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8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传统文化演讲稿3000字
传统文化演讲稿 3000 字 我喜欢文化,但我之喜欢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一种单纯的喜欢, 而是欣赏加调侃。 欣赏,不是用现实主义的眼光,而是用审美的眼光,比如大家都 骂封建社会女人裹小脚不人道,残忍,我却要鼓掌若干遍,妙极, 好看。现在的女人为了美,那也是掂刀弄枪的,割眼皮用刀,打耳 孔用枪,没有点牺牲精神,美从何来 ?再说,已经有学者从科学角度 解释了小脚的好处。脚小,为掌握平衡,走路自然要扭动腰肢,大 家就省了减肥了,更重要的是,不用受那西方女人的束腰之苦了, 看西方电影,那乱世佳人斯佳丽们穿个裙子,憋气不说,还得奶妈 一旁帮忙拉拉链,咱们看着,替她们急得慌,光想上去帮个忙。可 男人不能上去帮忙,这就是个文化问题了。至于小脚女人扭胯扭得 蛮活,生孩子时不容易难产,更是公认。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调 教下,中国女人开始艺术化,每个女人,都是一件艺术品,走起路 来摇摇摆摆,娉娉婷婷,比西方的那些地动山摇的大脚板子们美丽 多了,北大教授辜鸿铭 13 岁留洋,通晓英,法,德,日,意,拉, 希等多种语言,但是在抗拒西方腐朽生活方式面前,可谓一大民族 英雄,归国后第一件事就是遍寻中国小脚女人作自己的妻 ! 哥们坚持 中国传统,不容易哪 ! 这么说,大家可能认为我很没同情心,那你就 错了。读历史少了,读的时候你可能老想哭,可读的多了,你就哭 不出来了,由哭渐变为傻笑了。我属于后一种。读书愈多愈反动, 说的可能就是我这么一种人。 说到这里,大家还可能觉得我不严肃,可是我不知道怎么严肃, 哭笑不得是我心灵的常态。河清涟女士说,内心深处,她认为追求 心灵自由是件很神圣的事情,但这种神圣在这个日益痞子化的社会 里却饱受奚落 -在这种嘲笑道德与崇高的的痞了氛围中,追求心灵自 由竟然要以半嬉皮的方式去掩饰。她认为这是时代的悲剧。 我很喜欢何女士,但她的这段话我只同意一半,没办法,悲剧还 在继续,我只好继续嬉皮下去,对我来说,嬉皮就是我心灵的武器, 还是我存在的证据。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以何种姿式滑过心灵的天 空,早有定规。第一,学得权与术,货于帝王家。第二,远离权与 术,采菊东篱下。中华文化五千年,中国知识分子都成精了,冒傻 气的没有几个。朱熹那老夫子,天天喊着灭人欲,存天理什么的, 可他老先生不但发挥了人欲,连兽欲都捎带着发挥了。宋人叶绍翁 的《四朝见闻录》载,朱老夫子“引诱尼姑二人,以为宠妾,每与 官所,则与偕行,谓为能修身也,得乎。”后被人弹劾,天字第一 号老流氓,皇帝宋宁宗都不愿意见他了,朱夫子赶紧上表请罪: “草茅贱士,章句腐儒,唯知伪学之传,岂适明时之用”。什么玩 艺儿啊他 ! 犹太谚语云:人类一思索,上帝就要发笑。我想说的是,中国知 识分子一严肃,上帝就傻笑。我最欣赏的中国知识分子是竹林七贤 之一的刘伶,边走边喝,沉醉终日,别人独醒我独醉,身后常带一 持锨童子,曰:死即埋我 ! 真酷啊 ! 其实不是不想严肃,实在是别无 选择。比如我讲中国传统文化,按常规,是很容易跟三讲三代表等 主旋律挂上钩的,但是做到这一点,又很不容易。第一,那需要很 厚的脸皮。第二,理性思维缺席。更重要的是,如果我那样干了, 就是调戏文化了,比我之调侃要恶劣多了。中国传统,历来最重讲 政治了,从周公开始,就敬德保民,以德治国的,这一讲,就讲了 几千年。现在讲得更欢实了,大狗叫,小狗也叫,叫得人烦,我们 就不凑这个热闹了。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 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 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后有井冈山精神、 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 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在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无疑更具 有现实意义。 十六大报告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 加以强调是对民族精神内涵的发展,也是对文化建设理论的深化。 培育民族精神应该从大小环境做起,大小年龄进行普及教育。大的 环境,国家应该倡导,鼓励这种精神,使国民具备这种精神,并使 其变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动力。而从小的方面来说,应该在各 类教育中渗透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大力发展教育从而提高全民族的 文化教养。 当前,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与弘扬解放思想、实事 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清 正廉洁、永不自满,乐于奉献等的民族精神,不落于时代而不断发 展 ; 不囿于陈规而勇于创新 ; 不敢于骄傲而奋发向上,为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为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今天的伟大变革和新的伟大实践, 正是孕育新民族精神的最佳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反复提炼,不 断总结,为民族精神的宝库增光添彩,这既是民族精神发展的攻坚 战,又是民族精神前进的光辉点。 仰望中华世纪的圣火我们感到中华民族正闪耀着我们民族特有的 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的伟大精神。而且,正是这种不屈的民族精神, 使古老的中国从落魄中重新崛起,并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 为祖国后代的我们,所要做的是同先辈们一样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 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地做到:弘扬民族精神,立志报效祖国。 这不但是每个中华儿女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根本途径,更是祖国对我 们的要求。 让我们一起为中华传统文化这颗长寿树浇水、施肥吧 ! 就中国文化的发生来说,有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不同的两源 ; 就 学术思想而言,也具有多元互补的特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相互包 容和互动互补是其显例。传统中国还有发达的民间社会,主要以家 庭和家族为中心,构成文化多元存在的社会依托物。 现代化的多元模式,主要是文化的民族内涵和现代性之间的张力 问题。因此,在一个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中间呈现的 诸多问题,常常离不开文化的思考。就是说,从文化的视角解读现 代社会,有可能把很多问题说得更清楚一些,单一的政治解读、经 济解读、军事解读,都不容易把一个国家和社会研究明白。 我的一个看法是:社会的问题在经济,经济的问题在文化,文化 的问题在教育,教育的问题在文化。这是一个文化与社会与政治与 经济之间的互动循环圈,这个循环圈为我们提供了对社会现象作文 化解读的可能。我不是文化决定论者,但我觉得,当代中国文化方 面的欠账太多。因为我们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把文化混同于意识形态, 以至文化排斥多于文化建设。殊不知文化建设是需要依赖社会的。 经济的市场化自然是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但社会不能市场化,社会 的教育与学术尤其不能市场化。人类的道德理性 ( 譬如操守 ) 和美好 的情感 ( 譬如爱情 ) ,不能市场化。总之,经济强国的建立,不能以 牺牲文化的基本价值为条件。 现代性语境下的文化问题,有一个自我的文化身份和与他者的关 系问题。走向现代,那么传统呢 ?走向世界、一切方面都试图与国际 接轨,那么自己呢 ?所以,便有了对自身角色作文化辨认的需要,而 角色离不开自己的文化传统。如果说一百年前、三十年前,可能还 会有学者认为现代化和民族的文化传统是不相容的,但今天,已经 很少再听到这种声音了。我们长期反思的结论是:现代化不能完全 丢开自己的文化传统,不能离开自己的出发点,不能找不到回家的 路。 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五千年的文明,三千年 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与文化。当欧 洲还处于中世纪的时候,中国的唐代就已经迎来了自由歌唱的历史 时期,唐代的多元繁荣是中国文化史的最辉煌的记忆。 多元共生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点。就中国文化的发生来说,它是 多元的,具体可以说有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不同的两源。我们过去 讲中国文化,一般都讲黄河文化,以黄河文化为基准,因而黄土地 文化、农耕文化、内陆文化、写实主义文化等等,成为人们概括中 国文化的常用语言。但长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不同于黄河文化的范 例。甚至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所呈现的文化面貌也是如此的不同。 长江上游四川广汉的三星堆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的 造型和黄河流域非常不同,有非常夸张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充满了 神奇的想象力,甚至使人怀疑这是中国人制作的造型吗 ?从这些青铜 器的构造上,我们约略可以想象出四川人的性格似乎带有青铜器的 刚性。而长江中游的楚文化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有一年我参观河 南的博物馆,看到黄河流域出土的大量青铜器,各种鼎器的造型浑 厚庄严,有力度,感觉很震撼。后来馆长带我去看另一处存放的青 铜器,一排的鼎器,但造型轻巧,下座虽大,腰身却很细,年代也 跟黄河流域差不多。馆长让我想想是哪里出土的 ?我说可能是三楚。 他说是啊,“楚王好细腰”嘛。宫廷的审美取向已经影响到了青铜 器的造型。由这一点可以看出,楚文化确实有自己的特点。长江下 游的浙江则有大规模的玉器出土,就是有名的良渚玉器,不光有人 身上佩戴的饰物,而且有生产工具和军事器械,例如玉斧、玉刀、 玉箭、玉剑等等。所以考古学家怀疑,我国古代是不是可能有一个 玉器时期。这些洁白坚硬的玉器,或许也可以让人联想到浙江人的 一些性格特征。 所以,不仅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不同,长江上中下游的文化也有 很多差异。黄河文化的那些人们熟悉的特征,不一定完全适用于长 江文化。长江自古以来航运便利,可以直接和海洋联系起来,如果 说黄河文化带有内陆文化的特点,那么长江文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 带有了海洋文化的特点。长江流域南面的岭南文化,更是很早就直 接跟海外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就学术思想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多元互补的特点。学术思 想是民族精神的理性之光,是最高形态的文化。儒释道三家思想的 相互包容和互动互补是其显例。佛教是在东汉时期由印度传到中国 的,这么一个外来宗教慢慢变成中国自己的宗教,是由于儒家的思 想有极大的包容性。道教的产生也在东汉,当佛教思想刚刚传进来 的时候,起来进行反驳和讨论的居然不是儒家而是道教。因为道教 是宗教,所以对另一种宗教的理念不能认同。南北朝时期的范缜写 过有名的《神灭论》,就是批评佛教思想的。他为什么写这个文章 呢 ?据陈寅恪先生考证,范缜的曾祖父、祖父、父亲以及他自己,都 信仰天师道,这是道教的一个分支,他反对佛教,是由于他有道教 的家传影响。 历史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宗教战争,但是中国这么长的历史, 很少有宗教战争。这是由于中国的文化思想有极大的包容性,特别 是儒家思想。所以然者,在于儒家不是宗教,或如陈寅恪先生所说, “儒家不是真正的宗教”。正因为传统社会占主流地位的儒家不是 宗教,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才融合得很好。汉以后儒家是在朝的思想, 道家和道教以及佛教主要在民间。对于一个知识人士而言,三家思 想的互补使得精神空间有很大的回旋余地,进退、顺逆、浮沉,均 有现成的学说依据,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儒家 思想给人以上进的力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传统士人 的共同理想。但是,如果仕途受到了挫折,乃至革职、斥退、罢官 的时候,道家无为的思想便可以给他很好的支撑。道教崇尚自然, 可以让他畅游于山水之间。甚至遭遇罪愆,如果信奉佛教,剃度出 家,也可以避世完身。总之生命个体不会陷入完全的绝境。所以, 多元性、包容性和自性的超越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性的 基本特征。 传统中国还有发达的民间社会,主要以家庭和家族为中心,构成 文化多元存在的社会依托物。依据文化人类学的法则,文化传统可 以区分为大传统和小传统。一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比如中国传 统社会的儒家思想,就是大传统 ; 而民间文化和民间信仰则是小传统。 大小传统是互动和互相依赖的,当大传统遭遇危机的时候,我们仍 然可以在民间文化中搜寻到它的碎片。所谓“礼失,求诸野”,就 是这个意思。我们今天到东南亚一带,看到那里的华族社会,其中 国文化传统的根性仍然相当牢固,甚至比我们国内看得更重。 中国文化自有令人自豪的不间断的传统,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原 因和汉字有关系。汉字我们使用了两三千年,从秦朝的统一文字到 现在,一直是中华文化的载体,电脑盛行原以为会使我们的汉字遇 到危机困难,实际结果却并非如此,现在汉字进入电脑极为方便, 说明我们的汉字在现代背景下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我们文明 不间断的有功之臣。相反, 20 世纪初前半期,许多志士仁人以为汉 字将成为现代化的“累赘”的想法,未免是杞人忧天。不过从清朝 中叶以后,中国的发 展落在了世界文明的后面。不少史学家喜欢讲清朝如何不可一世, 喜欢讲“康乾盛世”,但是我个人的看法,中国落后的直接触点其 实还是发生在清朝。由于康熙晚年到后来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不 与外人建立正常的交流关系,使中国处于与世界隔绝的状态。唐朝 为什么那样强大而且繁荣 ?胸怀宽广地与中亚以及其他国家建立稳定 的文化商务关系,是重要的一因。十七世纪的时候,欧洲人很愿意 跟中国交流,但是清朝统治者不接受他们伸出来的手。显例是 1793 年英使马戛尔尼以给乾隆祝寿的名义率船队来华,带有乔治三世国 王给乾隆帝的祝寿信,希望与中方签署一项贸易协定,并在双方首 都互设使馆。清朝认为根本无此必要,价值 1.56 万英镑的 600 箱礼 物收下了,马戛尔尼则除了拿到一柄精美的玉如意,等于空手而归。 我以为至少是此次,不是西方而是清朝统治者主动放弃了交流的历 史机会。否则,如果当时能够主动打开和欧洲经商的通道,后续的 发展也许就不是后来的面貌了。 到了晚清,中国的大门被西人的船坚炮利打开,欧风美雨狂袭而 至,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发生了危机。 1911 年持续几千年的帝制解 体了,最后一个皇帝被赶下了龙椅,以“三纲五伦”为代表的儒家 思想,也就是传统社会的大传统,还能够继续发用吗 ?中国的固有文 化能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生 ?或者换句话说,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 性应该是怎样的关系 ?传统中国经过怎样的途径才能顺利地进入现代 中国 ?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还有意义吗 ?百年以来一直存在争论,直 到今天仍不能说已经获致完全的解决。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