县红山乡山车小学10万元,并通过xx赞助了16个特困生的生活费...... 21年的扶贫助学,xx的身边汇聚了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爱的洪流向世人昭示了善良和公益的力量。面对着这一切,xx总是发自肺腑地说:“我个人的力量是很微弱的,感谢所有的好心人,是他们在身后支撑着我、鼓舞着我,给了我无穷无尽的动力源泉。” “受助学生回报社会,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不但要资助这些特困生上学,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在赖老的助学理念中,他特别强调“感恩”,让特困生常怀感恩之情、报恩之志。 赖老时常嘱咐受助学生,要定期向资助的恩人汇报自己的学习成长情况,表达感恩之情。每到双休日,赖老就带着xx一中的受助特困生提着水桶,拿着抹布,帮助五保户、孤寡老人挑水,打扫卫生。 爱心在延续,救助有接力。在赖老的引导下,经过赖老民间助学工程救助的近百个特困生大学毕业,找到了工作,他们不忘自己成长的经历,不忘回报社会,接过了爱心的火炬,成为捐资助学的热心人。 一位从高一到大学赖老资助了7年的特困生,大学毕业后,给赖老汇来1000元和一封信,信中写道:“我把第一个月的工资给了母亲,她养育我不容易,我要孝顺她。第二个月工资我汇给您,您把它资助给要救济的特困生吧!别人帮我,我帮别人。” 来自河田农村的王学荣,是第一批受到赖老牵线资助的特困生。他考上南京大学后,发动系里的80多名大学生,每月省些饭菜钱,资助了濯田、大同、涂坊、河田等农村中学的12名特困生。 李雪琴也是靠“一助一”救助坚持完成学业的。大学毕业后,担任了中学教师。她联络了11个同学,每月以“惟良”的名义,凑齐60元寄给濯田龙田村的林太平同学。李雪琴说,只有经过寒冬的人,才知道什么叫贫困。 毕业后在xx一家公司工作的曹先明,是赖老自己挂钩资助的学生。赖老从自己不多的退休金中,每月50元,一直帮助小曹读到厦门大学毕业。如今,小曹加入捐资队伍中,帮扶2名特困生。 特困生谢家亭,从高一到大学毕业,都受到助学工程的捐资,如今在深圳工作,他帮忙资助xx河田中街2名特困生兄弟,每人每月100元。 xx职业学院的黄冬兰、李水兰老师,也是受资助完成学业的。如今,她们自己也各资助一名特困生,还各自发动班上同学资助了合计4名特困生。 这是一项不断接力的爱,这种连绵不断的爱链接了上千个家庭。通过这样的播种、传递,爱心在无限地扩大、延续。 看到资助的特困生改变了命运,并成为捐资助学的热心人,赖老别提有多高兴。他说:“这些特困生毕业后,回报社会,对我是最大的安慰。他们的行为,比黄金更可贵。” “除非倒下,否则我不会停步”. 2014年11月27日,新西兰首任女总理珍妮.玛丽.希普利女士和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主席柯马凯先生一行来到xx考察参观。当女总理了解到83岁的xx仍然在为贫困学子孜孜不倦、四处奔波的事迹后,这位世界政坛的女强人紧握着xx的手,动容地对xx说:“您高 尚的精神和坚韧的意志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榜样。” xx的老伴早年就因病去世。为了民间助学工程,他选择了离开儿女,独自一人住在学校。此后,他每天蹬着一辆三轮自行车把学校的邮件送到邮局,再从邮局领回当日的报刊,登记、分发,报酬有限。退休金加上这份微薄的酬劳,就是xx生活的所有经费来源。xx拼命为孩子创造条件上学,自己却从不讲究吃穿。“当时退休金每月才236元,省吃俭用,不添新衣,青菜豆腐也是一样过,有时候一盆盐水煮黄豆,可以吃上一个星期。”一副老花镜断了一条腿自己修理好照样戴。 xx从年青时代就酷爱收藏,种植花卉盆景。然而自从民间助学工程开始运行以来,他就无暇顾及那些苦心经营数十年的“宝贝”了。他瞅空就往特困生家中跑,搞调查、建立特困生档案。随着救助的特困生逐年增多,资金的来源越来越困难,他每天为了这些事发愁,四处求援。以致于数百盆精美的盆景长满了杂草,一些珍稀的花卉也枯死殆尽。当许多亲友问他到底图什么时?xx就会喃喃自语道:“凡事总是有得有失,能换回孩子们的学业,扶持一个贫困家庭,是我最快乐的事。” 长年为特困生的事奔忙劳累,体力严重透支,加上营养不良,使得年事已高的xx身体每况愈下。2003年冬天,他从一位山区特困生家中回来,忙着分发第二天的报刊,又饿又累的他竟然仆倒在地,磕断了一颗门牙。亲人们担心xx的身体,都劝他适可而止,心疼他的 儿女甚至为此和他闹“别扭”,可xx说:“我没办法不去拼,看到那些可怜的孩子我的心里就隐隐作痛,要是能年轻二十岁多好,我就可以多为孩子们办点事。读不上书,那是关系一辈子的事啊!”2012年夏天,在调查特困生的中巴车上突发脑梗,紧急抢救住院治疗后他却仍然义无反顾,儿孙们心疼得泪水涟涟。 xx的头发、眉毛和胡子都已雪白,牙齿也几乎掉光了。但人生暮年的苍凉没有削减他的勇气和信心,他像一个意志坚定久摧不垮的“铁人”,21年如一日,扶贫助学风雨无阻。这个耄耋老人淡然如水而又炽烈如火的心路历程,充分展现了一名退休干部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 最美老干部先进事迹材料精选范文2 “我们现在老了,剩下时间不多了,应该争取时间多做一些事,才能无愧党和人民的信任,无愧于自己的一生。”6月4日,xx市84岁高龄的人大代表xx说。 多做好事是福气 xx是xx市第十六届人大代表、市关工委主任和老体协主席,今年84岁,退休20多年来,他实实在在做事,忙忙碌碌奔波,却没有 拿一分钱报酬。他说:“党和政府给的退休金足够让我生活得很好,能为大家多做点事是我的福气,我不能再拿任何补贴。” 上个世纪90年代,曹老了解到不少大中小学生因家境贫寒交不起学费,已经或即将辍学。他向市委反映情况,并以关工委名义发出倡议书——《伸出你的手,托起明天的栋梁》,并带头捐款500元。xx市委充分肯定市关工委的做法,以文件形式下发《关于开展为新录取贫困生捐资助学活动的通知》在全市掀起捐资助学热潮,解决了一些学子的燃眉之急。他又通过自己的人脉,深入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多方协调动员,发动社会各方力量与贫困生结对子。 25年来,在曹老的带领下,关工委先后筹集了133.7万元,帮助467名大中小学贫困生完成学业。 将爱心传给后人 资助对象吕永阳,现在是天津工业大学大二学生,校学生会学习部部长。今年,小吕来信说,“曹爷爷,我们的学生会也在通过慈善爱心活动,帮助那些困难学生,并尽力开设勤工俭学岗位。我也在帮助学习后进的同学补课,今年还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对特教学校的孩子,要多关心、多爱护。”他常常这样叮嘱关工委的其他同志。2004年,得知xx特教学校因为设备简陋,影响到正常教学,他当即联系有关单位,为特教学校争取到1万元赞助经费,购置了一批教学器材。2008年,他从来自“关心下一代书法展”的3 万元助学金中,拿出5000元给了特教学校,再把剩余的2.5万元分给吾祠、灵地等10所中小学。 让希望走进高墙 对残疾儿童和失足青少年,他总是厚爱三分。20多年来,他不顾年事已高,多次带领关工委帮教人员,前往永安、漳州、xx等地的监狱,对xx籍服刑人员进行帮教。其中的一些人不但改过自新,有的还成为发家致富能手。西园镇的黄某就曾多次到监狱作报告。他说:“如果没有曹老的关心和帮助,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就,只要关工委需要我,我随时准备为那些失足的青少年现身说法。” 在曹老案头的一堆信札中,很多是感谢信、求助信、思想汇报信等,其中一封服刑人员的来信特别感人:“尊敬的曹主任,这七八年来,你们的良苦用心,我都铭记在心。今年我以为你不可能来了,因为你的岁数大了、腿脚不便,可是你还是来了。我很感动,早该当面跟你说声谢谢,在现场就是没那勇气。我在这里改造还算可以,共获减刑5年4个月……”这是高墙内的心声,也折射出20多年来,在曹老带领下的关工委走进监狱亲情帮教的丰硕成果。 2011年3月,80岁高龄的曹老参加关工委和团市委共同举办的“弘扬雷锋精神、推进志愿服务”活动,由于年事已高,过度劳累,昏倒在了现场。有人问曹老:“您那么大岁数了,何必总是把自己搞得那么累呢?”曹老回答:“共产党人离岗不离责,我剩下的时间不 多了,可跟在职时相比,不是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吗?” 因为贡献突出,xx数次获得省、地、市级表彰,2009年荣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 最美老干部先进事迹材料精选范文3 在xx区老年大学里,时常可以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他就是被老年大学学员誉为倾情老年教育事业的“老黄牛”xx。 xx今年72岁,2004年从金丰中学退休。退休后,积极参与社会老年事业,先后应邀担任退教协理事、xx镇退干党总支办公室主任、区老年大学办公室主任等职,心系社会、发挥余热、甘于奉献,展现了一名退休干部执着的人生追求。 退而不休忙耕耘 xx工作认真负责,兴趣爱好广泛,喜欢画画、摄影、书法等。在xx镇退干党总支,他干出了点名气,可谓“春风十里,遍洒名声”。县退休教师协会、县夕阳红艺术团、凤山诗词协会等十多个团体组织的活动,都请他帮忙。他心肠软,面子薄,很难拒绝老伙伴们的请求,身上的头衔越来越多,参与的活动越来越密集,铺天盖地的活动压得 他喘不过气来,可他还是乐呵呵地说,没事,这样生活更充实。 2012年他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医生反复叮嘱,不能干重活累活,注意休息。但他在手术后仍然积极奔走于老年工作一线。三个女儿看着心疼,都劝他别再到老年团体兼职。她们说:“青山常在细水长流,我们只希望你健康长寿,安享晚年,成天忙得跟总理似的,图什么?” 一边是家庭和健康,一边是老年工作,怎样把握这杆天枰?2014年1月,他辞掉了xx镇退干站等职务,打算回乡下老家养老,过几年清闲日子。 当年2月,老年大学校长找上门来,要他“重新出山”,到老年大学担任办公室主任,主持日常事务。老干局领导也上门做工作。面对他喜爱的老年教育工作,想着一张张熟悉的老年朋友的面容,更想着组织和领导对他的期盼,短暂犹豫后,他又毅然点头同意了。 老年大学的工作千头万绪,xx比原来更忙碌了:平均两个月出版一期校刊,每周开办书法课、国画课、诗词创作课,他每周在各班上2节课,一个季度举办一次诗、书、画展,展览后要编辑成《诗书画作品选》一书,不定期出版《凤山诗词》《凤山楹联》。他的周末休息时间消失了,寒暑假也消失了,最后连夜晚的休闲时间也没有了,每晚工作至10点。 创建市级示范校那几个月,是他几十年来最忙碌、压力最大的一段时间。既要四处要钱要物,还要安排装修工人干活,监督工程进展、 查验装修材料。有几次,他正在家里吃饭,天上乌云滚滚,要下雨了,想到很多装修材料还堆放在操场上,他立刻放下碗筷赶往学校,把材料搬进室内以免受损。好几个夜晚,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准备上床睡觉了,听到狂风把窗户刮得哐啷啷响,想到单位的门窗也许没关,要是小偷偷走了新设备怎么办?雨水把刚粉刷的墙壁弄脏了怎么办?他睡不安宁了,打着手电筒来到单位,把门窗仔细检查一遍,全部关好。 xx担任老年大学办公室主任的一年多时间里,创造了许多业绩,许多工作实现了零的突破:创办了校刊,开办了书法班、国画班,开起了阅览室、图书馆、电脑室,有了专门的音乐厅、舞蹈厅,极大改善了文艺团体的排练条件。老年大学如期成功创建“市级示范校”。 不图报酬勤奉献 老年大学任职,仅有600元工作补贴。xx的一个学生在土楼景点旁边办了一个商业画室,高薪聘请他当画师,他拒绝了。他的另一个学生在厦门办了一家规模较大的培训学校,去年4月,这个学生也以每个月7000元的高薪请他去上课,他也拒绝了。而在老年大学的工作,xx是经常贴钱。 老年大学创办书法班和国画班,学校里连画笔、宣纸都没有,怎么招收学员?他把家里的颜料、画笔、宣纸统统搬到学校来,无偿供学员使用,共提供了价值近1500元的东西,书法班、国画班总算按期开办了。编印校刊以及书画作品选需要质量较好的打印机,学校没 有设备,他掏出自己的钱,花费一万多元,购买了3台激光彩色打印机。印发4期《诗书画作品选》所有印刷、纸张、邮寄等费用统统由他承担,每期印刷120本,4期共花掉两万多元。编印老年大学校刊前3期所有费用他负责,共花费4000多元。 创建市级示范校,要求配备图书馆、电脑室、舞蹈厅等,这些xx老年大学统统没有。到哪里借来马良神笔“画”出这些厅室?他饭吃不香、觉睡不宁,跟着老干部局的领导四处找场所。 场所解决了,但里面的设备远远不够。图书馆只有空荡荡的书架,图书寥寥无几,电脑室一台电脑也没有,歌舞厅连基本的音响设备都没有。整个老年大学必须重新装修,更新教学设备。政府拨来的12万元经费远远不够,至少还相差10万元。他和老干部局的干部们跑了几十家单位,向单位争取支持。县人大送来了15台旧电脑,县综合执法局送来了10台。他把这些旧电脑拆开来,重组零件,拼装成了13台可用电脑,为单位节省了几万元。他撰写了捐献倡议书,向500多名学员发放。他动员了所有的人脉捐钱捐物,亲戚、朋友、老同事等“一网打尽”。老朋友捐献了价值一万多元的几台电脑和2800册图书,热心人士也分别捐数千元。 心怀愧疚现真情 “无情未必真豪杰”。xx的老伴从08年以来就瘫痪在家。有一次,他到学校去了,老伴强拖着僵硬的肢体,挪动到楼下,一个趔趄, 脚踝扭伤。他非常愧疚,很自责:要是自己在家里,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老伴的疾病令他牵肠挂肚,上班时他的心揪得很紧,老伴会不会摔倒?会不会被开水烫伤? 2014年冬,创建示范校工作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他正忙得焦头烂额时,家里老伴突然陷入重度昏迷,送到医院抢救。市里的验收评估组即将下来,还有几万字的文字材料尚未写完,怎么办?病床前,他心里反复念叨:“老伴,对不起了。我只能把时间放在学校工作上了。”没时间陪伴和看护,没为她端茶送水。女儿们抱怨:“妈妈在这个世上已没有多少日子了,你陪她走完人生最后一程,怎么就这么难呢?”但xx认为,女儿讲的理是“小道理”,他想的理是“大道理”:创建示范校是关系到全区老年人事业的大事情啊。背过身时,xx流下了愧疚的眼泪…… 老朋友“批评”他:“老江,你这人就是一根筋。做心脏搭桥手术,一般人至少要休息三五个月,你竟敢在手术10天后就来上班。你老伴是凌晨三点送去抢救的,你整晚没睡。完全可以不来,谁也不会怪你。第二天竟然跑到学校来参加闭学式。”xx的大公无私精神感动了市里的验收组领导,感动了在学校学习的老年学员。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等领导纷纷来到医院,探望他爱人,400多名老年学员也成群结队前往医院探望。大家就用这种简单的方式来填补xx内心的愧疚,让爱与真情得以传播。 他老伴在今年4月去世。领导嘱咐,让xx同志休息半个月。令老年学员们没想到的是:他竟然在老伴送上山后的第二天就来上班了。他感到愧疚,对老伴没有尽到一个丈夫的责任,但他心里惦记更多的是老年教育事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