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心得)之小班化小组合作学习现状分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小班化小组合作学习现状分析

数学论文之小班化小组合作学习现状分析 ‎ ‎  “小班化教育”是在小班配置的条件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其根本宗旨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教师的关爱,增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发展他们各方面的能力。而小组合作学习是小班学习的一个重要模式,也是适应个体差异的一种教学策略,它能较大程度地发挥集体互助的力量,促进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它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给学生提供较为宽松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优势。‎ ‎  小组合作有助于让学生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培养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和学生的团队精神。对于增加学生交往、改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品质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  小班化教育是当代小学教育改革的世界性发展趋势,它以班级人数少、活动空间大、教学形式灵活多变、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和互相交流的机会相应增多等特点,使学生大为得益,学生的个性特长、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  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小班化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调查研究中,我们遗憾地发现,一部分教师在课改实验中不知不觉地走向了极端,所倡导的“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只是一味追求课堂上的“轰轰烈烈”,在这样热闹的假象背后,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凸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发挥,学生团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也不能得以提高,值得深思。如何将小组合作学习引向深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是投身教改实践的每一个教师需要迫切解决的一个问题。‎ ‎  通过听了几节课以及课后的调查,我们了解到一些现象,小班化小组合作学习有这些主要的问题存在:‎ ‎  一、教师对分组教学的认识不够 ‎  班级中虽然建立了多向交互的学习小组,改变了他们的座位形式,都是以小组合作学习型摆放桌凳,设计了合作讨论学习的环节,但教师对分组教学认识不够,只是片面地认为小班分组教学只是教学形式的改变,而对小班分组教学合作探究的内涵却了解得并不深刻,只有在讨论问题时,才让学生互相说一说,认为小组讨论就是小组学习。其实小组学习的内涵要远远大于小组讨论。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以问题为载体,通过创设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自主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一种互动式的交往过程,它特别重视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其基本思路是:一是通过问题引导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主线;二是通过学习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设计问题的基本技能,遵循提问的目的性、探究性、启发性、趣味性等原则,要用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引发学生内在的真、善、美情感。‎ ‎  二、教师对设计的问题定位不清 ‎  在正确的教学观指导 下,设计好提问的问题,已成为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在教学设计中发现,教师设计了这样两类问题:1、学生不须要思考就能解决的问题,也就是一些封闭式问题。如:你能回答某某问题吗?你能不能解决某某问题?等。2、是开放式问题,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查找、分析能解决的问题,如分组完成表格填空等。我们知道,课堂上教师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对问题就应有充分的估计,设计的问题不但要与学生的智能水平相统一,还要有一定的争论性、冲突性,如果问题设计得过难,学生会失去思考的信心,从而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但如果问题设计得较为肤浅或缺乏难度,如上述情况,学生基本上都能不假思索,随口而答,即使问题得到回答,也远远达不到提问的目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提问必然会失去合作探究的必要性,从而使小组合作教学失去意义;另一方面,在课堂上仍以教师为中心的问多,学生主动问的少,虽然教师在课堂上也设计了许多问题,但往往所提问题的答案仅仅是为了教师的板书,为了得到教师想要的结果服务,问题就是教师设计了让学生往陷阱里跳的一种手段。教学中尚有几乎近一半的问题是无效的,学生大多是被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自然也无法得到落实。‎ ‎  三、学生讨论合作的能力技巧不足 ‎  小组合作学习贵在通过学生间讨论、探究,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认识的交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逐渐建构知识,掌握方法,学会学习。在合作教学“设问-自学”、“引导-讨论”、“反馈-扩展”、“巩固-应用”这四个环节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引导-讨论”这一环节,可以说,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讨论、合作的能力和技巧。‎ ‎  在课外调查中,我们发现,有部分学生对稍难的问题不愿深入思考,有部分学生不知如何思考,也有不少学生在讨论思考时虽能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但得出的结论与教师期望的却有很大差距。这主要是因为学生还缺少思维工具,缺少思维训练,缺乏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技能;此外也是学生依赖性的体现,在传统教学中,学生长期置于被动地位,教师包办代替,手段单一,特别是众多的教辅书籍,造成学生畏惧、从众、等待等各种心理,课堂上不闻不问,或等待教师授给现成答案,或照抄照搬“教师点拨”‎ ‎,或由好生代包代办,人云亦云,坐享其成,这些旧习在学生中过多存在,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 ‎  学生围桌而坐形成了合作学习小组,但分组学习能力并不是很强,他们往往是针对有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之后就没事了,缺少组内合作能力。在交流中不懂得听取他人的意见,也不会对同学的意见、答案进行补充,更不会把组内大部分人的意见集中起来形成一个较为统一的答案,而是坚持己见,因而在全班交流时往往还产生争议,使得教师不得不重新讲解,甚至出现部分学生借合作学习,滥竽充数,说无关的话,做无关的事,使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讨论”环节名存实亡,落实不了“合作”这一实质性环节,从而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学生学习层次不高,学习效率降低。‎ ‎  当然,导致合作学习效率较低的原因还有很多,如学生分组学习进行后,教师一般只是在各组中巡视,注重学生讨论问题的气氛较多,而对学生在讨论时是否有理解难度,是否有新的问题发现等却关注不够。部分教师注重学生反馈交流时几个优等生的发言情况,而对部分学困生关注不够,过问不够,忽视与学生的合作交流、平等对话。有些教师不论什么课程,不论什么问题都让学生小组合作,小组学习活动次数多,就说明活动有成效吗?教学中蜻蜓点水式的小组合作,学生没有时间去思考,活动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并不能真正起到小组合作的目的。有时教师刚提出问题,学生马上就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意见,把自己的观点讲完,合作就结束了,有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听清楚对方说的是什么,这样流于形式的合作,缺少必要的思维训练,久而久之必然会造成学生发展的更加不均衡。‎ ‎  总之,在小班化小组合作学习日益深入的今天,关注、反思其小组合作的效率问题,显得尤为必要。‎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