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科学(心得)之小学科学教学,呼唤有效的探究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心得)
小学科学论文之小学科学教学,呼唤有效的探究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论文 ——浅谈如何落实探究“五性”,提高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陈金成 沙田镇第二小学【摘 要】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了“科学课程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课程理念。探究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也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倡导以探究为核心,科学探究活动能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较好地融合。可要真正落实“科学课程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理念却存在着诸多现实问题,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科学探究的低效性。【关键词】好奇性 实践性 自主性 启发性 创新性 小学科学教学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可是,纵观现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要真正落实“科学课程要以探究为核心” 这一理念的为数不多。在大多数的科学探究教学活动中,还停留在简单的观察、实验活动的层面上,只是承担和完成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否得到了真正的发展,往往被我们给遗忘了,未能真正体现科学探究活动的价值。那么,如何激起学生科学探索的动力,使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更富有有效性和实效性,真正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落科学探究的“五性”,促进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一、创设情境,激发“好奇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进:“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好奇是小学生最明显的心理特点。小学生对自然界总是带着好奇心,充满了神秘感,他们憧憬未来,渴求知识,希望从中窥见自然界的奥妙,而小学科学课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的学习活动。因此,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努力挖掘教材中能引起学生高度关注和感兴趣的一些因素,让孩子们“心动”起来,激发他们学习、探究的热情。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4课《燃烧与灭火》一课时,上课伊始,我不说什么,只是让学生观察下列实验:教师在讲台上点燃一支蜡烛,然后用玻璃杯罩上。学生目不转睛地看着,发现蜡烛慢慢熄灭了。对于这个发现,学生就会很想知道为什么罩上玻璃杯后,蜡烛怎么会慢慢的熄灭呢!在这一问题情境中,学生自然地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就会促使学生想尽快地找到答案,因此,学生想探其究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教师也就轻松自然地导入新课。二、重视指导,突出“实践性”。小学生好动不好静,尽管是高年级的孩子了,他们还是不喜欢枯燥的讲解,希望课堂上能有尽可能多的时间亲自动手实验或观看老师操作。但小学生对科学这门学科认知水平、探究水平都是很有限的。因此,就要我们教师在探究活动中应扮演好 “引导者”这一角色,适当地引导学生清楚探究的目标、过程以及应注意的一些问题等,让学生明白:“该干什么,该怎么做”,并不是完全的放任自由。所以,我认为:必要的科学探究活动指导是必须的。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9课《有趣的磁现象》这一课时,首先,在探究活动前,我把本课的探究活动的要求、目标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向学生交待清楚,要求好让小组长根据活动的需要依次取出进行操作;其次,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我除了对课堂秩序和探究活动的进程进行调控处,还下到学生小组中与他们一起实验,发现问题及时适当地提示和指导;最后,当探究活动完成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回报,帮助学生对探究问题的结论形成清晰的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认识,达成科学概念。三、适时放手,体现“自主性”。激发学生科学兴趣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观察、思考、分析、总结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则只是助手。因此,科学探究活动必须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如果离开了学生的自主性,也就谈不上科学探究。如:在教学《有趣的磁现象》这一课“活动1——磁铁能吸什么?”时,我知道小学生对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接触磁铁,对磁铁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于是我先准备一些由不同物质的实验材料,如:硬币、纸、铁、铜、玻璃、橡皮、别针、小木块…… ,实验前让学生大胆猜测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估计学生就磁铁能否吸铜、硬币或小纸片等这些问题产生认知的矛盾,也就有了探究、验证的基础,以此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激发探究、验证的欲望。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动手试试磁铁可以吸哪些物体,填写记录报告,通过他们合作探究实验,整理记录报告,知道磁铁可以吸铁等金属,从而引导归纳出“磁性”的概念。这样不仅解决了磁铁吸铁的性质,更主要的是吸纳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从寻常的游戏活动中学到了新奇的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这符合小学生学习科学的认知规律,既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以体现。四、诱导联想,注重“启发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认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因此,在探究过程中,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思考,启迪学生的思维,是科学探究是否有效的关键。我认为,教师只有依据科学教学目标,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机结合小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生活中熟知的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问题,寻找问题,并提出问题,才能有力调动和激活小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教授六年级上册《燃烧和灭火》一课时,学生通过实验,能够比较容易地总结出“燃烧需要氧气和可燃物”两个比较熟知的条件。但是对于“燃烧需要可燃物达到一定温度(燃点)”这个条件学生不易理解。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我启发学生:“可燃物在氧气中会自己燃烧起来吗?” 学生回答:“不会,要用火柴点。”接着,我又引导学生说:“点燃火柴,除了在火柴盒上划,还有办法能让它燃烧起来吗?谁能设计出更多更好的实验方法?” ,学生经过讨论,想出了用放大镜照、钻木取火,把放有火柴的铁板放到火上烤,自己发现“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又如:我教学五年级上册《电路的研究》一课,在学生对电路有了基本认识之后,他们在合作探究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声控开关是怎么回事?”由这种跳跃式的思维中可以看出,只要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时的方法得当,就一定能在学生的思考与经验之间建立联系,促进科学思维能力的形成。五、以趣设疑,诱发“创新性”。爱因斯坦说:“对真理的追求比真理占有更可贵。”由此可见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尤其是二十一世纪的到来,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显著标志,教育的核心是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正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如果从学科特点方面讲,小学的科学教学能为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多种锻炼的机会。纵观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以单边性、模式性活动较多,多边性、主动性较少,课堂活动总是受到传统教学的束缚,气氛沉闷、封闭、机械,随着新课程的呼唤,课堂不再教师主宰着学生的活动,而是创设兴趣的实验活动,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共同培养探究能力。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动手、动脑,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 地去搞科学,去探索,去创新。如:在讲授《电路的研究》一课,如果我们不让学生亲身经历简单电路的安装过程,学生就不了解小电珠发光的原因。当学生了解小电珠发光的原因,体会了开关在电路中的作用以后,老师再提出生活中的声控开关、触摸开关是如何工作的呢?实践证明,让小学生在参与探究实践过程中体会知识、明白道理,老师适时点拨、巧设疑问,既能促进和保证学生探究的有效性,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总之,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所追求的目标。要使科学探究活动更加有效,教师不仅要在材料、指导等方面下功夫,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探究方法,让学生明白怎样才是真正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感悟有效探究的乐趣,促进科学素养的培养,才能彰显探究的魅力,焕发课堂应有的活力。 【参考文献】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 2.《新课标新实验――小学科学》 浙江.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73.《提高科学探究教学实效性的思考》.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8年.64.《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的兴趣》 唐望汉 5.《小学科学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徐志开 2011.11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