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地理(心得)之《农村中学在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方法研究》——开题报告
地理论文之《农村中学在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方法研究》——开题报告 我们地理教研组从二○○二年秋期开始探讨在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方法研究活动,并且积累了一些经验,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地理教学资源库。近几年,我们将此课题作为泸州市市级课题进行研究。在市县有关专家、友好学校地理教育科研行家和学校教科室的指导、协调下,以地理教研组为核心,信息技术教育组相关教师的帮助下,我们完成了该课题的研究工作,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但是我们感到,研究工作还有相当不完善的地方。经过充分讨论和研究,我们制定了新一轮系统的三年期实施计划。经过调整与规划,我们又投入到《农村中学在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方法研究》中来。下面,我代表课题组作开题报告,请各位专家、领导审议。 一、课题的目的意义当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深入人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靠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主动、探究、合作” 学习方式的要求;同时,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兴起与蓬勃发展,正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包括地理教学。网络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使教育资源共享的成为可能,学生选择的自由度大大提高,人们向往已久的个别化教学将成为可能。在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基础上的现代教育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将发展出一种有可能适应新世界教育需求的全新教学模式。 《农村中学在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方法研究》试图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手段,拓展教学资源,改变教师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习惯,让教学更吸引学生,让学生更乐于学习,符合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关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技能技巧,教给学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和技能,真正做到以地理教学与实际生活、社会活动相联系”的原则,并符合我校现有师资、教学设施和地理教学的实际,符合中学生的特点和要求;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选择这个课题进行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图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信息获取能力,将是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必备技能之一,地理学习,实际上以地理知识是为载体,训练学生提取信息、分析与解读信息的能力。现代社会,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获取有用的信息,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能力素质。,通过引导学生培养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 2、通过课题研究,力图促进参研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科研水平的提高、并将以前的研究经验和教训总结成科研成果,同时又反过来指导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力图促进教师教育手段的革新,从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3、通过科研工作,力图促进教育教学的现代化进程,从而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4、通过科研工作,力图提高我校地理高考成绩,提高我校学生的总体成绩,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创造条件。 5、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将对我县、市周边高中学校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课题的主要依据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是竞争空前激烈的世纪。未来的国际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面对全球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面对世界上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和文化价值的冲突,我们应努力推进教育现代化,为国家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完成这一历史重任,就要积极改变教育思想和观念,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确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现代教育观念、教育思想。 (一)政策、法规依据《教育法》规定:“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国家支持、鼓励和组织教育科学研究,推广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促进教育质量提高” 。教育法对我国教育进行了全面的法律调整,为我们整合各种上教育力量、为教育科研提供了根本的法律保障。 《教师法》也明确规定:“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这既是教育的权利,也是教师的义务。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鼓励和支持学校、教师和教育研究工作者积极进行教育改革试验”。 (二)理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学资源的提供者、设计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是学习的主体;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是创设学习情境、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以及实现专家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现实依据该课题经过全体教师的第一轮研究。我们收集了大量的地理图片资料、动画素材、影视资料、文字资料、歌曲等等,积累了丰富经验,为新一轮的研究工作创造了条件,研究具有极强的可行性。以下几个条件为本科研课题提供有力的保证: 1、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是顺利开展科研的坚实基础。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更新,本课题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非常紧密。近年来学校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取得较显著的成绩。学生计算机技术有较大提高。 2、优秀的参研教师群体,是科研成功的根本保证。 本课题的研究人员是地理教研组全体教师,他们都具有本科及其以上学历;其中获“四川省级地理竞赛一等奖”1人次,省二等奖2人次,市级奖8人次,县级奖45人次,多人次在省市县各级刊物上发表文章,本组成员多次上县级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他们都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良好的师德修养和较强的科研意识,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成功提供了保证。通过上一轮的课题研究,教师形成了良好的科研素质,为本轮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教师们具有较高的素质,熟悉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已经成为教师教学手段的重要组成要件,教师能够熟练运用电脑。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越发深入到千家万户,并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我校每周有两节信息技术课,通过学习,学生形成了一定的基本技能。 3、硬件设施达标,是科研获得成功的保障。 目前有地理教室一间、专用多媒体教室一间、电子备课室一间、学生网络教室两间,电脑120余台,校园网络已经开通,用户教师开通互联网;学校电视台也能实现电脑信号向电视信号转化,为多媒体教学再添新的途径。 由上可见,我校地理教研组实现新一轮《农村中学在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方法研究》是完全具备条件的。 三、课题的界定本课题所说的“网络环境”指在我校已建成的校园网的基础上,通过10M带宽的宽带网共享INTERNET资源的教学网络环境,以及电视信号网络、学校校园网络、书报杂志网络等各种网络。 “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方法研究”是指在网络环境下,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研究教学新手段和新模式以及研制、开发网络环境下的课程和资源的研究。 研究重点: 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模式的建构、教师利用网络和地理资源进行教法模式的建构。 研究难点: 参研教师的观念更新、对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水平;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及现代信息技术与我校教育改革的整合。 四、课题的研究内容和实施途径(一)课题研究的内容本课题涉及的面广,内容庞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环境下的学法研究;通过研究,力图探究适合于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的途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将苦学转变为乐学。 2、网络环境下的教法研究;通过研究,力图转变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更新教学观念,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以达到教师轻松教学的效果。 3、资源的开发、管理、应用,并实现资源共享。 通过研究,力图开发新的网络信息资源,高效管理,探索如何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情况,恰当选择使用教学资源,努力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培养学生乐学、勤学、善学、好思、巧用、创新、协作的优秀学习品质,提高学生素质。 基于以前的研究工作,为了顺利进行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将本课题分为四个子课题进行研究: (1)、学生利用网络的学法研究;(2)、泸县四中地理网站建设;(3)、教师的教法研究;(4)、地理教学资源开发研究。 四个子课题之间并不是相对独立,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不管是学法、还是教法的研究,都应以资源库的建设与开发提供相应依据,促进资源库建设和开发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资源库的建设的开发,又应建立在课堂一线教学经验和结论的基础之上,才能建成适应农村高中学校的教学实际的资源管理和开发模式。 (二)课题的实施途径1、开设多媒体课、常规课。要求课题组成员每期每人上一次公开课,均要求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同时,一学期中课题组成员每人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少于7课时。 2、利用电脑室以及信息技术课,引导学生查找课件、资料、题库,对学习内容进行研讨和探索。 3、创办地理电视节目,每周星期二晚上6:30~7:00学生读报时间,利用校园电视网络播放有关地理的风土人情、时事地理、地理专题等节目。 4、针对与地理有关的节日出一期地理专刊,具体出刊日期和宣传主题如下:在每年2月(宣传2月2日世界湿地日)、3月(宣传3月12日植树节、3月22日世界水日、3月23日世界气象日)、4月(宣传4月22日世界地球日)、5月(宣传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宣传6月5日世界环境日、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7月(宣传7月11日世界人口日)、9月(宣传9月16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9月27日世界旅游日)、10月(宣传10月第一个星期天为世界住房日、10月4日为世界动物日、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10月17日世界消除贫困日)、11月(宣传11月8日世界城市规划日)、12月(宣传12月29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5、每位研究人员在每个研究阶段都要将研究结果总结成文,每个子课题每期至少有两次教学研究成果总结。 五、本课题的研究方法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验法。在研究的过程中还要使用文献检索法、追踪调查法、观察法、统计分析法、描述性总结法、对比研究法等。 1、实验法:以网络环境下的农村中学地理教学途径研究的实验来提高学生整体地理综合素质。 2、调查法:设计网络环境下的农村中学地理教学途径研究的适应性问卷调查题表,分阶段对实验学生进行调查。 3、观察法:对实验学生采取个别观察的方法,了解学生在接受实验过程中学习习惯品质的变化情况。 4、对比法:对实验班与非实验班的学生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实验效果。 5、建立资料数据库。对上述实验方法得出的结果,要及时进行统计分析,每学期结束时进行一次。 六、研究成果预测及其检测(一)研究成果预测1、教育教学资源库(含教育教学公共素材库和各学科课件库、课例库、学科素材库、教案库、学科论文库等)的建构;2、农村中学在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方法研究实施测评体系;3、农村中学在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方法研究的多媒体资料库的建立评价体系;4、农村中学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法研究的论文汇编。 (二)研究成果的检测方式1、三年以后,教师教育观、学生观的变化。 2、社会、家长,学生对教师的满意程度。 3、教学效率与效果关系的变化。 4、教学质量的变化情况。 七、课题的组织构建与管理1、课题顾问组: 李祖高、宋泽华2、学术指导组: 王贵、熊维平、黄显忠、张启华、徐大荣3、课题领导组李祖高、宋泽华、罗云钦、俞洋、张世友、李光洲、张启华4、课题研究组负责人:付顶斌组 长:甘国群主研人员:付顶斌、胡高洪、甘国群、肖建华、李明研究人员分工如下: 付顶斌具体负责协调组内研究工作,对研究过程进行全程指导;胡高洪、李明负责地理学法工作;甘国群、肖建华主研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法研究。 秦明喜负责地理网站建设与管理工作;以上研究人员分工负责,在具体操作中各子课题研究也协同合作,争取各子课题研究都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八、研究周期与阶段划分本课题的研究采取整体设计、分段实施的办法。设计时间为三年,即2008年12月——2011年12月,在每一年结束前,运用评价手段检测实施效度。在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下一年实施研究的重点,朝着预定目标滚动式地前进。一般情况下,预想各年实施的重点是: 第一阶段:研究高一地理在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法与学法(2008年12月—— 2009年12月)。此阶段重点工作是利用已经形成的地理信息资源库,探究进行高一地理教师教学的手段与学生学习的方法,力图以图文并茂与生动活泼的形式想学生展示地理信息,有助于学生地理学习热情的提高,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围。要求教师总结经验,形成更加务实的教学方法。 第二阶段:研究高二地理与初中地理在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法与学法(2009年12月——2010年12月)。此阶段的重点工作是①初中地理在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方法研究的实践探索;②高二选修地理在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方法研究的实践探索;③探索农村中学在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方法研究理论实施的途径和方法;④以地理实验班为研究样本,不断完善研究体系。⑤积累一些经验事实,形成阶段性成果。 第三阶段:研究高三地理在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法与学法(2010年12月——2011年12月)。此阶段的工作重点是高三地理选修教材以及专题复习的研究。探讨利用网络资源进行高三地理教学的新途径,力求在高三综合复习中提高课堂复习效率,为高考创造条件,并要求教师形成经验。 九、经费投入资金来源: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援助、学校支持,保证科研经费足额到位,具体资金数额更具当时的研究情况确定。 资金主要用于培训教师、订阅资料、参观考察、课题论证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