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2025年某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8950字材料稿
2021——2025 年某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8950 字材料稿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 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我市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气象保障作用日益 凸显,全社会对气象服务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依据《中华人民 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结合《**省气象事业发展 “十四五”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气象事业“十三五”时期发展情况 (一)**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执行情况 **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实施进展良好,气象现代化建设 取得重大成就,重点领域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气象保障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气象保障国家战略逐步深入,气象保障 经济社会和人民安全福祉取得显著效益,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目标 将如期完成。 “十三五”期间,**市气象局业务用房改造工程、辽河口气象观测 站建设工程、突发事件预警发布系统建设三期工程、区域自动气象站 升级改造项目、市级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作业系统等 15 项全局性重点 工程总体进展良好,有效支撑了“十三五”规划各项战略任务的落实, 在气象防灾减灾、公共气象服务、生态文明保障、气象监测预报预警 等目标领域的发展均取得了长足进步,“十三五”规划目标能够在 2020 年底基本实现。 (二)主要成绩 1.气象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气象综合观测体系基本建成,累 计投入 1698 万元,完成**市气象局业务用房购置和改造工程,建设 了**国家气候观象台业务用房、生态实验室,盘山县观测站整体搬迁, 大洼区观测场改造,有力提升了**市气象现代化建设能力和水平。综 合业务系统日趋完善,针对**气候特点,研发了**市智慧气象综合业 务平台;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大幅提升,预报质量连续 多年位居全省前三位。晴雨、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乡镇气温预报质 量连续多年全省排名第一位。建设了**市气象局机房,研发了内外网 气象基础中心数据库,气象数据交换存储能力显著提升;气象设备稳 定运行率、到报率、数据可用率,地面观测质量综合指数等指标连续 多年全省排名第一位。科技人才保障能力不断强化。坚持引进与培训 提高相结合,接收引进硕士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生 5 人,全市气象部 门现有研究生 10 人,大学本科 51 人;副研级高工 9 人,工程师 22 人,人员结构日趋合理。 2.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持续增强。在全省气象部门率先完成了农村 应急广播系统、乡镇自动气象站、预警信息显示屏社会化保障服务试 点工作。全市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在线率平均在 97%以 上,多年排在全省前列。积极做好人工增雨工作。全市共组织增雨 30 次,出动人工增雨火箭发射装置 133 车次,发射火箭弹 559 枚, 对缓解全市旱情、增加我市水资源总量、改善生态环境、净化空气质 量、湿地生态修复和降低火险等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3.气象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完成了**气象为农服务平台建设,在 大洼区鑫叶集团开展了“物联网+气象”为农服务试点工作。大洼区 被中国气象局评为标准化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县,大洼区榆树镇与盘山 县胡家镇、德胜镇被评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专业气象服能 力进一步增强,成立了辽河油田气象服务中心,研发了石化行业气象 服务指标,建设了**石化行业气象服务系统。开发了智慧气象 APP, 开通了**气象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针对旅游、交通、电力、石油 化工等 9 个行业,研发 55 种专业气象服务产品。旅游气象服务能 力不断提升,在全市 4A 级旅游景区建设实景监控系统、六要素自动 气象站和预警大喇叭,建立了农业气象试验基地2个;针对“大洼稻 草艺术节”、“插秧节”、 “红海滩国际马拉松赛”等活动,提供 专业的气象服务产品,有力地助推了我市旅游业发展。 4.气象改革全面深化。全面规范市、县气象部门行政审批流程。 按照市委、市政府“放、管、服”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简政放权, 将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使用非 气象主管机构提供的气象资料审查、建设项目选址规划气象审查 4 项权限下放至县区,并派驻人员进驻审批大厅服务。完成了防雷减灾 体制改革,取消防雷装置安全检测收费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收费,防 雷中心人员经费、办公经费全额纳入市财政预算。 5.气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强化防雷安全管理,每年爆炸和火灾 危险环境场所防雷装置检测覆盖率为 100%。加强气象执法,累计组 织开展防雷专项执法检查 241 次,依法下达《气象行政执法通知书》、 《行政处罚告知书》178 件、《强制执行催告书》10 件。向法院申 请强制执行 8 件;开展彩球施放巡查 62 次,查处违法行为 38 次。 气象行政执法到位率为 100%, 6.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开展了“两学一做”、“不 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文风、 会风、学风、工作作风不断改进。层层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 完善廉政防控风险体系,不断加强监督执纪问责力度,党组纪检组配 备了专职纪检组副组长和 1 名纪检干部。累计开展专项巡查 39 次, 综合巡查 8 次,印发巡查通报 47 份,监督整改问题 49 个。强化 基层党组织建设,设立机关党支部,配备了专职党务干部 3 人。大 力弘扬气象精神,推动和谐部门建设,市气象局机关党支部连续四年 被市直机关工委评为“先进党组织”。 (三)存在问题 “十三五”时期,**气象事业发展虽然取得了长 足进步,但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困 难和瓶颈制约。主要表现在:气象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与国家重 大战略实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需求不 相适应;气象预报预测能力亟待提升,不能满足无缝隙、全覆盖、精 准化的要求;气象观测综合化、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水平有待提 高,海陆空天一体化观测体系尚未形成;气象信息化支撑能力不足,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气象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不 够;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人才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 完善,气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亟待提升。 二、**气象事业“十四五”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的关键时期,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 目标的历史交汇期,重要战略机遇新内涵和新要求对气象事业高质量 发展提出了新需求。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气象工作必须全面 贯彻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完善气象发展思 路,丰富气象发展内涵,开创气象发展更加广阔的前景。我国社会主 要矛盾的转化,要求气象事业必须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着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对气象服务日益增长的 需求。坚定落实党中央各项重大部署,要求气象必须紧密围绕科教兴 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 展、军民融合发展等重大战略,主动融入、主动作为,谱写气象现代 化新篇章。 三、**气象事业“十四五"发展目标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 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 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 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 展理念,面向**发展需求、气象现代化要求,以实现更高水平气象现 代化为目标,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聚焦**重大 战略、事业发展结构、核心技术突破、资源优化配置,强化基础性气 象能力工程、应用性气象服务工程和支撑性气象科技创新工程建设,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气象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根本 方向。坚持以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在 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中发展气象事业,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转化为气象事业发展成效,确保党和国家重大决策 部署、重大战略推进、重大工作安排都能全面落实到气象事业发展的 全过程、各领域。 2.牢牢把握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 良好的战略定位。坚持趋利避害并举,当好生命安全的守护者、生产 发展的护航者、生活富裕的助力者、生态良好的践行者。 3.牢牢把握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紧紧扭住新发 展理念推动发展,以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为两个轮子,全面提高气象 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人民满意的气象现 代化。 4.牢牢把握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的战略重点。必须 充分发挥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在综合防灾减灾中的消息树作用和在灾 害风险管理中的支撑作用,发挥气象服务在应急救援中的基础保障作 用,发挥气象部门在突发事件预警发布中的综合枢纽作用。 5.牢牢把握加快科技创新、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战 略任务。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优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格局, 健全科技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创新生态。 (三)发展目标 到 2025 年,建成以服务**发展战略为重点、趋 利避害并举的气象服务体系,智慧精准的气象业务体系,开放协同的 科技人才体系,规范有序的气象治理体系。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气象 服务等领域保持全省前列。 (四)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发展重要讲 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东北地区深化改革创 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精神,聚焦“五大安全”战略,提升现代 气象业务服务水平,提供高水平气象保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 好生活需要作为**气象事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让 144 万 **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气象服务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围绕石化行业、粮食生产、全域旅游等重点领域建设需要,不断加 强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主动做好专业气象服务,发展智慧气象服 务,加强公众气象服务,为**生产生活发展保驾护航。 加强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服务,有力推动**大气、水污染联防联控联 治、湿地修复,着力保障**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生态城市建设。 坚持服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在**落地实施,发展保障有力的气象现 代化。坚持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发展技术先进的气象现代化。深 化气象重点领域改革,强化人才支撑,发展更有活力的气象现代化。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创新,发展更加开放的气象现代化。 持续深入贯彻《**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针对台风、暴雨暴雪、 寒潮、大风等气象灾害,着力构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预警信息 发布、风险防范、灾害应急管理四大体系,建立健全部门联动、高效 协同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为各级党委政府防灾减灾和人民群众 避灾赢得先机。 充分发挥**国家气候观象台的优势,着力培养造就一批气象科技人 才和科技创新团队。围绕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这一目标, 做到重大灾害性天气监测不漏网、重大灾害性天气不漏报、重大气象 灾害保障服务不失误。 四、**气象事业“十四五"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 (一)重点任务 1.构建以服务国家战略为重点、趋利避害并 举的现代气象服务体系 (1)夯实综合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强化 灾害风险管理理念,开展精细化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和区划,提升气 象灾害信息挖掘、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模拟仿真能力。建设新一 代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构建精准、直达和广覆盖的预警信 息发布网络。健全气象灾害风险防范制度,提高城市、农村、海洋 等灾害高影响区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实施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建设标 准化行动,开展城市社区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加强气象科普宣 传教育基地建设。 (2)建设生态文明气象保障坚实屏障。提升气候变化应对支撑保 障能力,加强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生态状况气象监测、生态风险气象预 警、生态经济气象支撑、生态治理气象保障服务。开展气候变化对重 大工程和城市规划等的影响评估,打造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候可行 性论证、气候标志认证等气候生态服务品牌,开展生态修复型人工影 响天气能力建设,强化大气污染防治气象保障能力,构建面向多领域 的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服务体系。开展生态保护重点区域气象保障服务 示范建设。 (3)强化乡村振兴气象基础支撑作用。继续实施乡村振兴气象服 务专项,构建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 等化。发展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智慧精准气象服务,促进气象与农 业产业发展、农村地区资源开发有机融合,构建与农业“三区三园” 发展相适应的农业气象观测试验站网,发展适应质量兴农、品牌强农 的新型农业气象服务,建设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开展精细化农业 气候资源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加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旅游资 源富集区的气象服务。 (4)打造现代经济体系气象服务新高地。发展海洋、交通、城市、 能源、旅游、金融、体育、健康等领域专业气象服务。面向公众衣食 住行健康等需求,开展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分众化气象服务,创新 公众气象服务业态和模式。引导气象服务消费,打造气象服务社会化 发展基础支撑平台,支持社会、市场等多元力量开展气象服务,促进 气象服务产业发展。 2.构建智慧精准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 (1)发展立体化、广覆盖、 智能化的气象观测。建设面向多圈层、海陆空天一体化的气象观测系 统。优化气象观测站网布局,推进**国家气候观象台建设。建设海洋 气象观测网。建立适应智慧城市需要的气象观测系统。强化综合气象 观测保障,提升气象观测自动化保障水平,提高综合气象观测数据质 量和效益。 (2)发展无缝隙、全覆盖、精准化的气象预报。构建支撑无缝隙 预报预测的气象模式体系。建立无缝隙、全覆盖、精准化、智能型的 气象预报预测业务体系。构建多尺度灾害性、极端性、高影响天气以 及重大气候事件、气候异常的客观化、概率化预报预测系统。发展基 于影响的预报和基于风险的预警业务。打造智能型、协同性、开放式 的气象综合分析与预报预测平台。 (3)发展自动感知、智能制作、精准供给的气象服务。发展基于 需求的精准气象服务供给模式,大力发展以基于位置、基于需求、移 动式交互、智能定向信息发布为显著特征的伴随式无感气象服务供给 模式。 3.构建开放协同的气象科技创新人才体系 (1)完善气象科技创 新机制。以**国家气候观象台为基础,构建协同高效的科技创新平台, 加强生态实验室、野外科学试验基地等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加强科技 成果转化应用,健全适应国家政策和行业特点的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应 用管理制度。 (2)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强化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造就一 批优秀人才和高水平气象科技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加快优秀青年后备 人才队伍建设,保持和提升气象科技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坚持用好 现有人才和精准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并重,充分发挥引进人才在创新攻 坚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带动作用。尊重人才、关心人才、服务人才、成 就人才,不断优化科技人才创新发展环境。 4.构建规范有序的现代气象治理体系 (1)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定政治信仰、提高政治能力、 净化政治生态,为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准确把 握和积极落实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气象工作提出的新 要求,推进党的建设和气象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相互促进。进一步强 化党组统筹领导气象事业发展改革重要事项的体制机制,提高把方 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强化政治监督,加强对党的理 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扎实 做好巡视巡察及整改工作。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持之以恒 正风肃纪,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2)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 国家重大战略气象保障职能,以社会化为导向大力培育和发展专业气 象服务,建立与全球气服务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深化气象业务科 技体制改革,以数据为中心重构集约贯通的业务流程,以科技为引领 发展研究型业务。深化气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双重领导管理体 制,推进气象“放管服”改革,推进气象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 支出责任划分改革。 (3)加强法规标准建设。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建设,利用大数据和 气象标准加强对事业、企业、行业的服务和监管,推动形成标准先行、 依标办事的行业氛围。 (4)加强文化建设。全面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完善党组(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各层级学习制度,努 力建设学习型部门。强化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严格落实意识形态 工作责任制,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加强气象文化建设,牢 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新中国气象史教育,加强爱国主 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准确及时创新奉献”的气象人 精神,充分利用融媒体传播技术构筑气象领域的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为气象高质量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二)重大气象保障工程 按照统筹集约、突出重点、有序衔接的 原则,统筹中央、地方建设需求和投资能力,积极推进重大气象保障 工程建设。重点围绕基础性气象能力工程、应用性气象服务工程两个 方向,实施 8 个领域的重大工程项目。 1.基础性气象能力工程 主要围绕气象观测、预报、服务、信息化等基本业务功能领域或多 领域综合实施的工程,重在提升气象业务的基础和保障能力。 (1)气象综合观测能力提升工程。升级改造现有观测站网,逐步 更新使用新型气象观测仪器,完善中尺度自动气象站观测要素,积累 数字与视频相结合的观测资料,建立满足天气、气候、生态和大气环 境观测业务要求的观测系统。推进**国家气候观象台建设,建立重点 区域立体监测体系和智慧城市气象观测系统。 (2)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工程。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 隐患排查工程,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要素信息库,开展气象灾害综合减 灾资源(能力)调查和多尺度区域风险评估。建设气象灾害智能网格 预报业务系统,实现网格预报智能编辑、多源资料智能分析、灾害天 气智能报警、预报产品自动生成,开展无缝隙智能网格预报业务能力 建设。建立空间分辨率 5 公里,预报时效 10 天,最小时间分辨率 1 小时的精细化气象格点预报业务,逐小时更新的未来 12 小时、1 小 时间隔的暴雨、大风、大雾、高温等灾害性天气预警提示产品,实现 格点、乡镇及任意定制站点气象要素一体化精准预报。 (3)基层台站基础能力提升工程。继续实施大洼区气象局 大洼站迁站工程、台站配套设施改造和业务设备购置,优化基层气 象台站业务运行环境,解决基层台站设施老旧、功能运行不稳定以及 工作环境等问题,提升基层台站对业务运行的基础保障作用。 2.应用性气象服务工程 围绕**重大战略需求,重在提高气象为经 济社会各领域的服务保障能力。 (4)生态气象保障工程。建设生态安全气象风险评估预警系统, 加强气候变化的生态状况气象监测、生态风险气象预警、生态治理气 象保障服务。建立监测网络和监管平台,充分发挥环境、气象、水文、 海洋等监测站的监测能力,加强数据集成分析和综合应用,强化生态 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全面掌握生态系统构成、分布与动态变 化,及时评估和预警生态风险。建立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 系。 (5)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续建工程。完善山洪地质灾害监 测预报预警系统,继续开展气象灾害评估以及基层气象灾害预警服务 建设。 (6)海洋气象综合保障工程。建立面向**市海洋经济发展的海洋 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和装备保障体系,逐步从沿海向海上拓展气象观测 业务,弥补在海上的观测空白区,开展海洋气象监测分析、预报预警 等方面的相关业务能力建设,建设海洋气象公共服务系统,开发有针 对客户需求的平台(网页)、港口服务 APP,多种形式提供专业的气 象信息。建设海上溢油应急气象保障系统,针对海上石油运输及海上 作业设备密切相关的雨雪、风、雷电等几个关键性服务指标的研发, 结合指标研究有个性化的海上应急气象服务产品。建立分气象要素、 分级别的海上应急气象服务指标体系,并提供防御措施及生产建议。 (7)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工程。开展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 建立区域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指挥平台,优化地面作业布局,建立具有 区域特色的试验示范基地,开展研究试验和关键技术攻关。 (8)现代化经济体系气象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加强面向交通、能 源、金融保险、旅游、环境健康、体育等重点领域的气象保障服务能 力建设,分类推动专业气象观测网络建设,构建气象敏感行业气象服 务大数据集,建立基于行业减灾增效影响的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业 务。 (9)乡村振兴气象保障工程. 新建特色农产品品牌气象指标数据 库,将特色农产品相关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完善农业气 象服务信息发布系统,推动农业气象信息、资源和成果共享。建设 现代农业气象智慧服务系统,以智慧农业气象服务为重点,探索“互 联网+”的服务方式,提供精细化、智能化的气象服务,更好地服务 本地种植产业,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保障,突出打造 **气象服务品牌。建设海上养殖气象服务系统。依托现代化气象监测 设备,开展台风、暴雨、强对流、海上大风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 服务。建立海上养殖农业气象服务指标,收集整理数据建立和分析近 海养殖模型,根据沿海天气变化影响,制作海上养殖气象专题服务产 品,做到早知道、早预防,进一步满足海产养殖加工企业的服务需求。 五、重大政策及措施 1.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制度执行。毫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制度,巩固和完善气象工作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 要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气象服务新期待必备的制度。充分发 挥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多方面的显著优势,自觉贯彻党总揽 全局、协调各方的根本要求,使之转化为推进气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力现代化的效能。充分发挥制度指引方向、规范行为、提高效率、维 护稳定、防范化解风险的重要作用,毫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巩固和完善气象工作适应国家构建全覆盖的制度执行和监督机 制,把制度执行和监督贯穿气象治理的全过程。 2.强化科技人才支撑,推动创新发展。增强各类气象科研主体创新 能力和活力,加强协同互动。落实《激励气象科技人才创新发展的若 干措施》和《关于进一步激励气象科技人才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等 政策举措,在人才发现、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全链条上,集中打 造激励气象人才创新发展的立体政策体系。 3.加大财政保障力度,提供资金支持。推动气象领域财政事权与支 出责任划分改革,清晰划分中央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推动气象 能力建设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积极改善投资环境,拓宽以政府投 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多元化投入渠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