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8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实用的教师发言稿三篇
教师 篇 1 一位教师朋友满心苦恼的告诉我,他班上有一部分学生非常调皮,不但上课 走神,交头接耳,做鬼脸,搞小动作,而且下课也经常惹是生非。开始时只是几 个学生而已, 教师尚能“控制局面” ,但到后来就慢慢演变成一个调皮学生小团体, 因为这个小团体的存在, 最后这个班竟然成了学校有名的 “乱班”。有一次在学校 广播操比赛时,竟有两个学生在队伍中动手打起架来。这位老师采用了各种办法 进行整治,包括口头警告,调换座位,请家长协助 ---- ,各种手段都用过了,但 似乎效果不大。 看到这位教师忧心忡忡的面容,我深深理解他的心情。但当时年轻的我,也 没有什么经验,也不能给他很好的建议和解决方法,也庆幸自己的班级上没有出 现这样的“小团体” ,否则我也如这位教师一样深陷其中,不知道如何是好。 的确,对于教师来说,除了教学的压力,教师工作的烦琐与复杂还在于对学 生的管理。管理学生是教育教学中的基本工作,有时教师在学生管理上所花费的 心血与精力甚至超出了教学方面所花费的,每一个教师都不能回避这一点,因为 没有管理就没有教育教学。 但有时因为方法不得要领, 简单的要怎样, 不要怎样, 往往使班级管理的成效甚微。 带着这些困惑,我一直在寻找着 ------- 最近,我看了《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一书,萦绕我心中多年的困惑终 于得到了诠释。 提到管理,我们往往会想到纪律、守则、规范、惩罚、批评、表扬、鼓励, 等等,在学生管理这个问题上,或许没有任何一位教育家能够像苏霍姆林斯基那 样处理得那么成功,他注重实在的建设,反对虚化的要求与规定,在对待许多教 育教学实践中那些非常辣手的问题上,苏霍姆林斯基不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更 提供了翔实的例证和有效的解决方法。在对待学生管理这一问题上,他反对清规 戒律,认为建立在清规戒律基础上的教育,实际上会把儿童变成孤独的人,会使 他对周围世界失去人应有的情感反应, 。他强调不应该让学生理解 “不许” 、“禁止” 意味着什么,更应当使学生能够确信什么是“应当”的和“必须”的。 有一个家长面对孩子沉湎于网络游戏而苦闷不已。后来他禁止孩子上网,不 给孩子一分零用钱,规定孩子放学后必须马上回家,孩子回家后,他便把孩子关 在房间里,以为这样就万事大吉了。可是后来,这位家长却痛苦的发现,孩子竟 然偷了同学的钱,逃学去了学校附近的网吧。我想如果这位家长除了禁止孩子玩 网络游戏,可否同时帮助孩子在其他领域寻找一些乐趣呢?比如,给孩子推荐一 些好书,带孩子去看几场好的电影,培养孩子对某一项体育运动的兴趣,或者在 音乐、美术等领域做一些尝试,等等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书中这样写道不要这样教训孩子 “不许摘校园的花。 ”而 应当这样对他们说 “每一个人都应当在校园里载一株花, 精心地去照料他。 ”的确, 假如一个孩子在校园里栽下了一株玫瑰,他给它灌溉、施肥,为它发出的每一颗 幼芽而惊喜,为即将开放的每一个花苞而欢欣,他会随意地去采摘那些花吗?当 然不会,我想这就是教育的艺术。 这种教育的艺术必须溶入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血液当中去,点燃我们教育之路 上的一盏明灯,让路不断向远方延伸。 尽管这需要时间和阅历的浸润,但庆幸的是,窎中的老师们已经摇曳在追寻 的航程中 xxx 老师曾告诉我,他班上的孩子喜欢偷偷打篮球,生物、地理马上要会考 了,但不少孩子们却一点都不紧张,怎么办呢,我的班上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我 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但接下来潘老师所采取的管理措施是我所没有想到的,这也 是她作为班主任的过人之处。 x 老师利用班会课的时间带领班上的孩子在窎中来了一个一课游, 她把孩子带到初三级部,让孩子们感受初三备战中考的紧张氛围,然后告诉 孩子们初三不少成绩优秀的学生因为生物、地理会考不及格,不得不花费精力挤 出宝贵的时间来应付生物、地理补考。 她带领孩子们欣赏学校的一草一木, 回想自己初一入学时的情景, 花开花落, 春去冬来,让孩子们感受时间的飞逝。 她带领孩子们在迎阳小桥旁欣赏鱼儿戏水的悠然, 让孩子们感受生活的美好。 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潜移默化中,孩子们的心灵是震撼的。 毋庸置疑,一课游之后,尽管没有老师的告诫,但孩子们却知道自己应该干 什么,不应该干什么。 再比如说,在昨天半天的生物、地理测试后,孩子们都已经疲惫不堪了,这 时张美英老师及时提醒我,给孩子们来一场篮球赛,让孩子们释放心中的包袱。 在一个多小时的篮球比赛中, 孩子们体验了团结的力量, 感受到坚持的可贵, 触摸到时间的短暂,我想再让这群孩子们回到生物、地理的备战中,老师的叮嘱 已经是多余的了! 在很多时候我们强调的是 “禁止” ,是“告诫” ,而不是鼓励学生从事积极的、 具体的活动。学生往往知道什么是被“禁止”的,但却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做什 么,怎么做。这可能是教育中长期被忽略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教育工作在很多 时候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无论如何,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禁止”的、 “不许”的,更知道自己究竟应 该做什么,也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提出一条禁律必须同时提出十条鼓励, 这是最重要的。否则,教育就会沦为僵化与被动,等待学生的不是希望和鼓励, 而是冷冰冰的批评与告诫,当这一切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时,最终教师将不得不 动用最后的手段——惩罚。 惩罚固然是一种教育手段, 但不论是洛克、 夸美纽斯, 还是苏霍姆林斯基,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赞成采用这种手段的。说到底,教育的 职责还是应该唤醒人性中那些善良的、美好的东西,而这些都依靠无限的信赖和 真诚的鼓励。查看更多