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全国生态环保大会讲话精神专题辅导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全国生态环保大会讲话精神专题辅导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全国生态环保大会讲话精神专题辅导 同志们:‎ ‎5月18日至19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这次大会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的召开实现了“四个第一”和“一个标志性成果”,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历程中具有划时代里程碑意义。大会由党中央决定召开,是第一次;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是第一次;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印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政策性文件,是第一次;会议名称改为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是第一次。大会最大的亮点就是正式确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是标志性、创新性、战略性的重大理论成果,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与最高准则,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动力。借今天这个机会,下面我就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全国生态环保大会讲话精神的认识、理解和思考,从四个方面和大家做一交流。‎ 一、这次讲话标志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全面形成 23‎ 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总结讲话中指出,“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是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之后,在全国性工作会议上全面阐述、明确宣示的又一重要思想。这意味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已经系统化,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掌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好地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让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大会精神以及省市委要求,在全市环境保护系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抓出新时代新XX新生态的新成效。‎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既是时代要求的产物,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绿色情怀使然。在黄土高原七年的青春岁月,深切感受到了荒山秃岭是贫穷的根源;在正定主政一方时,即为百姓脱贫致富的激情感动,也为无视环境的发展忧虑;在宁德积极探索生态保护的路径;在浙江为全方位打造绿色浙江开辟航线;在担任总书记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开始成为国家战略。通过梳理,我个人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在浙江工作期间 23‎ 在主持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形成了以绿色为基调的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为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的生态理念和以绿色为导向的生态发展观。‎ 早年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在习近平主持下制订的《正定县经济、技术、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就列入了“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严格防止污染搬家、污染下乡”的内容。‎ 在福建宁德,他提出“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特别是在浙江工作期间,这一思想逐步得到充分诠释,形成了以绿色为导向的生态发展观,包括绿色发展观、绿色政绩观、绿色生产方式、绿色生活方式等内涵。他指出:“以人为本,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不能在发展过程中摧残人自身生存的环境。如果人口资源环境出了严重的偏差,还有谁能够安居乐业,和谐社会又从何谈起?”要“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发展与环保冲突时,他强调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必须懂得机会成本,善于选择,学会扬弃,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不仅要看经济增长指标,还要看社会发展指标,特别是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要做到“生产、生活、生态良性互动”。‎ 23‎ 他提出了“绿色GDP”概念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等论断。环境就是生产力的论断确立了环境在生产力构成中的基础地位,突破了近代意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思想。‎ 绿色生产方式是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浙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可持续发展纲领,有绿色产业、绿色制造、循环经济、清洁能源、低碳经济等具体措施。‎ 在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上,习近平同志主张“把农村丰富的生态资源转化为农民致富的绿色产业,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在发展绿色制造上,习近平同志主张生产全程控制,“形成资源节约型、生态环保型的制造业发展新格局”,使生产成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零排放过程。‎ 在绿色生活方式上,习近平同志鉴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缺陷,有针对性地提出来了对治措施,他要求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善待地球上的所有生命”,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革命”。‎ 为推进浙江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同志提出了“自然休养”、生态功能区划分和“生态补偿”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措施。他要求“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使生态文化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的文化理念”。他指出:“要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矛盾必须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励作用。”‎ 23‎ ‎(二)十八大以来的五年 十八大的五年中,总书记先后在不同场合发表论述,强调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无论是考察调研,还是重要会议,大江南北、国内国外,总书记走到哪里,就把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讲到哪里,并推动和领导着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 ‎2012年12月,习近平担任总书记后首赴地方考察时就谆谆告诫:“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说,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2014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绿水青山的重要性。“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 ‎ 23‎ ‎2015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大理洱海边留下了一张特别的合影,体现了他对生态环境治理的信心和决心。习近平总书记说:跟省委书记、省长在你们的洱海边上合了一张影。我现在看到这个水,希望多少年后再照一张照片,那时候水比现在更干净、更清澈,如果不干净了,我要找你们。‎ ‎2015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说:现在,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着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2016年1月5日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他指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 在2016年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将毫不动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23‎ 在他主持起草的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布局,这在党的正式文件特别是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是第一次。这充分表明我们党已经把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摆到了更高、更深、更广、更大的角度来认识和部署。我的理解,所谓更高,就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高度;所谓更深,就是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所谓更广,就是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各种文明建设的大背景、大框架中看待这一问题;所谓更大,就是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的大战略、大格局、大思路,生态文明建设将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奠定坚实的自然基础和提供丰富的生态滋养,推动美丽中国的建设蓝图一步步成为现实。‎ 中华文明能否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再铸辉煌?站在这样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他强调,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建设生态文明,是民意,也是民生。”“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他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他要求“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生态公共产品,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让老百姓在分享发展红利的同时,更充分地享受绿色福利,使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造福子孙后代。”‎ 作为对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与自然构成“生命共同体”的思想。他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 23‎ 他提倡在城市规划时建设能够实现水循环的“海绵城市”。自然的循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依据,维持健康的自然循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将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中国哲学主张“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为天地之心”;人的贵就在于能够体会和服从天地生生之德,把天地生养万物的职能作为自己的职责,“延天佑人”、参赞化育,这是天人合一作为生态理念的积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进一步丰富了天人合一理念。‎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继续强调环境生产力理念,把“自然休养”发展为更为积极主动的“生态修复”,强调“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他指出,“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领导干部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这个“关键点”。中央环保督察就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推动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 自2016年启动以来,中央环保督察已实现31个省(区、市)全覆盖,推动解决了一大批突出环境问题。‎ 23‎ 今年3月份,第二批中央环保督察问责情况公布,共问责1048人,其中处级以上接近70%。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语重心长地告诫:一定要彻底转变观念,再不要以GDP增长论英雄。‎ 可以说,五年多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驶入“快车道”,初步建立“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生态环保领域的法治建设快马加鞭。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发布,到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实施,从被俗称的“大气十条”到“水十条”再到“土十条”,重典治污渐成常态。‎ ‎(三)党的十九大以来 作为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在党的十八大第一次被写进了政治报告。经过五年气势磅礴的伟大实践之后,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今天,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理论思考和实践举措上均有了重大创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十九大报告在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上提出了理论和实践创新。‎ 一是对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具有清醒的认识。十九大报告在总结以往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十四条坚持”,其中明确地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3‎ 在具体论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时,报告前所未有地提出了“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等论断,报告在论及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时,提出了“打赢蓝天保卫战”的理念,这一切无一不彰显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清醒的问题意识。‎ 二是对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问题有清晰的思路和举措。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报告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全新表述,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和治理思路的提升。也就是说,我们在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中国人的温饱问题之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已变得广泛而多元。这就意味着我们党不仅要在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提出的更高更新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也要自觉顺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生态环境的治理和维护正是由此成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历史使命之一。也正是在这一全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框架下,十九大报告不仅提出了解决生态文明问题的总体指导思想,而且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 23‎ 就总体指导思想而言,报告明确提出了“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事实上就把生态文明建设明确地列入了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宏伟蓝图中,体现出了更宏大、更宽广的执政情怀和治理视野,并提出了详尽的生态文明建设举措,如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等。‎ 三是向全世界发出了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庄严承诺。生态问题是个全球问题。我们党为解决全球生态问题一直在持续不断地努力,从积极促成《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习近平同志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签署《巴黎协定》,再到G20杭州峰会中国与其他国家达成共识要积极推动《巴黎协定》尽快生效,再到这次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这无疑是置身当今环境问题迭起的时代,中国共产党向世界的庄严承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要为全球生态问题的解决作出中国特有的贡献。‎ 从以上三个历史阶段来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具有丰富的内涵体系和巨大的实践价值,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23‎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 ‎ 认真研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系列论述,可以提炼出四大核心理念:‎ 一是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历史上有许多文明古国,都是因为生态破坏而导致文明衰落,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事例很多。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写道,“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对此,他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23‎ 我国是占世界1/5人口的大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统筹协调发展的压力非常大。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如果仍是粗放发展,即使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那污染又会是一种什么情况?届时资源环境恐怕完全承载不了。”“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这充分表明,建设生态文明,既不是要回到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不是继续工业文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发展模式,是要达到包括生态价值在内的经济、生态、社会价值的最大化,要遵循自然规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谋求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一重要论断,揭示了生态与文明的内在关系,更把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关系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高度。“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自然则滋养人类、哺育人类、启迪人类。‎ 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经济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不仅仅体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中,也体现在党的十八大以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政地方时期的有关论述中,而且体系非常完善,主线非常明确。‎ 23‎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只有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才能保持两者的协调发展关系,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我们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不能在问题发生之后再以更大的代价去弥补,而是要让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让良好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将“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党代会报告,且在表述中与“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一并,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和基本方略。同时,党的十九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强化和凸显了“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的表述。‎ 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全貌,我们深切地意识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有时代性、有历史性,更有哲学性,无不充满着“发展与保护”观、“生态与文明”观、“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观等马克思主义经典思想,为我们从根本上科学认知生态文明、践行生态文明提供了价值遵循和实践范式。‎ 三是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生态系统观。‎ 23‎ 在人类的生存空间里,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和自然系统通过人类的活动耦合成为复合的生态系统,即人类社会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对作用。人类的经济活动受到自然生态系统容量的限制,而人类经济活动的结果——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又反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每个系统既独立又开放,既有自身运行规律,又受其他系统的影响与制约,只有当各个系统彼此适应,输入输出维和的时候,整个复合生态系统才能达到平衡,才能稳定、持续地良性循环下去。‎ 在这方面,我国古人有丰富的生态智慧。中国的哲学家就阐发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生态系统论哲学思想。儒家对于动物、植物、土地、山脉、河流都有系统的生态性认识,提出了“仁,爱人以及物”“德至禽兽”“泽及草木”“恩至于土”“恩至于水”“德及深泉”、仁为“天地生物之心”“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等命题。孔子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吕氏春秋》中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这些关于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思想,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都蕴含着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是我们开展生态文化建设的有益滋养。‎ 23‎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草。人和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如果破坏了山、砍光了林,也就破坏了水,山就变成了秃山,水就变成了洪水,泥沙俱下,地就变成了没有养分的不毛之地,水土流失、沟壑纵横。人类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怎么能正常生存下去呢?所以人和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如果我们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那么人类的实践活动终将影响人类的命运。这也告诉我们,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不可顾此失彼,对山水林田湖草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 四是环境就是民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民生政绩观。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是关键。经过4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但过多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过多依赖规模粗放扩张、过多依赖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模式也积累了一定的结构性问题,积累了大量的生态环境问题,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 23‎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应该把它上升到民生的高度去认识、去重视、去治理。所以温饱问题解决以后,保护生态环境就应该而且必须成为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真正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全过程,这是新时代改善民生的重要着力点。‎ 三、学习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把握的几个重点 一是要把握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意义表述的变化。从十九大报告中的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上升为“根本大计”。‎ 二是要把握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加强法治建设,建立并实施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大力推动绿色发展,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实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同时指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 三是要把握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三个判断。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迭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 23‎ ‎。同时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跨越一些常规性和非常规性关口。我们必须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 四是要把握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时间表。‎ 第一步:确保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中叶,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一起全面得到提升,全面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成美丽中国。‎ 这两个重要时间节点的确定,既描绘了宏伟蓝图,又明确了时间进度。除此之外,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了看得见、感受得到、实实在在的具体指标。比如基本消灭城市黑臭水体,还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比如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这些接地气、充满人文关怀的表述,是习近平总书记执政为民、务实作风的最好呈现。‎ 五是要把握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六个原则。‎ 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贯彻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23‎ 二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 三是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始终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四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要灵活运用系统的思维和方法,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五是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和法规体系,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六是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推动和引导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3‎ 这六项原则构成一个紧密联系、有机统一的思想体系,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的认识,为我们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六是要把握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讲话中首次提出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即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 生态文化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生态文化体系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坚持绿色发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系统的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支撑。‎ 生态经济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生态经济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是环保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综合体,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和谐、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 目标责任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 23‎ 生态目标责任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空气、水和土壤三大战役为目标责任,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通过改革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和规范,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为生态文明社会构筑强有力的上层建筑及其一系列制度和法治保障。‎ 生态安全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底线。生态安全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把生态环境风险纳入常态化管理,系统构建全过程、多层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 四、切实增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为环保部门,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增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上来,把力量和举措凝聚到会议部署要求上来,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推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迈上新台阶。‎ 一要把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当前重要政治任务。要将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提升到“四个意识”树得牢不牢、对标党中央齐不齐的高度来对待,以党委(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为示范,以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为载体,深刻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深刻理解和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深刻理解和把握“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宗旨精神,深刻理解和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深刻理解和把握“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要求,推动形成互相启发、互动提高的浓厚学习氛围,不断增强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 二要进一步扎实做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和XX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工作。各级环保部门要进一步提升政治站位,坚决扛起整改工作的政治责任,针对X 23‎ X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中央环保督察反馈的问题、今年国家环保督察办指出的问题、省委省政府抽查检查发现问题和自查发现的问题,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对标对表,密切配合、立行立改、举一反三,切实靠实整改责任,及时跟进调度,督促抓好落实,确保整改工作落实落细,如期完成整改任务。‎ 三要深入开展气水土污染防治三大行动。坚持学以致用,在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三大攻坚战”和前期开展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我市绿色发展崛起的决定和产业发展方案,对标完善我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方案,认真分析研判重点污染来源和重点任务工作。蓝天保卫战要重点抓好传统工业企业、散煤治理和机动车尾气治理等工作;碧水行动要重点抓好集中式水源地保护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等工作;净土行动要重点抓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部分工矿企业和农用地污染治理等工作,以三大行动的实际效果,确保国家下达约束性指标任务的完成,实现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四是要把全面从严治党各项要落到实处。要进一步加强环保系统党建工作,坚决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认真开展“转变作风改善发展环境建设年”活动,不断改进和完善驻地督导、专项督办、机动暗访等督导方式,查重点问题、督长效机制、查责任落实,营造真抓实干、办事高效、风清气正的环境,确保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位,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作风保障。‎ 23‎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