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易地扶贫搬迁典型材料
易地扶贫搬迁典型材料(2篇) 篇一 永靖县位于甘肃中部西南,临夏回族自治州北部,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座水库重点移民安置县。总面积1864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149个村(居),总人口20.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12万人;总耕地面积35万亩,人均耕地2.16亩。根据国家、省、州扶贫开发的总体安排部暑,今年我县扶贫攻坚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省、州各级部门的大力帮助支持下,坚持精力向农村倾斜,项目向基础倾斜,财力向民生倾斜,把易地搬迁项目建设作为全县扶贫开发和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项最有效、最根本的重要举措,采取多种方式,有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进程,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有效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为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注入了强劲动力。 一、主要做法 (一)分析县情,理情思路明方向 通过这几年的扶贫实践,县委、县政府深深认识到依据自然地理条件全县划分为川塬区和东西山区两大块。以黄河、湟水河两岸为主的川塬区6个乡(镇)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景色秀丽,是发展高效农业和旅游业的理想之地。但东西山区11个乡(镇)因地理条件限制苦甲陇上,这些地方山大沟深,群众居住分散,基础设施难以配套,扶贫成本巨大,生存条件十分严酷,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全县近80%以上的贫困人口聚居在这里,最基本的特征是“旱、苦、少、缺、穷”。面对现实,只有通过移民这一措施和途径,将贫困群众从不具备扶贫开发条件、不适宜人居生存的极度贫困边远山区迁移出来,摆脱恶劣生存环境的束缚,搬迁到生存条件、发展空间相对较好的区域,增强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和造血功能,才能真正实现在易地搬迁中扶贫、在扶贫中发展、在发展中脱贫。 为了有效解决这一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有力推进东西山区扶贫开发,县上审时度势,科学决策,把移民作为解决东西山区贫困问题的主要方式,集中力量开展易地扶贫搬迁。为了找准东西山区扶贫攻坚的切入点,县委、县政府通过多方调研,在科学分析县情的基础上,前瞻性的提出了“吃读书饭、种科技田、发养殖财、挣外地钱、往好处搬”的发展思路,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问题。其中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解决东西山区贫困问题的有效载体和途径,严格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抓提高,五年上水平,十年大发展”的中长期开发战略,项目拼盘,资金整合,集中各方力量,大打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从根本上改善了生存发展条件,走出了一条“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群众自愿、自主搬迁、一次规划、分年实施、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永靖县易地扶贫搬迁新模式”,为解决东西山区贫困问题创出了新路子。 (二)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定方案 为了积极探索易地扶贫搬迁形式,避免在工作中行政命令,搞一刀切,县上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的方针,通过多年实践,根据不同情况,适时提出了本乡镇、跨乡镇、城镇三种搬迁模式,有效解决了群众居住分散,基础设施无法配套,建设成本过高等问题,有力地促进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大发展。其三种模式具体为: 本乡镇搬迁------5年内计划东西山区15户以下的社或自然村在本乡镇区域内选择基础条件、发展空间相对较好的地方,集中建点,打破村域界线,跨村进行搬迁安置,每个点安置20--30户。如王台镇永乐村27户、阳山村25户。 跨乡镇搬迁------5年内计划在县域内选择基础条件、发展空间相对较好的地方,建设规模相对较大的集中点,打破乡(镇)域界线,跨乡(镇)进行搬迁安置,每个点安置300户左右。如罗家沟村300户。 城镇搬迁------在县城内集中建点或插花建点,选择家庭劳动力充裕,有一定经济发展头脑或务工技能的群众进行城市搬迁安置。搬迁安置后生存及发展问题由城建、社保、民政、民营等部门统筹调剂就业岗位解决。2010年先试点实施200户。 同时,为了确保“搬得出、稳的住、能致富”,在集中安置工作中,县上充分尊重搬迁群众意愿,实行自愿搬迁,较好地消除了搬迁群众“故土难离”的乡土情结。并根据民族风俗习惯的异同,将各民族分别建点安置。群众不离乡离土,很快适应了新的环境和生活习惯,贫困群众搬迁愿望迫切,搬迁户稳定率高。 (三)探索实践,科学谋划抓试点 2010年,县上为积极稳妥地推进东西山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一步加快东西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积极探索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在广泛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关于实施东西山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意见》和具体搬迁实施方案,决定在东西山区开展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通过本乡镇搬迁、跨乡镇搬迁、城镇搬迁三种方式,重点对东西山区10个乡(镇)总户数在10户以下、基础设施滞后、扶贫难度较大、不宜继续投入资金扶持的社或自然村撤户并社、撤社并村,整体实施搬迁,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2000户、10000人的搬迁目标。一方面,出台多种优惠扶持政策,对每户搬迁户补助3.5万元建房资金,优先为搬迁户安排项目,扶持发展生产,并集中配套建设道路、水利、学校、电力等公共设施,同时规定搬迁户原享受的粮食直补、低保等优惠政策在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情况下保持不变。另一方面,整合政策、项目、资金等资源,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先行试点,积累经验,确定了杨塔光洼坪,王台永乐、阳山,红泉红庄,小岭旭坪,川城下岭,坪沟罗家沟,城镇搬迁8个安置点,聚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用全部的精神和财力创造性开展了这项民生大计,下最大决心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问题。罗家沟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是我县今年东西山区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重点项目,是集扶贫、发改、水利、交通、易地搬迁、新农村建设为一体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工程总投资3773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80万元,国家以工代赈资金982万元,整合资金1223万元,县级配套423万元,农户自筹965万元。从坪沟、新寺、川城三乡镇搬迁安置群众348户1998人。该安置点于2010年4月8日动工建设,由县上具体负责实施,坪沟乡抽调骨干力量在罗家沟工程现场蹲点,与县驻地办密切配合,开展搬迁户入住动员、土地流转、宅基地分配、耕地分配、原住户集中搬迁,协调各类矛盾纠纷和工程质量的监督工作。目前,按照人均1亩的标准,打破原住户土地界限,人机结合,对坡耕地和住宅用地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分配,共整理开发高标准梯田1450亩;实施罗家沟水利工程,建成1000立方米调节水池2座、泵房3座,安装水泵7台,铺设田间主管道8.71公里、住宅区人饮管道9.7公里,开挖入户井300眼;采取施工单位和群众自建相结合的方式,按规划设计进行统一施工,高标准建成农户住宅300户;架设10千伏输变线路8.25公里、低压线路2.97公里,安装变压器2台;按照四级农路标准,开通了新墩路至罗家沟4级农路6.5公里,开挖道路边沟3.9公里,建成农路桥梁3座,完成住宅区巷道整理4公里、巷道排水3.2公里;同时,还配套建设了学校、卫生所、村委会等公共设施,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移民搬迁户确定、土地平整流转及各项基础建设。 (四)多措并举,整合项目解难题易地扶贫搬迁的关键在于项目拼盘、资金整合。只有五指并拢,重拳出击,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上大项目、树大典型。为此,县上采取了三条措施: 一是找准切入点,认真核定搬迁对象。按照县上研究制定的《关于东西山区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的意见》,2010年,整合资金近1亿元完成了罗家沟等8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647户2635名贫困群众走上了易地脱贫致富的路子。同时可整体撤并10户以下的社或自然村72个,相当于永靖县中等规模的3个建制村。搬迁群众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自主选择搬迁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搬迁群众的主观愿望,大大降低了行政成本,减少了扶贫成本,为扶贫攻坚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抓住关键点,解决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为了尽可能克服工程建设存在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减轻群众和县财政负担,县上把整合农村项目资源作为项目实施的有效途径,协调扶贫、发改、城建、民政、水利、畜牧、土地、电力、能源等部门,把乡村道路、产业开发、贫困户危房改造、农村集雨节灌、农村沼气等项目与扶贫易地搬迁项目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全部用于移民工程建设,充分发挥资金整体使用效能,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三是突破难点,解决建设生产用地问题。针对我县现有安置点土地无法承载,大部分属集体所有并承包到户,且30年使用权不变的实际,县上采取征用与开发相结合的办法,一方面有偿征用撂荒地等闲置土地,另一方面选择地质结构稳定、土壤适宜耕种、邻近小城镇、水电路等基础条件便利的区域进行土地开发,其次为部分搬迁户无偿提供原承包地,到安置点统一再分配土地,群众迁出一年后,再收回原承包地,使易地搬迁工程建设用地和搬迁群众基本生产用地能够得到保障。同时,对部分原有耕地进行退耕还林(草),对搬迁户原宅基地进行土地复垦和生态恢。 通过以上三条措施,2010年全县共整合项目资金近1亿元,集中实施了农田水利、农户住宅、道路通达和公共服务配套工程四大工程。 (五)凝心聚力,集中精力促发展为了切实搞好这一德政民心工程,确保项目有计划、有组织实施,县上凝心聚力,从大局出发抓落实,主要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切实加强领导。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县政协主席和县人大联系副主任、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扶贫、财政、交通、农业、林业、水务、国土、教育、建设、卫生、人口等部门以及相关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组织、规划、技术指导、质量监督和日常事务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县政府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项目建设,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逐步建立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业务部门长期抓的工作机制,使每项工作、每个环节都有人管、有人问、有人抓,形成了靠前指挥、一线落实、现场服务的工作格局。 二是抽调业务骨干蹲点。为使建设项目发挥最大效益,县上抽调了业务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综合素质好的工程技术人员包点进行跟踪服务和技术指导,对所有工程队承建的道路、土地、渠道、人饮、电力以及住宅等工程,由相关部门聘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监理。扶贫、发改、财政、纪检、审计等部门全程介入,定期不定期对工程建设、运行以及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及时纠正。 三是督促检查指导。县四大家主要领导和领导小组主要成员还经常深入迁出区和安置区指导工作,协调解决建设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和实际困难。各成员单位定期不定期深入建设现场督促抓进度,驻地办工作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施工人员和乡村干部吃住在建设现场,严格按照设计方案抓施工,确保了项目建设的顺利开展和工程质量的稳步提高。四是听取群众意见。为打牢项目建设的群众基础,县上始终把“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项目决策的依据,在项目前期广泛征求乡镇和行业单位意见,并充分听取项目所在地群众意见,使易地搬迁项目建设既符合全县项目建设需要,又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搬迁群众的主观愿望,解决了广大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充分调动了迁出、迁入区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在项目区掀起了搬迁群众积极投工投劳,项目区群众互帮互助,社会各界共帮共建,齐心协力建设搬迁安置新村的高潮,大大降低了行政成本,为今后扶贫开发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完善机制,确保移民不返迁 一是建立项目公示机制。为了切实提高搬迁户的积极性,让广大搬迁户充分支持、参与这一项目建设,县上一方面利用电视、广播、村务公开栏等各种媒介和载体多渠道、多形式广泛宣传,在全县营造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单位部门积极参与、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广大群众踊跃参建的浓厚氛围。并对搬迁原则、对象筛选、补助标准、资金来源、建设工期以及项目建设要求、标准等通过在县电视台、政府网站发布信息,在各安置区工程点制作工程标志牌等进行公告公示,“阳光”操作,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充分发挥搬迁群众项目建设的主体地位,尊重搬迁群众的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采取召开搬迁农户大会,讨论确定分配方案的方式,在基础设施、社会公共设施建设过程中,优先组织项目所在地群众参与项目建设,进一步增加了项目实施透明度,增强了项目建设的执行力,取得了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二是建立资金整合机制。县上把整合涉农项目资源作为项目实施的有效途径,积极发挥扶贫资金“导向轮”和“粘合剂”的作用,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集中使用、捆绑实施、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筹融资方式,多方协调将发改、建设、水利、电力、林业、农牧、国土等各类涉农资金整合起来,统筹调配,充分发挥资金整体使用效益,走出了一条以扶贫资金为主体,其它涉农项目资金配套为补充的“统筹安排、统一规划、项目拼盘、资金整合,集中优势、重点突破、加快发展”的整合资源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的新路子。 三是建立项目监管机制。为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后期效益正常发挥,县上抽调了业务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综合素质好的工程技术人员包点进行跟踪服务和技术指导,对所有工程队承建的道路、桥涵、土地、渠道、人饮、电力以及住宅等工程,由相关部门聘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监理。扶贫、发改、财政、纪检、审计等部门全程介入,定期不定期对工程建设、运行以及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通报,限时督促整改。同时,县四大家主要领导和领导小组主要成员经常深入迁出区和安置区进行调查研究,指导工作,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和实际困难,有力地推动了项目建设顺利开展和工程质量稳步提高。 与此同时,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功能,着力从三个方面切实搞好搬迁工作:一是按照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需求,从解决搬迁户最迫切、最关心、最现实的基础性问题入手,整合一切资源,进一步加强乡村道路、安全饮水、能源沼气、生态环境等基础建设,探索解决山区散居集中安置或下山进城问题,逐步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 二是按照“规划先行、因地制宜、政府扶持、群众自愿”的原则,以“渠道衬砌化、道路水泥化、做饭沼气化、饮水自来化、种植温棚化、养殖暖棚化”的“六化”为目标,稳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示范工程建设,把着力点放在完善配套设施、改善公共服务、节约使用资源、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和整治村庄环境上,逐步把村庄建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文明进步的新农村。 三是切实加快搬迁点科技、教育、医疗、文体、社保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民养老保险、农村灾害救助、农民工权益维护等制度,真正使搬迁群众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防止搬迁群众返迁。 二、经验启示 一是领导重视是易地扶贫搬迁的重要保证。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实施,只有得到领导高度重视,才能得到自上而下的政策、项目、资金的支持,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而且,只有领导的重视,才能将各部门工作重点、责任目标统一起来,使土地流转、资金整合、人力调配、技术支持、跟踪服务、后续建设、持续发展等诸多问题才能得到协调解决。 二是县内移民是易地扶贫搬迁的重要形式。县内移民具有土地流转相对比较容易、移民成本低、总体投入少、群众易接受、移民积极性高、便于发动和管理、资金容易整合使用,而且通过县内易地扶贫搬迁可进一步带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一体化进程。 三是土地流转是易地扶贫搬迁的重中之重。易地扶贫搬迁的难点在于土地的集中使用和流转。只有解决好土地流转问题,建点让群众集中聚居,不但可以解决边远山区群众散居无法解决的吃水、行路、用电、上学、就医等问题,而且解决了群众的正常生活问题,解除了群众的后顾之忧,才能实现搬迁群众群众“搬得出、稳的住、能致富”。 四是整合资源是易地扶贫搬迁的重要保障。易地扶贫搬迁的关键在于项目拼盘、资金整合。项目建设单靠任何一家都是独木难支,只有以扶贫部门财政资金资金、发改部门以工代赈资金、城建部门危房改造资金、民政部门低保户安居工程资金、人口部门二女户安居工程资金为主体,以交通、水利、国土、电力、林业、农牧等部门的各类涉农资金整合为补充,保障项目的有效投入,五指并拢,重拳出击,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上大项目、树大典型。 2011年度 篇二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州发改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严格按照“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和“一龙头两支柱五路子”的产业布局坚定不移地走“读脱贫书、挣外地钱、往好处搬、吃科技饭、发养殖财”的扶贫开发路子将易地搬迁项目建设作为全县扶贫开发和加快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和重点民生工程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不断强化工程管理狠抓各项任务落实各安臵点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我县2010年易地搬迁作以总结。 一、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情况和成效 今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我们按照《关于东西山区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的意见》精神在全县148个10户以下的自然村当中筛选确定70个自然村的647户、2635人作为搬迁对象通过城镇搬迁、乡镇内搬迁和跨乡镇搬迁三种方式新开工建设安臵点7个总投资5335.8万元。截至目前今年建设任务已全部完成累计完成投资5015.8万元。 ㈠跨乡镇搬迁。坪沟乡罗家沟安臵点总投资2773.3万元其中项目投资2530万元群众自筹243.3万元计划安臵贫困群众300户、1336人。该安臵点于2010年4月8日动工建设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2634.64万元各项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完成,新修住宅300座开发平整土地1209亩道路工程完成4级农路建设6.5公里完成道路纵向排水3.9公里架设3座桥梁水利工程新修泵房3座并安装7台水泵建成1000立方米调节水池2座铺设管道8.71公里完成田间配套主管道铺设住宅区人饮管道铺设1350米入户井开挖300眼9月30日已经正式通水完成住宅区巷道整理巷道排水3.2公里搬迁群众建成入住的有50户20户完成住房主体工程181户正在建设主体。 ㈡乡镇内搬迁。红泉镇红庄、王台镇永乐、阳山、杨塔乡合新坪、小岭乡旭坪、川城镇下岭等六个乡镇内搬迁安臵点总投资962.5万元计划搬迁175户、692人。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866.25万元各项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共计整理开发宅基地170亩新修住宅175座完成主巷道铺砖和纵向排水其中小岭乡创新建设模式按照“六个一”的标准为每户规范配臵了一座养畜暖棚、一座沼气池、一座青贮氨化池、一台太阳灶、一台秸秆气化炉王台、川城等乡镇也为每户配套建设暖棚、沼气池、青贮氨化池、砖窖等。现有87户群众已经搬迁入住。 ㈢大地坪、大台子安臵点。大地坪、大台子安臵点分别是我县2005、2006年度的易地搬迁安臵点为了进一步加快三条岘乡大地坪、大台子安臵点搬迁入住工作全面完成我县2005、2006年度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我们于8月底在三条岘乡召开了易地搬迁工作会针对大地坪、大台子安臵点群众搬迁入住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出台了《大地坪、大台子安臵区搬迁入住工作安排意见》和《永靖县三条岘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耕地分配方案》。在领导小组相关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目前有73户群众正在修建房屋其中大地坪安臵点64户大台子安臵点19户。 今年通过这三种搬迁方式我们将消灭全县10户以下自然村社70个3500人贫困群众得到了实惠主要表现在一是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搬迁后他们告别了干旱山区比较恶劣的生存环境相对集中地居住到交通便利、环境较好的区域住房变成了砖混结构或砖木结构户均宅基地达到了0.8亩完全实现了通水、通电和宅区道路硬化住房难、行路难、用电难、饮水难、就医难、上学难的“六难”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或有效缓解。 二是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由于搬迁后的交通条件、居住条件、信息条件、就业条件发生变化大部分群众不再依赖原有的土地过“靠天吃饭”的日子而是选择通过畜牧养殖、劳务输出、商贸流通、发展高效农业等渠道增加收入。 三是降低了扶贫开发成本。以往我县移民扶贫搬迁投资额度大群众负担重工作难度大。相比这次实施的乡镇内搬迁、跨乡镇搬迁和城镇搬迁三种模式搬迁费用从过去的户均10多万元降低到5.8万元同时兼顾了搬迁群众的地域、血缘情结。 四是人居环境发生了变化。今年的乡镇安臵点在设计上有很大改进除了将搬迁户住宅集中建设、节约土地外还对生活区、养殖区及沼气等其他设施进行了统一规划更有利于创造整洁整齐的村容村貌更有利于群众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主要做法 ㈠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为项目实施提供坚强组织保障。为了切实搞好易地搬迁项目建设确保项目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县上从强化领导、靠实责任入手成立了以县长尹宝山同志为组长政协主席康建才同志、人大副主任范玉辉同志、副县长田国忠同志为副组长相关乡镇和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东西山区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县四大家主要领导和领导小组成员经常深入到施工现场进行调查研究指导工作及时排查解决各项工程在建设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和实际困难有力地促进了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㈡精心组织认真调研扎实开展项目前期工作。为了准确确定搬迁对象、合理选择搬迁地点从一开始我们即围绕搬迁对象摸底调查、安臵点选择及工程建设等多方面重点难点多次深入村、社和预备点详细了解情况综合考虑统筹谋划最终确定了全县10个乡镇33个村70个10户以下社中的696户贫困群众为搬迁对象同时选择了坪沟乡罗家沟等7个基础条件较好、土地流转障碍较小的地方作为今年的安臵点。 ㈢破解难题分类实施创新易地扶贫搬迁模式。针对易地搬迁工作中存在的土地流转难、资金筹措难等突出问题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过扎实调查和反复论证出台了《关于东西山区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了乡镇内搬迁、跨乡镇搬迁、城镇搬迁三种搬迁模式。 其中乡镇内搬迁最大限度缓解了土地流转难的问题最大限度降低了投资成本最大限度照顾了群众的实际需求城镇搬迁解决了农村长期务工群体的住所问题同时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使部分群众能够彻底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从农业生产中脱身而出使他们在政府的支持下向建筑、服务等行业和领域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镇化。就目前情况来看这三种方式有效地降低了易地扶贫搬迁的资金成本丰富了易地扶贫搬迁的内容和层次满足了不同收入群体的需求是符合我县实际、贴近群众需求的搬迁模式同时也为今后易地搬迁工作提供了可以借鉴和完善的新模式。 ㈣注重宣传广泛参与切实打牢项目建设群众基础。始终把“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易地搬迁项目决策的依据在项目制定时不仅广泛征求乡镇和行业单位意见还充分听取项目所在地的群众意见进一步强化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使我县易地搬迁项目建设既符合全县项目建设需要又解决了广大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为了切实提高搬迁移民的积极性让广大移民支持、参与这一扶贫项目建设在利用电视、广播、村务公开栏等各种媒介和载体多渠道、多形式进行宣传的同时在各安臵区工程建设点制作了工程碑牌对搬迁原则、对象、补助标准、资金来源以及项目建设要求等明确进行了公示广泛接受群众监督。 ㈤加强监管统筹推进进一步提高项目工程质量。为发挥项目最大效益我们从项目建设、资金管理等各方面加强了监管。一是严格执行项目合同制管理发改部门、行业单位、乡镇与建设单位之间分别签订了施工合同、劳务用工合同和监督监理合同督促施工单位按规范作业按标准施工。 二是规范资金拨付按照《甘肃省财政扶贫资金县级报账制实施细则实行》和《甘肃省以工代赈工程劳务报酬发放标准和办法实行》有关规定对易地搬迁项目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杜绝了项目资金挤占、挪用等违纪行为。 三是加强项目监管罗家沟安臵点由发改局牵头协调相关部门安排专人长期驻扎罗家沟施工现场设立坪沟乡罗家沟安臵点工程建设驻地办公室对罗家沟安臵点建设进行统一管理跟踪监督各乡镇安臵点也指派专门工作人员长期驻扎施工现场对各单项工程建设进行长期跟踪监管抓好了工程进度确保了工程质量。 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解决项目建设资金短缺问题。由于国家投资额度有限县财政配套能力和群众自筹能力较差工程建设资金短缺是实施易地搬迁项目的重点和难点。为了尽可能减轻群众和县财政负担我们把整合各行业项目资源作为项目实施的有效途径协调扶贫、民政、水利、畜牧、土地、电力、能源等部门把乡村道路、产业开发、贫困户建房、农村集雨节灌、农村沼气等项目与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结合起来对安臵点基本农田、水利、道路、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和住房及庭院等高标准规划高起点设计。根据移民承受能力分步实施力求达到“渠道衬砌化、道路水泥化、做饭沼气化、饮水自来化、种植温棚化、养殖暖棚化”的“六化”要求在确保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的基础上给搬迁群众搭建起增收致富和长远发展的平台。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