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9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建言“十四五”政协发言三篇
2021建言“十四五”政协发言三篇 【篇一】 “十四五”规划是**立足我国现代化进程新的历史起点谋新篇、开新局的起步开局规划。市政协高度重视围绕规划编制建言资政、凝聚共识工作,**主席亲自领衔,**副主席具体负责,主席会议成员全员参与,各专委会(指导组)深入调查研究,共组织开展调研、座谈、考察、学习等活动90余场次,600多人次的政协委员参与,在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基础上,就**“十四五”发展的阶段判断和主题主线、经济增长预期性目标和部分结构性功能性指标、构建多引擎发展动力、破解土地和人口瓶颈、深化城市治理和优化公共服务、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保护历史风貌传承历史文脉等7个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建议。 这里,我先就“十四五”发展的阶段特征、时代主题和发展主线问题,谈三点想法和建议。 阶段特征 “十四五”时期是**立足“两个大局”、坚持“四个放在”,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开启全面建设“五个中心”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新阶段 这是我们关于“十四五”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判断,主要理由有三条。 一是,当前中华民族伟大**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历史交汇、相互激荡,特别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加剧和加速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重构重塑,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显著增多,面对国际国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面对多重因素交织叠加和相互影响,**发展面临的风险增多、压力加大,如何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是“十四五”规划必须深入研究和回答的重大时代命题。 二是,“**”时期,**通过持续打好浦东开发开放、落实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办好进口博览会“1+3+1”五张王牌,已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站在新的起点上,如何全面对标对表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切实增强“五个中心”的国际竞争力、创新驱动力、要素集聚力、市场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是“十四五”规划必须深入研究和回答的关键核心问题。 三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战略谋划,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先锋和标杆城市,如何立足“两个大局”、坚持“四个放在”,在新发展格局中发挥好“五个中心”对内对外开放两个扇面的枢纽作用,更好搭建平台、提供通道、编织网络,是“十四五”规划必须深入研究和回答的紧迫现实问题。 时代主题 谋划“十四五”发展应着眼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高质量发展”这一时代主题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党的**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并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谋划“十四五”发展,必须把握这些重要论断的丰富内涵,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 一是高水平改革开放。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一系列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必须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要从单纯依靠“增量改革”转向“增量、存量改革”并重,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坚决冲破思想观念束缚,坚决破除利益固化藩篱,以深度利益调整推动整体利益增强。要从过去较多注重“引进来”的“单向开放”转向“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双向开放”,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和临港新片区为主要依托,以郊区五个新城建设为重要支撑,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寻求新的增长点、培育新的增长极。 二是高层次创新策源。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要牢牢抓住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机遇,着力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努力实现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从无到有”的跨越,成为科学规律第一发现者、技术发明第一创造者、创新产业第一开拓者、创新理念第一实践者,形成一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原创性成果,突破一批“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绿色生态引领未来发展。 三是高效能城市治理。高效能治理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研究谋划中长期战略任务和战略布局,要有针对性地部署对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具有牵引性的重大规划、重大改革、重大政策。要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坚持多元主体参与,强化制度赋能、科技赋能,注重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在提高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上下功夫、显成效、见情怀,切实提高人民满意度、企业感受度,打造具有全球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人文环境、宜居环境,走出一条超大城市治理的新路子。 四是高品质市民生活。高品质生活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聚焦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领域,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促均衡,实现更高质量的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不断提升城市温度,全面体现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人民属性、人本价值。 发展主线 谋划“十四五”发展应着力突显强化“四大功能”、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这条发展主线 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始终围绕破解特定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提升城市能级这条主线来展开。“十五”规划针对20世纪90年代加快发展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城市综合服务环境不完善,提出了“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发展主线。“**”规划针对中央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四个中心”建设的要求,提出了“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的发展主线。“**” 规划针对**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传统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并要着力减少“四个依赖”,提出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主线,并得到当时胡锦涛总书记的充分肯定。“**”规划针对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提出“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 “十四五”时期,**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面对全国各地千帆竞发的发展态势,**亟待构筑不可替代的战略优势。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年要求**不断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在提高城市经济密度、提高投入产出效率上下功夫,在提升配置全球资源能力上下功夫,在增强创新策源能力上下功夫。**年进一步提出,**要强化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开放枢纽门户“四大功能”。“十四五”规划应把强化“四大功能”、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作为发展主线,引导增强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集聚和辐射功能,加快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服务链高端环节迈进,更好形成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建设好“五个中心”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这里,我们还特别强调,谋划“十四五”规划要有大格局、大情怀、大手笔。李强书记指出,编制“十四五”规划,需要大胆解放思想,勇于突破超越,敢于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子落而满盘活”的大手笔大战略,谋划提出具有前瞻性、带动性的大项目、大工程、大平台、大民生。我们在调研中,一些委员和专家提出,沿海、沿江、沿外环打造产业集聚带和快速交通网,全面带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浦江两岸协同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这些建议值得深入研究论证,或许能成为引领**未来发展的标志性重大项目,成为**这个长三角龙头的点睛之作、神来之笔。 【篇二】 当前,**城乡之间仍然有着不小的差距,是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不可忽略的问题,是实现目标愿景必须加快弥补的短板 “十四五”期间要强化“四大关键力”,坚持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导向,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谋划好乡村振兴,咬定目标,久久为功,把美好蓝图变为生动现实 “**2035”城市总体规划明确,要把**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当前,**城乡之间仍然有着不小的差距,乡村普遍存在产业支撑不强、发展活力不足、布局风貌凌乱、基础设施薄弱、文化内涵缺失、农民增收缓慢等现象,是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不可忽略的问题,是实现目标愿景必须加快弥补的短板。 为此,“十四五”期间要强化“四大关键力”,坚持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导向,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谋划好乡村振兴,咬定目标,久久为功,把美好蓝图变为生动现实。 其一,强化规划引领力。规划是振兴之“纲”,必须高水平编制好“十四五”乡村振兴规划。 一要明确功能定位,彰显地域特色,把乡村作为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空间,建设成为**国际大都市的生态功能承载区、精品农业示范区、绿色休闲度假区、江南水乡展示区;把郊区新城建设作为重大发展机遇,更好发挥其引领和推动作用。 二要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二元结构,以加强城乡规划一体化为前提,以实施“三园”工程、推进示范村建设为突破口,以补齐农田水利等公共基础设施短板、推进智慧农业“新基建”为着力点,释放乡村发展潜力。 三要坚持多规合一,助推可持续发展,重点解决现有各类规划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等问题,综合策划一批重大工程、重点项目,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动力。 其二,强化要素集聚力。要素是振兴之“基”,应大胆推动优质资源要素向乡村自由流动,充分释放“地钱人”三要素活力。 一要盘活“三块地”,为乡村建设预留充足的发展空间,有序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加大宅基地依法自愿有偿退出的力度,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适当延长农用地流转期限。 二要筹足“一桶金”,持续加大公共财政对郊区农村的投入,并向纯农地区倾斜,推动国企支持示范村建设和开发利用,打好土地、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政策“组合拳”,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 三要养好“千里马”,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梯队建设和人才储备,稳定基层一线主要干部队伍,加大城乡区级层面领导干部交流力度,引进培养更多新型职业农民、职业经理人、实用技术专家、电商骨干等人才群体。 其三,强化产业竞争力。产业是振兴之“要”,只有依托“原生态”,开发“新业态”,才能促进产业升级,带动农民增收。 一要提升产业能级,释放科技力量,打响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打造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示范园,打通有“双循环”效应的名特优农产品销售平台,打磨有更高经济效益的深加工农产品,突出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 二要延伸产业链条,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制定“农业+”发展实施方案,创新产业融合模式,用好背靠超大城市的优势,加快推动农业与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电子商务、教育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 三要大胆先行先试,探索区域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新路,与长三角兄弟省市在生产功能和空间布局上开展战略性合作,集聚农业科技人才,共同打造长三角农业科技孵化器,弥补“大城市、小郊区”空间潜力的不足。 其四,强化文化软实力。文化是振兴之“魂”,乡村建设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一要加强江南文化遗产保护,在有着“水墨丹青”自然生态、“小桥流水”人文特色的乡村土地上,对遗落着尚未修缮的古镇、古村、古运河系,以及逐渐消失的地方方言、吟唱等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引起高度重视,切实保护和传承好江南水乡的自然肌理与历史文脉。 二要打造乡村文旅融合新标杆,突出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防止“千村一面”,构建富有农耕特色的文创产业生态,挖掘和培育个性鲜明的IP,用文化提升乡村旅游品位。 三要彰显新时代乡村文化的新魅力,在塑造乡村美学、丰富文化生活、重塑社会价值等方面下功夫,吸引更多都市人到乡村消费置业、投资创业,使乡村更好满足人民对品质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篇三】 土地资源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保障与战略支撑,**“四大功能”打造、“五个中心”建设都离不开土地的有效供给和高效利用。自**年6月始,由市政协主席**亲自领衔,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和**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组建课题组,对**城市发展中的土地开发利用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和系统分析,先后访谈多位专家,走访相关政府部门和地区(园区)10多次,召开专题座谈会26次,累计400余人次参与,在此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 报告分析了新时代**土地利用面临的新挑战新要求,回顾了**近百年的土地开发利用历程,得出三条重要启示:一是土地利用应谋定而后动,体现前瞻性;二是土地利用应与时俱进,体现动态性;三是土地利用应统筹兼顾,体现均衡性。报告认为,**目前正处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土地利用方式必须从简单依靠增量扩张向盘活存量和提升利用绩效方向转型,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从调研情况看,当前**土地利用的关键问题有两个: 一是产业用地有效供给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规划空间资源较为充足,但产业选址与规划空间适配性不够;二是流量空间来源于减量化,但实施难度日益增大;三是存量用地转型资源多,但退出和盘活机制亟待完善;四是规划管理政策不断完善,但实施力度和管控弹性都有待加强。 二是建设用地高效利用不够。与诸多国际大都市相比,**建设用地单位产出明显偏低,特别是产业用地绩效过低是**城市发展中的一个“痛点”。主要表现在:一是现状产业用地规模大,土地利用质量效益低;二是现状农村居民点用地效益低、功能弱、退出难、利用难;三是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耦合度较差,交通设施用地复合利用不够。 针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报告提出,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拓展土地资源有效供给,强化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推进土地利用制度创新,努力以高质量的土地利用促进高质量的经济社会发展。具体建议: 一是拓展土地资源有效供给。要以“远近结合、统筹兼顾、守住底线、动态平衡”为原则,聚焦“六个一块”,有序拓展土地资源供给,在保障近期功能项目落地的同时,为城市后续发展留有充足的空间。一是“活一块”——千方百计激活批而未用土地资源。批而未用土地,包括批而未征、征而未供和供而未用3种类型。要对这些地块逐一排摸,分析原因,研究对策,千方百计激活、用好这些地块。二是“整一块”——实施“以用定减、以减定增”,因地制宜整治、释放现状低效用地。三是“收一块”——有序推进开发边界内的土地收储工作,实现“土地等项目”。要进一步加大收储力度,以备好项目落地。四是“放一块”—— 完善战略留白区过渡期管理政策,为好项目落地和老项目升级改造创设绿色通道。战略预留区是为不可预期的重大项目和重大事件预留发展空间,建议适度放开,并完善事中事后监管。五是“造一块”——科学利用河口滩涂资源,合理创造城市未来发展空间。六是“飞一块”——创新“飞地经济”模式,引领**都市圈协同发展。要充分利用**在苏浙皖的“飞地”,着眼产业链和产业联盟构建,继续探索与当地合作开发的模式。 二是强化土地资源高效利用。要紧紧围绕**产业发展的新目标和新要求,着眼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能级,构建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促进产城融合和城乡融合发展,不断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土地利用方式。重点推进“六个创新”:一是创新规划管理方式,探索弹性管控机制。要适度加大重点地区开发容量,加快完善“综合用地”政策,进一步明确“综合用地”布局原则,完善“综合用地”实施机制。围绕培育优质产业项目,注重精准施策,根据项目需求核定地块规划条件,对需要进行规划调整优质产业项目进一步简化、加快调整程序。二是创新产业准入机制,实行差别化土地供应。要注重从源头筛选优质项目,增加“达产承诺”的含金量。土地供应要向好项目和优质企业倾斜,聚焦总部机构、龙头企业、旗舰项目、功能平台、隐形冠军等,实行差别化供应和全过程服务。三是创新产业存量更新机制,拓宽土地盘活途径。既要更大赋权,激发市场主体积极性,为企业转型提供多种选项,鼓励企业自主更新;又要更严监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避免工业用地房地产化。四是创新宅基地利用途径,提高闲置宅基地使用效率。要进一步完善农民集中居住政策,创新途径方法,解决“资格、资金、资源”三大瓶颈问题。探索闲置宅基地及房屋资源盘活利用路径,促进土地资源要素流动,助推乡村振兴、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和城乡融合发展。五是创新交通设施用地复合利用实施机制,加大轨道交通站点综合开发力度。学习借鉴东京、香港、深圳、北京等城市轨道交通设施用地复合利用和站点综合开发的经验与模式,探索**特点的TOD模式。建议在**东站、临港新片区和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加大探索创新的力度。六是创新土地利用绩效考核办法,形成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机制。坚持以“四个论英雄”为导向,探索将土地利用绩效作为重要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实施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措施,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