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管理工作经验材料三篇与人才工作经验材料四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才管理工作经验材料三篇与人才工作经验材料四篇

人才管理工作经验材料三篇与人才工作经验材料四篇 人才管理工作经验材料三篇 ‎【篇一】‎ 全市组织部长会议上,**部长提出:“集聚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各方面人才”。赣县区作为中国稀金谷核心区,将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稀土产业发展的重要指示为遵循,瞄准“抢占稀土领域核心技术制高点”工作定位,紧抓历史机遇,聚焦科技创新,以产业“稀”引力焕发各方面人才创造力,推动人才振兴与产业振兴“比翼齐飞”。‎ 突出创新引领,精心打造平台。一流的人才渴望一流的平台。坚持把“打造有影响力、引领力的稀金产业平台”作为助推高质量发展战略定力的重要课题,以大气魄推进大平台建设。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支撑,以打造稀金科创城为抓手,像当年苏区支援红军一样,举全区之力支持中科院稀土研究院建设。围绕稀土稀有金属首位产业,突出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壮大钨和稀土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充分释放招才引智的“磁场效应”。借力5家“国字号”科创平台东风,依托国家部委对口支援政策优势,引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创新企业,做优做大稀金产业平台。按照“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的理念,加快产城融合示范区项目建设,吸引更多高层次、高技术人才落户赣县大展宏图。‎ 聚焦稀金产业,精准引才育才。人才是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对稀金产业“高精尖缺”型人才实行“多对一”服务,以最大诚意和力度确保人才招得进来。进一步发挥稀金谷股权投资基金、**战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杠杆效应,撬动高层次人才、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活力,不断提升引才聚才竞争力。重视校企产学研合作,采取“线上和线下”的模式,用好“柔性引才”法宝,让外埠科技资源和人才力量为稀金产业创新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大力开展“贡献智慧力量·苏区英才担当”主题活动,大胆探索实施因地制宜的招才引智新模式,千方百计把人才智力引进来,着力在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以及省“双千计划”人才引育上再求新突破,不断推动产业发展与人才引育同频共振、有机融合。‎ 创优人才环境,精细服务保障。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坚持领导挂帅项目推进机制和“一线工作法”,建立定期走访问需求、专题走访问进度、跟踪走访问成效的“三访三问”制度,推进“进千企、访千人、问千计”三年行动计划落实落细,构建人才联系服务常态长效机制。严格落实“人才新政30条”“补充措施18条”和“中国稀金谷”人才系列政策,重点推进稀金中小学、智慧园、晓镜公园等人才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筹建高品质人才集聚功能区,加快布局建设“双创”孵化器,着力打造精品“众创空间”,厚植万众创新土壤。在人才引育、评价激励等服务保障方面积极探索一批新办法,一诺千金兑现政策,一路绿灯优化服务,打造“看得见、摸得着、实打实”的人才生态环境,让人才在**既有获得感,更有参与感,拥有幸福感。‎ ‎【篇二】‎ 如何克服山区小县的区位劣势,引进高层次人才,推动高质量的发展,是**人才工作必须答好的“时代之问”。近年来,**县大胆创新,制定实施了有突破性的人才政策,积极创建人才发展平台、主动外出招才引才、提供快捷暖心的服务。人才新政实施以来,人才引进培养增量提质,爱才尊才氛围浓厚,人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得到最大发挥,为县域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该县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前来创业的高层次人才,根据人才类别和项目评估情况,给予最高 ‎ 2000万元的无偿资助;前来创业或全职到单位、企业工作的各类高层次人才,根据人才不同类别,可享受18万至600万元的人才特殊津贴;凡向单位、企业推荐高层次人才并最终全职引进的组织或个人,视引进人才级别高低和项目重要程度,分别给予1万至20万元的引才奖励……近日,翻开**县《关于创新人才政策、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人才住房建设的实施方案》《吸引大学生创业就业实施办法》等系列人才政策,一个个“引才红包”释放着强烈的思才爱才信号。‎ 建好人才住房,缓解人才住房压力。**县采取“置换一批、新建一批”的做法,目前已建成阳光小区、田螺岭小区过渡性人才住房共300套。投资6000余万元,以精装修、拎包入住标准建设的114套城北人才住房小区预计2020年可投入使用。截至目前,该县已逐步形成租售结合、多种户型可选、丰俭兼具的人才住房供应体系。‎ 搭建人才发展平台,章源钨业建起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海智计划”工作站,耀升钨业建立市级人才工作示范点,君子谷野果世界成为市级“双创”平台,电子商务产业创业孵化园逐步完善……一直以来,**十分重视人才发展平台建设,引才聚才能力不断增强。‎ 不折不扣兑现优惠政策。对章源钨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引进4名博士奖励经费20万元,“海智计划”批复建站后奖励资金30万元;君子谷野果世界获批市级“双创”平台奖励创建资金25万元;为获批省级高层次人才办理个税返奖、一次性25万元住房补贴、连续5年发放10万元人才特殊津贴;为高学历人才发放每月1000元的人才特殊津贴,累计拨付200余万元;扶持113名大学生自主创业,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038万元……随着人才新政的逐步实施,**在日益严峻的人才市场竞争中赢得了一席之地。‎ 主动广引才,发展赢先机 好政策好平台,没有宣传出去,就如美酒在深巷中,难以吸引集聚人才。近年来,**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依托“百名硕博进**”引才工程,每年派出宣讲组赴省内外各大高校开展人才优惠政策宣讲。‎ ‎**年首次开展“百名硕博进**”引才工程时,发布18个岗位吸引全日制研究生30多人报名;**年发布18个岗位吸引40多人报名;**年发布19个岗位吸引90多人报名……逐年递增的数据侧面反映**对人才的吸引力在逐步增强。‎ 注重发挥企业引才主体作用,常态化组织企业走出去引才育才。先后10余次组织企业赴北京、深圳等地参加人才新政策宣传推介暨人才专场招聘会、校园招聘会、新春招聘会等,助力企业引进博士4名,研究生39名。‎ 依托在外**籍乡贤资源优势,积极寻求柔性合作和吸引人才回乡创业机会。通过邀请乡贤回乡举办乡贤讲堂,传递先进理念、发展案例,为家乡提供智力支持。加强与乡贤的日常联系,根据乡贤研究方向,组织相关单位和企业与乡贤对接。**农业大学黎教授正在与**县绿之蓝林业有限公司开展南酸枣果皮和果核药用研究。截至目前已举办乡贤讲堂5期,乡贤见面会6期。‎ 为推动“崇商回归”,**建立8支招商引资小分队,强化与在外乡贤联系,提高乡贤建设家乡的参与度,将乡贤资源与发展实际有效匹配。每年组织单位企业到乡贤集聚地开展招商引资暨招才引智推介会。**年以来,通过招商小分队外出招商引资,召开招商推介会、春节乡贤恳谈会等形式,推动乡贤返乡投资,在上堡梯田景区建设、关田工业园区等54个项目中,乡贤拉动投资累计159.16亿元。‎ 贴心做服务,暖心激活力 做好人才工作,外在靠吸引,内在靠服务。**县于**年成立招才引智局,与县委人才办组建了人才服务窗口,按照“人才提出需求申请,服务窗口同志沟通落实,反馈办结”“三步法”为人才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坚持能解决的问题当场办结,现场不能解决的及时答复,要在15个工作日内办结。‎ 人才服务窗口利用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通信平台,及时收集人才诉求,快速在线回复,得到了人才的大力赞扬。通过“百名硕博进**”引才工程引进的专业技术人才邓智勇之前在外省事业单位工作,来到**任职后,他在高学历人才微信群中提出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接续的问题,很快得到了答复。在县委主要领导主持召开的高学历人才座谈会上,他激动地说:“我记得是十点钟提出的问题,十点半人才办的同志就把解决办法和流程告诉我了,这样的高效率让我非常感动。”‎ 考虑到外地引进人才在**没有落脚之处,特许引进人才先入住,后办理申请手续,许多外地引进人才到**当天就住上了人才住房。据统计,**县委人才办已为200余名人才解决了人才住房分配、子女就学、配偶随调等问题,为23名博士办理了每年免费入住3天手续。县委人才办联合团县委连续五年举办“缘来是你”单身青年人才联谊会,为优秀青年人才搭建交友寻爱之桥。快捷、精准、周到的服务让来崇人才无侧身之虞、后顾之忧,安心投入到创新发展中去。‎ 英才聚山城,振兴添动力 ‎“百名硕博进**”引才工程,每年引进食品工程、临床医学等紧缺型全日制研究生人才10余名,目前累计引进65人,缓解了专业技术人才紧缺问题;依托章源钨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引进博士学历研究人员4人;齐云山食品公司与南昌大学开展校企合作,柔性引进博士研究人员8名,依托“职称评定绿色通道”,8人均获得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选送6名企业技术骨干到中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随着人才新政深入实施,该县培养中组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1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全市首届“十大科技创新人物”1人,人才引进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在短期内实现了质的飞跃。‎ 人才引进培育带来的良好效应,在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次第开花。**年投入240万元建设的农业检测站采购了成套农业检测仪器设备,但因缺乏相关技术人员闲置多年,农产品检测工作一直无法开展。**年通过“百名硕博进**”引才工程引进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刘红平,入职后迅速掌握了农产品检测的流程和设备使用,保质保量完成每年400批次以上的定量检测任务,助力**获得了省级“绿色有机食品示范县”荣誉称号。同期引进的廖良松,在上堡梯田景区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中,全程负责项目整合、材料报送、对接联系等工作,为上堡梯田景区成功申报发挥了重要作用。‎ 章源钨业引进培养的徐国钻,主持完成了“铵盐体系白钨绿色冶炼关键技术和装备集成创新及产业化”项目,率先实现了白钨高效冶炼和废水零排放。该项目先后荣获**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年**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提出并主持“钨冶炼钼渣回收钨、钼、铜产业化项目”的研究,实现了钼渣无害化处理,每年为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约150万元。作为优秀企业人才代表,**县推荐其担任省党代表、“赣鄱先锋”候选人,并选送他到中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耀升工贸依托市级人才工作示范点,引进13名高层次人才,建立了**省钨钢合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企业研发提供了人才支持。‎ 随着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深入推进,**正纵深创新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双向转化,以项目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谋求六大攻坚战的新突破,奋力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篇三】‎ 近年来,**省**市从政策、产业、服务等多方面发力,积极探索革命老区、欠发达地区集聚人才新路径,打破人才瓶颈,加快补齐短板。计划到2022年,引进和培养100名(个)产业领军人才或团队、1000名高层次人才、1万名各行业急需紧缺人才,吸引10万名青年人才到**创业创新,推动100万名产业工人培养或回归。‎ 拓宽引才渠道。立足产业需求以才引才,发挥现有高层次人才领头羊作用,如通过扶持王瑀博士发展壮大新能源产业,集聚锂电池专门人才120余人。推进驻外引才,主动到宁波市新材料科技城设立联络窗口,建站两年多来,组织对接活动25批200余人次,达成合作意向10余个、落地4个,实现宁波人才**用。实施柔性引才,成立赣南苏区人才发展合作研究院,推动人才为企业及产业服务,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刘兆平等14位专家受邀入院。探索全民荐才,设立苏区人才伯乐奖,对推荐高层次人才的组织或个人给予最高20万元奖励。‎ 壮大双创平台。建设产业平台,创建**国家高层次人才产业园,采取“人才+项目”模式,吸引高层次人才带项目入驻产业园。做强科研平台,重点推动国内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校区、分支机构或产学研平台,目前已引进中科院海西院共建中国稀金新材料研究院等平台,引进孙晓琦团队博士10余人。培育众创平台,着力扶持青年人才创业,新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备案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建成创业孵化基地31个,入驻项目和团队1600多个、创客7000余人。‎ 加强服务保障。做优人才服务,开发人才管家APP,实现津贴申领、子女就学、家属安置、项目扶持、生活需求等网上办理,为人才提供“保姆式”服务。‎ 人才工作经验材料四篇 人才工作经验材料四篇 ‎【篇一】‎ ‎**县坚持在强化领导、优化环境和载体创新等方面集中发力,加快提升人才工作管理水平,破解人才发展难题。‎ 一是强化人才工作引领。该县加强党委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组织市县级拔尖人才参加**年度拔尖人才高级研修班,提升拔尖人才政治理论素质和服务**发展的本领。贯彻落实县处级党员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工作的实施办法,加强沟通交流,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将各类专家人才凝聚到党的事业中来。加大具有专业背景的干部选拔任用力度,提高专家人才在“两代表一委员”中的比例,让专业的人领导专业的领域,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二是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深入实施《**县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落实“信阳英才计划”的实施意见》,依托驻外党工委和驻外商会,成立人才联络站,推介政策、提供服务、引育人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机构编制管理,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深化校地合作,为清华大学提供社会实践基地,与信阳师范学院开展“校地共建”,成立博士工作站3个。建立“**籍在外优秀人才库”,开辟引进人才的“绿色通道”,制定优惠政策和条件,大力吸引各类优秀的人才在**创业兴业。‎ 三是因地制宜引育人才。借助中国·**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举办“第二届**·**招才引智创新发展暨高端人才对接会”,宣传**人才政策,引进水稻育种领域院士1名、高层次人才77人,签订合作协议1个,聘任科技顾问1名,签约项目7家,投资总金额23.6亿。以特色产业为导向,与产业发展相匹配,选树10个乡村人才振兴示范点,集聚乡土人才。探索乡情引才,向在外乡土人才寄出家书4000余封,开展乡土人才恳谈会、宣讲会等137场次。评选县级第七批拔尖人才,推进拔尖人才组团服务基层制度,开展组团服务、专项服务、结对服务等600余次。深化科技特派员联村帮扶行动,开展培训200余场,培训贫困群众5000余人次。‎ ‎【篇二】‎ 近期,为打造“一心多点”人才工作新格局,**市**立足实际,以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大力实施人才引进、人才回引、“鸿雁计划”、“蒙中药材产业人才引育”四大聚才计划,多途径、多方式延揽人才,补齐人才短板,打造人才聚集“新高地”。‎ ‎“线上+线下”结合,创新人才引进模式。积极探索“走出去、引进来”引才方式,主动走出去赴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辽宁大学等高校开展人才“双选会”、“暖春行动”人才招聘会等活动,让引才单位多跑腿,人才少跑路,年初以来共引进高层次人才162人。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及时优化审核招聘流程,通过举办“人才引进网络直播推介会”,促进高校毕业生与引才单位精准对接,实现用人单位与高校毕业生“云互动”,打造了招才引智的“奈曼品牌”,采取网上报名、审核等方式,吸引445人报名,及时补充卫生、文化等事业单位紧缺人才26名。‎ ‎“刚性+柔性”结合,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着力加强“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引オ用才政策体系,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刚柔并济”提升人才引进层次。实施蒙中药材产业人才引育计划,拟引进2名蒙中药材高层次人才,每人一次性给予科研支持经费30万元。**年以来,积极筹划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拟引进中国工程院肖培根院士团队进站开展蒙中药材研究工作。建立博士服务站1个,与内蒙古农业大学王俊杰团队、内蒙古药用植物研究所李旻辉团队、内蒙古民族大学贾俊英团队签订合作协议,以院地合作方式柔性引进博士11名。‎ ‎“政策+措施”结合,加大人才引进广度。完善了《**人才引进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引进的范围、方式、程序,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给予生活(租房)补贴、购房补贴等待遇,以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吸引人才为奈曼出智出力。制定出台《**“人才回引”计划实施方案》,依托奈曼党建微信公众号、**政务网等平台发布公告,面向社会征集奈曼籍高校毕业生相关信息,常态化分层分类建立人才储备数据库。以人才带动人才,吸引奈曼籍或配偶为奈曼籍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计划为事业单位“回引”急需紧缺人才100名。‎ ‎【篇三】‎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人才是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和突击队。大力引进培养青年人才,既是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市玉泉区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玉泉区委努力做好人才工作三个“精”,推动优秀人才“生根”“发芽”“结果”,为玉泉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精”准引进,让青年人才“落地生根”。建立完善人才引进的相关机制,既加强对青年人才成长发展的规范化管理,又做到习总书记所指出的“人才政策,手脚还要放开一些”。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积极营造有助于优秀青年人才成长发展的舆论环境和良好氛围,让青年人才真正吃上“定心丸”。引导青年人才回乡创业就业,同时围绕玉泉区文化旅游优势的城市定位,让引进的43名“双一流”人才了解本地的发展历史、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通过乡土人情激发青年人才干事创业的激情。‎ ‎“精”心培养,让青年人才“茁壮成长”。突出政治引领,以青年政治人才培养为重点,推进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青年人才在支撑和引领玉泉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党性教育和爱国情怀的培养,通过专题培训,教育引导青年人才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民族观、文化观,自觉弘扬践行爱国主义奋斗精神。为大力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和德才兼备的优秀年轻干部,玉泉区委组织部突出岗位实践,派选“双一流”人才到清泉街社区挂职锻炼,向优秀社区书记武荷香同志学习,树立“人才到基层去,本领从基层来”的用人导向,鼓励引导青年人才主动投身基层一线,让他们在经风雨、壮筋骨、长才干。‎ ‎“精”细服务,让青年人才“开花结果”。持续优化人才服务环境,不断厚植人才沃土,着力增强环境对于青年人才的吸引力。为进一步加强对青年人才的关心和爱护,优化精准服务人才内容,组织用人单位党组织联合群团组织共同举办人才沙龙、茶话会、读书会、“遇见你,遇见爱”交友联谊等活动,拓宽青年人才的沟通交流渠道,搭建青年平等、友好、真诚交往沟通平台,提升人才归属感、幸福感。同时,大力宣传青年人才典型事迹和青年人才工作,营造尊才爱才的氛围,形成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并鼓励用人单位加大人才投入,从政策扶持、平台搭建、环境打造等多个方面,为青年人才提供有力服务保障,打造暖心服务环境。‎ ‎【篇四】‎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人才是引领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是最核心的竞争力。**市着眼于人才引领发展关键,围绕全市“五区”建设需要,构建“心”“点”相联相通、互动互融的“一心多点”人才工作新格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为中心,以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用人单位为多点,强化人才服务,激发人才活力。抓统筹协调,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季例会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推进落实人才工作的问题和困难,推动形成人才工作合力。抓机制健全,出台《构建“一心多点”人才工作新格局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人才引进工作办法(试行)》等人才引进政策,提出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人才引进待遇,畅通急需紧缺人才引进主干道,打破人才流动制度性壁垒。制定引进人才在住房购房、配偶就业、编制使用、子女就学、创新创业等方面的七个实施细则,每年计划投入1000余万元开展各类人才活动和兑现人才待遇,使政策落地、让人才无忧。‎ 加大人才引育力度。以**这一全国人才集聚地为中心,以上海、兰州、**、西安、广州等地区为多点,刚柔相济,聚力引才。打造驻外人才工作站,建成了**市驻**、上海、广州、西安、兰州、**6个人才工作站,积极筹建驻大连、成都人才工作站,拓展引人才、引项目的“双引新平台”。大力吸引人才,实施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引才政策,**年以来,先后赴兰州、**等地高校开展人才引进专项活动,为全市事业单位引进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474人。今年,全市还将引进各类人才1018名,充分发挥人才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强化人才培养机制,制定出台《“**英才”评审管理办法》,实施“**英才”工程。充分运用好科创中心、院士工作站、高新企业、研发中心、科普示范基地等人才工作载体平台,采取合作办学、委托培养、订单培养等形式,加快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 优化人才工作环境。以**市科技创新中心这一高端人才集聚平台为中心,以科研力量集中的高校为多点,实现“异地孵化、**转化”。‎ 强化柔性引才理念,成立了全区盟市级首家科学技术创新中心,柔性引进了包括金涌、南志标、武强3个院士团队在内的7家科研单位,围绕绿色矿山修复、地热能开发利用、矿井水害防治等项目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等业务。深化拓展校地企合作,充分利用我市与兰州大学、**大学、**林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签订的科技合作框架协议,积极为企业搭建交流平台。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围绕我市主导产业探索以“技术研发+专业孵化+产业化推广”为核心的培育转化路径,已在广州建立了“**市土壤改良研究孵化中心”,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立了“**市智慧矿山研究孵化中心”,与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合作建立了“兰州大学草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促成内蒙古智运达物流科技有限公司与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在我市组建成立联合实验室,充分发挥了异地科研院所的科研创新和人才智力优势。‎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